國家文藝獎得主 施叔青 十年伏案,封筆之作
「台灣三部曲」最終部 正式推出
走過台灣先民足跡 小說演義歷史
繼《行過洛津》《風前塵埃》之後
《三世人》,「台灣三部曲」之三,隆重上市
「台灣三部曲」最終部 正式推出
走過台灣先民足跡 小說演義歷史
繼《行過洛津》《風前塵埃》之後
《三世人》,「台灣三部曲」之三,隆重上市
在時代與不同政權的轉換中,台灣人究竟是誰?
「台灣三部曲」以《行過洛津》揭開序幕,《風前塵埃》為承繼,《三世人》則為第三部。
《三世人》故事從一八九五年乙未割台開始,到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變結束。以失志的士紳施寄生一家三代、不甘受命運支配的養女掌珠、黃贊雲醫生、富家子弟阮成義、蕭居正律師、「大國民」、皇民化運動、清鄉活動、文化協會、1935年台灣博覽會、「農民組合」、自治運動……等人物與事件串起小說情節。並以樟腦作開篇,對照著台灣的命運。
作者簡介
施叔青
台灣鹿港人,紐約市立大學戲劇碩士,17歲時以處女作〈壁虎〉登上文壇,寫作之餘並從事平劇、歌仔戲研究,曾任教於政大及淡江。1977年赴香港任職香港藝術中心亞洲節目部策畫主任,曾任東華大學駐校作家。著有《愫細怨》、《維多利亞俱樂部》、香港三部曲:《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寂寞雲園》、《微醺彩妝》、《枯木開花》、《兩個芙列達.卡蘿》、台灣三部曲:《行過洛津》、《風前塵埃》、《三世人》等。
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得主。作品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台北市文化局文學獎、上海《文匯報》散文獎,其中「香港三部曲」入選1999年《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作品有英、日、法、韓、西班牙、捷克文等譯本。
目錄
記憶的救贖
台灣心靈史的鉅著誕生了 南方朔
三世台灣的人、物、情 王德威
台灣心靈史的鉅著誕生了 南方朔
三世台灣的人、物、情 王德威
上卷1 避難
2 穿巷不堪餘夕照
3 她從哪裡來
──掌珠情事之一
4 遺種
5 脫下大祹衫
──掌珠情事之二
6 哪知萍水便逢卿
2 穿巷不堪餘夕照
3 她從哪裡來
──掌珠情事之一
4 遺種
5 脫下大祹衫
──掌珠情事之二
6 哪知萍水便逢卿
中卷
1 風起
2 含笑花
──掌珠情事之三
3 漂鳥(一)
4 月落
5 孤女的願望
──掌珠情事之四
1 風起
2 含笑花
──掌珠情事之三
3 漂鳥(一)
4 月落
5 孤女的願望
──掌珠情事之四
下卷1 漂鳥(二)
2 嫁接
3 旗袍與電影
──掌珠情事之五
4 三世人
5 傷逝
2 嫁接
3 旗袍與電影
──掌珠情事之五
4 三世人
5 傷逝
代後記
與和靈魂進行決鬥的創作者對談
──陳芳明與施叔青
與和靈魂進行決鬥的創作者對談
──陳芳明與施叔青
記憶的救贖:台灣心靈史的鉅著誕生了 南方朔
(節錄) 因此,在作品的定位上,《三世人》可以說是近代台灣文學裡第一部有關心靈史的創作,由於它涉及心靈的歷史,因而作者遂需要花費大量的研究,去理解時代及社會的演變,以及相對應的官方意識形態、民間習俗及價值認同的改變,以此為架構,始能理解到在那些時代中,人們心靈的變化,以及失去自我所造成的徬徨與受苦。個人一向認為,傑出的小說家經常也必然是個傑出的時代見證者,甚或是傑出的思想家。在《三世人》這部台灣人的心靈史詩裡,施叔青證明了這一點。
傑出的小說作者施叔青只能把以前因為被摺疊,因而遭到隱藏的事物,細手細腳地一點點揭開,讓時間的風聲把那些壓抑掉的痛苦痕跡再現。在沒有回答「我是誰」之前,《三世人》至少已試著要為「我不是誰」去替時代解惑。
故事說完了,而未來卻仍敞開在那裡等待著去畫下更美好、也更少折磨的結語。無論如何,施叔青終究獻給台灣最珍貴的禮物!
推薦序2
三世台灣的人、物、情 王德威
(節錄)「台灣三部曲」的首部《行過洛津》以多情的戲子跨海來台尋情開始;第二部《風前塵埃》以日本移民在台灣的情殤作為主軸。儘管都是黯然收場,卻是此恨綿綿,餘意盎然。這其實也是施叔青以往寫香港故事就擅長的風格。但到了《三世人》,她「言情」的策略有了改變。小說表面充斥各種情緒:亡國的悲情,追逐殖民現代性的熱情,獻身民主獨立的激情。然而施叔青寫來卻讓我們見證了一個人與人,人與家國,甚至與自己,缺乏真情與實意的故事。
施寄生的遺老姿態可疑,因為跨海過去,大清皇朝真沒把台灣的得失當回事,施的悲哀就顯得一廂情願。王掌珠的生命有十足煽情的元素,但她對自己、對環境缺乏自知之明,以致顯得自作多情。至於新派民主人士的奮鬥,不論是自治運動還是暗殺計畫,到頭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甚至小□裡的幾段愛情故事也顯得蒼白無力。所有的怨懟和躁動此起彼落,到了二二八一觸即發,為台灣人帶來最大的挫傷。
是什麼樣的歷史經驗讓三代的台灣人這麼「傷感情」?什麼樣的歷史觀點讓作者在熙熙攘攘的「民族」、「國家」、「帝國」、「現代性」的修辭之下,直見殖民主體自欺欺人的「惡信念」(bad faith)?這,是《三世人》最讓人無言以對的問題。
施叔青終於在面對家鄉的一頁痛史時,變得無比謙卑肅靜。對這樣一位專志的作者,我們當然應該給予最高的敬意和企盼。
****
施叔青 作了許多功課,包括台灣的樟腦油產業的演進.....
也包括許多人物的筆記,如我在講臺靜農時提到的:
照片為圖左為日本時代的南門工場,圖左較遠的建築,就是1915年落成的樟腦倉庫,也就是現在南門館的紅樓。圖右則是日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的專賣局建築,戰後大多數人記憶中的公賣局。而在兩棟建築中的道路,就是現在的南昌路,沿著南門工場外的人行道,種植了一整排的行道樹,當時種下的就是樟樹,如今已長成胸徑60公分以上的老樟樹了。天氣好時,走在紅樓旁的那排人行道上,有老樟樹的陪伴,和淡淡的樟樹香氣撫慰人們的嗅覺,還有陽光穿透樟樹子葉形成的光影與綠蔭,形成一條綠廊,與紅樓相互幫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