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及翻譯家 Susanne Schädlich 用多年時間整理 BBC 檔案,翻譯原始德語書信,讓信件得以重光,更在 2017 年出版相關書書籍,啟發今次展覽。她認為,現代的社交媒體運動與舊廣播節目互相呼應,目的同為捍衛言論和新聞自由。借助互聯網,「人們可以交流想法,尤其是在自由度較低的政權下」,更可以建立網絡作政治抵抗。展覽連繫過去與現在,又參考了最近的鎮壓案例,Schädlich 說:「對自由的呼聲一直存在,先是在收音機,現在則在網上。」
"Briefe ohne Unterschrift": Wie eine BBC-Sendung die DDR herausforderte, 2017 ("Letters without signature": How a BBC program challenged the GDR, 2017)
Susanne Schädlich (born 29 November 1965) is a German writer and literary translator. She is also experienced as a "ghost writer".
東德時期,言論自由的代價
A+A-
總是要說出違心的說話,我不認為這有趣。
東德學生 Karl-Heinz Borchardt 寫給 BBC 的信
東西德分裂時期,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節目「沒署名的信」(Letters without Signature)中,主持人大聲讀出來自東德的匿名信件,一字一句的背後,都是沉重的代價。柏林通訊博物館(Berlin Museum for Communication)近日推出與節目同名展覽,讓大眾回顧這段言論自由被嚴重收緊的歷史。
民主社會不能沒有言論或新聞自由,1949 年由社會主義獨裁政權建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明明有「民主」二字,卻與之背道而馳。在該政治環境下,批評當權者或他們強制實行的政策,均是被禁止的危險行為,若被東德領導人視為眼中釘,被捕在所難免。
詳細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