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

《德國與中華民國》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By William C. Kirby



德國與中華民國

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本書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德關系史的名著。作者充分利用美國,德國,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歷史檔案,論述了1928~1938年中德親近關系建立後德國對中華民國的政權建設,軍事制度,工業經濟以及意識形態發展所起到的重要影響,指出了近代中國對現代化模式的選擇並不只是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更在於與西方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實質性接觸。美國《亞洲研究》和《太平洋事務》以及香港《二十一世紀》等書評認為,本書是研究中德關系的一本「難以超越」的著作,是關於中國民國史和中國近代史的一項「極其出色」的成就。
 

目錄

鳴謝
緒論
第一章 1914年之前德國在中國
第二章 德中關系的重新起步
第三章 聯系的建立1926—1931
第四章 國民黨的工業戰略1931—1933
第五章 新的關系1933—1936
第六章 朴素、法西斯主義和「新生活」
第七章 德國與中國的現代化1935—1937
第八章 尾聲1938—1941
結語
縮略語
參考書目
新版譯後記
 

中德關系史,是近代中國對外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中國史學界在這方面缺乏研究。8O年代初,各地學者開始關注民國時期的中德關系,整理出版了一批資料,並發表了一些研究性的論文,為促進中德關系史的研究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與西方國家學術界比較,近十多年采我國中穗關系史的研究,進展仍然緩慢,成杲亦不算多。德國、美國的歷史學者,都已對中德關系史作過比較深入的研究。德國柏林自白大學郭恆鈺教授、羅梅君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費路教授,法國弗賴堡大學伯恩·馬丁教授以及美國哈佛大學柯偉林教授等,都作出了重要的學術貢獻。其中,柯偉林教授的著作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代表了西方學術界在這一領域中的研究水平,在國際學術界有良好的影響。陳謙平、陳紅民、武菁、申曉雲四位民國史學者,將這一重要著作翻譯成中文出版,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我相信它對中德關系史的研究,會起有益的推動作用。

近代中德關系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復雜的演變過程。在1840年鴉片踐爭以前,中德兩國之間只有一些簡單的海上或陸路商業貿易往來。鴉片戰爭以後,德國開始積極參與列強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和划分勢力范圍的侵略活動。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它並非侵華活動的主要角色,而是跟在英、法等國後面分享一杯羹。19世紀以來,隨著德國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德國帝國主義迫切需要向海外擴張,因而進下步加深了對抻國的掠奪七並成為英、法等國爭奪中國的強勁對手。它在中國划租界、修鐵路、開礦山,強占膠州灣。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粉碎了德國帝國主義妄圖稱雄世界的迷夢。德國在中國山東獲得的權益被全部讓予日本。德國因戰敗被排除出大國爭奪中國的行列。

中德關系的復興,大約在20年代的後期。1928—1933年,是雙方關系的初步發展階段。1927牢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薄介石在積極依靠美國、田本的同時,也十分注意聯絡德國,以尋求德國的軍事支持,穩定本身的政治、經濟統治。而德國在經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沉重打擊之後,利用大國間的矛盾,使德國經濟迅速恢復起來,並逐漸解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再次向外擴張。這一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各軍事機關聘用了大批德國軍事顧問,並以德國先進的軍事技術和方法訓練軍隊,以德國的新型武器裝備各部隊。雙方的經濟貿易亦在不斷擴大。

不過,中德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和諧與活躍的時期9卻是1934年以後至1937年間。這一時期,雙方由單純的民憫貿易和非官方的軍事往來,發展為政府間的密切合作。在日本不斷加緊對華軍事侵略的嚴重形勢下,南京國民政府把全面軍事援助的希望寄予德國方面。而德國希特勒政府也迫不及待的希望加強與中國的貿易,藉以傾銷軍火,並進口軍備原料。在對日關系上,德國由於與日本結盟,並與中國友好,同時又不願日本取代德國在華利益或因戰爭受損而喪失其在遠東對蘇聯的牽制作用,因此不希望日本擴大侵華戰爭,表現了較為中立的態度。

可是,由於日本侵華戰爭不斷擴大,日本政府對德國繼續執行兩面政策表現了強烈的不滿。因而自1938年以後,中德關系蜜密切合作逐步後退。德國政府出於戰略上的考慮,逐步明顯地倒向田本,宣布軍事顧問離華,嚴令禁止軍火輸入中國。特別是在194O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以後,雙方關系進一步惡化。1941年7月,德國政府更進一步宣布承認汪精衛偽政府。12月9日,中國政府宣告與德國斷交,中德關系完全破裂。

柯偉株教授的著作在簡明扼要地敘述了1914年第下次世界大戰前的中德關系之後,以大量的篇幅研究了民國時期中德關系的發展、演變,論述了雙方的政治、經濟戰略,並深刻地探討了這種關系給雙方政治、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柯教授還以相當的篇幅闡述了中國國民黨人對德國歷史經驗的認識和對法西斯主義的看法。他的研究方法和學術觀點,給我們以有益的啟迪。作為柯偉林教授多年的朋友,我對本書中文版的面世,表示衷心的祝賀。

張憲文


德國與中華民國, 2006,江蘇人民出版社 與胡適主編的《獨立評論》含蓋的年代,部分重疊,主題也可能如此,值得進一步思考、討論。

HUSHIHHC.BLOGSPOT.COM

德國與中華民國 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By William C. Kirby: 《獨立評論》1932~193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