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經濟學:比數字更有感染力,驅動和改寫經濟事件的耳語、瘋傳、腦補、恐懼
Narrative Economics: How Stories Go Viral and Drive Major Economic Events
- 作者: 羅伯‧席勒
- 原文作者: Robert J. Shiller
- 譯者: 許瑞宋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20/09/30
- 語言:繁體中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金融學創始人、斯凱-席勒指數共創者
羅伯‧席勒迄今最重要的著作
開啟經濟學新領域,在訊息瘋傳、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必懂的經濟新勢力!
經濟行為是個複雜的結果,混雜了人性的多變和流行的故事,
看出數據忽略的動機要素,才能深入預測的核心、領先趨勢,更精準的判斷未來重大事件!
◎巴菲特看壞的比特幣靠什麼爆紅?為什麼神祕的背景和與擺脫政府的概念會激起購買熱情?
◎餐巾上的塗鴉竟能影響選舉結果,進而帶動世界各地的減稅風潮?
◎科技股只漲不跌?房產可以保值?哪種故事最能引起共鳴,在組織、產業或客戶間傳播?
席勒迄今最重要的著作,開啟經濟學新領域,
瘋傳的故事像病毒,左右決策的威力更勝數據!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席勒兩度成功預測網路和房地產泡沫,他深信「人性」的情感起伏遠比股票更有影響力!研究病毒式故事,才能認清流行背後的真相,避開蓄意操縱和欺騙,大幅提高預測金融危機、經濟衰退,以及其他重大經濟事件的能力,減輕損失。
他將流行病學應用在經濟學研究,從豐富的資料找出藏在市場結構中變動劇烈的非理性因素,發現百年來的重大經濟事件都與當時主導輿論的流行敘事有密切關係。瘋傳的故事像病毒一樣快速擴散,左右選擇和決策:花錢或儲蓄、招聘或裁員、買入或賣出、如何投資、投入哪種工作,最終驅動了經濟和政治的進程。
簡化、易傳播的故事驅動力更強;
傳染率> 康復率,故事就會流傳不停
席勒研究故事與經濟二十多年,淬煉出7種故事瘋傳的要素,包括敘事流行可快可慢;事實不足以阻止錯誤的敘事;身分認同和愛國精神助長敘事傳播;不容易聽到的敘事仍有可能具有重大經濟意義;不斷複述以鞏固敘事。
他也分析百年來掌控世界經濟的9大敘事力量:測量恐慌和信心的經濟晴雨表、人工智慧取代勞工、房地產興衰、股市泡沫,以及工資和物價等。
一句口號就能帶風向,故事也有生命,一再突變後又重現。
了解敘事的威力,才能真正深入認識經濟運作的模式。
各界熱烈推薦
楊應超|科克蘭資本董事長,異康集團首席資深顧問
馮勃翰|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安納金|暢銷財經書作家
王怡人|JC 趨勢財經觀點
《自然》、Project Syndicate、《富比士》《經濟學人》、《中央銀行雜誌》《華爾街日報》等
「故事能驅動情緒,而情緒驅動人的經濟決策」這樣的論點,已經在各種結合了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認知科學的文獻中得到驗證。不僅如此,各種文字探勘和數據分析的技數革新,也逐漸讓我們開始有辦法「量化」不同的故事是在何時傳播開來,又是何時起不再被人提起。追蹤「故事」的傳播會變得越來越容易,隨著資料收集和相關研究的累積,各種故事的流行在未來很可能可以做為協助預測經濟現象的新變數。──馮勃翰,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在現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訊息不但傳播的快,而且假訊息也特別多,都會影響房市或股市的投資,這也是我們可以實際應用故事經濟學之處。讀者可以好好拜讀席勒的論點,保持獨立思考,避開投資風險,提早達到FIRE,財務自由!── 楊應超,科克蘭資本董事長,異康集團首席資深顧問
透過故事經濟學,我們得以從微觀當中去檢視市場的故事如何被傳遞、擴散到多大的程度和範圍,對照市場的價格來相互參照,據此獲得極佳的洞察力。或許,我們無法準確地預估每一次暴漲的盡頭,但我們都有機會在每一次的股市和經濟崩盤之前全身而退。── 安納金,暢銷財經書作家
以投資來說,金融的創新使得資本的流動速度變得更快,重大的價格走勢也有可能變得更為頻繁。但是影響行情走勢的最大因素還是每位參與者對市場的預期與情緒變化。本書內容所涉及之廣度與深度另人驚嘆,書中所述之理論與實務之結合,不僅適用於金融市場,而是通用於各領域之間,幫助讀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更多元的角度看待事物,才能更好的理解社會與經濟的運作模式。── 王怡人,JC趨勢財經觀點版主
故事經濟學是具說服性且易懂的闡述,它是特別令人信服的假設。──《自然》
相當挑釁……在如今這個沉迷於社會媒體的時代尤為及時,因為敘事(無論是真或假)只要幾次移動就能在全球傳播,不僅影響經濟活動,最終也會影響地緣政治力量的平衡。──《富比士》
在這本非常可讀和娛樂性豐富的書中,席勒探討具感染力、可能產生深遠經濟影響的敘事,例子非常多元,超出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的範圍,觸及有關金本位的舊爭論和人工智慧的最新影響。本書含有大量寶貴的引述和例子,並追蹤一些關鍵詞如何像病毒那樣傳播和最終不再流行,開闢了經濟研究的新領域。──羅伯‧戈登(Robert J. Gordon),西北大學教授
席勒是世上最有獨創性的經濟學家之一,故事讓人們得以了解這不確定的世界,並且驅使經濟盛極又衰敗,備有這樣的認知,我們將深入了解經濟運作的模式。──馬丁‧沃夫(Martin Wolf), 《金融時報》主筆
席勒的反傳統新書涉及多個學科,探討敘事在解釋 「故事傳播並推動重大經濟事件」中的角色。── Strategy+Business
本書讀來有趣,充滿了吸引人且貼切的引用,以及有趣的細節。──《中央銀行雜誌》
這是一本迷人的重要著作,寫作風格引人入勝,充滿有趣的例子。── 黛安‧柯爾(Diane Coyle),劍橋大學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耶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標準普爾/凱斯-席勒指數(S&P/ CoreLogic/ Case-Shillerhome price index)共同創始人,用以追蹤全美國的房價走勢。
席勒教授將「人的行為」納入研究範圍,發現了非理性和低效市場行為的證據,認為人類的情緒和和動物本能會影響行為和決策,也正是股票市場經常會出現泡沫或崩盤的原因,因此反對「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他對「資產價格」(asset prices)的分析顯示,雖然無法預測股票和債券在短期內的價格變動,但是較長期的價格走勢則有脈絡可循,其可預測性要高得多,因此獲得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評論其研究「對當前資產價格的理解奠定了基礎」。
作者曾經兩次預測網路泡沫和房貸泡沫的危機。他在《非理性繁榮》一書中預測2000年股價下跌,網絡泡沫即將破裂;後來又指出2006年房地產價格迅速上升是泡沫化現象,並且警告價格可能大跌且引發金融危機。
著有《非理性繁榮》,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並與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艾克羅夫合著《釣愚》和《動物本能》。
譯者簡介
許瑞宋
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畢業,曾任路透中文新聞部編譯、培訓編輯和責任編輯。2011年獲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翻譯獎。譯有《大鴻溝》、《作惡的執照》和《抵抗的義務》等數十本書(victranslates.blogspot.tw/)。
目錄
推薦序 結合財務學和心理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師 楊應超
推薦序 故事如何傳播並推動重大經濟事件? 馮勃翰
推薦序 投資理財決策不可忽略的關鍵要素 安納金
推薦序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適用於金融市場和各領域的實用之作 王怡人
前 言 什麼是故事經濟學?
◎Part 1 流行敘事影響大眾和政府的決策
第1章 為什麼比特幣會爆紅?
第2章 借助跨領域合作更能理解經濟學
第3章 流行病學結合經濟敘事
第4章 為何有些敘事會像病毒一樣瘋傳?
第5章 餐巾上的塗鴉如何改變財經政策?
第6章 爆紅的經濟敘事如何影響經濟?
◎Part 2 經濟敘事的基礎
第7章 如何辨識經濟敘事的因果關係?
第8章 流行敘事瘋傳的7個特徵
◎Part 3 百年來影響經濟最深遠的9種敘事
第9章 故事會不斷地重現與突變
第10章 恐慌vs. 信心
第11章 節儉vs. 炫耀性消費
第12章 金本位vs. 複本位制
第13章 機器將會取代勞工的敘事
第14章 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取代勞工的敘事
第15章 引發房地產漲跌和經濟衰退的敘事
第16章 引發股市崩盤的敘事
第17章 聯合抵制、牟取暴利和邪惡企業的敘事
第18章 工資物價盤旋上漲和邪惡工會的敘事
◎Part 4 經濟敘事的未來發展
第19章 如何更精確研究經濟敘事?
附 錄 將流行病學模型應用在經濟敘事
注 釋
序
推薦序一
結合財務學和心理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師
楊應超
我很榮幸在2017年有機會與席勒教授同台,在台灣一同參加幾個一對一的對談及私人晚宴,幾乎一整天近距離和席勒教授在一起,加速了我對他的了解和尊敬。他當時來台灣就是來談這個主題:Narrative Economics(故事經濟學),後來在2019年整理出書,也很高興今年出版了中文版。
我曾在芝加哥大學攻讀MBA,主修財經、會計,和市場。芝加哥大學的布斯商學院擁有全世界最多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我們在財經和經濟方面的理論一直以來都屬於頂尖。但是芝加哥大學另外一個厲害之處是跨系合作,因為有一些理論光靠經濟或財經是無法完全解釋的,例如股票期權(衍生性產品)很有名的公式布萊克-休斯期權定價模型(Black-Scholes Option Pricing Model),就是由數學物理和經濟系博士一起合作算出,後來他們也一起得到了諾貝爾獎。
席勒教授也是一樣,率先結合經濟財經和人類的心理因素(Behavioral Finance),先寫了《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這本書,現在進一步探討《故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也就是研究投資不能光看經濟金融理論,而要同時兼顧人的心理因素,畢竟大部份的投資決策都是由人來決定的。這個理論讓席勒教授在2013年和尤金.法馬(Eugene Fama)(法馬教授也是我在芝加哥大學的老師),以及芝加哥大學教授拉爾斯.韓森(Lars Peter Hansen)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後來,曾在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中客串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在2017年也以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有趣的地方是,雖然席勒教授和法馬教授在同一年獲得諾貝爾獎,他們得獎的理論剛好相反,在諾貝爾獎論壇上,席勒教授還公開演講解釋為什麼法馬教授的「有效市場假設」(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理論是錯的,而這個理論是芝加哥商學院的鎮院之寶。2017年席勒教授來台灣時,我曾跟他提起我是法馬教授的學生,他的反應真快,立刻跟我說:「很恭喜法馬教授這幾年創立的股票基金大賺錢。」在有效市場假設下是不應該挑股票投資的,因為市場很有效,股票已經充分反映了正確的股價,很難挑股票賺錢,席勒教授也趁機挖苦法馬教授來再度證明他自己是對的,而法馬教授是錯的,真是很有意思。
因為席勒教授的理論具有高度實用性,所以我的前東家巴克萊銀行與席勒教授合作推出美國產業價值投資指數(Shiller Barclays CAPE Index),並且發行Barclays ETN+席勒週期調整本益比ETN(Barclays ETN+ Shiller CAPE Index ETNs),其實巴克萊銀行也是指數投資證券(Exchange Trade Notes, ETN)之父,在2006年發行了全球第一個ETN。因為我個人在外資投資銀行服務15年,我認為如果能把有效的金融理論運用到股市的實戰操作,像席勒教授的基金一樣,那就更有意義了,就像以前我也多次建議類似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ETF),包括DIA(Dow Jones Index)、QQQ(Nasdaq Index),或SPY(S&P 500 Index)等。我之前在巴克萊擔任董事總經理的同事Jeffrey把曾經跟席勒教授合作類似的ETN概念帶進來,今年在台灣發行了2檔ETN商品,也可以讓台灣的投資者有多一點投資選擇。
最後,在現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訊息不但傳播的快,而且假訊息也特別多,都會影響房市或股市的投資,這也是我們可以實際應用故事經濟學之處。讀者可以好好拜讀席勒的論點,保持獨立思考,避開投資風險,提早達到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自由!
(本文作者為科克蘭資本董事長,異康集團首席資深顧問)
推薦序二
故事如何傳播並推動重大經濟事件?
馮勃翰
本書作者席勒在2013年因為他對金融市場的研究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不過在此之前,席勒早已因為兩次成功的「預言」而聞名全球。他在2000年出版《不理性的繁榮》一書直指網路泡沫即將破滅,在隨之而來的兩年中納斯達克指數下跌了約80%。從2005年起,他又再度警告房價過高,成功預言後來的金融海嘯。
席勒的預測能力為什麼可以這麼準確?對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來說,要解析金融市場的現象或經濟走勢,往往是藉重各種數理模型和量化指標。但席勒的觀察是,許多人在金融市場中的買賣常是源自於情緒而非理性分析。不僅如此,在背後驅動個人情緒的又往往是「故事」,是那些朗朗上口深具感染力的思想、學說、軼事、報導或街談巷議。
長年的研究讓席勒提出「故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 一詞,背後的意涵是,改變世界經濟的關鍵在於具有感染力、能像病毒般傳播的「故事」,因此,想要真正解析重大經濟事件的發生或是預測未來經濟走勢,我們不能光看傳統上經濟學家會收集與分析的數據,還要去看社會上有哪些具有感染力的故事在傳播。
這裡所謂的 「故事」並不是指小說或電影這些娛樂性的故事,也不是許多企業在行銷自家公司或產品時所講的品牌故事。這裡的故事是泛指各種思想、學說、觀念、報導、話題等。席勒把思想觀念和故事當做「病毒」來研究,援引流行病學的模型,透過 Google Ngram 等文字探勘工具,來看不同年代各種流行的思想學說和故事的「傳染曲線」,並解讀這些故事在歷史上可能是如何塑造了金融市場、經濟政策或是不同的經濟事件。
比方說,有念過經濟學的人或許都聽過「拉弗曲線」一詞。拉弗曲線所要講述的觀念是,當稅率過高時,政府降低稅率反而可以增加總稅收。直觀上的原理是,稅率過高會造成大家缺乏工作意願,因此減稅可以刺激人多工作,達到增加生產、擴大稅基的效果,進而促使政府稅收增加。
席勒利用 Google Ngrams 展示出「拉弗曲線」的觀念是從1978年開始風行起來,原因是《華爾街日報》的某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叫做拉弗的經濟學家,在某家高檔餐廳的餐巾上畫下這條曲線,藉以向兩位政治人物說明自己的理論。席勒認為,這篇文章帶動了「拉弗曲線」觀念的普及,對於1980年代雷根總統任內推動大減稅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據說,那張餐巾紙後來還進了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讀席勒談「故事經濟學」很有趣,不過相關研究都還在起步階段,席勒在本書中的論述也不是沒有面對批評。有人說,目前還沒有足夠嚴謹的數據蒐集能夠「證明」歷史上流傳的某些故事和經濟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再以拉弗曲線為例。回到1980年代前後,有沒有可能是當時稅賦過重,從政府到民間已經在醞釀減稅氣氛,以致報章雜誌早已經不斷出現鼓勵減稅的立論,而眾多文章中正好餐巾紙的報導特別有畫面、有話題性,因而流傳開來呢?
儘管面對批評,但「故事能驅動情緒,而情緒驅動人的經濟決策」這樣的論點,已經在各種結合了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認知科學的文獻中得到驗證。不僅如此,各種文字探勘和數據分析的技數革新,也逐漸讓我們開始有辦法「量化」不同的故事是在何時傳播開來,又是何時起不再被人提起。追蹤「故事」的傳播會變得越來越容易,隨著資料收集和相關研究的累積,各種故事的流行在未來很可能可以做為協助預測經濟現象的新變數。
這本書帶我們認識由席勒所開啟的「故事經濟學」思想,在趣味之餘,相信可以為讀者帶來不同的新啟發。
(本文作者為臺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推薦序三
投資理財決策不可忽略的關鍵要素
安納金
儘管「故事經濟學」對許多人來說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然而,追本溯源它已有超過百年被驗證的歷史價值,經由席勒筆下將故事經濟學更加具體、完整的建構出自成一格的模式,透過此書,理論與實務兼備的交叉佐證,讓更多大眾得以了解它、並且運用在生活中的決策判斷,尤其是在投資理財方面更成為必要知識之一。
書中提到,知名經濟學家凱因斯在1919年預測,德國會為終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賽條約》所需背負沉重的賠償壓力而怨懟四起,與此同時也預警人類將面臨另一場戰爭。果不其然,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6,200萬人罹難。凱因斯的警告雖以經濟學為基礎,但他所談的顯然不是傳統經濟學模型,他用「復仇」和「革命的絕望震動」這些語彙,含有豐富涵義的敘事,觸及人類活動的深層意義。
故事經濟學的影響力不僅止於政治、經濟、國際事務上,它廣泛地在人類社會當中扮演資訊傳遞與推波助瀾的角色,無論故事本身的真實性有多高,藉由口耳相傳、新聞媒體和無遠弗屆的網路社群媒體層層傳播擴散,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決策:買入或賣出?該投資在哪些領域?投票給哪些候選人有助於經濟和股市?這些行為與經濟關係密不可分,如果不理解流行敘事的傳播,眼前經濟和市場的變化我們便無法完全了然於胸。
國際投資大師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在1978年出版的《金融煉金術》中強調,經濟和市場並不是像教科書所論述如此的理性且具有效率性,而是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與反射性,這會帶來泡沫和市場的崩潰。
索羅斯提出「反射理論」來解釋:金融市場中參與者的行為,包括了「認知功能」以及「參與功能」。在認知功能當中,具有思考能力的參與者試圖理解他所參與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參與者參與到他們所理解的市場環境,進行交易,就稱為參與功能。參與者所認知的市場環境是自變數;而在「參與函數」中,參與者的認知思維是自變數。兩個函數同時發揮作用,相互影響,一個函數的自變數是另一個函數的因變數,這樣將致使「不再產生確定的結果」。由於市場環境和認知思維兩者,均為因變數,所以,一個初始變化會同時引起市場環境和參與者思維的進一步變化,而這兩個相互參照的函數事實上是無法產生均衡點,而只能衍生一個無限變動的過程,索羅斯稱這種相互作用為「反射性」。我認為,故事經濟學在市場的反射性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激發一個方向的驅動力量,經過推波助瀾,最後形成海嘯般的狂潮,導致崩盤,然後才又轉向,往另一個方向重新逐漸發展。
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說:「暴漲和崩盤是分不開的搭檔。」透過故事經濟學,我們得以從微觀當中去檢視市場的故事如何被傳遞、擴散到多大的程度和範圍,對照市場的價格來相互參照,據此獲得極佳的洞察力。或許,我們無法準確地預估每一次暴漲的盡頭,但我們都有機會在每一次的股市和經濟崩盤之前全身而退。
願善良、紀律、智慧與你我同在!
(本文作者著有暢銷書《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實戰書》、《高手的養成》、《散戶的50道難題》)
推薦序四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適用於金融市場和各領域的實用之作
王怡人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所以學習經濟學時,實用價值應該大於理論價值,應貼近社會而非遠離社會,了解群眾互動所產生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是如何進行傳遞,形成普遍的社會氛圍後,建構出眾人所依循的系統。
該如何了解這個系統的循環過程?不論是在哪個領域,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已經無法合理解釋許多不理性的人類行為,使得行為經濟學逐漸受到重視。本書作者羅伯.席勒,就是行為經濟學領域中最具聲望的學者之一,在2013年還因此榮獲至高榮譽的諾貝爾獎。
在席勒之前的著作中,就對於市場上的非理性繁榮現象提出了非常精闢的見解。在價格上漲的過程中,藉由各種故事來合理化價格飆漲,建構回饋環路來推升市場泡沫。雖然在泡沫的堆疊過程中,也有人懷疑投資的真實價值,但是在羨慕別人賺大錢與享受賭博的刺激快感之中,最後還是忍不住投入市場。
這本最新出版的《故事經濟學》,更用「流行病學」的模型來強化了「故事」在其中舉足輕重的角色,以及過去有哪些故事可以一再的突變和重現,到現在仍然可以造成市場的劇烈波動。其中包括對金本位與複本位、自動化與人工智慧、房地產與股市泡沫等經濟敘事的討論,都仍是市場上持續對立與鐘擺的議題。
所謂的故事經濟學,是指以具有感染力的故事傳遞,逐漸影響人們的決策行為,造成市場的變化與波動,進而影響經濟事件的一種現象。當一個故事被拋出的時候,從第一個人開始傳給另一個人,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故事被廣泛傳播、突然造成爆紅,並形成普及的社會現象呢?
流行病學模型告訴我們,故事的傳遞如同傳染病的擴散,如果沒有超級傳播者,我們多數人因為傳染力不夠高或不夠持久,便無法廣為流傳。再者,一個好故事也必須具備幾個條件,包括誘發慾望與恐懼、建立信任與身分認同,最後是足夠簡化與便於傳播,才有辦法蔚為風潮。
舉例來說,比特幣或許就是當代投資人最能深刻體會的實際案例。在金融危機後,人們普遍對於政府與金融機構有高度的不信任感,以及對於再次衰退的危機意識與恐懼,使得神秘的中本聰與比特幣敘事掀起了一股新興勢力。比特幣敘事傳遞了反抗腐敗與推升無政府主義的思想,解放了一般人在體制中的無助與無奈,遙想最大的收益源自於最具爭議的領域,夢想自己可以藉由這波浪潮來扭轉人生。
讓我們冷靜去思考比特幣敘事。掌握多數比特幣的人,或是藉由發行其他虛擬貨幣來致富的人絕對不是虛構故事。但這些人是否是市井小民,或是已經掌握絕對優勢的資本家,倚靠敘事來助長虛擬貨幣的趨勢,來達成其最終的目的,則不得而知。貨幣是一個國家的主權代表,也是經濟政策的調控工具,倘若去中介化的虛擬貨幣重要性超越各國的主權貨幣,是否意味資本家的權力有可能會大過國家的權力,那我們的未來又將會如何演變呢?
席勒認為,以傳統經濟學的論點總是傾向假設有個仁慈的獨裁者,可以執行某個具體計畫來創造最大的社會利益。但是,實際上人的本性是有侷限的,決策結果並非一成不變。人類的天性使得我們在不同情境下會做出不同的選擇,而且不管是誰,每個人都有可能受到敘事影響,改變原本設定好的選擇。
這時有人會宣稱,在現在這個時代,每個人具有自由意志,我們擁有選擇的權利,並且可以做出理性的最佳判斷。但是,除了行銷手法的高度進化,席勒也提到人類的思維網絡有時幾乎就像一個隨機數產生器,隨機選出爆紅瘋傳的敘事。在當下我們認為的理性判斷,多年後回顧可能會對這個結果大感不解。
如同凱因斯的選美理論所稱:人們決定做什麼投資時,是基於他們對其他投資人如何思考,以及即將做什麼,如何決定未來的價格變化觀察之上,而非是對於該資產的絕對估值之上。又好比倖存者偏誤,讓我們只看到贏家的故事,而忽略的消逝在市場上輸家,一味追逐成功教條,而非以更良善的方式避免重大失敗。人之所以會做出決定,或是群眾的集體意識,都不是建立在個別的考量,而是建立在與其他事物的比較之上。
既然如此,也更好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需要了解故事經濟學?在思考重大經濟事件時,應跳脫理論的局限,納入流行敘事這項因素。經濟的變化是動態循環的,而故事經濟學是驅動循環的齒輪,了解這些敘事讓我們可以了解真實世界的變化。在現今,除了藉由過去的歷史,席勒認為更應該透過科技的進步,即早建立模型,蒐集數據與量化敘事的傳遞反應,並且了解敘事的成因以及目的,才有辦法找到更周延的危機應對方式。
以投資來說,金融的創新使得資本的流動速度變得更快,重大的價格走勢也有可能變得更為頻繁。但是影響行情走勢的最大因素還是每位參與者對市場的預期與情緒變化,如果可以藉由科學方法來設計更好的制度,才有辦法創造更公平的環境,造福所有市場上的投資人。
本書內容所涉及之廣度與深度另人驚嘆,作者羅伯.席勒的思維與遠見更是令人尊敬。書中所述之理論與實務之結合,不僅適用於金融市場,而是通用於各領域之間,幫助讀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更多元的角度看待事物,才能更好的理解社會與經濟的運作模式。
(本文作者為JC趨勢財經觀點版主)
----
書摘:故事經濟學
2020年9月25日
書名:故事經濟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1176)
天下雜誌2020年9月30日出版
原文書名:Narrative Economics: How Stories Go Viral and Drive Major Economic Events
作者: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
前言:什麼是敘事經濟學?
敘事經濟學這個詞組
「敘事經濟學」這個詞組以前就有人用,雖然相當罕見。帕爾格雷夫(R. H. Inglis Palgrave)1894年的《政治經濟學詞典》(Dictionary of Political Economy)簡短提及敘事經濟學,但它在那裡看來是指學者用來提出自己的歷史事件敘事的一種研究方法。我關注的不是提出一種新敘事,而是研究其他人有關重大經濟事件的敘事,那些像病毒一樣瘋傳的流行敘事。使用敘事經濟學一詞時,我著重兩個要素:(1)思想觀念以故事的形式傳播,以及(2)人們為了創造具有感染力的新故事或增強故事感染力所做的努力。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想研究敘事感染如何影響經濟事件。
「敘事」一詞往往與「故事」同義,但我使用該詞是反映《牛津英語詞典》所收的這個現代含義:「一種故事或陳述,針對一個社會、時期之類提出一種解釋或辯解。」基於這個定義,我想補充一點:故事並非僅限於簡單地陳述人類發生的事。故事也可以是一首歌、一個笑話、一個理論、一種解釋或一個計畫,可以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也可以很容易地在日常對話中傳達。我們可以視歷史為一連串的罕見重大事件,某個故事在這些事件中如病毒般瘋傳,通常(但並非一定)得到某個具吸引力的名人幫助(哪怕是一個小名人或虛構人物)──名人與那個故事的關係增添了人情趣味。
例如20世紀下半葉的一些敘事將自由市場描述為「高效率的」,市場運作因此並非政府的行動所能改善。結果這些敘事促使公眾反對政府的監理。當然,有人對當時的監理方式提出了合理的批評,但這些批評通常沒有像病毒那樣瘋傳。病毒式敘事需要名人和故事的幫助才能成事。電影明星雷根(Ronald Reagan)就曾涉入這樣一種敘事。1953至1962年間,他是廣受歡迎的美國電視節目《奇異劇場》(General Electric Theater)風趣迷人的旁白,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962年後,雷根進入政界,支持自由市場。1980年他當選美國總統。1984年競選連任時,他在對手家鄉以外的每一個州都勝出。雷根利用他的名氣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自由市場革命,其影響有好有壞,至今猶存。
人們如果覺得自己與故事中或故事根源的某個人有某種個人關聯,則無論那個人是虛構人物還是真正的名人,故事的感染力是最強的。例如,川普(Donald J. Trump)2016年意外當選美國總統,在支持他當選的經濟敘事核心處是這樣的敘事:川普乃是剛強、傑出的交易者和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名人有時會捏造自己的敘事,就像川普那樣,但在很多情況下,名人的名字只是被加入一個較老、較弱的敘事中,以增強其感染力──就像不知被講了多少次、每次換個名人當主角的白手起家故事那樣。(本書將討論許多名人故事。)敘事經濟學說明了流行的故事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從而影響經濟結果──不僅包括衰退和蕭條,還包括其他重要的經濟現象。房價只漲不跌的觀念與電視上炒房致富的故事有關。黃金是最安全投資的觀念,則與戰爭和蕭條的故事有關。這些敘事具感染力,即使它們與特定名人的關係是薄弱的。
最後,敘事是文化、時代精神和經濟行為快速變化的主要傳染媒介。敘事有時與風尚和狂熱融為一體。精明的行銷者和推廣者推波助瀾,試圖從中獲利。
除了通俗的敘事,還有在知識分子群體之間流傳的專業敘事,後者包含複雜的思想,微妙地影響廣泛的社會行為。投機價格的隨機漫步理論(random walk theory of speculative prices)就是這樣一種專業敘事。該理論認為,股票市場的價格反映了所有資訊,因此暗示試圖打敗大盤是徒勞的。一如多數專業敘事,該敘事某程度上是正確的,但如今已有專業文獻指出該理論未料到的缺點。
這些專業敘事有時會被轉化為通俗敘事,但大眾經常扭曲這些敘事。例如有一種扭曲的敘事認為,在國內股市買進並持有是最佳投資決策。雖然人們普遍認為買進並持有策略源自學術研究,但這種說法與專業標準有衝突。一如隨機漫步理論的流行版本,有些扭曲的敘事產生的經濟影響持續多個世代。
一如任何一種歷史重建工作,我們不能拿著錄音機回到過去,錄下那些創造和傳播敘事的對話,所以我們必須仰賴間接的資料來源。不過,我們如今可以利用社群媒體和Google Ngrams之類的工具,捕捉當代敘事的形態。
----
Animal Spirits: How Human Psychology Drives the Economy, and Why It Matters for Global Capitalism
by George A. Akerlof (Author) , Robert J. Shiller (Author)
- Paperback: 272 pages
- Publish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 21, 2010)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s made it painfully clear that powerful psychological forces are imperiling the wealth of nations today. From blind faith in ever-rising housing prices to plummeting confidence in capital markets, "animal spirits" are driving financial events worldwide. In this book, acclaimed economists George Akerlof and Robert Shiller challenge the economic wisdom that got us into this mess, and put forward a bold new vision that will transform economics and restore prosperity.
Akerlof and Shiller reassert the necessity of an active government role in economic policymaking by recovering the idea of animal spirits, a term John Maynard Keynes used to describe the gloom and despondence that led to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the changing psychology that accompanied recovery. Like Keynes, Akerlof and Shiller know that managing these animal spirits requires the steady hand of government--simply allowing markets to work won't do it. In rebuilding the case for a more robust, behaviorally informed Keynesianism, they detail the most pervasive effects of animal spirits in contemporary economic life--such as confidence, fear, bad faith, corruption, a concern for fairness, and the stories we tell ourselves about our economic fortunes--and show how Reaganomics, Thatcherism, and the rational expectations revolution failed to account for them.
Animal Spirits offers a road map for reversing the financial misfortunes besetting us today. Read it and learn how leaders can channel animal spirits--the powerful forces of human psychology that are afoot in the world economy today. In a new preface, they describe why our economic troubles may linger for some time--unless we are prepared to take further, decisive action.
-----
Akerlof and Shiller reassert the necessity of an active government role in economic policymaking by recovering the idea of animal spirits, a term John Maynard Keynes used to describe the gloom and despondence that led to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the changing psychology that accompanied recovery. Like Keynes, Akerlof and Shiller know that managing these animal spirits requires the steady hand of government--simply allowing markets to work won't do it. In rebuilding the case for a more robust, behaviorally informed Keynesianism, they detail the most pervasive effects of animal spirits in contemporary economic life--such as confidence, fear, bad faith, corruption, a concern for fairness, and the stories we tell ourselves about our economic fortunes--and show how Reaganomics, Thatcherism, and the rational expectations revolution failed to account for them.
Animal Spirits offers a road map for reversing the financial misfortunes besetting us today. Read it and learn how leaders can channel animal spirits--the powerful forces of human psychology that are afoot in the world economy today. In a new preface, they describe why our economic troubles may linger for some time--unless we are prepared to take further, decisive action.
-----
***南方朔
二、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已發現金融與每個人的生活雖愈來愈密切,但當代「金融文盲」的程度卻嚴重到駭人聽聞。美國十個持卡人有四個不知道卡息的多 少及循環利率的可怕;劍橋大學做過研究,發現有九百萬英國人是徹底的「金融文盲」。近年來率先提出「中美國」(Chimerica)這種說法而大紅特紅的 哈佛教授佛格森(Niall Ferg uson)則指出,金融知識匱乏不限於一般大眾,他在哈佛MBA班的學員有許多居然不知道名目利率和實質利率有什麼不同。他認為像英美這種高度金融化的社 會,國民的金融程度卻極度低水準,將來他們又怎麼能保障自己的權益和監督政府呢?
提升國民的金融程度,不要繼續做「金融文盲」,從上世紀初即有人在做著先驅工作。舉例而言,《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暢銷書共同作者之一的許瓦布 (Charles Schwab)從一九一九年起就開始教兒童有關金錢方面的知識;美國金融圈名人,曾做過「美國聯邦金融識字程度委員會」副主委的布萊安(John Bryant)很早就認為金融問題是民權問題,因而在一九九○年代即於洛杉磯貧民窟教窮人金融和儲蓄理財;印度社會工作領袖比莉摩瑞姬(Jeroo Billimoria)也早在印度貧民社區教六至十四歲的兒童金錢知識。這些先驅人物所做的先驅試驗,近年來已獲普遍回響,據了解美國已有三州將金融教育 納入教育課程,有十五州準備納入,美國聯邦政府準備像搞「和平工作團」一樣推動「金融識字工作團」;英、俄早已決定強化金融教育,一個全球性的兒童金融教 育計畫目前已在三十多個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展開。如何像在古代提高識字率,降低文盲一樣,在二十一世紀提高金融識字率,降低金融文盲,已成了許多國家的新 目標。
但有一點必須釐清的,乃是強化金融教育,絕不能與窄化的投資理財並論。目前的確有些國家以金融教育為名,但卻以教導人們如何炒股賺錢為實,但目前 有關投資理財,由於它長期被扭曲,經常已和投機相連,金融教育要教的不是這種似是而非的知識,而是要教導人們對個人金融理財要有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也要 有判斷力。近年來,耶魯大學金融教授許勒(Robert J. Shiller)的許多觀點日益受到重視,他的觀點之一就是「金融民主」。只有一般人金融判斷力增強,整個金融服務領域才會進步,金融風險才會降低。金融 教育、金融判斷力、金融賦權、金融民主、金融共同福祉,這些才是一脈相連的目標。
許勒教授早已指出,由於近代訊息管理科技的進步,如果妥善運用,金融福祉早就有極大進展。但因金融民主和金融賦權不夠,整個金融秩序反而成了投機詐欺及無能更甚、風險更高的領域。金融教育之目的,不只是教人賺錢理財,而是要教人更大的民主與福祉。
提升國民的金融程度,不要繼續做「金融文盲」,從上世紀初即有人在做著先驅工作。舉例而言,《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暢銷書共同作者之一的許瓦布 (Charles Schwab)從一九一九年起就開始教兒童有關金錢方面的知識;美國金融圈名人,曾做過「美國聯邦金融識字程度委員會」副主委的布萊安(John Bryant)很早就認為金融問題是民權問題,因而在一九九○年代即於洛杉磯貧民窟教窮人金融和儲蓄理財;印度社會工作領袖比莉摩瑞姬(Jeroo Billimoria)也早在印度貧民社區教六至十四歲的兒童金錢知識。這些先驅人物所做的先驅試驗,近年來已獲普遍回響,據了解美國已有三州將金融教育 納入教育課程,有十五州準備納入,美國聯邦政府準備像搞「和平工作團」一樣推動「金融識字工作團」;英、俄早已決定強化金融教育,一個全球性的兒童金融教 育計畫目前已在三十多個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展開。如何像在古代提高識字率,降低文盲一樣,在二十一世紀提高金融識字率,降低金融文盲,已成了許多國家的新 目標。
但有一點必須釐清的,乃是強化金融教育,絕不能與窄化的投資理財並論。目前的確有些國家以金融教育為名,但卻以教導人們如何炒股賺錢為實,但目前 有關投資理財,由於它長期被扭曲,經常已和投機相連,金融教育要教的不是這種似是而非的知識,而是要教導人們對個人金融理財要有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也要 有判斷力。近年來,耶魯大學金融教授許勒(Robert J. Shiller)的許多觀點日益受到重視,他的觀點之一就是「金融民主」。只有一般人金融判斷力增強,整個金融服務領域才會進步,金融風險才會降低。金融 教育、金融判斷力、金融賦權、金融民主、金融共同福祉,這些才是一脈相連的目標。
許勒教授早已指出,由於近代訊息管理科技的進步,如果妥善運用,金融福祉早就有極大進展。但因金融民主和金融賦權不夠,整個金融秩序反而成了投機詐欺及無能更甚、風險更高的領域。金融教育之目的,不只是教人賺錢理財,而是要教人更大的民主與福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