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獨往集》《李長之文集》



最近翻書報,碰到幾本大學時代的書,或許可以一記:我希望同學能幫我回憶…..

「……李長之在1948年所出版的《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中對司馬遷的描述,也是我在1969年秋進入東海大學歷史系後,所完整念完的第一本書。李長之以詳實的引文,細膩的分析,充滿感情的文字,勾畫了司馬遷的生命悲劇。我隨著他的引導,進入司馬遷的壯遊、閱讀、寫作、掙扎、受刑,最後在46歲之年「圓滿地在精壯的青春中結束他的生命」,掩卷之後,終日恍惚,不知所以。李長之直指生命情懷的獨特傳記寫作方式,一定會對他的讀者產生巨大的感染力量。……」(林載爵「回味李長之」【2006/07/17 聯合報】)

這一本,可能是東海大一國文課的讀書報告(我也寫過)。不過我以為讀司馬遷的原著更感人,可以讓人的情感與歷史的想像力融合,譬如說,我們看過日本的司馬遼太郎的大河小說『項羽與劉邦』,它的力量強度與讀(本紀)或許類似。
項羽と劉邦(連載時は「漢の風 楚の雨」、19806 - 8月、新潮社)在日本賣出669万部。80年代初台灣就有些版本的翻譯。90年代須付版權,由台北的遠流出版公司發行。作者認為這是同一文化圈的英雄史詩,所以日本人也能感同身受。當然作者的另外5本維新群英小說中,有的賣出兩千多部。多少人讀過《史記》與.《漢書》的相關文章,不過無法如作者描寫漢王在逃難時,家人抓馬車的那些部位 (車輪上的橫木,上方為『較』,下方橫木為『式』,頁638)----現在英文儀表板dashboard 19世紀汽車的擋泥板,而漢字中的車部首今人多很生疏了,蘇軾或蘇轍的意思…..
另外,要找張小說中的地圖也不怎麼容易。

在梁實秋『談書』中,還有一本大一國文課推銷的蕭老前輩之散文『獨往集』。

我認為梁實秋先生那一代的「清華學校」之同學網路,是相當重要的,譬如說他也寫過介紹胡光麃先生的企業發展回憶錄『波逐六十年』,這是我們工業工程系大二推荐的書目之一(其他還有什麼『猶太賺錢法』等等….)



《史記選注 》臺北:臺灣大學 2009?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作者:李長之著

出版社:台北:開明 1968 (無作者名 70年代初每年一刷)      /里仁書局 1997年/天津人民
1971年大一的參考書 1974 "顧肇森"本 ---2012年重讀書末司馬遷的諷刺語法--

《李長之文集》是在臺灣大學圖書館翻的 簡體字甚劣 難看
據說他因寫過批評魯迅的文字而終生抬不起頭來

内容简介


首頁中文書文學中國文學論集/經典作品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作者 / 李歷城

出版社 / 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 2001/06/01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裝訂 / 平裝

定價 / NT$280

售價 / 9折, NT$ 252


※ 無庫存



作者简介 · · · · · ·

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人。20世纪30年代“清华四剑客”之一,与季羡林、吴组缃、林庚齐名,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批评家。
先 生研究中国古典文化,注目于那些“文化托命之人”:孔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李商隐、韩愈,留有《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司马迁研究的名 作)、《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白研究专著,日本李白学研究的第一参考书),《陶渊明传论》(建国后陶学第一本专著),还有《红楼梦批判》、《孔 子的故事》、《韩愈》等。

內容簡介

本書將司馬遷的身處時代和文學上的創作,以及美學上的分析,都有詳細的解說;其後還收錄了文學史上對司馬遷的介紹和評論,對後代人們的影響有哪些觀點上的論述。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主人公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 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 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 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 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 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李長之文集(全十卷)

 本 書對于《李長之文集》的厘定,基本上以類為經,以發表的時間為緯︰取其《迎中國的文藝復興》、《孔子的故事》及散篇的論述教育文化的論文編為第一輯社會文 化卷;取其《魯迅批判》及其相關魯迅的論文與其他有關現當代文學的論文編為第二輯魯迅及現當代文學卷;取其《批評精神》、《中國畫論體系及其批評》、《夢 雨集》、《苦霧集》及其相關文藝理論的論文編為第三輯文藝理論卷︰取其書評編為第四輯書評卷;取其《中國文學史略稿》編為第五輯中國文學史略稿卷;取其 《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韓愈》、《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李白》、《陶淵明傳論》及相關的古典文學論文編為第六輯、第七輯古典文學卷︰取其詩 歌《夜宴》、《星的頌歌》及其創作的童話《大理石的小菩薩》、《龍伯國》和散文編為第八輯詩歌童話散文卷;取其《北歐文學》、《強盜》、《歌德童話》、 《文藝史學與文藝科學》、《西洋哲學史》、《波蘭興亡鑒》、《德國的古典精神》及《判斷力批判》以及相關西方文化研究的單篇論文編為第九輯第十輯西方文化 研究及譯著卷。由于每卷字數不等,厚薄不勻,出于技術或裝訂上的原因,可能有細微的調整;卷中的編排則是專著在前,散篇的論文在後。

李長之(1910.10.30——1978.12.13)原名李長治、李長植,山東利津人。1929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在校期間發表散文作品。《我所 認識的孫中山》是他早期習作。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兩年後轉哲學系,同時參加了《文學季刊》的編委會。1934年後曾主編或創辦《清華周刊》文 藝欄、《文學評論》雙月刊和《益世報》副刊。在出版第一本詩集《夜宴》前,開始理論批評的寫作。1936年出版《魯迅批判》—書,產生影響。該年自清華大 學畢業,遂留校任教。以後又歷任京華美術學院、雲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的教職。1940年任教育部研究員。1944年主編《時與潮》副刊。1945年任國 立編譯館編審。抗戰勝利隨編譯館由重慶北碚遷南京,主編《和平日報》副刊。1946年10月赴北京師範大學任副教授,並參與《時報》、《世界日報》的編 務。這時主要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和文化藝術的批評。重要的著作有《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迎中國的文藝復興》、《苦霧 集》、《夢雨集》等。建國後一直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著有《陶淵明傳論》、《中國文學史略稿》、《李白》等。

詳細資料

  • 規格:平裝 / 17cmX23cm / 普級 / 單色 / 初版
  • 出版地:大陸

目錄

道教徒的李白及其痛苦
自 序
一導論
(1)瘋狂,夢境和藝術世界的相通與相異
(2)李白的本質︰生命和生活
(3)異國的精神教養
(4)游俠
(5)所謂豪氣
二李白求仙學道的生活之輪廓
三道教思想之體系與李白
四失敗了的魯仲連
——李白的從政
五李白的文藝造詣與謝胱
六李白︰寂寞的超人
(1)李白的情感生活
(2)李白的友誼
(3)了解李白之杜甫
(4)李白之身後
(5)李白和山東
(6)李白的風度和勤學
(7)李白與一般詩人之共同點
(8)李白之痛苦

韓愈
自 序
一導言
二籍貫和先世
三嫂嫂‧佷兒‧乳母
四游學京師
五考場失敗
六掙扎
七東行
八初入仕途
九徐州小住
一0再度西上
一一四門博士
一二《送孟東野序》
一三陽山之貶
一四郴縣著書
一五北行途中
一六國子博士
一七分教東都
一八進學解
一九淮西用兵
二0《諫迎佛骨表》
二一宣撫鎮州
……

長之先生以年齡論僅長我兩歲,以學識論,實在應該是我的前輩。且不說他的學問,即以他讀過的中國古典文史和英、德、法、日等外語的記憶、融貫和表達的能力,也是這種年齡的讀書人所不易企及的。

我沒上過大學,也不會外文,只從一位老學者讀過經、子、文、史的書,學著寫古文詩詞,承世丈陳援庵先生提拔到輔仁大學教書,中間受盡輕視和排斥。解放後院 系調整,到了北京師範大學。舊社會出來的知識分子有一些毛病或說習慣,一是鄉貫相同,一是職業相同,今天分析起來,實是語言交流的容易為主要原因。長之先 生雖原籍山東利津。但從小久居北京,和我有絕大的相近關系,後來又有同“派”之雅,如果模擬科舉習稱,我們相呼“同年”,又有何不可呢!

我在師大中文系教古典文學,當時有一種“心照不宣”的規律,即是文學史必由政治水平高的教師擔任。所謂高低,當然在于政治的資歷。如果是一位政治上有資格 的教師,不論他的業務怎樣,也可以講文學的發展或文學發展的理論。有一位曾和另一位年輕的革命教師有過往還的中年教師,在業務上是東拉西扯,但他曾從那位 年紀輕的革命教師那里听來一些革命理論的名詞,這樣他便常常在討論中取勝。一次,李長之先生講陶淵明一句“雞鳴桑樹顛”,那位便說與“種桑長江邊”有關, 姑不論陶氏家是否臨著長江,由于這位“半權威”的人說了,就必須跟著他牽強附會地去誤人子弟。

有一次一位朋友需要講一位歐洲文學家的生平和他的文學成就,來求李先生幫他的忙,李先生就請他在一旁坐下,自己一邊就拿起筆來起草。我由于不在旁邊,听當 時在旁邊的人說,大約一個課時(九十分鐘)的時間,即把草稿寫成。那位朋友喜笑顏開地拿著那篇草稿走了。這是我得知李先生對外國文學和外國作家的熟悉情 況。

李先生寫過一篇分析魯迅的文章,題目用了“批判”二字。那是日本“批評”的同義詞。李先生是通日文的,在全國解放前有許多詞匯是由日本文章上引來的,特別 是法律上許多詞匯,例如︰法律、會議、通過、勝訴等。筆者幼年時流行新戲劇,被稱為“文明戲”;有些人拿著手杖,被稱為“文明棍”。一次我說了“文明”二 字,被先祖申斥︰“你跟誰學的這個‘新名詞’?”後來讀了《易經》,見到這兩個字,這時先祖已去世了,才知道即使古書上已有的詞匯,在今天的用法和含義已 不相同,即當作新含義看待了。相傳清末有一位達官看到秘書代他起草的一篇文稿中有一個“新名詞”,他便批上“某某二字是日本名詞,閱之殊為可厭”。他的秘 書看到之後又批了一句說︰“名詞二字亦日本名詞,閱之尤為可厭。”這位達官也沒辦法了。李先生在大量襲用日本名詞的時代也用了“批判”二字當作“分析”含 義的文章標題,沒想到解放區這“批判”二字的用法卻只作負面的含義來用的,李長之先生的這篇文章便背上“閱之殊為可厭”的“反動”罪名了。

去年我與我校的一位老領導聶菊蓀老同志見面,談到李先生,我說︰“他在中文系可是罪大惡極的人物啊!”聶老說︰“他最後的解放是我簽署的。據我所知︰他年 青時通曉幾種外文,文筆很快,也比較多,有傲氣.得罪人較多。”這時我的胸間所壓的一塊大石頭才像一張薄紙一樣地被輕輕揭開,而李長之先生也總算親手在改 正右派分子的文件上簽了自己的名字。記得他在給我的電話中說︰“感謝當今的領導啊!”

李長之先生的學問、文章,都由他的二女兒李書和女婿于天池搜集編排,終成為這部文集,也是我們這些舊時代過來的知識分子們共同值得安慰和慶賀的!文集中絕 大多數文章我沒讀過,只有關于司馬遷那部分是曾拜讀過的。我一向不敢為朋友的文章作“序”,最多只稱“讀後記”。但今見《李長之先生著譯年表》後感到稱 “讀後記”也不確實,只好標題《我所尊重的李長之先生(代序)》吧!


      人物簡介:

    李長之(1910.10.30——1978.12.13)原名李長治、李長植,山東利津人。1929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在校期間發表散文作品。《我所 認識的孫中山》是他早期習作。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係,兩年後轉哲學係,同時參加了《文學季刊》的編委會。1934年後曾主編或創辦《清華周刊》文 藝欄、《文學評論》雙月刊和《益世報》副刊。在出版第一本詩集《夜宴》前,開始理論批評的寫作。1936年出版《魯迅批判》—書,產生影響。該年自清華大 學畢業,遂留校任教。以後又歷任京華美術學院、雲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的教職。1940年任教育部研究員。1944年主編《時與潮》副刊。1945年任國 立編譯館編審。抗戰勝利隨編譯館由重慶北碚遷南京,主編《和平日報》副刊。1946年10月赴北京師范大學任副教授,並參與《時報》、《世界日報》的編 務。這時主要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和文化藝術的批評。重要的著作有《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迎中國的文藝復興》、《苦霧 集》、《夢雨集》等。建國後一直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著有《陶淵明傳論》、《中國文學史略稿》、《李白》等。

    著作書目: 
    《夜宴》(詩集)1934,北平文學批評社
    《魯迅批判》(評論)1936,北新
    《波蘭興亡鑒》(史論)1940,獨立出版社
    《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評論)1941,商務
    《西洋哲學史》1941,正中
    《批評精神》(文論)1942,南方印書館
    《苦霧集》(評論、散文等合集)1942,商務
    《星的頌歌》(詩集)1942,獨立出版社
    《韓愈》(評論)1944,勝利出版社
    《北歐文學》1944,商務
    《我教你讀書》1944,文風書局
    《夢雨集》(評論、散文等合集) 1945,商務
    《文史通義刪存》(文論)1945,文化書社
    《迎中國的文藝復興》(評論)1946,商務
    《中國畫論體係及其批評》(文論)1946,獨立出版社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評論)1948,開明
    《李白》(理論)1951,三聯
    《大理石的小菩薩》(童話集)1951,文化供應社
    《龍伯國》(童話集)1951,文化供應社
    《陶淵明傳論》1953,棠棣社
    《中國文學史略稿》(l一3卷)1954—1955,五十年代出版社
    《司馬遷》(評論)1956,通俗讀物
    《<詩經>試譯》1956,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孔子的故事》1956,上海人民

    翻譯書目:
    《德國的古典精神》(譯文、評述合集)1943,東方書社
    《文藝史學與文藝科學》德國瑪爾霍茲著,1943,商務
    《歌德童話集》1945,東方書社
    《強盜》(劇本)德國席勒著,與揚文震合譯,1956,人文
      人物軼事:
    李長之為《魯迅批判》遭一輩子罪

《魯迅批判》初版封面

    李長之初名李長植,山東利津縣人,畢業于清華大學哲學係,先後在中央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任教,是著名的詩人、翻譯家、學者。在文學批評和古典文學研究領域造詣很深。
    李長之在1935年主編《益世報》副刊,他的《魯迅批判》曾在該報副刊上連載。到1935年9月上旬,他將全書結稿。在趙景深大力支持下,該書在北新書局出版。
    《魯迅批判》在魯迅研究史上,是第一部成係統的專著,在學術界影響很大。
    李長之這部專著出版,曾得到魯迅先生大力支持和幫助,魯迅親自看過李長之的稿件,並訂正過其中著作時日。此外,魯迅還贈送他一張照片,刊印在書面上。《魯迅批判》于1935年寫成,1936年1月初版,不到一年,魯迅先生就去世了。
    該書出版經過是這樣的:
    當北新接受書稿後,李長之寫信向魯迅索要相片。魯迅接信後,便毫不遲疑地從自己的相冊上揭下一張標準像寄去,還寫了回 信。李長之收到魯迅的信和照片後,感到很珍貴,就叮囑趙景深將魯迅相片按原尺寸置于封面左上方,再用插頁重印一次置于卷首,還將魯迅書信第一頁手跡原件寄 去,讓制鋅版後放在插頁相片之後。趙景深對他的要求,一一照辦。在該書初版本的目錄上就刊有“魯迅先生近影”、“魯迅先生手跡”的字樣。但北新書局老板李 小峰,考慮到這本書不好銷,會虧本,為此盡量節省成本,印出的《魯迅批判》省去了該用重磅銅版紙印制的相片插頁和手跡,僅僅封面是李長之要求的樣子。
    《魯迅批判》初版出版後,不到半年就賣完了。這是李小峰沒有料到的。
    1936年6月,《魯迅批判》第二版出版,伹書局沒有通過李長之。李長之本人一年後在香港書店的售架上見到才知道。于 是,他在有關文章中開始大發牢騷,譴責“書店老板所加給的戕害”;“初版不印魯迅書信手跡和相片插頁,還將魯迅手跡丟失”;“所給的版稅就更苛了,只給了 五十幾元,版稅也只算過一次,以後再沒算過”。
    李長之對北新書局的做法很失望。幾年後,李長之負氣地把《魯迅批判》委托給東方書社在成都印了“第三版”,出書時間是1943年7月。這是李長之單方面的行為,沒讓北新書局知道。
    1946年2月15日,李長之給趙景深寫信,討要他沒有給夠的版稅。趙景深接信後立即向李小峰轉達。于是,李長之這才獲得了追討的版稅。
    不料,李長之回到北平,他在書店又見到新的《魯迅批判》,他再去讓趙景深代索版稅。
    1987年7月,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我編寫的《魯迅研究書錄》,其中收錄李長之的《魯迅批判》一書,因為見到該書每次加印都沒有準確地在版權頁上登錄出書時間和印數,只好含混其詞地說:“該書出版後,曾多次再版。”
    李長之出版《魯迅批判》之後,屢遭批判和查禁,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它被視為左派讀物予以排斥;在日偽統治時期,它被列 為禁書;新中國成立伊始,也受到嚴厲批判。李長之在1957年被劃為右派,《魯迅批判》成為黑書,被封存于圖書館,不許借閱。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工宣 隊隊員指著李長之的鼻子說:“是你寫的《魯迅批判》麼 魯迅是可以批判的麼 就衝著‘批判’,你就罪該萬死 ”
    關于”批判”一詞,容易使人產生誤解,一般通用解釋是:“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為做係統的分析,加以否定。”而李長之所謂“批判”,卻是“分析”、“評論”的意思。
    盡管如此,李長之在評論分析魯迅作品時,也存在不少欠妥或錯誤的地方,連他自己也對該書不滿意,早在《魯迅批判》 1943年發行第三版時,他就表示“另寫一部魯迅再批判”。1950年李長之在《魯迅批判的自我批判》一文中,又一次表示“對于本書,願意重寫”的願望。
    1976年“四人幫”已經粉碎,某出版社曾找李長之接洽再版《魯迅批判》事宜,條件是將書名“批判”改為“評論”或“分析”之類雲雲。李長之脾氣耿直,他堅持不改。他說:“批判其實就是分析評論的意思。我為《魯迅批判》遭一輩子罪,不改,不出,也罷!”
    李長之說這番話兩年之後,便于1978年離開人世。
    李長之的《魯迅批判》一書,是迄今在研究魯迅的學術領域中引文率最高的專著。也是唯一經過魯迅批閱的批評魯迅的專著。 但該書歷經艱苦歷程,目前已難見到原書了。為此,北京出版社于2003年1月重新整理再版了《魯迅批判》一書。書前刊有于天池、李書合寫的《李長 之<魯迅批判>再版題記》,可作為讀者的“導讀”。(《世紀》紀維周文)

      人物志:
    李長之的書評
    作家中少有注重書評的。30年代的蕭乾寫過一本《書評研究》,並在他編的《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組織過大批的書評文章。40年代的李長之,在抗戰時期的重慶辦了一份《書評副刊》(月刊),出了十幾期,似乎更少人知。
    李長之(1910———1978)是詩人,也是一位文藝批評家,30年代初在北平創辦了《文學評論》刊物,又出版了係統的研究魯迅的專著《魯迅批判》。按 當時的語境,“批判”只是評論、分析、研究的意思,並無貶意,不像1949年以來習用的以階級鬥爭為綱進行的大批判性質。李先生為這書名吃盡了苦頭,先被 打成“右派分子”,“文革”中工宣隊更斥責他:“魯迅是可以批判的麼?就衝著‘批判’,你就罪該萬死!”
    1944年3月他創刊的《書評副刊》,其實是附在《時與潮文藝》雜志後邊的,只佔十頁左右的篇幅,每期不過評介四五本書,絕大部分是由主編執筆的。除本名 外,他還用了何逢、方、梁直等化名。《時與潮文藝》創刊于1943年3月。1944年3月第三卷第一期起開始附有《書評副刊》。到1946年1月止,共 出版了十二期。從“發刊詞”和“稿約”中,可以看出李長之對書評的認識和編刊思想。他認為書評不等于文學批評,只是文學批評的一小部分。他提出理想的書評 應是:“要同情的了解,無忌憚的指責,可以有情感而不能有意氣,可以有風趣而不必尖酸刻毒,根據要從學識中來,然而文字仍需是優美而有力的創作。”他提倡 書評要短,每篇不超過一千五百字,大著固不欲放過,也不輕視名不經傳的優秀青年作品。總之要把握“批評精神的核心是在爭一個真是非,是在不徇私(阿其所好 和肆意攻擊都是徇私)!”這些言簡意明的原則,特別是不徇私,有感情,文章短,書評本身就是創作等,實在是抓住了書評的特質。
    理想的書評當然不是輕意可得的,看來李長之的組稿能力,顯然也不如蕭乾,他只好自己帶頭執筆。我懷疑刊物上還有很多陌生的作者,估計也是他的化名。
    老舍的短篇小說集《貧血集》,作者自謙“其人貧血,其作品亦難健旺也。”李先生則認為集子裏的五篇小說並不貧血,因為其中“有一些共同優長,這就是:都有 著戰爭的烙印,都有著新的體驗和新的智慧,文字上都超過了幹脆的俏皮而入于堅實硬梆,一點也不油滑。———老舍先生曾說他的創作等于抬滑竿,不錯,一比時 下的其他作品,便見出他的字句,既不浪費,也不偷工減料了。”他對五篇小說分別作了具體分析,最後筆鋒一轉:“不過統統說是貧血也可以,但不是作品,卻是 寫著的社會。五篇統統有益于抗戰,這是真的,但也統統代表了作者根底上的悲觀的智慧———它是可貴的病理的解剖刀!”
    這稱譽是深刻的,文字亦活潑。
    對于名家和前輩,他亦開誠布公,敢于直言。如評茅盾的小說《霜葉紅似二月花》,講到了優點,不滿意處竟有四點,一是在寫作時間和空間的特質上缺乏明確,甚 至有些錯亂。二是書中人物的性格有些雷同,“這就是大都耽于幻想,似乎在神經上都太脆弱。”三是口語的不純粹,“增加了書中地方性的不明確。”四是“有些 說明,似乎露出了反而覺得淺……這不如隱藏在具體描寫裏。”對于臧克家的詩《泥土的歌》,李長之給以熱情的肯定,“統觀全書,頗覺它的真實”,不像詩人的 第一本詩集《烙印》,雖有對勞動大眾的同情,卻免不了第三者的意味,如今“倣佛一個農家之子終于由都市還了鄉”。
    但在總評全書時又說:“平凡的詩佔一半,太好和太壞的各佔四分之一。”所謂壞詩,是指“空洞、弱和散文化”。這些苛求,當時和事後都沒有引起作家們的抗議 或打官司,證明被批評者的虛心和雅量,同時也不會為此而動搖過他們的聲譽。當然,書評的意見並非結論,也是可以討論的。
    《書評副刊》還評介了冰心的《關于女人》、郭沫若的《今昔集》、姚雪垠的《春暖花開的時候》、舒湮的《董小宛》、張恨水的《水滸新傳》、袁俊的《萬世師 表》、田間的《給戰鬥者》、吳組緗的《鴨嘴澇》、碧野的《風砂之戀》、沙汀的《淘金記》、胡風的《看雲人手記》、巴金的《憩園》、駱賓基的《姜步畏家 史》、吳祖光的《夜奔》、無名氏的《北極風情畫》等,其中有褒有貶,沒有空話,無疑的這些都是我們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寶貴資料,證明李先生也是一位現代 文學的研究家,而這正是我們長期以來所忽略的。
    為了說明李先生書評的卓識和感情的真摯,以及文字的簡練,我再摘引一段他在評介《荒謬的英法海峽》時,對徐作品的評價:“富有浪漫情調和幻想,是徐先 生作品的特色,聰明,流利,婉轉,更特別巧于對話,是他的長處。然而有點太偏于享受,太偏于空幻,太偏于油滑(這個形容詞有點過,可是苦無適詞),倣佛許 多民間疾苦都和他的小說世界不相幹似的,所以我們不願意多有人倣效他,也很擔心有太多的人沉溺于其中,弄得胃口弱了,不是便不能消化硬東西了麼?”
    事隔半個世紀以上了,結合目前文界開展書評工作的窘境,或一味吹捧,或開口謾罵,或小貓屁股摸不得,真覺得李長之的書評活動還是值得回味的。很多做法仍可參考,很多意見也沒有過時。(《今晚報》姜德明)(完)


制作:新華網山東頻道      責任編輯  呂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