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世語法史》作者:[日]志村良治
某一語言現象在何時、如何產生的?在什麼時期、什麼情況下,憑借什麼樣的歷史契機而出現的?其樣態因為什麼而具有特色?還有,在歷史的發展中經歷了什麼樣 的過程?特別是中古時期經過了什麼樣的階段?把上述各項作為觀察總是的基點,力求把握各種現象的真實情況,是本書的一種濃度這種方法追求時間的縱線,即以 歷時的方法為主軸。當然,這條縱線直貫現代漢語,必須把它跟現在活著的語言現象進行比較研究。這種與現時的比較,在本書字面上雖不多見,但我總是把它作為 考察的基本手段而予以重視的。
*****
《中古墓志詞語研究》
此書第一刷1000本一月內賣出 再刷3000本
作者在2002已指出當時中國的大學已商場化校園內不時冒出公司行號.....
前 言
古人不甚重視 的中古漢語 口語詞 ,在現代學者 的語言研究
中,開始 佔有一席之地。
先是張相先生篳路藍縷 ,以其力作 《詩詞 曲語辭匯釋》開拓
了 口語詞研究這塊荒原,隨即蔣禮鴻師又深入探究,一部 《敦煌
變文字義通釋》將此項研究提到一個嶄新 的高度 。在張、蔣兩家
的啟迪 下 ,近 二十年來 , 中古 時期 的 口語詞研究一直是個新熱
點,有關論文和專著紛紛 問世 ,其 中不乏精 品,並湧現 出一批頗
有影響的學者 。例如蔣紹愚的 《唐詩詞語劄記》,徐仁甫的 《廣
釋詞》,徐震堮的 《〈世說新語〉詞語簡釋》[1],郭在貽的 《訓詁
叢稿》,王鍈的 《詩詞 曲語辭例釋》、 《唐宋筆記語辭匯釋》,週一
良的 《魏晉南北朝史劄記》 [2],江藍生的 《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
匯釋》,吳金華的 《〈世說新語〉考釋》,蔡鏡浩的 《魏晉南北朝
詞語例釋》,王雲路、方一新的 《中古漢語語詞例釋》,方一新的
《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王雲路的 《漢魏六朝詩歌語言
論稿》,朱慶之的 《佛典與中古漢語辭彙研究》,李維琦的 《佛經
釋詞》、 《佛經續釋詞》,黃征的 《敦煌語文叢說》、曾良的 《敦煌
文獻字義通釋》等等,反映了這一時期 中古漢語 口語詞研究的主
要成果 。此類著作大多詳征博引,考核精當,大致勾勒 了六朝至
隋唐 時 的 口語概貌 。當然 ,要全面而深入地勾畫當時的語言面
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蔣禮鴻師 曾說 : “研究古代語言,我 以為應該從縱橫兩方面
做起 。所謂橫 的方面是研究一代 的語言,如元代 。其 中可以包括
一種文學作 品方面 的,如元劇 ;也可 以綜合這一時代 的各種材
料 ,如元劇之外,可 以加上那時的小說、筆記、詔令等。當然後
者 的做法更能看 出一個時代語言的全貌。所謂縱的方面,就是聯
系起各個時代的語言來看它們的繼承、發展和異同。”[3]此言及橫
向研究語言必須儘量運用更廣泛的語言材料,否則,就難說是全
面 的研究 。如上面所舉著作,涉及範圍非常寬泛,引例來源異常
廣博,諸如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筆記、史書、佛經、
道藏、語錄、詔令等等,可謂應有盡有。
然而,以上各家基本不用或很少使用墓誌的語言材料,則令
人稍有美 中不足之感 。基於此,筆者將視野投 向諸家不大注重的
中古墓誌,並 以唐代墓誌作為重點,力圖從中發掘出一些有價值
的第一手材料 ,為中古漢語辭彙研究提供新的語言證據,以便更
好地掌握漢語辭彙在這一期間的發展變化及其反映出來的某些文
化 現 象 。 以 下 , 拙 作 試 圖 從 三 個 方 面 分 別 論 述 之 。
一 、 墓 志 在 古 代 文 獻 中 的概 況
墓誌屬於碑文的一種。 《文章辨體序說 ·墓誌》雲: “墓誌,
則直述世系、歲月、名字 、爵裏,用防陵穀遷改。”據此可知,
墓誌乃指刻于****** 的文章,用來記敍死者的生平和家世。它既可
請人捉刀,亦可 由死者家屬 自撰。古代的******又可分為兩種,一
種埋於地下,叫作墓誌銘 ;一種立於地上,叫作墓表文。此即所
謂 “志以志諸陰,表以表諸陽”。[4]這裏所說的墓誌一般從廣義言
之 ,包括二者在 內。墓誌的格式多種多樣,其正體通常由兩部分
組成,正如劉勰論述墓誌體例時所說: “其序則 ‘傳’,其文則
‘銘’。”[5]所謂 “序”即志,用散體文寫成,敘墓主身世;所謂
“文”即銘,用韻體文寫成,贊墓主為人。當然也可以有志無銘,
叫墓誌 ;有銘無志,叫墓銘;二者合在一起,叫墓誌銘。而從廣
義稱之 ,皆可叫作墓誌、墓銘或墓誌銘,含義無別。例如, 《文
選》卷五十九 “墓誌 ”類所收 《劉先生夫人墓誌》一文,全文有
銘無志;周紹 良主編 《唐代墓誌彙編》中的 《君諱喜墓誌》[6],
則有志無銘;而 《女子蘇玉華墓誌銘》[7]及常式墓誌,皆有志有
銘 。此外,墓誌在寫法上還有許多變體,不一而足,切不可生搬
硬套。
以上介紹 了一些有關墓誌的常識 。那麼,墓誌起源於何時
呢? 《四朝聞見錄戊集》 (205頁)曰: “銘墓三代 已有之。薛尚
功 《鐘鼎款識 》第十六卷 ,載唐開元 四年偃師耕者得 比干墓銅
槃,篆文雲: ‘右林左泉,後岡前道。萬世之寧,茲焉是寶。’”
不過,今天 已難尋確證 ,況其體制簡單,尚非真正之墓誌。任昉
《文章緣起 》認為墓誌源于晉殷仲文。李善亦雲: “石志不出禮
典,起宋元嘉,顏延之為 《王琳石志》。”[8]無名氏 《彭城劉氏合
祔銘並序》: “古之葬者無銘志,起 自魏時。” (《唐代墓誌彙編》
2164頁 )此三人蓋未見漢代碑磚 ,故有此語 ,其說略為保守。
目前 ,學界一般認為墓誌源於漢代 。唐代封演 《封 氏聞見
記 ·石志》雲: “古葬無石志,近代貴賤用之。”可見秦漢之前還
無墓誌這種文體,直到漢朝 ,它才姍姍來遲,故與詩歌、散文、
箴銘 、書牘 、傳狀相 比,可說是後起之輩了。 《宋書 ·禮志二》
(407頁)雲: “漢以後,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
等物。” 《唐語林》說: “前漢碑甚少,後漢蔡邕、崔瑗之徒,多
為人立碑。魏晉之後,其流浸盛。”[9] 《四朝聞見錄戊集》曰:
“予得光武時梓潼扈君墓磚,先敘所曆之官,末雲 ‘千秋之□’,
模脫隸書 ,而非鐫也 。又有章帝時範君 、謝君磚銘 ,以四字為
句 。厥後銅雀之瓦,遂可作研,字亦隱起。以此知東漢銘墓,初
猶用磚 ,久方刻石 。紹興中,予親見常州宜興 邑中■□□□,時
太尉許■家有碑漫滅,惟前百餘字可讀。” 《文體明辨序說 ·墓誌
銘》雲: “古之人有德善功烈可名於世,歿則後人為之鑄器以銘,
而俾傳 於無 窮 ,若 《蔡中郎集》所載 《朱公叔鼎銘》是 已。至
漢 , 杜 子 夏 始 勒 文 埋 墓 側 , 遂 有 墓 志 , 後 人 因 之 。 ”
由上述材料可知,墓誌在漢時業 已產生,而東漢蔡邕是第一
個大量撰寫碑銘的名家,其作甚夥,名篇有 《陳太丘碑文》、 《汝
南周勰碑》等 。但礙於此類文體特徵,他的某些碑文難免有溢美
之辭 。他 自己就說 : “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惟 《郭有道》
無愧色耳。”[10] 《洛陽伽藍記》卷二 《城東》 (81-82頁)借當時
隱士趙逸之 口批評這種現象說: “生時中庸之人耳。及其死也,
碑文墓誌 ,莫不窮天地之大德,盡生 民之能事,為君共堯舜連
衡 ,為臣與伊皋等跡 。牧 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塵;執法之吏,埋
輪謝其梗直。所謂生為盜蹠,死為夷齊,佞言傷正,華辭損實。”
此言可謂深中鵠的。
漢末乃至魏晉,一度頒令禁止立碑。 《宋書 ·禮志二》 (407
頁 ): “建安十年,魏武帝 以天下雕弊,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
碑。”同篇: “晉武帝咸寧四年,又詔曰: ‘此石獸、碑表,既私
褒美,興長虛偽 ,傷財害人,莫大於此。一禁斷之。其犯者雖會
赦令,皆當毀壞。’至元帝太興元年,有司奏: ‘故驃騎府主簿故
恩營葬舊君顧榮,求立碑。’詔特聽立。自是後,禁又漸頹。”今
人鄧之誠論述這種情況說 : “自漢以來,人多於墓立碑,以褒揚
先世 , 自晉 以後,南朝屢禁而屢弛。北方尤以碑傳為重。故今世
南 碑 流 傳 絕 少 , 而 北 碑 見 於 著 錄 者 至 多 。 ” [1 1]
至南北朝 ,在禁與 冒禁 的角力中,墓誌進一步發展,產生了
庾信 《周大將軍懷德公吳明徹墓誌銘》之類的名作。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將墓誌歸為 “誄碑”類,同朝人蕭統更是獨具慧眼,
其所編 《文選》正式將墓誌列為一類文體,並與 “碑銘”分開。
這是墓誌在 古文獻 中首次登上大雅之堂 。可惜他只收了一篇樣
文,即任彥升 《劉先生夫人墓誌》,且篇幅短小。到了唐代,墓
志可說是蔚為大觀 , 白居易、元稹、柳宗元、韓愈等文學名家,
都寫了為數不少的墓誌 ;其 中韓愈尤為出色,其所撰墓誌作品往
往具有濃郁的文學性,而在評價人物上又能做到不虛美,對當時
及後世皆產生了良好影響。 《南村輟耕錄》卷九 《文章宗 旨》指
出: “碑文惟韓公最高,每碑行文,言人人殊,面 目、首尾決不
再行蹈襲。”韓愈最傑出的志文為 《柳子厚墓誌銘》,文章讚美柳
宗元道德文章,針砭世態炎涼,字裏行間飽含哀痛惋惜之情,頗
能動人心弦。
唐以後,雖再未出現韓愈這樣的大家,但也不乏名作。如宋
歐陽修 《瀧 岡阡表》不拘一格 ,通篇 以母親 口吻,回憶家常往
事,轉述父親教誨 ,令人倍感親切 、 自然 ;明張溥 《五人墓碑
記》讚頌五義士同魏忠賢作鬥爭的英雄事蹟,文章敘議結合,氣
勢磅礴,充滿力感,振奮人心。
由於墓誌代有名家傑作,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人們對之逐
漸刮 目相看,在編書選文時總不忘給其一席之地。明代吳訥 《文
章辨體》
有PDF
http://big5.dushu.com/news/2007/08-11/17420.html
《中古墓志詞語研究》,羅維明著 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墓志是碑文的一種,指刻于墓碑的文章(包括埋于地下的墓志銘和立于地上的墓表文),主要用來記敘死者的生平和家世。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墓 志》說:“墓志,則直述世系、歲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改遷。”目前,學界一般認為墓志起源于漢代,東漢蔡邕是第一個大量撰寫墓志的名家,唐代的白居 易、元稹、柳宗元、韓愈等也都寫過為數不少的墓志,而尤以韓愈為最。現在學術界較通用的墓志輯本有《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唐代墓志匯編》、《唐代墓志 匯編續集》等。但是,大量墓志的出土與編纂,除了史學界較為注意外,其他學科似乎并未給予太多的關注,這是很讓人遺憾的。現在,我們終于看到了第一部從語 言學角度對墓志進行研究的專著———《中古墓志詞語研究》,通讀之余,覺得有必要介紹給學界。
該書是一部以詞語考釋為主的著作,材料主要來源于上面所說到的三部墓志匯編和《江西出土墓志選編》,并輔以史書、詩詞、散文、小說等其他文獻材 料,不但對語言研究有一定的價值,對于史學、文學、典章制度、書法藝術等研究,其價值都是不言而喻的。從語言學角度來看,該書值得稱道者有三:
其一,注重出土文獻。日本學者太田辰夫在其專著《中國語歷史文法》一書的“跋”《盡信書不如無書》中,將中國古典文獻分為同時資料(出土文獻) 與后時資料(傳世文獻)兩大類。并說到,中國古典文獻大多為傳世文獻,這對我們進行漢語史的研究是不利的。因此,《中古墓志詞語研究》將目光投向出土文 獻,在那里有大量真實可靠、紀年準確而又未被挖掘或很少挖掘過的語言學寶藏。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要想取得好的成績,不外是兩個方面,一是材料,二是方 法。在材料上下工夫,就已經取得了一半的成功。當前語言學界除出土古文字材料以及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等以外,其他出土文獻利用得尚不夠,這是需要注意 的。
其二,通過排比歸納,深入研究,揭示了一大批新詞新義,為漢語詞匯史研究和辭書編纂提供了有力的例證。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漢語大詞 典》作為參照標準來看,例如,“豐銘、玄銘、翠銘、芳銘、沉銘、銘志、幽銘、幽志、玄文、石文”,都可以用來指墓志銘,但除“銘志”和“幽志”之外,《漢 語大詞典》均未收錄,而事實上這些詞語出現的次數都是挺多的,如“沉銘”的較早用例:《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魏故司徒司馬公墓銘》:“方流百代,無恨一 生;嗟呼自久,且照沉銘。”“偏艱、偏殃”,指雙親中失去一方,“泉堂、泉房”指墓室,“家門”指父親,“大門、祖門”指祖父,《漢語大詞典》亦均未收 錄。“飛英”指傳揚美名,“流美”指流傳美名,“片玉”指墓石,“松門、松扃、松扉”指墓門,《漢語大詞典》均未收錄這些義項。“攀號”《漢語大詞典》釋 作“哀悼帝喪”,有欠周全,當釋作“泛指哀悼親友、尊者之喪”,因平民百姓之喪亦多用之;“偏罰”《漢語大詞典》釋作“喪母”,亦不夠周全,因墓志尚多指 喪父的用例。亦有《漢語大詞典》已收錄詞條和義項的,但書證過晚,如:“泉扉、泉戶、泉門”,均可指墓門,“詞英”指文壇英才,“澹慮”指恬淡的心情, “滌慮”指清除煩惱,“端凝”指莊重,《漢語大詞典》均書證過晚。以上諸詞,不過是筆者隨意拈舉一二而已;事實上,類似例子比比皆是。
其三,解釋了大量的委婉語,對于社會語言學和修辭學的研究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所謂委婉語即是在特定的交際場合有意使用某些易讓人接受的語言變 體以達到一定的效果。例如關于“死”,書中就收錄了二十多個詞語,如“崩”本指天子之死,但本書作者發現在唐代墓志中相當多的普通官員乃至平民百姓享有這 一“崇高的榮譽”,如《唐代墓志匯編·陳公故夫人劉氏墓志》:“男號女叫,心胸摧烈(裂)。飛軒蓋動,身崩志折。撫櫬長辭,嗚呼永絕!”而推其原因,蓋在 墓志為私家撰述,深埋地下,無被人告發之虞。其他“死”的委婉語有沉舟、沉輝、終堂、摧蘭、珠沉、喪美、埋金、瘞質、夢瓊、摧梁、夢楹、泣魂等等。由于墓 志以稱頌人的德行為主,因此用詞都選用一些能表示美好品德的字眼,上舉很多用例均如此,又如“青石、青礎、青琬、青珉、碧礎、綠礎”皆可指墓石,“柔儀、 芳儀、女儀、蘭儀、貞儀”皆可指婦女的儀容舉止。由于墓志作為一種高雅語體、“貴族語言”,用典極多,由此也有很多由此而來的委婉語,如“懷橘之年、對日 之年、對月之年、捧手之年、牽衣之歲、匍匐之年”等,皆指人幼小之時;“聚雪、積雪”喻指專心讀書;“靡他、靡他之志”指婦女不改嫁之節操。王力先生曾經 說:“無論怎樣‘俗’的一個字,只要它在社會上占了勢力,也值得我們追求它的歷史”,同理,無論怎樣“雅”的一個詞語,只要它被頻繁使用,也就有必要加以 考察。本書作者對這些詞語的研究不僅對古漢語詞義研究有用,對大范圍的語言學研究也都是有用的。
以上三個方面可以說是該書的三個優點。不過,吹毛求疵,該書也不能說是盡善盡美。如書名“中古墓志詞語研究”,但前言部分卻未對“中古”作出界 定。因為現在語言學界傾向于把東漢至魏晉南北朝這一段稱為中古漢語,所以把考釋漢代至唐代墓志的著作冠以“中古”之名似不太合適。當然目前也有不少學者將 唐代納入中古漢語階段,如果作者能在前言中說明自己的漢語史分期觀就好了。另外,書中考釋的對象除了墓志詞語之外,尚有一些只見于史書、佛典、筆記等典籍 中的詞語,這樣就與書名有不一致之處。
******----
後來”涕洟
”混用
參考: 曾良《敦煌佛經字詞與校勘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頁78-79- 譯者:江藍生 白維國
- 北京:中華書局1995/2005
某一語言現象在何時、如何產生的?在什麼時期、什麼情況下,憑借什麼樣的歷史契機而出現的?其樣態因為什麼而具有特色?還有,在歷史的發展中經歷了什麼樣 的過程?特別是中古時期經過了什麼樣的階段?把上述各項作為觀察總是的基點,力求把握各種現象的真實情況,是本書的一種濃度這種方法追求時間的縱線,即以 歷時的方法為主軸。當然,這條縱線直貫現代漢語,必須把它跟現在活著的語言現象進行比較研究。這種與現時的比較,在本書字面上雖不多見,但我總是把它作為 考察的基本手段而予以重視的。
序 小川環樹
前言——關于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中世漢語的語法和詞匯——概論
一、中世漢語的時代劃分
二、新的變化
a)復音節詞的增加
b)四六基調的確立
c)口語的反映
d)破讀
三、使成復合動詞的形成
四、把字式——賓語提前
五、被動式——兼語動詞“被”的確立
六、使役式
七、疑問表達的發展
八、關于系詞“是”
九、名詞
十、人稱和稱謂
十一、數詞和量詞
十二、指示代詞
十三、疑問代詞
十四、動詞
十五、補助動詞
十六、形容詞
十七、副詞
十八、連詞
十九、介詞
二十、詞頭和詞尾
二十一、助詞
第二部分 專論
“這”和“那”——中世新的指示詞體系
中世漢語的疑問詞系譜
a)疑問詞“底”
b)“甚麼”的成立
使成復合動詞的形成過程
關于動詞“著”——從它的原義和破讀到使成復合動詞化及補助動詞化
說連詞“從渠”——唐代的縱予表現
論詞綴“生”——詞匯史研究方法論試探
附︰“與”“饋”“給”——從中古到近代的漢語授與
動詞的歷史變遷和“給”的北京音的來源
後記
譯者後記
詞匯索引
引用書一覽
前言——關于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中世漢語的語法和詞匯——概論
一、中世漢語的時代劃分
二、新的變化
a)復音節詞的增加
b)四六基調的確立
c)口語的反映
d)破讀
三、使成復合動詞的形成
四、把字式——賓語提前
五、被動式——兼語動詞“被”的確立
六、使役式
七、疑問表達的發展
八、關于系詞“是”
九、名詞
十、人稱和稱謂
十一、數詞和量詞
十二、指示代詞
十三、疑問代詞
十四、動詞
十五、補助動詞
十六、形容詞
十七、副詞
十八、連詞
十九、介詞
二十、詞頭和詞尾
二十一、助詞
第二部分 專論
“這”和“那”——中世新的指示詞體系
中世漢語的疑問詞系譜
a)疑問詞“底”
b)“甚麼”的成立
使成復合動詞的形成過程
關于動詞“著”——從它的原義和破讀到使成復合動詞化及補助動詞化
說連詞“從渠”——唐代的縱予表現
論詞綴“生”——詞匯史研究方法論試探
附︰“與”“饋”“給”——從中古到近代的漢語授與
動詞的歷史變遷和“給”的北京音的來源
後記
譯者後記
詞匯索引
引用書一覽
序
志村教授多年研究漢語語法史的成果出版了,我感到由衷地高興。
本書第一部分《中世漢語的語法和詞匯》曾作為中國文化叢書第一卷《語言》的一篇,刊行于1967年(東京‧大修館,以下稱“前稿”)。我讀後感到,由于他 充分把握了這個時期的語法史的全貌,才能寫得這麼好。正如志村氏自己所說,這篇東西受到王力《漢語史稿》和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的啟發,但其他語言 史學家的意見,凡是應該吸取的,也幾乎毫無遺漏地采納了,並非只是擇取其要。本書題目中的“中世”一詞,志村氏前稿里稱為“中古漢語”,指從魏晉南北朝到 唐末(公元220年——905年)的一段時期。文章準確地記述了這數百年間漢語發生的變化,特別是許多新的詞語(可以認為這些詞語大體上反映了當時的口 語)的語義及用法(語法功能)的特征。盡管其中有些前代(所謂上古漢語,即中國的古典語)已經出現,但其語義和用法大不同處甚多。而且這些詞語可以說相當 于後世(即近代漢語)大部分詞語的祖先,在那其間也發生了變遷,跟唐代及以後時代(宋元以後)的詞語和用法大不相同。這些問題作者也都注意到了。另外,作 為這個時期含口語成分較多的資料,志村氏選擇的是《世說新語》《游仙窟》和變文,不僅精密地調查了這些資料,並輔以其它資料中所見之旁證。文中幾乎到處都 嵌有志村氏的新發現,但由于篇幅限制,省去了詳細的考證和說明。我在對此略感遺憾的同時,寄熱望于將來。
我的希望不久就得到了滿足。匯集起來構成本書第二部分的七章,其原稿曾作為申請學位論文向京都大學提出。我有幸和同事的諸教授一起讀過。文中對前稿的一些 問題做了十分詳盡的解說。其考證綿密謹慎,諸多問題的結論都大體妥當,並無使讀者感到不放心的奇僻之說。在審查過程中也指出了著者二三處失誤,但這不過是 小小的瑕疵,無損于本書整體的價值,同事們一致給予很高的評價,並授予他文學博士的學位。
此後,著者毫不放松地繼續進行這一方面(漢語語法史)的研究,第二部分里所附的二章(第八章),只是其成果之一端。推想他把這一部分作為附錄的原因,也許 是因為這篇文章的內容乃是討論現代漢語常用的授與動詞 gel(寫作“給”)的原始形態近似于gul音,其起源遠在漢代已見,詳細記述從那時直至近代這一漫 長時期內其用法的變化過程,遠遠超越了本書標題所說的“中世”的範圍。這正表明著者關心的範圍很廣。gu1的字形從漢代起寫作“饋”,從而對經書里出現的 “饋”的字音所做的考證,又使我們足以窺見作者在漢語音韻史方面的造詣的深度。
另據著者來信,本書全部進行了改訂修補,我想我們從前討論時提出的疑問可以完全消除了。我對作者謙虛的態度不禁深深地敬服。相信高明的讀者一定會充分認識本書的真正價值。
昭和58年8月(1983年)
小川環樹
本書第一部分《中世漢語的語法和詞匯》曾作為中國文化叢書第一卷《語言》的一篇,刊行于1967年(東京‧大修館,以下稱“前稿”)。我讀後感到,由于他 充分把握了這個時期的語法史的全貌,才能寫得這麼好。正如志村氏自己所說,這篇東西受到王力《漢語史稿》和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的啟發,但其他語言 史學家的意見,凡是應該吸取的,也幾乎毫無遺漏地采納了,並非只是擇取其要。本書題目中的“中世”一詞,志村氏前稿里稱為“中古漢語”,指從魏晉南北朝到 唐末(公元220年——905年)的一段時期。文章準確地記述了這數百年間漢語發生的變化,特別是許多新的詞語(可以認為這些詞語大體上反映了當時的口 語)的語義及用法(語法功能)的特征。盡管其中有些前代(所謂上古漢語,即中國的古典語)已經出現,但其語義和用法大不同處甚多。而且這些詞語可以說相當 于後世(即近代漢語)大部分詞語的祖先,在那其間也發生了變遷,跟唐代及以後時代(宋元以後)的詞語和用法大不相同。這些問題作者也都注意到了。另外,作 為這個時期含口語成分較多的資料,志村氏選擇的是《世說新語》《游仙窟》和變文,不僅精密地調查了這些資料,並輔以其它資料中所見之旁證。文中幾乎到處都 嵌有志村氏的新發現,但由于篇幅限制,省去了詳細的考證和說明。我在對此略感遺憾的同時,寄熱望于將來。
我的希望不久就得到了滿足。匯集起來構成本書第二部分的七章,其原稿曾作為申請學位論文向京都大學提出。我有幸和同事的諸教授一起讀過。文中對前稿的一些 問題做了十分詳盡的解說。其考證綿密謹慎,諸多問題的結論都大體妥當,並無使讀者感到不放心的奇僻之說。在審查過程中也指出了著者二三處失誤,但這不過是 小小的瑕疵,無損于本書整體的價值,同事們一致給予很高的評價,並授予他文學博士的學位。
此後,著者毫不放松地繼續進行這一方面(漢語語法史)的研究,第二部分里所附的二章(第八章),只是其成果之一端。推想他把這一部分作為附錄的原因,也許 是因為這篇文章的內容乃是討論現代漢語常用的授與動詞 gel(寫作“給”)的原始形態近似于gul音,其起源遠在漢代已見,詳細記述從那時直至近代這一漫 長時期內其用法的變化過程,遠遠超越了本書標題所說的“中世”的範圍。這正表明著者關心的範圍很廣。gu1的字形從漢代起寫作“饋”,從而對經書里出現的 “饋”的字音所做的考證,又使我們足以窺見作者在漢語音韻史方面的造詣的深度。
另據著者來信,本書全部進行了改訂修補,我想我們從前討論時提出的疑問可以完全消除了。我對作者謙虛的態度不禁深深地敬服。相信高明的讀者一定會充分認識本書的真正價值。
昭和58年8月(1983年)
小川環樹
《中古墓志詞語研究》
此書第一刷1000本一月內賣出 再刷3000本
作者在2002已指出當時中國的大學已商場化校園內不時冒出公司行號.....
前 言
古人不甚重視 的中古漢語 口語詞 ,在現代學者 的語言研究
中,開始 佔有一席之地。
先是張相先生篳路藍縷 ,以其力作 《詩詞 曲語辭匯釋》開拓
了 口語詞研究這塊荒原,隨即蔣禮鴻師又深入探究,一部 《敦煌
變文字義通釋》將此項研究提到一個嶄新 的高度 。在張、蔣兩家
的啟迪 下 ,近 二十年來 , 中古 時期 的 口語詞研究一直是個新熱
點,有關論文和專著紛紛 問世 ,其 中不乏精 品,並湧現 出一批頗
有影響的學者 。例如蔣紹愚的 《唐詩詞語劄記》,徐仁甫的 《廣
釋詞》,徐震堮的 《〈世說新語〉詞語簡釋》[1],郭在貽的 《訓詁
叢稿》,王鍈的 《詩詞 曲語辭例釋》、 《唐宋筆記語辭匯釋》,週一
良的 《魏晉南北朝史劄記》 [2],江藍生的 《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
匯釋》,吳金華的 《〈世說新語〉考釋》,蔡鏡浩的 《魏晉南北朝
詞語例釋》,王雲路、方一新的 《中古漢語語詞例釋》,方一新的
《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王雲路的 《漢魏六朝詩歌語言
論稿》,朱慶之的 《佛典與中古漢語辭彙研究》,李維琦的 《佛經
釋詞》、 《佛經續釋詞》,黃征的 《敦煌語文叢說》、曾良的 《敦煌
文獻字義通釋》等等,反映了這一時期 中古漢語 口語詞研究的主
要成果 。此類著作大多詳征博引,考核精當,大致勾勒 了六朝至
隋唐 時 的 口語概貌 。當然 ,要全面而深入地勾畫當時的語言面
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蔣禮鴻師 曾說 : “研究古代語言,我 以為應該從縱橫兩方面
做起 。所謂橫 的方面是研究一代 的語言,如元代 。其 中可以包括
一種文學作 品方面 的,如元劇 ;也可 以綜合這一時代 的各種材
料 ,如元劇之外,可 以加上那時的小說、筆記、詔令等。當然後
者 的做法更能看 出一個時代語言的全貌。所謂縱的方面,就是聯
系起各個時代的語言來看它們的繼承、發展和異同。”[3]此言及橫
向研究語言必須儘量運用更廣泛的語言材料,否則,就難說是全
面 的研究 。如上面所舉著作,涉及範圍非常寬泛,引例來源異常
廣博,諸如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筆記、史書、佛經、
道藏、語錄、詔令等等,可謂應有盡有。
然而,以上各家基本不用或很少使用墓誌的語言材料,則令
人稍有美 中不足之感 。基於此,筆者將視野投 向諸家不大注重的
中古墓誌,並 以唐代墓誌作為重點,力圖從中發掘出一些有價值
的第一手材料 ,為中古漢語辭彙研究提供新的語言證據,以便更
好地掌握漢語辭彙在這一期間的發展變化及其反映出來的某些文
化 現 象 。 以 下 , 拙 作 試 圖 從 三 個 方 面 分 別 論 述 之 。
一 、 墓 志 在 古 代 文 獻 中 的概 況
墓誌屬於碑文的一種。 《文章辨體序說 ·墓誌》雲: “墓誌,
則直述世系、歲月、名字 、爵裏,用防陵穀遷改。”據此可知,
墓誌乃指刻于****** 的文章,用來記敍死者的生平和家世。它既可
請人捉刀,亦可 由死者家屬 自撰。古代的******又可分為兩種,一
種埋於地下,叫作墓誌銘 ;一種立於地上,叫作墓表文。此即所
謂 “志以志諸陰,表以表諸陽”。[4]這裏所說的墓誌一般從廣義言
之 ,包括二者在 內。墓誌的格式多種多樣,其正體通常由兩部分
組成,正如劉勰論述墓誌體例時所說: “其序則 ‘傳’,其文則
‘銘’。”[5]所謂 “序”即志,用散體文寫成,敘墓主身世;所謂
“文”即銘,用韻體文寫成,贊墓主為人。當然也可以有志無銘,
叫墓誌 ;有銘無志,叫墓銘;二者合在一起,叫墓誌銘。而從廣
義稱之 ,皆可叫作墓誌、墓銘或墓誌銘,含義無別。例如, 《文
選》卷五十九 “墓誌 ”類所收 《劉先生夫人墓誌》一文,全文有
銘無志;周紹 良主編 《唐代墓誌彙編》中的 《君諱喜墓誌》[6],
則有志無銘;而 《女子蘇玉華墓誌銘》[7]及常式墓誌,皆有志有
銘 。此外,墓誌在寫法上還有許多變體,不一而足,切不可生搬
硬套。
以上介紹 了一些有關墓誌的常識 。那麼,墓誌起源於何時
呢? 《四朝聞見錄戊集》 (205頁)曰: “銘墓三代 已有之。薛尚
功 《鐘鼎款識 》第十六卷 ,載唐開元 四年偃師耕者得 比干墓銅
槃,篆文雲: ‘右林左泉,後岡前道。萬世之寧,茲焉是寶。’”
不過,今天 已難尋確證 ,況其體制簡單,尚非真正之墓誌。任昉
《文章緣起 》認為墓誌源于晉殷仲文。李善亦雲: “石志不出禮
典,起宋元嘉,顏延之為 《王琳石志》。”[8]無名氏 《彭城劉氏合
祔銘並序》: “古之葬者無銘志,起 自魏時。” (《唐代墓誌彙編》
2164頁 )此三人蓋未見漢代碑磚 ,故有此語 ,其說略為保守。
目前 ,學界一般認為墓誌源於漢代 。唐代封演 《封 氏聞見
記 ·石志》雲: “古葬無石志,近代貴賤用之。”可見秦漢之前還
無墓誌這種文體,直到漢朝 ,它才姍姍來遲,故與詩歌、散文、
箴銘 、書牘 、傳狀相 比,可說是後起之輩了。 《宋書 ·禮志二》
(407頁)雲: “漢以後,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
等物。” 《唐語林》說: “前漢碑甚少,後漢蔡邕、崔瑗之徒,多
為人立碑。魏晉之後,其流浸盛。”[9] 《四朝聞見錄戊集》曰:
“予得光武時梓潼扈君墓磚,先敘所曆之官,末雲 ‘千秋之□’,
模脫隸書 ,而非鐫也 。又有章帝時範君 、謝君磚銘 ,以四字為
句 。厥後銅雀之瓦,遂可作研,字亦隱起。以此知東漢銘墓,初
猶用磚 ,久方刻石 。紹興中,予親見常州宜興 邑中■□□□,時
太尉許■家有碑漫滅,惟前百餘字可讀。” 《文體明辨序說 ·墓誌
銘》雲: “古之人有德善功烈可名於世,歿則後人為之鑄器以銘,
而俾傳 於無 窮 ,若 《蔡中郎集》所載 《朱公叔鼎銘》是 已。至
漢 , 杜 子 夏 始 勒 文 埋 墓 側 , 遂 有 墓 志 , 後 人 因 之 。 ”
由上述材料可知,墓誌在漢時業 已產生,而東漢蔡邕是第一
個大量撰寫碑銘的名家,其作甚夥,名篇有 《陳太丘碑文》、 《汝
南周勰碑》等 。但礙於此類文體特徵,他的某些碑文難免有溢美
之辭 。他 自己就說 : “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惟 《郭有道》
無愧色耳。”[10] 《洛陽伽藍記》卷二 《城東》 (81-82頁)借當時
隱士趙逸之 口批評這種現象說: “生時中庸之人耳。及其死也,
碑文墓誌 ,莫不窮天地之大德,盡生 民之能事,為君共堯舜連
衡 ,為臣與伊皋等跡 。牧 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塵;執法之吏,埋
輪謝其梗直。所謂生為盜蹠,死為夷齊,佞言傷正,華辭損實。”
此言可謂深中鵠的。
漢末乃至魏晉,一度頒令禁止立碑。 《宋書 ·禮志二》 (407
頁 ): “建安十年,魏武帝 以天下雕弊,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
碑。”同篇: “晉武帝咸寧四年,又詔曰: ‘此石獸、碑表,既私
褒美,興長虛偽 ,傷財害人,莫大於此。一禁斷之。其犯者雖會
赦令,皆當毀壞。’至元帝太興元年,有司奏: ‘故驃騎府主簿故
恩營葬舊君顧榮,求立碑。’詔特聽立。自是後,禁又漸頹。”今
人鄧之誠論述這種情況說 : “自漢以來,人多於墓立碑,以褒揚
先世 , 自晉 以後,南朝屢禁而屢弛。北方尤以碑傳為重。故今世
南 碑 流 傳 絕 少 , 而 北 碑 見 於 著 錄 者 至 多 。 ” [1 1]
至南北朝 ,在禁與 冒禁 的角力中,墓誌進一步發展,產生了
庾信 《周大將軍懷德公吳明徹墓誌銘》之類的名作。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將墓誌歸為 “誄碑”類,同朝人蕭統更是獨具慧眼,
其所編 《文選》正式將墓誌列為一類文體,並與 “碑銘”分開。
這是墓誌在 古文獻 中首次登上大雅之堂 。可惜他只收了一篇樣
文,即任彥升 《劉先生夫人墓誌》,且篇幅短小。到了唐代,墓
志可說是蔚為大觀 , 白居易、元稹、柳宗元、韓愈等文學名家,
都寫了為數不少的墓誌 ;其 中韓愈尤為出色,其所撰墓誌作品往
往具有濃郁的文學性,而在評價人物上又能做到不虛美,對當時
及後世皆產生了良好影響。 《南村輟耕錄》卷九 《文章宗 旨》指
出: “碑文惟韓公最高,每碑行文,言人人殊,面 目、首尾決不
再行蹈襲。”韓愈最傑出的志文為 《柳子厚墓誌銘》,文章讚美柳
宗元道德文章,針砭世態炎涼,字裏行間飽含哀痛惋惜之情,頗
能動人心弦。
唐以後,雖再未出現韓愈這樣的大家,但也不乏名作。如宋
歐陽修 《瀧 岡阡表》不拘一格 ,通篇 以母親 口吻,回憶家常往
事,轉述父親教誨 ,令人倍感親切 、 自然 ;明張溥 《五人墓碑
記》讚頌五義士同魏忠賢作鬥爭的英雄事蹟,文章敘議結合,氣
勢磅礴,充滿力感,振奮人心。
由於墓誌代有名家傑作,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人們對之逐
漸刮 目相看,在編書選文時總不忘給其一席之地。明代吳訥 《文
章辨體》
有PDF
http://big5.dushu.com/news/2007/08-11/17420.html
《中古墓志詞語研究》,羅維明著 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墓志是碑文的一種,指刻于墓碑的文章(包括埋于地下的墓志銘和立于地上的墓表文),主要用來記敘死者的生平和家世。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墓 志》說:“墓志,則直述世系、歲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改遷。”目前,學界一般認為墓志起源于漢代,東漢蔡邕是第一個大量撰寫墓志的名家,唐代的白居 易、元稹、柳宗元、韓愈等也都寫過為數不少的墓志,而尤以韓愈為最。現在學術界較通用的墓志輯本有《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唐代墓志匯編》、《唐代墓志 匯編續集》等。但是,大量墓志的出土與編纂,除了史學界較為注意外,其他學科似乎并未給予太多的關注,這是很讓人遺憾的。現在,我們終于看到了第一部從語 言學角度對墓志進行研究的專著———《中古墓志詞語研究》,通讀之余,覺得有必要介紹給學界。
該書是一部以詞語考釋為主的著作,材料主要來源于上面所說到的三部墓志匯編和《江西出土墓志選編》,并輔以史書、詩詞、散文、小說等其他文獻材 料,不但對語言研究有一定的價值,對于史學、文學、典章制度、書法藝術等研究,其價值都是不言而喻的。從語言學角度來看,該書值得稱道者有三:
其一,注重出土文獻。日本學者太田辰夫在其專著《中國語歷史文法》一書的“跋”《盡信書不如無書》中,將中國古典文獻分為同時資料(出土文獻) 與后時資料(傳世文獻)兩大類。并說到,中國古典文獻大多為傳世文獻,這對我們進行漢語史的研究是不利的。因此,《中古墓志詞語研究》將目光投向出土文 獻,在那里有大量真實可靠、紀年準確而又未被挖掘或很少挖掘過的語言學寶藏。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要想取得好的成績,不外是兩個方面,一是材料,二是方 法。在材料上下工夫,就已經取得了一半的成功。當前語言學界除出土古文字材料以及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等以外,其他出土文獻利用得尚不夠,這是需要注意 的。
其二,通過排比歸納,深入研究,揭示了一大批新詞新義,為漢語詞匯史研究和辭書編纂提供了有力的例證。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漢語大詞 典》作為參照標準來看,例如,“豐銘、玄銘、翠銘、芳銘、沉銘、銘志、幽銘、幽志、玄文、石文”,都可以用來指墓志銘,但除“銘志”和“幽志”之外,《漢 語大詞典》均未收錄,而事實上這些詞語出現的次數都是挺多的,如“沉銘”的較早用例:《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魏故司徒司馬公墓銘》:“方流百代,無恨一 生;嗟呼自久,且照沉銘。”“偏艱、偏殃”,指雙親中失去一方,“泉堂、泉房”指墓室,“家門”指父親,“大門、祖門”指祖父,《漢語大詞典》亦均未收 錄。“飛英”指傳揚美名,“流美”指流傳美名,“片玉”指墓石,“松門、松扃、松扉”指墓門,《漢語大詞典》均未收錄這些義項。“攀號”《漢語大詞典》釋 作“哀悼帝喪”,有欠周全,當釋作“泛指哀悼親友、尊者之喪”,因平民百姓之喪亦多用之;“偏罰”《漢語大詞典》釋作“喪母”,亦不夠周全,因墓志尚多指 喪父的用例。亦有《漢語大詞典》已收錄詞條和義項的,但書證過晚,如:“泉扉、泉戶、泉門”,均可指墓門,“詞英”指文壇英才,“澹慮”指恬淡的心情, “滌慮”指清除煩惱,“端凝”指莊重,《漢語大詞典》均書證過晚。以上諸詞,不過是筆者隨意拈舉一二而已;事實上,類似例子比比皆是。
其三,解釋了大量的委婉語,對于社會語言學和修辭學的研究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所謂委婉語即是在特定的交際場合有意使用某些易讓人接受的語言變 體以達到一定的效果。例如關于“死”,書中就收錄了二十多個詞語,如“崩”本指天子之死,但本書作者發現在唐代墓志中相當多的普通官員乃至平民百姓享有這 一“崇高的榮譽”,如《唐代墓志匯編·陳公故夫人劉氏墓志》:“男號女叫,心胸摧烈(裂)。飛軒蓋動,身崩志折。撫櫬長辭,嗚呼永絕!”而推其原因,蓋在 墓志為私家撰述,深埋地下,無被人告發之虞。其他“死”的委婉語有沉舟、沉輝、終堂、摧蘭、珠沉、喪美、埋金、瘞質、夢瓊、摧梁、夢楹、泣魂等等。由于墓 志以稱頌人的德行為主,因此用詞都選用一些能表示美好品德的字眼,上舉很多用例均如此,又如“青石、青礎、青琬、青珉、碧礎、綠礎”皆可指墓石,“柔儀、 芳儀、女儀、蘭儀、貞儀”皆可指婦女的儀容舉止。由于墓志作為一種高雅語體、“貴族語言”,用典極多,由此也有很多由此而來的委婉語,如“懷橘之年、對日 之年、對月之年、捧手之年、牽衣之歲、匍匐之年”等,皆指人幼小之時;“聚雪、積雪”喻指專心讀書;“靡他、靡他之志”指婦女不改嫁之節操。王力先生曾經 說:“無論怎樣‘俗’的一個字,只要它在社會上占了勢力,也值得我們追求它的歷史”,同理,無論怎樣“雅”的一個詞語,只要它被頻繁使用,也就有必要加以 考察。本書作者對這些詞語的研究不僅對古漢語詞義研究有用,對大范圍的語言學研究也都是有用的。
以上三個方面可以說是該書的三個優點。不過,吹毛求疵,該書也不能說是盡善盡美。如書名“中古墓志詞語研究”,但前言部分卻未對“中古”作出界 定。因為現在語言學界傾向于把東漢至魏晉南北朝這一段稱為中古漢語,所以把考釋漢代至唐代墓志的著作冠以“中古”之名似不太合適。當然目前也有不少學者將 唐代納入中古漢語階段,如果作者能在前言中說明自己的漢語史分期觀就好了。另外,書中考釋的對象除了墓志詞語之外,尚有一些只見于史書、佛典、筆記等典籍 中的詞語,這樣就與書名有不一致之處。
******----
後來”涕洟
”混用
洟,涕泗滂沱,”涕洟”混用
曾良
131. 〈敦煌佛經字詞與校勘研究〉,2011,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市,中國。
******---
2011.5.7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 作者:朱慶之出版社:文津出版日期:1992年
: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
有PDF
下次請Ken Su 評一下
-----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佛典語言學書目:重貼2009年11月29日續補
160本著作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2/03/20091129.html
朱慶之
105.〈漢譯佛典在原典解讀方面的價值舉隅〉,1999,《學術集林》卷六,2000,pp. 223-235,上海遠東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106. 〈佛典與漢語音韻研究〉(20世紀國內佛教漢語研究回顧之一),2000,《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輯,2000,pp. 302-320,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107. 〈佛典與漢語語法研究〉(20世紀國內佛教漢語研究回顧之二),朱冠明,2306,《漢語史研究集刊》第9輯,2006,pp. 413-459,巴蜀書社。
108. 〈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一)〉,2002,《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p. 176-192,巴蜀書社,中國。
109. 〈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二)〉,2003,《漢語史研究集刊》第6輯,pp. 328-344,巴蜀書社,中國。
110.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1990,文津出版社,1992,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台灣。
111. 〈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及其對漢語詞彙的影響〉,《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pp. 247-262,中國。
112. 《佛教混合漢語初論》,2001,《語言學論叢》第24輯,商務印書館。《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1-32,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113. 《佛教漢語研究》,2009,商務印書局,中國。
---
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台語與佛典: 佛典語言學書目
梁曉虹
27. 《漢魏六朝佛經意譯詞研究》,1982,南京師大。2001《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6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28. 《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1991,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1《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6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梁曉虹 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梁晓虹/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29. 《佛教與漢語詞彙》,2001,台北市,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 133-147。
30.〈從語言上判斷《舊雜譬喻經》非康僧會所譯〉,1996,《中國語文通訊》40期。
31. 《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
日本佛教界手卷多
内容简介
本
书以日本古写本佛经中的大量音义资料为基础,肯定其汉语研究方面的珍贵史料价值,并从《四分律音义》、《新译华严经音义》等古写本中收集资料,研究汉
字、俗字、词汇双音化、同义复合词以及外来词汉化等的发展变化。同时,作者竭力推崇以无著道忠为代表的中古、近世日本僧人对汉语研究的贡献,强调“禅林句
集”之类禅宗史料的研究价值。本书还分析了疑伪经的情况,并指出疑伪经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梁晓虹,日本南山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南山宗教文化研究所兼研究员,长期以来从事佛教与汉语史的研究,现主要以日本佛教资料为中心结合汉语史进行相关研究。
目录
序言
一、疑伪经与汉语史研究
从召古屋七寺的两部古逸经资料探讨疑伪经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
《清淨法行经》语词考辨
试释《佛说安墓经》
二、佛经音义研究一以日本现存古写本佛经音义资料为中心
日本现存佛经音义及其史料价值
《孔雀经单字》汉字研究
《四分律音义》俗字拾碎
《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与《新译华严经音义私记》之词彙比较研究
日本古写本佛经音义与汉字研究
从佛经音义的“同义为训”考察同义複合词的发展
从佛经音义的辨识看外来词的汉化过程
佛经音义与汉语双音化研究
三、中近世日僧汉语论着研究
试论无着道忠对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的贡献
灵雨除病——读无着道忠《盌云灵雨》
“句双纸(禅林句集)”与日本近代禅学
日本中世禅语辞书与汉语熟语研究
四、近代汉语语法(三音节)研究
近代汉语后缀“子”考察之一——“子”附于量词后
试论近代汉语中的三音节“子”尾词
论近代汉语中三音节副词
五、其他——一佛教文化
从汉语对佛教譬喻的取捨看比喻的民族差异
从“泰山地狱”到“东岳主冥”的泰山信仰
后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