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先生的作品集已在兩岸出版,我讀過幾本他的書,不過竟然都沒有留下紀錄。
就從頭開始。
編號20:《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 葉嘉瑩/口述, 張候萍/撰寫,臺北:網路與書,2014/北京:三聯,2013
胡女士的故事,我去年在寫「東海的人與書」就知道,不過經葉嘉瑩先生口中說,力量當然不同:「.......還在病後修了一個建築系的學位。她也經常來聽我講課,在談話中常給我很多啟發,在生活中也給我不少協助。」
本書是葉嘉瑩第一本口述自傳。
撰寫者張候萍學的是歷史,在天津南開大學時期旁聽葉嘉瑩的課,自此跟隨學習,在葉先生的身上見證古典詩詞的魅力和興發感動的力量。雖然不是葉先生的入 室弟子,張候萍以其專業提出為先生作紀錄。訪談中,沒有時間、話題的限制,按照先生的思路暢所欲言,並常以詩詞作品作為線索,回溯童年往事、學思歷程、漂 泊海外,以及師生故舊之間的往來情誼,書中還談及葉先生鮮少提到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那種人世間的隨流自重與堅毅持守,讓人為之動容。
葉嘉瑩自幼啟蒙、承襲家學,後在顧隨先生的引領下步入中國古典詩詞的殿堂,雖然歷經大時代的憂患和生活上的磨難,卻在古典詩詞中汲取養分,孜孜不倦地 勤奮耕耘。她更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扮演文化交流的使者,架起了東西方和兩岸之間文化溝通的橋樑;不但擁抱傳統,更借西方的邏輯思辨,將詩詞以簡馭繁的 深隱高潔,回歸最古典、最地道的詩教,將詩詞的美學涵詠具體而微地呈現。許多人問她「古典詩詞對於現代人有甚麼意義?」葉嘉瑩體悟到詩歌中自有一種生命, 透過講解詩人的作品,詩人的心靈、智慧、品格和修養,浸潤了後人的心田,使講者與聽者、作者與讀者,都得到一種生生不已的力量。她更心繫現在的年輕人,希 望承先啟後,為他們打開一扇門,也能體會詩詞的美好與價值。
葉嘉瑩對於詩詞的傳承不遺餘力,教學近七十年桃李滿天下,近年客座於海峽兩岸、港澳、北美等地講學。書中收錄知名學者、文人雅士之間的書信往來、詩詞唱和,許多珍貴老照片,讓本書生色不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葉嘉瑩
中國古典詩詞專家、詩人。1924年生於北京書香世家。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1948年畢業後曾在北京的幾所中學任 教,1948年隨丈夫工作赴臺灣,曾在彰化女中及臺北二女中任教,1954年起任教於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1966年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密西 根州立大學任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當選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 典文學院士。並曾先後被美國、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學以及大陸數十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及訪問教授。此外,還受聘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 研究員及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並獲得香港嶺南大學榮譽博士、臺灣輔仁大學傑出校友獎與斐陶斐傑出成就獎。2012年被中國中央文史館聘為終身館員。
1993年葉嘉瑩教授在南開大學創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捐獻出自己的退休金的一半(十萬美金),設立了「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專心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學的普及和研究。
中英文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葉嘉瑩作品集》等多種著作。
張候萍
1954年生於天津。1979年至1983年就讀南開大學歷史系。天津市工會管理幹部學院教師,現已退休。在南開大學就讀期間,有幸聆聽葉嘉瑩先生授課。1999年末在南開園與先生重逢.再次跟隨先生學習。
2001年開始對先生訪談記錄,積十載之久,成《紅蕖留夢》。
葉嘉瑩
中國古典詩詞專家、詩人。1924年生於北京書香世家。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1948年畢業後曾在北京的幾所中學任 教,1948年隨丈夫工作赴臺灣,曾在彰化女中及臺北二女中任教,1954年起任教於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1966年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密西 根州立大學任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當選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 典文學院士。並曾先後被美國、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學以及大陸數十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及訪問教授。此外,還受聘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 研究員及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並獲得香港嶺南大學榮譽博士、臺灣輔仁大學傑出校友獎與斐陶斐傑出成就獎。2012年被中國中央文史館聘為終身館員。
1993年葉嘉瑩教授在南開大學創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捐獻出自己的退休金的一半(十萬美金),設立了「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專心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學的普及和研究。
中英文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葉嘉瑩作品集》等多種著作。
張候萍
1954年生於天津。1979年至1983年就讀南開大學歷史系。天津市工會管理幹部學院教師,現已退休。在南開大學就讀期間,有幸聆聽葉嘉瑩先生授課。1999年末在南開園與先生重逢.再次跟隨先生學習。
2001年開始對先生訪談記錄,積十載之久,成《紅蕖留夢》。
目錄
《紅蕖留夢》解題 葉嘉瑩
和一首詩相遇—《紅蕖留夢》代序 沈秉和
讀葉嘉瑩先生《談詩憶往》有感而作絕句三章 陳洪
心靈的饗宴—葉嘉瑩先生的詩教 席慕蓉
第一章 回溯家世
一、家世
二、故居
三、伯父
四、母親
五、尋根之旅
第二章 少年讀書
一、兒時趣事
二、幼年讀書
三、中學時代
四、關於我早年寫的作品
第三章 恩師顧隨
一、輔仁大學
二、初承師澤
三、誨人不倦
四、學術薪火
五、先生的期望
六、整理出版《顧隨文集》
第四章 長路漫漫
一、初為人師
二、南下結婚
三、渡海到台
四、憂患時期留下的詩詞
五、臺灣大學
第五章 漂泊北美
一、初到哈佛
二、密西根州立大學
三、再訪哈佛
四、執教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五、歐洲之行
第六章 結緣南開
一、第一次回國
二、我的大女兒言言
三、申請回國教書
四、南開大學
五、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與蔡章閣先生
六、澳門實業家沈秉和先生
第七章 研讀治學
一、早期的詩詞評賞之作
二、中期理性的學術研究
三、關於西方文學理論以及對傳承的責任的醒覺
四、中國詞學理論的探索
五、關於《迦陵文集》和《葉嘉瑩作品集》
六、關於唐宋詞系列講座
第八章 良師益友
一、影響我後半生的前輩—李霽野先生
二、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端木留學長
三、千古蕭條悲異代,幾人知賞得同時—繆鉞先生
四、我與趙樸老相交往之二三事
五、數學家的詩情—我與陳省身先生的詩歌交往
六、未曾謀面的古農學家石聲漢先生
七、程千帆先生和沈祖棻先生
八、鄧廣銘先生
九、馮其庸先生
十、饒宗頤先生與陳邦炎先生
結束的話
後記
參考書目
和一首詩相遇—《紅蕖留夢》代序 沈秉和
讀葉嘉瑩先生《談詩憶往》有感而作絕句三章 陳洪
心靈的饗宴—葉嘉瑩先生的詩教 席慕蓉
第一章 回溯家世
一、家世
二、故居
三、伯父
四、母親
五、尋根之旅
第二章 少年讀書
一、兒時趣事
二、幼年讀書
三、中學時代
四、關於我早年寫的作品
第三章 恩師顧隨
一、輔仁大學
二、初承師澤
三、誨人不倦
四、學術薪火
五、先生的期望
六、整理出版《顧隨文集》
第四章 長路漫漫
一、初為人師
二、南下結婚
三、渡海到台
四、憂患時期留下的詩詞
五、臺灣大學
第五章 漂泊北美
一、初到哈佛
二、密西根州立大學
三、再訪哈佛
四、執教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五、歐洲之行
第六章 結緣南開
一、第一次回國
二、我的大女兒言言
三、申請回國教書
四、南開大學
五、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與蔡章閣先生
六、澳門實業家沈秉和先生
第七章 研讀治學
一、早期的詩詞評賞之作
二、中期理性的學術研究
三、關於西方文學理論以及對傳承的責任的醒覺
四、中國詞學理論的探索
五、關於《迦陵文集》和《葉嘉瑩作品集》
六、關於唐宋詞系列講座
第八章 良師益友
一、影響我後半生的前輩—李霽野先生
二、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端木留學長
三、千古蕭條悲異代,幾人知賞得同時—繆鉞先生
四、我與趙樸老相交往之二三事
五、數學家的詩情—我與陳省身先生的詩歌交往
六、未曾謀面的古農學家石聲漢先生
七、程千帆先生和沈祖棻先生
八、鄧廣銘先生
九、馮其庸先生
十、饒宗頤先生與陳邦炎先生
結束的話
後記
參考書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