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of Quo Vadis, by Henryk Sienkiewicz This eBook is for the use of anyone anywhere at no cost and with almost no restrictions ...
Quo vadis for the Quatuor Ebene String Quartet?
The DW-WORLD Article
http://newsletter.dw-world.de/
Quo Vadis? Travel as Education and the Impact
Quo Vadis (基督教名言。意思是"你往何處去?"),是一本著名小說, 漢譯版本多 。從1925/51/85各有改編電影。
譬如說 Quo Vadis Canis? : The Future of Dogs and Mankind -- Paperback by Fleig,
Quo Vadis, Google?
Earthtimes.org - USA
The past week has seen Google foray into as yet uncharted waters. With the announcement of a personalized home page, Google has ...
- Quo Vadis
- Published: 1895
- Genres: Historical fiction
- Adaptations: Quo Vadis (1951), Quo Vadis (2001), Quo Vadis? (1985)
Quo Vadis (novel)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Quo_Vadis_(novel)
Quo Vadis: A Narrative of the Time of Nero, commonly known as Quo Vadis, is an historical novel written by Henryk Sienkiewicz in Polish. "Quo vadis Domine" is ...徐旭生,喬大壯(曾劬)《何往》/ 《你往何處去》Quo Vadis by Henryk Sienkiewicz
Quo Vadis (novel)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Quo_Vadis_(novel)
Quo Vadis: A Narrative of the Time of Nero, commonly known as Quo Vadis, is a historical novel written by Henryk Sienkiewicz in Polish. "Quo vadis Domine" is ...Quo vadis is a Latin phrase meaning "Where are you going?"
《胡適日記》1921.8. 13 (p.276) 讀徐旭生序顯克微支*的《何往》(Quo vadis),甚愛他的文章 。我為作一序, 未完 (*2013注:中國出過他的全集/《你往何處去》後來有些譯本。)
喬大壯以書法、篆刻、詩詞名於世,但“五四”以後,也是一位新文學的提倡者。早年他在清譯學館學習,精通法文。 1921 年,茅盾開始革新《小說月報》,很注重外國文學的介紹,喬大壯便曾經在那上面發表過譯作。1922年5 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世界叢書”收了他和徐旭生同譯的波蘭作家顯克微支的長篇《你往何處去》。這是一部描寫希臘、羅馬文明衰落時期的歷史小說。當時,喬大壯同魯迅在翻譯方面的主張是一致的,都贊成直譯。
徐旭生與魯迅討論中國 人的民族性,結果說中國人的大毛病是聽天任命與中庸,這毛病大約是由惰性而來的。魯迅回答他道;這不是由於惰性,是由於卑怯性。「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 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凶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並不中庸。」
《徐旭生西遊日記》一書被認為是中國考古界的拓荒之作。《日記》多本可在超星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徐旭生(1888年-1976年1月4日),名炳昶,以字行,筆名虛生,河南唐河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
徐旭生早年曾就讀於河南公立旅京豫學堂,1911年畢業於京師譯學館。後考取公費留學生,1913年前往法國留學,進入巴黎大學學習哲學。1919年回到中國,任教於開封第一師範學校、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1921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講授西洋哲學史。1926年出任北京大學教務長。1927年作為西北科學考察團團長,率團前往中國西北地區進行考察。1929年起先後擔任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院長、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校長。1933年他前往西安,組織成立陝西考古會,主持發掘了寶雞鬥雞台。1937年出任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所長。1940年起任第二至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7年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徐旭生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一級研究員。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1976年1月逝世。
參考文獻
徐旭生. 河南文化網. 2005-1-24.
徐旭生. 華人留學文化研究專題資料庫.
《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现代卷》.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6.
*****
徐旭生早年曾就讀於河南公立旅京豫學堂,1911年畢業於京師譯學館。後考取公費留學生,1913年前往法國留學,進入巴黎大學學習哲學。1919年回到中國,任教於開封第一師範學校、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1921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講授西洋哲學史。1926年出任北京大學教務長。1927年作為西北科學考察團團長,率團前往中國西北地區進行考察。1929年起先後擔任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院長、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校長。1933年他前往西安,組織成立陝西考古會,主持發掘了寶雞鬥雞台。1937年出任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所長。1940年起任第二至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7年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徐旭生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一級研究員。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1976年1月逝世。
參考文獻
徐旭生. 河南文化網. 2005-1-24.
徐旭生. 華人留學文化研究專題資料庫.
《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现代卷》.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6.
*****
姜德明(1929~)
瀟瀟暮雨在蘇州
喬大壯(曾劬)是魯迅在教育部的同事和朋友,他因為給魯迅寫過一副對聯而為人們所熟知。
1924 年9 月8 日,一向勤奮的魯迅先生從屈原的《離騷》裏摘句,請喬大壯寫就。《魯迅日記》裏記載:“自集《離騷》句為聯,托喬大壯寫之。”
這幅“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鳺之先鳴”的對聯,至今仍掛在北京宮門口西三條魯迅故居“老虎尾巴”裏的西牆上。寫這字時喬大壯還是位二十幾歲的青年,魯迅已經看重他的書法了。
從《魯迅日記》上看,他們自1915 年起,即有交往。喬大壯不止一次地到紹興會館去拜訪過魯迅,魯迅也曾送給他新出版的《中國小說史略》。自從魯迅先生離北京南下之後,他們的交往就不多了。
喬大壯以書法、篆刻、詩詞名於世,但“五四”以後,也是一位新文學的提倡者。早年他在清譯學館學習,精通法文。1921 年,茅盾開始革新《小說月報》,很注重外國文學的介紹,喬大壯便曾經在那上面發表過譯作。1922年5 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世界叢書”收了他和徐旭生同譯的波蘭作家顯克微支的長篇《你往何處去》。這是一部描寫希臘、羅馬文明衰落時期的歷史小說。當時,喬大壯同魯迅在翻譯方面的主張是一致的,都贊成直譯。
最近,讀了喬大壯的詩集《波外樓詩》,很想從中找到他與魯迅交往的線索。但是,所得甚少,只在詩稿卷二《送戴蘆齡罷官南還》裏提到了魯迅。
原詩如下:
論心形影偕周(豫才)許(季上),服政辛勤感夏(穗卿)高(閬仙)。一十六年元氣盡,堂堂向日下諸曹。
戴蘆齡是魯迅、喬大壯在教育部的同事,還是一位有才氣的畫家。魯迅曾請他説明鑒定過所存古畫的真偽。戴的罷官離職引起喬大壯的感慨,從詩中看他也厭惡教育部的衙門生活。這首詩自然表明戴蘆齡對魯迅的尊敬,也反映了喬大壯對魯迅的欽羨。實際上,當時教育部的一些同事們,除了喬大壯、戴蘆齡以外,還有許壽裳、陳師曾、齊壽山、許季上等人都是心折魯迅,平時無不聲息相通,形影相隨。只是由於每個人的志趣不一,最後所走的道路不盡相同就是了。
喬大壯是四川華陽縣人,平生憤世嫉俗,好打抱不平,又喜飲酒,醉後更無所顧忌。二十幾歲時寫的《放歌示客》便有這樣的感歎:幼走湖海住京洛,懷抱詰屈不能伸。……自古賢豪不得志,借問人間此何世。……
抗戰期間,喬大壯流徒大後方,“失意西南天地間”,言詞愈悲憤。在《賣所藏印一首》中有句:“長物盡時身亦老,待將形影葬空山。”詩句中又有:“經秋幕府減腰圍,病作身騎鶴背飛”:“忍淚神州風景殊”:“倦矣欲東帆早落”……詩句有些感傷,但是看得出他哀家國山河之破碎,傷個人之流離失所,希望抗戰能早一天得到勝利。
有人說,喬大壯拒任官職,曾作“菩薩蠻”明志,並以美人自喻,表現了他高潔的品性。這闕詞收在他的詞集《波外樂章》卷四裏:
夕陽紅過街南樹,夢飛不到春歸處;翠羽共明璫,為君申禮防。東風寒食節,闌外花如雪。百褶縷金裙,去年沉水熏。
抗戰勝利後,他回到了江南,先在南京中央大學國文系任教, 1947 年秋轉到臺灣大學, 1948年春,許壽裳先生被害于臺北,喬大壯親見老友的慘死,又繼許先生擔任了臺灣大學國文系主任。
許壽裳的死對喬大壯刺激很深。他看到國民黨政治的腐敗,人民生活在苦難之中,對終生從事的教育事業也動搖了,心裏鬱積的憤慨難以發洩。當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單方面召開偽國民代表大會時,喬大壯曾經為南京的國民大會堂擬了一副對聯,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他的憤怨:
費國民血汗已?億,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這樣的對聯對於蔣家王朝實在是太不恭敬了,但是卻說出了人民心裏的話。喬大壯有位公子在空軍轟炸大隊供職,抗日戰爭期間他打下敵機四架,受過傷,為國家立了功,老人是欣慰的。抗戰勝利了,兒子雖然改作地勤工作,卻看到飛機去轟炸自己人。老人知道了內心也難以平靜,他曾經多次對徐森玉先生說,“實在殺業深重”!
1948 年6 月;他從臺灣回到南京。南京給他的印象已經沒有希望了。他勸朋友們少到南京去,少與袞袞諸公往來。如果實在沒辦法,最好躲到臺灣一個小地方與世隔絕起來。這當然是消極的,也是辦不到的事。
接著,喬大壯到了上海。他看到的是紙醉金迷,歌舞昇平。一個人對國家的命運萬分關切而又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光明的時候,他的內心是十分痛苦的。他再也不能忍耐了。7 月3 日,他安排好家中的事,不辭而別,隻身走蘇州。這天夜裏風雨交加,喬大壯在蘇州閶門外的梅村橋畔投水自沉,結束了五十七歲的生命。
自殺之前,寫有絕命詩,詩稿《波外樓詩》不及收入,後來影印在《喬大壯印蛻》的卷末。原詩如下:
白劉往往敵曹劉,鄴下江東各獻酬。為此題詩真絕命,瀟瀟暮雨在蘇州。
“借問人間此何世”?喬大壯以死來諫刺了反動當局,他憂國憂民,對時勢的一腔悲怨令人肅然。但,這終歸是一個悲劇的結束,因為那時黎明在即,為什麼喬先生就聽不到已經漸漸逼進的人民解放的炮聲?
就在喬大壯自沉的7 月裏,他和徐旭生早年翻譯的《你往何處去》又印行了第三版。但是他已不及親見了。
喬大壯沒有走魯迅的路,也不像郭沫若那樣大聲疾呼,像聞一多那樣拍案而起,或像朱自清那樣,一旦認清目標便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他效法了古代詩人屈原。魂兮歸來,人們怎能忘記這位在黎明之前,離我而去的詩人呢!
1978年2月
摘錄
翻譯偵探事務所這本原著Quo Vadis是得過諾貝爾獎的波蘭作家顯克維支(Henrya Sienkiewica, 1846-1916)所寫的,但內容與波蘭無關,而是寫羅馬時期有名的暴君尼祿迫害基督徒的故事,關鍵詞是尼祿。尼祿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文化中,長期以來就是「暴君」的代名詞,但近來也有不少史家為他翻案,說他其實是重視文化的藝術家,而且治理時期人民安樂,羅馬大火時他並不在城內,並非是他放火尋歡等等。不過顯克維支這本小說寫於十九世紀,當然還是很正宗基督教的說法,書名來自於羅馬大火之後,使徒彼得在逃難路線上遇到耶穌(不過只有他看得到),他就問主“Quo Vadis?” 耶穌說既然你背棄基督教弟兄自顧自逃生,那我就回羅馬去。彼得隨即悔悟,掉頭回到羅馬城,最後被尼祿倒釘十字架而殉道。
“QuoVadis?” 從第一個中譯本就譯做「你往何處去」,但從上下文看來,這句話是對主耶穌說的,譯成「你」好像有點沒禮貌。日文版沒有主詞,好像比較沒有禮貌問題。(第一個中譯本是喬曾劬和徐炳昶1921年根據法文版翻譯的,喬曾劬曾在戰後任教於台大中文系,後來返回大陸自盡身亡。這個版本在台灣有改名盜印紀錄,詳情請參考高漢娜的碩士論文。台灣各個全譯本或來自法譯,或英譯,或日譯,但尚無從波蘭文直譯的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