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1987)

手頭的是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1991 第9刷)
這是用自己的話和讀書報告談些"文學術語" (這在西方已很精細,著名的文學術語專書,從北京大學出版社的,一路都有翻譯、發行: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第4版起: M.H. Abrams)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很難得,編有索引,可惜還不夠全面,譬如說,"浪漫主義" Romanticism,除3~14頁,它處如第103頁等,都談到。
其他如索引缺Thomas的 Mann,第110頁談其《威尼斯之死》末的一場夢,我在漢清講堂的談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中,已指出有教授認為,該夢,即是談尼采的《悲劇的誕生》。
參考
47:55220 續,尼采「悲劇的誕生」 2018-04-17 漢清講堂
又可參考"續,尼采「悲劇的誕生」:The Bacchae 古希臘作家Euripedes作品《酒神》(Bacchae)"
http://hanchingchung.blogspot.com/2018/06/the-bacchae-euripedesbacchae.html

過去數十年,書中的許多作者和作品,都已有華語的完整翻譯本。換句話說,現在的學子,理論上,對《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可以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相對的,真正的"新版"《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必須要有大工夫整修。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

Literary Terms and Criticism: From Romanticism to Postmodernism


蔡源煌
  台灣嘉義縣人,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紐約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中外文學》月刊主編(1976~1978),並獲文藝期刊聯誼會金筆獎暨主編獎(1978)。專長為當代英美文學及文學理論,一方面譯介西方當代文學理論,一方面爬梳海峽兩岸現代文學,留心世界流派與台灣社會現象的關係,尤其對西方與台灣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脈絡,見解精到。對於二十世紀後期台灣文學評論之影響,不可謂不小。
  著有《寂寞的結》(1978)、《文學的信念》(1983)、《當代文學論集》(1986)、《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1987)、《海峽兩岸小說的風貌》(1989)、《解嚴前後的人文觀察》(1989)、《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1991)、《永恆的儷影》(1986)、《臺大小說選》(1991)、.《美學主義》(1973)、《當代世界小說家讀本》(1987)、《世界名著英文淺讀》(1989)等書。

目錄

iii 推薦序
v 作者序
001 1 浪漫主義
013 2 情詩口語化
015 3 莎士比亞看「瘋狂」
018 4 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
024 5 象徵主義的詩學
032 6 表現主義
038 7 意識流──剎那到永恆
041 8 悲劇的誕生
044 9 相命與文學
047 10 小說與地靈
050 11 西方現代文學中的城市
058 12 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068 13 「前衛」一例
071 14 吉姆情結
073 15 自我與他人──文學和人生
076 16 存在主義的文學與自我追求
084 17 浮士德照鏡子
086 18 文學的夢.夢的文學
093 19 文學中的幽默與機智
101 20 柏拉圖真反對文藝嗎?
104 21 文學的外緣研究與內在研究
107 22 新批評的主要術語
113 23 文學批評的轉型期
117 24 結構主義的爭論
124 25 小說的敘事觀點
137 26 「新小說」的突破
143 27 西蒙的「新小說」
148 28 虛構與敘事
154 29 後設小說的啟示
162 30 超現實主義與魔幻式的寫實
173 31 語言行動理論與虛構敘事文研究
189 32 何謂詮釋?
197 33 揭開後現代的序幕
202 34 作家的「爽」
205 35 「作者之死」新詮
213 36 語言的解構傾向
219 37 莎士比亞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231 38 文學中男人如何看女人?
243 39 女性主義批評的商榷
255 40 後現代主義的省思
268 41 甚麼是後現代文學
281 42 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
290 43 後現代的文化問題──訪詹明信教授
304 後記
309 索引
****


  德國文化首頁>每週課程內容(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Romantik(1790-1830)
I.Romantik 名詞由來-
原指騎士英雄冒險與戀愛故事中所描寫有關激烈的情緒或不可能誇大不實在的事跡與合情合理的人生看法相反
 12 世紀法國出現敘事長詩"羅蘭之歌"(roman, sic)後,描述具傳奇色彩的騎士生活之敘事長詩在西班牙、德國(Nibelungenlied)相繼問世。
17世紀「理性主義」開始後,浪漫一詞與空想、誇大、荒謬等字相通,浪漫的作品成為荒誕、不可置信的作品。
II.背景:
 Die Wurzeln der Romantik als geistiger Bewegung reichen bis in die Zeit der Mystik zuruck. Im engeren Sinn hangt sie zusammen mit dem Sturm und Drang und dem Weltbild Herders und ist gleich ein Gegenstos gegen den Rationalismus der Aufklarung德國的知識份子幻想自由卻不願亦不可能仿效法國在政治上的革命乃積極掀起浪漫主義的運動
III.浪漫主義的訴求:
 積極浪漫主義- 企圖加強人的生活抑制喚起人心對現實一切壓迫的反抗
消極浪漫主義-粉飾現實與現實妥協或逃避現實墜入個人內心世界的深淵
 Heinrich Heine (海涅1797-1856)對德國浪漫主義的定

義:"它是中世紀文藝的復活
一種表現在中世紀

短歌
繪畫與建築物中的文藝生活"蘭花為德國

浪漫派幻想渴望和嚮往中世紀的象徵
宗教傾向是

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
基督教的唯靈論是浪漫派的

核心
The Wanderer in the Mists,1818,Caspar David Friedrich

 
 德國浪漫派的思想、理論基礎:
1. 康德(I. Kant)與費希特(Fichte)的主觀唯心主義 -
     
康德既承認物質世界和物自體的存在,物自體是感性認識之源,但又說物自體不能被人認識,人所認識的世界只是對表象的主觀感覺。如果要深刻認識感覺世界。只有靠人的天智,主觀臆造。人的主觀認識不來自客觀事物,而是「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康德的二元論,即批判哲學的核心所包含的資產階級個性解放、天才、天智和個性尊嚴等對促進浪漫主義具有積極意義。
2. 謝林(Schelling)的客觀唯心主義 -
     試圖以物質與精神統一說否定康德的二元論。「物質當是可見到的精神,精神當是不可見到的物質。」他強調是的精神,人的精神高於自然,且無所不在。德國浪漫派非常推崇他宣揚的人的精神超於一切物質並駕馭一切物質的觀點。
 3. 許賴馬赫(F. Schleiermacher 1768-1834 ) 的浪漫神學- 
         其神學哲學主張人的生活和心靈的信仰都寄託於上帝
而人要認識和理解上帝並非依賴於智慧和意志而是依賴於感覺或直覺其神學教義的主要內容就是相信感覺的神奇力量
Ⅳ.浪漫主義時期德國文學的發展階段:
 早期浪漫派  以Jena為中心又稱耶拿派以Schlegel 兄弟(A. von Schlegel 1767-1845)為主要代表人物較具哲學與批判意識傾向接近古典主義Schlegel 兄弟所出版的代表性刊物”Athenäum”可謂理論基礎
 中期浪漫派-中期浪漫派因聚會在海德堡又稱海德堡派代表人物:它們不如早期浪漫派一般理論性與批判性然而也比較具創作性此一時期著重開拓民間文學遺產作為文學創作的泉源
 晚期浪漫派- 以柏林為中心,代表人物:Eichendorff, E. T. A. Hoffmann
Ⅶ.浪漫主義時期藝術創作之特色 
1. 反抗現實;2. 反理性;3. 反權威;4. 崇尚自我;
5. 
追求理想;擁抱大自然
 
浪漫派是重視情感,把色彩看是繪畫的生命,古典主義重視的素描的正確性被放在一邊。同時放蕩不羈的畫法與古典主義的調和與理智是完全不同的
德拉克洛窪 (Delacroix 1791-1863)
其色彩法其實多少受到透納等英國風景畫家的影響,他又影響了後來的印象派畫家,他的代表傑作,無一不是充滿強烈的色彩及燃燒的熱情,高呼繪畫的自由與解放。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1830,
Delacroix
哥雅 (Goya 1746-1828)
哥雅喜歡畫一些生死關頭的場面,色彩及光線的明暗效果處理得當,往往能扣人心弦。他的作品愈到晚期,由於目睹戰爭的殘酷,變得愈加尖刻、嘲弄、冷酷、陰森,有如夢魘般的恐怖。他認為在自然界裡沒有線條,只有在空間上顯出明、暗、前、後的色面,他這種觀念,對於後來的印象派,無疑是有點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