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他人 1963~ Publications[modifier | modifier le code]
- 1999 : Il était une fois La Comitive, roman graphique distribué en France par les FNAC et aux USA par Diamond Comics
- 2005 : Rétrospective La Comitive Marc Ferrero 1999-2004
- 2005 : Piccole storie quotidiane, préface du critique d’art contemporain Mauricio Vanni
- 2008 : Pop glamour, catalogue d’exposition, Milan
- 2010 : Storytelling art, La nouvelle vague
----1/12
https://www.amazon.fr/s/ref=sr_pg_2?rh=n%3A301061%2Cp_27%3AMarc+Ferro&page
電影與歷史
Cinema et histoire
- 作者: 馬克.費侯 新功能介紹
- 原文作者: Marc Ferro
- 譯者: 張淑娃
- 出版社:麥田
在今天這個影像掛帥的時代,電影與歷史間的密切關係已是天經地義,雖然不久前的20世紀中葉,影像的地位還飽受質疑,一直到60年代電影才終於有資格為歷史做見證。本書回顧了電影與歷史間的這場攜手過程,並省思兩者間的互動與弔詭。看電影如何從歷史資料升格為歷史使者,並進而在本身的製造過程中介入歷史、消費歷史甚至創造歷史。
世紀之謎︰末代沙皇家族慘案的真相
LA VÉRITÉ SUR LA TRAGÉDIE DES ROMANOV
- 作者: 馬克‧費侯 新功能介紹
- 原文作者: Marc Ferro
- 譯者: 林舒瑩
- 出版社:允晨文化
- 出版日期:2015/
作者介紹
目錄
原版序
今年冬天, 我接到一通美國同事瑪麗‧史塔芙蘿(Marie Stravlo)的來電,我並不認識這位同事。她劈頭就說:「喂,馬克‧費羅(Marc Ferro)嗎?我找到沙皇女兒奧爾嘉(Olga)的行蹤了,文件都在梵諦岡。你的《尼古拉二世》(Nicolas II) 書中寫的沒錯。他的女兒們都沒有遭到處決……」
一個月前,史塔芙蘿按了我的門鈴,手中拿著奧爾嘉‧羅曼諾夫在一九五○年代寫的,書名為《我還活著》(Io vivo……)的日誌,瑪麗的神情顯得很得意、愉悅。她問我:「你是怎麼找到真相的?」
我將在這本書中回答她……
說真的,我在 1990 年所寫的《尼古拉二世》的自傳中首次提出的假設,並沒有得到多大的注意,還被認為窮極無聊。倫敦一家報紙甚至說「一派胡言!」
該如何對長久以來已廣為認定的事提出質疑呢:1918 年 7 月 16 日,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妻子、兒子及四個女兒,在葉卡捷琳堡的伊帕提夫之屋被布爾什維克黨黨員殘忍地處決。
流亡海外的白俄人無論如何都還記得,報紙和收音機不斷傳播這個訊息。而蘇維埃的領袖們也不再否認,他們甚至在 1918 年還向廣大的人民宣布,沙皇的兒子與妻子已經「被放到安全的地方」。
「謊話連篇,」有人說……
「事情經過並不像他們說的,」1919 年一位自稱是尼古拉二世么女的年輕女孩安娜塔西亞(Anastasia)說道。
「她是個不折不扣的冒牌貨,」回應她的是自稱沙皇王位繼承人的西里爾(Cyrille)大公爵家族的分支。
再說,保皇的白俄人所做的調查和 1920 年共產黨人所做的調查一樣, 結論都是沙皇家族全部遭到處決。那麼……
可以考慮一下二位英國記者,桑默斯(Summers)與曼戈(Mangold)的說法嗎?他們在 1976 年表示,有人已經把發表的預審檔案(dossier d’instruction)中,可以讓人假設沙皇女兒及皇后已經獲救的部分全部刪掉了。自從證實五十年後在葉卡捷琳堡附近發現的屍體就是沙皇家族屍骸的 DNA 檢驗以來,難道都沒有其它論據嗎?
在莫斯科,有人聽說了我的研究,請我在歷史研究所(Institut d’histoire)舉辦一場研討會,主辦人已經選好主題:「革命中的社會新聞」(Un fait-divers sous la révolution)─ 每個人都知道它在說什麼。接待者是「相關人士」。「但是您的論點缺少站得住腳的證據,」我的同事珍瑞琪‧吉諾薇維克‧伊歐弗(Genrich Zinovevic Ioffe)好意提醒我。儘管我的書《尼古拉二世》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Sverdlovsk,也就是葉卡捷琳堡)是禁書,但仍被翻成俄文:有人跟我說,當地的訊息,可能會讓人們對於在西伯利亞的這座城市裡被官方屠殺的皇室家族的記憶淡忘。
接著,就是二十年後,在梵諦岡發現的一份奧爾嘉的手稿,她在 1976 年於義大利的梅那焦(Menaggio)逝世,還有她的姐姐瑪麗的出現,這部分是她的孫子拿了她的遺囑給我們看。然而這些年來,社會上又流傳一個關於安娜塔西亞存活下來的爭論。安娜塔西亞在一九二○年代被很多她家族的成員認出來。至於亞莉珊卓拉(Alexandra)皇后和她女兒達娣亞娜(Tatiana),有人先後於一九三○年代在烏克蘭利維夫(Lvov)的一間修道院,以及二次大戰期間在義大利發現了她們的蹤跡。
還有就是俄國改革重建以來才開放的許多俄文檔案,證實了我的三個假設:
沙皇家族中,只有尼古拉二世在 1918 年的 7 月 16 日遭到槍決。
他的女兒和皇后,在 1918 年 7 月到 10 月的布爾什維克黨與德國人之間的秘密協商之後被釋放出來。
交換的條件是,德皇紀堯姆二世(Kaiser Guillaume II)釋放「斯巴達克派」(spartakistes)的卡爾‧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與喬治許(Jogisches),二位貼近列寧主義的革命者。
之後我們還會提出一些可供證明的未發表文件。
我是如何進行的呢?
確定的是,當我從像《聖經》一樣的索柯羅夫法官(juge Sokolov)所做的報告(1924 年)開始研究尼古拉二世的死亡,直到研究結束時,我完全忽略了這個事件。
為了釐清沙皇家族失蹤時的情況,一份具備了目擊證人、挖掘工作、對質、法官剝奪、翻案、屍體研究、挖土機與假證詞的研究調查,在 1918 到 1922 年期間展開。可說是一條如假包換的社會新聞。而一切都在八十年後,也就是 1998 年,從傳說是沙皇及其家人遺失的屍體被找到且回到聖彼得堡時,重新開始。在紀念儀式的嘈雜聲中,挖土機再次把葉卡捷琳堡不遠處的森林給翻了過來,對挖出來的顱骨做 DNA 檢測。
大家都忘了,葉卡捷琳堡慘案的發生地點推定有幾個場景,幾乎不會讓人聯想到 1918 年事件的官方版所建立的預審檔案裏面的場景,而這些場景裏沒有……德國人。
第一個場景是,雖然布雷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約(paix de Brest-Litovsk)在 1918 年的春天簽訂,到了 7 月,世界大戰還是在東歐持續如火如荼進行著。法國與英國希望在俄羅斯建立第二戰線。和紅軍聯盟?還是與保皇的白軍合作?
第二個場景是內戰,是紅軍與白軍之間的對抗,也是白軍及紅軍各自的階級之間的對抗。而不管紅軍還是白軍,為了取勝,到底應該倚賴協約國還是德國?
第三個場景是皇室家族糾結不清的關係,尼古拉二世與他德裔的妻子亞莉珊卓拉,以及英國的喬治五世(George V)、德國的紀堯姆二世、丹麥國王、西班牙國王,還有羅馬尼亞的瑪莉王后。這樣的一個血緣關係網絡,交織成一個和國家外交關係平行的外交關係,也覬覦著沙皇家族龐大的遺產。有些爭執也針對自稱是沙皇家族繼承人的人及白軍將領……
第四個場景是俄羅斯事件所引起的,造成新政權重新分配的歐洲革命:到底是英法的帝國主義對於革命擴張到全歐洲的威脅比較大?還是德國的帝國主義威脅比較大?
因此,葉卡捷琳堡的慘劇不該只局限在簡單的司法調查分析之中。這正是這個「社會新聞」和我相信已經找到沙皇家族蹤跡的歷史大事的世紀交會。
今年冬天, 我接到一通美國同事瑪麗‧史塔芙蘿(Marie Stravlo)的來電,我並不認識這位同事。她劈頭就說:「喂,馬克‧費羅(Marc Ferro)嗎?我找到沙皇女兒奧爾嘉(Olga)的行蹤了,文件都在梵諦岡。你的《尼古拉二世》(Nicolas II) 書中寫的沒錯。他的女兒們都沒有遭到處決……」
一個月前,史塔芙蘿按了我的門鈴,手中拿著奧爾嘉‧羅曼諾夫在一九五○年代寫的,書名為《我還活著》(Io vivo……)的日誌,瑪麗的神情顯得很得意、愉悅。她問我:「你是怎麼找到真相的?」
我將在這本書中回答她……
說真的,我在 1990 年所寫的《尼古拉二世》的自傳中首次提出的假設,並沒有得到多大的注意,還被認為窮極無聊。倫敦一家報紙甚至說「一派胡言!」
該如何對長久以來已廣為認定的事提出質疑呢:1918 年 7 月 16 日,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妻子、兒子及四個女兒,在葉卡捷琳堡的伊帕提夫之屋被布爾什維克黨黨員殘忍地處決。
流亡海外的白俄人無論如何都還記得,報紙和收音機不斷傳播這個訊息。而蘇維埃的領袖們也不再否認,他們甚至在 1918 年還向廣大的人民宣布,沙皇的兒子與妻子已經「被放到安全的地方」。
「謊話連篇,」有人說……
「事情經過並不像他們說的,」1919 年一位自稱是尼古拉二世么女的年輕女孩安娜塔西亞(Anastasia)說道。
「她是個不折不扣的冒牌貨,」回應她的是自稱沙皇王位繼承人的西里爾(Cyrille)大公爵家族的分支。
再說,保皇的白俄人所做的調查和 1920 年共產黨人所做的調查一樣, 結論都是沙皇家族全部遭到處決。那麼……
可以考慮一下二位英國記者,桑默斯(Summers)與曼戈(Mangold)的說法嗎?他們在 1976 年表示,有人已經把發表的預審檔案(dossier d’instruction)中,可以讓人假設沙皇女兒及皇后已經獲救的部分全部刪掉了。自從證實五十年後在葉卡捷琳堡附近發現的屍體就是沙皇家族屍骸的 DNA 檢驗以來,難道都沒有其它論據嗎?
在莫斯科,有人聽說了我的研究,請我在歷史研究所(Institut d’histoire)舉辦一場研討會,主辦人已經選好主題:「革命中的社會新聞」(Un fait-divers sous la révolution)─ 每個人都知道它在說什麼。接待者是「相關人士」。「但是您的論點缺少站得住腳的證據,」我的同事珍瑞琪‧吉諾薇維克‧伊歐弗(Genrich Zinovevic Ioffe)好意提醒我。儘管我的書《尼古拉二世》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Sverdlovsk,也就是葉卡捷琳堡)是禁書,但仍被翻成俄文:有人跟我說,當地的訊息,可能會讓人們對於在西伯利亞的這座城市裡被官方屠殺的皇室家族的記憶淡忘。
接著,就是二十年後,在梵諦岡發現的一份奧爾嘉的手稿,她在 1976 年於義大利的梅那焦(Menaggio)逝世,還有她的姐姐瑪麗的出現,這部分是她的孫子拿了她的遺囑給我們看。然而這些年來,社會上又流傳一個關於安娜塔西亞存活下來的爭論。安娜塔西亞在一九二○年代被很多她家族的成員認出來。至於亞莉珊卓拉(Alexandra)皇后和她女兒達娣亞娜(Tatiana),有人先後於一九三○年代在烏克蘭利維夫(Lvov)的一間修道院,以及二次大戰期間在義大利發現了她們的蹤跡。
還有就是俄國改革重建以來才開放的許多俄文檔案,證實了我的三個假設:
沙皇家族中,只有尼古拉二世在 1918 年的 7 月 16 日遭到槍決。
他的女兒和皇后,在 1918 年 7 月到 10 月的布爾什維克黨與德國人之間的秘密協商之後被釋放出來。
交換的條件是,德皇紀堯姆二世(Kaiser Guillaume II)釋放「斯巴達克派」(spartakistes)的卡爾‧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與喬治許(Jogisches),二位貼近列寧主義的革命者。
之後我們還會提出一些可供證明的未發表文件。
我是如何進行的呢?
確定的是,當我從像《聖經》一樣的索柯羅夫法官(juge Sokolov)所做的報告(1924 年)開始研究尼古拉二世的死亡,直到研究結束時,我完全忽略了這個事件。
為了釐清沙皇家族失蹤時的情況,一份具備了目擊證人、挖掘工作、對質、法官剝奪、翻案、屍體研究、挖土機與假證詞的研究調查,在 1918 到 1922 年期間展開。可說是一條如假包換的社會新聞。而一切都在八十年後,也就是 1998 年,從傳說是沙皇及其家人遺失的屍體被找到且回到聖彼得堡時,重新開始。在紀念儀式的嘈雜聲中,挖土機再次把葉卡捷琳堡不遠處的森林給翻了過來,對挖出來的顱骨做 DNA 檢測。
大家都忘了,葉卡捷琳堡慘案的發生地點推定有幾個場景,幾乎不會讓人聯想到 1918 年事件的官方版所建立的預審檔案裏面的場景,而這些場景裏沒有……德國人。
第一個場景是,雖然布雷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約(paix de Brest-Litovsk)在 1918 年的春天簽訂,到了 7 月,世界大戰還是在東歐持續如火如荼進行著。法國與英國希望在俄羅斯建立第二戰線。和紅軍聯盟?還是與保皇的白軍合作?
第二個場景是內戰,是紅軍與白軍之間的對抗,也是白軍及紅軍各自的階級之間的對抗。而不管紅軍還是白軍,為了取勝,到底應該倚賴協約國還是德國?
第三個場景是皇室家族糾結不清的關係,尼古拉二世與他德裔的妻子亞莉珊卓拉,以及英國的喬治五世(George V)、德國的紀堯姆二世、丹麥國王、西班牙國王,還有羅馬尼亞的瑪莉王后。這樣的一個血緣關係網絡,交織成一個和國家外交關係平行的外交關係,也覬覦著沙皇家族龐大的遺產。有些爭執也針對自稱是沙皇家族繼承人的人及白軍將領……
第四個場景是俄羅斯事件所引起的,造成新政權重新分配的歐洲革命:到底是英法的帝國主義對於革命擴張到全歐洲的威脅比較大?還是德國的帝國主義威脅比較大?
因此,葉卡捷琳堡的慘劇不該只局限在簡單的司法調查分析之中。這正是這個「社會新聞」和我相信已經找到沙皇家族蹤跡的歷史大事的世紀交會。
歷史的盲目:我們世界的另一個故事
UNE AUTRE HISTOIRE DE NOTRE MONDE
- 作者: 馬克.費侯 新功能介紹
- 原文作者: Marc Ferro
- 譯者: 林舒瑩
- 出版社:允晨文化
- 出版日期: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