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請網路公開「台灣民報」1923-1927 (台灣歷史博物館);


台灣各學術機構,太少將其館藏等公開給大眾。如此,不太會影響銷路,因為複刻本,自然有其他需要的管道.....
我們可以在網路讀胡適之先生百年前在康乃爾大學刊物所發表的文章。
中文呢?幾乎沒有,你可讀到"90年"前,台灣帝國大學創立的相關資料嗎?




日治時期針砭時事「台灣民報」復刻出版

台灣日治時期,唯一由台灣人資本所推出的「台灣民報」,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台灣歷史博物館將1923-1927年「台灣民報」出版,要呈現早期台灣社會的文化、政治思維。

翻開使用白話漢文書寫的「台灣民報」,上頭一字一句,都是書寫1920年代台灣知識青年針砭時事、為民喉舌,以及發展文學創作的點點滴滴。

台大歷史系教授 陳翠蓮說:「最特殊的地方是,它是台灣人自己辦的報紙,而且它是做為這個政治社會運動的一個,等於是反抗的媒體,(舉例)在台灣本島蔣渭水他就發動了,就台灣文化協會來進行反抗運動的組織跟宣傳的工作。」

前身是「臺灣青年」、「臺灣」的「台灣民報」,夾雜著台灣話、日語和白話漢文,1923年4月在日本創刊發行,由於當時總督府限制,直到1927才獲准將編輯事務移回台灣。

這份日治時期唯一由台灣民間資本所打造的刊物,支持台灣社會運動、更時常抨擊總督府、為民喉舌,同時也是台灣新文學發展搖籃,舉凡賴和、張我軍等文學家,都有作品刊載。

1974年曾複印過「台灣民報」,台灣歷史博物館以這個版本為底,持續蒐集史料,再度集結成冊出版。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謝仕淵說:「因為20年代的資料,它其實到現在,它目前的狀態其實就是散失在各地,可能有一些在日本,然後我們怎麼把這樣子有意義的資料重新拼湊,把它拼回來。」

透過收藏家提供,台史博館擴充早期編纂上的缺漏記錄,再度出版,要讓更多人對於1920年代的台灣有更多理解。未來還將出版「臺灣青年」、「臺灣」等史料記錄,從前人提出文化批判、政治想法,來帶動現今社會省思。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