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內村鑑三1861—1930《代表性的日本人》《獨立短言》



內村 鑑三

(萬延2.2.13—昭和5.3.28∕西元1861.3.26—1930.3.28)

日本明治至大正時代的基督教思想家。11歲開始學習英語,15歲就讀札幌農學校。無教會主義的創始人。代表作是以流暢英文書寫的《我是如何成為一個基督徒的》』(How I Became a Christian)。


  善待女士之道,不在陪同看戲享樂,不在餽贈錦衣玉帶,不在雇婢侍奉以烘襯貴氣。善待女士之道,在於男子必須潔身自愛以回報其謹守貞操,在於樽節家計開支以省其焦心勞慮。丈夫倘若如是體貼,妻子便應與其同甘共苦、秉義共濟。善待女士之道,在於鼓舞其高貴的品行,而非激發其賤劣的虛榮心。

節自《獨立短言》

代表的日本人:深植日本人心的精神思想

Representative Men of Japan

  • 定價:320
 

內容簡介

與新渡戶稻造《武士道》、岡倉天心《茶之書》並列
日本人以英文向歐美介紹日本文化與思想的代表著作
西鄉隆盛、上杉鷹山、二宮尊德、中江藤樹、日蓮上人
從五位代表性日本人認識大和精神

  《代表的日本人》一書列舉出西鄉隆盛、上杉鷹山、二宮尊德、中江藤樹、日蓮上人五人為日本人典型的代表,透過這五位歷史人物的處世之道,闡述日本人的核心精神。與《武士道》、《茶之書》並稱為三大日本人論。

  ●向西洋傳達日本人的精神

  本書的寫作背景正值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強盛的時代,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的戰果讓全世界注意到日本這個國家。然而外國對日本的認識尚淺,只有片面的刻板印象,如:異常忠誠的武士道精神、切腹等等,但真正讓日本強大的並不只有這些,因此作者內村鑑三選擇用英文撰寫此書,希望透過敘述這五位人物的生平,將日本人的精神思想傳達給外國人知道。

  身為基督徒的他更引用歐美熟知的《聖經》內容,讓世界知道在被基督教國家的人們稱作「異教徒」的日本人當中也有不輸西方聖人的人物存在,例如西鄉隆盛如何等待機會、改革日本;上杉鷹山身為一個統治者,卻又擁有多麼無私的精神,願意縮衣節食、與百姓同甘共苦;日蓮在佛教流派分歧的時代,如何教人重回佛教經典的教義、改革佛教⋯⋯而這些代表人物的思想精神都用不同的方式遺留下來,供後人效法。

  ●非典型人物傳記

  本書除了向外國傳達日本精神思想的目的之外,同時也是內村鑑三在強勢的西化浪潮下,對於該如何作為日本人為國家找到出路,試圖作出結論的一本書。

  西鄉隆盛(1828-1877)——新日本的創立者
  上杉鷹山(1751-1822)——封建領主,政治家典範
  二宮尊德(1787-1856)——農民聖者,農政改革者
  中江藤樹(1608-1648)——村裡的老師,儒學教育家
  日蓮上人(1222-1282)——佛僧,日本的馬丁路德

  內村鑑三透過這五位不同身分的歷史形象,從政治、治國、農業、教育、宗教五個面向切入,向後世傳達秉持信念、追求理想的根本道理。

  書中對於近代的西方文明以及輕易接受西方文明的近代日本文明做出批判,認為日本應重視自身的核心價值,而非一味接受西化,反應出強烈的國家主義色彩。

  ●內村鑑三與日本與基督教

  內村鑑三身為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卻不曾忘記他的「根」,他曾說過自己生命中有兩個他所愛的「J」,一是日本(Japan)、一是耶穌(Jesus),將終其一生侍奉這兩個「J」。

  由此可見,內村鑑三在信奉基督教之後,反倒對日本傳統的精神思想、價值觀有了全新及更深的體會。身為武士之子的他,將日本傳統的精神思想視為「本樹」,正如德文版後記中所述,日本並非僅僅是受到基督教影響的「接枝」。這份愛惜本國文化的心不分國界,值得所有人學習。

得獎與推薦記錄

  ◎影響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甘迺迪的一本書,甘迺迪曾在訪問中表示上杉鷹山是他最景仰的日本政治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內村鑑三(1861-1930)


  日本明治~大正時期的思想家,宗教家。學生時代在札幌農學校與新渡戶稻造為同學,於在學期間受洗。1884年留學美國,歸國後擔任教職。1891年於第一高等中學任教時,在教育勅語宣讀式上因為沒有敬禮而被迫辭職(不敬事件)。之後開始寫作,於1900年創刊雜誌《聖書之研究》。提倡不受特定教派或神學束縛、純粹以《聖經》為本的「無教會主義」。著有《求安錄》、《我如何成為基督》。

譯者簡介

陳心慧


  青山學院大學國際傳播學系碩士。現任專業中日筆譯、口譯人員。譯有《圖解世界5大宗教全史》、《餐桌上的日本史》、《日本古都圖解事典》、《切腹的日本史》、《速解日本文化論》等。
 
 

目錄

前言

一  西鄉隆盛──新日本的創立者
1 一八六八年的日本維新
2 誕生、教育、啟示
3 維新革命中所擔任的角色
4 朝鮮問題
5 被當作反賊的西鄉隆盛
6 生活與人生觀

二  上杉鷹山──封建領主
1 封建制
2 人與事業
3 行政改革
4 產業改革
5 社會與道德的改革
6 為人處事

三  二宮尊德──農民聖者
1 本世紀初的日本農業
2 少年時期
3 能力試煉
4 個人的援助
5 其他公共事業

四  中江藤樹──村裡的老師
1 日本故有的教育
2 少年時代與自覺
3 景仰母親
4 近江的聖人
5 內心世界

五  日蓮上人──佛僧
1 日本的佛教
2 誕生與出家
3 黑暗的內與外
4 宣言
5 獨力對抗世間
6 劍難與流罪
7 最後的日子
8 人物評價

德文版後記
 
 

德文版後記

  我非常高興受到邀稿。希望藉由拙作《代表的日本人》的後記,向德國的藝文界,尤其是讀過我另一著作《我如何成為基督徒》(How I Became a Christian)的讀者傳遞我的一些想法。

  本書並非敘述現在的我。現在的我「接枝」成為基督教徒,而本書主要介紹的是我原來的「本樹」。我感謝神,不僅賦予我生命,更給予了我自由意志。我的生命在母體內形成之前,就已經受到許多影響。神早在二千年以前就開始從我國人民當中揀選祂的子民,終於,我也被神揀選,成為祂的僕人。教我什麼是宗教的並非基督教的傳教士,在那之前,是日蓮、法然、蓮如等值得尊敬的偉人,教導了我的祖先和我宗教的精髓。我們有無數的中江藤樹當我們的導師,無數的上杉鷹山當我們的封建領主,無數的尊德當我們的農業指導者,另外還有無數的西鄉隆盛當我們的政治家。在我受到拿撒勒人耶穌的召喚,臣服在祂跟前之前,這些人為我打下了基礎。想要用一天的時間讓一個人,況且是一個國民改變宗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的皈依,是一件需要花上幾世紀時間的大工程。美國人當中最偉大的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曾說過這樣的話:

  Immense have been the preparations for me,
  Faithful and friendly the arms that helped me.

  (為我所作的準備是浩瀚的,忠實與友善是曾援助我的手臂。)

  千萬不可認為武士道或日本的道德比基督教優秀,就因此覺得滿足。武士道的確非常傑出,然而,就算如此,武士道也不過是世界上眾多的道德之一,它的價值與斯巴達的道德或斯多亞主義的信仰相同。因為有這些道德,才能孕育出像來古格士(Lycurgus)或西塞羅這樣的人物,但卻孕育不出像查理曼大帝或格萊斯頓這樣的偉人。武士道無法讓人們皈依,也無法再造或赦免人們的罪。武士道是一種未完成、屬於現世的道德。雖然有許多的優點,但武士道就像舉世無雙的富士山,就算是舉世無雙,也只不過是一座沒有生命的山。武士道又像是櫻花獨一無二,但終究逃不過凋零的命運。因此,千萬不可認為武士道有一天將會取代基督教,或認為武士道本身非常優秀,有武士道就夠了。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認為只有基督教才能從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很遺憾地,現在有許多人抱持著這樣的錯誤與迷信,在各地宣揚基督教。遺傳是自然法則,也就是神的法則。因此,並不是超自然的宗教把其他一切全都廢棄就好了。根據中國的宗教,純粹的「天」與純潔的「地」結合,才能夠結出美好的果實。也就是說,天再純粹,只有天是結不出果實的。就算是基督的話語,只要掉落在石地上,馬上就會枯萎。為了讓某些東西結出百倍、某些東西結出六十倍、某些東西結出三十倍的果實,必須讓它們落在美好的大地上。神的恩惠除了來自天之外,也來自地,否則就結不出美好的果實。輕視人類在大地上的各種要素,認為所有人只要有來自天上的福音就夠了,這樣的信仰等於違背了純樸人類的常識,是不符合現實的事。基利家出身的保羅,身為法利賽農夫之子,也在哲學家奧列里烏斯的羅馬接受希伯來人的教育,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我是武士之中最卑微的人,也是信奉耶穌基督者之中最卑微的人。無論在哪一邊,我都是最微小的存在,雖然如此,我仍舊無法漠視或輕視我體內武士的部分。身為武士之子,與我的精神相符的是自尊與獨立,我厭惡的是狡猾的手段與表裡不一的虛偽。武士精神當中有一個與基督教平分秋色的律法,那就是「對於金錢的執著是諸惡的來源」。對於近代的基督徒公然倡導「金錢就是力量」的律法,毅然決然地提出反對意見,是身為武士之子的我應該要做的事。就算與全世界的基督徒為敵,就算每個人都高唱「瑪門(財富)是我們的真神」,在神的恩惠之下,身為武士之子的我還是會堅守我的立場─「主才是我們的真神」。

一九○七年五月十一日,於東京
內村鑑三
拾書偶得
我想,購書成癖的人,得空時應該多翻動自家藏書,必然會有意外的驚喜。內村鑑三《代表性的日本人》英文版,是我去年五月到日本旅行,購於羽田機場的改造社。確切地說,那是離開日本前最後一間書店了,書蟲們應該把握最後機會,否則就得等下次了。我之前有個壞習慣,若要撰寫引介某個日本作家或思想家,一心急想購得全集,這樣較能底氣十足。但是我後來發現,以我目前的情況,根本無法完成這個理想,頂多買來散冊選集或傳記之類。朋友說,我不是這個領域的研究者,不是要撰寫博士論文,只為實現自己的讀書之樂,這又有何妨?他說得有點道理,我還是朝著這個方向,隨時準備踏上想像與抱負的路程。
我購買內村鑑三《代表性的日本人》一書,同樣出於這樣的心情,在尚未購得全集之前,先以選集為出發點,待日後各項條件俱足,再購買全集不遲。通常,我這樣發心的時候,都能購得價錢公道的全集(在此,我特別感恩於書神的眷顧)。姑且不說電子書的方便性,我依然偏愛紙本書,它與我的距離最近,我不必盯著螢幕,而且隨時可與它相隨神遊。不消說,在我尚未習得日文之前,所有的閱讀活動都仰賴譯本的傳揚,沒有這個文化視窗或介面,我就看不見深刻的人文風景了。所以於我譯者和譯本的功勞極大,進一步說,它們是各個領域的義工,比林立的便利商店更具神聖性,全年無休二十四小時為讀者效勞,值得讀者向他們致敬。(2020年1月1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