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羅曼.羅蘭小說賞


Romain Rolland - Wikipedia
en.wikipedia.org › wiki › Romain_Rolland


Romain Rolland was a French dramatist, novelist, essayist, art historian and mystic who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15 "as a tribute to the lofty idealism of his literary production and to the sympathy and love of truth with ...
Notable awards‎: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15
Born‎: ‎29 January 1866; ‎Clamecy‎, France
Died‎: ‎30 December 1944 (aged 78); ‎Vézelay
Spouse‎: ‎Marie Romain Rolland, m. 1934-1944; .

✔️本徵文活動之宗旨目的為「振興台灣藝術,拓展本國文學。」
緣起於畫家、美術史家兼小說家謝里法先生發起,
捐出榮獲第三十七屆行政院文化獎之稅後全額獎金,
特以其心儀之法國文豪、一九一五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一八六六~一九四四)稱名設置。
  
[內容設定]
1️⃣小說主人翁,以台灣歷史上迄今之傑出藝術創作者(含日治時代之日本人士)為限,包括美術家、音樂家、舞蹈家,任何時代背景皆宜。惟不含作家、戲劇家、建築家在內。
  
2️⃣小說之故事,除基本史實外,事件情節之細微轉折,人物形塑之細膩變化,皆必須具備獨特且獨到的虛構創作性,而非拘泥於真人真事之傳記。
  
🔺更多詳細辦法請至舒讀網 http://www.inksudu.com.tw/
🔺報名表下載:https://reurl.cc/4gElMj



2018
謝里法領獎時心情很開心,他說自已在1960年代時剛到法國留學,當時法國正在慶祝作家羅曼羅蘭誕辰100週年,電視台每天都在製播相關節目,那時他就想過台灣作家何時才會有這樣的殊榮,今天他出席領取行政院文化獎,終於有了 ...

趙滋蕃;周芬伶 小老鷹飛來


"上了中學讀的已經是趙滋蕃的《半下流社会》,南宫博的《江南的憂鬱》、謝冰瑩的《聖潔的靈魂》 都是美國人五十年代在香港出錢出版的書""半生緣" (橄欖香:小說人生初集 (董橋) 頁63 )

半下流社會(1957) ·--我初中時,  約1965年, 此書也在文壇 月刊等,很有名。
***

聽說文訊刊出,大家都別忘師恩,飲水思源—-
小老鷹飛來
人性複雜,創作者更複雜,神魔一體,如何描述呢?
要描述趙老師並不容易,我在大學時曾在政大校園聽過他演講,他那口「偉大的國語」,混雜濃重鄉音,可能還有些「外國腔」,再加上咬字不清,可以說一個字都難聽懂,他像外邦人,或者外星人那樣難懂。
他是學數學的,常拿計算機在預算未來,他如去寫科幻一定是一流,常算到一半摔計算機,自稱智商180,如說他是天才,他會像鍾魁跳鬼一樣怒吼:「我是先知!」
都說小說家愛吹牛,沒見過吹這麼大的。他反覆訴說的過去因為太傳奇,讓人半信半疑——出生在德國,父親是醫生,初戀德國女孩,十六歲為參加青年軍救中國,跳上一艘回中國的郵輪,父親追過來送他一百本小說,他每看一本丟一本到海裏,回國在蔣經國號召下打過仗,後來娶總司令衛立煌的女兒為妻,畢業於湖南大學數學系,在擔任助教期間,為逃避共黨追捕,逃到香港…………。
之後的信史更傳奇,流放到香港,在調景嶺挑過石子當過葬儀隊喇叭手,有一日趴在肥皂箱上,幾天幾夜寫完《半下流社會》,因此書一舉成名,改編成電影,盜版橫行從五零到八零年代,後又寫《半上流社會》,當上《亞洲週刊》主編,名利滾滾而來,聽說錢多到花不完,放在抽屜任難友來取,他自己身穿亞洲限量一件的櫬衫,好不拉風。
在盛名之頂,在一次演講中,遇到一群從重生島來的人,那魔鬼島為英殖民地流放輕微犯人之天然監獄——關押吸毒、男同志、妓女、精神病、思想犯……之所,在實地考察後,以小說揭露 島上反人權的慘狀,因此被殖民政府驅逐出境,再度流放,成為難民,被救總收留到台灣。
在《重生島》中他一再為人權疾呼,未來的世紀,將是人權聲張的時代,人權的呼聲是文學作品最急切的主題,那是六零年代。
在這裏看出他的確有前瞻性,人權不但是上個世紀的文學主題,也是新世紀未了的理念,這也區別他與外省作家、反共作家的不同—首先,他是跨國界流放作家,三度流放,在香港成名;然後是遭迫害的人權作家,他最常提到的作家是托爾斯泰與雨果,他們的人道主義與革命熱焰同燃;最後是基督教文學作家,以追求神般的愛與犧牲為宗旨,在神聖與愛的基礎上反共產,反集權,反邪惡。
如今我們又來到一個新的時刻,總在最靡爛,昏沈中醒來,我們已站在懸崖之前。
從一場大夢中醒來,原來以前認為對的,好的,都是假的。
那些我們認為人不可能這麼壞的事都是真的,那些集中營,摘取器官都是真的。
而他們說暴民襲警,說一個都不能少。
如何我們也紛紛加入反共的陣營?
我們愛的是魏晉風骨,他們卻是納粹入骨:他們愛的歲月靜好,引燃戰火連天。
這是一個邪惡與正義,集權與民主的對決,其中香港有一百萬基督徒,還有為上帝而戰的誓約,有神與無神的戰爭。
老師的大愛是以基督教信仰為底色,他常說要帶領我們到伽南地,當時不懂,現在我在一座教堂旁住了四十幾年,讀過聖經,上面記載著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紅海,然未到伽南地就死去,真正帶到迦南地的是約書亞。
他視學生為門徒,因此要有大傲骨、大蔑視、大遺忘的本事,像老鷹般頑強飛揚,可說是至剛的骨氣;然對待弱小,他總說我的孩兒,要說我敢如何,別說你要我如何,有好吃好玩的都帶著學生,老學生一直跟課到中年。他對學生完全沒保留地付出,在最忙的時侯,身兼中央日報主筆,專欄作家,系主任期間還在家開免費徒弟班。
親眼目睹,才知世上還有這種人,抽屜的錢也是讓難友自由來取。
他說他過的是非洲原始人生活,宿舍簡單到連窗簾也沒有,傢俱都是公家的木桌木椅,一點裝飾也沒,過很久學長姐忍不住,替他買現成的;本以為是宿舍偶爾居住,能簡則簡;到他台北的家,天啦!跟一級貧戶差不多,宿舍起碼是新的,他家是租的破爛房子,四周都是荒草,沙發拚湊且破舊,在彩色電視時代,一台破舊的十九吋電視是唯一裝飾,他的錢都到哪去了?
有關他的家庭背景、婚姻故事與金錢財務都是魔幻問題,為整理遺著,需要確切的生平介紹,我曾到大陸想考察他的身世,並尋訪他的第一任妻子,但從某一點開始,我不想再追問,一個三度流放的作家有如迷霧般的身世很正常吧。
生活偏左,思想偏右,跟他的宗教信仰應該有關,在這點我跟他相反,生活偏右,思想偏左,或者說更虛無吧!
他可說很能賺錢,書很暢銷,腳跨學界、媒體、創作,政治四界,小蔣常派車接他當參議,大概他料事很準。
他涉入政治,卻說我不屬於政治,我想我那麼寡言內向,也只能過簡單生活,原來是熱衷黨外活動,還是被調查局調查的學生,從此一刀兩斷,一個時間只作一件事,老師說。最後我選了文學。
他在臺灣寫的小說,原創力與血氣都不如香港時期,這跟他跟台灣生活脫節有關,小說觀也較保守,他強調的生命力、體驗與內心的要求都根源於寫實主義與人道主義,對現代主義與想像力著墨不多。
他在學院教書後,重心放在文藝批評與美學、文學教育,創作以方塊、評論、報導文學為主,曾為十大建設全省走透透,那些作品較接地氣:他論學講大系統的解釋,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美學為四大支柱,不可偏廢。他的課從不重覆,從不同文類詩、小說,戲劇,電影一個個講,上到美學理論與批評,方法與實作,系統龐大,他汲取創作經驗建構而成的現代文學理論,新穎且具體可行,花二十年自成一套,未完的遺作《文學理論》,可說是較早的現代文學理論論述,雖不完整,也有參考價值。他的修辭之精準,在聽懂他偉大的國語,我常聽得心驚,這寫下來就是一篇好文章啊。
他唯一沒講的文類是美文,只略談方塊與雜文,我卻從寫散文,並建構理論開始,所以,我們並不全然相同,只在文學教育這塊交集較大。
我尋找的不是門徒,較皆近賢者,有賢又有能最好,畢竟有才有能者太多,有骨氣的太少,無骨氣的文學,最終是魂飛魄散,只能博一時痛快。
我常對學生說老師的好,說老師如何對我,我如何對你們,並非不知人無完美,作品要挑剔我也會,但在師生關係,我就是老派,不管本事多大都不能忘本。
老師對我的影響有四,,一是如果沒遇見他,我不能確定要不要當作家,之前寫是想寫,不敢當志業,見到他的真切寫作,我別無選擇;二是如果沒遇見他,我絕不會當老師,我想寫作,因此去當記者,教職是他的安排,花二十年才接受這件事:三是如果沒遇見他,我可能不會作研究,偏感性散漫的我,在上了他整整十年課,已具研究現代文學的基礎,其他是一面教一面學,作過新聞工作的優勢是看書特別快,兩目十行不誇張,一般人看書一字一句,我們看書是用掃描,很快抓重點與毛病;在寫作上,無論什麼樣的狀況下,都能使命必達;四是如果沒遇見老師,我可能不會懂得無私忘我的愛,尤其對學生。
他在七零年代中文系還很傳統時,把現代與創作課程列為必修,引來全系反彈,在眾多圍攻中,他橫眉豎眼說:「他們能拿我如何?」
黑函、報社投書、冷眼、流言、公然誹謗……,因為我還什麼都不是,因此成為箭靶,是我自己太軟弱,害怕,也痛恨明爭暗鬥,偷偷辦了留學申請。當時眾叛親離,他的身體急劇變壞,眼睛半失明,常跟學生說:「你們都走了,我也不想活了!」當時以為是氣話。
在雞鳴之前,彼得會背叛耶穌三次,我背叛不只三次。
為爭取學生留下,在跟校長拍桌失敗後,至鋼至烈的他寫完遺書,喝酒喝到腦幹出血中風,他的高血壓兩百二,又是嚴重糖尿患者,是不能大喝的,在此之前他自言死過兩次,一在征戰中,一是中風。這次更嚴重,我在他的床前懺悔,求他活下來,縱是行動不便,也願服侍。他像潛水鐘的蝴蝶,還能用眨眼回答示意,來看他的人何其多,床墊下滿滿是錢,撐了三個月,在一個無人聞問的清晨走了。
天崩地裂中,繼續申請出國,這時校長要我補他的空缺,應該是個補償吧!我像是被判無期徒刑的罪人,囚在校園。
三十年來無意反擊,辯駁,也沒計畫,就是忍辱負重,一步步完成老師未完的遺志——建構屬於台灣的文學理論,將現代文學理論與創作納入中文系所課程——,老師走得太快,戰死沙場,他是個英勇的戰士。我沒他勇敢,就是慢慢來,等時機成熟。花三十年証明自己,也証明老師的看法沒錯。
東海創作組三年前才成立,可說是較慢的,不是我的緣故,而是現實的必然,案子通過,哭已無淚。
像我這樣充滿缺點的人,能在一回人生完成一件事,也不算白活;一輩子只作一件事是否太傻,但我想不出也作不到更好的人生。
老師是奇才,我是能忍的人,越橫逆越強悍,能把痛苦化為一朵花,也算是忍辱奇人;奇才遇上奇人,常常是災難一場,或者什麼都沒發生。老師與我的相遇,與文學有關,與再生有關。基督徒相信復活,我相信再生,宇宙間美好的質素,以一種不滅的方式再生,老師以他的生命證實愛與文學的不朽。
梅花幾度開落,骨氣至剛花質至柔,因其無心無私,以潔白芳香獨立於荒寒中,我在此已四十幾年,就等待一頭小老鷹飛來。
老師說,在一群小雞中,發現一頭小老鷹,那是如何驚喜呦!

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Arthur C Clarke





2001: A Space Odyssey, number 4In a 1965 interview with Jeremy Bernstein, writer Arthur C Clarke said: “Science-fiction films have always meant monsters and sex, so we have tried to find another term for our film.” Director Stanley Kubrick argued: “About the best we have been able to come up with is a space odyssey – comparable in some ways to the Homeric Odyssey. It occurred to us that for the Greeks the vast stretches of the sea must have had the same sort of mystery and remoteness that space has for our generation.”

NHK
17分鐘
100分de名著 アーサー・C・クラークスペシャル(全4回)
[Eテレ]毎週月曜 午後10:25~10:50
(再)毎週水曜 午前5:30~5:55/午後0:00~0:25
 
「人間にとって知的好奇心とは何か?」「人類にとって進化とは何か?」「科学技術だけでユートピアを作れるのか?」「科学と自然は共存できるのか?」……人間にとって根源的な問題をSFという手法による思考実験を通して、大胆に問い続けてきた作家・アーサー・C・クラーク(1917-2008)。「100分de名著」では、卓越した未来論、文明論としても読み解けるクラーク作品を通して、「未来社会のあり方」「科学技術のあり方」といった普遍的な問題をあらためて見つめなおします。
https://www.nhk.or.jp/meicho/famousbook/96_clarke/index.html
【指南役】瀬名秀明…作家
【朗読】銀河万丈(俳優・声優)
【語り】墨屋那津子
【司会】伊集院光,安部みちこ
 
第1回 知的好奇心が未来をつくる ~「太陽系最後の日」~短編では「太陽系最後の日」や「星」などが有名
[Eテレ] 3月2日(月) 午後10:25~10:50
「人間にとって知的探求心とは何か?」「それがなぜ大切なのか?」を考え、人間の中にある限りない可能性に光を当てる。
 
第2回 人類にとって「進化」とは何か ~「幼年期の終わり」~1953

Childhood's End - Wikipedia


[Eテレ] 3月9日(月) 午後10:25~10:50
人類にとって進化や進歩とは何かという普遍的な問題を考える。
 
第3回 科学はユートピアをつくれるか ~「都市と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 (1956)
[Eテレ] 3月16日(月) 午後10:25~10:50
果たして科学技術の進歩だけでユートピアを作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かという、現代社会にも通じる問題を考える。
 
第4回 技術者への讃歌 ~「楽園の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1979)
[Eテレ] 3月23日(月) 午後10:25~10:50
技術者たちの夢や絶えざる努力が人類に何をもたらすかを考えるとともに、豊かな土着文化や自然と共存しようとするクラーク晩年の成熟した思想に迫っていく。
 
==========
100分de名著
[Eテレ]
毎週月曜 午後10:25~10:50
(再)毎週水曜 午前5:30~5:55/午後0:00~0:25
http://www.nhk.or.jp/meicho/
==========


攝影潘小俠和作家楊碧川《見證228》

潘小俠,不能遺忘的肖像
今天是二二八和平紀念日,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之後緊接著長達38年的戒嚴,至少數萬民眾在白色恐怖時期死亡、失蹤、監禁,其中包含美術家陳澄波先生,在嘉義水上機場事件中不幸被槍決,之後陳澄波的學生歐陽文和作家葉石濤也先後被捕,判刑十多年,成為白色恐怖受難者。台灣長達數十年的傷痕,也持續烙印在二二八之後……
 
2010年,攝影潘小俠和作家楊碧川,一一走訪台灣每個縣市,尋找二二八受難者或家屬,為他們拍攝肖像,並以文字敘述故事,一共紀錄228位,編成《見證228》這本書,成為台灣重要的歷史史料。
 
1947年水上機場事件狀況危急,阿里山鄒族高一生派湯守仁、汪清山、武義德等鄒族人下山,參加攻打水上機場戰役,協助嘉義地方治安,之後成立「高砂族自治會」,但多數最後都不幸被槍決。其中武義德被處無期徒刑,被關23年,是原住民的曼德拉。當時達邦村長方義仲也率鄒族青年下山,1954年以叛亂罪執行死刑。
 
五十多年後,潘小俠來到阿里山鄒族,拍下了武義德的肖像,並請鄒族後代,拿著英勇犧牲的家人相片,拍下一張張與相片合影的肖像。高一生的女兒高菊花,拿著父親年輕時的相片,汪清山的女兒汪惠美回憶起爸爸的相片:「有一次看到一張小照片,十分喜歡,兄長們告訴我,那就是我的父親。我用了當時打工賺來的錢,把這張照片放大20倍,大家都很欣慰。」
 
每一張相片,背後都有一個大時代的悲傷故事。
 
讓潘小俠印象深刻的一張照片是,邱阿權拿著她父親邱樹南被槍決前拍下的照片,因為槍決前父親是微笑的,她覺得父親很偉大。潘小俠覺得這個女兒很勇敢。
 
潘小俠一共花了八年時間,自費獨立出版《見證228》、《白色烙印》兩本書,記錄了1947-2014年這段期間台灣的人權影像,彌補國家沒有去做、這一塊的影像拍攝與整理,他和楊碧川最大的目的是希望讓台灣人民知道,台灣有發生過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我們不能忘記這段歷史,不能遺忘這些曾經為自由而戰的肖像。
 
►相片提供: 攝影家 潘小俠

《黃靈芝的文學軌跡:一位戰後以日語創作的台灣作家》◎岡崎郁子 著【黃靈芝,如此描述二二八事件】



【黃靈芝,如此描述二二八事件】
 
對於跨越1945年的台灣作家來說,有兩個重大要素對他們的創作形成極大打擊,一個是語言的問題;另外一個則是二二八事件。岡崎郁子老師在《黃靈芝的文學軌跡:一位戰後以日語創作的台灣作家》一書中,便透過黃靈芝的小說〈董桑〉,探討台灣文藝史上的語言問題及二二八事件的意義:
 
『…… 在〈董桑〉這篇作品中,作者本人化身為「我」,以第一人稱述說故事。戰爭結束一年多後,也就是民國三十六年(1947 年),「我」是個國中三年級的學生,二二八事件的主謀之一董桑被捕,「我」在台南中正公園親眼目睹到槍決後的董桑遺體。
「我」並不認識董桑這個人,因為故事開端大哥說「來見見董桑」,於是他才去看遺體,小說在兩個歷史事件中來回穿梭而構成,一個是董桑遭遇的二二八事件,另一個則是回溯到大正四年(1915年)董桑父親成為犧牲者的西來庵事件。
從這兩個歷史事件可以看到父子兩人受淒慘命運捉弄的悲劇,作品中「董桑的父親因為是日本人而被台灣人殺害;董桑因為深愛台灣而遭到中國人殺害」這段話可說濃縮黃靈芝所有想法。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台灣人的抗日鬥爭可說接連不斷,以余清芳為主導的西來庵事件是所有武力鬥爭事件中最為壯烈的。事件當時的巡查,也就是董桑的父親田沼,和母親就在董桑面前被台灣人殺害,當時只有五歲的董桑(田沼太郎)被田沼家的傭人阿玉(當時十五歲)救走,從此阿玉就像是母親,把天涯孤苦的董桑撫養成人。
董桑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和父親一樣進入警界,太平洋戰爭結束時,他已晉升到台南市警察本部的高階警官,戰後成為律師,跟著阿玉姓董,以台灣人董太郎的身分活躍。戰後第二年發生二二八事件,可說是全島規模的反政府暴動,為了維持社會秩序,他受僱為台南市二二八處理委員,負責行政上的事務。只是因為這樣,卻被當成主謀者之一,遭到逮捕槍殺。
當中有段話,「我」的大哥說:「董桑是台南人的大恩人」、「董桑也因為身為日本人而感到羞恥」、上司斥責不願遙拜皇居的董桑,說「你不配當日本人」時,他回答:「我是台灣人」、「被槍決的那一刻,他高喊台灣萬歲,而且還是用台灣話」,這些場面穿插在作品中。他之所以被當成恩人,那是因為「日本統治時代他是高階警察,對於台灣行政體系相當明瞭,戰後又成為律師,人格高尚」。
至於說他一輩子以當日本人為恥,那是因為當他目睹雙親被殺之後,陷入無底洞的恐懼與驚嚇而逃到隔壁山田巡查家求救時,他們夫妻竟然殘酷地把他趕走逕自逃跑。董桑見識到日本人的自私自利,反觀傭人阿玉,「她從山的那頭又跑回家裡救他,甚至背著自己跑了好幾座山頭。年僅十五歲的女孩不但救了自己,還花了二十多年歲月,靠著打零工,幫人洗衣編織竹籠等把自己扶養長大」,阿玉不只為了報答恩情,還有一份對董桑無以言喻的深深情誼。然而有兩個重大事件讓阿玉深受打擊,一個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尚未成年台灣人阿玉的田沼巡查夫妻罹難,以及阿玉一輩子不嫁,當成養子扶養長大的太郎被槍殺,這必定給她無限打擊和悲痛,但是「董氏一直凝視著董桑的遺容,然後輕輕幫他蓋上毛毯,一句話也沒說就離開了,她甚至沒有掉一滴眼淚」。人過於傷心時,也許連眼淚都掉不出來吧!
黃靈芝是一位極力避免政治主張的作家,這篇〈董桑〉也是如此,描寫二二八事件的情節中,我們也可看到他對於受日本統治五十年的台灣人,和戰後從中國來到台灣的外省人雙方心境的描寫,而且在表達上苦思盡力維持中立的態度。故事一些場面中也可體會台灣人對於外省人的複雜情結,例如第一人稱的「我」在街上遭到外省人軍官搶劫,手錶、鋼筆、腳踏車被搶奪一空的場面;還有從二二八事件發生、經過到結尾,董桑的母親溫柔幫他蓋上毛毯,「離開後兩個士兵掀開毛毯,又開始爭來奪去」等場景。
〈董桑〉中分別用較小的字級描述西來庵事件跟二二八事件並加註。手稿階段時,關於事件的說明是屬於正文的一部分,字級大小也一樣。作者將手稿寄給筆者詢問意見時,筆者建議刪除兩個事件的說明,如此才能提高文藝作品的完成度;不過黃靈芝對此提出反論:「百年之後如果書可以流傳下來,有緣讀到的話,寫下兩個事件的經過,讀者才能了解來龍去脈,才有說服力。」從此可以瞥見他的執著以及個性。之後,我讀了私人出版《黃靈芝作品集》卷19裡的〈董桑〉時,事件說明類似註解,字級也比正文小。無論如何,西來庵事件的註解僅止於陳述事實,而作家對於自己親身體驗過的二二八事件描述,又是不同涵意。
台灣人和外省人「生活習慣與倫理道德各有不同,個性也不合」,小說中對於台灣人心境描述:「特別是剛接管台灣的官吏品行不良,賄賂就像家常便飯,連申請戶籍謄本都要塞錢。台灣人非常生氣,好不容易才從日本人苛酷的統治下解脫出來,對於解救自己的祖國,抱有相當大的期待與憧憬,現實讓台灣人更加失望。」另一方面,「那些外省人經過八年抗戰,國家窮困潦倒,〔中略〕如果不狠下心收賄,家裡妻兒可能會餓死,所以,不,應該說大多數的人是為了收取賄賂才來當官的。當然,外省人心裡也抱持自負,是我們把台灣人從殖民地的困境解救出來,台灣人應該要懂得感恩,所以對於這些收賄行為未必有罪惡感」,這樣的描述讓讀者看到作者替外省人辯解的態度,但是「身為台灣人,任誰都有機會去公家機關辦事,去的前一天開始就滿肚子氣」,這才是台灣人最真心、最誠實的想法。
黃靈芝究竟是何時執筆呢?戰後的台灣社會,不要說用日文寫的作品沒有發表的地方,一旦被政府當局知道了,就可能波及身家性命,這點作家必須有所覺悟。如果〈董桑〉內容描寫二二八事件,無疑是篇問題小說,甚至可能被政府當局冠上叛亂罪名。根據黃靈芝的說法,〈董桑〉是在1947年事件發生不久後寫下的。 ……』(摘引自頁104-106)
 
//主題閱讀//
《黃靈芝的文學軌跡:一位戰後以日語創作的台灣作家》◎岡崎郁子 著
書籍資訊 https://reurl.cc/L15QK9
博客來 https://reurl.cc/e5GVYm
讀冊 https://reurl.cc/9z6b8v
誠品 https://reurl.cc/Ob2Y7y
南天 https://reurl.cc/pDqad8

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陳正毅《用生命書寫: 一個新聞人的40年心路》2013/ 大英圖書館釋出百萬影像圖檔

2020.2.26 我重翻陳正毅《用生命書寫: 一個新聞人的40年心路》(2013),決定到facebook 去找他。https://www.facebook.com/geosaman

陳正毅說這則連結讚。
感謝推介!
BLOG.XUITE.NET
由George大哥訊息中得知, 7月19日他的新書「用生命書寫」出版, 一如先前的約定我要去買來恭閱, 直奔淡水元神館出版社採購, 出版社告訴我晚上才發行, 不過書已到, 不好意思讓我空跑一趟, 破例先給供書給我, 結果據聞是比作者George大哥還早入手新書.迫不及待的展閱, 這幾年近距離與George大哥的相處, 癌末對他是個打擊, 但他坦然, 把身體交給醫生, 把生命交給上帝, 把心情忠實記錄分享大家,有時候感覺他好像是生命旁的書記官, 這段日



我2013.12.19 匆匆寫:
陳正毅(1952-2014)「用生命書寫: 一個新聞人的40年心路」新北市: 元神館 2013
很有內容的一本生命-事業的奮鬥書

台新聞界老兵陳正毅 用生命寫書


新聞界退休的陳正毅(前)將罹癌的心路轉折,寫成「用生命書寫」一書,獲高中同學李麗裕(後)印製5000本贈閱。兩人30日在贈書儀式上,惺惺相惜。(中央社)
 
【大紀元2013.10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市30日電)新聞界退休的陳正毅,4年前發現罹癌,5個月前醫生宣布他的餘命只剩下3個月,他說,罹癌後看見生命力,因此活了下來。陳正毅今天下午應邀回嘉義輔仁中學演講,與學弟妹分享罹癌後的生命歷程。他說,不要放棄任何希望,奇蹟就會降臨。
曾任中央日報總經理的陳正毅,在新聞界工作25年後,到交通大學念研究所,後來又在東森電視台工作了9年,擔任東森電視台發言人。
陳正毅說,46年前在輔仁中學讀書時,就喜歡寫文章,高二時擔任校刊主編,當時以當作家做為畢生的志向。
就讀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世新大學前身)一年級時,陳正毅開始從事小說創作,並獲皇冠、九歌等出版社出版小說集。
他說,世新畢業後,投身新聞界,作家的夢想就此破滅,不過他仍不斷寫作。6年前,因遭一名酒駕機車騎士撞傷,頭部開刀而退休,從此改變命運。
4年前,陳正毅在家休養期間,檢查出罹患大腸癌,經開刀治療後,因癌細胞轉移至肺部,左右肺共開了3次刀;最後因癌細胞轉移至骨盆腔的尾椎而無法開刀。
今年5月,醫師告訴他,使用的抗癌藥劑,劑量已經到了最後一線,如果不治療,餘命只剩下3個月;如果使用標靶藥物治療,餘命還有5個月。
陳正毅說,當時他原本想放棄治療,但親友、兒子都鼓勵他「再戰一次!」於是他再接受治療。
如今,已過了5個月,陳正毅感恩有機會再站在校園裡與學弟妹分享,讓他心裡有舒坦的感覺。
他說,1個月前某天晚上,突然昏倒,血糖指數高達1100多,經送醫檢查腦部發現4顆腫瘤,10天才接受伽瑪刀手術治療,這都要感謝他在病中看見的生命力。
陳正毅表示,5個月前,當醫師宣布他只有3個月的餘命時,友人要他「不要默默離開」,於是他就將最近發表的文章,集結成「用生命書寫」一書。
他說,這本書原本只印1000冊,打算往生時送給親朋好友,後來又加印2000冊;在溪頭米堤大飯店擔任總經理的高中同學李麗裕又加印5000冊,讓他覺得這輩子沒有白來。
陳正毅表示,面臨生命的讀秒階段,他想到的是「自己還可以為社會做些什麼?」出版這本書,是要告訴讀者,生命是可貴的,要有一顆喜樂的心,繼續保持奮鬥,奇蹟就會降臨。


大英圖書館釋出百萬影像圖檔
大英圖書館在上週把100多萬個無版權的圖檔上傳到 Flickr Commons 上,任何人都可以拿來做使用及其他方式和目的的使用(remix and repurpose)。這些圖檔都是微軟掃描自17~19世紀的書籍,並捐贈給大英圖書館的[1]

The Coming of Father Christmas
圖片來源:Flickr
這些影像圖檔涵蓋的主題相當廣,有地圖、地質圖表、精美的插圖、幽默的諷刺作品、壁畫和裝飾字母、色彩鮮豔的插圖、風景照等。不過在 Flickr Commons 上的圖檔只有出自那本書,第幾頁,但對每張圖檔的訊息則相當匱乏。
Historia de las Indias de Nueva-España y islas de Tierra Firme
圖片來源:Flickr
大英圖書館打算於明年啟用一個 crowdsourcing 應用,讓使用者可以協助描述每個圖檔。目的是要使用這些資料來訓練自動分類機制,這個機制將應用於整個內容。
延伸閱讀:
1. British Library - The British Library 19th Century Book Digitisation Project
2. Digital scholarship blog - A million first ste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