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勞斯回憶錄》 蘇惠民 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500頁
Die Erinnerungen (Deutsch) Gebundenes Buch – 1. Januar 1989
von Franz Josef Strauß (Autor) 1915~1988
本書是德國政治家施特勞斯的生平回憶錄。憶述了幼時成長,二戰時的軍旅生活及戰後到90年代初的國內國際政治活動生涯。 Franz Josef Strauss. The Grand Design: A European solution to German reunific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1965
Hitler by Brendan Simms and Hitler by Peter Longerich review ...
Brendan Simms's new book, the central argument of which is that “Hitler's principal preoccupation throughout his career was Anglo-America and global capitalism, ...
我們從《施特勞斯回憶錄》就知道要評價第三帝國的人物等,極其複雜,從他父親的斷然預言納粹的執政是大災難,到施特勞斯的《施特勞斯回憶錄》中的一些人與事的表現可知。
對希特勒呢,更複雜。
西姆斯的希特勒傳記封面
"如果他的論點經得起推敲,那麼也許人們將要重新考量有關希特勒的傳記以及或許整個'第三帝國' 的歷史。"
劍橋大學國際關係史教授布倫丹·西姆斯(Brendan Simms)也加入其中。這本上千頁的傳記在去年秋天出版,其德語版於本週面世。
在德國,新出的希特勒傳記總會引起關注。德語版問世前一周,德國《明鏡周刊》就已發表了西姆斯強調其主要論點的採訪文章。西姆斯認為,希特勒內政外交的動力來源於其對英美國家愛恨交加的態度。促使其發動戰爭和滅絕行動的不是對布爾什維克主義和蘇聯的恐懼,而是要與英美一較高下的決心。
除了專注於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政治、社會和歷史話題--西姆斯不厭其煩地重複希特勒和其有關英美國家的思索--他對歷史的解讀裡還有其他要點,其中包括:對希特勒而言,法國和蘇聯沒有英美重要,因為希特勒沒有將它們視作競爭對手,更沒有把蘇聯視為威脅。
西姆斯:希特勒對國民評價尖刻
西姆斯在書中還提到,希特勒對自己人民的總體印象非常負面,1933年之後也不例外:"他不太看得起起德國人民。他深知他們的貧窮和傲慢,"西姆斯如是寫道。早在戰爭爆發的兩年前,鑑於本國的生活條件,希特勒已經認為德國在與英美國家的競爭中敗下陣來,"1937年五月希特勒其實已經認輸"。
希特勒成為反猶太主義者主要是由於他對資本主義強國美國的不滿,西姆斯指出:"事實上,他主要是因為仇恨英美資本主義強國才成為反猶太主義者。"
希特勒與英美國家的關係充滿矛盾。早些年裡,希特勒直言其羨慕之情:"他對美國尤其感興趣,也許甚至超過英國,他起初將美國視作榜樣國家",西姆斯寫道,這主要和希特勒認為美國具有地理優勢有關。同時他還認為,這個國家的建立也要歸功於從德國過去的移民。
希特勒希望把德國打造成美國的抗衡力量
希特勒很長一段時間"只"想把德國歐洲打造成一個歐洲大國,並無其他目標。他想要一個可以抗衡美國的力量:"希特勒的目標並不是稱霸世界,而是德國自保。"
西姆斯總結道:"希特勒的戰略從頭至尾都是利用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威脅產生對德國、歐洲尤其是英美國家的政治影響。"這是一個大膽的觀點,無疑會在歷史學家之間引發討論,而且不僅限於德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