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兩本《電影藝術論》:廖祥雄/薛凌等


廖祥雄  《電影藝術論》台北:三山,1974
(這本書是作者的雜文"十年有成"之選集。日期方面很多矛盾:版權頁上,本書出版於1964。廖祥雄的出生年,一處1933,另一處是1952。)


廖祥雄  Liao Hsiang-Hsiung
1933年出生於台中,因父親是公務人員,所以自小接受的是日式教育,直至抗戰勝利後,才開始接觸中文。大學時期曾修讀「視聽教育」課程,又於畢業後任職於師大視聽教育館,負責管理及檢查影片狀況,對電影開始產生濃厚興趣。
 
1961年赴美工作並攻讀廣播電視電影碩士學位,回國後陸續任職於教育電視台、新聞局電影室、國立教育資料館……等單位,並開始在國立藝專及世界新聞專校等各大專院校兼課教書。
 
因在報上發表文章闡述電影須建立「中國風格」的理念,而受義聯公司青睞,受邀執導第一部劇情長片《武聖關公》,隨後與中影簽下三年的基本導演約,在中影拍了《小翠》、《春梅》、《真假千金》……等六部片,旅日華裔紅星翁倩玉還以《真假千金》一片得到第十屆金馬獎影后。與中影解約後,廖祥雄遊走於電影圈及電視圈並且寫作不輟,陸續拍了《誰家母雞不生蛋》等十數部電影,並曾以藝名「白英」於華視製作了兩檔連續劇《六姊妹》及《溫情滿人間》。
 
1980年後轉任官職,先至台灣省電影製片廠擔任廠長一職,隔年通過了甲等特考,具有公務人員正式任用資格。之後,又轉至新聞局,從視聽處副處長一路當上電影事業處處長,成為台灣第一個拍過電影、具有豐富電影經歷的「電影處長」。在兩年多的任期內,廖祥雄推動了放寬電影檢查、訂立輔導金等政策,因此在1993年第三十屆金馬獎時,獲選為「金馬三十風雲人物」之一,後轉任駐日新聞處主任,從事新聞外交工作。
 
自公職退休後,廖祥雄受邀至國民黨黨營事業,擔任過博新多媒體總經理、文工會副主委等職務,直至2002年才從職場退下,專注於自己最愛的寫作工作,並於2006年出版『電影導演‧電影官』一書,詳細敘述自己一生與電影的親密關係。

電影藝術論

  • 作者: 薛凌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12/01
  • 語言:簡體中文電影藝術,20世紀誕生的一種藝術類別。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以畫面與聲音為媒介,在運動著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銀幕形象,反映和表現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本書對電影藝術作了深入的研究,內容包括︰電影語言的元素,電影制作,電影的創作元素,電影藝術的特征,電影的流通過程,電影史等。 

    本書是一部專門研究電影藝術的論著。書中系統地介紹了電影藝術的構成元素、創作過程、藝術特色和社會功能,以及電影的發展史。

    本書在論述中,不僅引用大量中外電影藝術的經典著述,以豐富其內涵,而且對電影的創作、制作、評論等運作予以應有的示範,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用價值。
     

    目錄

    第一篇 電影語言的元素
     電影的畫面
      一 電影畫面的載體功能
      二 電影畫面的形象性元素
       (一)人物
       (二)景
       (三)靜物
      三 電影畫面的形式性元素
       (一)光影
       (二)色彩
       (三)構圖
     電影的聲音
      一 聲音進入電影
       (一)增加了真實感,畫面不再是寂靜的世界
       (二)代替了字幕及解釋性鏡頭,從而解放了畫面
       (三)擴展畫面的空間
       (四)沉默與省略成為有力的藝術手段
       (五)建立了聲畫新關系
      二 人聲
       (一)抑制對話(使對話處于次要地位)
       (二)把重點從語義轉到語勢與語境上
       (三)處理好語義(台詞)部分
      三 電影音樂
       (一)電影音樂的特征
       (二)電影音樂的功能
      四 自然音響
       (一)自然音響的種類
       (二)自然音響的功能
     蒙太奇
      一 蒙太奇發展史略
      二 巴贊長鏡頭理論批判
      三 蒙太奇的藝術功能
       (一)選擇
       (二)組合
       (三)引導
       (四)創造
      四 蒙太奇的種類
       (一)敘事蒙太奇
       (二)表現蒙太奇
    第二篇 電影制作
     準備階段
     拍攝階段
     後期制作階段
    第三篇 電影的創作元素
     電影劇作
    ……
    第四篇 電影藝術的特征
    第五篇 電影的流通過程
    第六篇 電影史
    參考文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