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陳千武專訪(莊紫蓉); 《|林修二集》 , 陳千武漢譯。「亞細亞文學交流的推手」(林淇瀁)


陳千武 (1922-2012),民間人


根/陳千武的詩與故事之十三
有腳
就必需不斷地徬徨
沒有根
就不知道土壤的溫暖
鬼黠而不幸的兩腳獸
每次移動
就憐憫根的執著
嘲笑根的愚直
被拘束在悔悟裡的
根 默默營生
把繁茂的枝葉
覆蓋溫暖的土壤
未曾夢想攀上銀河──
…………
…………
──發表於1979年4月15日《笠》詩刊90期
60年代、70年代,社會面臨極大的變遷。台灣的國際地位節節敗退,國內政治環境,由於「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一些稍有異議的人士,動不動就被扣上叛亂罪。集會、聲明、發表文章,都可能以匪諜或陰謀叛國,叛亂罪嫌被補。
  陳千武透過詩的創作與思考,不斷的從台灣歷史演變中,去探求台灣人生存的尊嚴與價值,確立台灣人主體價值的追尋與建立。
*圖片說明:《笠》的創立,緣於吳濁流所創辦的《台灣文藝》傾向綜合性文藝,並未特別設有現代詩的專欄,因此有志於詩的本土詩人們,決意創辦一個純的現代詩刊,且也為了與當時詩壇走向超現實主義有個區隔,12位代表本土派的詩人吳瀛濤、詹冰、陳千武、林亨泰、錦連、趙天儀、薛柏谷、白萩、黃荷生、杜國清、古貝和王憲陽共同發起,在卓蘭詹冰自宅討論詩社成立、詩刊創刊及其他事宜,最後決定於1965年6月15日發行詩刊,10月15日依法完成正式登記,由黃騰輝任發行人。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莊紫蓉51  您抄《少年維特的煩惱》中譯本來學中文?
陳千武51  對。那本書日據時代看過日文本,有一次在書店看到中譯本,就買回來看看中文是怎樣寫的,一邊抄一邊學習。抄過印象比較深刻,有人不喜歡翻譯別人的作品,怕受到原作品的影響。我不一樣,我很喜歡翻譯別人的作品,翻譯是一種再創作,翻譯當中,我可以瞭解原作者的心理,對原文和譯文這兩種語文做比較,語言的音韻變化。譬如華語或是台語的一句話,譯成日文時,有好幾句日文意思相近,要採用哪一句日文才能符合原文的情、景。有些句子的意思一樣,但是意境、意象是不同的,尤其是詩,更有這種狀況。所以,我很喜歡翻譯,就是可以訓練自己的寫作。


探索語言的藝術,追求現代精神--陳千武專訪|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series/.../b01_11101_1
Translate this page
莊紫蓉1 人活在世界上,受到時間、空間的影響很大。請您先談談小時候住的地方。您出生於南投的名間? 陳千武1 對,名間本來的地名是NAMA,是平埔洪雅族居住的 ...
陳千武先生|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character.../b01_11101
Translate this page
小說選入前衛版《台灣作家全集》。2003年,台中市文化局出版《陳千武全集》12冊。 主題:探索語言的藝術,追求現代精神--陳千武專訪 ... 採訪記錄:莊紫蓉.


《|陳千武翻譯選集》,南投縣政府,2014


中央廣播電台【寫作這條路】
第21集 向陽談陳千武
日本現代詩誌《地球》慶祝創刊三十週,邀請台灣詩人與會,在這場會議中,陳千武先生和金光林、日本的高橋喜久晴決定合力出版《亞洲現代詩集》,進行最實際的文學交流。這是三國出版《亞洲現代詩集》的濫觴,1981年12月第1集在日本出版,至1993年出版至第6集方才告一個段落;而亞洲詩人會議也每年舉辦,到2001年的第7屆為止。這樣漫長的時光中,千武先生出錢出力,擔當聯繫台灣詩人、翻譯台灣詩作的工作,毫無報酬,任勞任怨,說他是「亞細亞文學交流的推手」,絕不為過。
* 詳細文本可參考我的網誌: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151047743846816/



台灣文學館通訊 創刊號
出版日期|2003 年 09 月 15 日
出版單位|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本/書/目/次
【祝福與期待】文學殿堂/陳千武












書名林修二集
作者林修二原著,陳千武漢譯
出版社臺南縣文化局
出版年2000/2005
屬性日治時期台灣文學
Classification台灣文學基礎書目
目次
解說《林修二集》由林修二著、呂興昌編、陳千武和葉笛翻譯,作為「南瀛文學家」之一冊,由台南縣文化局於2000年12月出版。書前有陳唐山的〈縣長序——不 墜的星星〉、葉佳雄的〈局長序——永遠轉動的風車〉、陳千武的〈《林修二集》漢文譯序〉、林慶文和林伸治的〈寫在《林修二集》出版前〉和呂興昌的〈編者 序〉。
林修二,本名林永修,筆名有南山修、林修二等等。1914年生於台南麻豆。9歲進入麻豆公學校,11歲進入麻豆小學校,15歲考入台南州立第一中學。 1933年前往日本,進入日本慶應大學預科文科。這時,林修二投稿至楊熾昌編輯的《台南新報》文藝欄,其詩中「清爽的氣氛」、「新鮮的感受」,以及表現 「詩的純粹性」讓楊熾昌驚為天人,力邀他加入風車詩社,因此林修二成為風車詩社最年輕的同人,並開始大量創作,作品風格是明亮情感的抒發。1936年,他 正式進入慶應大學英文科就讀,師事西脇順三郎,西脇對他的影響深遠,從林修二的詩作和文學觀的論述中可以發現。林修二畢業前後六年,是創作的高峰期,他一 生中重要的作品,也幾乎是在此期完成。1940年3月底,林修二畢業於慶大英文系,因感染肺結核,而回台短期休養,並與原妙子小姐結婚,婚後仍創作不輟。 此後,由於身體因素,兩次前往日本療養,1944年,林修二病逝於台南老家,享年31歲。
本書主要分成三部。第一部為「蒼星集」,收錄1980年由原妙子委託楊熾昌編輯出版的詩集《蒼い星》中的詩作,共計68首,加上楊熾昌代序〈靜謐的愛:懷 念望著蒼星逝世的朋友〉與林修二夫人的〈後記〉,並以創作或發表的時間為編排順序。此部分全數由陳千武翻譯。第二部為「集外集」,主要是新發掘的作品,共 計35首,此部分由陳千武和葉笛翻譯。特別的是,此兩部同時附有日文原文可供讀者參照,極具研究價值。第三部為「附錄」,主要收錄張良典、楊熾昌致林修二 夫人的兩封書信,以及羊子喬、林芳年、中村義一、林雅婷的林修二相關評論。最後並附有呂興昌編撰的〈林修二生平著作年表〉,提供讀者參考。從林修二的詩作 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奮力與肺病搏鬥的年輕蒼白的靈魂,極力展現生命中最純粹的高度,並善於意象的經營和象徵的使用。而詩作的主要題材,根據羊子喬的研究 顯示大致可分為三種,分別為愛情的追求、鄉愁的描寫和孤獨的抒發。此外,林修二尚有散文創作,他最欣賞堀辰雄的隨筆文體,他認為其有甜味的風格,以及浪漫 化的自然之美,因此堀辰雄的隨筆風格成為他學習仿效的對象。由此可見,林修二現代主義、象徵主義式的文學觀念和創作,具有迥異於同時代詩人的特殊性價值。 因此,《林修二集》是欲了解台灣日據時代現代主義、象徵主義詩歌的讀者,不可或缺的一本作品集。




午睡  ◎林修二
花から花につるされた
光のハンモック
その中に
天使たちは午睡をする
微風がゆすぶる
透明な夢

huginx_m - 翻譯 |
午睡  ◎林修二


花與花之間被吊起了
光的網床
在那之中
天使們正午睡
微風擺盪著
透明的夢


1935.8月
發表於《台灣新聞‧文藝欄》



註:「光的網床」一詞乃沿用陳千武先生的翻譯。我覺得直譯「吊床」過於突顯功能性,確實遠不如能生動表現花間光影交織意象的「網床」。


****
A Siesta
by Lin Hsiu-erh

Slung between flowers
a hammock of light.
Inside
angels nap.
The breeze swings
a crystal dream.

1935

Translated by K. C. Tu and Robert Backus



「ああヽおれの星が墜ちゐ!」(啊!我的星宿墬落了!)這是1944年三十一歲的林修二染患結核病,病殁於家鄉台南所留最後遺言。而我今天才認識他。

【荒蕪手札】尋找林修二- 荒蕪橘園


****HC
這個字 pomegranate 是10月18日值得一記的單字
故事是中餐的沙拉美不勝收 WWS夫婦難得拿出相機照一張
餐中並盤點其內容 作記 列出材料單 BILL OF MATERIAL
列到第12/13項 有一晶瑩剔透的子他們無法說出 稱為 神秘之子
問主人 知道是"石榴子"
她又說出一英文 因為石榴石garnet 是她的收藏品

我知道它的英文是P開頭 莎士比亞的作品引用過
然後David 用手機查出是pomegranate和 garnet
現在WWS夫婦終於知道所有的食材了

今天 作林修二集

他有一首日文詩 Canna (美人蕉)的英文翻譯為
As I gaze at it so intently
the cannas's face turns red.
Showing its ruby teeth,
the pomegranate smiles.

再查一下

3 Citations of Pomegranate in Shakespeare: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興亡的世界史(全套21卷 日本講談社/台灣八旗)我只翻讀過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比爾.布萊森大不列顛碎碎唸》《哈!小不列顛》(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

興亡的世界史(全套21卷)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內容簡介

  給新一代台灣人閱讀的世界史
  渴望融入世界的台灣,渴望閱讀怎樣的世界史?

  本系列始終從東亞的視角出發,在超越地域限制、長時間的跨距下,建立全新觀看世界史的視野。因此需要跳出傳統的西方與東方視角,以多元的歷史主體為目標展開世界史的敘述。這是「來自日本的世界史」所持有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提出建構「世界史學」的方案,從而超越本國史與外國史的思考,將目光投向世界。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興亡的世界史」套書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社一百周年之作。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亞洲的視角──
  無論是劍橋世界史,還是其他歐美版本的世界史,都很難擺脫具有巨大優越感的歐洲視角。八旗文化特別引進的日本「講談社世界史」,是該社創社百年而推出的鉅作──以獨特的東亞之眼,重新打量世界歷史的演進與興衰。──這種亞洲存在感、亞洲視角,是身處亞洲、同為島嶼形態的台灣可參考的世界史視角。

  █全球史的窺望──
  全球史書寫在近二十年已經蔚然成為主流,台灣學界也發生轉向。然而在大眾歷史閱讀、傳播和教育領域,大部分還停滯在國族視角。日本歷史學界自明治之後就與西方保持同步,某些領域甚至超過西方。「講談社世界史」集結日本頂級學者專家,深入全球史書寫的脈動。尤其遊牧和海洋的取徑,顛覆了我們過往的歷史想像……變成歷史主角的遊牧民和海洋商業力量,移動、交換、連結,大跨距地再現全球史的面貌。

  █面向大眾的公民史學──
  「講談社世界史」擺脫了學院派的象牙塔,始終把一般讀者視為閱讀主體,希望可改變陳舊的歷史認知,讓歷史從意識形態中得以解放。所以無論是結構安排、還是行文風格,都非常親民。歷史不是偉大人物的榮光業績,更是平民精神發育的工具。甚至,作者把自己考察世界史現場的足跡也放進文中,讀者將隨著大師步伐,親炙歷史事件的核心……

  █跳脫「歐洲中心論」與中華王朝史觀
  世界史不再是西方大餐加中華料理。歷史的軸線不是希臘羅馬文明─黑暗的中世紀─文藝復興─大航海的單線發展那麼簡單,也不是中華主義視角下的漢唐明清王朝嬗變,世界史當然更不是民族國家的拼盤。台灣的歷史認知深深陷入中國史的框架中無法超脫,而「講談社世界史」裡的「中國」呈現出獨特面容。

  █沒有主體的「歷史」的歷史化──
  歷史的主體到底是誰?歷史內部的動能到底是什麼?「講談社世界史」舞台的鎂光燈,這次投射到某些從來不是歷史主角的「主角」──遊牧民、伊斯蘭、東印度公司、東南亞、印加……用多重曝光而構造出新的世界史圖像。這是本套書最為獨特之處,也對台灣的世界史想像具有啟發性。

  =================================

  ◆本書系由21卷構成――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2《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森谷公俊(帝京大學教授)――著
  03《草原王權的誕生》
  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著
  04《通商國家迦太基》
  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著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本村凌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著
  07《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
  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著
  08《凱爾特.最初的歐洲》
  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著
  09《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
  陣內秀信(法政大學教授)――著
  10《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
  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著
  11《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著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任教授)――著
  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著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著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土肥恆之(一橋大學名譽教授)――著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著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著


【哀悼不列顛】從「小布列顛」到「大不列顛」,#比爾布萊森 這次要說什麼?
#紀大偉:「觀光客專門找光(光鮮體面的人事物),但是布萊森偏要深入 #無光的所在。」
20年前,旅遊文學名家比爾.布萊森推出《哈!小不列顛》(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名噪一時。《哈!小不列顛》洛陽紙貴,成為書市寵兒。
20年後,在資訊俯拾即是的網路時代,推出《比爾.布萊森大不列顛碎碎唸》,還有什麼賣點呢?
在紀大偉眼中,這本書與其說是一趟英國的旅行見聞錄,更是一場又一場的道別:
「正在消逝的前一世紀英國(20世紀英國)需要被哀悼」(至於書中陳列的各種資訊,只是配菜,不是主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英國已經快速「廢墟化」。被淘汰的港口、被廢棄的鐵道、被垃圾吞沒的街道(布萊森很迷戀街道垃圾,一直在碎碎唸垃圾!),都是 #廢墟英國 的實景切片。布萊森這一回遊遍英國,意在跟一個個「老朋友」(舊景點)道別⋯⋯
#小而美 新解:「小,而且美國」👉 https://bit.ly/3rsOxJZ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著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姜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准教授)――著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著
  21《人類該往何處去》
  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森本公誠(東大寺長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學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陣內秀信(法政大學名譽教授)、隆納.托比(伊利諾大學教授)――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青柳正規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專長美術考古學。曾任獨立行政法人國立美術館理事長、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文部科學省文化廳長官。

森谷公俊

  帝京大學文學部史學科教授,專長古代希臘、馬其頓史。

林 俊雄

  創價大學文學部教授,專長古代中央歐亞史、中亞考古。研究主題包括遊牧民國家的出現與擴張、歐亞大陸草原上的石像、絲路上獅鷲圖案的傳播,以及馬具與打火石的起源等等。

栗田伸子
  
  東京學藝大學教授,專長羅馬帝國與其周邊地域研究、北非史中的迦太基與羅馬研究。

佐藤育子

  日本女子大學文學部研究員、筑波大學北非研究中心客座共同研究員。專長腓尼基、迦太基的文化、宗教史,以及從腓尼基語、布匿語重新構築迦太基史。

本村凌二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長古代羅馬社會史。。日本的古代西洋史研究雜誌〈KODAI〉的總編輯。

森安孝夫

  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以敦煌、吐魯藩出土文書、蒙古高原碑文、及漢籍史料為中心,研究伊斯蘭化以前的中央歐亞史。
 
小杉 泰

  京都大學大學院亞非地域研究科教授,專長中東地域研究、伊斯蘭學、比較政治學、國際關係學。2012年獲紫綬褒章。

原 聖

  女子美術大學藝術學部教授,專長近代語言社會史、文化人類學、比較民俗學。精通布列塔尼方言。

陣內秀信

  建築史家,法政大學名譽教授。因義大利城市史研究的功績,獲頒「義大利共和國功績勳章軍官勳位」,以及羅馬大學名譽學者。

杉山正明

  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名譽教授。曾於一九九五年獲得三得利學藝獎與司馬遼太郎獎,二○○六年獲頒紫綬褒章,二○○七年獲日本學士院獎。

林 佳世子

  東京外國語大學研究院綜合國際學研究所教授,專長西亞社會史、鄂圖曼王朝史。

石澤良昭

  歷任上智大學特任教授、亞洲人才培育中心所長、吳哥遺跡國際調查團團長、上智大學校長。專攻東南亞史及柬埔寨碑刻學。

網野徹哉

  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專長安地斯社會史、拉丁美洲史。

福井憲彥

  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年鑑學派著名學者。専長歐洲近代史、法國史、歐洲現代歷史學。

土肥恆之

  一橋大學名譽教授,西洋史學者,專長俄國社會史、史學史。

羽田 正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專長伊斯蘭史、全球史。獲得第十八回亞洲.太平洋獎特別獎、法拉比國際獎。

井野瀨久美惠

  甲南大學教授,專長為英國近代史、大英帝國史。曾任日本性別史學會理事、編輯委員、日本學術會議第一部會史學委員會所屬會員。

平野 聰

  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教授。專長亞洲政治外交史,研究領域為中國以及東亞的近代史、民族主義和國家統合問題。

姜尚中(Kang Sang-jung)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在日韓國人二代。專長為政治學、政治思想史,特別是亞洲地域主義論、以日本帝國為對象的後殖民理論研究。

玄武岩(Hyun Moo-am)

  北海道大學大學院國際傳媒.觀光學院準教授,專長媒體文化研究、日韓關係論。

生井英考

  立教大學社會學部媒體社會學科教授,著名美國文化學者。專長視覺文化論、地域研究、政治社會學、影像人類學。

大塚柳太郎

  日本的人類生態學者,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東京大學醫學部教授退休。

應地利明

  日本著名地理學者,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立命館大學文學部教授退休。

森本公誠

  華嚴宗僧侶、穆斯林學者、京都大學文學部博士,歷任京都大學文學部講師、龍谷大學特任教授、東大寺長老等職。

松田素二

  著名人類學者、京都大學教授。專攻社會人類學,曾獲東畑精一紀念賞。

朝尾直弘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曾獲每日出版文化賞特別賞、紫綬褒章。

隆納.托比(Ronald Toby)

  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歷史博士。曾任教於伊利諾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慶應義塾大學和東京大學。

審訂者者簡介  

邱鴻霖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專長於考古學、墓葬考古學、生物人類學、台灣史前文化。

翁嘉聲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及教學領域包括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晚期古代及早期教會史。

陳健文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專長中亞史、東西交通史、秦漢史。

許家琳

  東海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專長希臘羅馬文化史、西洋藝術考古史。

林聖智

  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兼圖書館主任,日本京都大學博士。研究專長為中國中古美術與考古、墓葬圖像史。

朱振宏

  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專長中國中古史(魏晉─隋唐)、北亞草原民族歷史與文化、中國史學史。

林長寬

  成功大學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專長伊斯蘭文化研究、中東研究、阿拉伯研究。

楊明蒼

  台灣大學外語系教授,專長中世紀文學、亞瑟王傳奇的研究。

王維潔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專長西洋建築史、建築理論。

蔡偉傑

  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專長蒙古史。

鄭永常

  成功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東南亞史專家,香港新亞研究所榮譽教授。專長中越關係史、明史、東南亞史。

李毓中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專長西班牙海上發展史、美洲史、早期台灣史。

周惠民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同大學人文中心主任。專長世界近代史、文化史。

趙竹成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專長蒙俄關係史、歐亞民族現狀、俄國民族問題、俄國哲學思想。

陳國棟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美國耶魯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經濟史與海洋史。

汪采燁

  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英國近代史、婦女史專家。

蔣竹山

  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專長清史、新文化史、全球史。

林志宏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近代中國思想史、滿洲史。

張四德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專長美國史學史、美國族群史、海外華人史。

周樑楷

  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研究專長為近代歐洲思想史、影視史學、西洋史學史。
 
 

目錄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序 章】學習文明史的意義
【第一章】從人到人類
【第二章】農耕革命
【第三章】文明的誕生
【第四章】多樣文明的昌隆
【第五章】古代地中海文明
【後 記】文明滅亡時刻

02《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序 言】
【第一章】大帝形象的變遷
【第二章】馬其頓王國與東地中海世界
【第三章】亞歷山大的登場
【第四章】大帝與希臘人
【第五章】在東方世界的傳統之中
【第六章】遠征軍的人與組織
【第七章】大帝國的前景
【第八章】亞歷山大的人物形象
【第九章】繼業將軍們的挑戰
【終 章】亞歷山大帝國的遺產
【結 語】
【學術文庫版後記】

03《草原王權的誕生》
【前 言】
【第一章】騎馬遊牧民的誕生
【第二章】斯基泰的起源
【第三章】動物紋飾和黃金的美術
【第四章】草原的古墳時代
【第五章】蒙古高原的新勢力
【第六章】司馬遷所描繪的匈奴形象
【第七章】匈奴的衰退和分裂
【第八章】從考古學看匈奴時代
【第九章】匈人是匈奴的後裔嗎?
【結 語】
【學術文庫版後記】

04《通商國家迦太基》
【學術文庫版前言】
【序 言】地中海歷史中的迦太基
【第一章】腓尼基的萌芽
【第二章】腓尼基本土的歷史
【第三章】腓尼基人向西方的發展──傳說與史實
【第四章】迦太基的海上「帝國」
【第五章】「帝國」登陸
【第六章】迦太基的宗教與社會
【第七章】走上對羅馬戰爭一途
【第八章】漢尼拔戰爭
【第九章】腓尼基之海的終焉
【結 語】
【學術文庫版代後記】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前 言】
【第一章】西元前一四六年的地中海世界
【第二章】世界帝國的原始樣貌
【第三章】義大利的霸者——羅馬的元老院與人民
【第四章】經過漢尼拔鍛鍊的人們
【第五章】地中海的霸者
【第六章】羅馬帝國政治的和平
【第七章】多神教世界帝國的出現
【第八章】混亂與不安的世紀
【第九章】往一神教世界的大轉向
【第十章】文明的變化以及帝國的終章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序 章】何謂真正的「自虐史觀」?
【第一章】絲路與世界史
【第二章】粟特人的登場
【第三章】唐朝的建立與突厥的興亡
【第四章】唐代文化的西域嗜好
【第五章】解讀奴隸買賣文書
【第六章】突厥的復興
【第七章】回鶻的登場與安史之亂
【第八章】粟特網絡的變質
【終章】唐帝國的黃昏
【後記】
【學術文庫版後記】


07《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
【序 章】夜半啟程
【第一章】帝國的空白地帶
【第二章】信徒的共同體
【第三章】吉哈德元年
【第四章】烏瑪之為社會秩序
【第五章】邁向帝都大馬士革
【第六章】伊斯蘭帝國的建立
【第七章】吉哈德與融合的帝國
【第八章】帝國的終結與伊斯蘭的和平
【第九章】失去帝國後的吉哈德
【第十章】伊斯蘭的現代復興
【後 記】
【學術文庫版後記──之後的吉哈德】

08《凱爾特.最初的歐洲》
【序 言】話說從頭──凱爾特是什麼?
【第一章】「異教徒之地」的信仰
【第二章】歐洲的巨石文化
【第三章】古代凱爾特人
【第四章】羅馬對高盧的征服
【第五章】不列顛尼亞島與阿莫里卡半島
【第六章】海伯尼亞與北方之民
【第七章】諾曼王朝與亞瑟王傳說
【第八章】潛入地下的凱爾特文化水脈
【第九章】凱爾特的再生
【尾 聲】結果,凱爾特到底是什麼?
【學術文庫版後記】

09《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
【序 章】於現代復甦的中世紀海洋城市
【第一章】水上城市――威尼斯
【第二章】漫步威尼斯
【第三章】斜坡上的迷宮――阿瑪菲
【第四章】河畔港都――比薩
【第五章】新舊融合的文化城市――熱那亞
【第六章】南義的海洋城市
【末 章】追隨威尼斯人的足跡
【後 記】

10《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
【序 章】歷史存在的意義
【第一章】連綿不絕的歐亞國家傳統
【第二章】蒙古如何看待世界和世界史
【第三章】大蒙古和開啟世界之人
【第四章】蒙古與俄羅斯
【第五章】蒙古與中東
【第六章】地中海、歐洲,與連結起來的東西方
【第七章】「駙馬爺」們的歐亞大陸
【終 章】來自阿富汗的眺望
【對學術文庫版的寄語】

11《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序 言】
【第一章】安那托利亞(一○五○~一三五○年)
【第二章】巴爾幹(一三五○~一四五○年)
【第三章】蘇丹的旗下(一四五○~一五二○年)
【第四章】蘇雷曼一世時期(一五二○~一五六○年)
【第五章】鄂圖曼官僚時期(一五六○~一六八○年)
【第六章】近世鄂圖曼社會的生活
【第七章】繁華中的不安(一六八○~一七七○年)
【第八章】鄂圖曼體制的結束(一七七○~一八三○年)
【結 語】在「民族時代」的洪流裡
【學術文庫本後記】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序 章】「東南亞」的再發現
【第一章】東南亞史的形成與展開
【第二章】吳哥王朝的發現故事
【第三章】吳哥王朝的宇宙觀和都市計畫
【第四章】碑文史料所見王朝的政治與社會
【第五章】吳哥時代的「罪與罰」
【第六章】經濟活動與生活
【第七章】吳哥時代的精神價值體系
【第八章】吳哥的美術及其思想
【第九章】從東南亞史看吳哥王朝史
【第十章】與歐洲基督教社會相遇
【第十一章】作為祇園精舍的吳哥寺
【第十二章】來自東南亞的訊息

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序 言】
【第一章】印加王國的誕生
【第二章】古代帝國的成熟與崩壞
【第三章】中世紀西班牙的共生文化
【第四章】排除異己的思想——異端審問與帝國
【第五章】征服者與被征服者
【第六章】生存在世界帝國的人們
【第七章】帝國內部的敵人——猶太人與印地安人
【第八章】女性們的安地斯歷史
【第九章】走向印加的慾望
【第十章】印加與西班牙的訣別
【後 記】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序 章】反差的歐洲
【第一章】全球化的先驅
【第二章】近世歐洲的政治與文化
【第三章】開明專制君主與思想家們
【第四章】革命的震盪與國民的誕生
【第五章】經濟、社會變革的起飛
【第六章】令人讚嘆的十九世紀與產業文明的成立
【第七章】民族國家與帝國主義
【第八章】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崩壞的霸權
【終 章】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歐洲聯盟的未來
【學術文庫版後記】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 序 】在歐洲與亞洲之間
【第一章】中世紀俄羅斯
【第二章】羅曼諾夫王朝的誕生
【第三章】彼得大帝的「革命」
【第四章】女皇時代
【第五章】沙皇們的考驗
【第六章】近代化的兩難
【第七章】不斷擴張的「殖民地帝國」
【第八章】戰爭、革命,以及君主制的末路
【第九章】沒有王朝的帝國
【結 語】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前 言】
【第一章】葡萄牙的「海上帝國」與亞洲海域
【第二章】東印度公司的誕生
【第三章】東亞海域秩序與日本
【第四章】移動活躍的時代
【第五章】亞洲的港市與商館
【第六章】各種人的生存方式
【第七章】東印度公司運送的貨品
【第八章】東印度公司的變質
【第九章】東印度公司的終結與亞洲海域的變化
【結 語】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序 言】
【第一章】喪失美洲
【第二章】聯合王國與帝國重整
【第三章】移民者的帝國
【第四章】解放奴隸的帝國
【第五章】物暢其流的帝國
【第六章】女王陛下的大英帝國
【第七章】帝國的樂趣
【第八章】女人們的大英帝國
【第九章】準備好的衰退
【第十章】帝國的遺產
【結 語】為何今日我們會想談論「帝國」?
【後 記】
【學術文庫版後記】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序 章】「東亞」的疑點
【第一章】從華夷思想到大明帝國
【第二章】內亞帝國
【第三章】盛世下的隱憂
【第四章】徬徨的儒學家與神聖的武力
【第五章】圓明園的啟示錄
【第六章】通往春帆樓的荊棘道路
【終 章】未完成的清末新政
【結 語】
【學術文庫版後記】未完待續的清末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前 言】
【第一章】帝國的鬼胎
【第二章】在帝國的夾縫中
【第三章】滿洲帝國與帝國的鬼胎
【第四章】戰後與滿洲國的殘像
【結 語】
【學術文庫版後記】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學術文庫版前言】
【序 章】
【第一章】那天,在小鷹鎮
【第二章】戴洛維夫人的飛機雲
【第三章】翼之福音
【第四章】杜黑將軍的遺產
【第五章】銀翼成行
【第六章】將軍們的夜晚
【第七章】美式生活與世界之旅
【第八章】冷戰的天空下
【第九章】幻影的戰場
【第十章】令人沮喪的事實
【終 章】
【後 記】
【學術文庫版補章】遠離小鷹鎮

21《人類該往何處去》
【 序 】
【第一章】世界史才剛開始──以發自日本的歷史意象為目標
【第二章】如何迎接「百億人口時代」──從人口看人類史
【第三章】海洋對人類有何意義
【第四章】「宗教」為人類帶來了什麼
【第五章】「非洲」帶來的啟示
【第六章】中、近世移行期的中華世界與日本──世界史中的日本
【第七章】向繁榮與衰退的歷史學習──今後的世界與日本
 

Pierre Rosenberg《盧浮宮私人詞典》;Paintings in the Louvre (Lawrence Gowing);法國羅浮宮將館藏全部上線!




【法國羅浮宮將館藏全部上線!還有互動式地圖讓你在家也能逛遍所有展廳與藏品!】
#免費線上資料庫
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於本週五(26日)宣布啟動專屬線上藏品資料庫,#超過48萬件藏品免費公開於網路上,讓全球的藝文愛好者及研究人員在家就能免費飽覽羅浮宮的文化瑰寶與所有展廳!
—————————
羅浮宮的新聞稿指出,這些藏品來自羅浮宮的八個部門,涵蓋範圍從伊斯蘭藝術、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埃及古文物到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使用者們可以透過基礎或進階搜尋來查找有興趣的館藏。
該線上藏品資料庫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探索館藏」:依種類區分,如畫作、雕塑、家具及紡織品…等
・「主題館藏」:依特色主題分類,如羅浮宮經典、2020年新進館藏及MNR國家博物館重建系列…等
・「互動式地圖」:呈現博物館每層樓各展廳的平面圖,使用者可以點選單一展廳觀看內部所有展品,目前支援英語及法語,未來將增加西班牙文與中文。
最重要的是,這個藏品資料庫不只包含羅浮宮,同時還有其他羅浮宮向國內外單位長期借展的展品資訊,像是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eque Nationale de France)、小皇宮(Petit Palais)…等,頁面會顯示這件藏品目前的位置訊息,這些數據資料都是由負責管理該藏品的部門專家所建立與更新。
—————————
羅浮宮的館長Jean-Luc Martinez表示,「羅浮宮正在向世人展示它的寶藏,包括那些不為人知的珍品。無論是在博物館中陳列的、長期或短期借展的、還是放在庫房中的,現在只需要動動手指,任何人都可以透過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免費瀏覽這些文化瑰寶!」。
「我相信這些數位內容可以進一步提高人們未來走進羅浮宮親自觀看這些藏品的意願與機會」,館長補充說。
—————————
法國博物館自去年10月下旬關閉至今,加上近期面臨第三波疫情威脅,開館日遙遙無期。
有鑒於疫情期間線上發展成為主流趨勢,羅浮宮在封鎖期間也積極著力數位社群及線上網站。根據相關數據資料,羅浮宮網路的訂閱人數自2019年開始,持續增加超過100萬人,來到930萬戶;其官方網站的瀏覽數也達到2100萬次的高峰。
➤羅浮宮線上藏品資料庫:https://collections.louvre.fr
➤互動式地圖(可瀏覽各展廳展品):https://collections.louvre.fr/en/plan
圖片來源:Musée du Louvre
參考來源:https://collections.louvre.fr/en/page/apropos









在線上







British Museum 新增了 4 張相片

The Musée du Louvre opened ‪#‎onthisday‬ in 1793! The Parisian museum features in many prints and drawings, with the galleries attracting lots of painters and sketchers over the years. In these four images we can see the galleries looking very different.

After two centuries as a royal palace, the Louvre opened as a public museum in Paris on August 10th 1793. It is now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museum, with around 10m visitors a year



“A museum of art is in essence a temple”
The Louvre opened in Paris on this day in 1793

ECONOMIST.COM


Pierre Rosenberg《盧浮宮私人詞典》翻譯本中, 無一張圖、畫。不過有些人物的書寫很有意思,譬如說, Vivant Denon 1747-1825

盧浮宮私人詞典   



現在網路資料發達,很容易 (你要像我這般博學才行) 找到書中說的畫和典故。 以 "The Justice of Trajan by Eugène Delacroix, 1840".為例,請參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Justice_of_Trajan

The Justice of Trajan is a legendary episode in the...
EN.WIKIPEDIA.ORG

《盧浮宮私人詞典》有一己之見的很多,譬如說戴高樂看了馬畫,引了錯誤出典。不過諸如亨利二世的死,只說死於意外,更沒堤亨利四世被暗殺.....在公視"羅浮宮的祕密",竟然有 Théodore Géricault的發瘋故事,未能與其"不倫"之戀的愛人見最後一面。當然介紹"The Raft of the Medusa 梅杜薩之筏"成畫經過--《盧浮宮私人詞典》的相關畫還有"死去的貓"Théodore GÉRICAULT, Le Chat



內容簡介

是盧浮宮原館長、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羅森伯格先生編撰的一部關於盧浮宮的私人詞典。該詞典編撰的最大特點在於,作者是從自身角度出發,依據個人喜好和主觀意願來決定詞條的取舍和分類,故而,收錄其中的詞條並不局限於盧浮宮藏品本身,而是包含了與盧浮宮相關的、牽動作者情感的一切。

由此,在這部私人詞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編撰者對盧浮宮基本概況、歷史沿革、展館陳列、建築結構的詳細介紹,從而掌握大量的實用信息和歷史資料;同時也可以從編撰者筆下獲悉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趣聞軼事、那些被歲月時光掩埋的秘密往事以及那些隱藏在一座古老博物館背后的動人故事。

可以說,這部《盧浮宮私人詞典》兼具了娛樂、趣味與教益的多重功能,飽含了編撰者本人對於盧浮宮的摯愛與深情,體現了私人詞典的獨特風格與無窮魅力。

皮埃爾·羅森伯格(Pierre Rosenberg)的職業生涯是在盧浮宮度過的。在成為盧浮宮總館長之前,他曾多年領導盧浮宮油畫部的工作。1995年12月7日,羅森伯格繼亨利•古耶(Henri Gouhier, 1898–1994, 法國哲學家、哲學史學家、戲劇批評家,法蘭西學術院院士)之位,成為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羅森伯格畢生致力於17、18世紀法國和意大利素描及油畫研究,著有關於普桑、拉圖爾、拉海爾、華托、弗拉戈納爾、達維特等人的多部專著。


Pierre Rosenberg
Works[edit]

目錄

中文版前言
導讀
阿布扎比
羅馬法蘭西藝術學院
法蘭西學院
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
大革命前的盧浮宮學院
掛畫
接待
耗資巨大的藝術品買進
亞當(尼古拉—塞巴斯提安)/《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小雕像事件
監管部門
《敘熱的鷹》
翼樓
《艾因加扎勒雕像》
藝術品愛好者
《阿美諾菲斯四世》
美國博物館
盧浮宮之友協會
盧浮宮里的「愛」
《天使頭像》
弗拉·安吉利科/《聖母加冕圖》
昂吉維萊爾伯爵(夏爾—克洛德·弗拉奧·德·拉比亞爾迪埃)
動物
佚名作品
埃及文物部,簡稱A.E.
希臘、伊特魯利亞及羅馬文物部,簡稱A.G.E.R.
東方文物部,簡稱A.O.
安托內羅·達·墨西拿/《十字架上的基督》
安特衛普/《羅德與他的女兒們在索多瑪和戈摩爾遭憤怒的上帝懲罰》
《阿爾勒的阿佛洛狄忒》
《克尼德的阿佛洛狄忒》
《皮翁比諾的阿波羅》
阿波羅長廊
奧地利安娜的套房
拿破侖三世的套房
學習觀看
卡魯塞勒凱旋門
盧浮官建築師
盧浮宮檔案室
盧浮宮的當代藝術
裝飾藝術博物館
書畫刻印藝術部,簡稱A.G.
原始藝術
達維特的畫室
藝術家畫室
兒童活動室
今日盧浮宮技術工作室
亞特蘭大
自由成員
藝術品的歸屬
演播廳
自畫像
盧浮宮未來的工作
盲人
B
巴德魯(亨利)
巴爾多維內蒂(阿萊索)/《聖母與聖子》
簡易板房
巴爾貝·德·汝伊(約瑟夫—亨利)

比松派
巴雷耶(保羅—奧古斯特—弗朗索瓦)
巴薩諾(雅各布)/《拴在樹墩上的兩只獵狗》
《水盆,聖路易的洗禮盆》
波德萊爾(夏爾)
博然(魯賓)/《有甜點的靜物》
貝阿格伯爵夫人
貝哈姆(漢斯·塞巴德)/《大衛的故事》
貝斯特吉(卡洛斯·德)
貝里奧(皮埃爾和露易絲)
貝爾芬格
觀景台
伯努瓦(瑪麗—吉爾曼娜),父姓拉維勒—勒魯,1793年嫁律師皮埃爾—樊尚·伯努瓦/《黑人婦女》,又名《黑人婦女習作》
貝爾納迪·德·西格瓦耶(瑪麗—費利西安—勒內—馬西昂)
貝爾尼尼與盧浮宮
貝爾尼尼(又名吉安,洛倫佐·貝爾尼尼)/《主教黎塞留肖像》
名稱有誤的盧浮宮圖書館
布瓦伊(路易斯—利奧波德)/《伊沙貝畫室》
波拿巴(拿破侖)
博納爾(皮埃爾)
波爾格塞收藏
《博斯科雷亞萊的珍寶》
波提切利/《面對自由藝術之神的年輕人》/《維納斯和美惠三女神給少女贈禮》
布歇(弗朗索瓦)/《浴后的狄安娜》
布拉梅爾(雷奧那埃爾)/《發現皮拉摩斯與西斯貝的遺體》
布拉克(喬治)/《鳥》
布萊(所羅門·德)/《梳頭的年輕女人》
老布魯蓋爾(皮埃爾)/《乞丐》
預算
……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Pierre Rosenberg《盧浮宮私人詞典》
Andromeda, daughter of the king of Ethiopia, stands chained to a rock as she awaits her fate: she is being sacrificed to a sea monster in order to save her land from destruction. Having spotted her and fallen in love, the hero Perseus swoops down on his winged-horse Pegasus to slay the beast and win the princess's hand.
"Pleasure and Piety: The Art of Joachim Wtewael " runs through October 4: http://1.usa.gov/1RS555D.
Joachim Anthonisz Wtewael, "Perseus and Andromeda," 1611, oil on canvas, Musée du Louvre, Paris, Département des Peintures, gift of the Société des Amis du Louvre, 1982, © RMN-Grand Palais / Art Resource, NY







X
Y
Z
附錄
盧浮宮大事年表
答謝辭
縮略語
譯后記


*****
我有 Lawrence Gowing 三本書如紅標書名現在手頭上只這本Paintings in the Louvre  今天才知道是他身後之作

From Library Journal

Though many cities boast impressive art collections, Paris's Louvre is the art museum, and this 1987 title gathers more than 800 of its most famous items spanning 500 years of European art. LJ's reviewer found Gowing's text slightly prejudiced (LJ 1/88), but the hundreds of illustrations are simply stunning. As its original incarnation sold for $85, even at $50 this is a good buy.
Copyright 1995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Product Details

  • Hardcover: 688 pages
  • Publisher: Stewart, Tabori and Chang; First U.S. Edition edition (July 1, 1994)
  • Language: English


July 1, 1994
4.5 out of 5 stars   (15)
Paperback: $14.95
February 1, 1985
5.0 out of 5 stars   (1)
Paperback: $26.68
December 5, 1997
3.2 out of 5 stars   (4)
November 1, 1988
March 1, 1993
January 1, 1986
June 1, 1971
January 1, 1985
January 1, 1983

Lawrence Gowing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Sir Lawrence Gowing (21 April 1918 - 5 February 1991) was a British artist, writer, curator and teacher. Initially recognized as a portrait and landscape painter, he quickly rose to prominence as an art educator, writer, and eventually, curator and museum trustee. As a student of art history he was largely self-taught.[1]
He was born Lawrence Burnett Gowing to Horace Gowing, a draper, and his wife, Louise. Born in Stoke Newington and raised in London, his first painting of note, Mare Street, Hackney, made reference to his father's shop. After attending the Downs School at Colwall, Herefordshire and Leighton Park School, in 1938 he enrolled in the Euston Road School, where he studied with William Coldstream. He was a conscientious objector during World War II.[2] In the 1940s he became recognised as a painter, and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was sought after to paint casual but quintessential portraits of the eminent, among whom were Clement Attlee, Lord Halifax, and Edgar Adrian.
He began teaching in 1948, first as Professor of Fine Art, at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Durham at Newcastle upon Tyne (now Newcastle University) from 1948-58, then as Principal of Chelsea School of Art from 1958-65, as Professor of Fine Arts at Leeds University, finally serving as principal of the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from 1975-85. Concurrently, he authored a number of art monographs and catalogues on masters such as Vermeer, William Hogarth, J.M.W. Turner, Cézanne, Matisse, and Lucian Freud. Among the major exhibitions he organized were those for Turner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1966, Matisse in New York in 1966 and London in 1968, and Cézanne, which traveled in 1988-89 from the Royal Academy to the Musée d'Orsay and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Sir Lawrence was a trustee of the Tate Gallery,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and the British Museum, and was a member of the A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 In 1978, he was elected an associate of the Royal Academy, and was made honorary curator of its collections in 1985. Beginning in the 1960s he traveled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serve as Kress Professor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in Washington, D.C., and was also curator of the Phillips Collection in Washington. Knighted in 1982, he was made a chevalier in the Order of Arts and Letters in France in 1985.
A first marriage, to Julia Strachey, a member of the Bloomsbury Group, ended in divorce. In 1967 he married Jenny Wallis. Sir Lawrence had three daughters. He died of heart failure at the age of 72.

References

Sources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