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Everyman Art Library
Series: Everyman Art Library
Series by cover
Works (19)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中国古典小說名著住資料叢刊》《中国古典小說用語辭典》
《水滸資料匯編》
《三國資料匯編》
《西遊記資料匯編》
《金瓶梅資料匯編》
《聊齋資料匯編》
《儒林外史資料匯編》
《紅樓夢資料匯編》2001 近千頁
一.作者編 1-55
二.版本編 56-74
三. 評論編 75-904 脂硯齋 75-560 胡適考證 p.900.
四. 影響編 小說 戲曲附錄
《資料匯編》
田宗堯《中国古典小說用語辭典》台北:聯經 1985
《中国古典小说用语辞典》辨误
- [ 轉為繁體網頁 ]由 廖大国 著作 - 2001田宗尧先生编著的《中国古典小说用语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扩充了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以下简称《汇释》)的内容,对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俗语、俚语收罗极富, ...
佛經中的優曇花真相by 鄭文炫|生理人生|來賓部落格|中時部落格|中 ...
2010年2月15日 ... 我查了五本著名的辭典、字典,無一本這樣解的,倒是,在《中國古典小說用語辭典》中,查到跟教育部的辭典一樣的內容。我敢篤定說,那個用法是錯的,或 ...劉源張《感恩錄:我的質量生涯》
劉源張《感恩錄:我的質量生涯》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1
目錄前言第一章 嘗試的十年:1957~1966年第一節 結緣中國質量管理第二節 理論聯繫實際第三節 中國質量管理的模式第四節 中國工廠的干部和工人第五節 這個十年的總結第二章 反省的十年:1967~1976年第一節 秦城的日日夜夜第二節 我的反省第三節 我的認識第四節 回青島第三章 奮鬥的十年:1977~1986年第一節 生活的困境第二節 幸運的邀請第三節 質量協會的創立第四節 我與軍工第五節 QC小組第六節 媒體的幫助第七節 國際交流第八節 有關的研究工作第九節 管理與文化第十節 餘話第四章 開拓的十年:1987~1996年第一節 標準化工作第二節 市場經濟的全面質量管理第三節 服務工作的全面質量管理第四節 勞動生產率與產品質量第五節 全國人大代表的職責第六節 國際活動第七節 海峽兩岸的交流第八節 不是閒事的閒事第九 節結尾第五章 發揮的十年:1997~2006年第一節 上海市質量協會第二節 中國工程院第三節 《質量振興綱要1996~2010》第四節 《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第五節 名牌第六節 國際活動第六章 餘熱的十年:2007年~第一節 30年的全面質量管理第二節 誠信與感恩第三節 人才培養第四節 其他第五節 最後的感謝後語人名索引·查看全部>>精彩書摘當時我們的研究所,在錢學森所長的領導下是非常融洽的,我第一次見所長時,是1956年國慶節過後的一天,他說歡迎我到力學所來。然後就是分配房子、分配家具這些事情。轉眼過了春節,就正式上班了。錢學森所長找我談話,詢問了我的專業情況,聽取我的工作設想,當場指示要我開始籌建一個研究小組。那時,離別祖國15年,我的中國話變得生疏,而且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許多新詞我還不大懂,所以在向他匯報時,就脫口而出說了個英文詞qualitycontrol(以下簡稱QC ),他馬上就說:“質量控制。”那以後我就把我幹的行業叫做質量控制了。因此,我說這個名字不是我起的,應該說是錢先生定下的。日文把控制翻譯成管理。他們出了一種專門期刊,名為《品質管理》,當時登的文章全是質量控制方面的東西。說實話,那時我頭腦裡在懷疑,質量到底是控制的呢,還是管理的呢?有好多年我就受這個名字的困擾。為什麼呢?舉幾個例子來說,1958年,當時第一機械工業部的一位處長白剛同志,陪我一道去杭州的空壓機廠,當時那是一個很好的大廠。白剛介紹說,劉先生是搞質量控制的,到廠裡來指導工作,又說了些客氣話。結果,廠長一聽,鼓掌歡迎,並發表講話。我一聽,廠長的講話有點不對頭了。他把我當成自動控制的專家了。他說,質量控制,太好了,沒想到自動控制能運用到質量上,太符合他們的需要了。我說,不是,我的質量控制不是自動化控制,是統計的質量控制。他說:“質量還要統計,我們這裡班組就有統計員嘛!”當時中國工廠的班組建設有“八大員”,其中就有統計員。我這麼一說,他的神情馬上就變了,對我也就不屑一顧了。其實,早在1957年,就有當時紡織工業部紡織機械局的一位高級工程師董彥曾同志,陪我去過上海參觀訪問,去了上海國營第二紡織機械廠。這次是我在國內第一次向我們工廠的同志介紹質量控制。照例,我用控製圖說明,用公差界限和控制界限判斷超差產品的不同含義。立刻有廠裡的工程師質疑,這不是數理統計嗎?你看,一會說我是自動控制專家,一會說我是數學家,把我都搞糊塗了。這倒也好。那以後的年月裡,我還真是抽空看了一點自動控制和數學的東西。我這個人,就是喜歡東看一點西看一點地打發日子。 ……
此書林公孚先生在北京購得 提醒陳寬仁老師書中提到他
陳老師寫"感謝官生平!感謝林公孚!" 其中末段
劉源張大師著「感恩錄」(副題 我的品質生涯),北京市科學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次印刷,B5版本,全書五十二萬字。讀完全書令人感佩,令人興奮, 也讓我非常慚愧,學「作業研究」還教過「作業研究」。劉大師因「 文革」入獄八年八個月,出獄後從事「品質」工作, 幾乎都不是他熟悉的專業。由於他的學歷堅實(燕京大學之後留日留 美,在國外求學十五年),他能夠在不同的行業中,利用「 作業研究」(大陸稱「運籌學」)真正的「大幅提昇產品的品質」; 幾乎在同一段時期,我們卻是一知半解的,用一些日本傳來的方法, 做所謂的「提昇品質」工作,實際上, 只是對原來的產品設法降低其不良率而已。 劉著第四章第七節「海峽兩岸的交流」字數不多,抄錄如后:「海峽彼岸台灣的品質管理界人士在上個十年裡已經有多位來過大陸。 我自己就接待過幾位,也因此結識了幾位同行的朋友。1991年8 月19日,首次兩岸品質研討會在北京的召開是應該記錄在此的。《 人民日報˙海外版》於1991年8月21日刊出了這條新聞, 介紹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品質──是民族繁榮的共同語言」。 這個主題正是台灣的陳寬仁先生的主題演講的題目。歲云暮矣,劉源張大師寫下的「深以為妙」他首先提出主題概念的問題,「品質」一詞究竟如何解釋。 他舉了一個別人的調查材料,其中有十七種。我看了,不以為然。 陳先生自己的解釋是,「品,三口為品,評也。質,斤斤計貝, 值也」。我看了,深以為妙那以後, 我竟常在各種場合引用陳先生的這一學說來解釋品質的特徵。 另有一點陳先生提出了「農業精神」與「工業精神」的區別。 中華民族原本是農業民族,富有農業精神, 但卻欠缺西方民族在市場經濟中鍛煉出來工業精神。 農業精神有許多美德值得我們中國人繼續發揚。 之外還必須學習體會的是工業精神,其中的本質就是「精密」與「 準確」。我很喜歡陳寬仁先生的觀點和評說。後來, 他送我幾本他寫的書,都使我受到啟發。」 實在是我今年得到的最大榮譽。敢寫下來向搞品質的朋友們報告。
中國的一篇書介
劉源張院士:“質量之父”的科學人生
■郭傳傑
“有些同志說我的經歷太獨特,太坎坷,太值得寫下來。有些外國友人也勸我寫本《自傳》,甚至都給我找好了出版社…… 我想,在全面質量管理的事業上像我這樣的人在中國,在全世界,不會有第二個,也許有讀者想看一看,就寫它一寫。”在科學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感恩錄:我的質量生涯》一書的前言中,作者劉源張院士這樣介紹他著此書的緣由。
的確,了解劉源張院士的人,都知曉他的經歷確實太坎坷、太獨特,充滿了太大的沉浮激盪,太多的大悲大喜!其實,具有這般戲劇人生命運的主角,在過去幾十年中國的政界、商界、文化界,其實並非少聞鮮見,但在以探求規律、實踐理性、嚮往淡定為追求的科學家中,有劉源張先生這樣“幸運”的人,我不敢說絕無僅有,但可以肯定是絕對不多。當然,這不是他的本願。但時代的風雲“青睞”光顧了他,才讓他擁有瞭如此與眾不同的傳奇人生。
被人稱為“中國質量之父”的劉源張,1949年本科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經濟系,1955年博士畢業於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專功運籌學。 1956年應錢學森的函邀,進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建立我國第一個質量管理研究組,1961年轉到數學研究所,在華羅庚指導下工作。正當他在我國質量管理和質量工程領域大顯身手,開拓性地進行研究與應用時,剛剛刮起的“文革”颶風就把他拋到了命運的谷底,1966年8月15日晚上,他在家中被蒙上雙眼,以莫須有的“高級特務”罪名被關進了秦城監獄,時間長達8年8個月!出獄平反之後,他以更大的科學激情投入質量管理的研究與實踐,提出並推動了中國的全面質量管理。
本書不是劉源張的自寫傳記,只是他從事質量管理研究的人生記錄。全書六章,各寫十年。從1956年回國寫起,按質量生涯的階段順序,分別冠以“嘗試”、“反省”、“奮鬥”、“開拓”、“發揮”、和“餘熱”的十年,條理清晰,一目了然。
本書有趣。我看過很多關於科學家的傳記體書籍,說實話,能吸引人愛不釋手、一氣呵成讀完的不多。這不足為怪。因為,科學家從事的研究對象往往不為本領域以外的讀者熟悉,科學家自身的生活往往沒有政、商、文界人士那麼多誘人故事。質量管理雖然也是建築在現代數學基礎上的一門艱深的技術學科,但它同時又是一門廣泛涉獵經濟、管理、人文、社科的交叉領域,與日常的工作、生活密切關聯。而作者本人的經歷又充滿了跌宕起伏的傳奇色彩,幾十年前的人和事描繪得栩栩如生。譬如,在如行雲流水、對話家常的文字中,有上世紀50年代在北京國棉一廠通過質量管理引導工人用低級棉紡出優級紗的有趣情節,有1961年陳毅元帥在人大會堂以大塊紅燒肉請客的生動描畫。當然,更有對秦城監獄,這個一般人無緣造訪的神秘之地的所見所聞;有在國內外高層學術交流時的趣聞軼事。 ……我驚訝於幾十年來的人和事他怎麼都記得那麼準確、生動,他笑著告訴我,他一直有個寫日記的習慣。 “文革”前的東西當時全部被抄了去,不過,事後也還他了。
本書有益。書的副標題叫“我的質量生涯”。看完本書,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雙關之語。質量,既是劉源張畢生從事的科學研究領域,也是他畢生追求的科學人生目標。劉源張說,質量問題是個重要的題目,質量管理是個專門的學問。書中有他對高質量科學研究的許多體悟。譬如,在質量控制中,對數據的價值、功能的深刻理解,對數據採集、分析、運用的科學把握;譬如,關於理論和實踐關係的認識,他說學術、學術,“學”和“術”結合起來,才構成真“學術”。作為一個畢生致力於質量管理的學者,面對當前低劣產品氾濫成災的現實市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讓他揪心般疼痛,他說:過程質量就是一種秩序,過程控制就是維持這一秩序的手段。同樣,生活質量、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社會發展方式質量,都是一種秩序,這些質量都取決於提供者的誠信程度。質量是名牌的基礎,誠信是名牌的保證,不誠信則是質量的“癌症”!通讀全書,可以看到,作者無論是做人還是治學,是身處逆境還是順境,是在當初的而立之年,還是現在的耄耋之期,貫穿一切、維繫始終的離不開“三感”:時代感、使命感、科學感。他說,這“三感”就是我工作的動力。如果要再問一句:您的動力源呢,在哪裡?書中也有交代。他說,我在國外學習、工作15年後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在溝溝坎坎的60年中沒有離開過質量管理這一行,其原因大概就是有個“家”的概念。這個家不僅是自己的“小”家,我的家,還有個“大”家,我的國。家有個生活質量,國有個發展質量,兩個質量都靠產品質量。家與國要好起來,就得先把產品搞好。我的質量管理工作,可以說體現了“忠孝兩全”。這些平平實實的話語,卻有著震撼人心的衝擊力量!因此,我想,這本書如果有更多的青年學生和學者讀一讀,對他們去實現一個高質量的科學人生,定是大有補益的!
本書有道。該書的書名叫《感恩錄》。一個無端地在秦城監獄被關押3000多個日夜的科學家,身心、工作和家庭該遭受過多大的摧殘和犧牲!然而,在獲得昭雪解放之後,他沒有戚戚痛楚,拒絕哀聲怨氣,立刻搶回時間,投入科研創造。取得成就之後,又歸於大家,感恩於人,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說:本書的真正意圖是感謝,我的質量生涯中,要感謝的人太多。這是什麼胸襟!這是何等的大氣!這就是高質量的科學人生!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更是學會做人、成就陽光人生的支點,是一切生命美好的根基,是人生質量的健康體現。英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洛克說過:“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是的,感恩之心可以稀釋我們心中的狹隘和悲怨,可以幫助我們渡過最大的痛苦和災難。常懷感恩之心,會使我們已有的人生資源變得更加豐厚,使我們的心胸更加寬闊,使我們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使我們能永葆積極、健康、陽光的良好心態。感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元素。然而,在我們今天的中國,它又是如此稀缺的一個元素。因此,讀讀這本書,看看站在你面前這位歷經煉獄、年近九旬,卻總是精神爽朗、神情達觀、耳聰目明、頭腦清晰的科學長者,不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悟道、有益的精神分享嗎? !
(作者係中國科學院黨組原副書記)
《科學時報》 (2011-08-24 B1 科學與文化周刊)
刘源张院士:“质量之父”的科学人生
■郭传杰“有些同志说我的经历太独特,太坎坷,太值得写下来。有些外国友人也劝我写本《自传》,甚 至都给我找好了出版社…… 我想,在全面质量管理的事业上像我这样的人在中国,在全世界,不会有第二个,也许有读者想看一看,就写它一写。”在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感恩录:我的质 量生涯》一书的前言中,作者刘源张院士这样介绍他著此书的缘由。的确,了解刘源张院士的人,都知晓他的经历确实太坎坷、太独特,充满了太大的沉浮激荡,太 多的大悲大喜!其实,具有这般戏剧人生命运的主角,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政界、商界、文化界,其实并非少闻鲜见,但在以探求规律、实践理性、向往淡定为追求 的科学家中,有刘源张先生这样“幸运”的人,我不敢说绝无仅有,但可以肯定是绝对不多。当然,这不是他的本愿。但时代的风云“青睐”光顾了他,才让他拥有 了如此与众不同的传奇人生。被人称为“中国质量之父”的刘源张,1949年本科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经济系,1955年 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专功运筹学。1956年应钱学森的函邀,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建立我国第一个质量管理研究组,1961年转到数学研 究所,在华罗庚指导下工作。正当他在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工程领域大显身手,开拓性地进行研究与应用时,刚刚刮起的“文革”飓风就把他抛到了命运的谷 底,1966年8月15日晚上,他在家中被蒙上双眼,以莫须有的“高级特务”罪名被关进了秦城监狱,时间长达8年8个月! 出狱平反之后,他以更大的科学激情投入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并推动了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本书不是刘源张的自写传记,只是他从事质量管理研究的人生记录。全书六章,各写十年。从1956年回国写起,按质量生涯的阶段顺序,分别冠以“尝试”、“反省”、“奋斗”、“开拓”、“发挥”、和“余热”的十年,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本书有趣。我看过很多关于科学家的传记体书籍,说实话,能吸引人爱不释手、一气呵成读完的 不多。这不足为怪。因为,科学家从事的研究对象往往不为本领域以外的读者熟悉,科学家自身的生活往往没有政、商、文界人士那么多诱人故事。质量管理虽然也 是建筑在现代数学基础上的一门艰深的技术学科,但它同时又是一门广泛涉猎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的交叉领域,与日常的工作、生活密切关联。而作者本人的经 历又充满了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几十年前的人和事描绘得栩栩如生。譬如,在如行云流水、对话家常的文字中,有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国棉一厂通过质量管理引 导工人用低级棉纺出优级纱的有趣情节,有1961年陈毅元帅在人大会堂以大块红烧肉请客的生动描画。当然,更有对秦城监狱,这个一般人无缘造访的神秘之地 的所见所闻;有在国内外高层学术交流时的趣闻轶事。……我惊讶于几十年来的人和事他怎么都记得那么准确、生动,他笑着告诉我,他一直有个写日记的习惯。 “文革”前的东西当时全部被抄了去,不过,事后也还他了。本书有益。书的副标题叫“我的质量生涯”。看完本书,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双关之语。质量,既 是刘源张毕生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科学人生目标。刘源张说,质量问题是个重要的题目,质量管理是个专门的学问。书中有他对高质量科学研究 的许多体悟。譬如,在质量控制中,对数据的价值、功能的深刻理解,对数据采集、分析、运用的科学把握;譬如,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认识,他说学术、学术, “学”和“术”结合起来,才构成真“学术”。作为一个毕生致力于质量管理的学者,面对当前低劣产品泛滥成灾的现实市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揪心般疼痛, 他说:过程质量就是一种秩序,过程控制就是维持这一秩序的手段。同样,生活质量、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社会发展方式质量,都是一种秩序,这些质量都取决于提 供者的诚信程度。质量是名牌的基础,诚信是名牌的保证,不诚信则是质量的“癌症”!通读全书,可以看到,作者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学,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是 在当初的而立之年,还是现在的耄耋之期,贯穿一切、维系始终的离不开“三感”:时代感、使命感、科学感。他说,这“三感”就是我工作的动力。如果要再问一 句:您的动力源呢,在哪里?书中也有交代。他说,我在国外学习、工作15年后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在沟沟坎坎的60年中没有离开过质量管理这一行,其原因 大概就是有个“家”的概念。这个家不仅是自己的“小”家,我的家,还有个“大”家,我的国。家有个生活质量,国有个发展质量,两个质量都靠产品质量。家与 国要好起来,就得先把产品搞好。我的质量管理工作,可以说体现了“忠孝两全”。这些平平实实的话语,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冲击力量!因此,我想,这本书如果有 更多的青年学生和学者读一读,对他们去实现一个高质量的科学人生,定是大有补益的!本书有道。该书的书名叫《感恩录》。一个无端地在秦城监狱被关押3000多个日夜的科学 家,身心、工作和家庭该遭受过多大的摧残和牺牲!然而,在获得昭雪解放之后,他没有戚戚痛楚,拒绝哀声怨气,立刻抢回时间,投入科研创造。取得成就之后, 又归于大家,感恩于人,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说:本书的真正意图是感谢,我的质量生涯中,要感谢的人太多。这是什么胸襟!这是何等的大气!这就是高质量的 科学人生!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是一切生命美好的根基,是人生质量的健康体现。英国著名教育家、哲 学家洛克说过:“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是的,感恩之心可以稀释我们心中的狭隘和悲怨,可以帮助我们渡过最大的痛苦和灾难。常怀感恩之心,会使我们已 有的人生资源变得更加丰厚,使我们的心胸更加宽阔,使我们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使我们能永葆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 的一个基本元素。然而,在我们今天的中国,它又是如此稀缺的一个元素。因此,读读这本书,看看站在你面前这位历经炼狱、年近九旬,却总是精神爽朗、神情达 观、耳聪目明、头脑清晰的科学长者,不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悟道、有益的精神分享吗?!(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党组原副书记)《科学时报》 (2011-08-24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 Jessica Rawson
Jessica Rawson, DBE, FBA (born 20 January 1943) is an English art historian, curator and academic administrator, specializing in Chinese art. After many years at the British Museum, she was Warden (head) of Merton College, Oxford, from 1994 until her retirement in 2010.[1]She also served as Pro-Vice-Chancellor at Oxford University from 2006 for a term of five years.
Jessica Rawso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Prof. Dame Jessica Rawson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and Archaeology
36 Beaumont St, Oxford, OX1 2PG
Research Interests
Current Activities
Selected Publications, Books and catalogues
With Evelyn Rawski (eds), China: 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 London Royal Academy Publications, 2005
Chinese Jade,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Qing, British Museum Press, London 1995.
Chinese Ornament, the Lotus and the Dragon. London: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1984.
Some recent articles
“Reviving Ancient Ornament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Past: Examples from Shang and Zhou Bronze Vessels” in Wu Hung (ed.), Reinventing the Past: Archaism and Antiquarianism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Chicago: 2010 pp. 47-76.
“The Chinese Hill Censer, boshanlu: a note on Origins, Influences and Meanings”. Ars Asiatiques, Volume en homage á Madame Michéle Pirazzoli t’Serstevens, Vol. 61 2006, pp. 75-86.
“Novelties in Antiquarian Revivals: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Ritual Bronzes”,National Palace Museum Research Quarterly vol.22, no.1, Autumn, 2004, pp. 1-34
《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内容简介: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教授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二十余年,长期担任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主任,1994年后又执教于牛津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专业教授,是目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自从学生时代起,她就致力于通过物质文化来研究古代中国。在过去三十五年的学术生涯中,她试图了解常出土于墓葬中的青铜器、玉器及其他工艺品是如何被使用的,从而进一步去理解这些器物的制作造者的技艺、生活和信仰。本文集收录罗森教授的研究论文17篇,大部分完成于2000年之后,内容涵盖青铜器(4篇)、复古维新(3篇)、墓葬(5篇)、中西交通(2篇)、装饰系统(3篇)五个方面,大部分完成于2000年之后,尚为首次以中文结集发表。通过这些文章,罗森教授希望能够和对古代中国有兴趣的读者来分享她的思考和见解。其中许多文章源自她在牛津大学的讲课。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1版 (2012年1月1日)
- 外文书名: Ancestors and Eternity:Essays o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Art
- 丛书名: 开放的艺术史
- 平装: 550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目录 · · · · · ·
1.装饰纹样与地域——汉中青铜器的个案
“Ornament and Territory: The Case of the Bronzes from Hanzhong,” forthcoming in Cao Wei ed., Hanzhong chutu Shangdai qingtongqi, 4 vols., Chengdu: Sichuan chubanshe, Ba Shu chubanshe, 2006—2011.
2.是政治家,还是野蛮人?——从青铜器看西周
“Statesmen or Barbarians, the Western Zhou as Seen Through Their Bronzes,”British Academy Albert Reckitt Archaeological Lecture, 19th October 1989,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 LXXV, 1989, pp.71-95.
3.西周青铜铸造技术革命及其对各地铸造业的影响
“A Bronze-casting Revolution in the Western Zhou and Its Impact on Provincial
Industries,” in R. Maddin ed., The Beginnings of the Use of Metals and Alloys, Papers from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Beginnings of the Use of Metals and Alloys, Zhengzhou, China, 21-26 October 1986, Bost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88, pp.228-238.
4.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礼器变化
“Ritual Vessel Changes in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Periods,” in Regional Culture, Religion and Arts before the Seventh Century, Papers from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History Section,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2002, pp.1-57
复古维新
5.古代纹饰的复兴与过去的呈现——来自商周青铜器的例子
“Reviving Ancient Ornament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Past: Examples from Shang and Zhou Bronze Vessels,” in Wu Hung ed., Reinventing the Past: Archaism and Antiquarianism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Chicago: Art Media Resources, 2010, pp.47-76.
6.复古维新——以中国青铜器为例
“Novelties in Antiquarian Revivals: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Ritual Bronzes,”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Research Quarterly, vol.22, no.1, Autumn, 2004, pp.1-34.
7.中国青铜器的传承
“The Ancestry of Chinese Bronzes,” in Steven Lubar and W. David Kingery eds., History from Things: Essays on Material Culture,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3, pp.51-73.
墓 葬
8.中国的丧葬模式——思想与信仰的知识来源
“Chinese Burial Pattern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Thought and Belief,” in Chris Scarre and Colin Renfrew eds., Cognition and Culture: the Archaeology of Symbolic Storage, Cambridg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1998, pp.107-133.
9.图像的力量——秦始皇的模型宇宙及其影响
“The Power of Images: The Model Universe of the First Emperor and Its Legacy,” Historical Research, vol.75, no.188, May 2002, pp.123-154.
10.西汉的永恒宫殿——新宇宙观的发展
“The Eternal Palaces of the Western Han: A New View of the Universe,” Artibus Asiae, vol. LIX, 1/2, 1999, pp.5-58.
11.作为艺术、装饰与图案之源的宇宙观体系
“Cosmological Systems as Sources of Art, Ornament and Design,”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vol.72, 2000, pp.133-189.
12.中国山水画的缘起——来自考古材料的证明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ountain Painting: Evidence from Archae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 vol.117, 2002, pp.1-48.
中西交通
13.红玛瑙珠、动物塑像和带有异域风格的器物——公元前1000—前650 年前后周及其封国与亚洲内陆的交流迹象
“Carnelian Beads, Animal Figures and Exotic Vessels: Traces of Contact between the Chinese States and Inner Asia, c.1000—650BC,” Archäeologie in China, vol.1, Bridging Eurasia, 2010, pp.1-42.
14.中国的博山炉——由来、影响及其含义
“The Chinese Hill Censer, boshanlu: A Note on Origins, Influences and Meanings,”Ars Asiatiques, Volume en homage á Madame Michéle Pirazzoli t’Serstevens, vol.61, 2006, pp.75-86.
装饰系统
15.万历皇帝画像的载体作用
“A Portrait of the Wanli Emperor: Art Ritual and Agency,” in Robin Osborn and
Jeremy Tanner eds., Arts’ Agency, Oxford: Blackwells, 2007, pp.95-113.
16.装饰系统——中国的花鸟图像 此文有英國某修道願的比較研究
“Ornament as System: Chinese Bird-and-Flower Designs,”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June 2006, pp.380-389.
17.“盛世华章展”综述
“China: 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 An Exhibition from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Orientations, vol. 36, no.8, 2005, pp.46-55.
Cities For A Small Country 小國(英國)城市
Cities For A Small Country
By Richard Rogers and Anne Power, London: Faber & Faber. 2000. [pound]14.99書中隔頁就有英國的相關的統計圖表
這都市化的種種問題說不定根本無法讓中國參考
小國城市
作者: [英]裡查德•羅傑斯 / [英]安妮•鮑爾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 2011-10
定價: RMB 38.0元
城市是很多現代人賴以生存的地方。當今世界各地很多城市的發展都 面臨著重重難題,涉及城市生活的潛在發展空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們面臨的困難和規劃城市的設計者們的重大責任等等。本書的作者集 中探討了如何提高現代城市的基礎設施、環境和繁榮指數的問題,不 僅深入考察了城市空間如何才能實現持續使用,而且非常關注城市社 區如何才能欣欣向榮。書中廣泛援引了世界各地城市建設和規劃的生 動實例,並附有很多非常有說服力的圖表、資料和照片。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食桌情景 (池波正太郎)
食桌情景
您可以沒去過日本,但一定要曉得這部來自日本,能喚醒您的絕對味覺的飲食文集,五十個充滿溫情的故事,在遇見每道料理之際,往昔的記憶,隨著食物的氣味飄散開來……
《食桌情景》是日本文學美食家池波正太郎的飲食文集,除了《銀座日記》、《梅安料理》、《昔日美味》之外,這本《食桌情景》更聚焦作者對食物的深情,他 在書中這麼描述:「我現在住的家是兩年前改建過的,改建當時我曾認真地想過要準備一個附有鐵板的太鼓燒專用餐桌,好讓我可以做內含二十多種材料的太鼓燒, 好招待來訪的客人。」小時候的池波正太郎,在曾祖母臨終前,每天放學後都趕回家準備曾祖母最喜歡的麵線,用手把麵線先燙過,再用篩子濾過,之後泡過冰水, 再用醬油攪拌調味,然後送去給病危的曾祖母吃。就像這樣,生活中的親情、友情……,被作者調配著日常的飲食喜好,產生這部料理記事,呈現日本飲食之美。
《食桌情景》描寫餐桌時光,無論豐富的,簡單的,作者總能將壽司、太鼓燒、咖哩、火鍋、好事福盧、海帶味噌湯、鮪魚蓋飯等當地的尋常料理,用真摯情感佐 味,烹調出餐桌上的山珍海味、滿漢全席。比方,京都.三條小橋的「松壽司」小店,老闆不僅用技巧在握壽司,更讓客人在料理中吃出他的用心與感情。譬如,在 梅雨的天氣握著筆桿寫東西,配上一碗熱騰騰的豆腐湯,溫熱了冷卻的文思。「……簡單造型的拌飯,另外也附有一碗白味噌豆腐湯。通常只要吃這個便當特餐外加 兩杯日本酒就可以相當飽足了,但我今天則是另外點了鯛魚生魚片、芝麻扮青蔬……」。讀著讀著,宛若跟隨作者吃到了書中的美食與回憶。
《食桌情景》把人與人之間的記憶和食物的色香味結合得恰到好處,除了一般的文學閱讀,也適合作為日本旅遊時的隨身書,參考書裡的菜單,大啖正港的日式料理。
作者簡介
池波正太郎
一 九二三?一九九○,生於東京淺草,下谷?西町國小畢業後即在茅場町的證券行工作,二次大戰後成為東京都之公務人員在下谷區公所勤務,後來投靠至小說家長谷 川伸門下開始小說創作之生涯 ,同時擔任「新國劇」的劇本創作與舞臺製作人。一九六○年以《錯亂》一作獲得第43屆直木賞,著作等身,其作品又以《鬼平犯案錄》、《劍客商賈》、《繫鈴 人?藤枝梅安》三大歷史小說系列最為著名,博得眾多讀者的支持,至今不墜。晚年,因急性白血病辭世長眠,享年六十七歲。
譯者簡介
廖卿惠
日本國立一橋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畢業,現為臺灣大學環工所博士候選人。自留學期間起即醉心於日本這個既能維持傳統又可發展新穎科技之多樣化國度,因為 對日本文字創作的高度熱忱,返國後積極從事各領域之口譯、筆譯工作,譯作多數。未來期望可將視野延伸,將臺灣優秀作品譯成日文,讓日人也可以跨越文字國 境,一起分享臺灣創作之美。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江户美食巢与食
菜单日记
母亲的最爱
寿司
料理与服务态度
太鼓烧
京都街坊料理
电影中的餐桌
旅行食?
梅雨中的豆腐汤
从京都到伊势
长歌与芋头烧酒
鳗鱼
忆儿时
家常料理
从大阪到京都
茄汁鸡肉饭
炸猪排与猪排炸
东海道·丸子
东海道·兴津
祗园祭
四万六千日
鹄沼之夏
近江·八日市
咖喱饭
小鹿物语
近朱者……
人在横滨
荞麦
酒
芋头火锅
从奈良到柳生
从柳生到伊贺上野
伊贺上野
势州·桑名
多度鲤鱼料理
青花鱼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同人志好玩
譬如說 林語堂家 或者英國的Bronte 家.....
台大中文系等似乎也有這玩意
可惜近年沒收到/撿到類似刊物
秋田のフリー誌「輪茶」が創刊20号-会社員が趣味で発行
秋田市在住の会社員・石岡大輔さんが「趣味」で発行するフリー誌「輪茶(わっちゃ)」が3月21日発行の最新号で、創刊20号を迎えた。
【画像】秋田市在住の会社員・石岡大輔さんが発行するフリー誌「輪茶」
2007年7月の創刊以来、およそ3カ月に1回のペースで発行する同誌。A3サイズの用紙を4つ折りにした簡易な装丁で、地元で活動するグラフィックデ ザイナーやライターらの協力を得ながら、コラムやエッセー、地元クリエーターが制作した作品を掲載する。誌面作りに携わったクリエーターは、これまでに約 100人を数える。
設置店は「立候補制」ながら、市内の飲食店や美容室を中心に200店以上、当初1500部だった発行部数も4000部まで増えた。誌名と同タイトルのフリーマーケット形式のイベントも、これまでに7回ほど開いた。
最新号は20号を記念してA2サイズに拡充。これまで同誌の制作に協力してきたイラストレーターや漫画家、カメラマンらの作品を掲載するほか、取り組みを若い世代に引き継いでいけるようにと「輪茶プロジェクトの作り方」と題する石岡さんのコラムも掲載した。
友人と交わることを避けて少年時代を過ごしたという石岡さん。高校卒業後に人との出会いを通じてさまざまな経験を得たことから、「何か行動を起こしたい けれど方法がわからないという若者は少なくないはず。そういう皆さんが最初の一歩を踏み出すきっかけになれば、との思いで作り続けている。何かを始めたい という人はいつでも声を掛けてもらえれば」と話す。
Shakespeare on Love and Friendship
ALLAN BLOOM 的愛情研究三部曲之一
-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1月1日)
- 外文书名: Shakespeare on Love and Friendship
- 丛书名: 西方传统·莎士比亚绎读
- 平装: 172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编辑推荐
《莎士比亚笔下的爱与友谊》是西方传统•莎士比亚绎读之一。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海遺叢稿》二篇/我和八十年代/《零八宪章》
牟潤孫"我對胡適的新認識"
他的作品1990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牟潤孫《海遺叢稿》二篇 北京中華 2009
---
"《零八宪章》永不过时"
刘晓波在被捕前夕参与起草了呼吁民主和改革的《零八宪章》,当时有数千人签名,可是三年过去之后的今天,几乎没有人再提起这份宣言。资深媒体人李大同认为,在自由知识分子内部,《零八宪章》已经不再是讨论话题,但是其时效性并没有因此而丧失:
"《零八宪章》是不会过时的。因为那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包括军队国家化、一人一张选票、新闻自由这些话题,能过时吗?《零八宪章》的主张是永远不 会过时的,它就是当代普世价值的集中代表。这是中国社会民主化潮流当中知识界首先跨出的一步,以后(其他各界)都会跟上来。"
不过,许多知识分子也抱怨,有关真正的民主改革的讨论空间已经大大缩减。去年,出于对阿拉伯革命浪潮波及中国的担心,当局对异见人士进行了强力打压。在过 去一段时间里,多名维权人士被判处9到10年的重刑。而自由化改革的趋势目前还难以预测,因为今年秋天中共面临高层领导换届,因此民权人士预计,在未来几 个月内,当局的监控还会继续收紧。对于刘晓波,中国政府仍然会继续沉默下去,就好像根本不存在这个人一样。而这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国外享有的知名度依 然比在本国更高。
作者:ARD 编译:雨涵
---
中國消失的半代---受訪者近半逃國
說起天安門 一語帶過
封面是約1985年的歐洲皮草時裝展
我和八十年代
- 作者:馬國川
- 出版社:北京 2009 三聯(香港)出版日期:2010年
作者走進八十年代,梳理當代中國改革的思想源流,思考中國未來的方向。他跟王元化、湯一介、李澤厚、劉道玉、張賢亮、劉再復、溫元凱、金觀濤、李銀河、韓少功、麥天樞、梁治平,和讀者共同反思八十年代。從今天回望八十年代,從八十年代審視今天。
作者簡介
馬國川
《財經》雜誌記者。1971年生,河北威縣人,畢業於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曾供職於中國改革雜誌社、經濟觀察報社。著作有:《大碰撞》、《風雨兼程》、 《共和國部長訪談錄》等。其中《大碰撞》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爭論的作品,被評為「2006年十大好書」之一。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Postindustrial Possibilities: A Critique of Economic Discourse
- Paperback: 240 pages
- Publish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y 1, 1990)
Postindustrial possibilities: a critique of economic ... - Google Books
後工業的可能性:經濟學話語批判
作 者: (美)弗雷德‧布洛克
出版單位:北京 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 2010
內容簡介:
本書篇幅雖小,但有三大目標。 首先是換種方式,對後工業理論作一番陳述,而且賦予它新的活力。 其次,是以實例說明作為了解當代經濟的一種方法,經濟社會學所具有的影響力。 第三,則是為反省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政策和社會選擇,提供一種可資選擇的參照標準。 顯然,獨此一書,這幾項任務中,完成哪一項都使人有力不從心之感。 更何況,書中談及的各種論題,意義又都如此重大,獨立存在的各章,都只不過觸及與我的論點有關的數據資料和學術成就的表面而已,應該納入這項分析的新的論 著,又差不多每天都在出版發行中。 然而,要是能夠起到鼓勵別人更為持續、系統地開始研究這些問題的作用的話,我認為我還是有理由發表一篇短論,確切說,是一項嘗試的結果——誠然,是帶有暫 時性的,尚待完善的。 要是沒有人執著、理智地作出這樣一種大膽嘗試的話,那就確有危險了,這就是,嚴肅的學術成就僅限於適合於某一個學者精深研究的面窄的問題,當代重大問題, 則無人通曉了。
圖書目錄:前言
第一章後工業的來龍去脈
第二章經濟社會學
第三章市場
第四章勞動
第五章資本
第六章產出
第七章換種思路:質量優先的增長
索引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人物志》劉邵
《人物誌》,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
目錄[隐藏] |
[编辑] 作者
劉邵,字孔才,魏朝廣平邯鄲(今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生於漢靈帝建寧年間(168年-172年,卒於魏齊王正始年間(240年-249年)。漢獻帝時入仕,初為廣平吏,歷官太子舍人、秘書郎等,魏朝之後,曾擔任尚書郎、散騎侍郎、陳留太守等。後曾受爵「關內侯」,死後則追贈光祿勳。
劉邵學問詳博,通覽群書,曾經執經講學。編有類書《皇覽》,參與制定《新律》。著有《樂論》、〈許都賦〉、〈洛都賦〉等,著作多已亡佚。目前僅見《人物誌》、〈趙都賦〉、〈上都官考課疏〉。
[编辑] 思想背景
漢代順天地陰陽氣化的層次探討人性,認為人之性情是陰陽之氣凝聚表現,天人之間有同理、同道、同構的相應關係,重視禮樂政教與生命性情的調節教化,由戰國晚期《呂氏春秋》,以至漢朝《淮南子》、董仲舒都屬於此一大脈絡。而其中天人感應的思想架構,經王充等人質疑消解後,魏晉時期,轉為自然無為也無可干預的天命觀點,人性論則重視自然的「才性」層次。所謂「才性」或「情性」是人稟之自然的材質,展現於具體生命的型態,有各種不同的情態或姿態,可以品鑑。
這種品鑑人物的著作,在班固《漢書·古今人表〉已可見其基本樣貌。三國以後,則有曹丕《士操》、盧毓《九州人士論》等作品,然皆已亡佚。《人物誌》為現存可見最具系統之作。
漢代選官採取「察舉」及「徵辟」,兩者都需過考察人物品行加以衡定,然而此一制度,日漸為世家所壟斷,名不副實。漢末大亂,群雄爭起,積極網羅人才,魏朝後採取「九品中正制」,透過州、郡大小中正品評士人高下,以供朝廷擇用。因此三國魏晉以來,才性品鑑與拔選人才,極受關注。
鍾會總結此一時期對才性的爭論,作《四本論》,歸結為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等四種觀點。劉邵《人物誌》則為此一爭論的重要論述。
[编辑] 內容簡介
劉邵以人之筋、骨、血、氣、肌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應,而呈顯弘毅、文理、貞固、勇敢、通微等特質。此「五質」又分別象徵「五常」仁、義、禮、智、信,表現為「五德」。換言之,自然的血氣生命,具體展現為精神、形貌、聲色、才具、德行。內在的材質與外在的徵象有所聯繫,呈顯為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等,是為「九徵」,這相當於所謂「氣質」的層次。
依照不同的才性,劉邵將人物分為「兼德」、「兼才」、「偏才」等「三類」。透過德、法、術等三個層面,依其偏向,又可分為「十二才」,即清節家、法家、術家、國體、器能、臧否、伎倆、智意、文章、儒學、口辯、雄傑,依其才能不同,適合擔任的官職也不同。
在《人物誌》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 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除中 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 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
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编辑] 目錄
- 自序
卷上
- 九徵第一
- 體別第二
- 流業第三
- 才理第四
卷中
- 才能第五
- 利害地六
- 接識第七
- 英雄第八
- 八觀第九
卷下
- 七謬第十
- 效難第十一
- 釋爭第十二
[编辑] 參考資料
《人物志》
劉邵
〈九徵〉
〈體別〉
〈流業〉
〈材理〉
〈材能〉
〈利害〉
〈接識〉
〈英雄〉
〈八觀〉
〈七繆〉
〈效難〉
〈釋爭〉
〈自序〉
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
是以,聖人著爻象則立君子小人之辭,敘《詩》志則別風俗雅正之業,制《禮》、《樂》則考六藝祇庸之德,躬南面則授俊逸相之材,皆所以達眾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則並受名譽。是以,堯以克明俊德為稱,舜以登庸二八為功,湯以拔有莘之賢為名,文王以舉渭濱之叟為貴。由此論之,聖人興德,孰不勞聰明於求人,獲安逸於任使者哉!
是故,仲尼不試無所援升,猶序門人以為四科,泛論眾材以辨三等。又歎中庸以殊聖人之德,尚德以勸庶幾之論。訓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為似之難保。又曰:察其所安,觀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詳。
是以敢依聖訓,志序人物,庶以補綴遺忘;惟博識君子,裁覽其義焉。
〈九徵〉
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稟陰陽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
聰明者,陰陽之精。陰陽清和,則中睿外明;聖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聖人,莫能兩遂。故明白之士,達動之機,而暗於玄機;玄慮之人,識靜之原,而困於速捷。猶火日外照,不能內見;金水內映,不能外光。二者之義,蓋陰陽之別也。
若量其材質,稽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著於厥體矣。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實,各有所濟。是故:
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質也。
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文理也者,禮之本也。
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勁而精者,謂之勇敢;勇敢也者,義之決也。
色平而暢者,謂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質恒性,故謂之五常矣。
五常之別,列為五德。是故:
溫直而擾毅,木之德也。
剛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寬栗而柔立,土之德也。
簡暢而明砭,火之德也。
雖體變無窮,猶依乎五質。故其剛、柔、明、暢、貞固之徵,著乎形容,見乎聲色,發乎情味,各如其象。
故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休決;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閑。夫儀動成容,各有態度:直容之動,矯矯行行;休容之動,業業蹌蹌;德容之動,顒顒卬卬。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
夫色見於貌,所謂徵神。徵神見貌,則情發於目。故仁目之精,愨然以端;勇膽之精,曄然以彊;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故勝質不精,則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則力,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暢而不平則蕩。是故,中庸之質,異於此類:五常既備,包以澹味,五質內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性之所盡,九質之徵也。
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明暗之實在於精,勇怯之勢在於筋,彊弱之植在於骨,躁靜之決在於氣,慘懌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態度之動在於容,緩急之狀在於言。其為人也:質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徵皆至,則純粹之德也。九徵有違,則偏雜之材也。(九徵所在)
三度不同,其德異稱。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具體而微,謂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稱也。一至,謂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質也。一徵,謂之依似;依似,亂德之類也。一至一違,謂之間雜;間雜,無恒之人也。無恒、依似,皆風人末流;末流之質,不可勝論,是以略而不概也。
〈體別〉
夫中庸之德,其質無名。故鹹而不鹼,淡而不□(酉貴),質而不縵,文而不繢;能威能懷,能辨能訥;變化無方,以達為節。是以抗者過之,而拘者不逮。
夫拘抗違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是故:厲直剛毅,材在矯正,失在激訐。柔順安恕,每在寬容,失在少決。雄悍傑健,任在膽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謹,失在多疑。彊楷堅勁,用在楨幹,失在專固。論辨理繹,能在釋結,失在流宕。普博周給,弘在覆裕,失在溷濁。清介廉潔,節在儉固,失在拘扃。休動磊落,業在攀躋,失在疏越。沉靜機密,精在玄微,失在遲緩。樸露徑盡,質在中誠,失在不微。多智韜情,權在譎略,失在依違。
及其進德之日,不止揆中庸,以戒其材之拘抗;而指人之所短,以益其失;猶晉楚帶劍,遞相詭反也。是故:
彊毅之人,狠剛不和,不戒其彊之搪突,而以順為撓,厲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難與入微。
柔順之人,緩心寬斷,不戒其事之不攝,而以抗為劌,安其舒;是故,可與循常,難與權疑。
雄悍之人,氣奮勇決,不戒其勇之毀跌,而以順為恇,竭其勢;是故,可與涉難,難與居約。
懼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懦於為義,而以勇為狎,增其疑;是故,可與保全,難與立節。
凌楷之人,秉意勁特,不戒其情之固護,而以辨為偽,彊其專;是故,可以持正,難與附眾。
辨博之人,論理贍給,不戒其辭之汎濫,而以楷為繫,遂其流;是故,可與汎序,難與立約。
弘普之人,意愛周洽,不戒其交之溷雜,而以介為狷,廣其濁;是故,可以撫眾,難與厲俗。
狷介之人,砭清激濁,不戒其道之隘狹,而以普為穢,益其拘;是故,可與守節,難以變通。
修動之人,志慕超越,不戒其意之大猥,而以靜為滯,果其銳;是故,可以進趨,難與持後。
沉靜之人,道思迴復,不戒其靜之遲後,而以動為疏,美其懦;是故,可與深慮,難與捷速。
樸露之人,中疑實□,不戒其實之野直,而以譎為誕,露其誠;是故,可與立信,難與消息。(□=石陷去阜)
韜譎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術之離正,而以盡為愚,貴其虛;是故,可與讚善,難與矯違。
夫學所以成材也,疏所以推情也;偏材之性,不可移轉矣。雖教之以學,材成而隨之以失;雖訓之以恕,推情各從其心。信者逆信,詐者逆詐;故學不道,恕不周物;此偏材之益失也。
〈流業〉
蓋人流之業,十有二焉:有清節家,有法家,有術家,有國體,有器能,有臧否,有伎倆,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學,有口辨,有雄傑。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謂清節之家,延陵、晏嬰是也。
建法立制,彊國富人,是謂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備,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伊尹、呂望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微,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子產、西門豹是也。
兼有三材之別,各有一流。
清節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譏訶,分別是非,是謂臧否,子夏之徒是也。
法家之流,不能創思圖遠,而能受一官之任,錯意施巧,是謂伎倆,長敞、趙廣漢是也。
術家之流,不能創制垂則,而能遭變用權,權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謂智意,陳平、韓安國是也。
凡此八業,皆以三材為本。故雖波流分別,皆為輕事之材也。
能屬文著述,是謂文章,司馬遷、班固是也。
能傳聖人之業,而不能幹事施政,是謂儒學,毛公、貫公是也。
辯不入道,而應對資給,是謂口辯,樂毅、曹丘生是也。
膽力絕眾,才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
主德不預焉?主德者,聰明平淡,達眾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
是故,主道立,則十二材各得其任也:
清節之德,師氏之任也。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術家之材,三孤之任也。
三材純備,三公之任也。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
臧否之材,師氏之佐也。
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
伎倆之材,司空之任也。
儒學之材,安民之任也。
文章之材,國史之任也。
辯給之材,行人之任也。
驍雄之材,將帥之任也。
是謂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與一材同好,則一材處權,而眾材失任矣。
〈材理〉
夫建事立義,莫不須理而定;及其論難,鮮能定之。夫何故哉?蓋理多品而人異也。夫理多品則難通,人材異則情詭;情詭難通,則理失而事違也。
夫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說有三失,難有六構,通有八能。
若夫天地氣化,盈氣損益,道之理也。法制正事,事之理也。禮教宜適,義之理也。人情樞機,情之理也。
四理不同,其於才也,須明而章,明待質而行。是故,質於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見理,理足成家。是故,質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質性警徹,權略機捷,能理煩速,事理之家也;質性和平,能論禮教,辯其得失,義禮之家也;質性機解,推情原意,能適其變,情理之家也。
四家之明既異,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
剛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論大體則弘博而高遠,歷纖理則宕往而疏越。
抗厲之人,不能迴撓;論法直則括處而公正,說變通則否戾而不入。
堅勁之人,好攻其事實;指機理則穎灼而徹盡,涉大道則徑露而單持。
辯給之人,辭煩而意銳;推人事則精識而窮理,即大義則恢愕而不周。
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數則豁達而傲博,立事要則爁炎而不定。
淺解之人,不能深難;聽辯說則擬鍔而愉悅,審精理則掉轉而無根。
寬恕之人,不能速捷;論仁義則弘詳而長雅,趨時務則遲緩而不及。
溫柔之人,力不休彊;味道則順適而和暢,擬疑難則濡懦而不盡。
好奇之人,橫逸而求異;造權譎則倜儻而瑰壯,案清道則詭常而恢迂。
所謂性有九偏,各從其心之所可以為理。
若乃性不精暢,則流有七似:
有漫談陳說,似有流行者。
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
有迴說合意,似若讚解者。
有處後持長,從眾所安,似能聽斷者。
有避難不應,似若有餘,而實不知者。
有慕通口解,似悅而不懌者。
有因勝情失,窮而稱妙,跌則掎蹠,實求兩解,似理不可屈者。
凡此七似,眾人之所惑也。
夫辯,有理勝,有辭勝。理勝者,正白黑以廣論,釋微妙而通之。辭勝者,破正理以求異,求異則正失矣。夫九偏之材,有同、有反、有雜。同則相解,反則相非,雜則相恢。故善接論者,度所長而論之;歷之不動則不說也,傍無聽達則不難也。不善接論者,說之以雜、反;說之以雜、反,則不入矣。善喻者,以一言明數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百言不明一意,則不聽也。是說之三失也。
善難者,務釋事本;不善難者,舍本而理末。舍本而理末,則辭構矣。
善攻彊者,下其盛銳,扶其本指以漸攻之;不善攻彊者,引其誤辭以挫其銳意。挫其銳意,則氣構矣。
善躡失者,指其所跌;不善躡失者,因屈而抵其性。因屈而抵其性,則怨構矣。
或常所思求,久乃得之,倉卒諭人;人不速知,則以為難諭。以為難諭,則忿構矣。
夫盛難之時,其誤難迫;故善難者,徵之使還。不善難者,凌而激之,雖欲顧藉,其勢無由。其勢無由,則妄構矣。
凡人心有所思,則耳且不能聽,是故並思俱說,競相制止,欲人之聽己。人亦以其方思之故,不了己意,則以為不解。人情莫不諱不解,諱不解則怒構矣。
凡此六構,變之所由興矣。然雖有變構,猶有所得;若說而不難,各陳所見,則莫知所由矣。
由此論之,談而定理者眇矣。必也:聰能聽序,思能造端,明能見機,辭能辯意,捷能攝失,守能待攻,攻能奪守,奪能易予。兼此八者,然後乃能通於天下之理,通於天下之理,則能通人矣。不能兼有八美,適有一能,則所達者偏,而所有異目矣。是故:
聰能聽序,謂之名物之材。
思能造端,謂之構架之材。
明能見機,謂之達識之材。
辭能辯意,謂之贍給之材。
捷能攝失,謂之權捷之材。
守能待攻,謂之持論之材。
攻能奪守,謂之推徹之材。
奪能易予,謂之貿說之材。
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道,與通人言,則同解而心喻;與眾人之言,則察色而順性。雖明包眾理,不以尚人;聰叡資給,不以先人。善言出己,理足則止;鄙誤在人,過而不迫。寫人之所懷,扶人之所能。不以事類犯人之所婟,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長。說直說變,無所畏惡。采蟲聲之善音,贊愚人之偶得。奪與有宜,去就不留。方其盛氣,折謝不吝;方其勝難,勝而不矜;心平志諭,無士無莫,期於得道而已矣,是可與論經世而理物也。
〈材能〉
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猶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雞;愚以為此非名也。夫能之為言,已定之稱;豈有能大而不能小乎?凡所謂能大而不能小,其語出於性有寬急;性有寬急,故宜有大小。寬弘之人,宜為郡國,使下得施其功,而總成其事;急小之人,宜理百里,使事辦於己。然則郡之與縣,異體之大小者也;以實理寬急論辨之,則當言大小異宜,不當言能大不能小也。若夫雞之與牛,亦異體之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犢,則豈不能烹雞乎?故能治大郡,則亦能治小郡矣。推此論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獨大小之謂也。
夫人材不同,能各有異:有自任之能,有立法使人之能,有消息辨護之能,以德教師人之能,有行事使人譴讓之能,有司察紏摘之能,有權奇之能,有威猛之能。
夫能出於材,材不同量;材能既殊,任政亦異。是故:
自任之能,清節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冢宰之任;為國,則矯直之政。
立法之能,治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司寇之任;為國,則公正之政。
計策之能,術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則三孤之任;為國,則變化之政。
人事之能,智意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冢宰之佐;為國,則諧合之政。
行事之能,譴讓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司寇之佐;為國,則督責之政。
權奇之能,伎倆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司空之任;為國,則藝事之政。
司察之能,臧否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師氏之佐;為國,則刻削之政。
威猛之能,豪傑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將帥之任;為國,則嚴厲之政。
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長於辦一官,而短於為一國。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協五味;一國之政,以無味和五味。又國有俗化,民有劇易;而人材不同,故政有得失。是以:
王化之政,宜於統大,以之治小則迂。
辨護之政,宜於治煩,以之治易則無易。
策術之政,宜於治難,以之治平則無奇。
矯抗之政,宜於治侈,以之治弊則殘。
諧和之政,宜於治新,以之治舊則虛。
公刻之政,宜於紏姦,以之治邊則失眾。
威猛之政,宜於討亂,以之治善則暴。
伎倆之政,宜於治富,以之治貧則勞而下困。
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審也。
凡此之能,皆偏材之人也。故或能言而不能行,或能行而不能言;至於國體之人,能言能行,故為眾材之雋也。人君之能異於此:故臣以自任為能,君以用人為能;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罰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眾材也。
〈利害〉
蓋人業之流,各有利害:
夫清節之業,著于儀容,發於德行;未用而章,其道順而有化。故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進;既達也,為上下之所敬。其功足以激濁揚清,師範僚友。其為業也,無弊而常顯,故為世之所貴。
法家之業,本于制度,待乎成功而效。其道前口而後治,嚴而為眾。故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忌;已試也,為上下之所憚。其功足以立法成治。其弊也,為群枉之所讎。其為業也,有敝而不常用,故功大而不終。
術家之業,出於聰思,待於謀得而章。其道先微而後著,精而且玄。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不識。其用也,為明主之所珍。其功足以運籌通變。其退也,藏於隱微。其為業也,奇而希用,故或沉微而不章。
智意之業,本於度原,其道順而不忤。故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容矣;已達也,為寵愛之所嘉。其功足以讚明計慮。其蔽也,知進而不退,或離正以自全。其為業也,諝而難持,故或先利而後害。
臧否之業,本乎是非,其道廉而且砭。故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識;已達也,為眾人之所稱。其功足以變察是非,其蔽也,為詆訶之所怨。其為業也,峭而不裕,故或先得而後離眾。
伎倆之業,本于事能,其道辨而且速。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異;已達也,為官司之所任。其功足以理煩紏邪。其蔽也,民勞而下困。其為業也,細而不泰,故為治之末也。
〈接識〉
夫人初甚難知,而士無眾寡,皆自以為知人。故以己觀人,則以為可知也;觀人之察人,則以為不識也。夫何哉?是故,能識同體之善,而或失異量之美。
何以論其然?
夫清節之人,以正直為度,故其歷眾材也,能識性行之常,而或疑法術之詭。
法制之人,以分數為度,故能識較方直之量,而不貴變化之術。
術謀之人,以思謨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而不識遵法之良。
器能之人,以辨護為度,故能識方略之規,而不知制度之原。
智意之人,以原意為度,故能識韜諝之權,而不貴法教之常。
伎倆之人,以邀功為度,故能識進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
臧否之人,以伺察為度,故能識訶砭之明,而不暢倜儻之異。
言語之人,以辨析為度,故能識捷給之惠,而不知含章之美。
是以互相非駁,莫肯相是。取同體也,則接論而相得;取異體也,雖歷久而不知。
凡此之類,皆謂一流之材也。若二至已上,亦隨其所兼,以及異數。故一流之人,能識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識二流之美。盡有諸流,則亦能兼達眾材。故兼材之人,與國體同。欲觀其一隅,則終朝足以識之;將究其詳,則三日而後足。何謂三日而後足?夫國體之人,兼有三材,故談不三日,不足以盡之:一以論道德,二以論法制,三以論策術,然後乃能竭其所長,而舉之不疑。
然則,何以知其兼偏,而與之言乎?其為人也,務以流數,杼人之所長,而為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陳以美,欲人稱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
不欲知人,則言無不疑。是故,以深說淺,益深益異;異則相返,反則相非。是故,多陳處直,則以為見美;靜聽不言,則以為虛空;抗為高談,則以為不遜;遜讓不盡,則以為淺陋;言稱一善,則以為不博;歷發眾奇,則以為多端;先意而言,則以為分美;因失難之,則以為不喻;說以對反,則以為較己;博以異雜,則以為無要。論以同體,然後乃悅;於是乎有親愛之情、稱舉之譽。此偏材之常失。
〈英雄〉
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於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
若校其分數,則牙則須,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後乃成。何以論其然?夫聰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膽,則說不行;膽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則事不立。是以,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待雄之膽行之;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待英之智成之;然後乃能各濟其所長也。
若聰能謀始,而明不見機,乃可以坐論,而不可以處事。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慮變。若力能過人,而勇不能行,可以為力人,未可以為先登。力能過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斷事,可以為先登,未足以為將帥。必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膽能決之,然後可以為英:張良是也。氣力過人,勇能行之,智足斷事,乃可以為雄:韓信是也。
體分不同,以多為目,故英雄異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聽采奇異,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歸之,兩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然則英雄多少,能自勝之數也。徒英而不雄,則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則智者不歸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也。
〈八觀〉
八觀者:
一曰觀其奪救,以明間雜。
二曰觀其感變,以審常度。
三曰觀其志質,以知其名。
四曰觀其所由,以辨依似。
五曰觀其愛敬,以知通塞。
六曰觀其情機,以辨恕惑。
七曰觀其所短,以知所長。
八曰觀其聰明,以知所達。
何謂觀其奪救,以明間雜?
夫質有至有違,若至勝違,則惡情奪正,若然而不然。故仁出於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厲必有剛,有厲而不剛者。
若夫見可憐則流涕,將分與則吝嗇,是慈而不仁者。
睹危急則惻隱,將赴救則畏患,是仁而不恤者。
處虛義則色厲,顧利慾則內荏,是厲而不剛者。
然而慈而不仁者,則吝奪之也。
仁而不恤者,則懼奪之也。
厲而不剛者,則慾奪之也。
故曰:慈不能勝吝,無必其能仁也;仁不能勝懼,無必其能恤也;厲不能勝慾,無必其能剛也。是故,不仁之質勝,則伎力為害器;貪悖之性勝,則彊猛為禍梯。亦有善情救惡,不至為害;愛惠分篤,雖傲狎不離;助善者明,雖疾惡無害也;救濟過厚,雖取人不貪也。是故,觀其奪救,而明間雜之情,可得知也。
何謂觀其感變,以審常度?
夫人厚貌深情,將欲求之,必觀其辭旨,察其應贊。夫觀其辭旨,猶聽音之善醜;察其應贊,猶視智之能否也。故觀辭察應,足以互相別識。然則:論顯揚正,白也;不善言應,玄也;經緯玄白,通也;移易無正,雜也;先識未然,聖也;追思玄事,叡也;見事過人,明也;以明為晦,智也;微忽必識,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測之益深,實也;假合炫耀,虛也;自見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餘也。
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憂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疢之色,亂而垢雜;喜色,愉然以懌;慍色,厲然以揚;妒惑之色,冒昧無常;及其動作,蓋並言辭。是故,其言甚懌,而精色不從者,中有違也;其言有違,而精色可信者,辭不敏也;言未發而怒色先見者,意憤溢也;言將發而怒氣送之者,彊所不然也。
凡此之類,徵見於外,不可奄違,雖欲違之,精色不從,感愕以明,雖變可知。是故,觀其感變,而常度之情可知。
何謂觀其至質,以知其名?
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則至質相發,而令名生矣。是故,骨直氣清,則休名生焉;氣清力勁,則烈名生焉;勁智精理,則能名生焉;智直彊愨,則任名生焉。集于端質,則令德濟焉;加之學,則文理灼焉。是故,觀其所至之多少,而異名之所生可知也。
何謂觀其所由,以辨依似?
夫純訐性違,不能公正;依訐似直,以訐訐善;純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傲過節。故曰:直者亦訐,訐者亦訐,其訐則同,其所以為訐則異。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所以為宕則異。然則,何以別之?直而能溫者,德也;直而好訐者,偏也;訐而不直者,依也;道而能節者,通也;通而時過者,偏也;宕而不節者,依也;偏之與依,志同質違,所謂似是而非也。是故,輕諾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無效,進銳似精而去速,訶者似察而事煩,訐施似惠而無成,面從似忠而退違,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大權似姦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內明,博愛似虛而實厚,正言似訐而情忠。夫察似明非,御情之反,有似理訟,其實難別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實?故聽言信貌,或失其真;詭情御反,或失其賢;賢否之察,實在所依。是故,觀其所依,而似類之質,可知也。
何謂觀其愛敬,以知通塞?
蓋人道之極,莫過愛敬。是故,《孝經》以愛為至德,以敬為要道;《易》以感為德,以謙為道;《老子》以無為德,以虛為道;《禮》以敬為本;《樂》以愛為主。然則,人情之質,有愛敬之誠,則與道德同體;動獲人心,而道無不通也。然愛不可少於敬,少於敬,則廉節者歸之,而眾人不與。愛多於敬,則雖廉節者不悅,而愛接者死之。何則?敬之為道也,嚴而相離,其勢難久;愛之為道也,情親意厚,深而感物。是故,觀其愛敬之誠,而通塞之理,可得而知也。
何謂觀其情機,以辨恕惑?
夫人之情有六機:
杼其所欲則喜,不杼其所欲則惡,以自代歷則惡,以謙損下之則悅,犯其所乏則婟,以惡犯婟則妒;此人性之六機也。
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故:烈士樂奮力之功,善士樂督政之訓,能士樂治亂之事,術士樂計策之謀,辨士樂陵訊之辭,貪者樂貨財之積,幸者樂權勢之尤。
苟贊其志,則莫不欣然,是所謂杼其所欲則喜也。
若不杼其所能,則不獲其志,不獲其志則戚。是故:功力不建則烈士奮,德行不訓則正人哀哀,政亂不治則能者歎歎,敵能未弭則術人思思,貨財不積則貪者憂憂,權勢不尤則幸者悲,是所謂不杼其能則怨也。
人情莫不欲處前,故惡人之自伐。自伐,皆欲勝之類也。是故,自伐其善則莫不惡也,是所謂自伐歷之則惡也。
人情皆欲求勝,故悅人之謙;謙所以下之,下有推與之意。是故,人無賢愚,接之以謙,則無不色懌;是所謂以謙下之則悅也。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見其所長。是故,人駮其所短,似若物冒之,是所謂駮其所伐則婟也。
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惡,雖見憎未害也;若以長駮短,是所謂以惡犯婟,則妒惡生矣。
凡此六機,其歸皆欲處上。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則無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小人則不然,既不見機,而欲人之順己。以佯愛敬為見異,以偶邀會為輕;苟犯其機,則深以為怨。是故,觀其情機,而賢鄙之志,可得而知也。
何謂觀其所短,以知所長?
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訐,剛之失也厲,和之失也懦,介之失也拘。
夫直者不訐,無以成其直;既悅其直,不可非其訐;訐也者,直之徵也。
剛者不厲,無以濟其剛;既悅其剛,不可非其厲;厲也者,剛之徵也。
和者不懦,無以保其和;既悅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徵也。
介者不拘,無以守其介;既悅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徵也。
然有短者,未必能長也;有長者必以短為徵。是故,觀其徵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長可知也。
何謂觀其聰明,以知所達?夫仁者德之基也,義者德之節也,禮者德之文也,信者德之固也,智者德之帥也。夫智出於明,明之於人,猶晝之待白日,夜之待燭火;其明益盛者,所見及遠,及遠之明難。是故,守業勤學,未必及材;材藝精巧,未必及理;理意晏給,未必及智;智能經事,未必及道;道思玄遠,然後乃周。是謂學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也者,回復變通。是故,別而論之:各自獨行,則仁為勝;合而俱用,則明為將。故以明將仁,則無不懷;以明將義,則無不勝;以明將理,則無不通。然則,苟無聰明,無以能遂。故好聲而實不克則恢,好辯而禮不至則煩,好法而思不深則刻,好術而計不足則偽。是故,鈞材而好學,明者為師;比力而爭,智者為雄;等德而齊,達者稱聖,聖之為稱,明智之極明也。是故,觀其聰明,而所達之材可知也。
〈七繆〉
七繆:
一曰察譽有偏頗之繆,
二曰接物有愛惡之惑,
三曰度心有大小之誤,
四曰品質有早晚之疑,
五曰變類有同體之嫌,
六曰論材有申壓之詭,
七曰觀奇有二尤之失。
夫采訪之要,不在多少。然徵質不明者,信耳而不敢信目。故:人以為是,則心隨而明之;人以為非,則意轉而化之;雖無所嫌,意若不疑。且人察物,亦自有誤,愛憎兼之,其情萬原;不暢其本,胡可必信。是故,知人者,以目正耳;不知人者,以耳敗目。故州閭之士,皆譽皆毀,未可為正也;交遊之人,譽不三周,未必信是也。夫實厚之士,交遊之間,必每所在肩稱;上等援之,下等推之,苟不能周,必有咎毀。故偏上失下,則其終有毀;偏下失上,則其進不傑。故誠能三周,則為國所利,此正直之交也。故皆合而是,亦有違比;皆合而非,或在其中。若有奇異之材,則非眾所見。而耳所聽采,以多為信,是繆於察譽者也。
夫愛善疾惡,人情所常;苟不明賢,或疏善善非。何以論之?夫善非者,雖非猶有所是,以其所是,順己所長,則不自覺情通意親,忽忘其惡。善人雖善,猶有所乏。以其所乏,不明己長;以其所長,輕己所短;則不自知志乖氣違,忽忘其善。是惑於愛惡者也。
夫精欲深微,質欲懿重,志欲弘大,心欲嗛小。精微所以入神妙也,懿重所以崇德宇也,志大所以戡物任也,心小所以慎咎悔也。故《詩》詠文王:「小心翼翼」「不大聲以色。」小心也;「王赫斯怒,以對于天下。」志大也。由此論之,心小志大者,聖賢之倫也;心大志大者,豪傑之雋也;心大志小者,傲蕩之類也;心小志小者,拘懦之人也。眾人之察,或陋其心小,或壯其志大,是誤於小大者也。
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有少無智而終無所成者,有少有令材遂為雋器者:四者之理,不可不察。夫幼智之人,材智精達;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緒。故文本辭繁,辯始給口,仁出慈恤,施發過與,慎生畏懼,廉起不取。早智者淺惠而見速,晚成者奇識而舒遲,終暗者並困於不足,遂務者周達而有餘。而眾人之察,不慮其變,是疑於早晚者也。
夫人情莫不趣名利、避損害。名利之路,在於是得;損害之源,在於非失。故人無賢愚,皆欲使是得在己。能明己是,莫過同體;是以偏材之人,交遊進趨之類,皆親愛同體而譽之,憎惡對反而毀之,序異雜而不尚也。推而論之,無他故焉;夫譽同體、毀對反,所以証彼非而著己是也。至于異雜之人,於彼無益,於己無害,則序而不尚。是故,同體之人,常患於過譽;及其名敵,則尟能相下。是故,直者性奮,好人行直於人,而不能受人之訐;盡者情露,好人行盡於人,而不能納人之徑;務名者樂人之進趨過人,而不能出陵己之後。是故,性同而材傾,則相援而相賴也;性同而勢均,則相競而相害也;此又同體之變也。故或助直而毀直,或與明而毀明。而眾人之察,不辨其律理,是嫌於體同也。
夫人所處異勢,勢有申壓:富貴遂達,勢之申也;貧賤窮匱,勢之壓也。
上材之人,能行人所不能行,是故,達有勞謙之稱,窮有著明之節。
中材之人,則隨世損益,是故,藉富貴則貨財克於內,施惠周於外;見贍者求可稱而譽之,見援者闡小美而大之,雖無異材,猶行成而名立。處貧賤則欲施而無財,欲援而無勢,親戚不能恤,朋友不見濟,分義不復立,恩愛浸以離,怨望者並至,歸非者日多;雖無罪尤,猶無故而廢也。故世有侈儉,名由進退:天下皆富,則清貧者雖苦,必無委頓之憂,且有辭施之高,以獲榮名之利;皆貧,則求假無所告,而有窮乏之患,且生鄙吝之訟。是故:鈞材而進,有與之者,則體益而茂遂;私理卑抑,有累之者,則微降而稍退。而眾人之觀,不理其本,各指其所在,是疑於申壓者也。
夫清雅之美,著乎形質,察之寡失;失繆之由,恒在二尤。二尤之生,與物異列:故尤妙之人,含精於內,外無飾姿;尤虛之人,碩言瑰姿,內實乖反。而人之求奇,不可以精微測其玄機,明異希;或以貌少為不足,或以瑰姿為巨偉,或以直露為虛華,或以巧飭為真實。是以早拔多誤,不如順次;夫順次,常度也。苟不察其實,亦焉往而不失。故遺賢而賢有濟,則恨在不早拔;拔奇而奇有敗,則患在不素別;任意而獨繆,則悔在不廣問;廣問而誤己,則怨己不自信。是以驥子發足,眾士乃誤;韓信立功,淮陰乃震。夫豈惡奇而好疑哉?乃尤物不世見,而奇逸美異也。是以張良體弱而精彊,為眾智之雋也;荊叔色平而神勇,為眾勇之傑也。然則,雋傑者,眾人之尤也;聖人者,眾尤之尤也。其尤彌出者,其道彌遠。故一國之雋,於州為輩,未得為第也;一州之第,於天下為椳;天下之椳,世有憂劣。是故,眾人之所貴,各貴其出己之尤,而不貴尤之所尤。是故,眾人之明,能知輩士之數,而不能知第目之度;輩士之明,能知第目之度,不能識出尤之良也;出尤之人,能知聖人之教,不能究之入室之奧也。由是論之,人物之理妙,不可得而窮已。
〈效難〉
蓋知人之效有二難:有難知之難,有知之無由得效之難。
何謂難知之難?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難,固難知之難也。是以眾人之察,不能盡備;故各自立度,以相觀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動作,或揆其終始,或揆其儗象,或推其細微,或恐其過誤,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八者遊雜,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創信形之誤,又有居止變化之謬;故其接遇觀人也,隨行信名,失其中情。
故淺美揚露,則以為有異。
深明沉漠,則以為空虛。
分別妙理,則以為離婁。
口傳甲乙,則以為義理。
好說是非,則以為臧否。
講目成名,則以為人物。
平道政事,則以為國體。
猶聽有聲之類,名隨其音。夫名非實,用之不效,故曰:名猶口進,而實從事退。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故名由眾退,而實從事章。此草創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然後識之。
故居視其所安,達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與,窮視其所為,貧視其所取。
然後乃能知賢否。此又已試,非始相也。所以知質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與遊處。或志趣變易,隨物而化:或未至而懸欲,或已至而易顧,或窮約而力行,或得志而從欲;此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論之,能兩得其要,是難知之難。
何謂無由得效之難?上材已莫知,或所識在幼賤之中,未達而喪;或所識者,未拔而先沒;或曲高和寡,唱不見讚;或身卑力微,言不見亮;或器非時好,不見信貴;或不在其位,無由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是以良材識真,萬不一遇也;須識真在位識,百不一有也;以位勢值可薦致之士,十不一合也。或明足識真,有所妨奪,不欲貢薦;或好貢薦,而不能識真。是故,知與不知,相與分亂於總猥之中;實知者患於不得達效,不知者亦自以為未識。所謂無由得效之難也。
〈釋爭〉
蓋善以不伐為大,賢以自矜為損。是故,舜讓于德而顯義登聞,湯降不遲而聖敬日躋;隙至上人而抑下滋甚,王叔好爭而終于出奔。然則卑讓降下者,茂進之遂路也,矜奮侵陵者,毀塞之險途也。
是以君子舉不敢越儀準,志不敢凌軌等;內勤己以自濟,外謙讓以敬懼。是以怨難不在於身,而榮福通於長久也。彼小人則不然,矜功伐能,好以陵人;是以在前者然害之,有功者人毀之,毀敗者人幸之。是故,並轡爭先而不能相奪,兩頓俱折而為後者所趨。由是論之,爭讓之途,其別明矣。
然好勝之人,猶謂不然,以在前為速銳,以處後為留滯,以下眾為卑屈,以躡等為異傑,以讓敵為迴辱,以陵上為高厲。是故,抗奮遂往,不能自反也。夫以抗遇賢必見遜下,以抗遇暴必搆敵難。敵難既搆,則是非之理必溷而難明;溷而難明則其與自毀何以異哉?且人之毀己,皆發怨憾,而變生舋也:必依託於事飾成端末;其於聽者,雖不盡信,猶半以為然也。己之校報,亦又如之。終其所歸,亦各有半信著於遠近也。然則,交氣疾爭者,為易口而自毀也;並辭競說者,為貸手以自毆;為惑繆豈不甚哉?
然原其所由,豈有躬自厚責以致變訟者乎?皆由內恕不足,外望不已:或怨彼輕我,或疾彼勝己。夫我薄而彼輕之,則由我曲而彼直也;我賢而彼不知,則見輕非我咎也。若彼賢而處我前;則我德之未至也;若德鈞而彼先我,則我德之近次也。夫何怨哉?
且兩賢未別,則能讓者為雋矣;爭雋未別,則用力者為憊矣。是故,藺相如以迴車決勝於廉頗,寇恂以不鬥取賢於賈復。物勢之反,乃君子所謂道也。是故,君子知屈之可以為伸,故含辱而不辭;知卑讓之可以勝敵,故下之而不疑。及其終極,乃轉禍為福,屈讎而為友;使怨讎不延於後嗣,而美名宣於無窮;君子之道,豈不裕乎!
且君子能受纖微之小嫌,故無變鬥之大訟;小人不能忍小忿之故,終有赫赫之敗辱。怨在微而下之,猶可以為謙德也;變在萌而爭之,則禍成而不救矣。是故,陳餘以張耳之變,卒受離身之害;彭寵以朱浮之隙,終有覆亡之禍。禍福之機,可不慎哉!
是故,君子之求勝也,以推讓為利銳,以自修為棚櫓;靜則閉嘿泯之玄門,動則由恭順之通路。是以戰勝而爭不形,敵服而怨不搆。若然者,悔吝不存于聲色,夫何顯爭之有哉?彼顯爭者,必自以為賢人,而人以為險詖者。實無險德,則無可毀之義。若信有險德,又何可與訟乎?險而與之訟,是柙兕而攖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易》曰:「險而違者,訟。訟必有眾起。」《老子》曰:「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故,君子以爭途之不可由也。
是以越俗乘高,獨行於三等之上。何謂三等?
大無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
愚而好勝,一等;賢而尚人,二等;賢而能讓,三等。
緩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己寬人,三等。
凡此數者,皆道之奇,物之變也。三變而後得之,故人末能遠也。夫唯知道通變者,然後能處之。是故,孟之反以不伐獲聖人之譽,管叔以辭賞受嘉重之賜;夫豈詭遇以求之哉?乃純德自然之所合也。
彼君子知自損之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為損,故一伐而並失。由此論之,則不伐者伐之也,不爭者爭之也;讓敵者勝之也,下眾者上之也。君子誠能睹爭途之名險,獨乘高於玄路,則光暉煥而日新,德聲倫於古人矣。
把酒論詩 (陳之藩)雷寶華/《造化遊戲四十年:雷穎回憶錄》
我聽過一場改變志向,決心走向工業界的演講,是高禩瑾先生請趙鐵頭來講中鋼創辦史的感人故事……這是我的一次難忘體驗: 我很少聽演講。這輩子印象最深刻的演講是:我1970年 代初,上高禩瑾先生的工業管理學課程,他講的,都是很正統的美國企業管理知識。實務方面,高先生會請他的舊部屬來演講,如中鋼公司負責人趙耀東先生(他後 當過經濟部長)的故事,最感人。他演講的一些具體內容,可參考雷穎《造化遊戲四十年:雷穎回憶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8年(1999),頁175-80)。當然,最重要的是「趙鐵頭」親身說法,他很有說偉大英雄故事的魅力,讓年青人嚮往萬分。(現在,第一代中鋼員工多快退休了……2008年八月初還傳出新進員工考試作弊之醜聞)。高院長又請各行業界領導來演講「台灣的產業問題」,……. 敬悼 趙耀東先生雷穎--盡所學 無怨無悔論 過往 悲喜難道 工程師 雷穎 兵工世界展長才 管理帶人一把罩
*陳之藩先生有篇悼念雷寶華的文章: 把酒論詩 (1981年3月寫於香港 是陳的最好文章之一) 收入一星如月集基本資料:
姓 名 雷穎
性 別 男
訪談時間 2006年08月02日訪談摘要:
雷 穎先生雖然是位將軍,並且在兵工界 享有盛名,歷任陸軍汽車基地廠廠長、61兵工廠廠長、兵工署署長、聯勤參謀長、聯勤副總司令,及臺灣機械公司總經理、董事長等,但是卻沒有任何一點官架 子,甚至比許多其他的榮民伯伯還親切,當我向他解釋這次專訪的目的及內容時,雷先生竟兩手一攤,笑笑地說沒關係,一切隨我擺佈,實在是令我受寵若驚。
雷 穎先生出生於北平,父親雷寶華* 曾任北票煤礦公司總工程師及總經理,來臺後擔任臺糖總經理,舅舅為重慶金融鉅子康心如,對雷先生小時後的教育有著重大影響。 中學時就讀南開中學,南開中學對於學生的德智體群美同等重視,要求學生不能偏廢任何一項,雷穎先生便是在這種自由開明中的環境中成長;畢業後由於體認到兵 工未來的發展,因此進入兵工學校造兵系就讀,接受嚴格的兵工訓練,畢業後派到各地進行兵工任務。
38年隨兵工廠來臺,因著對英文的興趣,46年 起,多次擔任高級企業管理討論會的翻譯,使得雷穎先生近一步了解管理並激起其對管理的興趣,49年時奉命代理陸軍汽車基地勤務廠廠長職務,雖然壓力沉重, 但雷穎先生仍本著身為軍人就要服從上級命令的精神,咬牙接下任務,談到當時工作的辛酸,直言「當時真是苦啊!」雖然辛苦,但3年後雷先生離開汽基廠時,已 將汽基廠的績效好轉,因此上級指名要求雷先生接任61兵工廠廠長一職,雷先生說這是他職場生涯中最快樂的一段日子,不僅做的是他最愛的兵工,同事間也相處 融洽。由於績效卓越,日後雷先生更是更上一層樓,擔任兵工生產署署長及聯勤參謀長、副總司令,因為功蹟顯著,接著被外調到臺灣機械公司擔任總經理及董事長 一職,雷先生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帶人主在帶心,只要能讓部屬心向著你,那麼一切事情就都好辦,我想,這就是雷先生一路走來,成功的秘訣。
訪談結束挑選照片時,雷先生拿出一個封袋笑說已經幾十年沒打開了,今天讓我們看一下,封袋上面寫著「最有價值、最值得珍藏的照片」,原本我猜想裡面可能是他與達官要人的合照,不料卻是雷先生家人的照片,由此也看到雷先生重視家庭的另一面,也讓我對這位將軍更加地敬佩。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From Nature to Form Rene Binet
Amazon.com: From Nature to Form (9783791337845): Rene Binet ...
Olaf Breidbach, a biologist and art historian, is the director of the Ernst Haeckel Haus in Jena, Germany. His previous books include Art Forms in Nature: The ...Esquisses Décoratives by René Binet
18 Sep 2010 – The work of French architect and designer René Binet (1866–1911) has been featured here before with one of his most famous creations, the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Horizon (BBC)
Series exploring topical scientific issues and their effects for the future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06mgxf/episodes/guide
最早是1983-84 其實70年代就有啦
**
http://www.horizonsbusiness.com/#playlist
About Horizons
Horizons is a serious attempt to identify the important changes that the world will confront over the next ten years.
What will be the greatest business challenges facing the planet over the next decade, who will solve them, and how? Huge questions - and ones that Horizons will be tackling.
The agenda was set by som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xperts in their fields, ranging from finance to chemistry to architecture. In a fascinating debate chaired by presenter Adam Shaw, our experts proposed 20 themes they thought would dominate the world in the next decade. You can watch that debate here on the website.
Using that list of themes as its guide, Horizons embarked on a six-month tour of the world, plunging into areas where those changes have begun to take place, and uncovering what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n learn from those countries leading the reform.
Horizons will explore the soaring global population, which will have increased 10% by the year 2020. It will visit areas where population density influences crucial global issues such as safe living and food supply. Horizons will address the need for better transport systems, and it will examine how the need to reduce pollution is encouraging innovators to reduce the carbon footprint our lifestyle creates. It will look at food and land security, ranging from some of the world’s driest places with inadequate water, to countries where rising sea levels result in excessive water.
In each programme Horizons will investigate a country tha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some of the problems highlighted by our experts, but is also tackling those problems in novel and innovative ways that could provide a model for other countries to follow.
Horizons is a safari of ideas—a world expedition during which you will not only learn the problems confronted by global communities, but where you will also discover the businesses working at the cutting edge of technology to provide the solutions we need for the future.
The series runs from Friday 6th May 2011, with episodes aired weekly at the following times:
Fridays at 11.30pm GMT
Saturdays at 2.30am GMT and 3.30pm GMT
Sundays at 9.30am GMT and 9.30pm GMT
Some Blogs of Hanching Chung
網誌存檔
-
▼
2012
(406)
-
▼
3月
(35)
- The Book of the Future
- Everyman Art Library
- 《中国古典小說名著住資料叢刊》《中国古典小說用語辭典》
- 劉源張《感恩錄:我的質量生涯》
- 《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 Jessica Rawson
- Cities For A Small Country 小國(英國)城市
- 食桌情景 (池波正太郎)
- 同人志好玩
- Shakespeare on Love and Friendship
- 海遺叢稿》二篇/我和八十年代/《零八宪章》
- Postindustrial Possibilities: A Critique of Econom...
- 《人物志》劉邵
- 把酒論詩 (陳之藩)雷寶華/《造化遊戲四十年:雷穎回憶錄》
- From Nature to Form Rene Binet
- Horizon (BBC)
- Lord Chesterfield's Letters
- True Grit
- Justice Department May Sue Apple, Publishers
- Visions of Nature: The Art and Science of Ernst Ha...
- 法源寺/《北京法源寺》《上山上山愛》
- The New Republic
- The Hero in History, a study in limitation and pos...
- Jeff Bezos,Amazon 借你書/ 直接與作者簽約/The print industry ...
- *The Magus/ Einstein's Heroes
- 公婆都有理: 大不見得美/傑出的 一人出版社
- A public library (also called circulating library)...
- 桂冠與蛇杖:兩眼都要
- 伽利略傳
- 書道全集 /中國書家名鑒
- 少爺╱夏目漱石著;《從此以後》
- 東京下町職人生活/ 生粋の下町 東京根岸
- 黑塞之中國/衛禮賢Richard Wilhelm《易經》/ 衛禮賢之名
- 廢話電子報第三期/ 轉型正義週訊 175
- Rothschild's Fiddle 洛斯奇爾的提琴 / A Work of Art 《一件美術...
- Silk/ 25th Anniversary Rock & Roll Hall of Fame C...
-
▼
3月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