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記 吳晗(1909-69)到1949年
Wu Han, Historian: Son of China's Times
By: Mary G. MazurBook Description
Wu Han, Historian: Son of China's Times
Drawing on extensive interviews in China, this biography of the life and times of a key Chinese intellectual, known in China as a major twentieth-century historian and democratic movement participant who cooperated with Communist leaders in the formative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carries us to the ironic tragedy of his being targeted by Mao in the opening prelude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Focusing on Wu Han's life, the biographical narrative depicts the momentous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 and politics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rings insight to issues of free expression festering in China today.
This biography spotlights the life of a key Chinese intellectual, Wu Han, well known in China as a major twentieth-century historian and democratic political figure. World attention was drawn to Wu in the mid-1960s as the first of Mao Zedong's targets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biography locates Wu in the rapid changes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his times, from the early ye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until his death in prison in 1969. With Wu Han's life as the focus, the narrative deals with the momentous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 and government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Mazur bases the biographical account on extensive interviewing in China, and penetrates a great deal deep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conception of the shift from Nationalist to Communist regimes in the PRC. The complex life of Wu Han is of interest to specialist and non-specialist readers alike, both because of the broad relevance of the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issues he and those around him confront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in China and because of the direct narrative biographical style revealing the conflicts and depth in the human situation. Mazur relates Wu Han's life to the momentous changes and conflicts surging through Chinese society,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complex role intellectuals have played during the course of change.
時代之子吳晗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2010年2月4日)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會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
出生 | 1909年8月11日[1] 大清帝國浙江省義烏縣吳店鄉苦竹塘村 |
---|---|
逝世 | 1969年10月11日 (60歲)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政黨 | 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共產黨 |
配偶 | 袁震 |
代表作 | |
|
吳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1日),原名吳春晗,字伯辰,筆名語軒、酉生等,浙江金華義烏人,是中國近代的歷史學家。吳晗先加入民盟,再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北京副市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海瑞罷官》這部劇而被當權者批鬥,最後不得已在獄中自殺,家破人亡。
目錄[隐藏] |
[編輯] 生平
- 1929年考入上海吳淞中國公學(校長胡適)大學部預科。
- 1930年未能轉入燕京大學歷史系,經顧頡剛幫助,於燕京大學圖書館中日文編考部任職館員。
- 1930年因寫成《胡應麟年譜》,受到胡適賞識,希望能夠獲得推薦直接進入北京大學讀書,但胡適希望參加考試。[2]
- 1931年7月13日至22日,幾乎同時參加了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轉學生入學考試。其北大考試因數學零分而未被錄取,而清華的轉學生入學考試僅考黨義、國文、英文、中史、西史,以及物理、化學、生物、論理「任選一門」[3],故此順利錄取清華大學史學系(主任蔣廷黻)[4]。胡適寫信推薦其當工讀生,專治明史。
- 1934年畢業,並留校任校,專講明史。頗受顧頡剛、胡適、傅斯年等提攜。
- 1937年起先後任教於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
- 1943年7月,在昆明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 1946年5月,西南聯大停辦,返回北平,任清華大學教授,其在清華的住所舊西院12號,是中共地下黨的聯絡站。
- 1948年秋奔赴解放區西柏坡,見到毛澤東,並且就《朱元璋傳》進行了長談。
-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參加接管北大、清華的工作,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學院長、歷史系主任等職。11月任北京市副市長。
- 1953年,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以後還歷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等職。
- 1954年起主持改繪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標點《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明十三陵中定陵的發掘等工作,後主編《中國歷史小叢書》、《外國歷史小叢書》等系列。
- 1957年積極參加反右鬥爭,揭發批判羅隆基。公開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59年4月,鑒於大躍進期間出現的各級官員虛報成績的現象,毛澤東提出要學習明代著名清官海瑞「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的精神。之後,作為明史專家的吳晗隨即發表了《海瑞罵皇帝》、《論海瑞》、《海瑞罷官》等作品[5]。當時毛澤東對於這些作品大加讚許,並贈送自己親筆簽名的《毛澤東選集》給吳晗。吳晗也因此成為當時中國最出名的知識分子之一。
- 1965年,毛澤東的妻子江青前往上海停留了幾個月,上海市長柯慶施指派張春橋和姚文元協助其工作。同年11月10日,由姚文元執筆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在上海《文匯報》發表,突然對多年來受到肯定的《海瑞罷官》進行批判。文章認為《海瑞罷官》宣傳了錯誤的階級思想,「並不是芬芳的香花,而是一株毒草」[6]。
- 1966年4月,《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等報刊先後發表《〈海瑞罵皇帝〉和〈海瑞罷官〉的反動實質》、《〈海瑞罵皇帝〉和〈海瑞罷官〉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等文章,進而把皇帝罷了海瑞的官,同廬山會議上撤消了彭德懷職務一事聯繫在一起,使對《海瑞罷官》的批判帶上更為濃重的政治色彩。史學界、文藝界、哲學界等社會科學領域開始進行全面的「揭蓋子」。由毛澤東指示、各方對《海瑞罷官》的批判,為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掀開了序幕。吳晗在文化大革命被認為反毛澤東路線,遭到批鬥。
- 1968年3月經康生、謝富治批准被捕入獄
- 1969年3月18日妻子袁震被迫害致死
- 1969年10月11日早晨,在獄中死去,死因不明。骨灰下落也至今不明。
- 1976年9月23日,養女吳小彥在精神病院自殺。
[編輯] 個人品行的爭議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對吳晗的評價多為正面結論,[來源請求]中國大陸史學界有觀點認為,1950年代吳晗極力主張挖掘明成祖長陵(後改為挖掘定陵),也是為了滿足他想研究明史及明朝皇帝的學術計劃,從而抹煞了吳晗對明史研究的貢獻。
吳晗主張拆除北京城牆和北京的古建築,甚至更提出過改建故宮的構想。這也讓他與以梁思成為代表的反對拆毀北京古建築派發生激烈的交鋒。
[編輯] 家人
- 祖 吳 懋環
- 父 吳 璸珏
- 母 蔣 三英(又名「山蔭」(「三英」諧音))
- 弟 吳 春曦
- 妹 吳 浦月
- 妹 吳 浦星
- 妻 袁 震
- 養女 吳 小彥
- 養子 吳 彰
[編輯] 參考文獻
- ^ 感天動地生死情——著名學者吳晗的曠世之戀. 新華網. 2008-09-08 [2008-09-08] (簡體中文).
- ^ 「胡適: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http://dangshi.people.com.cn/GB/85040/12407757.html
- ^ 見《國立清華大學本科招考簡章》(民國二十年),《清華周刊》第35 卷(嚮導專號),第11、12 期,1931 年6 月1 日,第191 頁。
- ^ 吳晗:《致楊志冰》(1931 年8 月8 日),見蘇雙碧主編:《吳晗自傳書信文集》,第54 頁。
- ^ 中共黨史上的80件大事(54)對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批判. 人民網. 2001-06-12 [2008-09-08] (簡體中文).
- ^ 《人民日報》轉載《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編者按. 人民日報. 新華網. 1965-11-30 [2008-09-08] (簡體中文).
- 董橋(2004)兩個知識分子之死,《甲申年紀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pp.269-27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