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我是一枝粉筆(葉慶炳)

這一枝晚鳴粉筆早已散盡
任後人感懷這老師之真誠

葉慶炳 1926~1993 臺大中文系教授,名作家。
賴月華女士是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生。他倆1963年結婚。還沒找到其他的個別資料。

《中外文學》268期 (1994.9 ) 為(逝世周年)《葉慶炳先生紀念專號》,



我是一枝粉筆

  • 作者:葉慶炳
  • 出版社:九歌
  •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25日
本書收錄葉慶炳歷年來散文,分成三大部分,「給有緣的一群」描寫學校生涯,「長髮為誰留」抒發個人情感,「假如沒有電視」側寫社會百態。
葉慶炳「晚鳴軒」散文精選,內涵深厚,文筆親切,幽默雋永,台大柯慶明教授專文導讀,名家楊小雲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葉慶炳
  浙江省餘姚縣人,民國十五年生1026-93,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所長,作育英才無數,名作家陳幸蕙、陳若曦、簡媜等均為其高足。教學及研究之餘,並從事散文創作。
   著有《中國文學史》、《諸宮調訂律》、《唐詩散論》、《談小說鬼》、《談小說妖》等論著多種。並撰有散文集《長髮為誰留》、《秋草夕陽》、《誰來看 我》、《一通電話》、《假如沒有電視》、《瞑色入高樓》等《晚鳴軒散文集》,另有《晚鳴軒愛讀詩》等名著,風行一時。其文內涵深厚,詞句茂顯,言之有物, 讀之有味。
編輯凡例 003
〔導讀〕
微言成趣,高談轉清 柯慶明 009

輯一給有緣的一群
中文系誤我? 021
我是一枝粉筆 029
給陳若曦 034
  附:覆葉慶炳老師 陳若曦 042
再給陳若曦 048
我愛放假 056
我愛上課 066
我看大學生 075
我看考生 083
你要活下去 090
謝師何必宴 095
四重奏 102
給有緣的一群 111
輯二長髮為誰留
舵手和司爐 121
長髮為誰留 131
誰來看我? 140
我愛吃喜酒 147
我和盃中物 156
我和阿堵物 163
我不再做保 170
秋草夕陽 177
我活在車聲裡 182
賀年卡飛來的日子 188
輯三假如沒有電視
徵婚啟事 197
卿本佳人 204
一通電話 213
假如沒有電視 219
天生我材必有用 225
三個責任 231
反聽‧內視‧自勝 236
少年心事當拏雲 244
罵人的學問 251
命名的藝術 259
再談「命名」 268
〔專載〕
永遠的粉筆 楊小雲 275
〔附錄〕
葉慶炳教授年表及創作目錄 279



導讀:微言成趣,高談轉清/柯慶明
散 文,尤其白話散文,作為一種文學體類,其實與談話的藝術,密切相關。美好的散文作品,本質上就是一場美好的談話,著重的就是作者的「面目可親,語言有 味」;一方面來自其人無可躲藏的性情修養,一方面亦來自其人豐富而體察入微的閱歷見聞。說「詩品即人品」,因為詩原本即重麗藻巧喻,加上了雕章琢句,聲律 典故,往往可有爭議;但就純粹的散文作品而論,則「文品即人品」或者古人所謂:「有德之人,其言譪如。」大致是不錯的。
葉慶炳先生不但自年輕的時候起,就是一位「我愛上課」的老師;而且是以善於講課著稱。陳維昭先生在擔任台大校長期間,曾經和我談起他昔日上先生大一國文的情景:「老師不但講課精彩,而且風度翩翩,有時穿了一襲長衫來上課,迷人極了……班上好多女生暗戀他。」我曾經借過老師的長衫,在系裡的晚會表演過相聲,因此格外能夠體會陳校長話中的情景與言下之意。

大一上老 師國文課,聽他講《史記》,講《左傳》,一方面佩服他對於其中人物性格與內心幽微變化的洞察;一方面沉醉在他對那些故事中的戲劇情境之豐富想像與精妙再 現,不但上課時興高彩烈,下課後依然念念不忘,回味不已。當時亦因同學的邀約去聽了,正在校園外風靡一時,甚受大學生與社會人士歡迎,南懷瑾居士講授的《金剛經》。聽講了一陣之後,曾經將師與南居士兩人的授課加以比較,雖然感覺南居士對《金剛經》的圓通無執境界,自是深有體悟,講解亦是罕譬而喻;但終覺不如老師口中,充分掌握了漢世以前,多少「倜儻非常之人」的生命丰姿與交感互動,滿布聖賢、英雄的世界,要來得引人入勝,更足以提昇精神,振奮人心。

老 師熟讀《左傳》、《史記》、《資治通鑑》等經典的史書,同時從事「中國文學史」的教學與撰述,熟悉各代名人史傳,以及各種重要的文學典籍。因而隨口而出, 信手拈來皆是恰如其分的古人史例或詩人名句,不論言情說理,都讓人感到彷彿擁有整個歷史文化的傳統作為支撐,豈止源遠流長,典雅有致;兼且生動靈活,讓人 在古今輝映中,不僅心生典型宿昔的振奮嚮往,更興諦觀永恆人性的感動醒悟。他年輕教 授《孟子》,於讀史之時兼讀呂祖謙的《東萊博議》,對於其中人情心性之辨析與事理曲折之陳說頗多悟入。因而行文之際往往雄辯滔滔;但是又因天性溫厚而不忍 疾言厲色,不免夾以同情的幽默或自嘲、戲擬的詼諧,因之洄瀾四起而趣味盎然,讓我們看到的反而是更豐富的動心忍性與振起奮發。

老師雖然飽讀詩書,其實閱覽關心的範圍,絕不僅只於中國的古籍或近著而已。大一時起常在課後和他談文說藝,那時往往從托爾斯泰談到泰戈爾,由羅曼羅蘭談到羅素,甚至由小說本的《飄》(Margaret MitchellGone with the Wind)談到電影版的《亂世佳人》。但老師卻謹守專業的分際,寫作時即使只是散文的作品,正如他在〈我愛放假〉中提到的,雖然曾向哲學系的朋友求助,對存在主義已經讀過了幾本書,卻總覺得自己所知道的只是「一點皮毛」,「但我絕不談它」。因而文中的引述始終都是中國文史的典籍。讓我們覺得他真是一位道地的中文系教授,而且以他的專業自豪。

老師的散文,一部分近於如對故人的聞話家常,以身邊的瑣事而作「頗示己志」的言談,他坦承:「我愛放假」、「我愛上課」、「我愛吃喜酒」、「我活在車聲裡」……他因害怕理髮,而作〈長髮為誰留〉,其中最驚心動魄的是:「有一次,理髮小姐正在替我修臉,而電視上正在上演《包青天》連續劇。小姐全神貫注的盯著電視機畫面,一任剃刀緩緩在我的臉上滑動。」:
突然,電視機裡傳出包青天的一聲中氣十足的沉喝:

「把他——鍘——了!」

我頓時覺得鼻梁一陣刺痛,抬頭一照鏡子,鼻梁上一道鮮血涔涔流出。理髮小姐則手執剃刀站在一旁嚇得呆住,她這時的臉部表情,正符合了舊小說裡的「花容失色」四字。

老師對這慘遭一刀的經歷,其實品翫多於憤怒,他先形容:「這時她理髮的神態,真的到達了《莊子‧養生主》裡庖丁解牛的境界,所謂:『以神遇,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剃刀的滑動似乎完全是自然運轉。」引述的竟然是《莊子》書中象徵:「所好者道,進乎技矣。」因而令文惠君「得養生焉」的著名寓言。故事裡,庖丁解牛之餘,不免「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於是理髮小姐的「手執剃刀站在一旁」,則成了意外的反高潮。她的「花容失色」,老師亦不忘提醒我們,這「正符合舊小說裡」的用法。他還要曲為解說——她是無心的,以及傷害雖深,但終是會過去:

原來包青天一聲「把他——鍘——了」,理髮小姐的玉手不自主的一使勁,於是我的鼻梁就挨了一鍘。這道傷痕有半年多清晰可見,經過長時期的風吹日曬,才漸漸由顯而隱。

底下的話語,最能反映老師化凶為吉,遇傷成幸的人生智慧與幽默感了:
幸虧當時剃刀正滑行到鼻梁上,萬一正滑行到咽喉上,而包青天的「把他——鍘——了」再吼得用力一點,恐怕到今日我的屍骨已寒,而名垂宇宙了。(你想,像這樣離開人世,還能不上國內外報紙麼?)

他連「諸葛大名垂宇宙」的名句都用出來了,調侃的卻是報紙以蒐奇志怪為尚,以及因而製造出來所謂的「知名度」了。他所要幽其一默的,就不僅是理髮小姐、電視節目……;深一層看,其中自有他對一己生命價值的,更正面積極的肯定。

在 另外一部分的作品裡,他就是用這種對於生命價值的正面積極的肯定,像他平日關懷學生而更加「有教無類」的,來鼓舞各種場合遭遇到,尤其見諸報端,涉及種種 社會怪現象中而迷途未遠,他認為理當正常萌發成長的青春年少。正面的他寫〈我看大學生〉、〈我看考生〉、〈誰來看我?〉,他強調:〈天生我材必有用〉、 〈少年心事當拏雲〉,以至於必須負起〈三個責任〉、時時〈反聽、內視、自勝〉;負面的他寫〈你要活下去〉、〈一通電話〉、〈徵婚啟事〉,在〈卿本佳人〉一 文中,老師硬是將師母拖下水,夫妻二人一問一答,喟然而嘆:「卿本佳人,奈何——」,奈何的對象由「作賊」而「作盜」而「服迷幻藥」而「陪酒」而「應召」而「馬殺雞」,終至語重心長的說道:

雖 然絕大多數女孩仍在努力使自己成為「佳人」,為紙所醉被金所迷因而徘徊歧途的只是極少數人,但這極少數人已夠使我們看了觸目驚心,為之擔憂,為之惋惜。我 要告訴這極少數應該成為「佳人」的女孩——不管你們把我看成怎麼樣的老頑固,我還是要告訴你們:金錢、虛榮和片刻的陶醉,都不值得你們以放棄「佳人」的代 價去換取,都不值得你們以放棄人生正途幸福的代價去換取!也許你們會把放棄做「佳人」和放棄人生正途的幸福歸咎於社會,歸咎於學校,歸咎於家庭,但是你們 一定不會否認,每一個人的生命之舟,掌舵的是她自己。是不是?
對 擅長於吟風弄月的寫作者或喜愛唯美神韻境界的讀者而言,可能會反用南唐中主李璟的名言:「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一樣的詢問這位作者:「佳人不佳人, 底事干卿?」而且還要「觸目驚心,為之擔憂,為之惋惜」,甚至不避「老頑固」之嫌,還要正言規勸不要「放棄人生正途的幸福」,終至由青少年的喜歡自作主 張,而引申為生命終究是「操之在我」的事實,因而提示:掌握人生方向的「責任」終究在於自己!(是不是?)老師終究是太珍惜世上一切生命的美好,使他不能「無動於中」,以至忍不住夫妻感歎,甚且行之於文字,真的是: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老師的散文娓娓道來,像他的授課一樣,平易近人中姿態橫生;謙沖含蓄裡神彩飛揚;雖然總是出以踏實切要,力求卑之無甚高論,例如他以「我是一枝粉筆」自喻;但是他在心靈境界上的高遠,其實是隱藏不住的。老師在〈秋草夕陽〉一文中,由在一間西曬的大教室中上課,而想起晏幾道的名句:「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竟然引發他「一探浩翰的時空」:
他彷彿升高到雲端,然後俯視塵寰,對整個人類的生命作一次鳥瞰。他會發現個人的生命多麼短暫和渺小。平凡的人,生滅有如秋草上的一滴露水,經不起陽光的照耀,瞬息之間就無影無蹤;卓越的人,生滅也不過像大海中的一朵浪花,一轉眼就已沉到海底……

遠 在約莫兩千年前,我國的詩人早已感嘆:「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詩人彷彿以他的心靈體察到全人類的生命洪流,而自己正是這股洪流中的一個小小泡沫。在 他的前面有數不清的生命泡沫在誕生,消失,在他之後也有數不清的生命泡沫在誕生,消失;他在自己這個泡沫消失之前,匆匆地說出了他對生命的體驗。

老 師面對「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之生存的基本情境,充分體會到:「當然,大多數人都是朝露。露水賦形於自然之氣,晞乾後歸返自然,不曾留下一絲一毫的痕 跡。」卻並不在「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體悟中否定「一切有為法」,反而更加強調秉持良知,掌握一己生命方向的重要;因為他在心中一直感受到「整個人 類的生命」之存在,以及「全人類的生命洪流」,在他的生命前後,不捨晝夜,浩浩長流。因而激發的就是諄諄祈願:

但願這類詩句能把你的心靈從物欲的世界提升出來,登高望遠一番;那時你雖然仍是一個小小的泡沫,但將可減少許多和前後左右的大小泡沬之間的不必要的摩擦,以及在整個洪流中保持若干自主的航向。泡沫總歸要消失,可別讓它在盲目地奔流激盪中消失。

但願「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這兩句詞能引起你對生命作一番超然的觀照,說不定能產生吸塵器那樣的功用,吸盡封閉良知的塵土,使良知重現光芒,照明你的旅程。

雖然領會有遲速,感悟有深淺,經常在談笑風生中金針度人,或者是南針予人的老師,對於他的讀者,和對於他的眾多學生一樣,總是充滿了信心與希望的,所以他說:

秋草年年生,夕陽日日到,你不必愁進不了思維觀照的領域。


‧本文作者柯慶明先生,筆名黑野,曾主編《現代文學》、《文學評論》,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葉慶炳教授任教台大中文系所時的高足。著有學術論著《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中國文學的美感》、《台灣現代文學的視野》等及散文集《昔往的輝光》、《靜思手札》、《省思手札》等書多部。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