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

弘一法師贊并序;臨爨寶子碑



爨寶子碑

編輯

概況

爨(cuàn)寶子碑,全稱為“ 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 ”。乾隆戊戌(公元1778年)出土於曲靖縣城南70裡的揚旗田。咸豐初年,因重修縣志,首錄碑文,有關人士認為有價值,才移至城內的武侯祠。今存曲靖第一中學,建碑亭保護。滇人袁嘉穀為碑亭撰書一聯:
奉東晉大亨,寶子增輝三百字。
稱南滇小爨,石碑永壽二千年。
爨寶子碑立碑至今,已1 570餘年。這裡的“三百”、“二千”,是為了語言對仗,取其約數。實際碑文共388字,立於東晉“大亨四年歲在乙已四月上旬”。爨氏是南中大姓、豪族。早在三國時代,諸葛亮親征雲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亂後,就“收其俊傑”為地方官吏,其中“建寧爨習 ”,“官至領軍”;諸葛亮又“移南中勁卒”,充實蜀漢軍隊,“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南中志》)至魏晉南北朝,爨氏已稱雄南中。1971年陸良縣曾出土石刻一方,上書“泰(太)和五年歲在親(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龍驤之墓”。這“龍驤”是晉將軍名,地位略低於三公,魏晉南北朝在南中的統治者,多加封“龍驤”。這碑石雖僅寥寥數語,但證明早在爨寶子之前80餘年,爨氏就有人做龍驤將軍其家族早已赫一時,稱霸一方了。碑文看,這位23歲就已夭亡的太守,振威將軍是襲職。碑末署名的,有主簿錄事西曹都督省事書佐、千吏、小吏、威儀等大小官吏13人,這,可看出官吏權勢者的阿諛、依附,也可考查當時地方官吏的設置情況,以補史誌之缺。
爨寶子碑俗稱“小爨”碑,立於東晉大亨四年(404年),碑身長方形,通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碑首半圓形,碑額題“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5行15字。碑文400字,13行,每行7~30字。碑尾有題名13行,每行4字,均為正書除最後一字缺損外,其餘都清晰可辨。碑的主要內容是敘述爨寶子的生平、家世及其政績,爨寶子是釁部族首領,世襲建寧郡太守。爨氏是漢末至唐代中期著名的“南中大姓”之一。建寧(今曲靖地區)、晉寧(今滇池地區)兩郡,是爨氏管轄的中心地區。碑末的職官題名,記載了當時建寧太守的屬官名稱,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碑的左下方刻有清咸豐二年(1852年)七月南寧府鄧爾恆題跋,記載了此碑的出土和流傳情況。
碑文字體雄勁古樸,用筆方折,反映了漢字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跡象,是研究中國書體演變的重要實物例證為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有著極高的書法的地位,書法史上常將此碑稱為“小爨”,與南朝爨龍顏碑並稱為“二爨”。
爨寶子碑,字多別體。後人多有考釋。書體在隸楷之間,結構古樸,方毛有勁,拙中帶巧,古氣盎然。前人多所稱道:李根源說該碑“下毛鋼健如鐵,姿媚如神女”;康有為稱其書法“樸厚古茂,奇姿百出”。
爨龍顏碑相較,此碑字數較少,石碑較小(高1.83米,寬0.86米),故後人稱爨寶子碑為“小爨”。大亨是晉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號,次年又改稱元興,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號義熙雲南遠在邊陲,不知內地年號的更迭,故仍沿用。
碑質為沙石,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於曲靖揚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內,現存於曲靖一中爨軒內爨碑亭。碑首為半圓形,整碑呈長方形,高1.83米,宙0.68米,厚0.21米。碑文計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題名13行,每行4字,額15字,均正書。碑文記述爨寶子生平,系爨部族首領,世襲建寧郡太守
1961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重新修理工建碑亭,加固碑座。

內容

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
君諱寶子字寶子,建寧同樂人也。君少禀瑰偉之質,長挺高邈之操。通曠清恪,發自天然;冰潔簡靜,道兼行葦。淳粹之德,戎晉歸仁。九皋唱於名響,束帛集於閨庭。抽簪俟駕,朝野詠歌。州主薄治中別駕,舉秀才本郡太守。寧撫氓庶,物物得所。春秋廿三,寢疾喪官。莫不嗟痛,人百其躬。情慟發中,相與銘誄。休揚令終,永顯勿剪。其詞曰:
山岳吐精,海誕陼光。穆穆君侯,震響鏘鏘。弱冠稱仁,詠歌朝鄉。在陰嘉和,處淵流芳。宮宇數仞,循得其牆。馨隨風烈,耀與雲颺。鴻漸羽儀龍騰鳳翔矯翮凌霄,將賓乎王。鳴鸞紫闥,濯纓滄浪。庶民子來,摯維同響。週遵絆馬,曷能赦放。位才之緒,遂居本邦。志業方熙,道隆黃裳當保南嶽,不騫不崩。享年不永,一匱始倡。如何不弔,殲我貞良。回抱聖姿,影命不長。自非金石,榮枯有常。幽潛玄穹,攜手顏張。至人無想,江湖相忘。於穆不已,肅雍顯相。永惟平素,感慟愾慷。林宗沒矣,令名遐彰。爰銘斯誄,庶存甘裳。嗚呼哀哉![2] 

爨碑_百度百科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