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晚節考》是余英時教授在允晨文化出版的第一本書,原先於1972年在香港新亞書院刊布,1986年增訂版交由允晨出版印行,是允晨叢刊書系的第一本書,學術書系就此立矣,2011年重新排版發行。在舊版序言中,余教授說:「史者,知人論世之學也。今人於論世之義知之甚審,而於知人之義則多忽之。……其旨則有超乎一人一事之考證以外者,蓋亦欲觀微知著,藉『個人良知』以察『集體良知』也。」這段話在今天讀來,與時政相覈,尤顯醒世之見。
《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中的文章,先後發表在《中國時報》《聯合報》《當代》和《明報月刊》,1988年結集刊行,2011年重版。余教授自述寫作此書的心跡︰「像我這樣早年受中國文化陶冶的人,是不可能完全忘情於中國的。但這只是文化上不能忘情,卻與現實政治之間並無必然的關係。中雖間有關涉政治的部份,然而其基本立場仍是文化的。」
《朱熹的歷史世界‧上下卷》是一本曠世大書,卻從不在余教授的研究計畫中。可說是天外飛來。1999年,余教授為《朱子文集》的標點版寫序,越寫越覺其中層出不窮的史料值得深掘耙梳,歷時三年餘終於寫成,以朱熹為引,成為考察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所本,也是知人論世的例證,於2003年出版,震動學界。
《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的前半部原是《朱熹的歷史世界》的緒說,但緒說集中討論宋代的理學和發展,以及其中與政治文化千絲萬縷的發展,難以完全廓清,於是另加入明代理學的發展與演變,讓理學整體發展有了更清晰的面貌,至今仍廣為學界及學院參考所本。
雖然與余教授僅止於書稿的接洽,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典範,讓人肅然動容。一個個人的良知,就足以讓集體良知羞赧,今見一人。唐獎不能增加他的光環,他,嘉冕了唐獎。
對於余先生的短文,訪談,學生談他等資料,讀者或可參考: 《智慧的薪傳:大師篇》,台北: 文建會/新聞局,1995 ,頁328-73
近年來中國出版余英時先生的選集 ,並多方想邀余英時回國的作為,實在沒弄清楚他再訪中國的前題條件是"共產黨必須下台"之後才可能....
雖然余英時(1930年1月22日-)沒見過胡適,而他的老師是楊聯陞和錢穆都了解胡適 余英時先生又是勸學生埋頭讀書的人,他又聰明,當然可以是胡適學的專家......
我走過的路:余英時訪談錄
出版日期:2012/06/22 印刷裝訂:312頁黑白+16頁彩色
版式:平裝
頁數:328
開數:25開(21×14.8cm)
EAN:9789570840117
出版社:聯經
第一本紀錄余英時先生談自己年幼生活、
青少年時期、學生時代及學思歷程的訪談集。
余英時先生是國際知名學者,也是克魯格獎唯一的華人得主。
學術思想博大精深,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
在中國史學研究有極為開創性的貢獻。
本書由作者陳致通過訪問,
呈現余英時先生的學思歷程。
內容包括余英時先生的治學途徑、經歷、研究方法和重點,
以及學術、思想、人文等各方面的觀點。
2006年12月,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余英時教授榮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的克魯格獎。該獎項頒發給諾貝爾獎所未覆蓋的人文學科領域中有傑出成就的學者,以肯定他們在學術研究中的終身成就。
余英時先生是在前後三屆獲獎的五位學人中唯一的華人學者,余先生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上的成就為中外學術界所公認。
作者陳致通過訪問,記錄了余先生治學的途徑、經歷、方法和重點,以及他對學術、思想、人文等各方面的看法等。
全書分為:「直入塔中,上尋相輪」、「宗教、哲學、國學與東西方知識系統」、「治學門徑與東西方學術」、「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四章,書末附錄余英時先生迄為今止的完整著作目錄。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 1987
說M. Weber 的中國宗教的一般論旨錯誤
楊劉的前序與後序都很精彩 可惜預行編目沒寫入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 - Google 圖書結果
余英時 - 2004 - Business & Economics - 248 頁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增訂版)
近 幾十年來,中國大陸和日本的史學界對明清商人的研究做出辛勤的努力,他們蒐集並整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也對許多具體的制度和事象進行了詳細的考 證。但一般而論,由於基本預設、概念架構、以及分析方法都不相同,他們的主要興趣集中在商人的客觀世界和經濟活動方面。至於商人的主觀世界,包括文化背 景、意識型態、價值觀念各方面的問題,在他們的研究取向上是不佔重要地位的。
本書提出的是所謂『韋伯式』(Weberian)的問題: 中國儒釋道三教的倫理觀念對明清的商業發展是否曾發生過推動的作用?作者分析禪宗、新道教和新儒家,從三教的入世倫理及社會影響這一特殊角度入手,特別注 意三教在入世倫理方面相互交涉的複雜過程,尤其是禪宗對理學的影響。從而進一步研究宗教和道德觀念對中國商人階層的影響。
楊聯陞: " 宮崎市定先生指出 與賈音義相通的字: 居 沽 酤 "鹽" 皆以古字為音符
鹽味鹹苦 苦與古通 此音符有買賣之義 或起於鹽之買賣
此種由音義通聯之見解 大有啟發性
---原商賈 余英時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序 台北:聯經 1986 p.23
----
允晨2011年再版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我拿起1986年版本 ,很難讀 ,因為是論文集。
這本書轉引雪橋詩話 (楊鍾羲) 年譜中對王國維"止水" (自沉)的典故之輕忽。
*****
某出版公司為余教授再版書祝賀。貴公司似可包裝一下推出.....
《方以智晚節考》是余英時教授在允晨文化出版的第一本書,原先於1972年在香港新亞書院刊布,1986年增訂版交由允晨出版印行,是允晨叢刊書系的第一本書,學術書系就此立矣,2011年重新排版發行。在舊版序言中,余教授說:「史者,知人論世之學也。今人於論世之義知之甚審,而於知人之義則多忽之。……其旨則有超乎一人一事之考證以外者,蓋亦欲觀微知著,藉『個人良知』以察『集體良知』也。」這段話在今天讀來,與時政相覈,尤顯醒世之見。
《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中的文章,先後發表在《中國時報》《聯合報》《當代》和《明報月刊》,1988年結集刊行,2011年重版。余教授自述寫作此書的心跡︰「像我這樣早年受中國文化陶冶的人,是不可能完全忘情於中國的。但這只是文化上不能忘情,卻與現實政治之間並無必然的關係。中雖間有關涉政治的部份,然而其基本立場仍是文化的。」
《朱熹的歷史世界‧上下卷》是一本曠世大書,卻從不在余教授的研究計畫中。可說是天外飛來。1999年,余教授為《朱子文集》的標點版寫序,越寫越覺其中層出不窮的史料值得深掘耙梳,歷時三年餘終於寫成,以朱熹為引,成為考察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所本,也是知人論世的例證,於2003年出版,震動學界。
《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的前半部原是《朱熹的歷史世界》的緒說,但緒說集中討論宋代的理學和發展,以及其中與政治文化千絲萬縷的發展,難以完全廓清,於是另加入明代理學的發展與演變,讓理學整體發展有了更清晰的面貌,至今仍廣為學界及學院參考所本。
雖然與余教授僅止於書稿的接洽,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典範,讓人肅然動容。一個個人的良知,就足以讓集體良知羞赧,今見一人。唐獎不能增加他的光環,他,嘉冕了唐獎。
方以智晚節考
作 者考密之晚節先後十有餘年,於死節一端且論之至再至三,必窮其原委而後己 。作者筆下所及雖限於一人之事,而目光所注則在明清之際文化動態之整體。密之死於病抑死於自沉,在彼個人生命史上固屬大事,在文化史上則關係尤為重大。以 明遺民而言,密之自沉惶恐灘乃一具有典型意義之事件,故於當時士大夫文化中之價值觀念、道德意識、政治信仰、以至家族倫理皆一一有所昭示。
以 考證方法言,本書重點亦略有與傳統不同之處。清代以來之正統考證大抵以西方所謂實證方法為主體。此蓋與所考之對象有關。典章、文物、制度、事跡、年代之類 皆歷史之外在事象也。故必待證據堅明而後定讞。本書所考者,則古人之心也,柯靈烏 (R. G. Collingwood)所謂史事之「內在面」或「思想過程」 (process of thought) 也。古語有之,「言為心聲」,此則近於西方所謂詮釋方法。
作者考密之晚節尚別有一精彩之處,即隱語系統之破解。以隱語傳心曲,其風莫盛於明末清初。蓋易代之際極多可歌可泣之事,勝國遺民既不忍隱沒其實,又不敢直道其事,物不得其平而又不能鳴,其聲迴盪曲折,於是隱語之系統出焉。故考證遺民事跡者非破解隱語不為功。
《方以智晚節考》欲觀微知著,藉「個人良知」以察「集體良知」。「考證」、「箋釋」雖皆屬傳統文史研究之體製,若善盡其變,則亦未嘗不能與時俱新,以供今之研治文化史與思想史者之驅遣。
****
方以智晚节考
作者: 余英时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4-08-01
内容简介 · · · · · ·
《方
以智晚节考》一书为余英时先生的一部名著,初版于1972年。多年来作者又
不断发现新的资料,做出新的补充考证及修订。本书详细追溯了方以智晚年的活动和他最后自沉于惶恐滩,但仍然不是一般意义的传记研究。作者希望通过他在明亡
后的生活与思想,试图揭开当时移民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的一角,因为明、清的交替恰好是中国上一个天翻地覆的悲剧时代。
“增订版”对方以智死事有了更为细致详尽的解释和论述。为明晰考证的脉络,将先后发表的数篇连缀汇合,同在书中出现,并不以新说改正旧考之误,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因资料的不同而使观点改变完善的过程。
“增订版”对方以智死事有了更为细致详尽的解释和论述。为明晰考证的脉络,将先后发表的数篇连缀汇合,同在书中出现,并不以新说改正旧考之误,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因资料的不同而使观点改变完善的过程。
作者简介 · · · · · ·
余
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
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
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
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
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
术》、《现代儒学论》等。
目录 · · · · · ·
总序增订版自序
余君英时方密之晚节考序/钱穆
自序
方以智晚节考――桐城方密之先生殉难三百年纪念
小引
一、青原驻锡考
二、俗缘考
三、晚年思想管窥
四、死节考
余论
年表
补遗
跋――竹关问题正误
方中履及其《古今释疑》――跋影印本所谓“黄宗羲授书随笔”
方以智晚节考新证
方以智死节新考
方以智自沉惶恐滩考
附录
方以智晚年诗文辑轶
方以智晚年诗文辑轶续篇(辑自《青原山志略》)
重要参考资料选辑
方中通《陪诗》选抄/汪世清辑
参考书目
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_免费高速下载_新浪爱问共享资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方以智 | ||
---|---|---|
大明翰林院檢討
| ||
籍貫 | 南直隸桐城縣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字密之,號曼公 | |
出生 |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 南直隸桐城縣 | |
逝世 | 清康熙十年(1671年) 江西萬安縣 | |
親屬 | (父)方孔炤 | |
出身 | ||
|
目錄[隐藏] |
[编辑] 家族
以智祖父方大鎮,曾任萬曆朝大理寺少卿,治《易經》、《禮記》,著述宏富。父親方孔炤,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1],通醫學、地理、軍事,著有《全邊略記》、《周易時論》等。方以智幼稟異慧,博覽群書。
以智曾隨父宦遊,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直隸、燕京等地,見名山大川,與西洋傳教士畢方濟與湯若望交往,並閱西洋之書。
[编辑] 簡歷
以智與冒襄、侯方域、陳貞慧,合稱明季四公子。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李自成入燕京後,方以智逃至南方。遭阮大鋮迫害,入南明永曆朝,除經筵講官,被太監王坤誣劾免職。唯自行參加抗清活動,兵敗後出家為僧,改名換姓,人稱「藥地和尚」。因「粵案」被清廷押解北上,赴南昌省獄,又押往廣東對案,十月初七日行至江西廬陵府萬安惶恐灘頭,想起宋朝末年文天祥事迹,自沉於江殉國[2]。
[编辑] 學問與學說
方以智作品大多傷時感事之作,如:「同伴都分手,麻鞋獨入林。一年三變姓,十字九椎心。聽慣干戈信,愁因風雨深。死生容易事,所痛為知音。」(《獨往》)。方以智在哲學、自然科學方面卓然有成。著有《通雅》、《物理小識》、《藥地炮庄》、《東西均》、《禪樂府》、《四韻定本》、《醫學全通》等等。其中《通雅》和《物理小識》,是百科全書式的專著,被譽為「十七世紀罕無倫比的百科全書派」大學者。繪畫作品從現知最早作於1635年的《四妙圖》、還有《斷截紅塵圖》、《頑石圖》、《騎驢圖》等。
方以智的學識,《清史稿》本傳記載道:「以智生有異秉,年十五群經子史略能背誦。博涉多通,自天文、輿地、禮樂、律數、聲音、文字、書畫、醫藥、技勇之屬,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
方以智家學深厚,在學習中國學術的同時,也向西人學習科技。他接受近代西方科學知識,並不盲從,常以實驗驗證,糾正西學認識錯誤的地方。方以智提倡通幾與質測之學,在科學上有不少成就。
在物理學方面,方以智更有諸多創見。他從氣一元論自然觀出發,提出一種樸素的光波動學說,認為:「氣凝為形,發為光聲,猶有未凝形之空氣與之摩盪噓吸。故形之用,止於其分,而光聲之用,常溢於其餘:氣無空隙,互相轉應也。」(《物理小識》卷一)方以智認為,光的產生是由於氣受到激發的緣故。由於氣瀰漫分布於所有空間,彼此間無任何空隙,被激發的氣必然要與周圍靜止的氣發生相互作用,「摩盪噓吸」,將激發傳遞出去,這就形成了光的傳播。
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識》一書中,記述有大量動物學、植物學內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識。他引述了傳教士「腦主思維」之說,介紹了西方關於人體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識,但剔除了傳教士所說的「全能的上帝創造世界」之類的內容。
梁啟超說:「崇禎十五年出版的方密之通雅五十卷,實為近代研究小學的第一部書。體例略仿雅爾,而門類稍有增減」」[3]。;又說方以智在音韻學方面的貢獻在於提出「以音求義」[4]。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參考書目
-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
余英時著作 (小部分)
余英時著
近代文明的趨勢--19世紀以來的民主發展 1953
文明論衡 1955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
譯者:程嫩生、羅群等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008
本 書由余英時先生的25篇論文組成,討論主題集中在中國思想史,從先秦到當代,釋證中國文化中的人文情懷和理性精神。體裁有專論、書評、條目和序跋,先 後發表於1980-2006年。內容包括「魏晉時期的個人主義和新道家運動」、「清代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初論」、「孫逸仙的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20 世紀中國國史概念的變遷」等。
這是一篇談"顧頡剛與胡適" 的好作品
出自 余英時著《未盡的才情》,台北: 聯經 2007
這本書是80年代序影印顧的日記出發的
當年吾有彭淮棟先生說日記是好書 可惜我未買
***
人民網
顧頡剛:未盡的才情 |
——從《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 |
余英時 |
會友集─ 余英時序文集
作者簡介
余英時
中央研究院院士,1930年生,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2006年獲頒有「人文學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
余英時1930年生於天津,祖籍安徽潛山,曾師從錢穆、楊聯昇,是當代華人世界著名歷史學者,被部分學界人士認為是第3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漢代中外經濟交通》、《歷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士與中國文化》、《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兼論他的學術精神與晚年心境》、《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現代儒學論》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