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大正文化: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大正文化 帝国のユートピア 2010)




  1. 大正时代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view/85355.htm

    轉為繁體網頁
    日本大正天皇在位的时期,1912——1926年,是短暂而相对稳定的时期。该时代的根本特征,是大正民主主义风潮席卷文化的各个领域。大正前期为日本自明治维新 ...
竹村民郎
たけむら・たみお
1929年、大阪生まれ。元大阪産業大学経済学部教授。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共同研究員。著書に『独占と兵器生産――リベラリズムの経済構造』(勁草書房、1971年)、『廃娼運動――廓の女性はどう解放されたのか』(中央公論社、1982年)、『笑楽の系譜――都市と余暇文化』(同文館出版、1996年)、『関西モダニズム再考』(編著、思文閣、2008年)、『増補 大正文化 帝国のユートピア――世界史の転換期と大衆消費社 会の形成』(三元社、2010年)その他共著、論文多数。(2013年11月現在)

竹村民郎の書籍一覧]
廃娼運動
竹村民郎著作集 Ⅰ
[著者]竹村民郎
[紹介]
《神戸新聞》(2013年4月6日、記者:田中真治氏)→記事を読む
女性がその青春の終わりまでに、もはや一個の廃品でしかないという悲劇は、近代日本の荒廃を如実に物語っている。廃娼運動は、苦界に沈む女性の救済に献身し、この荒廃をもっともラディカルに告発しつづけた唯一の市民運動にほかならない。
「廃娼運動」「大連廃娼事始め」「廃娼運動思想の往還」ほか。
定価=本体 4,800円+税2011年9月25日/A5判上製/488頁/ISBN978-4-88303- 293-8


モダニズム日本と世界意識
竹村民郎著作集 Ⅱ
[著者]竹村民郎
二十世紀初頭日本はどのような時代を迎えようとしていたのか。大量消費社会の萌芽的形成、大衆文化の登場、デモクラシーと軍国主義の交錯する1920年代とその境界諸領域の問題を「モダニズムと世界意識」を切り口に照射するあたらしい社会史。
「世界一周の夢を実現したパイオニア群像」「孫文の日中経済同盟論とその周辺」ほか。
定価=本体 5,800円+税2012年1月25日/A5判上製/544頁/ISBN978-4-88303- 302-7


阪神間モダニズム再考
竹村民郎著作集 Ⅲ
[著者]竹村民郎
二十世紀初頭日本におけるモダニズム受容の先進地域であった阪神間(関西)モダニズムの諸相を「交通文化圏」「日本型田園都市」「都市と余暇文化」の形成、さらに実業家たちのフィランソロピー(社会的貢献)に関連させて考察する。
「阪神間モダニズムの社会的基調」「田園都市思想の一源流、ラスキン - モリス」ほか。
[書評]
『週刊ポスト』「この人に訊け!」、2012年11月2日号、評者:大塚英志氏
定価=本体 6,400円+税2012年7月31日/A5判上製/600頁/ISBN978-4-88303-316-4


帝国主義と兵器生産
竹村民郎著作集 Ⅳ
[著者]竹村民郎
世界資本主義の帝国主義段階への移行期における「兵器生産主導型蓄積」の問題をあきらかにし、今世紀初頭、世界史の転換期におけるわが国の産官軍連繋の深化とフォーディズムの受容、そして天皇主義サンディカリズムの形成について論じる。
「1920-30年代、帝国の危機における天皇主義サンディカリズムの形成」ほか。
定価=本体 6,400円+税2013年11月25日/A5判上製/544頁/ISBN978-4-88303-332-4


[増補]大正文化 帝国のユートピア
世界史の転換期と大衆消費社会の形成
[著者] 竹村民郎
近代日本初の大量消費社会の萌芽的形成、大衆文化の登場、デモクラシーと軍国主義の交錯する大正時代=帝国のユートピアを、政治・経済・文化・生活の領域にわたってあざやかに再現し、現代への連続・非連続性の位相をあきらかにする。
定価=本体 2,800円+税
2010年8月31日/A5判上製/320頁+カラー口絵4頁/ISBN978-4-88303-274-7





大正文化: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
作者: 竹村民郎
林邦由譯,:台北:玉山社,2010;歐陽曉譯,北京三聯,2015

大正,一個充滿希望與不安的年代
  一九一二 ~ 一九二六年的大正時代,不只是台灣讀者,對於日本人來說,也是個容易被忽略的時期,它缺乏此前明治的波瀾壯闊,也沒有此後昭和的慘烈破壞。但這個相對平靜的年代,卻也是吸收了西方文明半個世紀後,日本在物質精神上匯集為市民社會,在政治生活上形成大正民主浪潮。
  當時的國際情勢,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量海外訂單湧入未受波及的日本,使其取代歐洲成為世界外銷工廠。景氣的熱潮,進一步促使大眾文化的拓展,電影、廣播、登山、海水浴、甲子園球賽,成為一般庶民的娛樂活動,而今日我們熟悉的可爾必思、松下電器、阪急百貨,亦發跡於大正時代。
  但在璀璨文化的表象之下所潛藏的,卻是社會矛盾的不斷擴大,勞資糾紛、小作爭議,乃至公娼問題,無數的伏流在社會底層蠢蠢欲動。這股壓力,以一九二三年九月一日的關東大地震為契機,引爆了民眾的不安意識,也逐步將日本推向軍國主義的道路。
  對於當時的台灣人來說,大正時代也是日本對台統治,真正由軍政轉向民政的時期。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口焦)吧哖事件後,漢人的大規模武裝抗日式微。大正七年,田健治郎成為台灣首任文官總督,以「內地延長主義」政策,推動市街改正,重整台灣行政區劃:發佈教育令,確立教育體制:制定「法三號」,將日本法律延伸至台灣。
  在這一連串改革為背景下,大正九年(一九二○)由台灣留學生組成的「新民會」,引導此後多項政治運動。而大正十年年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則成為民族運動的大本營。此外,同年展開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成為二○年代台灣社會運動主流,台灣人的自我意識也逐步形成。
  歷史是人與人、社會與社會、國家與國家間不斷對話激盪的結果,不可能封閉在自我的空間中獨自完成。欲理解台灣近代的發展,就必須認識日本近代的發展,相同的,欲認識日本近代,也不可以忽略當代的世界局勢。本書以市民生活為出發點,結合世界史的角度,帶領讀者一窺大正日本的真實原貌。
本書特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陳慈玉教授專文導讀。
  ◎第一本讓台灣讀者深入瞭解二十世紀初期日本生活樣貌的作品。
  ◎要瞭解二○年代內地延長主義、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台灣重大事件的時代背景,本書是不可或缺的基礎知識。
  ◎本書收錄八十餘幅珍貴老照片,是喜愛歷史的讀者們不可錯過的珍貴資料。
作者簡介
竹村民郎
  一九二九年出生於大阪市。
  立命館大學文學部畢業。前大阪產業大學客座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員。
  著有《獨占與兵器生產》、《廢娼運動》、《笑樂的系譜》,編有《關西現代主義再考》等多部作品。
譯者簡介
林邦由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喜愛歷史、旅行,以及用右手食指按相機快門。現為玉山社專任編輯。

目錄

導 言 陳慈玉
前 言
第一章 大正人的一天 大正九年五月
第二章 巨大都市東京的誕生
第三章 成金的輩出
第四章 大量消費型社會
第五章 大正文化的成立
第六章 作為「時代」的大正
第七章 作為時代區分的大正 (此章有朝鮮總督府發行的統計明信片;批評漱石的《滿韓漫遊》差紀德的《剛果紀行》多多:缺殖民地批評的作家職責......)
補 論 作為「環境論」的郊外成立
後 記
大正文化史年表
參考文獻

前言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日本正進行著國家未來走向的議論。到目前為止,日本人普遍視民主為日本復興的象徵,其內容則是過勞死、單身赴任、免費加班等所代表的猛烈勞動,即便如此,民眾的休閒時間還是有所增加。我們在倉促的經濟與倉促的休閒間的競爭中,以媒體為媒介,確立了大眾文化。
  以現代日本的動畫、漫畫,以及電動遊戲、日本料理、室內設計、音樂等為象徵的大眾文化,被視為是相當新潮的,不只是海外廣大的孩童與年輕人,在成年人間也博得極大人氣。對日本大眾文化中所表現出的文化、美感、創造力,以及對日語關心的人不斷增加,使日本成為軟性權力的大國。對於現代的「日本風潮」(Japonism)現象,美國的道格拉斯.麥葛瑞(Douglas McGray)指出:「一九九○年代的日本,在文化面上,成為新的超級強權。」他更模仿國民生產總值(GNP),稱呼日本的「文化力」為「Gross National Cool,GNC」,也就是「國民總魅力度」的意思(《日本產經新聞》二○○三年九月二十二日)。丸紅經濟研究所根據道格拉斯的說法,將「GNC」作為文化產業市場,統計其規模。
  根據這個統計,包含著文化產業的即是休閒產業。二○○二年估計的產業市場規模:娛樂業五十五.九兆圓、觀光旅行十.九兆圓、趣味創意十一.六兆圓、運動產業四.六兆圓,合計達到八十三兆圓。此外,教育研究三十四兆圓、資訊服務十兆圓、包含法務財務會計土木建築設計的「其他事業服務」二十三兆圓、廣告市場八兆圓、播送業三兆圓,加上動漫商品市場等,推測文化產業全體的市場規模為一百六十四兆圓。(前引《日本經濟新聞》)
  反應當下通貨緊縮的休閒產業市場,與一九九七年相比,二○○二年的規模萎縮了七%。但日本長期的猶疑不決逐漸結束,以今後消費的回覆、創新等為動力,可以預想市場將趨於活性化。
  從而,二十一世紀大眾化的延伸,可以預期將會持續進行。當然,麥葛瑞所讚賞的現代日本風潮現象,是不是真的那麼酷(Cool),仍值得特別注意。
  也有人評價二十一世紀的日本,是具有凌駕千利休、小堀遠州、俵屋宗達,以及孕育出狩野派豪華絢爛的桃山文化的可能性。雖然我姑且承認日本文化革命的可能性,但對其「質」的水準,仍抱持著疑問。
  今日,日本雖然具有創造出洗練獨創文化的可能性,但不應該單單只注意到大眾文化「量」的發展;在全民參與這點上,大眾文化也是具有自由主義的面相。換言之,現在的民主與大眾文化,就像是銅板的兩面。為了思考大眾文化的將來,不能將這層關係簡單化。
  在這裡,對於日本的民主與大眾文化的關係,直接了當地提起一個問題的話,那就是「現代民主與大眾文化的虛構性」問題。拉丁美洲文學代表者、前國際筆會會長的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尤薩(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針對這個問題有如下的敘述:
  文學是娛樂的同時,也是知識的挑戰。如果只有娛樂,其命運只有墜落到地面。電視、電影的觀眾是被動的受體。在這個人們習慣於人云亦云的世界裡,自由還殘存著嗎?(《朝日新聞》夕刊一九九九年一月四日)
  如尤薩敏銳觀察所指出的,現代日本的民主與文化,其虛構性逐漸毫無隱藏地呈現,不正是開始展現其赤裸裸的真實姿態嗎?
  為了不要恣意地去評說日本現代民主與大眾文化,而能對之予以正確地再評價,有必要對人性及歷史有更深入的瞭解。但是,所謂「對於社會及歷史更深入瞭解」又是指什麼?這種東西是存在的嗎?為了盡量逼近右述課題的解答,我選擇從最傳統的研究方向,亦即對一般所稱的大正民主與「大正文化」的再評價入手。也就是說,為了再評價今日的民主與大眾文化,有必要對其根源的所謂大正民主與「大眾文化」的性格,擁有整體的概念。
  將「大正時代」經濟發展量化的大川一司計畫(大川一司、高松信清、山本有造《國民所得》,東洋經濟新報社,一九七四)計算出國內總生產的成長數值。依據這個統計,從一九○八 ~ 一九一七年,日本本土的經濟成長率為三.○九%;一九一三 ~ 一九二二年為五.二一%;一九一八 ~ 一九二七為一.五%;一九二三 ~ 一九三二年為二.三五%。
  這樣的數值與戰後的高度成長相比,是相當低水準的。但「大正時代」的日本本土經濟成長率,就當時的國際水準來看,卻是高水準的。伴隨著經濟成長,農業人口流向都市顯著增加,其結果是,從事工業的人口增加,接著人們再從工業移往第三級產業——買賣、專業領域、商業、運輸、服務業等。與今日的全國性都市化比較,當時勞動關係中,封建的氣氛仍然強固,但在辦公桌前工作的上班族社會成立了。不僅如此,日本農業的發展,使得國內的糧食生產量急遽增長的速度,能夠凌駕同時期人口的增加之上。
  以新的經濟條件出現為背景,日本在「大正時代」,有所謂的「大正民主運動」昂揚興起。同時,以「今日帝劇、明日三越」廣告為象徵的消費社會,也在日本首次出現。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中浮出的,是白樺派、《赤鳥》主義,以及岩波文化與講談社文化。
  這樣來看時,可以理解所謂「大正民主」、「大正文化」,與現代民主、現代大眾文化,正是成同心圓的構造。而這種同心圓的構造又不單只是同心圓,請讀者們將其想像成順著圓弧螺旋上升的樣貌。
  當然,在日本的同時代史研究上,將大正天皇在位的十五年分劃為「大正時代」的作法,在學術上沒有意義乃是一般的常識。故而,也有為了取代「大正時代」的說法,而採用大正民主期、大正民主時代的稱呼來對此時期進行斷代的情形。
  本書當下行文時,且先將學術上的時代區分置於度外,直接使用「大正時代」、「大正文化」的語詞。這是考慮明治、大正、昭和、平成的元號,與日本的意識、理念等文化領域有很深的關聯。但這只是權宜的手段罷了,也請讀者能夠諒察。
  從使用「大正民主期」這樣的時代區分法也可知,學界對於「大正時代」的再評價,將重點置於所謂的大正民主運動,重視對民主主義的積極評價。這樣的立場是注重戰後民主主義與大正民主的連續性。具體來說,美濃部達吉、吉野作造是民主主義的擔當者,其思想遺產即使到今天也必須積極地予以繼承。
  但我認為,以政治史立場為中心,而將本時期稱為「大正民主期」的說法,是否適當仍然有疑問。歷史研究所用的各種方法、斷代分期方式,終究不過是方便研究的假說罷了。懷疑這些假設的正確與否,在研究上不會造成阻礙。不!毋寧說我認為對既成的方法、概念抱持疑問,是與學問的進步相關連的。
  這裡特別想提出來的,是最近慶應大學名譽教授速水融也認為:「『大正民主』是很容易招致誤解的命名,不要使用比較好。……大膽地來說,若僅以當時政局而言,大正時期實在是難以稱之為「民主」時代的。」
  我對「大正」這個時代是如何思考?對時代區分成立的依據,又是如何看待?請各位讀者從本書中理解。這裡僅針對敘述「大正文化」所採取的方法提出一點,即重視「將文化視為行為」來加以把握。我從這個角度,在書中提出文化整體像具有的四個特徵:產業、技術、社會組織與價值觀。
  換言之,本書的基本主題,在於「大正時代」日本經濟驚人的成長下,日本人的生活水準有何變化?與此相關,一般的普通日本人在思考模式、教育、食衣住行、性慾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又有著怎樣的改變呢?
  在「大正時代」的經濟發展中,人們在擴大的服務產業中獲得新的僱用機會。但是,在其中工作的人們的勞動條件,大體上依然是很惡劣的。並且,公、私服務部門所提供的服務,其品質與歐美「先進國」相比,顯然相形見絀。從而,人們在休閒、知識生活、健康、食衣住行的滿足度也是很低的。
  現在,我們對於從「大正時代」到今日的連續性問題,即使是相當程度解決了,但不能說今日已經找到全面解決的方法。今天,我們對於右述從「大正時代」延續至今的種種課題,雖已有相當程度的改善,但仍難以肯定已然找到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我之所以寫作本書,目的也是為了對日本文化論提出再評價的新觀點,而從現代文化與「大正文化」間的先後相承關係上展開本書的內容。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