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重溫國粵語片黃金歲月
回味銀幕巨星醉人丰姿
以攝影師的視角,記錄多位上世紀60~80年代電影、電視明星的片場風采
回味銀幕巨星醉人丰姿
以攝影師的視角,記錄多位上世紀60~80年代電影、電視明星的片場風采
香港電影在五十年代起步入重要的發展時期,當時港產國粵語片開始受到市民歡迎。不少電影公司相繼建立香港的“電影王國”。在電影王國之下,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影視明星,他們的肖像、劇照成為觀眾的收藏愛好,在街頭就有擺賣明星照的攤檔,供“追星一族”選購。
鍾文略四十年代末初來港時在戲院美術部負責繪畫電影廣告畫,不久對攝影產生興趣、拍花拍景也拍人,更因而獲得不少攝影比賽獎項。這門技術讓他後來能先後加入國聯及電懋等電影公司,擔任拍攝明星劇照及肖像的工作,用鏡頭及底片留下一代影星點點動人的不滅星光。
本攝影集從鍾文略拍攝的大量人像作品中,精選近百幅珍貴明星照片,從富藝術的構圖裏,以及兩位影星(蕭芳芳及鄭佩佩)的懇切現身說法,讓人重溫昔日香港電影發展的其中一段光輝歲月,緬懷每一位電影藝人的醉人丰姿。
本書特色
1. 本書收集了超過100幅60至80年代的電影明星舊照片,全部均由著名攝影師鍾文略先生拍攝,富有藝術感,每一幅都是一件大作。
2. 編者周蜜蜜研究60至80年代的電影娛樂圈,為每張照片的主角補寫簡介,更撰寫前言及後者,為這段香港電影的光輝時刻下定義。
3. 邀請曾作為鍾文略模特的蕭芳芳撰寫一文,又邀請鄭佩佩訪問,從二人的訪問了解香港電影發展的一些珍貴片段。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鍾文略
1925年生於廣東省新會縣。1947年來港後,從事戲院電影廣告畫繪畫工作,工餘時自學攝影。
1958年在《新晚報》舉辦的“普魯士菲林攝影比賽”中獲得攝影奬,自此屢獲殊榮,包括香港國際沙龍銀像奬、香港攝影學會甲組月賽等攝影奬項。後獲香港攝影學會授予初級會士及高級會士名銜。
1963年起成為電影公司全職攝影師,並任《攝影新潮》雜誌主編。1968年起自立門戶,從事攝影及沖印業務。1991年起退休。
退休後多次舉辦攝影展。曾出版攝影作品集包括:《從業餘到職業》、《戰後香港軌跡——社會掠影》、《戰後香港軌跡——民生苦樂》、《香港不了情》、《歲月留痕》、《往事只能回味》等。
1999年獲攝影學會授予榮譽高級會士名銜。鍾氏攝影風格帶有藝術感,並喜愛以平民百姓為拍攝對象,滿載感情。
周蜜蜜
又名周密密,曾任電台、電視編劇、專題電影節目編導,影評人協會理事,報刊、雜誌執行總編輯,出版社副總編輯。1980年開始業餘寫作,作品在海內外發表,並獲得多個奬項。
至今已出版百多本著作及編導多部兒童電視劇、電視節目,其中部分作品被選入中、小學教科書。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香港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兒童文學藝術聯會會長、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委員會評審員、護苗基金教育委員、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理事、香港電台節目顧問。
鍾文略
1925年生於廣東省新會縣。1947年來港後,從事戲院電影廣告畫繪畫工作,工餘時自學攝影。
1958年在《新晚報》舉辦的“普魯士菲林攝影比賽”中獲得攝影奬,自此屢獲殊榮,包括香港國際沙龍銀像奬、香港攝影學會甲組月賽等攝影奬項。後獲香港攝影學會授予初級會士及高級會士名銜。
1963年起成為電影公司全職攝影師,並任《攝影新潮》雜誌主編。1968年起自立門戶,從事攝影及沖印業務。1991年起退休。
退休後多次舉辦攝影展。曾出版攝影作品集包括:《從業餘到職業》、《戰後香港軌跡——社會掠影》、《戰後香港軌跡——民生苦樂》、《香港不了情》、《歲月留痕》、《往事只能回味》等。
1999年獲攝影學會授予榮譽高級會士名銜。鍾氏攝影風格帶有藝術感,並喜愛以平民百姓為拍攝對象,滿載感情。
周蜜蜜
又名周密密,曾任電台、電視編劇、專題電影節目編導,影評人協會理事,報刊、雜誌執行總編輯,出版社副總編輯。1980年開始業餘寫作,作品在海內外發表,並獲得多個奬項。
至今已出版百多本著作及編導多部兒童電視劇、電視節目,其中部分作品被選入中、小學教科書。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香港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兒童文學藝術聯會會長、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委員會評審員、護苗基金教育委員、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理事、香港電台節目顧問。
目錄
編者前言:攝影機中的星光大道
I. 不滅的星光
電影拍攝花絮
II. 星語
1. 百感交集的銀幕人生──從鍾文略的攝影作品談起/蕭芳芳
2. 在香港影壇中成長──訪問電影演員鄭佩佩/周蜜蜜
III. 星影
光影下的社會與文化歷史/吳國坤
IV. 星輝
五十至八十年代的影視明星
V. 編者後記
星光璀璨
攝影師簡介
編者簡介
I. 不滅的星光
電影拍攝花絮
II. 星語
1. 百感交集的銀幕人生──從鍾文略的攝影作品談起/蕭芳芳
2. 在香港影壇中成長──訪問電影演員鄭佩佩/周蜜蜜
III. 星影
光影下的社會與文化歷史/吳國坤
IV. 星輝
五十至八十年代的影視明星
V. 編者後記
星光璀璨
攝影師簡介
編者簡介
序
編者前言
攝影機中的星光大道
香港電影的發展歷史,是中國電影歷史的一部分。隨着時代的變遷,不斷地變化和推進,迄今為止已經走過了曲折但光明的道路,開創了星光熠熠、舉世矚目的豐功偉績,在海內外無數的觀眾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不滅的光輝。多少年來,無數銀幕上下的香港電影藝術工作者,為此齊心合力,勇於創新,前赴後繼地付出自己的心血與汗水。
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正處於海峽兩岸政權之間,很自然地成為了各方意識形態搶佔的陣地,這也恰恰是香港電影開始發展的重要時期。那時候,經歷過戰爭後回復平和的香港,備受東西方文化的衝擊,各種各樣的“摩登”電影院紛紛出現,到電影院看電影,成為民眾隆重其事的重要活動。香港的電影業也因之而逐漸起飛。“長城”、“鳳凰”、“新聯”、“邵氏”等電影公司,相繼建立起以香港為基地的“電影王國”。從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如《父與子》、《人海孤鴻》、《可憐天下父母心》、《七十二家房客》等,反映戰後香港家庭艱苦的生活,香港經濟從蕭條到繁榮的時代轉變,到後來拍攝製作的《三看御妹劉金定》、《紅樓夢》、《學生王子》、《難兄難弟》,以及進入七十年代後上映的《唐山大兄》、《精武門》,都是風靡一時的賣座電影。在電影王國出現的同時,從事演藝行業的人,所謂電影明星,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他們的肖像、劇照,成為人們爭相購買欣賞珍藏的商品。由五十年代起,香港的街頭就時常設有擺賣明星照片的攤檔。
電影是時代的見證,因為電影可以將社會景觀和人情世態記錄下來,從各個不同年代出產的香港電影片,更可以看到香港社會的一些變遷痕跡。例如有些影片取材自抗日戰爭、北人南下、廣東鄉人入城、英女皇加冕、居住問題、水荒問題等;也有不少以小市民喜劇方式,拍攝出對香港社會不平現象作出強烈諷刺的影片。那個時代的香港電影風格,也有的偏重於大都市、小人物特有的“鬼馬抵死”、風趣幽默、粗俗潑野、好勇鬥狠、愛追“靚女”,貪慕虛榮、求財逐夢、反斗作怪的本土流行文化特色。
著名攝影師鍾文略,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在戲院的美術部當學徒,負責繪畫美術廣告。在八年間,他不斷地繪畫廣告牌以及戲院電影上映的廣告畫。從1955年開始,三十出頭的他轉職到灣仔國民戲院工作,負責設計電影廣告畫。香港的灣仔區,舊稱“下環”,所謂“四環九約”中的“下環”,就是指灣仔。自1843年以來,灣仔一直是華人聚居的地方,英國人及其他外國人則住在中環。同時,灣仔這名字是“小海灣”的意思。不過隨着城市的發展以及持續的移山填海,昔日“小海灣”早已不復見。今日皇后大道東、大王東街和大王西街“洪聖廟”附近一帶,就是人們居住的地方。填海之前,灣仔的海岸線亦在洪聖廟附近。灣仔當時是居民捕魚的主要地方。惟經過多年的填海,海岸線早已北移數百米,現時皇后大道東一帶已被商業大廈及住宅大廈包圍。
灣仔曾經一度擁有為數眾多的電影院,包括香港大舞台(現合和中心附近)、東方戲院(現大有商場)、國泰戲院(現灣仔道附近)、京都戲院(現灣仔道近活道)、南洋戲院(介於摩利臣山道與天樂里的南洋酒店)、東城戲院(現東城大廈),鍾先生工作的國民戲院,位於駱克道與馬師道交界,也是屬於一個平民集中居住的地帶,商業活動相當活躍頻繁。
由於那個年代,正值粵語電影流行的時期,一套電影放映時間很長,在長期接觸電影劇照及明星照片的情況下,鍾文略先生對攝影的興趣油然而生。但那時候,他的工作月薪只有數十元,必須節衣縮食,才能買到一部比較好的攝影機。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他對攝影藝術的熱情,與日俱增。並且採取“以戰養戰”的方法,先是用借來的相機,無師自通,自行學習、摸索攝影技術,日夜不停地在大街小巷上四處拍攝,再將照片寄到報社刊登,賺取稿費,又以自己的作品參加報刊舉辦的攝影比賽,獲得不少獎項。及後,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美術老師,獲得專業指導,學會了沖曬技術,不久之後,他加入了香港攝影學會,更獲得榮譽級會員FPSHK名銜。
1963年,鍾文略由當時國聯電影公司的著名導演李翰祥介紹,轉職到電懋影業公司負責拍攝電影劇照。電懋影業公司的董事長陸運濤,是星馬首富陸佑之子。那時電懋影業公司的出品與公司形象,都走在時代尖端。旗下擁有陶秦、岳楓、唐煌、易文、王天林、左几、張愛玲等編導人才,演員更陣容鼎盛,女明星如葛蘭、尤敏、葉楓、林黛、林翠等,儀態萬千;男明星如張揚、陳厚、雷震、喬宏,各具型格。片廠則流水作業生產,節省成本,作品質素穩定。多個部門各司其職,宣傳、發行、製片皆人才濟濟。宣傳部出版雜誌及電影特刊,報導影片製作及明星動態,為新出品的影片造勢。
從1956年至1965年,電懋影業公司一共出產了102部國語片,其中有獲得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的《四千金》(1957),又有得到金勳獎的《情場如戰場》(1957),金鼎獎的《龍翔鳳舞》(1959)、《空中小姐》(1959)等,而電懋的女演員尤敏因演出《玉女私情》(1959)和《家有喜事》(1959),兩度在亞洲影展中封后,導演王天林亦憑《家有喜事》獲得最佳導演獎,由此可見電懋出產的影片,在亞洲影展中獲獎之多。
1960年電懋影業公司出品的《星星、月亮、太陽》(1961)在第一屆台灣金馬獎中得到最佳劇情片,女主角尤敏同時得到第一屆金馬影后,電懋影業公司拍攝的影片,在金馬獎中得到優秀劇情片的還有《小兒女》(1963)、《深宮怨》(1964)、《蘇小妹》(1967),其餘出色的影片還有《曼波女郎》(1957)、《啼笑姻緣》(1964)等,其中《愛的教育》(1961)更在威尼斯影展中獲得好評。
1960年,電懋影業公司方面支持朱旭華組成國風影片公司,所出品的《苦兒流浪記》(1959)在舊金山電影節中得到好評,並一度成為台灣的賣座冠軍。電懋影業公司是一間很有成就的國語電影製片公司,在香港的電影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電懋影業公司於1965年改組成為國泰機構(香港)有限公司,原因是該公司的董事長陸運濤因為遇上空難而去世,所以國泰董事長一職,就由他的妹夫朱國良繼任。
根據鍾文略先生的回憶,到電懋影業公司工作,是他人生中最艱苦的工作時期。那時候他初入行,對行內的情況完全不了解,而在片場工作有許多嚴苛的規定,每逢拍電影時,務必準時在片場守候,而且寸步也不能離開。如果遇上導演要趕拍進度,更要長時間常駐片場,有家歸不得。曾經有一次,導演在片場拍攝完畢,才忽然想到要補拍用來印刷海報及宣傳廣告的彩色硬照,豈料拍了一張以後,演員們已經不耐煩,吵吵嚷嚷地要求離開。好不容易才勸說他們多留一會兒,再補拍一張。直至完成時各人都急着要離開片場,事關走遲一步,片場的交通車就會開走,不再等人。這令擔當攝影師的他十分緊張和狼狽。那時專職拍攝劇照的攝影師,還需要伺候明星拍攝造型照及生活照,以供畫報作宣傳之用。即使是等候明星化妝、換衣服也不能擅自走開半步。攝影師往往要空着肚子工作,被迫練就可以挨餓的所謂“神仙肚”。
1968年,鍾文略先生離開了電懋影業公司,踏入了另一個重要的人生階段,正式建立自己的攝影事業。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攝影室,專門拍攝人像、明星照片、廣告照片以及沖曬放大等業務。當時因為懂得專業攝影的人不多,影室的業務迅速發展,不久後又開了以他太太的名字“愛玲”命名的第二家影室。隨着業務蒸蒸日上,他其後再於北角新都城大廈開設大型的“鍾文略攝影室”,達到他攝影生涯的另一個高峰。
多年來,鍾文略先生以自己的攝影機,如實地記錄下香港電影和香港明星的輝煌、美好的時光,以一個又一個的鏡頭,一幅又一幅的照片,精心地繪畫出香港電影發展最真實、最清晰、最立體生動的星光大道,風格優美而深具特色,更具有非常難得的歷史意義。如今在攝影師現已年逾九旬之際,我們再來看看他優秀傑出而豐富多彩的作品,依然形象鮮明突出,閃耀着永恆不滅的星光。
攝影機中的星光大道
香港電影的發展歷史,是中國電影歷史的一部分。隨着時代的變遷,不斷地變化和推進,迄今為止已經走過了曲折但光明的道路,開創了星光熠熠、舉世矚目的豐功偉績,在海內外無數的觀眾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不滅的光輝。多少年來,無數銀幕上下的香港電影藝術工作者,為此齊心合力,勇於創新,前赴後繼地付出自己的心血與汗水。
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正處於海峽兩岸政權之間,很自然地成為了各方意識形態搶佔的陣地,這也恰恰是香港電影開始發展的重要時期。那時候,經歷過戰爭後回復平和的香港,備受東西方文化的衝擊,各種各樣的“摩登”電影院紛紛出現,到電影院看電影,成為民眾隆重其事的重要活動。香港的電影業也因之而逐漸起飛。“長城”、“鳳凰”、“新聯”、“邵氏”等電影公司,相繼建立起以香港為基地的“電影王國”。從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如《父與子》、《人海孤鴻》、《可憐天下父母心》、《七十二家房客》等,反映戰後香港家庭艱苦的生活,香港經濟從蕭條到繁榮的時代轉變,到後來拍攝製作的《三看御妹劉金定》、《紅樓夢》、《學生王子》、《難兄難弟》,以及進入七十年代後上映的《唐山大兄》、《精武門》,都是風靡一時的賣座電影。在電影王國出現的同時,從事演藝行業的人,所謂電影明星,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他們的肖像、劇照,成為人們爭相購買欣賞珍藏的商品。由五十年代起,香港的街頭就時常設有擺賣明星照片的攤檔。
電影是時代的見證,因為電影可以將社會景觀和人情世態記錄下來,從各個不同年代出產的香港電影片,更可以看到香港社會的一些變遷痕跡。例如有些影片取材自抗日戰爭、北人南下、廣東鄉人入城、英女皇加冕、居住問題、水荒問題等;也有不少以小市民喜劇方式,拍攝出對香港社會不平現象作出強烈諷刺的影片。那個時代的香港電影風格,也有的偏重於大都市、小人物特有的“鬼馬抵死”、風趣幽默、粗俗潑野、好勇鬥狠、愛追“靚女”,貪慕虛榮、求財逐夢、反斗作怪的本土流行文化特色。
著名攝影師鍾文略,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在戲院的美術部當學徒,負責繪畫美術廣告。在八年間,他不斷地繪畫廣告牌以及戲院電影上映的廣告畫。從1955年開始,三十出頭的他轉職到灣仔國民戲院工作,負責設計電影廣告畫。香港的灣仔區,舊稱“下環”,所謂“四環九約”中的“下環”,就是指灣仔。自1843年以來,灣仔一直是華人聚居的地方,英國人及其他外國人則住在中環。同時,灣仔這名字是“小海灣”的意思。不過隨着城市的發展以及持續的移山填海,昔日“小海灣”早已不復見。今日皇后大道東、大王東街和大王西街“洪聖廟”附近一帶,就是人們居住的地方。填海之前,灣仔的海岸線亦在洪聖廟附近。灣仔當時是居民捕魚的主要地方。惟經過多年的填海,海岸線早已北移數百米,現時皇后大道東一帶已被商業大廈及住宅大廈包圍。
灣仔曾經一度擁有為數眾多的電影院,包括香港大舞台(現合和中心附近)、東方戲院(現大有商場)、國泰戲院(現灣仔道附近)、京都戲院(現灣仔道近活道)、南洋戲院(介於摩利臣山道與天樂里的南洋酒店)、東城戲院(現東城大廈),鍾先生工作的國民戲院,位於駱克道與馬師道交界,也是屬於一個平民集中居住的地帶,商業活動相當活躍頻繁。
由於那個年代,正值粵語電影流行的時期,一套電影放映時間很長,在長期接觸電影劇照及明星照片的情況下,鍾文略先生對攝影的興趣油然而生。但那時候,他的工作月薪只有數十元,必須節衣縮食,才能買到一部比較好的攝影機。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他對攝影藝術的熱情,與日俱增。並且採取“以戰養戰”的方法,先是用借來的相機,無師自通,自行學習、摸索攝影技術,日夜不停地在大街小巷上四處拍攝,再將照片寄到報社刊登,賺取稿費,又以自己的作品參加報刊舉辦的攝影比賽,獲得不少獎項。及後,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美術老師,獲得專業指導,學會了沖曬技術,不久之後,他加入了香港攝影學會,更獲得榮譽級會員FPSHK名銜。
1963年,鍾文略由當時國聯電影公司的著名導演李翰祥介紹,轉職到電懋影業公司負責拍攝電影劇照。電懋影業公司的董事長陸運濤,是星馬首富陸佑之子。那時電懋影業公司的出品與公司形象,都走在時代尖端。旗下擁有陶秦、岳楓、唐煌、易文、王天林、左几、張愛玲等編導人才,演員更陣容鼎盛,女明星如葛蘭、尤敏、葉楓、林黛、林翠等,儀態萬千;男明星如張揚、陳厚、雷震、喬宏,各具型格。片廠則流水作業生產,節省成本,作品質素穩定。多個部門各司其職,宣傳、發行、製片皆人才濟濟。宣傳部出版雜誌及電影特刊,報導影片製作及明星動態,為新出品的影片造勢。
從1956年至1965年,電懋影業公司一共出產了102部國語片,其中有獲得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的《四千金》(1957),又有得到金勳獎的《情場如戰場》(1957),金鼎獎的《龍翔鳳舞》(1959)、《空中小姐》(1959)等,而電懋的女演員尤敏因演出《玉女私情》(1959)和《家有喜事》(1959),兩度在亞洲影展中封后,導演王天林亦憑《家有喜事》獲得最佳導演獎,由此可見電懋出產的影片,在亞洲影展中獲獎之多。
1960年電懋影業公司出品的《星星、月亮、太陽》(1961)在第一屆台灣金馬獎中得到最佳劇情片,女主角尤敏同時得到第一屆金馬影后,電懋影業公司拍攝的影片,在金馬獎中得到優秀劇情片的還有《小兒女》(1963)、《深宮怨》(1964)、《蘇小妹》(1967),其餘出色的影片還有《曼波女郎》(1957)、《啼笑姻緣》(1964)等,其中《愛的教育》(1961)更在威尼斯影展中獲得好評。
1960年,電懋影業公司方面支持朱旭華組成國風影片公司,所出品的《苦兒流浪記》(1959)在舊金山電影節中得到好評,並一度成為台灣的賣座冠軍。電懋影業公司是一間很有成就的國語電影製片公司,在香港的電影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電懋影業公司於1965年改組成為國泰機構(香港)有限公司,原因是該公司的董事長陸運濤因為遇上空難而去世,所以國泰董事長一職,就由他的妹夫朱國良繼任。
根據鍾文略先生的回憶,到電懋影業公司工作,是他人生中最艱苦的工作時期。那時候他初入行,對行內的情況完全不了解,而在片場工作有許多嚴苛的規定,每逢拍電影時,務必準時在片場守候,而且寸步也不能離開。如果遇上導演要趕拍進度,更要長時間常駐片場,有家歸不得。曾經有一次,導演在片場拍攝完畢,才忽然想到要補拍用來印刷海報及宣傳廣告的彩色硬照,豈料拍了一張以後,演員們已經不耐煩,吵吵嚷嚷地要求離開。好不容易才勸說他們多留一會兒,再補拍一張。直至完成時各人都急着要離開片場,事關走遲一步,片場的交通車就會開走,不再等人。這令擔當攝影師的他十分緊張和狼狽。那時專職拍攝劇照的攝影師,還需要伺候明星拍攝造型照及生活照,以供畫報作宣傳之用。即使是等候明星化妝、換衣服也不能擅自走開半步。攝影師往往要空着肚子工作,被迫練就可以挨餓的所謂“神仙肚”。
1968年,鍾文略先生離開了電懋影業公司,踏入了另一個重要的人生階段,正式建立自己的攝影事業。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攝影室,專門拍攝人像、明星照片、廣告照片以及沖曬放大等業務。當時因為懂得專業攝影的人不多,影室的業務迅速發展,不久後又開了以他太太的名字“愛玲”命名的第二家影室。隨着業務蒸蒸日上,他其後再於北角新都城大廈開設大型的“鍾文略攝影室”,達到他攝影生涯的另一個高峰。
多年來,鍾文略先生以自己的攝影機,如實地記錄下香港電影和香港明星的輝煌、美好的時光,以一個又一個的鏡頭,一幅又一幅的照片,精心地繪畫出香港電影發展最真實、最清晰、最立體生動的星光大道,風格優美而深具特色,更具有非常難得的歷史意義。如今在攝影師現已年逾九旬之際,我們再來看看他優秀傑出而豐富多彩的作品,依然形象鮮明突出,閃耀着永恆不滅的星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