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M. McCarthy
(上周2016.7 ,季季說:USIS 當年買《現代文學》600本。)
台灣稱呼洋人,喜歡只用姓或者名,很不好的習慣。
因為 講McCarthy,可能會誤以為是"恐共"的美國國會議員Joseph McCarthy。
當時美國新聞處借居孫立人將軍住過的......處長叫McCarthy, Richard M.
網路上有他13頁的回憶訪談,我認為很值得整理出來供國人參考:
McCarthy, Richard M. -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www.adst.org/OH%20TOCs/McCarthy,%20Richard%20M.toc.pdf
朱宥勳更新了他的近況。
2017年3月4日 ·
在讀1960年代前後的一些作家資料,真的覺得當時的「美國新聞處」處長麥卡錫,在台灣文學史上應該值得至少一個專門的章節。他在1942年參加二戰,1950年代之後就在越南、香港、台灣等地的美新處任職,幾乎把亞洲轉了一圈。美新處同時是外交機構、文化機構和情報機構,擔負著美國「反共宣傳」的任務。在台港的那幾年間,麥卡錫涉入文壇的程度非常深,特別在維持與作家的關係上做得十分綿密。
在香港,透過宋淇,麥卡錫與張愛玲合作,先是請張愛玲譯書,後來更是直接「出題」,委託張愛玲寫小說,即《秧歌》和《赤地之戀》。在台灣,透過殷張蘭熙(她是殷琪的母親⋯⋯)、吳魯芹,麥卡錫也織起了一張細密的關係網。
比如夏濟安等人創辦的,影響力廣大的《文學雜誌》,背後就有麥卡錫的支持。夏濟安最重要的幾篇小說評論,多在《文學雜誌》上發表。當時的重要作家彭歌、新銳作家余光中,都有作品發表。《文學雜誌》後來把新詩的審稿交給了余光中,因此又連上了一大掛「藍星」的詩人。台大外文系學生輩的白先勇、陳若曦、歐陽子、王文興等人,也和這個雜誌有連結。當《文學雜誌》因為夏濟安赴美而逐漸停刊時,這群受到影響的學生又接著辦了《現代文學》,麥卡錫也曾經資助過這個雜誌。
而從《文學雜誌》岔出去,還有一條線索是出版商劉守宜。負責發行出版的劉守宜,是「明華書局」的負責人,也是夏濟安、吳魯芹的好友,這個組合戲稱為「吳夏劉」。明華書局出版了姜貴的《旋風》(難怪夏濟安會注意到這本這麼冷門的書,這也是美新處資助出版的反共小說)和聶華苓的早期小說,更接了許多美新處的案子,出版一系列翻譯作品,比如聶華苓翻譯的亨利・詹姆斯。這當然也是某種形式的資助。
這樣算一算,整個1960前後的台灣文壇,其實都在麥卡錫主導的美新處的網羅裡了。他建立了非常完整的網路,幾乎沒有連結不到的人。
讀陳若曦的自述,更可以感受到麥卡錫的「佈線」是多麽綿密,對這種有潛力的年輕作家是全力吸收、又不給予任何壓力。陳若曦找工作時,是由麥卡錫幫忙引介的,是在一個美國設立、專門訓練台灣政府官員英語的機構上班。美國在台機構的工作很難擠進去,麥卡錫在其中出的力自不待言。更有趣的是,陳若曦負責的那個班,竟然是訓練立法委員和國大代表的⋯⋯所以她的工作,就是幫這些每週來上課的政要學員簽到、弄講義,最後當然通通都認識了。把這個說成是麥卡錫的刻意安排,可能有點太過了,但我想他心中至少會閃過「這樣的連結很不錯」的念頭吧XD。
後來,陳若曦想赴美讀書,麥卡錫立刻大力推薦他的母校愛荷華大學,說那裡有個寫作工作坊,主持人就是他的老師保羅・安格爾。就在陳若曦因為美籍男友的緣故,決定先去念其他學校一年時,麥卡錫還特別要求陳若曦無論如何先去跟安格爾見一面(又是連結!)。陳若曦跟安格爾談話的過程中,安格爾不斷詢問台灣的作家,於是陳若曦理所當然地提到了聶華苓等人。隔年,安格爾正式訪台,結識聶華苓,發生了後來那麼多事情,就顯然不是「命運的意外安排」了。
也就在陳若曦赴美隔年,麥卡錫又推薦了白先勇、王文興、聶華苓三個名字給他的老師安格爾。這些人後來都去了愛荷華大學,還有一個人留下來把寫作工作坊搞得超大。
陳若曦留美期間,剛好也遇到麥卡錫調回美國,負責「美國之音」廣播電台的主管。就在他任職的兩年間,他幫中文部門找了兩個工讀生,一個是陳若曦,一個是王文興。王文興還在那裡交了一個論及婚嫁的越南籍女友(後來沒成)。
你這個美新處長的售後服務也做得太周到了吧。
想想真的是很欽佩也很可怕。往後半個世紀的台灣文壇,有至少半壁江山是一個外國機構(如果不說是麥卡錫一個人的話)挑選、培養出來的。眼光之好、培訓手段之細膩、「投資報酬率」之高,真的十分驚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