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Mao Zedong’s populism was an abrupt departure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many of its key concepts had been developed several decades earlier by young May Fourth intellectuals, including Liu Fu, Zhou Zuoren, and Gu Jiegang. The Chinese folk-literature movement, begun at National Beijing University in 1918, changed the attitudes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toward literature and toward the common people.
Turning their backs on “high culture” and Confucianism, young folklorists began “going to the people,” particularly peasants, to gather the songs, legends, children’s stories, and proverbs that Chang-tai Hung here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ir focus on rural culture, rural people, and rural problems was later to be expand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aries.
Going to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 1918-1937.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5. Chinese translation: 《到民間去: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三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 trans. by Dong Xiaoping. Shanghai: Shanghai wenyi chubanshe, 1993.
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新譯本)
從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使用民間文學和民俗學資料,探討20世紀初五四運動至抗戰前的民間文學運動及其影響。
這場運動由北京大學的幾位青年民俗學者發起,他們批評封建儒家傳統及貴族文化,認為它們是中國現代化的絆腳石。
他們主張「到民間去」,找尋中國文學的真正寶藏。
他們認為民歌、傳說、兒童文學和諺語等是平民的「真聲」,也是中國文學的精粹部分。他們還認為,這些平民文學種類長期受到上層儒家精英文化的輕視和壓制,正在迅速消失,故應該抓緊搶救,努力搜集,恢復它們原有的光彩。
民俗學者把中國文化划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個階層:平民文化與貴族文化。
他們大部分人認同平民文化,主張要向老百姓學習。
這不僅代表了他們要重新評估中國文化的決心,也標志着他們反思自己的社會角色的轉向,以及希望參與改革社會的抱負。
這場民間文學運動為后來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的「文化下鄉」運動開啟了先河。
洪長泰(Chang—tai Hung),早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1973),旋即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獲宗教學碩士學位(1975)和歷史學博士學位(1981)。美國卡爾敦大學副教授、教授(1984—1998),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1999 至今)。主要著作有Going to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 1918—1937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5) ,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 1937—1945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Mao』s New World,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 University Press, 2011),《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 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 等多種。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民間文學的發現
民間文學的含義
「到民間去」運動
對農村生活的浪漫向往
民族主義
外來影響
歷史先驅
李調元
馮夢龍
第二章 開拓者
劉復
周作人
顧頡剛
《歌謠》周刊與《民俗》周刊
搜集方法
第三章 歌謠
新文學運動
方言文學
情歌
婦女遭遇歌
生活歌
猥褻的歌謠
歌謠征集運動與政治
第四章 傳說
故事與傳說
風流才子徐文長
孟姜女
祝英台
傳說、歷史與民眾的價值觀
第五章 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與兒童問題
批評儒家的兒童觀
西學的啟迪
兒童文學的意義
童話的價值與不足
教育與訓誡
兒歌與兒童教育
第六章 諺語
諺語研究
諺語與格言
諺語與文學
農諺
訓誡諺語
風土諺語
知識分子與民眾言語
第七章 知識分子與民眾
社會壓力與政府壓力
兩個需要澄清的問題
兩層文學的理論
兩種民間文學觀
反傳統與反儒學
民俗學者的民粹主義
主要引用期刊名稱縮略語
參考文獻綜錄與引得
詞匯表
索引
譯后記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121
Going to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 1918–1937
Publication: February 1986
《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是一本以嶄新的角度來探討二十世紀中國政治文化的書。這部書收錄了作者過去十多年來發表的九篇文章(兩篇中文,七篇英文),討論的題目比較多,所涉的範圍也相當廣泛。
本書的第一至第三章討論漫畫的發展;第四章談的是另一種通俗圖像藝術︰木刻;第五章是有關延安時期(一九三六至一九四七年)中共知識分子改造盲說書人韓起祥的經過;第六章研究中共戰爭歌曲中的神話與象徵;第七章則是報章媒體早期所扮演的角色──另一種重要的普及文化;最後兩章集中討論中共的政治文化︰第八章分析中共的節日、第九章是從建築、歷史和雕塑三種不同但卻又相關的角度去分析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