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青木正儿《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华名物考》《琴棋書畫》《金冬心的藝術》試問有錢百萬河東客,可買松陰六月涼?






30:52

287 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全集簡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5WGkQY1IM&t=49s


青木正儿著作[編集]

単著[編集]

  • 『金冬心の藝術』彙文堂書店、1920。作品解説
  • 『支那文藝論藪』弘文堂書房、1927
  • 『支那近世戯曲史』弘文堂書房、1930
  • 『支那文学概説』弘文堂書房、1935 
  • 『元人雑劇序説』弘文堂書房、1937
  • 『江南春』弘文堂、1941。平凡社東洋文庫 1972、ワイド版2003
  • 『支那文学藝術考』弘文堂、1942 
  • 『支那文学思想史』岩波書店、1943 
  • 『抱樽酒話』弘文堂アテネ文庫、1948
  • 『酒の肴』弘文堂アテネ文庫、1949
    • 『酒の肴・抱樽酒話』岩波文庫 1989 
  • 『華国風味』弘文堂、1949。岩波文庫 1984、ワイド版2001
  • 『中華文人画談』弘文堂「麗澤叢書」、1949 
  • 『清代文学評論史』岩波書店、1950 
  • 『琴棊書画』春秋社、1958、増補版1964。平凡社東洋文庫 1990(底本は初刊)
  • 『中華名物考』春秋社、1959。平凡社東洋文庫 1988、ワイド版2007
  • 『中華飲酒詩選』筑摩書房、1961。筑摩叢書 1964、復刊1984ほか。平凡社東洋文庫(解説中村喬) 2008
  • 『酒中趣』筑摩書房、1962。筑摩叢書 1984。『酒の肴』+『抱樽酒話』ほか 

訳注・解説[編集]

  • 抱甕老人『通俗古今奇観』 淡斎主人訳・校註、岩波文庫、1932、復刊1986ほか
  • 『歴代画論 唐宋元篇』 奥村伊九良共訳編、弘文堂書房「麗澤叢書」、1942
  • 『新訳 楚辞』春秋社、1957。のち筑摩書房〈世界文学大系7・中国古典詩集〉に収録(1961)
  • 『元人雑劇』弘文堂、1957。のち一部を、平凡社〈中国古典文学全集33 戯曲集〉に収録(1962)
  • 袁枚『随園食単』六月社、1958、随園(非売品)1964、岩波文庫 1980
  • 『中華茶書』春秋社、1962。柴田書店(復刻版)1976、新版1982
  • 『北京風俗図譜』平凡社東洋文庫(全2巻)、1964(編著・解説内田道夫)。平凡社(新装版 全1巻)1986
  • 『漢詩大系8 李白』集英社、1965。新装版『漢詩選8 李白』同 1996
  • 『芥子園画伝』筑摩書房、1975。図版・解説の分冊、補訂解説入矢義高

全集[編集]

  • 青木正児全集春秋社、1969-75、復刊1984ほか
  1. 『支那文学思想史・支那文学概説・清代文学評論史』
  2. 『支那文藝論叢・支那文学藝術考』
  3. 『支那近世戯曲史』
  4. 『新訳楚辞・元人雑劇序説・元人雑劇』
  5. 李白
  6. 金冬心之藝術・中華文人画談・歴代画論・鉄斎解説』
  7. 『江南春・琴棋書画・雑纂』
  8. 『中華名物考・中華茶書・随園食単』
  9. 『酒中趣・中華飲酒詩選・華国風味』
  10. 芥子園画伝』、訳著・神田喜一郎補訂解説

回想記[編集]

記念論集[編集]

  • 『中華六十名家言行録 青木正児博士還暦記念』吉川幸次郎編、弘文堂「麗澤叢書」、1948 

 青木正兒( 1887- 1964)《中國近世戲曲史王古魯譯著 商務1931序/1936 台灣商務1965 
王古鲁译著,蔡毅校订. 北京中華:1954/2009
[PDF] 

王古魯對古典小說文獻的蒐訪與研究

www.ncl.edu.tw/.../98-1-6羅景文P145-170.pdf - Translate this page
File Format: PDF/Adobe Acrobat - Quick View
by 羅景文 - Related articles
由於王古魯(1901-1958)在抗戰時期與日人親近,使得他蒐訪與研究古典小 ... 中鈎輯相關線索,藉以說明王古魯蒐求域外小說文獻,及其歸國之後介紹與整理這 ...

 《中國近世戲曲史》之作,出于欲繼述王忠愨國維先生名著《宋元戲曲史》之志,故原欲題為《明清戲曲史》,以易人曰人耳目之故,乃以《中國近世戲曲史》為名 也。稱之為“近世”者,以戲曲在唐以前,殆無足論,至宋稍見發達,至元勃興,至明清益盛。而元明之間,顯然有可劃為一期之差異存在。即元代以北曲雜劇為 盛;而明以後則南曲傳奇,極形全盛。且王先生編戲曲史也,劃宋以前為古劇,以與元劇區別,余從而欲以元代當戲曲史上之中世,而以明以後當近世也。 


目錄

原序
吳序
譯者敘言
附︰譯著者敘言
專門用語略說
第一篇 南戲北劇之由來
第一章 宋以前戲劇發達之概略
一、先秦時代
二、漢代
三、六朝及唐代
四、宋代
參考
一、《武林舊事》所載官本雜劇段數二百八十本目錄
二、《輟耕錄》所著錄之六百九十種院本名目
第二章 南北曲之起源
第一節 用于宋代雜劇中之樂曲
第二節 南宋雜劇與金院本
第三章 南北曲之分歧
第一節 元代雜劇之改進
第二節 南戲發達之徑路
第三節 雜劇及戲文之體例
第四節 元代北劇之盛行與南戲之下沉
參考
一、《琵琶記》之開場
二、《小孫屠》之家門
三、《武林舊事》(卷一)所載時和所念誦之“致語”與“口號
第二篇 南戲復興期(自元中葉至明正德)
第四章 南戲之復興
參考
一、青木氏所引王世貞《藝苑�言》之原文
二、《永樂大典》本《宦門子弟錯立身》中歌詠傳奇名之曲辭
三、沈《南九宮譜》所載之(刷子序)散曲
四、《永樂大典目錄》所收之南戲
五、《南詞敘錄》所載“宋元舊篇”目錄
第五章 復興期內之南戲
第一節 《永樂大典》本戲文三種
第二節 《琵琶記》與《拜月亭》
第三節 其它元末明初之南戲
一、《荊釵記》
二、《白兔記》
三、《鎂殺狗記》
四、《金印記》
五、《趙氏孤兒》及《牧羊記》
第四節 成化、弘治、正德間之南戲
一、《五倫全備》
二、《香囊記》
三、《精忠記》(附《金丸記》)
四、《連環記》
五、《千金記》(附式四節記》)
六、《繡襦記》
七、《三元記》
參考
一、趙五娘之題真容詩
二、陸放翁詠蔡中郎之詩
三、《殺狗記》二十二出之下場詩
四、《明珠記》第六出之白
五、《浣紗記》第三十二出之白
六、關于《東窗事犯》的作者
七、《千金記》的命名
第六章 保存元曲余勢之雜劇
第一節 明初之雜劇
第二節 周憲王之雜劇
一、道釋劇
二、妓女劇
三、牡丹劇
四、節義劇
五、水游劇
六、其它之劇
第三節 王九思與康海
參考
一、《太和正音譜》所著錄之“國朝三十三本”雜劇目錄
二、《正音譜》所分雜劇之十五體
三、《香囊怨》譜人雜劇名之曲
四、西諦《中山狼故事之變異》摘錄
第三篇 昆曲昌盛期(自明嘉靖至清乾隆)
第四篇 花部勃興期(自乾隆末至清末)
第五篇 余論
索引
校訂後記

本書之作,出于欲繼述王忠愨國維先生名著《宋元戲曲史》之志,故原欲題為《明清戲曲史》,以易人曰人耳目之故,乃以《中國近世戲曲史》為名也。稱之為“近 世”者,以戲曲在唐以前,殆無足論,至宋稍見發達,至元勃興,至明清益盛。而元明之間,顯然有可劃為一期之差異存在。即元代以北曲雜劇為盛;而明以後則南 曲傳奇,極形全盛。且王先生編戲曲史也,劃宋以前為古劇,以與元劇區別,余從而欲以元代當戲曲史上之中世,而以明以後當近世也。

明治四十五年(1912)二月,余始謁王先生于京都田中村之僑寓。其前一年,余草《元曲研究》一文卒大學業,戲曲研究之志方盛,大欲向先生有所就教,然先 生僅愛讀曲,不愛觀劇,于音律更無所顧,且此時先生之學將趨金石古史,漸倦于詞曲。余年少氣銳,妄目先生為迂儒,往來一二次即止,遂不叩其蘊蓄,于今悔 之。後游上海再謁先生,既而大正十四年(1925)春,余負笈于北京之初,嘗與友相約游西山,白玉泉旋出頤和園,謁先生于清華園,先生問余曰︰“此次游 學,欲專攻何物歟?”對曰︰“欲觀戲劇,宋元之戲曲史,雖有先生名著足陳具備,而明以後尚無人著手,晚生願致微力于此。”先生冷然曰︰“明以後無足取,元 曲為活文學,明清之曲,死文學也。”余默然無以對。噫,明清之曲為先生所唾棄,然談戲曲者,豈可缺之哉!況今歌場中,元曲既減,明清之曲尚行,則元曲為死 劇,而明清之曲為活劇也,先生既飽珍羞,著《宋元戲曲史》,余嘗其余瀝,以編《明清戲曲史》,固分所宜然也,苟起先生于九原,而呈鄙著一冊,未必不為之破 顏一笑也。

余少年時,即有讀《淨琉璃》之癖,明治四十年(1907)左右,在熊本學窗時,嘗見蟹川臨風氏之《中國文學史》中,所引《西廂記》“驚夢”一折,雖未能潦 解,然己神往矣。後又得解釋《西廂記》數折之書,益喜焉。此為餘知中國戲曲之始,亦即愛好中國戲曲之始也。及進京都大學,適際會我師狩野直喜先生將大興曲 學之機運,《元曲選》《嘯余譜》等,堆學齋中,乃欣然涉獵,叉承老師之指授,專事研究元曲,略得窺其閘徑也◇當卒業也,老師戒以更進而求曲學大成,嗣後十 數年,或修或廢,碌碌無成。及大正十四年,游學北京,乘機觀戲劇之竇演伊欲以之資書案空想之論據,然餘所欲研究之佔典的血蓖曲”,此時北地己絕遺響,殆不 獲听。惟“度黃”竹梆子”激越俚鄙之音,獨動都城耳。乃數“盞曲彡之衰亡,草《自毫曲至皮黃調之推移》(大正十五年[1926]作,載《內藤先生還厝祝賀 支那學論叢》中)。旋游江南寄寓上海者9前後兩次。每有暇輒至徐園,听蘇州蓖劇傳習所童伶所演良曲,得聊醫生平之渴也。今蓽濱“盞曲”者,國中唯有此一班 而已。所演者,以屬於南曲為主,然閩存北曲之遺響。歸國之後,乃葺《南北曲源流考》(昭和二年匚1927彐作,載《狩野先生還靨祝賀支那學論叢》中)一 艾,言王先生所未言者。因此老師頻勸完戚《明清戲曲史》,於是著手整理資料,旁讀未讀之曲。去年正月二日為始,執筆至八月,脫稿十之七八,先付手民,今年 正月續稿全戚,今將觀其印成也。 

曩所草之二文,修正割社,配置之於書中各章。即第二章《南北蚰之起源》,第三章中第一節《元代雜劇之改進》、第二節《南戲發達之徑路》、第四節《元代北劇 之盛行與南戲之下沉》,第四章《南戲之復興》,第七章《毫曲之興隆輿北曲之衰亡》,第十四章《南北曲之比較》,用《南北曲源流考》之文;第+二章《花部之 勃興與蟲曲之衰頹》用《自茛曲至皮黃調之罐移》。此外第+六章《沈瘭〈南九宮十三調曲譜〉與蔣孝之〈九宮〉〈十三調〉二譜》,為昭和三年(1928)九月 所草,曾一廣載於《高瀨先生還’B祝賀支那學論叢》中,其他皆為新起草者。

書中所出之名作梗概,初欲置其取舍標準於收集戲場通行散齙之《醉怡情》、《綴白裘》、《納書楹曲譜》、《六也曲譜》、《集成曲譜》所揉之曲目上,擇其全本 之可得見者記之,嗣以其他不通行於歌場中,而傣優秀作品者不少,且以上述諸書中,所取雜劇極少,苟不∵一加人伊殊有遺珠之憾。囚不厭其多,出之全力,以供 讀耆儐覽。《曲海總目提要》一書,存梗概者雖不少,然極蓍名之作,反不見載,即有載耆,亦往往敘事,有與原作少合之處。敬今一切根據原本。親自作之,白有 識者能辨之也。但餘文抽劣,難達意處頗多為憾耳。其文難力求簡要,然辭簡則事難蠱,多用漢文語,以節文字,則陷於艱澀難解。餘屢次擲篁而數文之難為也。且 悔徒費紙筆,而成一巨冊之愚。又書中不引原作曲文之例,於體例上雖似有稍偏之感,然戲曲之巧拙,菲可僅以曲文一二闋知之,至少須示一螄,此非本書所鮐為 者。沉《綴白裘》、《集成曲譜》二書,可供讀者案頭無數作例耶?故今以此責,讓之二書,於此一切省略之。讀本書之梗概,然後讀上述二書所收之散齙,雖未通 覽全本,庶凡得略窺其一斑歟?此餘之不出一作例,反盡力於廣舉梗概之理由也。

當編本書之際,吾師狩野先生假與秘藏之《玉夏齋傳奇》十種;鈴木先生許一覽其所藏戲曲;同學小島蒲馬君容餘之記,執二三文獻鈔錄之勞;友人倉石武四郎君斡 旋《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抄寫,自當嚴校之任等,助餘之處不少;長濘規矩也君就稀覯之曲本,時時報導其所得所見,更得馬隅卿君經餘以倉石之介,許餘抄寫《永 樂戲文》,深感師友誘掖之恩,謹記此以表謝意。      

昭和五年《1930)二月二十四日
仙台廣瀨河畔老楓廬莆木正兒識



《中国近世戏曲史》_互动百科

《中國近世戲曲史》為史論著作。日本青木正兒著。成書於昭和五年(1930),1933年上海北新書局出版鄭震節譯本,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王古魯的全譯本,1954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王古魯的增補修訂本,1958年又由作家出版社重印,題署為“青木正兒原著,王古魯譯著”。全書有五篇十六章三十二節。其第三篇“崑曲昌盛期”評述了自明嘉靖至清乾隆間的崑曲發展歷程。編輯摘要目錄

    
1 簡介
    
2 內容
    
3 價值
    
4 作者
    
5 譯者  《中國近世戲曲史》 - 簡介《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國近世戲曲史》

 
中國戲曲史專著。 〔日〕青木正兒著,成書於昭和五年(1930)。 1933年上海北新書店曾出版鄭震節譯本。 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又出版了王古魯的譯本,1954年中華書局出版了譯者的“增補修訂本”,1958年又由作家出版社重印。 著者自序撰寫此書目的是想作為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之續編,原欲題名為《明清戲曲史》。著者認為,戲曲在唐以前殆無足論,宋代稍見發達,是戲曲史的古代期,元代為中世期,明清為近世期,遂用現名。  青木正兒在大學求學時即愛好中國古典戲曲,1912年曾拜謁當時僑寓日本的王國維,1925年遊學北京,又訪晤王國維於清華大學,始以全力致力於中國戲曲史的研究,博覽曲籍,並在北京、上海觀摩戲曲演出,撰述《南北曲流源考》、《自崑曲至皮黃調的推移》等專論,在此基礎上,編寫了《中國近世戲曲史》。  《中國近世戲曲史》 - 內容《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國近世戲曲史》

 
全書五篇十六章。第一篇“南戲北劇之由來”,敘述宋以前戲劇發展之概略,南北曲之起源,南北曲之分歧。第二篇“南戲復興期”,論述自元代中葉至明正德年間的南戲,以及固守元曲餘勢的明初雜劇。第三篇“崑曲昌盛期”,論述自明嘉靖至清乾隆期間的崑曲,又細分為崑曲的勃興時代(自嘉靖至萬曆初年)、極盛時代(前期)(萬曆年間)、極盛時代(後期)(自明天啟到清康熙初年)、餘勢時代(自康熙中葉至乾隆末葉)。這是全書著力論述的一篇,此篇五章,介紹和分析了五十幾位劇作家及其代表作。第四篇“花部勃興期”,論述自乾隆末至清末花部之勃興與崑曲之衰頹。第五篇為“餘論”,論述南北曲之比較,劇場之構造及南戲之腳色,沈璟之《南九宮十三調曲譜》與蔣孝之“九宮”、“十三調”二譜的關係著者考訂證明,《讀曲叢刊》中《十三調南曲音節譜》及《舊編南九宮目錄》均非徐渭所撰。  《中國近世戲曲史》 - 價值此書對明清戲曲的重要作品,都寫了較詳盡的劇情梗概。分析作品,著者註重結構、取材、曲詞及聲律。重要作品的版本沿革,也略有介紹。這是一本材料豐富、編排系統、有一定影響的中國戲曲史研究專著。 譯者王古魯在中譯本中增入“參考”29處,附錄2項。 “參考”收入了許多重要的戲曲史料,彌補原著在徵引文獻方面的不足,也有的是為了糾正著者的錯誤,對原著作必要的補充與修正。並附錄《國立北平圖書館所藏之蔣孝〈舊南九宮譜〉》與《蔣孝〈舊編南九宮譜〉與沈璟〈南九宮十三調曲譜〉》考證文章兩篇。 1954年出版的“增補修訂本”,訂正了原譯的一些錯誤,並根據新的文獻資料,重編了《曲學書目舉要》,補入了《奢摩他室藏曲待價目》等,都反映了譯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中國近世戲曲史》 - 作者青木正兒是日本著名漢學家,文學博士,國立山口大學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文學戲劇研究家。  青木正兒,號迷陽,生於日本山口縣下關。青木正兒自言少時就有“讀淨琉璃之癖”,在中學時代,喜讀《西廂記》等中國古典作品,“很覺中華戲曲有味”,在大學學習時代,致力於“元曲”的研究。 1908年進京都帝國大學後,師事狩野直喜(1868-1947)。狩野直喜是日本研究中國文學史的先驅之一。在狩野直喜的指導下,他廣泛涉獵《元曲選》、​​《嘯餘譜》等曲學書籍,並對元雜劇進行了專門研究,1911年以《元曲研究》一文從京都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畢業後任教於同誌社大學,1919年與京大同學小島佑馬、本田成之等組成“麗澤社”,創辦《支那學》雜誌。並在該雜誌上發表《以胡適為中心的中國文學革命》,是向日本介紹中國新文化運動及其中心人物胡適的第一篇文章。他還多次向胡適提供在日本搜索到的中國文學史資料。二十年代,他到中國訪學,與胡適有直接的交往。 1923年青木正兒任仙台東北帝國大學助教,後歷任京都帝國大學、山口大學教授。三十年代,青木正兒就被中國學術界譽為“日本新起的漢學家中有數的人物”,後更被譽為“舊本研究中國曲學的泰斗”。著有《中國文藝論數》(1927),《中國近世戲曲史》(1930),《中國文學概說》(1935),《元人雜劇序說》(1937),《元人雜劇》(譯註,1957)等,所著結集為《青木正兒全集》(10卷)。不過,最為學界熟知和影響深遠的,還是他的成名作《中國近世戲曲史》。他曾多次向王國維求教,並遊學北京、上海,觀摩皮黃、梆子、崑腔,寫成《自崑腔至皮黃調之推移》(1926),《南北曲源流考》(1927)兩文。在此基礎上,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明清戲曲史》。為了便於日人閱讀,改題為《中國近世戲曲史》。所謂近世,是因為王國維把宋以前稱為古劇,“餘從而欲以元代當戲曲史上之中世,而以明以後當近世也”。  除中國戲曲外,青木正兒還研究中國飲食文化和風俗。他撰寫的《中華名物考》〔外一種〕一書為“日本中國學文粹”叢書中一本。 《中華名物考》〔外一種〕一書包括《中華名物考》和《華國風味》兩部書稿,均未在中國國內出版過。此兩部書稿屬於風俗、名物學方面的著作,《中華名物考》收集了青木自1943年至1958年之間發表的有關名物的論考,題材從草木之名到節物之名,非常廣泛[1]《中國近世戲曲史》 - 譯者就《中國近世戲曲史》的翻譯來講,王古魯先生應該說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首先,依其個人的學術功力,他完全可以獨自撰寫一部同樣的戲曲史專著,這僅從其《蔣孝舊編南九宮譜與沈璟南九宮十三調曲譜》一文和《明代徽調戲曲散出輯佚》一書所顯示的學術水準就可看出來,只不過他選擇了這種寓著於譯的獨特著述方式。其次是其語言方面的純熟。他“遊學日本久,語言文字,盡通癥結”(吳梅《中國近世戲曲史》序),語言方面是絲毫不成問題的。此外,他曾先後兩次在日本各公私藏書機構訪書,拍攝了大量珍貴的古代小說資料,而且還同日本的漢學家們有著廣泛而密切的接觸,對日本的學界情況相當了解,並著有《最近日人研究中國學術之一斑》一書,專門對日本的漢學研究狀況進行系統、詳細的介紹。這也是我國第一部介紹國外漢學研究狀況的專著,如今對海外漢學的介紹和研究已成為一個學術熱點,但從時間上來講,已是在半個多世紀後了。僅就《中國近世戲曲史》一書來講,因為翻譯該書的關係,王古魯還和作者青木正兒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不僅在該書中譯本出版前進行通信聯繫,相互討論切磋,其後還曾在日本有過愉快的面談,兩個人的來往一直持續了20多年,直到王古魯逝世前不久。新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李慶先生編註的《東瀛遺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稀見史料輯註》一書,收錄了王古魯致青木正兒的書信37封,其中披露了許多珍貴的資料,很值得一看。  無疑,王古魯先生對《中國近世戲曲史》的翻譯是成功的,在當時就受到學術界很高的讚譽,作者青木正兒本人也很滿意。該書翻譯的成功並不僅僅表現在王古魯先生忠實於原著,將作者的意見準確、妥帖地翻譯出來,更為重要的是,他沒有停留在譯的階段,而是憑著自己對戲曲史的嫻熟,“舉青木君徵引諸籍,無不一一檢校,舟車所至,曾不輟業”(吳梅序),同時還糾正了原著中的不少錯誤,補充了原著中所缺的一些材料,並在書中增加了參考和附錄兩部分內容。比如書後其附增的《曲學書目舉要補》和《奢摩他室藏曲待價目》對讀者都是極為有用的參考資料。這實際上是對原著做了一種增補修訂的工作,用譯者自己的話說,是“對於原著頗忠實,凡盡我力可以為此書助者,必設法覓得資料”(王古魯譯序)。正像吳梅先生所說的,“是正原文,闕功甚鉅”,“可為青木之諍友焉”(吳梅序)。經過王古魯的兩次翻譯增補,譯本篇幅竟比原著增加了三分之一,所以,後來在重版時,王古魯將署名也由譯者改成了譯著者。在他個人的意思,是“此次修行增補情形,更已逸出單純翻譯範圍,改用此二字,表示本人亦負一部分責任”(王古魯譯序),但從著作權的角度看,這也是對他所付出大量勞動的一種認可。無疑,這種寓著於譯的翻譯方式在古今中外也是很少見的,自然也是應該提倡的,這種做法無論是對原作者還是讀者都是有益的,但​​又並不是每一個譯者都能做到的。就以時下的學術著作翻譯而言,能將原著的意思用平實、通順的國語正確表達出來,不讓人曲解就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更惶論對原著的增訂補充,至於原著尚通俗可懂,一翻譯過來就晦澀拗口的現象更是常見。  

 
但願如今閱讀這部譯著的學人們還能留意一下或記住譯著者王古魯的名字。 [2]







*****



 青木正兒《中華名物考》〔外一種〕,范建明譯,「《中華名物考》〔外一種〕一書包括《中華名物考》和《華國風味》兩部書稿。此兩部書稿屬於風俗、名物學方面的著作,《中華名物考》收集了青木自1943 年至1958 年之間發表的有關名物的論考,題材從草木之名到節物之名,非常廣泛;《華國風味》則旨在於介紹中國風味的飲食。而這兩部書稿更處處透露著中國文化的種種相關知識、相關傳統,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中華名物考』:『「柚の香頭」「酒觴趣談」「子規と郭公」「節物雑話」「詩経名物考二則」など、中國の草木・果実・鳥魚から酒品・食品・香草におよぶ50 餘の物名を考証した、著者晩年、會心の隨筆集。 青木正兒的四男為本書寫篇很不錯的序言。 (不知道他名字為什麼叫「中村喬」?)


青木正儿《中华名物考》〔外一种〕,范建明译,
「《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一书包括《中华名物考》和《华国风味》两部书稿。此两部书稿属于风俗、名物学方面的著作,《中华名物考》收集了青木自1943 年至1958 年之间发表的有关名物的论考,题材从草木之名到节物之名,非常广泛;《华国风味》则旨在于介绍中国风味的饮食。而这两部书稿更处处透露着中国文化的种种相关知识、相关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華名物考』:『「柚の香頭」「酒觴趣談」「子規と郭公」「節物雑話」「詩経名物考二則」など、中国の草木・果実・鳥魚から酒品・食品・香草におよぶ50 余の物名を考証した、著者晩年、会心の随筆集。』
青木正儿的四男為本書寫篇很不錯的序言。(不知道他名字為什麼叫「中村 喬」?)
名物



2007/9/28 午作:茶筅 ;晚上再讀前年的書,覺得簡直是皮毛:


2005
青木正儿《中华名物考》〔外一种〕,范建明译,




青木正儿《中华名物考》〔外一种〕,范建明译,北京:中華書局,2005

「《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一书包括《中华名物考》和《华国风味》两部书稿。(HC案:原出版;『中華名物考』東洋文庫; 『華国風味』岩波文庫 ISBN 4000071831)此两部书稿属于风俗、名物学方面的著作,《中华名物考》收集了青木自1943 年至1958 年之间发表的有关名物的论,题材从草木之名到节物之名,非常广泛;《华国风味》则旨在于介绍中国风味的饮食。而这两部书稿更处处透露着中国文化的种种相关知识、相关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華名物考』:『「柚の香頭」「酒觴趣談」「子規と郭公」「節物雑話」「詩経名物考二則」など、中国の草木・果実・鳥魚から酒品・食品・香草におよぶ50 余の物名を証した、著者晩年、会心の随筆集。
青木正儿的四男為本書寫篇很不錯的序言。(不知道他名字為什麼叫「中村 喬」?)
(還)沒有讀到這:
(4)清朝乾隆帝期編纂「四庫全書」にも「支那」は使われている。青木正児「中華名物考」によると支那(脂那)はインド仏典に出ている言葉で「思慮深い」などの美名であり、鎌倉時代の経典にも支那は使われているし、江戸時代には司馬江漢も支那を使っている。即ち、「支那」は歴史に裏打ちされた用語でもある。

《中 華名物考》收集了青木自1943年至1958年之間發表的有關名物的論考,題材從草木之名到節物之名,非常廣泛。說起來,名物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 史,上可以追溯到漢代的訓詁學,下經過明代的名義學,再發展為清代的考證的名物學。但是,在日本,以前只是追隨中國的名物學,缺乏獨立的發展。青木在其名 物學中導入了雖然同樣是考證學而不同于清朝考證學的近代考證學的方法,開啟了通向新名物學之道的端緒,在開頭的“名物學序說”中,他揭示了我國名物學的目 的和方法的方向,陸。
青木酷愛中國文化。但是,青木認為在中國人看來自己是一個外國人,對這一點他是有充分認識的,所以他並不是想要和中 國人一樣去理解中國文化,而是作為一個 日本人去努力理解中國文化,並且,傾注自己的精力把中國文化介紹給日本,如青木翻譯注釋了諸如《元人雜劇》、《楚辭》、《中華飲酒詩選》、《隨園食單》、 《中華茶書》、《李白》等書,都是為了這一點。
說到底,青木學問的正業是中國文學的研究,風俗研究是為了支撐其中國文學研究的副業。但 是,副業的風俗研究,特別是飲食方面和名物的研究是青木晚年最為悠 然自適的工作。《中華名物考》和《華國風味》正是其集大成,此次二書在中國翻譯出版,對于我這個不肖子來說,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衷心希望能有眾多的讀 者閱讀此書。


先 考青木正兒,山口縣下關市人。1887年生,在下關度過幼年少年期後,1908年游學京都,于京都帝國大學(現京都大學)文科大學學習中國文學。大學畢 業後定居京都,歷經同志社大學講師、教授,1923年應東北帝國大學招聘赴仙台。其後,1938年為京都帝國大學教授,時隔十五年返回京都。1947年從 京都大學退職後作為山口大學教授赴山口,1957年再次重返京都。自此定居京都,盡量少做繁重工作,作為講師執教于立命館大學,1964年12月,走下講 台之際昏倒在地,就這樣成了不歸之人。享年七十八歲。
青木游學時間很長,其大部分時間在外地度過。但其間有幾次很有意義的相遇。首先大學 畢業的翌年,青木晉謁了當時來日的王國維;1916年(三十歲)創立文 會“麗澤社”,得內藤湖南之教;1920年(三十四歲)創刊《中國學》①,發表了《以胡適為中心的文學革命》一文,由此而與胡適、周樹人(魯迅)、周作人 等人相識。把魯迅文學介紹到日本來,以青木為嚆矢。1922年(三十六歲)創立畫社“考盤社”,經常與畫家們交流。從1922年到1926年,前後兩次游 學中國,
第一次游學中國時主要游歷了江南,和王國維再次見了面。第二次游學時游歷華北後,再下江南,其時在北京大學舉辦的招待宴會上,見到了胡適等人。與吳虞相逢也是在那個時候。
青 木生性鯁直,與世多有不合,拙于生業。厭粗俗,愛瀟灑,又愛酒,但不喜歡使酒之人。這樣的為人也表現在他的學問中。我是青木晚年之子,因為種種事由很多 時間都不在父母身邊,所以其平生的大部分我是不太知道的。據說,青木年輕時好像是一個相當古怪而嚴肅的人。但是我所知道的青木,因為是他的晚年,是相當溫 和的。我記得他的晚餐一定有酒,平時沉默寡言的青木惟獨此時說話很多。正如所謂“愛酒不愛名,憂醒不憂貧”(白樂天《效陶潛體詩》)的詩句所說的那樣,青 木是甘于清貧的人,所以于酒肴也喜歡簡單節儉。青木的這種思想可見于《陶然亭》一文(《華國風味》所收)。
青木的學問可以分為三個領域︰一是關于俗文學方面的;二是關于繪畫藝術方面的;三是關于風俗、名物學方面的。
首 先,關于俗文學方面。青木本來對日本的俚曲小說等很感興趣,求學時選擇京都大學,就是因為從他入學那年開始有文豪幸田露伴執教的緣故。所以,對中國文學 青木也是把注意力放在小說和戲曲上。以前,我國的中國文學研究詩文是主流,小說、戲曲這種俗文學被視為低俗的東西,作為學問的一個領域而不被承認。但是, 青木大膽地投身于這個領域,繼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之後,寫出了《中國近世戲曲史》(1930)。這部《中國近世戲曲史》在中國由王古魯氏翻譯了出來。 接著青木又有《元人雜劇序說》(1937)之著。從那以後,俗文學研究作為中國文學研究的新領域得到了學界的認可。
但是,青木決沒有無視所謂正統的詩文文學。其《中國文學概說》(1935)、《中國文學思想史》(1943)、《清代文學評論史》(1950)等著作就是明證。
其 次,關于繪畫藝術方面。青木愛好俗文學,同時也愛好繪畫藝術。這可以從青木問世最早的著作是論述清代文人畫家金農的《金冬心之藝術》(1920)這一點 得到了解。青木有時自己也手執畫筆,並創立“考盤社”,與畫家們交流。青木所愛好的是中國的文人畫,後來寫作了《中華文人畫談》(1949)一書。另外, 關于書法藝術,因為青木平日認為自己的字跡拙劣,所以沒有特別的論考,關于書法惟一的論
著就是《顏真卿的書學》(《琴棋書畫》所收),看來他對唐代顏真卿的書跡是很喜愛的。
最 後關于風俗、名物學方面。從學生時代開始青木就認為,要理解中國的文學就有必要知道中國的風俗、生活。為此,青木在北京游學期間,作成了《北京風俗圖譜 (1926)。在幾乎看不到清代風俗畫的今天,在我國作為繼江戶時代晚期中川忠英作成的《清俗紀聞》(1799)以來的中國風俗圖,這部圖譜是很貴重的資 料。再有,像《從春聯到春燈》(1927,《江南春》所收)、《望子考》(1934,《中國文學藝術考》所收)等,也是對風俗感興趣的表現。青木對風俗、 生活的更深的關心特別表現在飲食方面。飲食之飲的方面表現在飲酒和吃茶。關于飲酒的論述見于《酒中趣》(1962),在《中華飲酒詩選》(1961)中也 可以窺見一個愛酒翁的身影。關于吃茶的論述以〈油腳、茶腳、酒腳》、《茶葛》(1944發表,《中華名物考‧名義瑣談》所收)為開始,其
後的《末茶源流》(1947,《華國風味》所收)、《吃茶小史》(1962,《中華茶書》所收)概述了中國吃茶史的大要,成為今日中國吃茶史研究的起點。關于飲食之食的方面可以從本書所收的《華國風味》見其大概。
在 《華國風味》(1949)的自序中有這樣一段話︰“近年飲食生活的單調窮乏,這方面的神經更加敏感,就是讀書也容易注意那些吃的東西,寫東西也往往走筆 就是吃的話題。”這好像是在說因為當時嚴重的糧食問題才使他開始研究食文化的。從某種角度說,那也許是事實。但那只是一時的,其實青木是重視與人的生活最 為密切的飲食生活才把目光轉向食文化研究的。收錄在《華國風味》中的《粉食小史》、《愛餅說》、《愛餅余話》、《切面的歷史》等文,就中國食文化中的主要 部分,而且與我國也有著密切關系的問題,作了精審的考證和大膽的假說,成了其後中國食文化史研究的起點。
青木的名物學與風俗研究不是無緣 的。要想對風俗有正確的理解就有必要知道事物的名和義。而且青木想把中國文化介紹到日本,為此也有必要正確傳達事物的名 義。我們日本人因為使用和中國相同的文字,往往認為事物之名也是相同的。其中潛伏著引起誤解的危險性。例如“茱萸”在我國是“歹三”(胡頹子)(《中華名 物考‧名物拾零》),所以很容易認為在中國大概也是指“歹三”(胡頹子)。這樣的錯誤作為細小的枝節而容易被忽視,但如果解釋錯了,那麼在理解風俗文化的 時候就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從這個角度出發,青木認為首先有必要搞清事物的名義,把自己的精力傾注于弄清名稱和本義的“名物學”。其成果就是本書收錄的 《中華名物考》(1959)。
《中華名物考》收集了青木自1943年至1958年之間發表的有關名物的論考,題材從草木之名到節物之名, 非常廣泛。說起來,名物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 史,上可以追溯到漢代的訓詁學,下經過明代的名義學,再發展為清代的考證的名物學。但是,在日本,以前只是追隨中國的名物學,缺乏獨立的發展。青木在其名 物學中導入了雖然同樣是考證學而不同于清朝考證學的近代考證學的方法,開啟了通向新名物學之道的端緒,在開頭的“名物學序說”中,他揭示了我國名物學的目 的和方法的方向,陸。
青木酷愛中國文化。但是,青木認為在中國人看來自己是一個外國人,對這一點他是有充分認識的,所以他並不是想要和中 國人一樣去理解中國文化,而是作為一個 日本人去努力理解中國文化,並且,傾注自己的精力把中國文化介紹給日本,如青木翻譯注釋了諸如《元人雜劇》、《楚辭》、《中華飲酒詩選》、《隨園食單》、 《中華茶書》、《李白》等書,都是為了這一點。
說到底,青木學問的正業是中國文學的研究,風俗研究是為了支撐其中國文學研究的副業。但 是,副業的風俗研究,特別是飲食方面和名物的研究是青木晚年最為悠 然自適的工作。《中華名物考》和《華國風味》正是其集大成,此次二書在中國翻譯出版,對于我這個不肖子來說,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衷心希望能有眾多的讀 者閱讀此書。
青木正兒四男 中村 喬


目錄

中華名物考

自序
名物學序說(1956年)
(一)作為訓詁學的名物學
(二)名物學的獨立
(三)名物學的展開
(四)作為考證學的名物學
發 端
《考�余事》譯本序(1943年6月)
《秘傳花鏡》譯本序(1943年8月)
名義瑣談(1944年9月)
炒面
胍肫
包漿
油腳‧茶腳‧酒腳

柘 漿(1946年)
柚香頭(1947年9月)
附一 香橙(1951年10月)
附二 駁田中博士的橙說(1958年9月)
芍藥之牙口(1949年3月)
酒觴趣談(1949年2月)
(一)夜光杯
(二)兕觥與可杯
(三)藥玉船
(四)三雅與武藏野
(五)衫匕核杯
(六)金蓮杯與解語杯
(七)碧筒杯與軟金杯
唐風十題(1953年1月)
(一)八種唐點心
(二)白雪糕
(三)茶
(四)桌袱菜
亡附]薩摩侯的桌袱菜
(五)豆腐
(六)納豆
(七)饅頭
(八)切面
......

第一次注意到可讀點封面下數頁詳細資料

青木正儿 著   《琴棋书画》《金冬心的藝術》

青木正儿《中华名物考》〔外一种〕


****

董橋:冬心緣2011年12月11日


我和楊凡有一段冬心緣。冬心是金農金壽門,號冬心,乾隆年間大畫家,大書家,揚州八怪的一怪。楊凡七十年代末向一位四川友人買了金冬心一冊花果冊, 共十開,畫枇杷,畫西瓜,畫竹筍,畫菖蒲,畫水仙,畫古松,佈置幽奇,點染閑冷,真是畫評上說的「非復塵世間所覩」。楊凡讓了兩開給老先生羅桂祥,自己留 了八開。

二○一○年蘇富比給楊凡編印的《鏡花緣》圖錄收了這件花果冊,我逐開細賞,第七開古松題句最長,一看眼熟:
「白苧袍,青絲履,清旦山行松里許。松風為我一掃地,忽作水聲吹到耳。耳中生豪但願如松長,此身落落如松強。試問有錢百萬河東客,可買松陰六月涼?」

我翻 箱一找找出舊藏一件清代紫檀束腰小筆筒,刻的正是楊凡花果冊第七開的古松和長題,連冊子裏最尾一開署款也刻了:「乾隆辛巳秋日七十五叟金農畫于廣陵客 舍」。我高興了好幾天,慢慢也就淡忘,幾次碰到楊凡都不記得說。金農筆筒好多年前收進來,沈葦窗先生當年看過說一定是照冬心冊頁臨刻,刻工那麼精美,非乾 嘉高手辦不到。沈先生真厲害,一猜猜着了。玩字畫可以修煉文采。楊凡文章辨識人事,平易生姿,洞見底蘊,難怪識者讚嘆。

底蘊二字如今少人用了,辭書上多說內容詳細即是底蘊,不說內心蘊藏的才智見識也叫底蘊。《新唐書》寫魏徵說他 「亦自以不世遇,乃展盡底蘊無所隱」。黃宗羲說觀荊川與鹿門論文書,「底蘊已和盤托出」。我少小時候到煮夢廬學做舊詩,老師亦梅先生寫〈元日懷人詩〉有兩 句是「最是江州舊司馬,十年心事訴琵琶」,坐在籐椅上抽烟的雪翁讀了說:「得此二句便好,全詩盡見底蘊!」書齋外面風過處幾片枯葉飄落荷塘。我問先生什麼 叫底蘊?先生笑說:「荷塘水面無端多了幾片枯葉,荷塘便也托出些底蘊了!」我好像懂了,其實不懂.....



2018/12/21 - 松風為我一掃地,忽作水聲吹到耳,耳中生豪,但願如松長,此身落落如松強。試問,有錢百萬河東客,可買松陰六月涼? ... 寶樹妙相. 寶樹具妙相,香界圍一林。大葉若壞衲,紛披何蕭森。林中僧未歸,誰向石塢尋?負此念佛鳥,清晝連 ...
「松風為我一掃地」の画像検索結果



《金冬心的藝術》
作者 : (日)青木正兒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譯者 : 李景宋出版年: 2019-4頁數: 168定價: 48裝幀:平裝 ISBN: 9787534061097

內容簡介  · · · · · ·

作者簡介  · · · · · ·

〔日〕青木正兒(Aoki Masaru, 1887-1964),字君雅,號迷陽。日本著名漢學家,文學博士,山口大學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文學戲劇研究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青木正兒到中國訪學,與胡適有直接的交往。1923年青木正兒任仙台東北大學助教,後歷任京都大學、山口大學教授。三十年代,青木正兒就被中國學術界譽為“日本新起的漢學家中有數的人物” 。關於中國內容的著作有《中國文學藝術考》《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國文人畫談》《琴棋書畫》《金冬心的藝術》等。

目錄  · · · · · ·

自序/001 
緒言/003 
生平/007 
交遊/019 
性格/032 
詩文/035 
書法/046 
繪畫/052 
附錄/061 
詩畫一致/062 
古拙論/079 
談藝二則/094 
圖版/097 

《金冬心的藝術》試讀:緒言

南畫論的理論中,最強烈且最顯著的,即在於所謂“寫意”。寫意稱為南畫之生命亦不為過。“寫意”這一主張,可以說由來已久,元代夏文彥在《圖繪寶鑑》中可見其評僧仲仁畫“以墨暈作梅,如花影然,別成一家,所謂寫意者也”等語句。由其語氣可見,在此之前“寫意”這一說法早已成為畫界之標語。如果再多加查探,必定能在更加古老的文獻中有所收穫,現在將此暫且擱下,先討論“寫意”到底是什麼的話,應該說無非是相對於“寫生”而來的詞語。寫生是以肉眼寫取映入眼簾的物象的外在形體色調,與此相反,寫意是以心眼捕捉物象隱藏的內在性狀,並將其表現在畫面上。通俗地說,對於一棵松樹,能讓觀者體會到松樹的情調就足夠了。換言之,寫生追求形似,寫意拋卻外形而追求神似。這一理論的根源來自於對氣韻的重視,關於形似與氣韻的關係,唐代張彥遠早就說過“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又說“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謂非妙也”。(《歷代名畫記》)在這之後的文獻,比如宋代韓拙的《山水純全集》中,也可以見到相同的說法,宋代蘇東坡也在他的詩中譏諷道:“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更不消說其後,在明清畫論中更成為一個不可動搖的定論。忠實地踐行這種只追求氣韻生動,放棄高度形似、超越翱翔的寫意畫法的,只有清初八大山人(朱耷)、清湘老人(道濟)這一類人,之後就是乾隆時期的冬心先生(金農)、板橋道人(鄭燮)、新羅山人(華嵒)等,盡皆脫時習而充滿逸氣,創作出不少氣韻佳作。雖然各自體現出很強的個性,妙趣橫生,放在一起看又自有其相通之處,也就是所謂的古拙趣味。這種古拙趣味是中國近代發展起來的特殊審美觀,結合了清朝發展至極盛的古代文化理論與繪畫上的氣韻為先之說,極為明顯地在書畫上體現出來。實際上想要詮釋南畫畫論,無論如何都要歸著於此。近年來在法國興起的,凡•高、高更、馬蒂斯等人所謂野獸派畫家的主張,也有與之相類似的部分。他們之間一百五十多年的時間差距,也讓我等中國藝術研究者感到驕傲。現在,為了展示這一驕傲的部分成果,我想選擇這群人中的一個,即冬心 先生進行說明。在進一步說明之前,作為冬心先生的背景,介紹一下那個時代文學藝術的概貌是必要的。整個清朝的文化可以將雍正作為分界點進行劃分。前期與後期無論經學、文學還是藝術,所體現出來的特點都各不相同。其差異在於,清代前期傳承明代文化,並藉此興起新的清代文化,處於一個繼承創設的機會期。而到了後期,已經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清文化。在經學上也是如此,摒棄了明代推崇的宋學,復興漢學,確立了考據的學風,甚至到了乾隆以後,史學界都受此影響變得重視考證。在文學方面,古文上樹立了桐城、陽湖二派,確定了與前代以唐宋八大家為主的迥然不同的文風,乾隆之後,駢文漸漸不再空洞虛飾,而是以古文性的精神進行書寫。詩文方面,清初江左三大家錢、吳、龔都是明朝遺臣,受明代李、何之風的影響,這之後,南施北宋、南朱北王也都受陳、錢、吳的影響,因此大體上看雍正以前的詩文可以視為明代李、王系統下的產物。可以稱之為純粹清代詩的,是在雍正以後,從查慎行等人開始的。繪畫方面,順治康熙年間的大家,如“四王吳惲”等人無疑是清朝畫風的始祖,然而觀其畫風,遠自元代倪瓚、黃公望,近到明代董其昌,集前代佳作之大成,成為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要說真正發揮出清朝特色畫風個性魅力的藝術,是從乾隆以後才發展起來的。金冬心生活於清代前期和後期交替之際,從康熙末年曆經雍正朝而至乾隆年間,且在後期立于魁首之地,特別是在書畫一途更是如此。自乾隆朝以來藝術界興起了以個人印象為主而不把技巧放在太高的位置,努力發揮作者個性的畫風。在繪畫上,一直以來被苦心孤詣追求的筆力、筆意被放在了第二位,當時的書畫界甚至認為,因為說到底,筆力、筆意這些都是表現自己心境的手段,只要達到效果,自然可以說是好的。他們盡可能地在創作中遠離繪畫技巧,而金冬心即為脫離技巧自由表現的佼佼者。在書論方面也是如此,打破帖學的固有傳統。乾隆時期萌生了碑學一說,並在道光以後達到極盛,體現出新舊交替時期的氣象,而冬心、板橘(疑為板橋——譯者註)就是其中的急先鋒。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基本如上所述。縱觀整個 清代的藝術家,詩、書、畫三者(被稱之為“三絕”)齊備的不在少數,更不用說元代趙子昂、明代沈石田與唐伯虎這樣的人了,而自從明末董其昌倡導文人畫以來,入清之後以“四王吳惲”為首的各個名家幾乎都具備“三絕”之技。在冬心生活的時代此風更盛,作為畫家被收錄在《桐陰論畫》中,同時作為詩人被收錄在《國朝詩人徵略》中,並且還名列《國朝書人輯略》的人非常之多。而冬心正是其中之一,雖然他生前更愛以詩人自居,而後世觀其遺跡,多認為其作為書家與畫家也有其存在的意義。他的藝術根底在於詩文,當下我們在論及他的藝術時,將詩、書、畫三者分離也是不可能的。
****
书名:琴棋书画
上架日期:2008-03-14
印次:1-1
丛书名:日本中国学文萃
作者:青木正儿 著 卢燕平 译注
书号:978-7-101-05992-2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版式:简体横排
定价:18.00元
作者简介:青木正儿(1887—1964),日本著名汉学家。20世纪30年代被中国学术界誉为“日本新起的汉学家中有数的人物”,后更被誉为“日本研究中国曲学的泰斗”。
该书简介:《琴棋书画》是青木正儿的一部文化随笔集,主要讲述中国文人生活及其趣味之谈,也收入了几篇回忆师友的文章。


琴棋書畫》( 春秋社,1958/1964年增補)

故實



目錄
新春隨想 讀書和著書--代為序


琴棋书画
文房趣味
中華文人的生活
宋人趣味生活之二典型
惠山竹茶爐佳話
聯句淺說
白樂天的朝酒詩
詩酒雅集
人日草堂詩
水繪園的修禊
宮僚雅集杯
張維屏之《花甲間談》
顏真卿的書法
虛字考
書抄
夜來香
祗園豆腐
給“三都”挑刺兒的狂詩
味三題
五味之說
苦菌頌
中國的鰻魚菜
竹窗夢
京都帝國大學教官時代的露伴先生
蝸牛庵夜譚和蝸牛庵聯話
狩野君山先生、元曲和我
鐵齋翁和考社
有關過听花先生的回憶
《支那學》發刊和我
白川集序——書于亡友傅芸子之著
鄉愁
赤女關
河豚和松蘑
泡雪和龜甲煎餅
“九年母”
奇兵隊的戰利品
奇兵隊的讀書欲
白敘片影
語師
我的少年時代
我珍愛的藏書
路苔
鼓東隱所
解題(高橋忠彥)

譯後記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