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日本的文化民族主義





日本的文化民族主義


內容簡介

top
本書系著眼東亞文化圈生成與發展的曲折多致歷程,所選擇的論著,或總論整個東亞文化圈諸國間的文化互動(如池田溫的《東亞文化交流史》、福井文雅的《漢字 文化圈的思想與宗教》),或用力于東亞文化圈某一國度的文化史(如鈴木貞美的《日本的文化民族主義》、森貞彥的《(菊與刀)新探》、上垣外憲一的《日本文 化交流小史》),或研討東亞文化圈內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史(如古瀨奈津子的《遣唐使眼里的中國》、阿部洋的《中國的近代教育與明治日本》、劉岸偉的《小泉八 雲與近代中國》)。就浩博的東亞文化而言,這些論著所述當然只是冰山一角,卻也可以一斑窺豹、以蠡測海。

詳細資料

top
  • 叢書系列:東亞文化研究書系
  • 規格:平裝 / 206頁 / 15cmX23cm / 普級 / 單色 / 初版
  • 出版地:大陸

目錄

top
譯 序
中譯本序言
前言
第一章文化民族主義定義
1.關注文化民族主義的現實理由
全球化趨向/當今世界的構圖/新歷史教科書/改寫歷
史的實質
2.什麼是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的基本語義/民族主義的定義/民族的定義/
民族主義的兩個類型/對立的思想/民族與文化/文化一詞
的定義/傳統的發明/國民文化的形成
第二章國民國家的創造
1.被發明的歷史
歷書的發明/古時典籍的整理/歷史觀的轉換/古代的
歷史觀/古代的文化民族主義/中世、近世的文化民族主
義/國學的思想/德川時代的歷史觀
2.天皇制亦是發明
國家神道的形成/國民的思想/帝國憲法和教育许?
家族國家論/《家庭教育‧歷史讀本》/曲折性的國民教化
第三章 國民文化的形成
1.“國語”的變異性
國語的本質/言文一致源自古代/民眾的讀寫能力/近
世的口語體/國字、國語改良論/讀寫能力、通曉三國語
言/國語問題與民族主義/言文一致、理論與實際
2.“日本文學”的雙重發明
宗教與學問/宗教與民族主義/“文學”的意義/“文
學”就是人文學/雙重的發明/“文學”的廣義和狹義
3.傳統的評價標準
何為國民文學的代表/《源氏物語》的評價史/“日
本美術”的發明/惟有一個亞洲/武士道的誕生/修養的思
想/明治文化的解讀
第四章 “帝國”思想
1.大眾民族主義的時代
20世紀的民族主義/文化相對主義和文明圈的思想/
大眾的登場/日韓合並及民族獨立運動/大眾文化的開幕
2.普遍主義和文化相對主義
明治的總結/兩種國民性/自然志向與宗教新時代/民
眾文化的創造/童謠與民藝運動/西田幾多郎《善的研
究》/生命中心主義/筧克彥的《古神道大義》/神道與厄
洛斯(愛神)的解放/重新評價松尾芭蕉/“日本特異性”
的誕生/震災帶來的轉機/色情、怪誕和意義的喪失/打倒
天皇制的口號
3.“大東亞共榮圈”的思想
“滿洲”建國/“滿洲國”的文化政策/和平主義天皇
論/日本的使命/和平之劍/走向總力戰體制/皇軍的邏輯/
大東亞共榮圈/矛盾的呈露/“超越近代”與“世界史的
立場”
第五章 戰後的文化民族主義
1.戰敗的思想
戰爭的傷痕/象征主義天皇制與和平憲法/生存是全
部的意義/“停戰”的邏輯/負疚的擦拭/國民主義建設/
日本的後進性/真正的愛國
2.日本文化論的季節
錯綜復雜的日本文化論/深層的民族主義/戰後思想
的反動/反觀三島由紀夫/大江健三郎/丸山真男的理論
3.民族主義的相對化
吉本隆明的方法/幻想亞洲
結語
引用參考文獻

top
本著的出版背景乃冷戰體制崩潰後的新的世界形勢,值此,仍舊有人固守冷戰時期的價值觀,在高漲的國際性民族主義刺激下,不時表現出民族主義的狹隘性。在日 本,圍繞民族主義的爭論亦錯綜復雜,其方向趨于暖昧。正是于此般狀況下,筆者以一般性書籍的簡便形式刊出此著。

本著開篇先對民族主義的基本概念進行了整理,而後依次展開諸多關于日本民族主義歷史變遷的新觀點。

首先需要確認,近代國家乃國民國家之構建,國民國家則是在一種法律體系下統合所有類別國民的機器,時常表現為多民族復合之狀況。國民國家的中文譯詞為“民 族國家”。但在日本, “民族國家”多指稱單一民族或單=國家之理念。為此,日本一般不采用“民族國家”的說法。日本曾有滅亡阿伊努民族的國家政策,在沖繩施行過殘酷的壓迫,同 時擁有很多朝鮮族僑民。由此可見,近現代日本是所謂復合性國家。

尚需說明,著中涉及的某些數字如南京大屠殺日軍殺戮中國人的人數等,乃為日本歷史學認定的數字,與中國方面的確認多有差異。今後,中日雙方的歷史學者將依據確定的史料,使雙方的認識逐步接近。

在歷史認識問題上,重要的是面對具體的史料,進而逐步達成中國、日本雙方研究者的相互確認。筆者認為,思想‧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處在尤其滯後的狀況中,促進史料的發掘與公開乃當務之急。

另外,在歷史認識中尚有一個不可或缺的視點,即近現代中日關系的進展密切關聯于國際形勢。

本著的基本思路乃立足當今、回顧歷史,不是以絕對化而是以歷史相對化的研究方法,面對本國民族主義的歷史變遷。相信這樣一種研究態度,在中國也將獲得普遍認同,而只有在此基礎上交換研究成果,才能推進相互間的理解。路漫漫其修遠兮,冀望雙方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最後,本著乃簡便的一般性書籍形態,無法深人展開細致的討論,而專家需要多方位的爭論。

為此需要說明,與之相關的更多考察展開于新著《多重危機下的生命觀探究》(日本作品社,2007年版)中,必要時不妨參照。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