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鍾漢清 Hanching Chung 著/譯/編書目




2013年3月17日 /2018.11.3 


鍾漢清著/譯/編書目:


鍾漢清著//編書目:

戴明《新經濟學 》T
he New Economics for Industry, Government, Education - 2nd Edition ,台北:經濟新潮,2015
戴明《轉危為安》Out of the Crisis,台北:經濟新潮,2015
James P. Womack and Daniel T. Jones著《精實革命》(Lean Thinking台北:經濟新潮,2015


《長青-- 陳寬仁八秩紀念文集》台北:華人戴明學院,2012
《領導力與組織學習:績效,改善與開創》台北:華人戴明學院,待出版
《系統與變異:淵博知識與理想設計法》台北:華人戴明學院,2010
《轉型:2009紀念戴明研討會--新經濟學三部曲、可靠性、統計品管》台北:華人戴明學院,2009
《戴明博士文選》台北:華人戴明學院,2009
《台灣戴明圈》台北:華人戴明學院,2008
《戴明國際交流暨評論》月刊 2001-2002
Herbert A. Simon著《管理行為》《Administrative BehaviorA Study of Decision 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Fourth Edition, 1997)台北:華人戴明學院,1999




Peter R. Scholtes著《戴明領導手冊》 (The Leader HandbookMaking Things HappenGetting Things Done)
J. M. Juran著《管理三部曲》(第二版)
LatzkoSaunder共著《戴明博士四日談》陳健邦譯
W. W. Scherkenbach著《戴明修練I
W. W. Scherkenbach著《戴明修練II
Brian Joiner著《第四代管理》(The Fourth Generation Management台北:華人戴明學院,1996
福田龍二著《日本管理工程》林有望、鄭志庚譯
Phil. Crosby著《熱愛品質》彭懷棟譯
James P. Womack and Daniel T. Jones著《精實系統革命》(Lean Thinking


W. Edwards Deming著《轉危為安》鍾漢清等譯 台北:天下文化,1998
鍾漢清著《品質成本管理》 台北:中華民國品質學會,1994
Martin Smith《品質洞識力》(Qualitysense)鍾漢清譯,自費出版,1982

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
李明賢、鍾漢清編著《生產管理實務與策略》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1983

鍾漢忠、鍾漢清編譯《投資報酬率與財務決策之應用》,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1985

William E. Rothschild
前瞻策略思考法》( Putting It All Together: A guide to Strategic Thinking鍾漢清編譯,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1985
 
後藤清一等《卓越的領導與管理》*鍾漢清編譯,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1986

 鍾漢清編譯《財務策略與成本分析》,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1986。【這本書是此行之創舉】

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新世界出版社、徐氏基金會、電子工業研究所

《品質成本合理化》鍾漢清編著,台北: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1984【這本書是此行之創舉】

N. Sasaki 
 D. Hutchins《日本式的品質管理應用在歐美廠商的個案》鍾漢清編譯,台北:新世界出版社【這本書之所以能出版,是因為我部門的一位同事的幫忙,出版社找他,不過他讓我。首頁有<譯例>,這是唯一的一本。】

Kauffmann
(?)《可靠性入門》鍾漢清譯,台北:徐氏基金會,1983?。【這本書很薄,我拿到的版稅沒超過千元,不過是我留學英國時動心要翻譯的。能夠在這基金會出版是夢想,雖然它當時已幾乎破產了。】








許多翻譯作品散見於《品質管制月刊》、《電子發展月刊》、《營建世界》、《金工》、、最多的為我翻譯了數十篇著名期刊的文章

竹東: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我1979-1984 服務的單位)
《中、高解析度顯示用彩色陰極射線館發展可行性研究》(合撰;主要的原稿提供者)竹東:電子工業研究所,1984電子工業研究所品質稽查部合譯《預燒》(Burning-in)竹東:電子工業研究所,1984

國立編譯館(未出版)的:
《電腦系統的可靠性》鍾漢清譯、《軟體經濟學》鍾漢清譯
草稿(待出版)
戴明《轉危為安》(1997年出版,參考「十年生聚新書慶祝晚會」www.deming.com.tw);《日本管理工程》 1997年出版);《新鄉語錄》 《世界全面品質管理論文選》(這本草稿經劉振老師校讀過); C. Alexander《形之合成》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 (1964)



 「與大指揮家談品質」鍾漢清譯  品質管制月刊,1981第17卷7期

「飛利浦品質成本經驗談」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1981年11月

「累積和管制技術簡介(上)」鍾漢清譯品質管制月刊,1982,
第18卷4期
「累積和管制技術簡介(中)」品質管制月刊1982,第18卷5
「累積和管制技術簡介(下)」品質管制月刊1982,第18卷6
「壽命週期成本及其抑減法」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1982,第18卷8期
「可靠性成長計劃」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1982,第18卷11

「自動製程檢驗與品質保證」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1983,第19卷1期
高手團活動法寶及品管圈經驗談(上)」鍾漢清,  品質管制月刊1983,第19卷3期
高手團活動法寶及品管圈經驗談(下)」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1983,第19卷4期
「品質績效衡量法」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1983,第19卷2期
「RPQ經營法」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1983,第19卷6期
「TQC與營建業」鍾漢清,營建世界1983年10月
「淺說軟體測試  」鍾漢清,電子發展月刊  1983年5月65期
「軟體品質改進」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 1983,第19卷8期
「IBM公司半導體製造之品質與可靠性保證系統」李楊廉、鍾漢清合譯,電子發展月刊,1983年9月第69期


(1983年9月,鄙部門 (工研院 電子工業研究所 品質稽查部) 企劃、執筆的專刊)



未提供相片說明。



「TQC稽查(上)」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1984,第20卷1
「TQC稽查(下)」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1984,第20卷2
「PPM管理—IC品質改善挑戰與機會」鍾漢清,電子發展月刊 ,1984年5月第77期
「營建業TQC推進法」鍾漢清,《營建世界》1984年5月
「檢驗:改善與突破(一)」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1984,第20卷6期
「檢驗:改善與突破(二)」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1984,第20卷7期

「品質展開與品質保證—建設機械例」鍾漢清,金工,Vol.19, No.2 ,1985年2月
「品管術語、作業定義及談〝統計區間〞」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1985年
「營銷品管」鍾漢清,品質管制月刊,1985年
「營建業TQC:品質改善」鍾漢清,營建世界,1985年8月



*一點點相關   勸告也不見得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男人的嫉妒心是很可怕的。不只是平輩的員工,公司內的上司也會因為自己是上司就遭到嫉妒。 

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也逃不了「嫉妒魔咒」 

大家都知道,三洋電機是由松下幸之助的妻弟井植歲男(一九○二年~一九六九年)創辦的。但是,卻沒人知道自從松下(即現在的Panasonic)創立以後,一直協助幸之助,在他領導下工作的井植,最後為何決定與松下分道揚鑣?當時連幸之助本人也無法理解,這個問題也一直是日本產業界之謎。 


現在謎題終於解開了。簡而言之,原因就在幸之助沒有指定井植家的人作為接班人,我相信這才是最關鍵的理由。 

井植家是幸之助的妻子的娘家,有三個兄弟,這三個兄弟松下創業時就全數投入松下,為公司賣命工作。因此當接班問題出現時,井植認定公司一定是由他們三人當中的一個人接管,也是理所當然的想法。 

但是結局卻非所料,於是井植決定退出公司,我想這就是男人的嫉妒;身為經營者集美譽於一身的松下幸之助,遭到井植的嫉妒,這就是實況的構圖。 

老闆!你該怎麼避免屬下互相嫉妒? 

所謂的嫉妒,就某種層面而言,就是看不慣別人比自己好或幸運時,所產生的情感。嫉妒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可以馬上轉換成憎恨的心理。因此,經常見到原本應該屬於命運共同體的組織裡,發生彼此陷害、扯後腿的事件。也因此,身為公司的領導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發現成員對其他人抱持嫉妒心時,就該適時疏導,別讓嫉妒心發展成憎恨的情感。 

例如在政府機構裡,如果有人升上次級長官的職位,與他同期進來的競爭者通常就會辭職求去,然後以天降部隊的姿態進入其他機構任職;近年來日本很多企業都有這種天降部隊的問題,其實就是官方機構實施「男性嫉妒迴避機制」下的怪現象。 

同儕當中有一人升上次級長官,意思就是說,其他人在仕途上都被他打敗了。戰敗的人往往無法忍受在戰勝者底下工作,因為苦悶的心讓自己失去所有的工作意願,應對不好時還可能犯錯,倒不如掛冠求去。 

問題是,用單純的辭職還是除不掉挫敗的感覺,因此官方就讓他們天降到薪水更高、退休金更優厚的民間機構繼續接受照顧。換句話說,日本的國民必須為這些嫉妒政府內部英才的人,付出更多的稅金來擬定和執行對策。 

日本文學家芥川龍之介曾經對嫉妒的真意,提出精闢的比喻。晚上到旅店投宿,旅店主人、女侍非常有禮貌地低頭鞠躬歡迎你時,心情真是無比舒暢;但是當其他客人進門,他們也表現出同樣的歡迎禮儀時,自己對新來的客人就「無法不抱持反感」。 

嫉妒這種情感,會不知不覺地發射到他人身上。我們也無法預先了解,何時、何地、有誰,會因你點燃嫉妒之火?甚至對你抱持反感。萬一這個人不是敵人,剛好又是你的朋友……。在此建議大家,最好多留意有沒有遭人嫉妒。 

還有,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有嫉妒心,不妨以自問自答的方式釐清自己究竟在嫉妒誰?然後就可以趁此機會,彌補自己不足的地方。 已婚男經驗談:老婆「嗆聲」時,只有最笨的動物才會反抗! 
2011-04-29 Web only 作者:川北義則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四方田 犬彦 (著)『李香蘭と原節子』《李香蘭與原節子》《李香蘭自傳》《何日君再來》、『「李香蘭」を生きて 私の履歴書』 The Imperial Screen: Japanese Film Culture in the Fifteen Years






李香蘭と原節子 (岩波現代文庫) (日本語) 文庫 – 2011/12/17
四方田 犬彦 (著)



李香蘭與原節子

李香蘭と原節子


電影史的深度解謎
文化研究的扛鼎力作
以一手見聞與秘辛考掘
破解兩位絕代女神的明星神話

  同樣出生於1920年
  出道於1930年代中期
  待過東寶
  合作導演的重疊性極高
  甚至還合演過兩部電影
  成為「極致日本女性」的兩種典型

  然而,時代的浪潮、個人的選擇
  卻把她們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李香蘭一開始打著「日語流利的中國人」這個招牌獲得好評,戰後公開承認自己日本人的身分,繼續以山口淑子之名活躍於演藝圈。來到好萊塢之後馬上取了山口雪莉這個藝名,同時李香蘭這個名字在香港再次翻紅。和日本外交官結婚後,她冠夫姓更名為大鷹淑子,來到巴勒斯坦難民營,這時的她又是大家口中的香蜜拉。過去日本人對她抱持的神話影像,是一個跨越國籍、跨越民族、跨越語言,總是以他者身分出現的美麗女子。而這樣的形象當中,永遠蕩漾著某種危險、破壞秩序的誘惑者氣息。




  相對於她,原節子在戰前、戰時、戰後始終扮演著謹守規範的日本女性。她先是受到兄長庇護下的可愛妹妹,接著又成了可自豪站在西方面前的日本女性代表。戰敗後,她成為日本戰後民主主義的旗手,並且漸漸演化為傳統貞潔美德的象徵。如果說李香蘭總是扮演殖民地或佔領區的女人,那麼原節子正好相反,向來以其展現日本純粹本質的女性形象獲得讚美。

  這種神話影像上的二元對立,究竟有幾分真實?本書嘗試證明,至今膾炙人口的影像背後,存在著日本電影長久以來有意遮掩、或任憑遺忘的各種事實。闡述以往從未被放進政治脈絡中討論的原節子與反猶太主義和國家主義間的關連,同時也有別於過去觀點,以去政治化的音樂劇女星、對巴勒斯坦解放鬥爭共鳴的角度來描繪李香蘭。

  身為電影史家,促使我提筆寫下本書的動機,除了對這兩人絕無僅有的美麗油然而生的感歎,還有我深信「所有的美麗都是由意識形態所建構」的美學觀。──四方田犬彥

名人推薦

  黃建業  李道明  湯禎兆  鄭秉泓  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四方田犬彥


  一九五三年生於日本兵庫縣西宮。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農學部附屬中學、高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主修宗教學、研究所學習比較文學。現於明治學院大學教授電影史。《月島物語》(集英社文庫)榮獲齊藤綠雨文學獎,《歡迎來到電影史》(岩波書店)獲三得利學藝獎,《摩洛哥流謫》(新潮社)獲伊藤整文學獎。其他還著有《摩滅之賦》(筑摩書房)、《電影和表象不可能性》(產業圖書),譯著有《回到巴勒斯坦》(作品社),鮑爾斯《優雅的獵物》(新潮社)等。

譯者簡介

詹慕如


  自由口筆譯工作者。譯作多數為文學小說、人文作品,並從事各領域之同步、逐步口譯。

  臉書專頁:譯窩豐 www.facebook.com/interjptw

目錄

第一章 兩個女演員
  神話諸貌
  理念的面容 事件的面容

第二章 原節子 一九二○~一九四五
  制服處女
  《新樂土》
  納粹德國的體驗
  從海外之行歸來的美少女
  軍國女神

第三章 李香蘭 一九二○~一九四六
  身為中國人
  大陸三部曲的功過
  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少女
  滿映後期
  上海與敗戰

第四章       原節子 一九四六 ~二○一五
  沒落貴族的千金
  民主主義的女神
  超越宿命的女子
  完美塑造的貞潔賢淑

第五章       山口淑子、SHIRLEY YAMAGUCHI、李香蘭、大鷹淑子、JAMIRA 一九四六-二○一四
  重返銀幕
  好萊塢的日本女人
  「李香蘭」的復活
  對巴勒斯坦的共感
  進軍政壇與自我神話化

第六章 神話及其分身
  類似與差異
  「美麗的日本女性」

尾聲
李香蘭與朝鮮籍慰安婦
  李香蘭與慰安婦
  田村泰次郎的《春婦傳》
  《曉之脫走》出現之前
  首次搬上銀幕
  二度電影化 鈴木清順

結語
謝辭與後記
  岩波現代文庫版後記
  中文版後記

中文版後記

  

我非常開心得知這本書在二〇一九年於台灣發行中文版。




  二〇一四年,九十三歲的李香蘭在東京結束她的一生。當天所有媒體競相報導她的死訊,但電視上並沒有播放任何她的「代表作」。在回顧她人生時,也幾乎無人提及她後半生投身於隨軍慰安婦和巴勒斯坦解放戰爭等問題的貢獻。儘管如此,在這之後,以她為主角的音樂劇依然賣座暢銷。




  原節子比李香蘭多活了一年,二〇一五年以九十四歲高齡去世。遺屬隱瞞死訊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才對外公開。日本媒體立刻一片騷然,電視上開始播映由小津安二郎導演執導的原節子「代表作」。來自海外則有蘇珊・桑塔格、周蕾等許多女性評論家紛紛讚美原節子。在國外很少有人知道原節子在戰前、戰時與日本的軍國主義有多麼深厚的關係,在日本,提及這件事已成為一種不明文的禁忌。




  身為作者,我誠摯希望華語圈有識讀者能透過本書,對於日本兩位代表性女演員建構起具批判性的意見。


---
內容連載
神話諸貌

一九九八年九月,我應邀參加劇團四季於濱松町新建劇場的開幕活動。聽說始終無緣觀賞的《音樂劇李香蘭》即將在此次開幕活動中以嶄新面貌上演,我遂約了朋友陳凱歌一同前往。這位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當時剛結束《荊軻刺秦王》的剪接,連日熬夜顯得面容憔悴,但出於對李香蘭的高度興趣,他堅持非去不可。當時謠傳李香蘭本人屆時會登台致意。

大約兩星期前,我們在歌舞伎町的小酒館裡喝酒,趁著酒興說起誰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亞洲女性。我隨口說出腦中冒出的許多名字,例如宋家三姊妹、甘地夫人等等,不過陳凱歌似乎早有人選,只是賊賊笑著,我好奇問道,那你覺得是誰?他只簡短回答:「李香蘭」。

「你記得我在《末代皇帝》那齣電影裡跑過龍套吧?當時導演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不知該怎麼用李香蘭這個演員,後來索性把她的戲全刪了。」為了確認他的想法,我最後又追問:「那江青呢?」他語氣堅定地回答我:「那種垃圾有啥好說的?怎麼比得上李香蘭。」他又補上一句:「如果可能,我希望有朝一日能為她拍一部電影。」

老實說,《音樂劇李香蘭》讓我很失望。首先,敘述歷史事件的台詞太多,呈現不出該劇的娛樂性輪廓。再者,一齣優秀音樂劇必須要有足以脫離原本舞台、獨立持續傳唱的歌曲,但是看完戲後沒有任何一段旋律讓我留下深刻印象。主角歌唱實力不足,被來自中國的配角搶盡鋒頭。我對滿映歷史已有些許涉獵,觀戲時忍不住在意起細節的草率。為什麼不安排甘粕大尉出場?為什麼如此輕易地區分人物善惡?我覺得必須以分析眼光來徹底探討這齣戲企圖在意識形態上強調、或者隱瞞些什麼。這齣音樂劇自首演以來,不僅在日本國內大受歡迎,在中國甚至舊滿洲國地區都享有壓倒性支持,我開始思索這個事實究竟代表什麼意義,認為確有加以分析之必要。

不過比起表演內容,更讓我驚訝的是首演當天受邀觀戲的豪華賓客陣容。導演淺利慶太可說充分地發揮了他的政治手腕。我的座位就在中曾根康弘後方,落幕後走出大廳,還發現了小澤一郎和竹下登的身影。但許多在劇場或舞蹈表演首演日常不期而遇的同年代評論家或記者等熟面孔,這天竟無一個人也沒見著。很遺憾,山口淑子本人最後並沒有現身。主辦單位表示,因為她從上海出發的班機誤點,來不及在致詞時間前從成田機場趕回東京。當時的首相小淵惠三自稱代山口淑子之職,發表了冗長致詞。我一邊聽著總理大臣演講一邊想,到底是那裡不同?距今約六十年前,李香蘭主演的《支那之夜》在日本公開上映,那齣電影和今天的音樂劇有何不同?這兩者高舉中日友好之名、實則為了政治算計而利用歌舞樂曲的結構並無二致。過去走在軍事侵略路上的日本,將友好國家「支那」的形象改變為符合日本需要的面貌,藉此讓滿洲國的成立合理化。而現在已進入高度消費社會的日本,或許也只是為了建立跟共產黨政權的政治友好關係,再次利用這個神話。我總覺得,現已改名為大鷹淑子的李香蘭本人,似乎早已對劇中各種細節的單純化了然於心,正在我們看不見的劇場高處包廂,悠然俯瞰自己神話的再生與增殖。眼前的光景確實非比尋常。《音樂劇李香蘭》所呈現的故事自此成為李香蘭神話的定本,並且由日本和中國共享這個美麗結果。這或許才是李香蘭獲得最終光榮勝利的證明。 與陳凱歌道別後,我在歸途中想起了原節子,同樣是神話女星,她卻呈現出與李香蘭極為對照的形式。兩位女星都巧合地生於一九二〇年,也都在一九三〇年代中期以電影明星身份出道,不久便紅極一時。一九三八年原節子主演的電影讓東京日本劇場大堂外圍繞了三圈的排隊行列,兩年後,一九四一年二月,李香蘭在此舉辦歌謠秀,隊伍包圍了同一棟建築物長達七圈半。伏水修、山本嘉次郎、渡邊邦男乃至黑澤明,她們演出電影的導演重疊性極高。不、更巧的是這兩人都有一段時期棲身東寶(以及其後的新東寶),兩人在戰前和戰後也各有一齣共同參演的作品。

儘管如此,現今日本人心中的原節子神話與李香蘭神話,無論內容或者存在形態都完全不同。

李香蘭期待自己持續被塑造成神話、二次神話,同時也透過堪稱氾濫的影像來達到目的;原節子則完全消失在大眾面前,透過這種悖論方式達成二次神話的結果。自從一九六二年在東寶的《忠臣藏》中露出塗黑牙齒嫣然一笑之後,她未曾做出任何宣言,讓息影成為既成事實,自此徹底消失在影像世界中,神秘生涯之謎更強化了原節子的神話性,使她成為日本電影史上空前絕後、帶有深遠意涵的人物。
古意的笑容、永遠的處女、西洋式美貌,以及充分具備戰後社會早已喪失的日式貞節賢淑。至今為止,多重包圍在原節子身邊的神話影像大半不出這些範圍。往年的電影粉絲偶爾會憶起,不知現在的原節子過得如何?影迷們透過早已永遠告別銀幕上的女星,回顧日本電影光榮的「舊時」,又或沉浸在日本尚未進入高度成長時期的貧窮年代,並且憂心今日社會墮落的亂象。

原節子的神話並不侷限於特定世代。電影發明後近百年,一九九二年英國電影雜誌《視與聽》選出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為世界影史最佳影片第三名。之後也二度在二〇〇二年、二〇一二年該誌進行的問卷調查中拔得頭籌。贏得這些榮耀的同時,伴隨著濃濃的懷舊風情,她的影像也再次喚醒所有影迷的記憶。我在大學教電影史大約十年,在這期間不知有多少學生交出關於原節子相當有意思的畢業論文。有個學生詳細分析她在黑澤明《我於青春無悔》中的表情,以及捕捉她表情的角度和燈光與戰後民主主義的意識形態之間有何關連;另一個學生從自己姨婆和原節子同時期進東寶這個事實出發,試圖從沒有人記得的小演員角度,重新觀察這位重量級女演員;又有另一個學生將碰巧和原節子上過同一家幼稚園的祖母口述,寫成專題研究課的短篇報告。對於一九七〇年代後半出生的大學生來說,原節子依然是個閃耀偶像。他(她)們通過原節子出現在錄影帶畫面中的身影,對祖父母那一輩進行溫馨訪談,學會將這些紀錄運用在電影史論文上。
*

為了讓大家更具體了解這兩位女演員散發的不同光環,我想先介紹一個小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同年代的日本人如何看待她們兩人。這是我研究所指導教授、專門研究美國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家佐伯彰一 的親身體驗。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剛從大學英文系畢業的佐伯青年受命赴海軍預校教授英文,當時官掛少尉的他出發前往鹿兒島。與家人在東京車站道別後,正準備搭上前往鹿兒島長途列車的二等車廂,他發現先行進入車廂的幾位同事顯得神色浮躁。他不經意地環視四周,才發現原節子竟坐在同一輛車廂中、近在咫尺。當時二十一歲的佐伯彰一當下訝然失語。原節子和兩位看似姐姐的女性同行,她們前排的位置沒有人坐。這群年輕海軍教師都刻意避開,沒敢坐在那裡,只在相隔稍遠處用緊張眼神暗暗守護著她的一舉一動。
佐伯老師說,當時原節子在車中渡過一夜後,在下關悄悄下車。從她的年譜判斷,這趟旅行應該是為了要前往朝鮮參加在滿浦鎮拍攝的反共電影《望樓敢死隊》,開往釜山的船通常都由下關港出發。同行女子可能是她的親姐姐,也就是導演熊谷久虎的夫人。當時原節子二十三歲。年輕的海軍少尉近距離看見幾年前銀幕上第一次看到的電影《新樂土》女主角,被其神聖美貌所震懾,不敢上前出聲搭話。我聽說這個故事距離事件當時已經過了五十六年,但是依然可以從佐伯教授平靜的語氣背後,感受到他至今仍難掩亢奮的心情。

這個小插曲有兩個地方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第一是原節子這個女演員那足以震撼粉絲的美貌。根據佐伯彰一的證詞,原節子帶有一種同時代活躍女明星所沒有的莊嚴氣息。假如今天列車上出現的是大家暱稱小秀的高峰秀子,海軍士官們可能就敢輕鬆上前攀談吧。不過另外一點,他們對原節子感覺到某種命中注定般的親密,也是不爭的事實。由東寶製作的電影《飛向決戰晴空》在隔年一九四三年九月上映。在此稍稍離題,原節子在戲中飾演的正是深受土浦航空學校少年兵仰慕的年長女性。她在戰爭期間所演出的角色,多半是在後方守護著年輕士兵,或者目送他們上戰場的大姐姐或新婚妻子。當時佐伯教授他們一行人中,也有從土浦轉調鹿兒島的教師。他們對原節子的情感想必已經不是單純的明星崇拜,而將她視為一位了解自己身處世界的極致日本女性。

聊到一個段落,佐伯教授又說起另一段回憶。戰爭結束後,一九五〇韓戰爆發,佐伯教授赴美留學。當時的美國社會不像現在這樣熱愛壽司跟動漫,周圍幾乎沒人對日本有興趣。身為戰敗國的留學生,他心裡懷抱著些許鬱懣。某天他拿起報紙的週日版,看到頭版的醒目標題:「來好萊塢學習How to kiss的日本女子」,原來戰時演出《支那之夜》那個紅極一時的李香蘭,現在以山口雪莉(Shirley Yamaguchi)之名獲得大篇幅介紹。哎呀呀,這女人還會推銷自己,這就是他當年的印象。我猜想那應該是山口淑子在一九五一年五月為演出金維多的《東方就是東方》而赴美的介紹。這麼推算起來,距離前述與原節子的巧遇大約相隔了八年。
美國報紙這種介紹方式象徵著什麼?翻開日本電影史,可以發現在戰前描繪男女接吻情景是嚴重禁忌,從紀錄中發現,戰後的佔領軍總司令部為了推動民主式的文化政策,曾下令在日本電影中插入接吻畫面。「日本人連接吻也不懂」這種風評,想來應該是戰後美國影人帶著嘲諷意味流傳下來的。前述報紙報導似乎也繼承了這個脈絡。另外不可忽略的一點是「來好萊塢學習」這種寫法。《東方就是東方》在美國上映時的英文片名為《Japanese War Bride》。如同字面,故事描述的是日本女子與美國士兵相戀後、來到美國的故事。在這樣的架構中可以清楚看出戰勝國美國以男性自居,將戰敗國日本設定為女性,兼具東方主義和性別政治的問題。這篇報導暗示著一個主動來到美國接受性調教的亞洲女子,獲得美國以父性寬容予以接納的故事。而調教或順服這些主題,正是山口淑子自李香蘭時代以來不斷扮演的角色。

佐伯彰一眼中所見的原節子和山口雪莉,都為了演出電影正在離開故國途中。而兩者的方向、立場,以及觀察者的感想可說正好相反。原節子從日本內地前往殖民地朝鮮,也就是以赫赫有名的強者之姿駕臨,那身影讓人感受到敬畏和親密交雜的情緒。而山口淑子從戰敗國日本(不管是從政治上或電影史上來看)前往佔領日本的美國,在好萊塢沒沒無名的年輕留學生則懷抱著複雜情緒,從遠處觀望著她。不過其中還是有些共通之處。這兩位日本電影代表性女演員,都接受了積極涉及與殖民主義、戰爭佔領等事件的角色,藉此建構起自己的神話,這又與法西斯主義、東方主義,以及性別政治問題密切相關。

一位是深入參與政治與權力的中樞,汲汲營營於再造自己神話的女演員;一位是早在近半世紀前便遠離銀幕,近乎頑固地堅守沉默,使其謎樣神話更加深不可測的女演員。我思索著有沒有可能藉由比較這兩人神話成形的過程,迫近日本電影史過去極少人關注的性別政治與殖民主義、法西斯與國家主義等問題,因而催生出此書。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lb2ktnbFo

張學友的"李香蘭"


歌詞:
惱春風 我心因何惱春風
說不出 借酒相送


夜雨凍 雨點透射到照片中

回頭似是夢 無法彈動

迷住凝望妳 褪色照片中


(以下重唱)

啊 像花雖未紅 如冰雖不凍

卻像有無數說話 可惜我聽不懂

呀 是杯酒漸濃 或我心真空

何以感震動


照片中 那可以投照片中

盼找到 時間裂縫


夜放縱 告知我難尋妳芳蹤

回頭也是夢 仍似被動

逃避凝望妳 卻深印腦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lb2ktnbFo
感謝團友 Silvia Hsu 分享一張日本時代巨星李香蘭的照片(1943 松山虔三攝影)
最近聽到小道消息說臺南某戲院將於九月中旬舉辦一系列李香蘭回顧影展,如果消息成真那可真是令人期待呢!就來分享一下關於巨星李香蘭的簡單介紹吧!
李香蘭本名山口淑子,1920年出生於奉天。1933年開始學習聲樂,曾在滿洲國歌曲大賽中獲獎,並於1937年進入電影界,成為滿州國頭號巨星,拍攝多部電影。之後李香蘭旋風席捲亞洲,成為臺灣人心目中最紅的影歌星。
1941年李香蘭與樂團來到臺灣各地巡迴演出,引起大轟動!其中在臺南的演唱,讓許多老一輩的人至今難以忘懷。之後在臺灣拍攝了電影「莎韻之鐘」,敘述一名泰雅族少女沙韻因協助日籍教師搬運行李,不幸在風雨中渡河溺水的故事。戰後李香蘭一度險些成為國民政府整肅的對象,所幸最終脫險回國。
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不妨一起來回顧,這位許多人父母親或阿公阿嬤當年曾瘋狂追逐的超級巨星 – 李香蘭。

 東寶各明星免費為山口淑子(李香蘭)站台的息影之作.....
東京の休日』(とうきょうのきゅうじつ)は、1958年日本映画東宝山本嘉次郎監督作品。
山口淑子の芸能生活20周年記念映画であり、女優引退記念映画でもある。


東京の休日
監督 山本嘉次郎
脚本 井手俊郎
山本嘉次郎
製作 堀江史朗
出演者 山口淑子
三船敏郎
原節子
池部良
司葉子
音楽 松井八郎
撮影 山崎市雄
編集 黒岩義民
配給 東宝
公開 日本の旗 1958年4月15日
上映時間 87分
製作国 日本の旗 日本
言語 日本語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czgyjydz0s

歌ふ李香蘭(山口淑子)/戰後編

Uploaded on Feb 11, 2012
01 情熱の人魚(映畫『情熱の人魚』主題歌) 00:09
02 月に寄せて(映畫『情熱の人魚』插入歌) 03:23
03 戀の流れ星 06:15
04 懷かしのタンゴ 09:32
05 夜來香(映畫『東京の休日』、『上海の女』插入歌) 12:32
06 想ひ出の白蘭 15:30
07 東京夜曲(映畫『東京夜曲』主題歌) 18:31
08 夢で逢いませう(共唱:灰田勝彦) 21:56
09 東京ロマンス娘 25:06
10 東京コンガ 28:33
11 愛の花びら(La Vie en Rose) 31:52
12 珊瑚礁の彼方に(Beyond the Reef) 35:02
13 ロンドンデリーの歌(Londonderry Air) 38:19
14 步きませう 40:56
15 暗い部屋 44:17
16 花はなんの花(五木の子守唄) 47:47
17 花のいのちをたれか知る 51:02
18 ふるさとのない女(映畫『上海の女』插入歌) 53:54
19 何日君再來(映畫『上海の女』插入歌) 57:28
20 郊外情歌(映畫『上海の女』插入歌) 1:00:35
21 春風春雨(あたしを抱いて)(映畫『上海の女』插入歌) 1:03:57
22 黑い百合(映畫『抱擁』插入歌) 1:07:16
23 蘇州夜曲(映畫『支那の夜』、『抱擁』插入歌) 1:10:09
24 とこしへに(Eternally)(映畫『ライムライト』主題歌日本語版) 1:13:03
25 七人の侍(映畫『七人の侍』主題曲) 1:16:29
26 しらとり韶(映畫『白夫人の妖戀』主題歌) 1:20:01

戰前・戰中編→http://youtu.be/g2RetoXATFg
  • Category

  • License

    Standard YouTube License

***
2013.12.13日文課下一小時NHK 可以說是《何日君再來》"何"日軍"/軍/君再來 "的文化史---還訪問李香蘭/山口淑子. (沒記下片名--擊鼓主角  憾事)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 (什麼意思?按照正式的词序应该是“带相思”吧。) 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人生難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今宵.何日君再來 ·  作詞:沈華作曲:劉雪庵
 《何日君再來》是中國近代史上受到歡迎的經典中文歌曲,最初是1937年電影三星伴月》的插曲,是上海中國化學工業社為宣傳國產的上海「三星牌牙膏」而資助拍攝,歌曲由剛剛成名的周璇主唱,並灌成唱片,由上海百代唱片發行。1939年香港製作的電影《孤島天堂》中,又由黎莉莉主唱作為插曲。1940年李香蘭滿洲國灌唱成唱片,由百樂唱片帝蓄唱片分別發行,結果比周璇原版更風行。李香蘭回日本後,在1952年又唱一次,由哥倫比亞唱片在日本發行。
*****

《李香蘭自傳》(陳鵬仁譯,台北:商務,2005;這本根據1987的:『戦争と平和と歌 李香蘭心の道』東京新聞出版局、1993(東京新聞中日新聞で今日も続く夕刊連載自伝「この道」の山口分をまとめたもの)
下一本書為:『「李香蘭」を生きて 私の履歴書日本経済新聞社、2004  台灣(蕭志強)和中國都有譯本)

『「李香蘭」を生きて 私の履歴書』、東京: 日本経済新聞社、2004.

此書有2本漢譯:


李香蘭


《此生名為李香蘭》上海: 上海文化,2012
妙的是 、本書的《後記》末行為: 「何日君再來」.......
要而不繁 、 6萬多字就寫出精彩的一生、佩服.....

 . 事實上. 我曾跟他討論過『「李香蘭」を生きて 私の履歴書』----雖然作者說書中都是實情. 可是Kawase先生(川瀬先生 (台灣百年電影史專家))對她如何擺脫漢奸之死刑的說法存疑----不過他沒証據反證......


 和川島芳子同時代、其精彩人生也絕不亞於川島芳子的不平凡女性!
  一個道道地地的日本人,在中國出生、在中國長大,直到十八歲才有機會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在因緣際會下,李香蘭在中國的土地上成為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卻被迫隱藏自己是日本人的事實。
  從二次大戰前到戰後,影歌雙棲的李香蘭紅遍中國和日本,她主演的電影「白蘭之歌」、「支那之夜」座無虛席;她演唱的歌曲「夜來香」、「何日君再來」、「蘇州夜曲」更風靡了無數歌迷!
  戰後恢復「山口淑子」身份的李香蘭不但到美國發展,還跟同樣有著亞洲血統的「光頭皇帝」尤勃.連納成為好友;也曾跟四○年代的美國性格小生詹姆士.狄恩一起談論電影與人生的種種;更曾為一代默劇大師卓別林的家庭好友,並成為他前往日本時幫忙翻譯與導遊的最佳人選。
作者簡介
山口淑子
現年88歲,1920年生於中國。
  1933年因認李際春為義父取名李香蘭,並於1937年以李香蘭為名,在電台演唱中國歌曲而風靡大眾。
  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返回日本,於1947恢復本名山口淑子,並活躍於演藝圈,且曾赴美發展。曾有兩段婚姻, 1959年與日本外交官大鷹弘再婚後,才終止數十年來動盪不安的演藝生涯。之後還曾投身政壇,並在1974年當選日本參議院議員,連任三屆。

  《此生名為李香蘭》一書,是李香蘭在《日本經濟新聞(早刊)》上連載的專欄文章結集,也是這位傳奇女性的自傳(非合著)首次在中國出版。我偶然間 被身披“戰爭時代”這件外衣的命運所操縱,人生中的每條道路都由不得自己選擇。待到察覺時,我已被夾在相互爭鬩的母國中國和祖國日本中間,拼鬥的火花濺滿 全身。…… 若將歷史視作個體人生的總和,那麼本書或許便可稱為我眼中的昭和歷史的一個側面。

作者簡介:李 香蘭(1920 年2 月12 日-),本名山口淑子,生於中國奉天(今瀋陽)近郊的北煙台,祖籍日本佐賀縣,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著名歌手和電影演員,代表作《夜來香》曾被傳唱大 江南北。1906 年其父遠渡重洋來到中國。1933 年被李際春收為義女,改名為李香蘭。日本戰敗後,李香蘭被控“漢奸罪”判死刑,因戶口簿證明其日本人身份,被無罪釋放,於次年四月回到日本。在日本繼續其 演藝事業,並於1950 年應邀前往好萊塢和紐約學習舞台演技,與卓別林成為朋友。1974 年參加參議院競選,此後一直活躍於政界,並多次訪華,為改善中日關係而奔走。《此生名為李香蘭》一書,是李香蘭在《日本經濟新聞(早刊)》上連載的專欄文 章結集,也是這位傳奇女性的自傳(非合著)首次在中國出版。

圖書目錄:第一章“李香蘭”誕生
 加米拉
 最初的記憶
 柳芭
 初為歌手
 前往北京
 男裝公主
 女演員誕生
第二章“五族協和”的女主角
 初見祖國
 大陸三部曲
 日劇七圈半事件
 還想保護你
 甘粕董事長和川喜多先生
 《萬世流芳》
 自豪與良心
 《我的夜鶯》
 夜來香幻想曲
 昭和二十年八月九日
第三章再見,中國
 戰敗
 間諜嫌疑
 戶籍抄本
 獄中寫信
 命運
第四章戰後、柳芭
 人人需要“李香蘭”
 田村上等兵
 未問世的影片——《黃河》
 好萊塢
 結婚
 離婚
 退出影壇
 重返母國
 投身政治
 啊!柳芭!
 後記
 川島芳子(金璧輝)審判記錄(選粹)
 李香蘭(山口淑子)
 電影作品年表(1938年-1958年)
 李香蘭(山口淑子)音樂唱片目錄
 李香蘭(山口淑子)簡略年譜
 編後記



李香蘭(1920年2月12日),出生名山口淑子やまぐち よしこ),第二次結婚後戶籍名大鷹淑子おおたか よしこ)(舊姓:山口),日本人。生於中國奉天省撫順市(即今中國遼寧省撫順市),祖籍日本佐賀縣杵島郡北方村(現已併入武雄市),是從事電影的演員歌手,李香蘭是抒情女高音,而且受過正式的西洋聲樂教育,很擅長美聲唱法。後任日本參議院參議員



*****網友閑閑提供的資訊 :

  • 閑閑 昨 晚和彼得.海先生聊天,他讓我代看剛到手的中譯本,書裏有提到李香蘭,問他說:「李香蘭是間諜吧?」他說:「應該不是……」。他要求我,代看中文譯得如 何,他原文是用日文寫的,後來才出英譯本,這下又有中譯本,雖然印量甚少,只有一千五百本。他完全不會中文,但他預估說這譯文大抵還算精確,但一定譯得很 拘泥、很學術化,他說:「我寫這書的對象是普通讀者」。我說:「即使日本學者不屑,但還是得參考你這本老外著作,你這可是該領域的開山大作啊~」,他說: 「我和佐藤忠男一向不對盤,不知為何會替我寫序?」我說:「大概是大陸方的中國電影出版社想出來的吧?」他說:「看看佐藤忠男的推薦序,只有一兩行才提一 下我的書!整篇都是他的自己看法!啍!!」軼事一椿,聊博鍾院長一粲。中譯本連結謹供參考: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82332/
     閑閑 Peter B. High的英譯本,光在亞馬遜就賣了1,217,780本,雖然是賣了十年,但他可是我首位認識的暢銷書老外作家咧~連結謹供參考~

    http://goo.gl/SsGJr6

    www.amazon.com
books.google.com/books/about/The_Impe...
Peter B. High's treatment of the Japanese film world as a microcosm of the entire sphere of Japanese wartime culture demonstrates what happens when conscientious artists and intellectuals become enmeshed in a totalitarian regime.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The Harvard Guide to Influential Books: 113 Distinguished Harvard Professors Discuss the Books That Have Helped to Shape Their Thinking












If you’re resolving to read more in the new year, try starting with these books recommended by Harvard professors.

Six faculty members explain which books shaped their lives and their scholarship
NEWS.HARVARD.EDU



這篇是我2005年記的


The Harvard Guide to Influential Books: 113 Distinguished Harvard Professors Discuss the Books That Have Helped to Shape Their Thinking    這本書中國有譯本《哈佛書架》,然而缺原書的 INDEX TO WORKS CITED,pp. 273~300
原書書名在台灣可能侵犯"哈佛"商標權?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日本漫畫八百年;動漫的局限。手㙇治虫、 石之森章太郎 、水木茂、



查詢:2976 6610 (報名查詢)
chengming@newasia.org.hk /
whatsapp 6615 7083 (課程查詢)
收費:HK$495
新亞研究所
日本漫畫家既是諸多影視作品的故事來源,亦勇於探索各種嚴肅題材,絕非只為青少年提供娛樂,而是貨真價實的文化英雄。本次講座系列,會介紹三位日本動漫草創期的重要作者:
開創動漫時代的大師 #手㙇治虫 阿童木、多羅羅、藍寶石王子,沒有看過也應聽過。著作等身、啟發眾多後來者的「#漫畫之神」。
擁有必殺技「ライダーキック」+「變身」的 #石之森章太郎 是無數影視作品的原著者,保持健力士世界紀錄的「#漫畫之王」。
經歷風雲變色的大時代,既收集妖怪也紀錄人間歷史的「#妖怪博士」 #水木茂 。
詳情及報名🔗http://bit.ly/2PB8fSV



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
作者: (日)夏目房之介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語言:簡體中文
日本漫畫為什麼能夠吸引眾多讀者?故事魅力自不必說,表現結構也似有秘密。漫畫研究十載之際,夏目房之介以其敏銳的感受性和洞察力,解讀線條、對話框、格子的結構和功能等等漫畫家想出的種種點子,闡述其趣味所在。其豐富性和專業性,使本書成為日本漫畫學的奠基之作,夏目也因此成為日本漫畫評論界第一人!什麼是“形喻”?什麼是“間白”?這些新術語用來說明的是什麼問題呢?夏目房之介的“漫畫表現論”必將帶給你不一樣的漫畫體驗。

內容簡介 · · · · · ·
日本漫畫為什麼能夠吸引眾多讀者?故事魅力自不必說,表現結構也似有秘密。漫畫研究十載之際,夏目房之介以其敏銳的感受性和洞察力,解讀線條、對話框、格子的結構和功能等等漫畫家想出的種種點子,闡述其趣味所在。


什麼是“形喻”?什麼是“間白”?
這些新術語用來說明的是什麼問題呢?
夏目房之介的“漫畫表現論”必將帶給你不一樣的漫畫體驗。

作者簡介 · · · · · ·
夏目房之介
1950年生於日本東京。1982年至1991年,在雜誌《周刊朝日》連載《學問》。1987年至1989年,在NHK教育電視台週六俱樂部欄目主持《夏目房之介講座》。本人也畫漫畫,自稱漫畫專欄作家。著作有《夏目房之介漫畫學》(筑摩文庫)、《手塚治虫在哪裡》(筑摩文庫)、《新編學問虎之卷》、《新編學問龍之卷》(新潮社)、《人生達人》(小學館)、《不肖孫兒》(筑摩書房)、《漫畫與“戰爭”》(講談社)等等。1999年榮獲第三屆手塚治虫文化獎特別獎。
目錄 · · · · · ·

中文版序
前言

第1部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

第1章漫畫繁榮之謎

第2章表情和線條

第3章從手塚漫畫到劇畫

第4章表現的跨度——吾妻日出夫和《機器貓》

第5章線條的趣味——谷岡泰次與杉浦茂

第6章表現的構成

第7章漫畫和語言

第8章擬聲·擬態詞的效果

第9章格子的結構

第10章格子的功能

第11章少女漫畫的分格

第12章日本漫畫的特徵

第2部演講·漫畫學

第1章戀愛漫畫學講義

第2章從香港漫畫看日本漫畫

解說:夏目房之介為什麼有趣



《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試讀:中文版序


中國的讀者們,謝謝你們拿起這本書。我的漫畫論著作能夠在中國翻譯出版,我感到很高興,也很榮幸。1997年本書首次在日本出版。如前言中所說,原是為日本教育電視台播出的講座而寫的教材。在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我曾在多部獨著和合著的書中主張後來被通稱為“漫畫表現論”的批評原理,即從“繪畫•語言•格子”三個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視角解析漫畫的表現結構。作為此類批評的某種意義上的入門篇,為了讓平常不​​看漫畫的讀者也能夠理解和接受,本書盡可能寫得簡明易懂。直到現在本書還在日本印行,擔負著一部分面向普通讀者的漫畫論入門書的功能。因為是10多年前所寫的東西,有許多需要修改的地方,但因為它已經成為一本有歷史意義的書,所以此次出版保持了原樣。不過,在我認為必要的地方加了若干註釋,並請到優秀的漫畫史研究者宮本大人先生撰寫解說。如能承蒙讀者從現在的角度進行批判性閱讀,實為幸事。2003年,我到長春和上海進行漫畫方面的調查,並在上海的漫畫製作現場,對新人作品做了點評。當時談到如何一邊考慮讀者的視線移動及印象,一邊講究構圖、人物安排、擬音•擬態詞的插入法,以提高表現效果。使用的就是在本書有關漫畫格子的內容的基礎上後來發展出來的“視線誘導論”。我忘不了目不轉睛注視我點評的中國漫畫編輯和漫畫家們像要冒出火花般的熱切視線。中國的年輕編輯叫到:“這正是我們一直想了解的!”在其他國家也有過同樣感受,這些經驗總是令我非常感動。通過漫畫,我得以和不同國家的人們進行這樣熱烈的交流。這些經驗給予我進一步研究下去的勇氣。值此出版之際,我衷心感謝出版本書的新星出版社有關人士、授權出版的日本NHK出版社有關人士、為本書出版盡力斡旋的中方策劃人韓冰女士、翻譯潘鬱紅女士、撰寫解說的宮本大人先生、日方版權代理公司TUTTLE-MORI的小林志乃女士,以及其他相關人士。因為他們,我才得以和讀者們相遇。漫畫既有藝術的一面,同時也是大眾娛樂。正因為如此,我們無須效仿正襟危坐的官方交流,而是能夠作為普通人共同分享這份快樂。也許在漫畫中,我們可以找到和平、友好的交流手段。果真如此,本書或許也將有助於中日民間交流。我抱著這樣的希望。如果你也和我一樣,那該多麼令人欣喜!



《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試讀:前言


1985年我出了一本書,題目取得很誇張,叫《夏目房之介的漫畫學》(夏目房之介の漫畫學)。那時完全以玩笑告終,因為所謂“漫畫學”的學問還全無踪影。但是在二戰後的日本社會,漫畫文化已經擁有了為之成立一門學問也不足為怪的影響力。儘管如此,“漫畫學”還未曾出現,這事在我看來,就是因為還沒有人對漫畫的表現結構作過鞭辟入裡的分析。閱讀漫畫所感受到的愉悅,並非僅僅因為故事情節或主題的精彩。這部漫畫是用什麼樣的線條,又是怎樣被描繪出來的?格子的佈局又是怎樣?讀者是在理解漫畫的“畫”和“格子”等內在表現結構中去感受那份愉悅的。如果不能用特定的語言來闡釋使之成為漫畫的表現結構,那麼使“漫畫學”成為可能的語言土壤就還沒有形成。這些年來,我不斷就這個問題進行著思考和寫作,在這個過程中,“漫畫學”的稱謂漸漸不再止於笑談。對我來說,這個講義就是朝“漫畫學”邁進的一個里程碑。那麼,我究竟是以怎樣的身份來談漫畫的呢?我不過是一個以文為生的人,因為自孩提起就喜歡漫畫,也畫漫畫,所以擅自以“漫畫專欄作家”的頭銜自稱。要說身份,這就是我的“身份”。以這樣的身份,雖然只是半開玩笑,卻敢於僭稱什麼“漫畫學”,這也是漫畫文化的有趣之處。因為談論漫畫的語言還很匱乏,所以儘管我對評論領域完全外行,且沒有什麼專門的學問,但也能夠賣弄一二。至於什麼時候賣弄不下去了,我將欣然隱退。大概是因為我出了《手塚治虫在哪裡》(手塚治虫はどこにいる,筑摩書房,1992年)、《手塚治虫的冒險戰後漫畫諸神》(手塚治虫の冒険戦後マンガの神々,同上,1995年)、《漫畫的讀法》(マンガの読み方,合著,寶島社,1995年)等書,電視台文教節目請我做一個漫畫系列講座。在講座裡,我斗膽毫無保留地披露了寫這些書時的所思所想。如果它激發了您的興趣,不妨再閱讀此書,相信您會更細緻地理解漫畫。上述前言,以及NHK(日本廣播協會電視台)教育頻道《人間大學》欄目的有關教材,寫於1996年春天。其後,講座於7~9月間播出,所幸在觀眾中反響很大,獲得好評(教材並非講座錄音的整理,而是寫於講座播出之前)。特別有意思的是,不少年紀比較大的觀眾反映說:“我才知道漫畫原來是這樣讀的啊。”其實就連經常閱讀漫畫的團塊世代① 及其後的年齡層中,也有不少人誤以為漫畫誰都能看得懂。因為他們從小就看漫畫,所以意識不到自己是經過怎樣的複雜程序才掌握了“漫畫文法”的。當然,也有很多年輕人告訴我說,他們看了這個電視節目。其影響顯著表現在,以“校園文化節”為主的講演邀請急劇增多了。我想大概他們一直就渴望有人能夠簡明易懂地同他們聊一聊自己所讀的漫畫。就這樣,我越來越被人們看成是漫畫評論家,並受到了差不多是文化人的待遇。我既感到高興,又感到困擾。因為我屬於希望盡量遠離文化人這種閃光頭銜的一類人。但自作自受,沒法子。我還想對教材版的前言做一個補充。對於“漫畫學”這個研究領域,有很多人表示懷疑。在漫畫迷中間,也有人認為漫畫無須作這樣的權威認定或地位提升。漫畫家石川順曾說漫畫主動追求在學術領域的一席之地是很危險的,“不應該用學術的語言來粉飾自己”(《思考漫畫學(コミック學を考える)》,AERA Mook《漫畫學之看法(コミック學のみかた。)》,1997年),還說不知道從那樣的“學問”中會學到什麼……實際上我也很能理解他的這種心情。不過,很早以前我就“悲觀地”認為,只要人類有求知欲,“漫畫學”遲早都會成立。雖然有人樂觀地說漫畫及其相關門類無須樹立某種權威,也無須做解讀啟蒙,但我認為這只是毫無根據的願望而已。總而言之,“漫畫學”遲早都會成立。如果這樣,我希望它能夠盡量做好,這是我的真心話。實際上據我所知,大學裡已經有一些年輕人在做很好的研究。像我這樣賣文為生的人,工作總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在滿足娛樂性的同時,完成指定的題目。因為這樣,也就有很多研究工作來不及做。像基礎的資料整理、歷史性梳理等工作,是非在學術環境下不能完成的。本書第Ⅰ部是《人間大學》的教材,幾乎沒有改動。不過,教材本身大多由自己以前所寫的評論文章構成,可謂“夏目漫畫學”的入門篇。第Ⅱ部的“戀愛漫畫學講義”、“從香港漫畫看日本漫畫”則是根據在大學的講演整理而成。這本書通篇用的都是口語體,從這一點看,我想它也具有入門書的特點。電視講座是一個人面對攝像機鏡頭講課,相比之下,有聽眾的講座要好得多。沒有觀眾的講演真是很有難度。不管怎樣,談論漫畫竟能引起這麼大反響,僅此一點,我就很高興了。當然,如果通過閱讀這本書,能有更多的人對漫畫感興趣,我將感到更加欣慰。夏目房之介1997年9月


****
好文嚴選:日本漫畫八百年
 2015年03月18日 09:21

日本是漫畫王國,從漫畫衍生巨大的動漫產業。(圖為2014年銷量排名第一,歷久不衰的《海賊王》。 )
日本是漫畫王國,從漫畫衍生巨大的動漫產業。(圖為2014年銷量排名第一,歷久不衰的《海賊王》。 )


日本京都市右京區山中,有座建於奈良時代後期、興盛於鐮倉時代的高山寺。寺內有伽藍多處,有日本最古茶園,保存的典籍、文書、繪畫等珍貴文物數以萬計。高山寺於1994年,與許多寺院、神社、城堡一起,以「古京都遺址」名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高山寺保存的繪畫中有分為甲乙丙丁總計四卷的《鳥獸人物戲畫》,現分別寄託保管于東京國立博物館(甲、丙卷)和京都國立博物館(乙、丁卷),它是日本國寶,被稱作「日本最古老的漫畫」。
《鳥獸人物戲畫》甲卷是重頭戲,以擬人化的兔、蛙、猴為主,兼有牛馬狐鹿穿插其中。滑稽地表現了射箭、相撲、游泳、吵架、舞蹈、出巡、祭祀等人類的活動。在競技活動中,兔子于游泳中戰勝了猴子,青蛙在相撲時摔倒了兔子,畫面結尾的宗教儀式上,扮演高僧的猴子得向成佛的青蛙頂禮膜拜。它們表現的是以弱勝強,諷刺當時僧侶日益膨脹的權勢和貪婪。那些兔蛙猴的畫像動作似人非人但更具人性,滑稽、詼諧、譏諷,盡在其中。乙卷畫的是馬、牛、山羊、狗、雞、鷹、虎、豹、獅、象和傳說的貘、龍、麒麟等動物生態畫,有如動物圖鑒。丙卷前半是僧人和俗人嬉戲情景,後半是猴兔等動物的擬人表現行為。丁卷中的僧人和俗人以及世俗活動和宮廷行事場面,畫的粗俗恣意,卻諷刺意義更明顯。
llaai456.jpg
(《鳥獸人物戲畫》)
《鳥獸人物戲畫》被推斷出成畫于平安時代末期(十二世紀)到鐮倉時代(十三世紀)間,各卷風格顯然不同,可斷畫者不止一人,但因均未署名,後世人便將它疑為那個時代在鳥羽天皇的鳥羽離宮擔任大僧正的天臺宗高僧覺猷而作,因為覺猷本善畫。《鳥獸人物戲畫》甲卷畫面寬30.4公分,長11.48米,其他各卷尺寸大致相仿,它們是畫在「和紙」上拼接起來再卷起的長卷,故稱「繪卷」或「繪卷物」。日本四大繪卷物《源氏物語繪卷》《信貴山緣起》《伴大納言繪卷》《鳥獸人物戲畫》,均產生于平安時代。
各種「繪卷物」反映內容不盡相同,《源氏物語繪卷》體現了貴族生活,其後鐮倉時代的《蒙古襲來繪詞》表現的是抵禦外敵的戰爭,再後的室町時代的《百鬼夜行繪卷》描繪的是妖魔鬼怪。《鳥獸人物戲畫》則開日本漫畫先河。
也被疑為覺猷或他同時代的佛畫師定智畫的繪卷《勝繪》,前半部分是「比陽物」,後半是「放屁合戰」。「比陽物」是在官帳內脫光禮服戴著烏帽子的男性們在測量攀比陽具,陽具之大誇張得驚人。「放屁合戰」參戰者眾,其屁可熏倒人崩倒人,臭氣熏天、威力無窮。
室町時代(十五世紀),有幅「福富草子繪卷」,它用連環畫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個貧者秀武,在其妻勸導下求神祈願後,學會了放屁絕技,他的屁技表演深為平民百姓歡迎,因此發了財。他的鄰居福富亦貧,其妻勸其向秀武學得屁技,不料他偏去給官人豪紳表演,演前又吃了妻子準備的過量的飯,結果表演時放出的不是屁、而是噴出的糞,大大地現眼失敗。畫得滑稽、卑俗、戲謔。江戶時代的1846年,一幅發展出男女老少齊上陣的彩色《屁合戰繪卷》出現,畫中之屁令人仰馬翻、樹飛屋塌,大有颱風之勢,真是異想天開。
《鳥獸人物戲畫》是筆法洗練的墨線白描,它及《勝繪》等畫被稱作戲畫、鳥羽繪、戲謔畫、嗚呼繪(未曾考證,僅想像是它的誇張令人嗚呼喊「啊!」)等。繪卷物文化自體本已包含了現代漫畫要素,是到江戶時代在浮世繪中出現了漫畫一詞。
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出現並盛行浮世繪,它先是手繪後為木板印刷,有單片的有多幅連續的,初為黑白兩色,逐漸發展成多彩的「錦繪」。浮世繪是日本風俗畫, 有「美人繪」「役者繪」(歌舞伎的名演員)、「名所繪」(風景畫)、「歷史畫」百餘種題材和類型,其中就有「戲畫」「鳥羽繪」「枕繪」(春畫)、「漫畫」。
在數百名浮世繪大家中最值一舉的是浮世繪後期的葛飾北齋(1760—1849年),北齋也有枕繪等作品,但他的代表作是《富岳三十六景》和《北齋漫畫》。《富岳三十六景》是北齋70歲到90歲卒年的作品,是其繪畫高峰,它是從富士山不同角度畫的系列「名所繪」(風景畫)。《北齋漫畫》初篇為北齋54歲時的1814年所繪,1878年後人將總計十五篇結集出版,共有描繪人物、動植物、市井風俗、神佛妖怪等畫4千幅。人們最早可看到漫畫一詞,出自《北齋漫畫》。北齋自稱是隨意而漫然地畫出的畫,而人們將其評為日本漫畫之祖。在《北齋漫畫》可以看到二出、三出直到四出形式的畫,它為後來的四格漫畫定下了模式。
llaai987a.jpg
(《北齋漫畫》被評為日本漫畫之祖)
與《北齋漫畫》初篇同年出版的,還有浮世繪畫家合川瑉和的《漫畫百女》。浮世繪末期大家歌川國芳(1798—1861年),役者繪、武者繪、名所繪、諷刺繪、美人圖、戲畫、枕畫均有涉及,他年輕時出道之畫是《通俗水滸傳豪傑百八人》,有名的是貓畫和貓擬人畫,而它的二格合一的《浮世又平名畫奇特》,被疑是對幕府要人對平民沒收、罰金的諷刺,曾被禁刊。《漫畫百女》和《浮世又平名畫奇特》等畫作,也常被列入日本漫畫史中。
歌川國芳生活的時代,已進入幕府末期,他的有些畫中已取有西洋繪畫技法。江戶時代的漫畫通過木版量產形式進入大眾視野,而之後的明治時代更因能刊載於報紙雜誌之上,使得日本漫畫急速成長為近代漫畫。明治10年(1877),有著英國留學經驗的官僚、記者、自由民權活動家野村文夫,創辦了載有戲畫、諷刺畫的週刊《團團珍聞》,它是諷刺時局的雜誌,三十年間,登了大量的茶說(社論)、狂句(定型詩的一種)、狂歌(詼諧逗趣的短歌),配以批判時局的諷刺漫畫,嘲笑「藩閥」控制的政府和海軍陸軍,其中也有表現日俄戰爭、甲午戰爭的畫面。1901年在大阪創刊的《滑稽新聞》裡也載有豐富的漫畫諷刺畫。這些雜誌上和報社裡,彙集和培養了大批近代漫畫家。1906年誕生的《大阪パック》,是使用了外來語命名的漫畫雜誌,二戰中因禁用英語曾改名《漫畫日本》,它歷經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於1950年休刊,長達43年多,是日本壽命最長的漫畫雜誌。
大正時代僅有14年,它的最初幾年,受到明治末年的社會主義者欲謀殺明治天皇的「大逆事件」影響,日本漫畫曾顯寂靜冷落一時,但不久便出現了數種新滑稽漫畫雜誌,出現了最初的漫畫家團體,還有少年漫畫和女性上位的漫畫。
那時代有名的漫畫家岡本一平,也是詞作家,他的帶解說文的「漫畫漫文」有獨成一家的特色,他的《俺が女房》(我是太太)就有女性上位味道。他的私塾「一平塾」,培養出了活躍在昭和時代的漫畫大家近藤日出造、杉浦幸雄、清水崑等,據說少年時代的手塚治蟲讀過他的《一平全集》,受到很大影響。
昭和時代前期、二次大戰中,流行的是兒童漫畫和戰爭漫畫。而二戰後的昭和期是日本漫畫飛躍發展時代,出現了《漫畫少年》等漫畫雜誌、多家報紙的星期日漫畫版、漫畫長期連載及四格漫畫盛行,幾十年間名家百出,其中久負盛名的就是手塚治蟲。
手塚治蟲的漫畫風靡全世界
手塚治蟲的漫畫風靡全世界
手塚治蟲1928年生,小學三年級始作漫畫,五年級作出長篇漫畫,入大學醫學部的次年即在《少國民新聞》上連載四格漫畫《小馬的日記》,1950年起在漫畫雜誌上刊登《鐵臂阿童木》《森林大帝》《藍寶石王子》等長篇,其中《藍寶石王子》是日本首部少女漫畫,《鐵臂阿童木》是風靡世界的科幻漫畫。手塚治蟲一生所繪漫畫無數,他的《火鳥》是一部以生與死為題材的漫畫,連續創作21年,1989年2月,在畫第12章「現代篇」時,於病床上絕命亦絕筆,可稱灌注生命的頂峰之作。他被評為「國民漫畫家」,被推崇為「漫畫之神」。受過手塚治蟲漫畫影響的藤子・F・不二雄,因從1969年開始執筆長篇漫畫《ドラえもん》(哆啦A夢、藍胖子)而人氣爆發,今日哆啦A夢動畫形象還成了日本文化大使。
永遠的多啦A夢
永遠的多啦A夢
來日有年,看過一些日本漫畫,得些許直觀領會:八百餘年間日本漫畫保持了滑稽、詼諧、譏諷和異想天開,今日更發展成通俗化、科幻化,產業化;面貌、人體、服飾和頭身比,有從東洋風走向西洋風的過程;過去有身體某部位的巨大誇張,當代則是強調眼睛大且目光閃爍,比如哆啦A夢的頭身竟是1比2,眼小卻嘴大如盆、笑口常開。古代漫畫中有部分在當下屬少兒不宜,今已不見,政治漫畫今猶在,但面向少年少女的漫畫多,它們也為老中青年人皆愛。它從過去的嗚呼(啊!),變成了今日的可笑、可愛。
日本是漫畫天國。四格漫畫、連續長篇漫畫加上攝影、電影、電視的出現,漫畫走進影像,成了動漫,日本也成了動漫天國,這是日本漫畫延續和發揚的話題,它更加活靈活現。




日本是漫畫王國,從漫畫衍生巨大的動漫產業。(圖為2014年銷量排名第一,歷久不衰的《海賊王》。 )


日本京都市右京區山中,有座建於奈良時代後期、興盛於鐮倉時代的高山寺。寺內有伽藍多處,有日本最古茶園,保存的典籍、文書、繪畫等珍貴文物數以萬計。高山寺於1994年,與許多寺院、神社、城堡一起,以「古京都遺址」名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高山寺保存的繪畫中有分為甲乙丙丁總計四卷的《鳥獸人物戲畫》,現分別寄託保管于東京國立博物館(甲、丙卷)和京都國立博物館(乙、丁卷),它是日本國寶,被稱作「日本最古老的漫畫」。

《鳥獸人物戲畫》甲卷是重頭戲,以擬人化的兔、蛙、猴為主,兼有牛馬狐鹿穿插其中。滑稽地表現了射箭、相撲、游泳、吵架、舞蹈、出巡、祭祀等人類的活動。在競技活動中,兔子于游泳中戰勝了猴子,青蛙在相撲時摔倒了兔子,畫面結尾的宗教儀式上,扮演高僧的猴子得向成佛的青蛙頂禮膜拜。它們表現的是以弱勝強,諷刺當時僧侶日益膨脹的權勢和貪婪。那些兔蛙猴的畫像動作似人非人但更具人性,滑稽、詼諧、譏諷,盡在其中。乙卷畫的是馬、牛、山羊、狗、雞、鷹、虎、豹、獅、象和傳說的貘、龍、麒麟等動物生態畫,有如動物圖鑒。丙卷前半是僧人和俗人嬉戲情景,後半是猴兔等動物的擬人表現行為。丁卷中的僧人和俗人以及世俗活動和宮廷行事場面,畫的粗俗恣意,卻諷刺意義更明顯。



(《鳥獸人物戲畫》)

《鳥獸人物戲畫》被推斷出成畫于平安時代末期(十二世紀)到鐮倉時代(十三世紀)間,各卷風格顯然不同,可斷畫者不止一人,但因均未署名,後世人便將它疑為那個時代在鳥羽天皇的鳥羽離宮擔任大僧正的天臺宗高僧覺猷而作,因為覺猷本善畫。《鳥獸人物戲畫》甲卷畫面寬30.4公分,長11.48米,其他各卷尺寸大致相仿,它們是畫在「和紙」上拼接起來再卷起的長卷,故稱「繪卷」或「繪卷物」。日本四大繪卷物《源氏物語繪卷》《信貴山緣起》《伴大納言繪卷》《鳥獸人物戲畫》,均產生于平安時代。

各種「繪卷物」反映內容不盡相同,《源氏物語繪卷》體現了貴族生活,其後鐮倉時代的《蒙古襲來繪詞》表現的是抵禦外敵的戰爭,再後的室町時代的《百鬼夜行繪卷》描繪的是妖魔鬼怪。《鳥獸人物戲畫》則開日本漫畫先河。

也被疑為覺猷或他同時代的佛畫師定智畫的繪卷《勝繪》,前半部分是「比陽物」,後半是「放屁合戰」。「比陽物」是在官帳內脫光禮服戴著烏帽子的男性們在測量攀比陽具,陽具之大誇張得驚人。「放屁合戰」參戰者眾,其屁可熏倒人崩倒人,臭氣熏天、威力無窮。

室町時代(十五世紀),有幅「福富草子繪卷」,它用連環畫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個貧者秀武,在其妻勸導下求神祈願後,學會了放屁絕技,他的屁技表演深為平民百姓歡迎,因此發了財。他的鄰居福富亦貧,其妻勸其向秀武學得屁技,不料他偏去給官人豪紳表演,演前又吃了妻子準備的過量的飯,結果表演時放出的不是屁、而是噴出的糞,大大地現眼失敗。畫得滑稽、卑俗、戲謔。江戶時代的1846年,一幅發展出男女老少齊上陣的彩色《屁合戰繪卷》出現,畫中之屁令人仰馬翻、樹飛屋塌,大有颱風之勢,真是異想天開。

《鳥獸人物戲畫》是筆法洗練的墨線白描,它及《勝繪》等畫被稱作戲畫、鳥羽繪、戲謔畫、嗚呼繪(未曾考證,僅想像是它的誇張令人嗚呼喊「啊!」)等。繪卷物文化自體本已包含了現代漫畫要素,是到江戶時代在浮世繪中出現了漫畫一詞。

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出現並盛行浮世繪,它先是手繪後為木板印刷,有單片的有多幅連續的,初為黑白兩色,逐漸發展成多彩的「錦繪」。浮世繪是日本風俗畫, 有「美人繪」「役者繪」(歌舞伎的名演員)、「名所繪」(風景畫)、「歷史畫」百餘種題材和類型,其中就有「戲畫」「鳥羽繪」「枕繪」(春畫)、「漫畫」。

在數百名浮世繪大家中最值一舉的是浮世繪後期的葛飾北齋(1760—1849年),北齋也有枕繪等作品,但他的代表作是《富岳三十六景》和《北齋漫畫》。《富岳三十六景》是北齋70歲到90歲卒年的作品,是其繪畫高峰,它是從富士山不同角度畫的系列「名所繪」(風景畫)。《北齋漫畫》初篇為北齋54歲時的1814年所繪,1878年後人將總計十五篇結集出版,共有描繪人物、動植物、市井風俗、神佛妖怪等畫4千幅。人們最早可看到漫畫一詞,出自《北齋漫畫》。北齋自稱是隨意而漫然地畫出的畫,而人們將其評為日本漫畫之祖。在《北齋漫畫》可以看到二出、三出直到四出形式的畫,它為後來的四格漫畫定下了模式。



(《北齋漫畫》被評為日本漫畫之祖)

與《北齋漫畫》初篇同年出版的,還有浮世繪畫家合川瑉和的《漫畫百女》。浮世繪末期大家歌川國芳(1798—1861年),役者繪、武者繪、名所繪、諷刺繪、美人圖、戲畫、枕畫均有涉及,他年輕時出道之畫是《通俗水滸傳豪傑百八人》,有名的是貓畫和貓擬人畫,而它的二格合一的《浮世又平名畫奇特》,被疑是對幕府要人對平民沒收、罰金的諷刺,曾被禁刊。《漫畫百女》和《浮世又平名畫奇特》等畫作,也常被列入日本漫畫史中。

歌川國芳生活的時代,已進入幕府末期,他的有些畫中已取有西洋繪畫技法。江戶時代的漫畫通過木版量產形式進入大眾視野,而之後的明治時代更因能刊載於報紙雜誌之上,使得日本漫畫急速成長為近代漫畫。明治10年(1877),有著英國留學經驗的官僚、記者、自由民權活動家野村文夫,創辦了載有戲畫、諷刺畫的週刊《團團珍聞》,它是諷刺時局的雜誌,三十年間,登了大量的茶說(社論)、狂句(定型詩的一種)、狂歌(詼諧逗趣的短歌),配以批判時局的諷刺漫畫,嘲笑「藩閥」控制的政府和海軍陸軍,其中也有表現日俄戰爭、甲午戰爭的畫面。1901年在大阪創刊的《滑稽新聞》裡也載有豐富的漫畫諷刺畫。這些雜誌上和報社裡,彙集和培養了大批近代漫畫家。1906年誕生的《大阪パック》,是使用了外來語命名的漫畫雜誌,二戰中因禁用英語曾改名《漫畫日本》,它歷經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於1950年休刊,長達43年多,是日本壽命最長的漫畫雜誌。

大正時代僅有14年,它的最初幾年,受到明治末年的社會主義者欲謀殺明治天皇的「大逆事件」影響,日本漫畫曾顯寂靜冷落一時,但不久便出現了數種新滑稽漫畫雜誌,出現了最初的漫畫家團體,還有少年漫畫和女性上位的漫畫。

那時代有名的漫畫家岡本一平,也是詞作家,他的帶解說文的「漫畫漫文」有獨成一家的特色,他的《俺が女房》(我是太太)就有女性上位味道。他的私塾「一平塾」,培養出了活躍在昭和時代的漫畫大家近藤日出造、杉浦幸雄、清水崑等,據說少年時代的手塚治蟲讀過他的《一平全集》,受到很大影響。

昭和時代前期、二次大戰中,流行的是兒童漫畫和戰爭漫畫。而二戰後的昭和期是日本漫畫飛躍發展時代,出現了《漫畫少年》等漫畫雜誌、多家報紙的星期日漫畫版、漫畫長期連載及四格漫畫盛行,幾十年間名家百出,其中久負盛名的就是手塚治蟲。

手塚治蟲的漫畫風靡全世界

手塚治蟲1928年生,小學三年級始作漫畫,五年級作出長篇漫畫,入大學醫學部的次年即在《少國民新聞》上連載四格漫畫《小馬的日記》,1950年起在漫畫雜誌上刊登《鐵臂阿童木》《森林大帝》《藍寶石王子》等長篇,其中《藍寶石王子》是日本首部少女漫畫,《鐵臂阿童木》是風靡世界的科幻漫畫。手塚治蟲一生所繪漫畫無數,他的《火鳥》是一部以生與死為題材的漫畫,連續創作21年,1989年2月,在畫第12章「現代篇」時,於病床上絕命亦絕筆,可稱灌注生命的頂峰之作。他被評為「國民漫畫家」,被推崇為「漫畫之神」。受過手塚治蟲漫畫影響的藤子・F・不二雄,因從1969年開始執筆長篇漫畫《ドラえもん》(哆啦A夢、藍胖子)而人氣爆發,今日哆啦A夢動畫形象還成了日本文化大使。

永遠的多啦A夢

來日有年,看過一些日本漫畫,得些許直觀領會:八百餘年間日本漫畫保持了滑稽、詼諧、譏諷和異想天開,今日更發展成通俗化、科幻化,產業化;面貌、人體、服飾和頭身比,有從東洋風走向西洋風的過程;過去有身體某部位的巨大誇張,當代則是強調眼睛大且目光閃爍,比如哆啦A夢的頭身竟是1比2,眼小卻嘴大如盆、笑口常開。古代漫畫中有部分在當下屬少兒不宜,今已不見,政治漫畫今猶在,但面向少年少女的漫畫多,它們也為老中青年人皆愛。它從過去的嗚呼(啊!),變成了今日的可笑、可愛。

日本是漫畫天國。四格漫畫、連續長篇漫畫加上攝影、電影、電視的出現,漫畫走進影像,成了動漫,日本也成了動漫天國,這是日本漫畫延續和發揚的話題,它更加活靈活現。

(2014年,日本銷量排名第一的動漫《海賊王》)

*作者為旅日作家,著有長篇小說《血色煉獄》、《日籍華人》,傳記《我在東瀛六十年》等。(原文刊載騰訊大家網,責任編輯:陳小遠)












*****





動漫的局限:「軟實力」究竟可成就什麼?

李何尼 [作者簡介]
文化
政治外交[2015.03.18]其它語言: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廣泛興趣,動漫引領


像許多美國的日本問題學者一樣,我認為動漫的人氣在某種意義上猶如一把雙刃劍。我常常期盼我的學生們,不是因為日本的卡通、電視節目,而是被日本饒有趣味的歷史、獨特的音樂傳統、卓越的科學技術所吸引,並因此去關注日本。


另一方面,我又對動漫的推廣深懷感激。因為在區域研究這一學術領域面臨危機的情況下,學生們的興趣也出現了從日本轉向其他語言或地區的傾向;而選修日語和日本研究課程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其動機都是由於對流行動漫的興趣。而且,我還注意在授課時盡可能地誘導學生們將自己對日本的關心,從動漫擴展到更深層面上去。


但是,要隨時跟上不斷變化的人氣動漫,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我若在某個學期談論一部流行卡通,那麼到下一個學期時,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它已經過時了。為此,當提及動漫時,我就乾脆選用過去的作品(例如上世紀70年代的《科學小飛俠》)。即便如此,學生們的反應通常也都是不錯的,他們心裏必定是在一邊無奈地嗤笑我這個「迂腐」教授,一邊回憶他們兒時看過的電視卡通吧。
「酷日本」懷疑論


作為全球文化的動漫人氣,賦予了我們諸多耐人尋味的探討材料。但我認為,這種人氣會積極作用於日本的外交及其在世界的政治立場這種主張,是值得懷疑的。然而,自2002年美國記者麥克格雷(Douglas McGray)在美國的雙月刊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發表了一篇雖有影響力但觀點模糊的論文「Japan’s Gross National Cool」(日本國民總酷值)之後,這種懷疑論便在日本被打入了冷宮。


不久後的2003年初,宮崎駿導演的《神隱少女》贏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它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於是,日本政府官員、外交關係專家都開始認為,動漫的國際聲譽可使日本提升「軟實力」。


所謂軟實力(Soft Power),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由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最早提出的概念,指不以強制力,而是能夠靠自身的價值觀、文化去吸引他國,影響他人的能力。實際上只要粗略地翻閱一下就可發現,自2002年以後,這個概念在各類主要的評論性雜誌、政策白皮書中觸目皆是。在這種有關軟實力的討論中,對動漫的現狀分析即便在文化層面上是頗具魅力的,但從外交層面看卻帶有很多疑問。
對現實政治的效力,無以佐證


奈伊教授雖然在政治學領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多數政治學家並沒有認真看待這個「軟實力」概念;而且,也沒有人驗證或評估了它的正確性或具有何等意義。現在,這不過是軟實力論的支持者們,即新聞工作者、智囊團人員、外交官們的一種信念而已。也就是說,他們堅信,只要充分利用好軟實力,那麼即便面對困局,也可讓其它國家的國民接受美國(之後還有日本、中國、韓國等其它國家)的價值觀。


但是,這種信念的依據在哪裏呢?美國的流行文化已可謂是世界文化,這只要看看從電影到Hip-pop、牛仔褲的流行,還有留學美國大學的大量外國學生,就很清楚了。儘管如此,就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的必要性,前總統布希依然無法充分說服各國國民。


倒不如說,大多數國家似乎都是由於懼怕「硬實力」,也就是擔心不遵從美國意願而帶來的後果而參戰的。同樣,日本的流行文化在美國也頗具影響,儘管如此,面對日本的保守派政治家、作家們極力否認廣為人知的日本戰時的殘忍暴行——南京大屠殺、從軍慰安婦問題,卻全然不見美國一般民眾及政治家們對此表示贊同的言行。


美國總統和日本首相在協商重大議題並要達到目的之際,或許會因《冰雪奇緣》、《神奇寶貝(Pocket Monsters)》在世界的風靡而祈願他國國民能夠做出善意的判斷。但是,卻沒有證據表明,政治運作在這種情況下會藉用軟實力的威力。這也是政治學家們對「軟實力」的效力緘口不言的一個理由。
對「正統性」的執著


儘管如此,外交專家們對軟實力概念的推崇現象,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為什麼包括政府官員和經驗豐富的政治家們在內,人們都過大地評價軟實力,固守以本國文化吸引世人的想法不放呢?


以美國和日本為例,或許能有助於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這兩個國家毫無疑問都是大國,行使著硬實力。換言之,正是因為有了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日本的經濟實力,許多國家才會採取避免激怒它們的做法。可是即便如此,為什麼這兩個國家還是如此看重軟實力,在意他國對自己是否抱有好感呢?畢竟連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1)都曾說,與其被愛戴,莫如讓人畏懼才更有價值。所以人們不禁要問,已經讓人充分感到畏懼的這兩個國家,為何會選擇前者呢?


軟實力概念備受推崇,給人一種啟示,即在國際社會中,無論國力強弱,關鍵的是「正統性」(legitimacy)。也就是說,對行使實力的國家來說,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行為是合理正當的。而其依據,就是自己信奉的民主主義、人文主義、爵士音樂、卡通等為他國所接受這種狀況,從這層意義上看,軟實力也可以說就像哈哈鏡裏映照出的硬實力鏡像。


(※1)^ Niccolò Machiavelli,1469年5月3日~1527年6月21日,義大利政治思想家和歷史學家,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人物。他的主要著作《君主論》,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政治理論,《論李維》則提及了共和主義理論——譯註。
「軟實力」論,衰退之時最唱好


這從奈伊教授提倡「軟實力」的時間上也可以看得出來。當時正值西德和日本經濟持續成長,美國國力相對下降,不少美國的論客和政府官員對此抱有憂慮的時期。而日本,則是在中國國力增強,對外顯得在走下坡路的憂慮蔓延之時,這種「軟實力」概念開始擴散開來的。在這兩種情況下,軟實力似乎都像是幼兒喜歡的絨毛玩具。也就是說,這成為了它們的感情支柱,即自己仍然還保持著一些競爭對手所缺乏的國際合法性、正統性。


美日兩國都確信,通過流行文化,可以讓本國明確而一貫的價值觀淺顯易懂地傳播到其它國家並為那裏的人們所接受。然而,這樣的認識從任何方面來看都是站不住腳的。本來價值觀就不是一種明文定義的東西,而且不可能會以政府所期待的形式,去讓人理解源自美國、日本的文化並對其表示敬意。
文化力的複雜性


當然我並不是說流行文化在政治上無足輕重。它的影響力,不是軟實力論所設想的那種有利於一國之外交的實質性東西,而是廣泛傳播普及的。


這裏我想以2000年王家衛導演的名作《花樣年華》做一個例子。這部電影是以上世紀60年代香港的一棟大廈為舞臺的。其中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主角向鄰居介紹丈夫去日本出差帶回來的禮物,一個了不起的發明——電鍋。瞬時間它就成了整棟大廈的談資和話題,大家都表示也要去買這樣的電鍋,而對這個電鍋是日本製造本身,他們並沒有特別的羨慕、興奮或抵觸。


他們心中描繪的,是用這個日本的發明一改自己的日常生活,猶如將自己的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未來寄託在了有無電鍋上一樣。這個場面暗示了香港市民的願景,就是要過上當時東京、大阪及其它日本城市中產家庭那樣的生活。當然,這是文化影響力的一個突出實例。


但是,這種影響力,無論日本也好或者其它國家政府也好,都是無法行使的。本國的產品在國外受到歡迎,因此就能讓他國的消費者以自己的意志行事,這無異於白日做夢。


我始終期望的是動漫在廣泛的意義上對學生們產生影響,只是,即便為日本的最新漫畫系列所感動,也不會因此轉化為對日本政府政策的支持,韓國流行音樂(K-Pop)的粉絲們,自然也不會轉而支持韓國的外交政策。


同樣,NBA的粉絲,也不等同於是美國在葉門的無人機攻擊行動的支持者。做這樣的假設是很愚蠢的。而另一方面,學生們則可以通過這類不同的文化享受,開啟想像世界的大門,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生活,由此獲得機會,在習以為常的環境中發現新的問題。


(原文英文,2015年1月5日刊載。標題圖片:路透社/Aflo)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