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福爾摩斯全集 ;The Toronto Library's Hidden Sherlock Holmes Room



福爾摩斯全集(套裝)

The Oxford Sherlock Holmes Ⅰ-Ⅶ


























內容簡介

  世上有許多曾經在於某處、此刻在於某處、將來或者在於某處的人,我們不曾聽說、無緣識荊,甚而至於,將來也永遠不會知道。也有一些人,曾經的下 落頗有疑問,此刻的蹤影不易找尋,將來的行藏更是無從預期,然而,我們對他們非常熟悉,熟悉其相貌、熟悉其性情、熟悉其一顰一笑、熟悉其一言一語,熟悉到 想用自己的心思和力氣,為他在身邊的世界裏找一個篤定的位置。比如歇洛克.福爾摩斯。

  在長達四十年的時間裏,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59–1930) 陸續寫下了這些他自己並不看重的文字。一百多年以來,數不清的讀者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喜歡上了他筆下的這位神探,喜歡上了神探的醫生朋友,喜歡上了維多利 亞時代倫敦的昏暗街燈,喜歡上了風光旖旎的英格蘭原野,喜歡上了各位蠢笨低能的官方探員,甚至還喜歡上了神探的頭號敵人、智力與他一時瑜亮的莫里亞蒂教 授。更有一些讀者對神探的演繹法如醉如癡,不遺餘力地四處尋覓他和他的朋友在現實中留下的蛛絲馬跡,以至於最終斷定,他和他的朋友實有其人,柯南.道爾爵 士反倒是一種偽託的存在。

  神探的身影在各式各樣的舞台劇、電視和電影當中反復出現,又在萬千讀者的記憶之中反復縈迴。我們真的應該感 謝柯南.道爾爵士,感謝他不情不願寫下了這樣六十個故事,為我們的好奇心提供了一座興味無窮的寶山。六十個故事如同一幅斑斕的長卷,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另一 個民族在另一個時空的生活,窺見一個等級森嚴卻依然不乏溫情的社會,窺見一個馬車與潛艇並存的過渡年代,窺見一個又一個雖欠豐滿卻不失生動的人,窺見一鱗 半爪,商品化程度較低的人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亞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59–1930)


   英國小說家,因塑造歇洛克.福爾摩斯而成為偵探小說歷史上最重要的作家。《福爾摩斯全集》被譽為偵探小說中的聖經,除此之外他還寫過多部其他類型的作 品,如科幻、歷史小說、愛情小說、戲劇、詩歌等。柯南.道爾1930年7月7日去世,其墓誌銘為「真實如鋼,耿直如劍」(Steel True, Blade Straight)。

  柯南.道爾一共寫了60個關於福爾摩斯的故事,56個短篇和四個中篇小說。在40年間陸續發表的這 些故事,主要發生在1878到1907年間,最後的一個故事是以1914年為背景。這些故事中,有兩個是以福爾摩斯第一人稱口吻寫成,還有兩個以第三人稱 寫成,其餘都是華生(John H. Watson MD) 的敍述。

譯者簡介

李家真


   1972年生,曾任《中國文學》雜誌執行主編、《英語學習》雜誌副主編、外研社綜合英語事業部總經理及編委會主任,現居北京。譯者自序:「生長巴蜀,羈 旅幽燕,少慕藝文,遂好龍不倦。轉徙經年,行路何止萬里;耽書卅載,所學終慚一粟。著譯者若為簡冊,或可等身;諷詠倘刊金石,只足汗顏。語云:非曰能之, 顯學焉。用是自勵,故常汲汲於文字,冀有所得於萬一耳。」
 



福爾摩斯及其他(代譯序)


  世上有許多曾經在於某處、此刻在於某處、將來 或者在於某處的人,我們不曾聽說、無緣識荊,甚而至於,將來也永遠不會瞭解。對於我們來說,他們的離合悲歡,他們的喜怒哀樂,既不是司空見慣的常事,也不 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更不是銘心刻骨的記憶,僅僅只是,並不存在的虛空,如此而已。

  也有一些人,曾經的下落頗有疑問,此刻的蹤影不易找 尋,將來的行藏更是無從預期,然而,我們對他們非常熟悉,熟悉他或者她的相貌、熟悉他或者她的性情、熟悉他或者她的一顰一笑、熟悉他或者她的一言一語,熟 悉到想用自己的心思和力氣,為他或者她在身邊的世界裏找一個篤定的位置。
這些人當中,就有歇洛克.福爾摩斯。

  他也許生活在維 多利亞時代的倫敦,也許住在某條真實街道當中的某間虛擬公寓,也許擁有凡人難以企及的高超智力和凡人難以認同的智力優越感,也許擁有「為藝術而藝術」的可 欽信念和「無藝術即無意義」的可疑立場,也許擁有視邪惡罪行如寇仇的俠肝義膽和視他人疾苦如無物的鐵石心腸,也許擁有最為充沛的精力和最為怠惰的習性,也 許刻板自律,也許佻脫不羈,也許是最不業餘的業餘偵探,也許是最不守法的法律衛士,也許擁有一個滋養思維的黑陶煙斗和一隻盛放煙草的波斯拖鞋,也許擁有一 件鼠灰色的睡袍和一堆孤芳自賞的古舊圖書,也許,還拉得一手可以優美醉人也可以聒噪刺耳的小提琴......

  他自己說:「我的人生就 是一場漫長的逃亡,為的是擺脫平淡庸碌的存在狀態。」 (《紅髮俱樂部》)同時又說:「生活比人們的任何想像都要奇異,人的想像根本不能與它同日而語。」 (《身份問題》)也許,就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他才會讓我們如此難以忘記,因為我們偶爾也會厭倦「平淡庸碌的存在狀態」,偶爾也希望看到生活之中的種種奇 異,畢竟,連他的忠實朋友華生都曾經忿忿不平地對他說:「除了你之外,其他人也有自尊,搞不好還有名譽哩。」(《查理斯.奧古斯都.米爾沃頓》)

  也許,文學形象之所以可以比血肉之軀更加動人,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告訴我們,人生之中,終歸有其他的一些可能。無從逃脫的此時此刻之外,終歸有一個名為「別處」的所在。

   在長達四十年的時間裏,柯南.道爾爵士 (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59–1930)陸續寫下了這些他自己並不看重的文字。一百多年以來,數不清的讀者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喜歡上了他筆下的這位神探,喜歡上了神探的醫生 朋友,喜歡上了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的昏暗街燈,喜歡上了風光旖旎的英格蘭原野,喜歡上了各位蠢笨低能的官方探員,甚至還喜歡上了神探的頭號敵人、智力與他一 時瑜亮的莫里亞蒂教授。更有一些讀者對神探的演繹法如醉如癡,不遺餘力地四處尋覓他和他的朋友在現實中留下的蛛絲馬跡,以至於最終斷定,他和他的朋友實有 其人,柯南.道爾爵士反倒是一種偽託的存在。

  神探的身影在各式各樣的舞台劇、電視和電影當中反復出現,又在萬千讀者的記憶之中反復縈 迴。我們真的應該感謝柯南.道爾爵士,感謝他不情不願抑或半推半就地寫下了這樣六十個故事,為我們的好奇心提供了一座興味無窮的寶山。六十個故事如同一幅 斑斕的長卷,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另一個民族在另一個時空的生活,窺見一個等級森嚴卻依然不乏溫情的社會,窺見一個馬車與潛艇並存的過渡年代,窺見一個又一個 雖欠豐滿卻不失生動的人,窺見一鱗半爪,商品化程度較低的人性。

  忝為這套巨帙的譯者,我喜歡作者時或淋漓盡致時或婉轉含蓄的文筆,更喜歡浸潤在字裏行間的浪漫精神,尤其喜歡的是,這種浪漫精神的兩個化身。人的浪漫,是真正懂得人的可貴在於人本身,男女之間的浪漫,何嘗不是如此。

  以我愚見,如果說福爾摩斯代表.驚世駭俗的才能和智慧,華生就代表著驚世駭俗的理解與寬容,兩樣稟賦同樣難得,兩個妙人同樣可喜,他們兩個在文字的國度裏風雲際會,我們就看到了一段無比浪漫的不朽傳奇。

  再寫下去,恐怕會破壞閱讀的趣味。止筆之前,請允許我引用一個經久不衰的笑話作為結尾:
  歇洛克.福爾摩斯先生和華生醫生一起到郊外露營。享用完一頓美餐和一瓶美酒之後,他倆鑽進了帳篷。
  凌晨三點左右,福爾摩斯推醒華生,如是問道,「華生,你能不能抬頭看看天空、再把你的發現告訴我呢?」
  華生說道,「我看到了億萬顆星星。」
  福爾摩斯接著問道,「很好,你從中演繹出了甚麼結論呢?」

   華生回答道,「從天文學的角度來演繹,結論是宇宙中存在億萬個星系,很可能還存在億億顆行星。從占星學的角度來演繹,結論是土星升入了獅子座。從神學的 角度來演繹,結論是上帝至高至大、我等至卑至小。從計時學的角度來演繹,結論是眼下大約是凌晨三點。從氣象學的角度來演繹,結論是明天的天氣非常不錯。你 又演繹出了甚麼結論呢,福爾摩斯?」

  福爾摩斯咬牙切齒地說道,「有人偷走了咱們的帳篷。」
  這一次,我們的浪漫英雄終於看到了平庸至極的現實。
  是為序。
李家真
二零一二年二月十二日



Tucked away on the top floor of the Toronto Reference Library, the Arthur Conan Doyle Room is one of the city’s best-kept secrets.
關於這個網站

Personal Impressions By Isaiah Berlin : "Updated Edition"

有中文本,不知根據哪一版?






Personal Impressions : Updated Edition
4.04 (44 ratings by Goodreads)
Paperback
English
By (author) Isaiah Berlin , Afterword by Noel Gilroy Annan , Foreword by Hermione Lee , Edited by Henry Hardy





In this collection of remarkable biographical portraits, the great essayist and intellectual historian Isaiah Berlin brings to life a wide range of prominent twentieth-century thinkers, politicians, and writers. These include Winston Churchill, Franklin D. Roosevelt, Chaim Weizmann, Albert Einstein, Virginia Woolf, Aldous Huxley, Boris Pasternak, and Anna Akhmatova. With the exception of Roosevelt, Berlin met them all, and he knew many of them well. Other figures recalled here include the Zionist Yitzhak Sadeh, the U.S. Supreme Court judge Felix Frankfurter, the classicist and wit Maurice Bowra, the philosopher J. L. Austin, and the literary critic Edmund Wilson. For this edition, ten new pieces have been added, including portraits of David Ben-Gurion, Maynard and Lydia Keynes, and Stephen Spender, as well as Berlin's autobiographical reflections on Jewish Oxford and his Oxford undergraduate years. Rich and enlightening, Personal Impressions is a vibrant demonstration of Berlin's belief that ideas truly live only through people.


Product details
  •  Paperback | 528 pages
  •  140 x 216 x 36.58mm | 454g
  •  
  •  
  •  New Jersey, United States
  •  English


Back cover copy

"Berlin was one of the foremost intellectual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one of the finest historians of idea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century and a rightly celebrated political thinker. . . . These essays tell us about him as well as his subjects."--Mitchell Cohen,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Table of contents

List of Illustrations xi Foreword by Hermione Lee xv Author's Preface to the First Edition xxxi Editor's Preface xxxv 

Winston Churchill in 1940 1 
Hubert Henderson at All Souls 30 
President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37
Richard Pares 50 
Chaim Weizmann 57 
Felix Frankfurter at Oxford 97
 Aldous Huxley 108
 L. B. Namier 121
 Maurice Bowra 148 
J. L. Austin and the Early Beginnings of Oxford Philosophy 156
 John Petrov Plamenatz 177 Auberon Herbert 187 
Einstein and Israel 195 
Where Was I? 211 
Maynard and Lydia Keynes 218 
Nahum Goldmann 225 
Memories of Brief Meetings with Ben-Gurion 235 
Martin Cooper 243 
Yitzhak Sadeh 252 
Adam von Trott 269
 David Cecil 273 
Edmund Wilson at Oxford 283
 Memories of Virginia Woolf 298
 Alexander and Salome Halpern 304
 Jewish Oxford 323 Herbert Hart 330 
Corpuscle 337 Stephen Spender 347
 Meetings with Russian Writers in 1945 and 1956 356 
Epilogue: The Three Strands in My Life 433

 Afterword by Noel Annan 441 Index 465 

Review quote

"Welcoming and rewarding... [Berlin] is at his most conversational. This splendid book bring[s] the past to life."--Peter Stansky,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Berlin's] writing has all the elan of conversation. [His] sense of humor ... Preserves a frank delight in human contradiction."--V. S. Pritchett,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Contains many amusing and revealing anecdotes."--Dan Jacobson,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An amazingly enjoyable book."--Christopher Hitchens, New Statesman "Marvellously good reading."--Alan Ryan, Sunday Times (London) "A thrilling and agreeable work... [W]armly commended."--Peter Jay,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An enthralling collection... It is hard to think of any other writer who is so penetrating, so amusing, and yet so entirely free of malice."--Anthony Storr, Spectator "Marvellous... It is one of Berlin's most endearing characteristics that he can admire so many utterly diverse people, that he can tell us about them all, and see the poi...show more

About Isaiah Berlin

Isaiah Berlin (1909-1997) was one of the leading intellectual historia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founding president of Wolfson College, University of Oxford. His many books include The Hedgehog and the Fox, 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 and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all Princeton). 





Chaim Weizmann (1874-1952), first president of the State of Israel and founder of the institute

關於這個網站
EN.WIKIPEDIA.ORG
Th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Hebrew: מכון ויצמן למדע‎ Machon Weizmann LeMada) is a public research university in Rehovot, Israel, established in 1934, 14 years before the State of Israel. It differs from other Israeli universities in that it offers only 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留言
  • Hanching Chung 我的以色列建國群英方面的知識,多由讀柏林傳、及其他相關個人回憶所得:Berlin also contributed a number of essays on leading intellectuals and political figures of his time, including Winston Churchill,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and Chaim Weizmann. Eighteen of these character sketches were published together as "Personal Impressions" (1980; 2nd ed., with four additional essays, 1998; 3rd ed., with a further ten essays, 2014).[3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saiah_Berlin
    Isaiah Berlin - Wikipedia
    EN.WIKIPEDIA.ORG
    Isaiah Berlin - Wikipedia
  • Hanching Chung 這本書個新版的出版商都不同,Personal Impressions, Hogarth Press, 1980. 2nd ed., Pimlico, 1998. ISBN 978-0-7126-6601-5. 3rd ed., 2014,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15770-2. Personal Impressions of Isaiah Berlin edited by Henry Hardy, The Boydell Press, Woodbridge, 2009.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小說地圖(鄭樹森);知人論世李懷宇訪談


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
作者李懷宇
出版社: 允晨文化
副标题: 旅美十二家
出版年: 2012-4-2
页数: 270
定价: NT$3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6274688







小說地圖

小說地圖


您未曾見過的,
如斯遼闊、繁複,卻又深刻鮮明的偉大心靈地圖!
  本書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鄭樹森先生為讀者作的小說世界導覽,新版重新編排配圖重出。
  小說家們筆下創造出來的世界,不論何時造訪都可能有巨大的感受差異。小說家們或許各不相識,但他們的語言、價值觀、心理活動、生命經歷、書寫傳統與風格特色,乃至於對藝術本質的認知等等,卻宛如互相牽連影響的迷宮轉角,使人既好奇神往卻也困惑踟躕。在本書中,鄭樹森教授傾其多年學養,和對小說藝術的熱愛,為讀者記述下他探勘數十個國家百餘位小說家的拓墾路徑,深入淺出,編織出一幅座標清晰,景觀豐沛的小說地圖,更是他對20世紀小說家們最核心的凝視關懷與創作貢獻作出的點評成績單!本書對世界小說的入門者是最好的引路石,也是進階研究者能時時回顧的綱要。
作者簡介
鄭樹森
  一九四八年生,祖籍福建廈門。
  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講座教授。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文學研究所所長、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執行委員,香港比較文學學會會長等職。
  出版有文藝論評《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等十多種,外國文學選本《當代世界極短篇》、《遠方好像有歌聲》等二十多種;另與友人合編有《香港新文學年表》等香港文學史料十多種。

目錄

路程一︰從外在到內在
由經營外在情節轉為進入人物的內心活動,二十世紀小說敘述最具典範性的變遷。
全知觀點與外在寫實╱由「外在」轉向「內在」的初步嘗試╱單一觀點的運用╱意識流╱心理小說的總體成績╱歐洲以外的影響及發展
路程二︰叩問現實的本質
奇幻、荒誕、魔幻的超現實構思,從以現實為框架到完全放棄現實的發展。
卡夫卡式的奇幻荒誕╱拉丁美洲小說的奇幻荒誕╱魔幻現實主義╱魔幻現實╱拉美外的開展╱完全抽離現實世界的小說類型
路程三︰寫實基調的變奏
現實主義的傳承、地域色彩與批判性,風格探索、結構嘗試、觀念翻修的努力。
現實主義的傳承╱現實主義的地域色彩╱現實主義的批判性╱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結構、觀念的翻修

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The Ocean Is Running Out of Breath, Scientists Warn. Margaret Atwood, 首先,海洋死亡 the Prophet of Dystopia; 袁霞《生態批評視野中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2010: BBC World News - HARDtalk, Margaret Atwood (2016.12.20)



In the past decade ocean oxygen levels have taken a dive—an alarming trend that is linked to climate change.
關於這個網站



Back to the (dystopian) future.





Very exciting to hear that Margaret E. Atwood is writing a sequel to #TheHandmaidsTale. Just making sure there's space on the shelves for when the new sibling arrives in September 2019!


Margaret Atwood has long been Canada’s most famous writer, and current events have polished the oracular sheen of her reputation.



Her fiction has imagined societies riddled with misogyny, oppression, and environmental havoc. These visions now feel all too real.
NEWYORKER.COM



"Not for 55m years has there been oceanic disruption of comparable severity to the calamity that lies 


A comprehensive book on the sea's troubles—and what to do about them
LEARNMORE.ECONOMIST.COM


首先,海洋死亡

BBC World News - HARDtalk, Margaret Atwood

www.bbc.co.uk/programmes/n3ct0c5f


HARDtalk's Stephen Sackur speaks to author, Margaret Atwood.

Margaret Atwood

HARDtalk's Stephen Sackur speaks to author, Margaret Atwood. There are writers of world renown whose reputation rests on one great book. There are others who write more prolifically but always in the same territory. Margaret Atwood's output fizzes with energy, diversity and experimentation. She's best known for her novels, the Handmaids Tale, the Blind Assassin, Oryx and Crake. But she's written poetry, blog fiction and this year a superhero comic book. She has a worldwide legion of fans - what keeps her creative juices flowing?

生態批評視野中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作者: 袁霞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語言:簡體中文


本書從後殖民理論的角度研究了阿特伍德作品中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女性如何反抗男權社會的壓迫,解構男性話語霸權;在全球化語境中處于弱勢的加拿大如何實現抗拒霸權控制、脫離困境的可能性;底層民眾如何通過各種有形的或無形的方式來抵抗強權統治;在人類中心主義壓迫下的自然如何反抗人性中的“惡”。
目錄
總序:我們不是出路的一部分,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前言
第一章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人生與創作
第一節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綠色成長道路
1.童年與家庭:叢林生活
2.大學時代:野營指導員
3.阿里斯頓農莊的田園生活
4.環境保護運動的先鋒
第二節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文學創作四大主題
1.民族主題:書寫“加拿大特征”
2.女性主題:女性的聲音
3.人權主題:為底層民眾寫作
4.自然主題:保護生態環境
第三節 四大主題之間的關聯:挑戰“中心”,關注弱勢群體
第二章 自然與民族身份
第一節 荒野:加拿大的精神家園
1.“荒野”的概念
2.對荒野的恐懼與迷戀
3.城市與荒野
第二節 荒野、身份及民族文化
1.文化身份與位置
2.民族身份的“浮現”
3.挖掘民族文化傳統
第三章 自然與女性
第一節 作為女性空間的自然環境
1.男性注視下的女性身體與自然
2.女性空間vs男性空間
3.女性與“變形”
第二節 重述經典,呼喚生態女性文化
1.經典的顛覆與重寫
2.對《奧德賽》的“反寫”
3.生態女性文化的建構
第四章 自然與底層民眾
第一節 極權制度下的民眾與自然
1.等級制度的犧牲者
2.資本主義邏輯的受害者
第二節 殖民壓迫下的下層群體與自然
1.殖民陰影下的加勒比島國
2.印第安人與自然:環境帝國主義下的“他者”
第五章 環境啟示錄話語
第一節 末世圖景的描繪
1.物理環境的破壞
2.動物的滅絕
3.人類的異化
第二節 生態危機的警示
1.濫用科技與生態災難
2.人類中心主義與統治自然
3.欲望與文明/自然雙重危機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主要作品出版年表
附錄二 《洪疫之年》:倡導生態和諧思想
附錄三 阿特伍德與吉爾‧歐文斯談《洪疫之年》
附錄四 行動起來,保護鳥類
中外文人名索引
後記
收回


“歐美生態文學研究叢書”是由廈門大學生態文學研究團隊撰寫、學林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學術專著。這套叢書計劃出版歐美生態文學研究概論、西方主要國家的生態文學發展概述以及重要生態文學家專論等一批著作。

廈門大學生態文學研究團隊是目前我國高校唯一的專門研究外國生態文學的學術團隊,組建于2004年,依托于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生態文明研究平台”、廈門大學中文系和廈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由三十余名教師和研究生組成。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對這個研究團隊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廈門大學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項目和廈門大學“211工程”三期項目資助了這套叢書的出皈,項目的負責人是廈門大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博士。

從1998年開始,廈門大學生態文學研究團隊的成員就致力于與蚤國生態文學相關的研究,在《外國文學——人學蘊涵的發掘與尋思》(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一書里,以一章、六萬多字的篇幅研究了“外國文學中的人與自然”問題。2002年,本團隊成員在國內學界首次發表論文全面評介西方的生態批評(《文藝研究》2002年第3期)。2003年,本團隊的第一本外國生態文學研究專著《也是我國學界的第一部)《歐美生態文學》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研究團隊正式成立之後,將主要的研究方向確定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歐美主要語種、主要國家的生態文學的系統介紹;一是對影響深遠的生態文學作家和作品的個案研究。前者已經完成了《英國生態文學》、《美國生態文學》和《俄羅斯生態文學》,同時正在編寫“十一五規劃”國家級教材《歐美生態文學》(修訂版)和《德語生態文學》、《法國生態文學》;後者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有《生態批評視野中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斯奈德生態詩研究》、《生態文學先驅梭羅研究》、《杰弗斯生態詩研究》、《生態視角的艾麗絲‧沃克研究》、《生態批評視野中的琳達‧霍根》、《生態視角的堂‧德里羅研究》和《聖經》文學的生態角度研究、利奧波德研究、卡森研究、艾比研究、迪拉德研究、貝里研究等。

廈大生態文學研究團隊還高度重視對生態哲學理論和生態批評理論的研究。本團隊成員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讀書》、《學術月刊》、《外國文學評論》、《文史哲》、《南京大學學報》、《跨文化對話》等刊物發表了七十多篇論文,承擔了“生態批評的困惑與解惑”等四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課題,正在撰寫歐美生態批評史,並對主要的西方生態批評家進行研究。研究團隊對生態批評的基本思想、主要術語和批評規範進行了系統的探討。2004年,在國內首次倡導並論證生態整體主義(《生態整體主義辯》)。2005年,在國內首次對“唯發展主義”提出批判(《唯發展主義批判》)。2006年,在國內首次全面論述生態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並首次批判“科技至上論”(《生態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2008年,在國內首次界定“生態批評”這一術語(《歐美生態批評》和《生態批評︰界定與任務》),並首次區分“生態”和“環境”這兩個術語的不同內涵和不同思想基礎(《歐美生態批評》),首次提出並論證生態審美的主要原則(《歐美生態批評》)。

廈門大學生態文學研究團隊已經被這一領域的學者公認為生態文學研究的重鎮之一。研究團隊的代表性和標志性成果被國內研究者廣泛引用,《歐美生態文學》是目前國內生態文學研究領域里引用率最高的學術專著,是國內許多重點大學博士生、碩士生進行此領域研究的首選參考文獻之一。《讀書》、《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比較文學》、《中國青年報》等刊物發表書評或書訊,稱《歐美生態文學》一書的“意義既在于為生態文學創作和生態文學批評確立準繩,也在于為整個文學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光明日報》2004年6月23日)。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樂黛雲指出,廈大生態文學研究團隊“提出了‘生態整體主義’與‘環境主義’的區分,指出生態整體主義的核心是把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而環境主義的基本精神只是以人類為中心保護環境。這無疑是生態文明研究的一個重大進展”(《跨文化對話》第26輯“卷首語”)。中國著名生態儒學家、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蒙培元指出“廈大生態文學團隊已做出了極重要的成果和貢獻”,所“提出的許多重要觀點極有價值,必將推動生態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他特別對本團隊負責人說︰“你們的工作值得尊敬!”本團隊主要成果《生態整體主義辯》一文被選為全國重點高中大聯考和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分析範文。淡江大學英文系(台灣生態批評重鎮)主任黃逸民教授稱本團隊乃大陸生態批評的南方之強。美國學者斯洛維克教授在其論文中引用並評論本團隊學者對“生態文學”的界定。生態批評的國際權威學術刊物《文學與環境跨學科研究》聘請本團隊學術帶頭人為該刊編委(中國唯一編委)。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