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Dynamics of Contention 鬥爭的動力; 革命大學問:書單


Books 書海微瀾: Dynamics of Contention斗争的动力

hcbooks.blogspot.com/.../dynamics-of-contention.htm...Translate this page
Sep 27, 2010 - Dynamics of Contention examines and compares eighteen contentious episodes drawn from many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since the French ...

Dynamics of Contention

Dynamics of Contention

Part of Cambridge Studies in Contentious Politics
  • Date Published: September 2001
Description
Contents
Resources
About the Authors
Dissatisfied with the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studies concerning strikes, wars, revolutions, social movements, and other forms of political struggle, McAdam, Tarrow, and Tilly identify causal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that recur across a wide range of contentious politics. Critical of the static, single-actor models (including their own) that have prevailed in the field, they shift the focus of analysis to dynamic interaction. Doubtful that large, complex series of events such as revolu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s conform to general laws, they break events into smaller episodes, then identify recurrent mechanisms and proceses within them. Dynamics of Contention examines and compares eighteen contentious episodes drawn from many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since the French Revolution, probing them for consequential and widely applicable mechanisms, for example, brokerage, category formation, and elite defection. The episodes range from nineteenth-century nationalist movements to contemporary Muslim-Hindu conflict to the Tiananmen crisis of 1989 to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authors spell ou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ir approach for explanation of revolutions, nationalism, and democratization, then lay out a more general program for study of contentious episodes wherever and whenever they occur.

  • Broad, comparative survey of 15 highly varied cases of political contention drawn from around the world
  • Offers general dynamic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contentious politics
  • Integrates structuralist, culturalist and rationalist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ontention


Table of Contents

Part I. What's the Problem?:
1. What are they shouting about
2. Lineaments of contention
3. Comparisons, mechanisms, and episodes
Part II. Tentative Solutions:
4. Mobilization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5. Contentious action
6. Transformations of contention
Part III. Applications and Conclusions:
7. Revolutionary trajectories
8. Nationalism, national disintegration, and contention
9. Contentious democratization
10. Conclusions.

《斗争的动力》
作  者:(美)麦克亚当McAdam,D.) 等著,李义中屈平
出 版 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9-1

《斗争的动力》出自三位一流学者之手,它毫无疑问是过去二十年内关于社会运动(及相关现象)最雄心勃勃的著作,或许也是最重要的著作。
——《社会学》


本 书选取了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 18例斗争事件,试图通过比较性的分析,为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各类政治斗争事件提出一个较具一般性的方案。几位作者详细说明了他们在解释革命、民族 主义及民主化问题时所使用方法的含义,力图辨明一再引发广泛的斗争政治活动的各种机制及其作用过程,如居间联络、范畴形成和精英背叛等等,由此对目前斗争 政治研究领域盛行的静态的单一行动者模式提出批判,并将分析的重心转移到斗争中的动态互动上。
道格·麦克亚当,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政治过程与黑人暴动的发展,1930—1970年》(1982)、《自由之夏》(1988,该书使作者得以分享1990年C.赖特·米尔斯奖)。
前言与致谢
第一部分 问题何在?
一 他们为何怒吼?
二 斗争的轮廓
三 比较、机制与事件
第二部分 尝试性的解决之道
四 比较视角下的动员
五 斗争行动
六 斗争的转变
第三部分 应用与结论
七 革命的轨迹
八 民族主义、民族解体与斗争
九 斗争的民主化
十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 Authors

    Doug McAdam, Stanford University, California
    Sidney Tarrow, Cornell University, New York
    Charles Tilly,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社運經驗、
還是: [ 我抗議 : 佔領華爾街...改變一切] This Changes Everything: Occupy Wall Street and the 99% Movement _http://hcbooks.blogspot.tw/2014/03/this-changes-everything-occupy-wall.html
還是:柄谷行人:不斷被重新理解的:「抗爭」《柄谷行人談政治》《倫理21》《世界史的構造》The Structure of World History : From Modes of Production to Modes of Exchange

Books 書海微瀾: [ 我抗議 : 佔領華爾街...改變一切] This Changes Everything: Occupy Wall Street and the 99% Movement
hcbooks.blogspot.com就算臺灣處於美中兩大強權的夾縫之間,因此就忽視其主體性的存在,這樣的觀點畢竟有所偏頗。當然,發自這個「主體」的聲音並非單一,也是我們應當銘記於心的。
---若林 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頁xiihttp://hcpeople.blogspot.tw/2014/03/wakabayashi-masahiro.html




蔡其達
轉眼間,一星期就這麼溜過而未覺。除了慎重處理運動傷害,如何再補允養分(即意識形態的再生產)更是要務。我僅以個人觀點列出十本書,供自己或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一,柄谷行人著,《世界史的結構》,心靈工坊,2013年2月。其實柄谷其他三書《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哲學的起源》都極好;但先立架構、通觀念是第一要務,先理解「資本─國族─國家」總批判,批判才不會祇是微改革。


二,Tony Judt著,《厄運之地》,左岸文化,2014年1月。「崩世代」的普世現象由何而來,Judt以史家之筆娓娓道來,清楚有力,台灣既參贊其中,自然得充分理解。

三,賀佛爾著,《群眾運動聖經》,立緒,2008年9月。賀佛爾該書對群眾運動有煞車作用,此時適當的煞車當然至為關鍵。

四,趙剛譯註,《法國1968──終結的開始》,聯經,1998年12月。一九六八年五月學運轟動寰宇,思想影響更達三十年以上,它山之石豈能錯失。

五,漢娜‧鄂蘭著,《共和危機》,時報,1996年11月。內中〈公民反抗》(即「公民不服從」)和〈論暴力〉二篇是經典必讀,至於「江教授」導讀請略過。

六,漢娜‧鄂蘭著,《平凡的邪惡》,玉山社,2013年8月。「平凡的邪惡」近來已蔚為流行課題,自不須贅言;但這議題其實該配合她的經典大作《極權主義的起源》,激盪會更立體。

七,朗諾‧德沃金著,《認真對待權利》,五南,2013年5月。革命、改革必然衝撞法體系,所以衍生「公民不服從」,並而批判既有實證法的基礎,德沃金確立個人權利的不可剝奪,是為經典必看書。

八,陳翠蓮、吳乃德、胡慧玲著,《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全三冊),衛城,2013年10月。溫故知新,且再一次印證意志的集結是可以衝決網羅,絕不能祇會書空咄咄。

九,若林正丈著,《戰後臺灣政治史》,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3月。當台灣政治學理系集體崩壞無力之際,若林此書中譯的適時出版無異是荒漠降甘霖。當然,「中華民國台灣化」的真實與虛妄,此刻更值深辯。

十,陳冠中著,《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牛津大學,2012年。台灣深懼「香港化」,而港人知覺者陳冠中提出的「天朝主義」概念,適巧亦為眾人了解中國的必要思想武器。

當然,上述皆為硬書,若是文學書,那《動物農莊》不可不讀;另就文章部分,我還是建議重讀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法蘭西內戰〉,這是他針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解讀,較之鑽研他的抽象理論更有時代迫切性。

Crux Yeh 推這本: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3978

蘋論:這些人都是綠的……


馬政府的黨政高層用不具名的方式向媒體放話,指稱王金平在學生攻進立法院之初,曾經要求警方進行處理,才有三波攻堅行動。事實上,早在4月6日王金平探望學生當天,所謂的黨政高層就放過一樣的話,想以此折損王金平化解學運風波的高度與正當性。這作法果然激怒王金平說出「(府)道歉十次也不夠」的重話,對馬而言,完全是損人而不利己。

馬金江傷人傷己

其實,學生攻進立院議場,不僅嚇壞所有人,連林飛帆等學運領袖自己都嘖嘖稱奇,王金平第一時間下令警察要奪回議場,本也是當權者的慣常反應。但這有什麼好拿來說嘴質疑的呢?因為這場學運後,馬金江過不了服貿、把敵人(王金平與學運)捧成英雄,還惹來一身罵名,正是不折不扣的最大輸家;輸家想翻本,所以不惜打出七傷拳,卻傷人更傷己,局面越弄越擰。
這幾乎已成馬金江體制的危機管理模式了!比如說,他繼續扯出12年前蔡英文擔任陸委會主委時,主張兩岸協議不用國會審查的舊聞,刻意忽略當時兩岸官方幾無交流的客觀環境。學運正熾時,他們起底林飛帆、陳為廷,宣稱他們主張台獨、是小英青年軍,就是不願正面回應學運的訴求。馬金政權不斷旁敲側擊、聲東擊西,以為這樣可號召諸侯勤王,但那座與人民之間的高牆卻越築越高,最後把自己困死在圍城裡。
服貿本來就是有利有弊,但這個政府只講好的,就是不願面對人民恐懼,導致人民越來越害怕;學生主張先立法後審查,但馬政府回說:「立完法,這個服貿也沒了。」他失去了人民的信任與支持,但卻自以為是蠻幹到底,搞到最後,連原本有條件支持服貿的人都開始反服貿。 

被圍城只會取暖

林義雄將為停建核四無限期禁食,老實說,我們對局面的發展感到悲觀。因為以馬英九個性與他處理政治危機的慣性,他根本不懂如何與林對話,遑論吸納別人的意見,化危機為轉機;我們對林義雄老邁的身體與無謂的犧牲感到擔心,也為持續的政治僵局造成國家的撕裂憂心如焚。
昨天,馬英九來到中研院,再度被數百名學生圍堵抗議,好幾位中研院資深研究員還史無前例地舉牌抗議。馬已經被圍城了,但回到總統府恐怕還會與幕僚官員互相取暖說:沒關係,這些人都是綠的……。 

江春男:太陽花對北京的啟示

2014年04月18日00:09

過去兩岸交流造福了特殊的政商集團,大陸各級領導來台,他們一定爭先宴請,有吃不完的飯局。經過這次學潮的洗禮,這種歡飲熱宴,為歌幾何的盛況,恐怕好景不長了。

中共對台系統對學運的反應,初期和國民黨一樣,以為民進黨在幕後搞鬼,學生成不了氣候。後來訊息越來越多,越感到困惑。他們不相信有五十萬人,也不相信馬政府的十一萬人。但三三○的街頭場面,他們被嚇到了。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不批學生,不談台獨,不提民進黨,罕見地以低姿態表示受到學運的啟示,知道服貿拹議的「受益面不均衡」。這個「啟示」不是客套話,背後有深意,值得細細品味:

第一,平常與大陸交往最密切,獲得最大好處的企業界人士,不敢公開支持服貿,他們的聲音出奇的微弱,最多登廣告表態,沒有人真心辯護,許多企業家兒女也參加太陽花活動。

第二,在馬王之爭中間,國民黨大老,沒有人挺馬。在學運中,有社會聲望的人,不論政界或學界,幾乎無人出面支持馬。

第三,馬的危機處理之低能,超乎想像之外,他在黨內沒威望,在社會沒聲望,做人做事一無可取之處,在學運之後毫無反省之意,不肯向群眾學習,連假裝也不會,如此昏庸,令人昏

第四,學生對網路科技的運用如此純熟,台灣民間力量的豐沛,公民團體的威力,基層民眾對兩岸交流模式的反感,以及對權貴集團的憤慨,都讓國台辦得到啟發。

其實,涉台人士常常掩蓋不住對王郁琦和林中森兩人的失望,他們在長相口才身材知識能力經驗資歷各條件幾乎無一具備,派出這種人和中共打交道,真是侮辱大陸官員的智商。

台辦系統在太陽花下,得到不少啟示,相對於馬英九的麻木,令人欲哭無淚。

三三○的街頭場面,讓中共對台系統被嚇到了。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