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 案
你也許不知道 在約15-20年前 中華民國教育部搞過邊篇幅比這十卷€本更浩大的史書
只是沒人讀它們......
第一卷 斷裂與延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1949-1952) |
第二卷 向社會主義過渡──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轉型(1953-1955) |
第七卷 新秩序和新衝突──從中共九大到林彪事件(1969-1971) |
第九卷 革命的終結──從「階級鬥爭為綱」到「經濟建設為中心」1976-1978) |
十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81)
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發行
作者:楊奎松.林蘊暉.辛石.沈志華.錢庠理.卜偉華.
高華.史雲.李丹慧.韓鋼.蕭冬連
一套資料翔實、忠於史實、摒除黨派觀點的中國當代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每卷約六十萬字、八百頁;
完整反映出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1981年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發展全貌。
「這 是到現在為止,一部規模最宏大、敘事最詳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每卷都達到了史學著作的世界水平。作者不但一律以中俄檔案、回憶錄、口述歷史等為 基本原料,而且也大量地參考了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不但如此,每位作者都以批判的態度檢查史料,對於史料中互相衝突記載,詳加考訂,以建立最可信的史實。」
──余英時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退休講座教授、
克魯格人文獎得主
「
翻閱[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之後,不僅發現其敘事詳盡,更發現其已突破中國官方機構對資料的壟斷和保衛,有豐富的文獻檔案以為基礎,史實的可信度極高。每冊獨立,各有作者,但前後仍有脈絡可循,容易閱讀。這一套大書的出版是這幾十年來近代史學界的一大盛事。」──陳永發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十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特點:
-
十一位功力深厚的中國當代史家合力撰寫:各卷作者均是長期從事中共黨史和國史研究專家,多次研討,分工撰寫,歷時七年。
-
全景式歷史紀錄,通史與專題結合:既有反映高層決策和鬥爭的重大事件揭示,又有表現芸芸眾生的喜怒哀樂、社會風貌和流行思潮的生動畫面;各卷獨立成篇,又首尾相貫。
-
倚重檔案、考訂詳盡、辨析充分、觀點開放:以中央及地方檔案史料的發掘和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對關係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的重大史實作出詳盡考訂和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是目前最具規模、足以了解當代中國政治發展及未來走向的大型中國當代史研究著述,是中外各圖書館、大學、研究機構,以及學者和教師的必備參考用書。
世紀視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總序 (金觀濤)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
經過差不多近七年的努力,十卷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終於分批出版、與讀者見面了。對我來說,也鬆了一口氣。因為我一直把能否出版一套忠於史實、觀點 開放的中國當代史視為對中國歷史學家的考驗。把當代中國人經歷的驚心動魄歲月轉化為歷史著作,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普遍願望。我們這一代人和人民一起經歷了苦 難,又見證了啟蒙時期思想的風雨雷霆,這一切理應成為不可磨滅的歷史。然而我深知這一工作又是多麼困難。
掌握完備的史料
首先,作者必須掌握盡可能完備的史料,特別是檔案文獻。近年來,出版了大量回憶錄和口述歷史資料,但是很多重大事件以及與中共高層決策有關的檔案至今尚 未完全開放,為寫作帶來困難。在歷史學家的寫作中,除盡可能全面地掌握史料外,更為複雜和重要的,是對史料的辨偽和確定其在決策過程中起過的作用,只有少 數長期關注該領域的專家才具備這種能力。十分幸運的是,本套書的撰寫正是依靠了這批有深厚檔案功底、又長期從事當代中國史研究的專家。他們足舻遍及全國各 省及市縣檔案資料館,搜集整理檔案並對史料辨偽。史料之豐富、辨析之充分,正是本套書的重要特色。
親歷巨變的作者們
歷史研究者的目標是追求歷史的真實,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搜集史料、整理檔案只是第一步。歷史學家在研究和寫作中都會有這樣一種體會:如果不能做 到對歷史場景的同情了解,不能在內心重演歷史事件展開過程以及理會當時支配事件展開的普遍觀念,就無法接近歷史的真實。本套書以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一年中 國大陸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為論述主線,這二十餘年正是毛澤東思想支配中國的時期,發生了世界歷史上獨特的令人很難理解的現象,如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由於 本套書的作者都是中國近幾十年巨變的親歷者,完全了解這些事件發生時的社會氛圍,這就使他們具備了某種比西方史家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優勢。當然,作者要 發揮這種優勢,僅僅停留在感性階段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從某一種意識形態中走出來、盡可能價值中立地審視過去,達到反思的高度,以獲得超越的視野。開始注 意到支配社會行動的普遍觀念與重大社會事件的互動,特別是這些事件是如何從中央決策到地方、再到基層展開的,是本套書的另一特色。由於各卷作者是獨立寫 作,分批出版,雖然現在對全套書作出整體評價尚為時過早,但是,我可以不無自豪地說,中國人終於開始為不尋常的二十世紀中國撰寫大型歷史著作了。
不設主編予更大自由度
一開始,我們就決定不設主編,以便各位作者在寫作時有更大的自由,並表達多元的價值。由此帶來一個問題,這就是如何統一風格,使十卷著作組成連續的整 體。我們的解決辦法是在動筆之前充分討論各卷內容,每年舉行一到兩次工作會議,切磋寫作中碰到的問題。至今,我仍不能忘懷一次又一次的國史寫作討論會。窗 外是北國的寒冬,大家聚集在不大的會議室中不分晝夜地討論,最後形成會議紀要。這一場景使我想起一九七○年代末青年時代和朋友的徹夜長談。很多時候,大家 就某一觀點、細節甚至是提法,進行無休止的辯論。使我十分感動的是,無論在討論中發生多大的爭論,甚至是立場和價值上的分歧,最後都能在忠於歷史事實之上 得到統一。根據時段,本書大約以兩三年為一卷,每卷由一位或兩位作者撰寫,而其他作者都把自己對該時段的見解和史料提供給該卷作者,整個寫作過程中表現出 一種今日中國學術界罕見的真誠合作精神。在此意義上講,這套書是整個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
這套書出版之時,我也到了退休年齡,將開始人生的新階段。我想指出的是,由於可以看到的檔案和其他種種限制,這套書只寫到一九八一年。如果不談此後發生 的波瀾壯闊的八十年代啟蒙運動,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九八九年震驚世界的事件,我們仍無法理解今日中國和世界。在這一意義上,僅僅由前十卷組成的二十世紀中華 人民共和國史是不完備的,寫史的任務並沒有完成。中國從來就有忠於事實和敢言的歷史傳統,但很少有史家為當代寫史,故這套書的出版是一種新現象。它說明中 國歷史學家已走出僅僅用春秋筆法褒貶益損,並展示了一種可能性,這就是歷史反思意識已經產生,並開始指向新的深度。我期待覑後繼者。
二○○七年十二月於香港中文大學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中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1 則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