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文訊》/《文學台灣》

《文訊》第316期  2012年2月

〈作家行止〉

0207 :福島核電站周邊地區樹木內部檢測出高濃度放射性物質


她在今周刊專欄 2011年11月就介紹日本的地方政府的幸福指數
歡愛與核電的文字對奕──專訪劉黎兒 ◎蔡昀臻


 因為興趣多元,劉黎兒常戲稱自己是「雜家」。
從撰寫兩性專欄,到議論核電危機,
都是出乎劉黎兒的意料之外,
卻也得見她的多重關注。
無論潮流趨勢怎麼湧過來又翻過去,
劉黎兒仍會新奇且熱血的寫下這一切。

〈懷念作家〉

 

 前台大文學院院長、國科會副主委朱炎教授,
於2011年12月25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年76歲。
朱炎畢生鑽研美國文學,對作家海明威與厄卜代克的研究執著;
創作上或思考世間情、或寄語青年、或追憶往事,
皆可見其對現實人生最痛切最真摯的關照;
為人正派熱情,愛護學生,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本刊製作紀念專輯,邀請洪國樑、曾永義、高天恩、陳義芝四位學者、作家,撰文追念。

酒入愁腸總成淚 千古寂寞一朱炎──朱教授南山先生事略 ◎洪國樑
已作典型垂萬古
◎曾永義
流水年華:朱炎恩師與我
◎高天恩
虛空無盡
──追懷朱炎先生 ◎陳義芝



+++

文學台灣 2012 春季號_第81期

鍾鐵民先生紀念專輯等等



文學台灣基金會

台 灣新文學自 1920 年左右發軔以來,已經有 70 多年的歷史,在這充滿崎嶇、荊棘的道路,由於外來的政權更替導致語言的轉換,使台灣人民確實承受了太多的苦難。為了減輕痛苦,有的不得不遠離故鄉,自我放 逐;有的意志消沉,不問世事;但也有的始終為理想奮鬥不懈,愈戰愈勇。

隨 著時代環境的改變,台灣政治的、文化的主體性問題終於浮顯出來 1991 年底,《文學台灣》創刊時,對養育我們,使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塊土地,抱持著很大的期許。我們一方面肯定台灣先人的文學成就,也一方面號召同時代的作家,一 起加入「文學化」台灣的行列,以洗滌我們長期遭受污染的心靈,創造美好的精神生活,使每一個人活得更有尊嚴、更有意義。

如果再回溯至80年代的《文學界》時代,一群居住在南台灣、懷抱著文學的宗教熱忱的詩人作家們,不畏政治性的壓制,汲汲努力於台灣文學主體性建構,雖然獲得一些掌聲,但仍未達理想的境地,我們更加不敢懈怠。

1996 年 8 月,《文學台灣基金會》的成立所呈顯的意義,在於它不是單純的紀念某位作家或具有豐沛資金的企業界所設立的基金會,《文學台灣基金會》有它對文學的理想性與運動性在。希望透過它,可以為台灣文學多畫一幅美麗的藍圖。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