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巴黎1922,普魯斯特 A Night at the Majestic

華盛頓1993,戴明 A Mmajestic Life

巴黎1922,普魯斯特 A Night at the Majestic


小說之外的現實人生,往往比小說更精采;
《巴黎1922,普魯斯特》追憶普魯斯特一生似水年華、最終也最燦爛的時光。

   1922年的巴黎,「普魯斯特存在的年代」與「普魯斯特消逝的年代」成為當代藝術文化的重要分野,當時的巴黎吸納了來自世界各地拔尖的創作人才,其背後 一群愛好藝術、大力襄助文化活動的名流貴族為一重大支柱,富麗酒店正是這段歷史的重要場景。普魯斯特生前一次重大公開露面,5位20世紀初最具代表性的藝 術家:小說家喬伊斯、畫家畢卡索、音樂家史特拉汶斯基和舞蹈家狄亞格列夫以及普魯斯特,在1922年5月的某個晚上於富麗酒店聚首。當時這幾位藝術家的成 就都已站上高峰,執藝術界之牛耳,其中又以寫就《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聲勢更是如日中天,無奈他的健康狀況也到了無法樂觀看待的地步,在病榻上卻仍持 續創作。同年11月18日、富麗酒店的晚宴6個月後,普魯斯特在家中辭世;失去城市最佳書寫者的巴黎,也因時代的挪移,漸漸失去其世界文化最重要基地的地 位。

  本書詳實描繪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法國巴黎的華貴、知識文化的高成就和流言、上流人士的醜聞陰謀,作者理查.戴文波特—海恩斯精 闢點寫普魯斯特對《追憶似水年華》這部文學史上突破性鉅作所投入的勇氣,其所代表的除了是一個時代的藝術高度,普魯斯特所呈顯的寫作者特質,大師如他也逃 不過每位創作者必經的打磨過程。1903、1905年,普魯斯特的父親、母親相繼辭世,對普魯斯特來說,猶然一股生出必須獨立的心情,而無所依恃更可視為 一種個人心智的解放。原本未被認真看成是嚴肅作家的普魯斯特,後續專心動筆建構破格長篇《追憶似水年華》,出版後造成廣泛討論。普魯斯特因《追憶似水年 華》獲得爆炸性的成功,包括掄下一座龔固爾文學獎,名氣卻也替他帶來巨大的甜美與負擔。理查.戴文波特—海恩斯透過大量資料採集,生動再現時代氛圍,除此 之外對普魯斯特寫作的心理狀態亦有極為細膩的捕捉。小說之外的現實人生,往往比小說更精采;透過普魯斯特生命時光的重現,一窺孕育20世紀文化、巴黎的時 代風華。

本書特色

  ※這本書是一部普魯斯特個人傳記及寫作歷史,也是描寫巴黎在1920年代,一次世界大戰與之前的上流社會。

  ※社會階級的交錯及分野,上流社會對於文化的景仰與附庸風雅,書中歷歷在目。

  ※我們想看到的巴黎,藝術的不堪與創意,不想知道的作家內幕,皆在本書有詳細描述。

  ※如果看《追憶似水年華》太累,看《巴黎1922,普魯斯特》也大約可以把《追憶似水年華》的內容及寫作方式有相當精闢的認識。

作者簡介

理查.戴文波特—海恩斯(Richard Davenport-Hines)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曾任倫敦經濟學院歷史系教授。沃夫森歷史傳記獎(Wolfson Prize for History and Biography)得主。1986年離開教職後即專事寫作,作品包括《歌德:四百年來的無度、恐怖、罪惡與墮落》(Gothic: Four Hundred Years of Excess, Horror, Evil and Ruin)、《毒品》(The pursuit of oblivion : a global history of narcotics, 1500-2000)及受好評的英國文豪奧登(W. H. Auden)傳記。
  文章散見於《周日泰晤士報》、《獨立》、《自然》等報刊。

譯者簡介

呂玉嬋。生於台北,藝術碩士。喜愛戲劇、文學及旅行。

詳細資料

top
  • 規格:平裝 / 304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top

第一章 1922年5月18日
第二章 小普魯斯特
第三章 我的諾亞方舟
第四章 男僕的教養更勝男爵
第五章 把屍首藏在我的臥室
第六章 揮之不去的危險可能
第七章 我駭人的窺探力
第八章 上流社會的玩票作家
第九章 1922年11月18日

內容連載

top

§內文1

第五章
把屍首藏在我的臥室

  猶太裔紈褲子弟與藝術贊助人席夫於1916年開始閱讀《在斯萬家 那邊》,主人翁斯萬特別吸引他。席夫認為:「斯萬的性格不容易理解,雖然他本質上是普魯斯特,他並不完全是普魯斯特。假使要瞭解普魯斯特,我們一定要瞭解 斯萬;然而我們瞭解了斯萬,不表示我們便瞭解了普魯斯特。」斯萬一角的原型來自普魯斯特年輕時對猶太收藏家與賽馬總會會員哈斯(Charles Haas)的模糊印象;哈斯活力充沛,說話簡潔,遵守紀律。斯萬在強烈排外的公爵家中受到歡迎,擁有堅忍不拔的勇氣,能承受痛苦、甚至面對死亡。相比之 下,席夫只會游移富人之間,多嘴饒舌,縱容自己厚顏無恥,容易大發牢騷。然則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卻發現,斯萬與門戶不相當的交際花奧黛特之間婚姻,與席夫在1889年與肯塔基州牙醫女兒私奔成婚有相似之處。席夫以史帝芬‧哈德森 (Stephen Hudson)為筆名,出版兩本自傳小說獻給普魯斯特:《理查‧柯爾特》(Richard Kurt)與《伊莉諾‧科豪斯》(Elinor Colhouse),其中敘述了長達21年的第一樁婚姻的悲慘故事。不過,如普魯斯特在1919年警告薇歐拉,他想阻止席夫將情感投入《追憶似水年華》中 的斯萬身上,儘管開宗第一冊以他為名,斯萬「非主要角色」。更明確說,在1918年出版的《在少女們身旁》中,他已經暗地介紹主人翁出場;從1921年後 出版的續冊中,答案變得清楚,夏呂斯男爵——獨創一絕的虛構人物——是這系列小說環繞的主角。每天目睹普魯斯特工作的塞列絲特表示:「夏呂斯男爵當然是他 最依戀的角色,讓他興味濃厚,花上最多工夫分析推敲的角色。」

在《在少女們身旁》中,敘事者、祖母與年輕上流人士聖盧侯爵待在海邊。一天,聖盧追憶起舅舅夏呂斯,說了個普魯斯特根據1824年古斯丁侯爵 (Marquis de Custine)涉入醜聞所改編的故事。這位舅舅年輕時與兩位俊俏友人同住單身公寓,常常帶女人返家。一日,有名時髦的男子——「正當不走運的時期,露出 特殊的癖好」——安排到公寓拜訪夏呂斯。到了那兒,他開始求歡,目標是主人,而不是養在那裏的女人。夏呂斯因此喚來了兩位友人:「他們一回來,三人逮住那 個惡棍,扒了他的衣服,打得他血跡斑斑。在零下10度的大冷天,把他踢到門外。被人發現時,他已經半死不活。」聽到這個故事的翌日上午,敘事者出門散步, 感覺有人注視他:「我扭過頭去,看見一個男子,四十歲左右,高頭大馬,體格粗壯,唇髭黝黑。他拿根小手杖,神經兮兮拍打褲管,同時眼睛動也不動觀察我。」 那位陌生人熱烈堅定的注目讓敘事者以為他是瘋子或密探。最後的那一瞥「既大膽,又謹慎;既快速,又深沉。」那人突然身體一轉,露出高傲的神情,假意專心研 究牆上海報。敘事者最後認定:「我想他跟旅館夥同要設騙局,可能已經觀察祖母和我幾天了,準備要欺騙我們。」

這個騙子結果是夏呂斯男爵。第一條有關他的線索似乎東牽西扯:他對女人的經歷豐富;他討厭且暴懲同性戀;他的莊嚴卻邪惡的舉止暗示受壓抑的憂慮、機警的反 應,甚至某些特殊的極端怪僻。唯有在《追憶似水年華》後來的續集中,普魯斯特對夏呂斯的意圖才變為明顯。男爵一角目的在具體呈現構成同性戀的「奇異、秘 密、維妙與醜陋的個人經驗」。與夏呂斯一樣,普魯斯特本身對性的態度反覆又矛盾;角色與其創作者兩者都表露出不同的思考傾向:先是激烈否定同性戀,洩漏自 己對同性戀持續的迷戀,然後表現有如擁護者,諒解同性戀實踐者。在普魯斯特持續深思這一主題期間,與夏呂斯相仿的人數多得誇張;他對友人表示:「我非常明 白,世上像夏呂斯的人數出乎意料的多。」男爵是他小說中想傳達的觀念的要角,是他格外自豪的創新之作。1921年5月,恰好是席夫在富麗酒店舉辦宴會的前 一年,《索多姆和戈摩爾》的第一卷出版,此時夏呂斯一角的重要與普魯斯特創作世界中如夏呂斯一類人的顯著地位才變為昭然。普魯斯特生命最後18個月主要經 歷了兩段延宕又緊張的歷程:在精裝書皮之間,公開揭露他高度個人化的人性慾望觀點;其後想在病入膏肓之前想完成小說的奮力。

1912年時,普魯斯特解釋自己構思出一個「非常具有原創性」的角色,恐怕會威嚇出版商或讀者:一個「男同性戀喜歡男子氣概,憎惡散發陰柔氣質的年輕人。 實際上,他討厭所有年輕男子,正如承受女性所加諸痛苦的男性會有厭女情結。這個角色頻繁出現在小說的不同段落,因此我的小說不是班內—渥瑪(Binet- Valmer)的《路西安》(Lucien)那類的專論小說。」這段話最後提到的是一本於1910年出版的小說,討論一位男子的認同危機。書中唯美的陰柔 主角對精神學家的父親坦承身為同性戀,引發了家庭衝突。他的悲慘遭遇加上他想滿足慾望所遭遇的風險,促使他對一名年輕女子求婚,並且嘗試自殺。不過他最後 連同英國籍的愛人離開前往那不勒斯,此行暗示他即將實現心願。普魯斯特提到《路西安》,暗示他認真考慮過目前已有的同性戀文學,似乎也包括二流的英文小 說,例如:斯特吉斯(Howard Overing Sturgis)於1891年發表的《提姆:伊頓公學的故事》(Tim: a Story of Eton)與1904年出版的《貝爾乾伯》(Belchamber)。他決意描寫比文藝先鋒討論更廣泛的議題,創造他確信史無前例的角色。

由於這個計劃,普魯斯特探索自己的衝動,分析一己經驗。同時,當遭遇不悅或恐嚇的個人問題時(無論法國刑事法規如何,性行為偏差的名聲可能導致社會排 斥),他保留將小說內容否認為抽象思索或文學虛構的自由。與班內—渥瑪不同,他並非想傳達主導的公眾道德對個人的影響,反而創造出一方私人的想像領域,許 多要角在裡面顯露雙性性向——受兩性所吸引力、對兩性的好奇,這也是他逐漸開發的偏好與幻想特性。他告訴常常煽動政治活動的文學評論家摩拉斯 (Clarles Maurras),自己忌妒他在《天堂之路》(Le chemin de Paradis)中提到古希臘雕刻家菲狄亞斯時的淡然(菲狄亞斯愛上年輕男子潘塔賽斯與年輕女子波利塔米亞)。菲狄亞斯代表普魯斯特的情感理想典範。他認 同摩拉斯,在1922年對他解釋:「這種喜好現在常被視為只是一陣風潮,在當時卻是天經地義。」在普魯斯特創造的虛構世界中,他擴展索多姆和戈摩爾居民的 意義,最後他們成為代表整體人類狀態的隱喻。《索多姆和戈摩爾》的書名源自維尼(Alfred de Vigny)〈參孫的憤怒〉(“La colère de Samson”)一詩的詩行「女人擁有戈摩爾城,男人擁有索多姆城。」然而,出自《聖經》的典故卻驚天動地 ,對普魯斯特來說,「迴響詛咒的硫磺深谷」代表每個人類在基督教信仰中失去神恩的異教象徵,而普魯斯特大膽潑天,讓同性戀成了宗教的替代物。在閱讀《索多 姆和戈摩爾》第一卷之後,小說家羅曼斯(Jules Romains)寫了封短信,對普魯斯特傳達深刻的欣賞;他信上說:「您滿腹才學讓我永遠不停讚嘆,但是在我眼中您是偉大的異教徒。我無須告訴您原因,您 不是那種『墮落』異端,您向前迎接異教,您信奉它。」索多姆和戈摩爾的語言、舉動、慾望不光提供普魯斯特獨特秘密宇宙的精神,他暗示它們提供通往每個人世 界的鑰匙。即便在失去信念之後,普魯斯特相信人類全是罪人(或是以世俗語言來說,是犯法者),並且從他筆下索多姆居民的混亂與不端行為中(對了解人類的愛 慾是必須的)創造一則寓言。

在傳統上,男同性戀被視為不齒的低俗行徑,或提供想像邊緣火辣辣幻想的不入流癖性,而女同性戀一直提供男人窺淫樂趣或粗野暴力的托辭,例如德朗巴爾王妃 (Princesse de Lamballe)在1792年法國大革命中遭受謀殺與殘絕人寰的分屍。然而比起之前任何小說或專著,《追憶似水年華》將同性戀置於更接近人類經驗核心, 利用它來說明人類情感的質變與不潔。貝哈爾(Emmanuel Berl)證實,在哈姆蘭路一番哲學長談之時,普魯斯特「言行一致,說的跟寫的相符」,普魯斯特偏好用以描述人類困境與解釋人類經驗的技巧讓貝哈爾大吃一 驚:「他深信唯有同性戀理解真相的堅韌、純粹與痛苦本質。」普魯斯特常常引用或招喚拉辛(Jean Baptiste Racine)當作同性戀邂逅的序曲,這有幾分惡作劇意味,但也將性倒錯從文化邊緣帶到他創造世界的中心。比方說,有位年輕侍者深深吸引猶太裔財務專家貝 爾納,普魯斯特將他比擬成拉辛磅礡悲劇《愛絲苔爾》(Esther)與《阿達莉》(Athalie)中的希伯來年輕人;而在描述貝爾納誘惑他的過程中,拉 辛劇中歌隊合唱滑稽又不相宜地穿插其中。

由於這個計劃,普魯斯特探索自己的衝動,分析一己經驗。同時,當遭遇不悅或恐嚇的個人問題時(無論法國刑事法規如何,性行為偏差的名聲可能導致社會排 斥),他保留將小說內容否認為抽象思索或文學虛構的自由。與班內—渥瑪不同,他並非想傳達主導的公眾道德對個人的影響,反而創造出一方私人的想像領域,許 多要角在裡面顯露雙性性向——受兩性所吸引力、對兩性的好奇,這也是他逐漸開發的偏好與幻想特性。他告訴常常煽動政治活動的文學評論家摩拉斯 (Clarles Maurras),自己忌妒他在《天堂之路》(Le chemin de Paradis)中提到古希臘雕刻家菲狄亞斯時的淡然(菲狄亞斯愛上年輕男子潘塔賽斯與年輕女子波利塔米亞)。菲狄亞斯代表普魯斯特的情感理想典範。他認 同摩拉斯,在1922年對他解釋:「這種喜好現在常被視為只是一陣風潮,在當時卻是天經地義。」在普魯斯特創造的虛構世界中,他擴展索多姆和戈摩爾居民的 意義,最後他們成為代表整體人類狀態的隱喻。《索多姆和戈摩爾》的書名源自維尼(Alfred de Vigny)〈參孫的憤怒〉(“La colère de Samson”)一詩的詩行「女人擁有戈摩爾城,男人擁有索多姆城。」然而,出自《聖經》的典故卻驚天動地 ,對普魯斯特來說,「迴響詛咒的硫磺深谷」代表每個人類在基督教信仰中失去神恩的異教象徵,而普魯斯特大膽潑天,讓同性戀成了宗教的替代物。在閱讀《索多 姆和戈摩爾》第一卷之後,小說家羅曼斯(Jules Romains)寫了封短信,對普魯斯特傳達深刻的欣賞;他信上說:「您滿腹才學讓我永遠不停讚嘆,但是在我眼中您是偉大的異教徒。我無須告訴您原因,您 不是那種『墮落』異端,您向前迎接異教,您信奉它。」索多姆和戈摩爾的語言、舉動、慾望不光提供普魯斯特獨特秘密宇宙的精神,他暗示它們提供通往每個人世 界的鑰匙。即便在失去信念之後,普魯斯特相信人類全是罪人(或是以世俗語言來說,是犯法者),並且從他筆下索多姆居民的混亂與不端行為中(對了解人類的愛 慾是必須的)創造一則寓言。

在傳統上,男同性戀被視為不齒的低俗行徑,或提供想像邊緣火辣辣幻想的不入流癖性,而女同性戀一直提供男人窺淫樂趣或粗野暴力的托辭,例如德朗巴爾王妃 (Princesse de Lamballe)在1792年法國大革命中遭受謀殺與殘絕人寰的分屍。然而比起之前任何小說或專著,《追憶似水年華》將同性戀置於更接近人類經驗核心, 利用它來說明人類情感的質變與不潔。貝哈爾(Emmanuel Berl)證實,在哈姆蘭路一番哲學長談之時,普魯斯特「言行一致,說的跟寫的相符」,普魯斯特偏好用以描述人類困境與解釋人類經驗的技巧讓貝哈爾大吃一 驚:「他深信唯有同性戀理解真相的堅韌、純粹與痛苦本質。」普魯斯特常常引用或招喚拉辛(Jean Baptiste Racine)當作同性戀邂逅的序曲,這有幾分惡作劇意味,但也將性倒錯從文化邊緣帶到他創造世界的中心。比方說,有位年輕侍者深深吸引猶太裔財務專家貝 爾納,普魯斯特將他比擬成拉辛磅礡悲劇《愛絲苔爾》(Esther)與《阿達莉》(Athalie)中的希伯來年輕人;而在描述貝爾納誘惑他的過程中,拉 辛劇中歌隊合唱滑稽又不相宜地穿插其中。

巴黎1922,普魯斯特

A Night at the Majestic

作者:Richard Davenport-Hines

出版日期:2008 年11 月 13 日

總計5 頁,第5 回上頁

內容連載

01 02 03 04 05


在青春期,他不隱藏對貢多塞學院同學中比較聰慧的男孩的喜愛。1888年時,他對學校友人比才(Jacques Bizet)提議互相愛撫探索身體,比才斷然回絕。普魯斯特並沒有覺得羞慚,在歷史課中暗地寫了口信,告訴比才:「我欣賞你的智慧,同時為它感到遺憾。我 沒有愚昧到以為自己的身軀如寶藏珍貴,需要豪橫骨氣來拒絕它。」17歲的普魯斯特辯解,性行為在同性青少年間是允許的,儘管類似的行為如發生在成年人之間 應當受到譴責。他告訴比才:「不摘下珍貴的花朵,總讓我覺得難過,我們隨即便無法摘取,因為屆時它已結為果實——禁止靠近。」普魯斯特繼續說服更多他信賴 的學校友人,讚揚性倒錯是理想行為。貢多塞的同學哈列維責怪他「沉迷肉體、暮氣沉沉」,普魯斯特抗議他不該得到哈列維的「鄙視,這種責難更該針對耽溺女色 並在男色中尋求新鮮高潮經驗的好色之徒。」他直言描述哈列維的吸引力:「你眼睛明亮美麗,反映出心智的美德與高雅,你如此純潔,我無法不親吻你的眼來愛 你。你的身軀與心智就像思想纖細;坐在你的大腿上,我覺得能與你的心思親密溝通。」但是他提出柏拉圖對年輕男子親密關係的理想來自辯,「我很自豪,擁有幾 個聰明過人、情操高尚的朋友,當青春伊始時,他們曾與友人交往而獲得快樂。之後,他們重回女人懷抱。」

在1890年代早期,普魯斯特與幾位天資優異的年輕人維持濃烈深情的關係:歐貝特(Edgar Aubert),在1892年因盲腸炎而死;費勒爾公爵(Comte Robert de Flers),天才洋溢的劇評家、劇場導演、劇作家,終身得以為友;還有希斯(Willie Heath),1893年死於傷寒。1894年時,他認識小他3歲的哈恩。哈恩出生在委內瑞拉,7歲以神童之姿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十來歲時完成幾首他最令 人難忘的歌曲。之後,他成就傑出,當過作曲家、指揮,偶爾與狄亞基列夫合作。普魯斯特與哈恩最後維持了一段深情共鳴的友情,這段情誼比其他早期的肉體刺激 關係維持更長久。普魯斯特其後解釋:「一年或一年半的時光過去之後,」對他來說「這樣的愛慕——或該說是感染病——消退無蹤」。但是在1790年代,他們 之間經歷過緊張時期,因為哈恩希望將氣力專注於音樂,而非屈就其他男人的情感要求;他發覺普魯斯特的要求過於熱切。普魯斯特不停責罵:「有你對我講述一切 事情,一直是我的希望、慰藉、支持、人生。」他必須確實清楚哈恩生活的每樣細節與人物,否則嫉妒會淹沒他。與哈恩交往時跟其他男人在一起是同樣的,普魯斯 特的占有欲過度強烈,反覆無常,苛求擁有自己生活或興趣的每個人。

普魯斯特也與別的男人調情,無疑與其中幾位有過燃燒慾火的對話或刺激亢奮的肉體搏鬥。然而剛成年時,他一直也多情珍惜對幾名女子的欣賞。與他年紀相當的迷 人女孩有班娜達基(Marie de Benardaky)、普桂,還有比他年長的美麗女子,例如史特勞斯夫人、葛蕊芙伯爵夫人。在快四十歲時,他依然如癡狂的少年,定眼欣賞女人,瘋狂吟詩誦 文。比方說,1908年時,他曾可笑地在舞會上徘徊流連,費勁口舌,卻無法讓人為他引薦「我見過最美的女孩」——果楊(Oriane de Goyon)。他心灰意冷,認為再也不會受邀參加舞會,不會再見到她:「她花容月貌,一臉聰慧。」他癡心妄想,美化異性戀情,與小說敘事者早期對蓋爾芒特 公爵夫人的癡迷同樣笨拙:公爵夫人每日在巴黎散步,敘事者堅持不懈偷偷尾隨。希爾貝特‧斯萬一角證實普魯斯特能創造出具真正魅力與活力的女孩,但是在描寫 她與敘事者幼稚調情時,他至少曝露了自己。希爾貝特與敘事者在香榭大道上搏鬥,直到爭執隨著他的亢奮達到了高潮。這種插曲未必會發生在一個如她這樣階層與 世代的女孩子身上,不過若將敘事者的爭鬥對象想像成男孩,這種事件就不無可能。香榭大道上的吉貝爾特也許是普魯斯特在私人宇宙中對女孩期許的模樣:雌雄同 體的鬥士,不甚堅韌的摔跤手。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