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卡爾‧羅杰斯:對話錄》

主要作者 Rogers, Carl R. (Carl Ransom), 1902-
書名/作者 Carl Rogers--dialogues : conversations with Martin Buber, Paul Tillich, B.F. Skinner, Gregory Bateson, Michael Polanyi, Rollo May, and others / edited by Howard Kirschenbaum and Valerie Land Henderson
出版項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1989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BF109.R63 A5 1989 1581462 可流通


這本書的翻譯問題相當多

譬如說 對談者 Gregory Bateson 序中為 貝特森
內文都為貝森
加州大學董事會 翻成 商會
In 1978, California Governor Jerry Brown appointed Bateson to the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which position he served until his death.

regent
━━ n., a. (時にR-) 摂政(の); 〔米〕 (大学などの)理事.
*****

《卡爾‧羅杰斯:對話錄》是羅杰斯與20世紀知識界重要人物的對話集。從這些對話和通信,可以看出羅杰斯和神學家布貝爾、蒂利希、尼布爾,心理學家斯金 納、貝特森、梅和科學家波拉尼等人的相互影響。羅杰斯與這七位對話人都深切地關注科學——如何認識知識和信仰之間的關系以及價值觀和信仰在追求科學知識當 中的作用。但是羅杰斯和每個人的對話又有所側重,相信這些側重不同的對話,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羅杰斯宏大的思想體系。


作者簡介︰
卡爾‧R‧羅杰斯(1902-1987)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人本心理學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性本善,有自我實現的發展潛力;他創立的“當事人中心療法”主 張心理治療師要有真誠關懷當事人的感情,在真誠和諧的關系中啟發當事人運用自我發展潛力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增強自信心。

羅杰斯的心理療法在當今歐美各國廣泛流行。他認為這一原理也適用于教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以及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的影響遍及全世界,而且至今魅力不減。


目錄


1 序言.
2 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法
3 馬丁‧布貝爾
4 保羅‧蒂利希
5 斯金納..
6 邁克爾‧波拉尼
7 格雷戈里‧貝森
8 萊因霍爾德‧尼布爾
9 羅洛‧梅

top
卡爾‧羅杰斯(Garl Rogers),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都致力于增進人類的溝通和交往。從192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到他85歲去世時的整整60年生涯中,他都在矢 志奮力促進理解和宣揚“互助關系的特征”。在為《卡爾‧羅杰斯選集》所寫的這篇序言中,我們謹將其最具重大意義的成就歸納如下︰

他首創了一種主要的新心理治療法,人們相繼稱之為“非指導性治療法”,“當事人中心治療法”以及“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法”。

他是歷史上記錄並發表完整心理治療病例的第一人。

他完成並促進了較之其他任何地方都承擔得更多的咨詢和心理治療的科研工作。

他在將專業咨詢和心理治療推廣到精神病學和心理分析以外的所有助人專業,如心理學、社會工作、教育、牧師工作、非專業性治療等領域所作出的貢獻,較之其他任何人都最為功不可沒。

他是開發並傳播集中式團體強化治療經驗的領導者。這種集體治療有時也叫做“會心團體(encounters group)”。

他是1960年代至1980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運動的領袖。這一運動至今仍繼續對社會和專業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他是將有效人際溝通的規範原則應用于解決群體間和國際沖突的先驅者。

他是助人職業中最多產的一位作家,著有16本著作和200余篇專業論文以及科研論著;出版的著作達數百萬冊,其中包括其著作的60多種語言的翻譯版本。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後來成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師的人物,在踏進其人生生活歷程的伊始,顯得頗似一名靦腆的小孩。由于生長在伊利諾伊州的偏僻農 村,並生活在一個逗弄玩鬧司空見慣的家庭里,他曾是一個敏感而善解人意的孩子。在他離家去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主修農業之前,他在家外沒有過親密的朋友。他出生于一個宗教家庭。在校園福音傳播運動的啟迪下,他決定要當一位牧師。在和兒時的一位 青梅竹馬的朋友,海倫‧埃利奧特(Helen Elliot)結婚(良緣結合長達fin多年)之後,羅杰斯和妻子搬到了紐約市,在那兒他就讀于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由于對牧師培訓中某些教條主義的觀點不感興趣,羅杰斯的注意力便很快轉移到了心理學領域,並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學習,于1931年從該校獲得博士 學位。後來,他證實他從農業到牧師職務到咨詢心理學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個人在一嚴謹有序的環境中對更為密切的人際交往和接觸的需要。

1928年至1940年,他在紐約州羅切斯特市羅切斯特防止虐待兒童協會和羅切斯特兒童研究中心先後分別任職員和主任工作。在這一講求實效的實驗場所,在 接待處理成百上千的兒童和他們的家人的過程中,他開始理清了他對咨詢關系的思考。為解決各人自己的問題,每個人都擁有自己內在的資源;而咨詢者在此過程 中,只能充當有助益的伙伴,而不是指導者。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