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孫大雨 李爾王等

孫大雨 李爾王 (1947) 還是不盡理想 試對照第一幕第二景末....

有企鵝版 1972年的新莎士比亞版 已經很好 不過新版似有增加


King Lear (Penguin Shakespeare) [Paperback]
William Shakespeare (Author)

Product Description

An ageing king makes a capricious decision to divide his realm among his three daughters according to the love they express for him. When the youngest daughter refuses to take part in this charade, she is banished, leaving the king dependent on her manipulative and untrustworthy sisters. In the scheming and recriminations that follow, not only does the king's own sanity crumble, but the stability of the realm itself is also threatened.

About the Author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was born to John Shakespeare and mother Mary Arden some time in late April 1564 in Stratford-upon-Avon. He wrote about 38 plays (the precise number is uncertain), a collection of sonnets and a variety of other poems. Stanley Wells is Emeritus 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and Chairman of the Shakespeare Birthplace Trust. Kiernan Ryan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a Fellow of New Hall,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e is the author of Shakespeare (3rd edn, 2002) and the editor of King Lear: Contemporary Critical Essays (1992) and Shakespeare: The Last Plays (1999).

Product Details

  • Paperback: 368 pages
  • Publisher: Penguin Books (April 7, 2005)
  • Language: English



William Shakespeare, 孫大雨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9 - 348 頁

 迄今為止,海峽兩岸各出了一部莎士比亞全集,大陸出了以朱生豪為首翻譯的全集,台灣出了梁實秋翻譯的全集。兩人俱為英文行家,其費盡心力迻譯的莎 翁全集也已得到了應有的重視。不過,莎劇原作,特別是中、晚期的作品,約百分之九十的文字是用素體韻文(blank verse)所寫,決不可把莎劇誤解為散文的話劇;若將莎劇中的格律詩行譯成散文,也只能說是欠理想的權宜之計,因此,儘管我們十分敬佩他們在艱困的翻譯 環境下所努力的成果,但「〔朱、梁〕這兩部全集都是散文譯筆,畢竟與原作風貌不盡符合。」我們絕不能,也不應該「放棄對於莎劇翻譯的理想追求和願望。我們 應該有更符合原作風貌神韻、用格律韻文翻譯的莎翁全集。」可是,即使有這樣的要求,翻譯莎士比亞詩劇仍然是一件艱困異常的事業,因為:「翻譯莎劇必須具備 兩個條件:一是要精通英、漢兩種文字;二是要精通英、漢兩種詩歌。兩者缺一不可」,「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和莎劇的翻譯,要求移植者對於原文和所譯文字的 造詣都異常高,譯者不僅要能深入理解和攝取原作的形相和奧蘊,而且要善於揮灑自如地表達出來,導旨而傳神,務使他能在他那按著原作的再一次創作的成果裡充 分體現原作的精神和風貌。」聯經新版《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正是在孫大雨先生這樣精鍊的中、英文涵養以及嚴格的自我要求下所呈現出來的作品。

  聯經版《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有兩點重要特色。

  第一、首創翻譯學上的「音組」理論:

   「新詩也必須有格律」,孫大雨先生堅決認為,詩的語言要制約在嚴謹的韻律裡才成其為詩。他從西洋格律詩中的音步結構得到啟發,構想出漢語白話文詩歌中的 格律形式,創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詩的格律規範:音組理論。所謂「音組」,簡單地說,也就是以二或三個漢字為常態而有各種相應變化的字音組合結構。莎劇原 作為五音步素體韻文(梁實秋先生稱「無韻詩」),這是指不押腳韻而有輕重音格律的五音步詩行,每行均為有規範的五個音步,對此,孫先生的譯文結構便相應地 呈現為每行五個音組,例如:

|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來吧,|

|讓我們|跑進|牢裡去;|我們|父女倆,|

|要像|籠鳥|一般,|孤零零|唱著歌。|

  自此之後,中文世界凡是嘗試以新詩格律呈現莎士比亞戲劇的翻譯者,包括大陸著名詩人卞之琳先生以及台灣新一輩的莎翁學者呂健忠先生,幾乎都曾經參酌或是融合孫先生的理論創見。

  第二、豐富多樣的解說:

   莎翁詩劇距今已有數百年,不僅文字本身迻譯艱難,內容深奧周典更成為理解上的障礙。聯經版《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均為集註本,註解內容十分詳細、廣泛,不 僅容納了十七世紀以來到十九世紀八○年代世界各國數十位莎士比亞學者的研究成果,也將孫大雨先生自己的獨到創見,以及歷代名伶在重要劇景的肢體詮釋含括在 內。讀者聆賞詩劇文字之美不過是其一,能體驗到舞台表演者動作情感更是無比的享受。在中文世界,除孫大雨譯本外,還見不到這樣文學與戲劇兼顧的精彩說明。

  我們企望所有對於莎士比亞陌生或不陌生的讀者都能夠透過聯經版《莎士比亞四大悲劇》而進入莎士比亞詩劇宏大精奧的文學殿堂,進一步領略世界經典文學藝術之美。

   不列顛國王李爾分封國土已定,卻又突發奇想檢視三個女兒對父親之愛,有意據此重新調整分封比例。三女兒考黛蓮不加修飾的回答引起李爾心中不快,最後竟寸 土未得。國土重分配後的李爾遭受大女兒、二女兒冷酷對待,傷痛懊悔,轉而投奔三女兒。三女兒不計前嫌誠懇以待,並試圖為之復仇。卻終致與敗而雙雙身亡。全 劇以慈愛與渴望為始,轉化出自私、敏感與猜疑,終以罪惡戰勝善良告終。情感細緻,氣勢磅礡,誠為莎氏登峰造極之作。為莎翁四大悲劇之三。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