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張《感恩錄:我的質量生涯》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1
劉源張院士致力於質量管理近60年,借《感恩錄:我的質量生涯》敘述了他在工作中見到的人和遇到的事。他結合自身經歷,對中國質量管理髮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進行了回顧。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都是中國產業的大問題。質量管理的關鍵是誠信和認真。關心質量的人讀本書會受到啟發。發展中國的要訣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關心歷史的人讀要書也會感到興趣。總之,《感恩錄:我的質量生涯》是一本可讀的書。《感恩錄:我的質量生涯》適合於從事管理科學和質量管理研究與實踐方面的讀者閱讀。
目錄前言第一章 嘗試的十年:1957~1966年第一節 結緣中國質量管理第二節 理論聯繫實際第三節 中國質量管理的模式第四節 中國工廠的干部和工人第五節 這個十年的總結第二章 反省的十年:1967~1976年第一節 秦城的日日夜夜第二節 我的反省第三節 我的認識第四節 回青島第三章 奮鬥的十年:1977~1986年第一節 生活的困境第二節 幸運的邀請第三節 質量協會的創立第四節 我與軍工第五節 QC小組第六節 媒體的幫助第七節 國際交流第八節 有關的研究工作第九節 管理與文化第十節 餘話第四章 開拓的十年:1987~1996年第一節 標準化工作第二節 市場經濟的全面質量管理第三節 服務工作的全面質量管理第四節 勞動生產率與產品質量第五節 全國人大代表的職責第六節 國際活動第七節 海峽兩岸的交流第八節 不是閒事的閒事第九 節結尾第五章 發揮的十年:1997~2006年第一節 上海市質量協會第二節 中國工程院第三節 《質量振興綱要1996~2010》第四節 《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第五節 名牌第六節 國際活動第六章 餘熱的十年:2007年~第一節 30年的全面質量管理第二節 誠信與感恩第三節 人才培養第四節 其他第五節 最後的感謝後語人名索引·查看全部>>精彩書摘當時我們的研究所,在錢學森所長的領導下是非常融洽的,我第一次見所長時,是1956年國慶節過後的一天,他說歡迎我到力學所來。然後就是分配房子、分配家具這些事情。轉眼過了春節,就正式上班了。錢學森所長找我談話,詢問了我的專業情況,聽取我的工作設想,當場指示要我開始籌建一個研究小組。那時,離別祖國15年,我的中國話變得生疏,而且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許多新詞我還不大懂,所以在向他匯報時,就脫口而出說了個英文詞qualitycontrol(以下簡稱QC ),他馬上就說:“質量控制。”那以後我就把我幹的行業叫做質量控制了。因此,我說這個名字不是我起的,應該說是錢先生定下的。日文把控制翻譯成管理。他們出了一種專門期刊,名為《品質管理》,當時登的文章全是質量控制方面的東西。說實話,那時我頭腦裡在懷疑,質量到底是控制的呢,還是管理的呢?有好多年我就受這個名字的困擾。為什麼呢?舉幾個例子來說,1958年,當時第一機械工業部的一位處長白剛同志,陪我一道去杭州的空壓機廠,當時那是一個很好的大廠。白剛介紹說,劉先生是搞質量控制的,到廠裡來指導工作,又說了些客氣話。結果,廠長一聽,鼓掌歡迎,並發表講話。我一聽,廠長的講話有點不對頭了。他把我當成自動控制的專家了。他說,質量控制,太好了,沒想到自動控制能運用到質量上,太符合他們的需要了。我說,不是,我的質量控制不是自動化控制,是統計的質量控制。他說:“質量還要統計,我們這裡班組就有統計員嘛!”當時中國工廠的班組建設有“八大員”,其中就有統計員。我這麼一說,他的神情馬上就變了,對我也就不屑一顧了。其實,早在1957年,就有當時紡織工業部紡織機械局的一位高級工程師董彥曾同志,陪我去過上海參觀訪問,去了上海國營第二紡織機械廠。這次是我在國內第一次向我們工廠的同志介紹質量控制。照例,我用控製圖說明,用公差界限和控制界限判斷超差產品的不同含義。立刻有廠裡的工程師質疑,這不是數理統計嗎?你看,一會說我是自動控制專家,一會說我是數學家,把我都搞糊塗了。這倒也好。那以後的年月裡,我還真是抽空看了一點自動控制和數學的東西。我這個人,就是喜歡東看一點西看一點地打發日子。 ……
目錄前言第一章 嘗試的十年:1957~1966年第一節 結緣中國質量管理第二節 理論聯繫實際第三節 中國質量管理的模式第四節 中國工廠的干部和工人第五節 這個十年的總結第二章 反省的十年:1967~1976年第一節 秦城的日日夜夜第二節 我的反省第三節 我的認識第四節 回青島第三章 奮鬥的十年:1977~1986年第一節 生活的困境第二節 幸運的邀請第三節 質量協會的創立第四節 我與軍工第五節 QC小組第六節 媒體的幫助第七節 國際交流第八節 有關的研究工作第九節 管理與文化第十節 餘話第四章 開拓的十年:1987~1996年第一節 標準化工作第二節 市場經濟的全面質量管理第三節 服務工作的全面質量管理第四節 勞動生產率與產品質量第五節 全國人大代表的職責第六節 國際活動第七節 海峽兩岸的交流第八節 不是閒事的閒事第九 節結尾第五章 發揮的十年:1997~2006年第一節 上海市質量協會第二節 中國工程院第三節 《質量振興綱要1996~2010》第四節 《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第五節 名牌第六節 國際活動第六章 餘熱的十年:2007年~第一節 30年的全面質量管理第二節 誠信與感恩第三節 人才培養第四節 其他第五節 最後的感謝後語人名索引·查看全部>>精彩書摘當時我們的研究所,在錢學森所長的領導下是非常融洽的,我第一次見所長時,是1956年國慶節過後的一天,他說歡迎我到力學所來。然後就是分配房子、分配家具這些事情。轉眼過了春節,就正式上班了。錢學森所長找我談話,詢問了我的專業情況,聽取我的工作設想,當場指示要我開始籌建一個研究小組。那時,離別祖國15年,我的中國話變得生疏,而且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許多新詞我還不大懂,所以在向他匯報時,就脫口而出說了個英文詞qualitycontrol(以下簡稱QC ),他馬上就說:“質量控制。”那以後我就把我幹的行業叫做質量控制了。因此,我說這個名字不是我起的,應該說是錢先生定下的。日文把控制翻譯成管理。他們出了一種專門期刊,名為《品質管理》,當時登的文章全是質量控制方面的東西。說實話,那時我頭腦裡在懷疑,質量到底是控制的呢,還是管理的呢?有好多年我就受這個名字的困擾。為什麼呢?舉幾個例子來說,1958年,當時第一機械工業部的一位處長白剛同志,陪我一道去杭州的空壓機廠,當時那是一個很好的大廠。白剛介紹說,劉先生是搞質量控制的,到廠裡來指導工作,又說了些客氣話。結果,廠長一聽,鼓掌歡迎,並發表講話。我一聽,廠長的講話有點不對頭了。他把我當成自動控制的專家了。他說,質量控制,太好了,沒想到自動控制能運用到質量上,太符合他們的需要了。我說,不是,我的質量控制不是自動化控制,是統計的質量控制。他說:“質量還要統計,我們這裡班組就有統計員嘛!”當時中國工廠的班組建設有“八大員”,其中就有統計員。我這麼一說,他的神情馬上就變了,對我也就不屑一顧了。其實,早在1957年,就有當時紡織工業部紡織機械局的一位高級工程師董彥曾同志,陪我去過上海參觀訪問,去了上海國營第二紡織機械廠。這次是我在國內第一次向我們工廠的同志介紹質量控制。照例,我用控製圖說明,用公差界限和控制界限判斷超差產品的不同含義。立刻有廠裡的工程師質疑,這不是數理統計嗎?你看,一會說我是自動控制專家,一會說我是數學家,把我都搞糊塗了。這倒也好。那以後的年月裡,我還真是抽空看了一點自動控制和數學的東西。我這個人,就是喜歡東看一點西看一點地打發日子。 ……
此書林公孚先生在北京購得 提醒陳寬仁老師書中提到他
陳老師寫"感謝官生平!感謝林公孚!" 其中末段
劉源張大師著「感恩錄」(副題 我的品質生涯),北京市科學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次印刷,B5版本,全書五十二萬字。讀完全書令人感佩,令人興奮, 也讓我非常慚愧,學「作業研究」還教過「作業研究」。劉大師因「 文革」入獄八年八個月,出獄後從事「品質」工作, 幾乎都不是他熟悉的專業。由於他的學歷堅實(燕京大學之後留日留 美,在國外求學十五年),他能夠在不同的行業中,利用「 作業研究」(大陸稱「運籌學」)真正的「大幅提昇產品的品質」; 幾乎在同一段時期,我們卻是一知半解的,用一些日本傳來的方法, 做所謂的「提昇品質」工作,實際上, 只是對原來的產品設法降低其不良率而已。 劉著第四章第七節「海峽兩岸的交流」字數不多,抄錄如后:「海峽彼岸台灣的品質管理界人士在上個十年裡已經有多位來過大陸。 我自己就接待過幾位,也因此結識了幾位同行的朋友。1991年8 月19日,首次兩岸品質研討會在北京的召開是應該記錄在此的。《 人民日報˙海外版》於1991年8月21日刊出了這條新聞, 介紹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品質──是民族繁榮的共同語言」。 這個主題正是台灣的陳寬仁先生的主題演講的題目。歲云暮矣,劉源張大師寫下的「深以為妙」他首先提出主題概念的問題,「品質」一詞究竟如何解釋。 他舉了一個別人的調查材料,其中有十七種。我看了,不以為然。 陳先生自己的解釋是,「品,三口為品,評也。質,斤斤計貝, 值也」。我看了,深以為妙那以後, 我竟常在各種場合引用陳先生的這一學說來解釋品質的特徵。 另有一點陳先生提出了「農業精神」與「工業精神」的區別。 中華民族原本是農業民族,富有農業精神, 但卻欠缺西方民族在市場經濟中鍛煉出來工業精神。 農業精神有許多美德值得我們中國人繼續發揚。 之外還必須學習體會的是工業精神,其中的本質就是「精密」與「 準確」。我很喜歡陳寬仁先生的觀點和評說。後來, 他送我幾本他寫的書,都使我受到啟發。」 實在是我今年得到的最大榮譽。敢寫下來向搞品質的朋友們報告。
中國的一篇書介
劉源張院士:“質量之父”的科學人生
■郭傳傑
“有些同志說我的經歷太獨特,太坎坷,太值得寫下來。有些外國友人也勸我寫本《自傳》,甚至都給我找好了出版社…… 我想,在全面質量管理的事業上像我這樣的人在中國,在全世界,不會有第二個,也許有讀者想看一看,就寫它一寫。”在科學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感恩錄:我的質量生涯》一書的前言中,作者劉源張院士這樣介紹他著此書的緣由。
的確,了解劉源張院士的人,都知曉他的經歷確實太坎坷、太獨特,充滿了太大的沉浮激盪,太多的大悲大喜!其實,具有這般戲劇人生命運的主角,在過去幾十年中國的政界、商界、文化界,其實並非少聞鮮見,但在以探求規律、實踐理性、嚮往淡定為追求的科學家中,有劉源張先生這樣“幸運”的人,我不敢說絕無僅有,但可以肯定是絕對不多。當然,這不是他的本願。但時代的風雲“青睞”光顧了他,才讓他擁有瞭如此與眾不同的傳奇人生。
被人稱為“中國質量之父”的劉源張,1949年本科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經濟系,1955年博士畢業於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專功運籌學。 1956年應錢學森的函邀,進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建立我國第一個質量管理研究組,1961年轉到數學研究所,在華羅庚指導下工作。正當他在我國質量管理和質量工程領域大顯身手,開拓性地進行研究與應用時,剛剛刮起的“文革”颶風就把他拋到了命運的谷底,1966年8月15日晚上,他在家中被蒙上雙眼,以莫須有的“高級特務”罪名被關進了秦城監獄,時間長達8年8個月!出獄平反之後,他以更大的科學激情投入質量管理的研究與實踐,提出並推動了中國的全面質量管理。
本書不是劉源張的自寫傳記,只是他從事質量管理研究的人生記錄。全書六章,各寫十年。從1956年回國寫起,按質量生涯的階段順序,分別冠以“嘗試”、“反省”、“奮鬥”、“開拓”、“發揮”、和“餘熱”的十年,條理清晰,一目了然。
本書有趣。我看過很多關於科學家的傳記體書籍,說實話,能吸引人愛不釋手、一氣呵成讀完的不多。這不足為怪。因為,科學家從事的研究對象往往不為本領域以外的讀者熟悉,科學家自身的生活往往沒有政、商、文界人士那麼多誘人故事。質量管理雖然也是建築在現代數學基礎上的一門艱深的技術學科,但它同時又是一門廣泛涉獵經濟、管理、人文、社科的交叉領域,與日常的工作、生活密切關聯。而作者本人的經歷又充滿了跌宕起伏的傳奇色彩,幾十年前的人和事描繪得栩栩如生。譬如,在如行雲流水、對話家常的文字中,有上世紀50年代在北京國棉一廠通過質量管理引導工人用低級棉紡出優級紗的有趣情節,有1961年陳毅元帥在人大會堂以大塊紅燒肉請客的生動描畫。當然,更有對秦城監獄,這個一般人無緣造訪的神秘之地的所見所聞;有在國內外高層學術交流時的趣聞軼事。 ……我驚訝於幾十年來的人和事他怎麼都記得那麼準確、生動,他笑著告訴我,他一直有個寫日記的習慣。 “文革”前的東西當時全部被抄了去,不過,事後也還他了。
本書有益。書的副標題叫“我的質量生涯”。看完本書,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雙關之語。質量,既是劉源張畢生從事的科學研究領域,也是他畢生追求的科學人生目標。劉源張說,質量問題是個重要的題目,質量管理是個專門的學問。書中有他對高質量科學研究的許多體悟。譬如,在質量控制中,對數據的價值、功能的深刻理解,對數據採集、分析、運用的科學把握;譬如,關於理論和實踐關係的認識,他說學術、學術,“學”和“術”結合起來,才構成真“學術”。作為一個畢生致力於質量管理的學者,面對當前低劣產品氾濫成災的現實市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讓他揪心般疼痛,他說:過程質量就是一種秩序,過程控制就是維持這一秩序的手段。同樣,生活質量、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社會發展方式質量,都是一種秩序,這些質量都取決於提供者的誠信程度。質量是名牌的基礎,誠信是名牌的保證,不誠信則是質量的“癌症”!通讀全書,可以看到,作者無論是做人還是治學,是身處逆境還是順境,是在當初的而立之年,還是現在的耄耋之期,貫穿一切、維繫始終的離不開“三感”:時代感、使命感、科學感。他說,這“三感”就是我工作的動力。如果要再問一句:您的動力源呢,在哪裡?書中也有交代。他說,我在國外學習、工作15年後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在溝溝坎坎的60年中沒有離開過質量管理這一行,其原因大概就是有個“家”的概念。這個家不僅是自己的“小”家,我的家,還有個“大”家,我的國。家有個生活質量,國有個發展質量,兩個質量都靠產品質量。家與國要好起來,就得先把產品搞好。我的質量管理工作,可以說體現了“忠孝兩全”。這些平平實實的話語,卻有著震撼人心的衝擊力量!因此,我想,這本書如果有更多的青年學生和學者讀一讀,對他們去實現一個高質量的科學人生,定是大有補益的!
本書有道。該書的書名叫《感恩錄》。一個無端地在秦城監獄被關押3000多個日夜的科學家,身心、工作和家庭該遭受過多大的摧殘和犧牲!然而,在獲得昭雪解放之後,他沒有戚戚痛楚,拒絕哀聲怨氣,立刻搶回時間,投入科研創造。取得成就之後,又歸於大家,感恩於人,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說:本書的真正意圖是感謝,我的質量生涯中,要感謝的人太多。這是什麼胸襟!這是何等的大氣!這就是高質量的科學人生!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更是學會做人、成就陽光人生的支點,是一切生命美好的根基,是人生質量的健康體現。英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洛克說過:“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是的,感恩之心可以稀釋我們心中的狹隘和悲怨,可以幫助我們渡過最大的痛苦和災難。常懷感恩之心,會使我們已有的人生資源變得更加豐厚,使我們的心胸更加寬闊,使我們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使我們能永葆積極、健康、陽光的良好心態。感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元素。然而,在我們今天的中國,它又是如此稀缺的一個元素。因此,讀讀這本書,看看站在你面前這位歷經煉獄、年近九旬,卻總是精神爽朗、神情達觀、耳聰目明、頭腦清晰的科學長者,不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悟道、有益的精神分享嗎? !
(作者係中國科學院黨組原副書記)
《科學時報》 (2011-08-24 B1 科學與文化周刊)
刘源张院士:“质量之父”的科学人生
■郭传杰“有些同志说我的经历太独特,太坎坷,太值得写下来。有些外国友人也劝我写本《自传》,甚 至都给我找好了出版社…… 我想,在全面质量管理的事业上像我这样的人在中国,在全世界,不会有第二个,也许有读者想看一看,就写它一写。”在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感恩录:我的质 量生涯》一书的前言中,作者刘源张院士这样介绍他著此书的缘由。的确,了解刘源张院士的人,都知晓他的经历确实太坎坷、太独特,充满了太大的沉浮激荡,太 多的大悲大喜!其实,具有这般戏剧人生命运的主角,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政界、商界、文化界,其实并非少闻鲜见,但在以探求规律、实践理性、向往淡定为追求 的科学家中,有刘源张先生这样“幸运”的人,我不敢说绝无仅有,但可以肯定是绝对不多。当然,这不是他的本愿。但时代的风云“青睐”光顾了他,才让他拥有 了如此与众不同的传奇人生。被人称为“中国质量之父”的刘源张,1949年本科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经济系,1955年 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专功运筹学。1956年应钱学森的函邀,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建立我国第一个质量管理研究组,1961年转到数学研 究所,在华罗庚指导下工作。正当他在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工程领域大显身手,开拓性地进行研究与应用时,刚刚刮起的“文革”飓风就把他抛到了命运的谷 底,1966年8月15日晚上,他在家中被蒙上双眼,以莫须有的“高级特务”罪名被关进了秦城监狱,时间长达8年8个月! 出狱平反之后,他以更大的科学激情投入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并推动了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本书不是刘源张的自写传记,只是他从事质量管理研究的人生记录。全书六章,各写十年。从1956年回国写起,按质量生涯的阶段顺序,分别冠以“尝试”、“反省”、“奋斗”、“开拓”、“发挥”、和“余热”的十年,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本书有趣。我看过很多关于科学家的传记体书籍,说实话,能吸引人爱不释手、一气呵成读完的 不多。这不足为怪。因为,科学家从事的研究对象往往不为本领域以外的读者熟悉,科学家自身的生活往往没有政、商、文界人士那么多诱人故事。质量管理虽然也 是建筑在现代数学基础上的一门艰深的技术学科,但它同时又是一门广泛涉猎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的交叉领域,与日常的工作、生活密切关联。而作者本人的经 历又充满了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几十年前的人和事描绘得栩栩如生。譬如,在如行云流水、对话家常的文字中,有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国棉一厂通过质量管理引 导工人用低级棉纺出优级纱的有趣情节,有1961年陈毅元帅在人大会堂以大块红烧肉请客的生动描画。当然,更有对秦城监狱,这个一般人无缘造访的神秘之地 的所见所闻;有在国内外高层学术交流时的趣闻轶事。……我惊讶于几十年来的人和事他怎么都记得那么准确、生动,他笑着告诉我,他一直有个写日记的习惯。 “文革”前的东西当时全部被抄了去,不过,事后也还他了。本书有益。书的副标题叫“我的质量生涯”。看完本书,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双关之语。质量,既 是刘源张毕生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科学人生目标。刘源张说,质量问题是个重要的题目,质量管理是个专门的学问。书中有他对高质量科学研究 的许多体悟。譬如,在质量控制中,对数据的价值、功能的深刻理解,对数据采集、分析、运用的科学把握;譬如,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认识,他说学术、学术, “学”和“术”结合起来,才构成真“学术”。作为一个毕生致力于质量管理的学者,面对当前低劣产品泛滥成灾的现实市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揪心般疼痛, 他说:过程质量就是一种秩序,过程控制就是维持这一秩序的手段。同样,生活质量、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社会发展方式质量,都是一种秩序,这些质量都取决于提 供者的诚信程度。质量是名牌的基础,诚信是名牌的保证,不诚信则是质量的“癌症”!通读全书,可以看到,作者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学,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是 在当初的而立之年,还是现在的耄耋之期,贯穿一切、维系始终的离不开“三感”:时代感、使命感、科学感。他说,这“三感”就是我工作的动力。如果要再问一 句:您的动力源呢,在哪里?书中也有交代。他说,我在国外学习、工作15年后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在沟沟坎坎的60年中没有离开过质量管理这一行,其原因 大概就是有个“家”的概念。这个家不仅是自己的“小”家,我的家,还有个“大”家,我的国。家有个生活质量,国有个发展质量,两个质量都靠产品质量。家与 国要好起来,就得先把产品搞好。我的质量管理工作,可以说体现了“忠孝两全”。这些平平实实的话语,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冲击力量!因此,我想,这本书如果有 更多的青年学生和学者读一读,对他们去实现一个高质量的科学人生,定是大有补益的!本书有道。该书的书名叫《感恩录》。一个无端地在秦城监狱被关押3000多个日夜的科学 家,身心、工作和家庭该遭受过多大的摧残和牺牲!然而,在获得昭雪解放之后,他没有戚戚痛楚,拒绝哀声怨气,立刻抢回时间,投入科研创造。取得成就之后, 又归于大家,感恩于人,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说:本书的真正意图是感谢,我的质量生涯中,要感谢的人太多。这是什么胸襟!这是何等的大气!这就是高质量的 科学人生!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是一切生命美好的根基,是人生质量的健康体现。英国著名教育家、哲 学家洛克说过:“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是的,感恩之心可以稀释我们心中的狭隘和悲怨,可以帮助我们渡过最大的痛苦和灾难。常怀感恩之心,会使我们已 有的人生资源变得更加丰厚,使我们的心胸更加宽阔,使我们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使我们能永葆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 的一个基本元素。然而,在我们今天的中国,它又是如此稀缺的一个元素。因此,读读这本书,看看站在你面前这位历经炼狱、年近九旬,却总是精神爽朗、神情达 观、耳聪目明、头脑清晰的科学长者,不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悟道、有益的精神分享吗?!(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党组原副书记)《科学时报》 (2011-08-24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