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基的传奇一生
德国最知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塞尔·莱希-拉尼基于9月18日逝世,享年93岁。出生于波兰犹太家庭的拉尼基是大屠杀幸存者。他的评论风格尖锐辛辣,在德国文坛享誉盛名。
(德国之声中文网)马塞尔·莱希-拉尼基(Marcel
Reich-Ranicki)经常被称为"文学教皇"。莱希-拉尼基本人并不喜欢这个称谓,因为他并不希望成为完美无缺的人,但无论如何,他都是文学界的
权威。1920年6月2日,马塞尔·莱希-拉尼基在波兰出生。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其公司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在工厂关门后,这个犹太家庭移居柏林。拉尼
基在德国的求学生涯并不顺遂,因为他起初无法流利使用德语。"我在学校里像个局外人,"拉尼基日后回忆道。"我没有故乡,30年代第三帝国成为我的家乡,
我在柏林一直待到1938年。我的人生归属就此出现,那便是文学。"
波兰夫妇的救命之恩
在德国高中毕业后,拉尼基原希望攻读德国文学,但却遭到纳粹的驱逐,不得不同家人回到波兰。1940年开始,他住在华沙犹太人聚居区 中,其父母和兄弟遭到纳粹杀害。拉尼基在犹太人聚居区结识了妻子泰奥菲拉(Teofila)。这段婚姻跨越了半世纪,直到泰奥菲拉在2011年辞世。拉尼 基曾表示:"我曾经认识了许多对我无比亲切的人,比如一对波兰夫妇拯救了我和我的妻子。"
战争结束后,拉尼基任职伦敦的波兰领事馆。拉尼基曾基于感激之情加入波兰共产党,在重返波兰后,他遭到共产党开除。这可说是文坛的历史性转折点。拉尼基在 波兰时已经是倍受推崇的文学批评家。他擅长的领域是德国文学。1958年他以学习的名义回到德国定居。他在2001年回忆时说:"我当时从事的工作与今日 相同,始终是文学,德国文学。"
最爱德国经典名著
拉尼基将热情倾注于德国文学上。他曾撰写了多本关于德国文学的著作,出版或评论过无数文学作品,德国出版业有关他的词条达数百之多。他最钟爱的则是经典名著:歌德、海涅、克莱斯特、冯塔纳和托马斯·曼。
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拉尼基也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作为《时代周报》以及《法兰克福汇报》的文学评论家,他的评论以犀利辛辣著称。从德国作家团体"四七 社"直至今日,拉尼基就像文学业的监护人,锋利的措辞和慷慨激昂的评判让人对他又爱又恨。1995年,《明镜周刊》刊登了他撕毁君特·格拉斯 (Günther Grass)著作《辽阔的田野》(Ein weites Feld),在文坛掀起轩然大波。马丁·瓦尔泽(Martin Walser)2002年出版的《文学评论家之死》(Tod eines Kritikers)一书也引发激烈的辩论。这部讲述一名犹太文学评论家之死的书籍被认为是隐射莱希-拉尼基。
出乎意料的成功:自传《我的一生》
拉尼基自1988年开始主持"文学四重奏"这档讨论文学作品的电视节目,吸引近200万观众收看,为他带来极高的声誉。虽然可以预期节 目走向,但主持人和嘉宾在节目中总是热烈的争论书籍内容,使节目充满娱乐性。马塞尔·莱希-拉尼基特别喜欢争辩和讨论。他对文学评论家勒夫勒 (Sigrid Löffler)的人身攻击在2000年引发争议,勒夫勒自此离开了该节目。勒夫勒2002年曾写道:"电视成为拉尼基个人存在的虚荣机器,这是幸也是不 幸。"
2008年拉尼基在德国电视奖颁奖晚会上拒绝了颁发给他的终身成就奖,再次使其成为话题人物。他的理由是德国的电视节目水平太糟。包括君特·格拉斯在内的批评者讥讽称,没有媒体的助力,拉尼基也无法如此声名大噪。
拉尼基最空前的成功却非作为发行人或批评家。他在1999年出版的自传回忆录《我的一生》获得了广大的回响:"我写了一本关于我的人生的书。内容很简单, 就是我的经历。"2009年这本著作甚至被搬上大银幕,由德国演员施魏格赫费尔(Matthias Schweighöfer)担任男主演。拉尼基说:"各界对这本书的热烈回响大大出乎预料。"
作者:Oliver Seppelfricke/Katrin Schlusen 编译:张筠青
责编:李鱼
波兰夫妇的救命之恩
在德国高中毕业后,拉尼基原希望攻读德国文学,但却遭到纳粹的驱逐,不得不同家人回到波兰。1940年开始,他住在华沙犹太人聚居区 中,其父母和兄弟遭到纳粹杀害。拉尼基在犹太人聚居区结识了妻子泰奥菲拉(Teofila)。这段婚姻跨越了半世纪,直到泰奥菲拉在2011年辞世。拉尼 基曾表示:"我曾经认识了许多对我无比亲切的人,比如一对波兰夫妇拯救了我和我的妻子。"
战争结束后,拉尼基任职伦敦的波兰领事馆。拉尼基曾基于感激之情加入波兰共产党,在重返波兰后,他遭到共产党开除。这可说是文坛的历史性转折点。拉尼基在 波兰时已经是倍受推崇的文学批评家。他擅长的领域是德国文学。1958年他以学习的名义回到德国定居。他在2001年回忆时说:"我当时从事的工作与今日 相同,始终是文学,德国文学。"
最爱德国经典名著
拉尼基将热情倾注于德国文学上。他曾撰写了多本关于德国文学的著作,出版或评论过无数文学作品,德国出版业有关他的词条达数百之多。他最钟爱的则是经典名著:歌德、海涅、克莱斯特、冯塔纳和托马斯·曼。
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拉尼基也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作为《时代周报》以及《法兰克福汇报》的文学评论家,他的评论以犀利辛辣著称。从德国作家团体"四七 社"直至今日,拉尼基就像文学业的监护人,锋利的措辞和慷慨激昂的评判让人对他又爱又恨。1995年,《明镜周刊》刊登了他撕毁君特·格拉斯 (Günther Grass)著作《辽阔的田野》(Ein weites Feld),在文坛掀起轩然大波。马丁·瓦尔泽(Martin Walser)2002年出版的《文学评论家之死》(Tod eines Kritikers)一书也引发激烈的辩论。这部讲述一名犹太文学评论家之死的书籍被认为是隐射莱希-拉尼基。
出乎意料的成功:自传《我的一生》
拉尼基自1988年开始主持"文学四重奏"这档讨论文学作品的电视节目,吸引近200万观众收看,为他带来极高的声誉。虽然可以预期节 目走向,但主持人和嘉宾在节目中总是热烈的争论书籍内容,使节目充满娱乐性。马塞尔·莱希-拉尼基特别喜欢争辩和讨论。他对文学评论家勒夫勒 (Sigrid Löffler)的人身攻击在2000年引发争议,勒夫勒自此离开了该节目。勒夫勒2002年曾写道:"电视成为拉尼基个人存在的虚荣机器,这是幸也是不 幸。"
2008年拉尼基在德国电视奖颁奖晚会上拒绝了颁发给他的终身成就奖,再次使其成为话题人物。他的理由是德国的电视节目水平太糟。包括君特·格拉斯在内的批评者讥讽称,没有媒体的助力,拉尼基也无法如此声名大噪。
拉尼基最空前的成功却非作为发行人或批评家。他在1999年出版的自传回忆录《我的一生》获得了广大的回响:"我写了一本关于我的人生的书。内容很简单, 就是我的经历。"2009年这本著作甚至被搬上大银幕,由德国演员施魏格赫费尔(Matthias Schweighöfer)担任男主演。拉尼基说:"各界对这本书的热烈回响大大出乎预料。"
作者:Oliver Seppelfricke/Katrin Schlusen 编译:张筠青
责编:李鱼
DW.DE
*****
還沒找到 (瑞士)馮鐵的原名........
在拿波的胡同里︰中國現代文學論集
此书收集了他专治现代文学研究的一部分成 果,除了其擅长的鲁迅研究之外,论集还涉及到以下内容,如林语堂对《萨拉图斯脱拉如是说》的借用,徐志摩的康桥之梦,两位飞行家:邓南遮与徐志摩,在拿波里的胡同里:民国时期意大利游记掇拾,汪静之著《耶稣的吩咐》的基督教性质问题,创造社的圣约翰,谈敬隐渔(1901-1931年),文学家伉俪:吴曙天 与章衣萍,管理沈从文文学遗产的女作家张兆和,情书文体的兴盛与没落等。显示了冯铁教授近年来对中国文学关怀的向度,及深厚的治学功力
《在拿波里的胡同里: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分为以下几个专辑:(1)鲁迅研究与现代文学综论;(2)比较文学;(3)现代作家研究:(4)“夫妇作家”研 究;(5)文学理论与翻译研究;(6)手稿研究。这一对论文的选择和排列大致反映出了二十多年来我的研究兴趣所在和研究历程。
《在拿波里的胡同里: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分为以下几个专辑:(1)鲁迅研究与现代文学综论;(2)比较文学;(3)现代作家研究:(4)“夫妇作家”研 究;(5)文学理论与翻译研究;(6)手稿研究。这一对论文的选择和排列大致反映出了二十多年来我的研究兴趣所在和研究历程。
目錄
富有實證意識的國外學術同道
序馮鐵《在拿波里的胡同里》
作為世界文學的誕生歷程:魯迅傳記散論
序馮鐵《在拿波里的胡同里》
作為世界文學的誕生歷程:魯迅傳記散論
這篇有些翻譯的問題
第3頁對Grossschriftsteller的譯註"諷刺地表示有影響有社會地位的而不一定美學水準很高的作家" 來形容魯迅恰當嗎?
第18頁"Chine profonde" 是"小而全極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嗎?
l'Amérique profonde in profond French-English
…small-town America…
la France profonde in profond French-English
…provincial France…
第31頁的"1917年.....臨時院所的監視會成員"---待確認:
文學家魯迅:他的作品及其出版過程
為紀念魯迅逝世60周年紀念而作
略論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時間運用
以魯迅等作家為例
“向尼采致歉”
林語堂對《薩拉圖斯脫拉如是說》的借用
徐志摩康橋之夢
論一首威尼斯詩之源
兩位飛行家:鄧南遮與徐志摩
在拿波里的胡同里:民國時期意大利游記掇拾
汪靜之著《耶穌的吩咐》是否基督教性質的長篇小說?
獻給這篇小說的作者,作為對他的懷念,他去世于1996年10月10日
創造社的聖約翰?
談敬隱漁(1901—1931年)
文學家伉儷:吳曙天與章衣萍
“尋找女性”:管理沈從文文學遺產的女作家張兆和之評價與欣賞
從文學到戀愛
情書文體的興盛與沒落
兩部“合資”的文學作品
《虹》(1930年)和《英兒》(1993年)
翻譯文本
“尼來”
1925—1926年間尼采格言漢譯引起的爭論
真實性、授權和權威
對一些現代中國作者的沉思
由“福特”到“雪鐵籠”
關于茅盾小說《子夜》(1933年)譜系之思考
附錄一:與《子夜》有關手稿版本時間順序目錄
附錄二:拾遺草稿(提要,大綱),全文,庫恩1938年的德譯本對照
後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