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在二手書店看到十來本林清玄先生的書,猶疑著要不要買........
翻讀李喬的《文化心燈:李喬文化評論選粹》(台北:望春風,2000),其中《普提與葫蘆》*(
教會公報第2363期 1997..6.15)一篇,應該是質疑/討論暢銷書作家林清玄先生的,當時林清玄有"
婚姻爭議".......。
文內簡介Religion 之語源。
《牛津英語辭典》 (O.E.D) 的 Religion一字,竟是公開的。
https://www.oed.com/viewdictionaryentry/Entry/161944#:~:text=5.-,a.,a%20code%20of%20living%2C%20esp.
二十幾年過去了,林清玄先生仙逝了。李喬先生也老了。
文章名稱 林清玄:向美、向愛、向遠方
分類 藝文
期別 第二十期
作者 李祖翔
單位職稱 人間社記者
出版日期 2019/3/16
****
***
林清玄退伍前,在報紙副刊的投稿就有濃情,一鳴驚人。
由於後來成為偶像級作家,90年代中的婚變,竟然不容於"台灣輿論"。
《鄉事》1980
現在博客來網站還有中國等地的出版的近150本書。
奈何,當年世人以比今日為嚴厲的角度看待他的家庭事件。
希望學佛路程來生再續。
2019.1.23.02
二十幾年過去了,林清玄先生仙逝了。李喬先生也老了。
《紐約時報》2021.5.15
****
****
Meet the Nun Who Wants You to Remember You Will Die
By Ruth Graham
Suffering and death are facts of life: “Everyone dies, their bodies rot, and every face becomes a skull.”
****
2019年1月23日,台灣知名血液疾病專家陳耀昌在臉書發文稱「林清玄過世了……」,享壽65歲[4],其於逝世前一天(01月22日)09:32發布了最後一條微博:
“ | 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5] | ” |
著作[編輯]
林清玄的文章甚多,內容大多論及佛家、禪門之事,期許讀者重視清規、教條,透過作功德、布施,慈悲喜捨,一心向善,放棄執著與慾望,最終達到覺悟的境界,亦有有聲書傳世。
著作等身,超過一百部,《紫色菩提》、《紅塵菩提》等「菩提系列」最負盛名,其他較知名的如:《菩薩寶偈》、《禪心大地》、《身心安頓》、《在蒼茫中點燈》、《茶味禪心》、《蓮花開落》、《月中法華》、《聆聽自在》、《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
這本雜誌的編輯,有些缺點,譬如每頁有空白,都設法補滿文字;選
文都不寫原出版時間,闢如沈君山寫吳大猷,只記"選自《此生泛若不繫舟》天下文化",作者沈、吳 (1907~2000),都已是古人.......),此生泛若不繫舟,2012,然而,此文可能寫於約2001?。
同樣,記者寫林清玄的這篇,說的是"去年",真的是2018年嗎?
文章名稱 林清玄:向美、向愛、向遠方
分類 藝文
期別 第二十期
作者 李祖翔
單位職稱 人間社記者
出版日期 2019/3/16
****
常想一二
朋友買來紙筆硯台,請我題幾個字讓它掛在新居客廳補壁。這使我感到
有些為難,因為我自知字寫的不好看,何況已經有很多年沒寫書法了。
朋友說:「怕什麼?褂你的字我感到很光榮,我都不怕了,你怕什麼?」
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紙;磨墨,寫了四個字「常想一二」。
朋友說:「這是什麼意思?」
我說:「意思是說我字寫的不好,你看到這幅字,請多多包含,多想一、
二件我的好處,就原諒我了。」
看到我玩笑的態度,朋友說:「講正經的,到底是什麼意思?」「『俗
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生命裡面不如意的事占了決大部
份,因此,活著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
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我們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
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的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
如意所打倒了。」
朋友聽了,非常歡喜,抱著「常想一二」回家了。
幾個月之後,他來探視我,又來向我求字,說是:「每天在辦公室勞累
受氣,一回家之後看見那幅『常想一二』就很開心,但是牆壁太大,字
顯得太小,你再寫幾個字吧!」對於好朋友,我一向有求必應,於是為
「常想一二」寫了下聯「不思八九」,上面又寫了「如意」的橫批,中
間隨手畫一幅寫意的瓶花。
沒想到過幾個月,我再婚的消息披露報端,引起許多離奇的傳說與流言
的困擾,朋友有一天打電話來,說他正坐在客廳我寫的字前面,他說:
「想不出什麼話來安慰你,唸你自己寫的字給你聽:常想一二,不思八
九,事事如意。」接到朋友的電話使我很感動,我常覺得在別人的喜慶
錦上添花容易,在別人的苦難裡雪中送炭卻很困難,那種比例,大約也
是八九與一二之比。
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當然更甭說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不過,
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後,在生活中大概都鍛鍊出寵辱不驚的本事,也不會
在乎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那是因為我們已經歷過生命的痛
苦與挫折,也經驗了許多,情感的相逢與離散,慢慢的尋索出生命中積
極的、快樂的、正向的觀想,這種觀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觀想。
常想一二的觀想,乃在重重烏雲中尋覓一絲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滾滾紅
塵中開啟一些寧靜的消息,乃是在瀕臨窒息時,有一次深長的呼吸。生
命已經夠苦了,如果我們把幾十年的不如意事總和起來,一定會使我們
舉步惟艱。生活與感情陷入苦境,有時是無可奈何的,但是如果連思想
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討苦吃、苦上加苦了。
在波濤洶湧的海上航行,我早已學會面對苦境的方法。我總是想:從前
萬般的折磨我都能苦中做樂,眼下的些許苦難自然能逆來順受了。
我從小喜歡閱讀大人物的傳記和回憶錄,慢慢歸納出一個公式:凡是大
人物都是受苦受難的,他們的生命幾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的真實證言,但他們在面對苦難時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
二」,最後他們超越苦難,苦難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養料,是為了他
們開啟蓮花所準備的。
使我深受感動的不是他們的苦難,因為苦難到處都有,
使我感動的是,他們面對苦難時的堅持、樂觀、與勇氣。
原來如意或不如意,並不是決定人生的際遇,而是取決於思想的瞬間。
原來,決定生命品質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
林清玄退伍前,在報紙副刊的投稿就有濃情,一鳴驚人。
由於後來成為偶像級作家,90年代中的婚變,竟然不容於"台灣輿論"。
Born: March 1953 (age 65 years), Kaohsiung County
Spouse: Fang Chun-chen (m. 1997), Chen Tsai-luan (m. 1979–1996)
林清玄
高雄縣旗山鎮人,1953年生,著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鐘笛」「蝴蝶無鬚」,藝術評論集「雛鳥啼」「在暗夜中迎曦」,人物報導集「傳燈」,電影小說「山中傳奇」電影劇本「香火」「大地勇士」報導文學集「長在手上的刀」等書。現任時報周刊海外版及時報雜誌主編。
鄉事是林清玄以感性之筆,對都市、鄉村及藝術轉型期的觀照,他提出了問題的批判,並為將來舖下希望的道路,他說:「文學工作者不是社會改革者,但是卻應該擔負社會觀察的責任,我所有的愛與關懷都是以這個基點出發 」。
第一輯 鄉村的臉
捨起寂寞的影子──卅年來第一次皮影戲比賽
一張發了霉的影窗──皮影戲卅年滄桑
大甲媽和祂的子民們
吼門海道的一顆寶石──神祕的小門嶼
海的兒女──大倉國小的夏日
繁花的都城──田尾鄉
武陵人
美濃小鎮的唐宋山水
煙波江上的製陶人家
剃刀。閹刀。檳榔刀──江湖三把刀
香蕉王國
豐饒的山林──中國童子軍第五次全國大露營
阿公阿婆遊臺灣
第二輯 都市的臉
布馬‧皮影‧新公園──臺北人一次珍貴的野臺戲經驗
為平劇的鄉下表哥喝采──大學生演子弟戲
溫泉鄉的吉他──北投的曉寒殘夢
華西街印象
雨後初荷
莊嚴的旗,憤怒的淚光!
夜的陀螺──大學生的舞會
都市的臉──現階段臺北建築
中國卡通的道路
為廠商和消費者動腦
大違建「中華商場」何去何從?
樂器外銷市場的百尺竿頭
釣名那及釣魚好?──第一屆中日釣魚錦標賽
捨起寂寞的影子──卅年來第一次皮影戲比賽
一張發了霉的影窗──皮影戲卅年滄桑
大甲媽和祂的子民們
吼門海道的一顆寶石──神祕的小門嶼
海的兒女──大倉國小的夏日
繁花的都城──田尾鄉
武陵人
美濃小鎮的唐宋山水
煙波江上的製陶人家
剃刀。閹刀。檳榔刀──江湖三把刀
香蕉王國
豐饒的山林──中國童子軍第五次全國大露營
阿公阿婆遊臺灣
第二輯 都市的臉
布馬‧皮影‧新公園──臺北人一次珍貴的野臺戲經驗
為平劇的鄉下表哥喝采──大學生演子弟戲
溫泉鄉的吉他──北投的曉寒殘夢
華西街印象
雨後初荷
莊嚴的旗,憤怒的淚光!
夜的陀螺──大學生的舞會
都市的臉──現階段臺北建築
中國卡通的道路
為廠商和消費者動腦
大違建「中華商場」何去何從?
樂器外銷市場的百尺竿頭
釣名那及釣魚好?──第一屆中日釣魚錦標賽
自 序
九年前我開始以寫作維生時,還是一個不知人間疾苦的青衫少年,常常把自己孤立起來,關在小書房中寫一些自以為是不朽詩文的著作,甚至認為寫作者應過著全然孤獨的生活,才能寫出真正高超的作品,有一段時間還因此搬家到木柵山上閉門苦寫。
這段時間的創作以散文居多,還寫一些零零碎碎的小說和評論,但是這些為數不少的作品並未能完全滿足我的創作慾,中夜擲筆時常撫案沉思:到底問題出在那裡呢?
「到底問題出在那裡呢?」
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竟使我很長的時間無法創作,每天在小屋中呆呆地聽音樂,或者在屋中看窗門外的風雲變化,一坐就是一整天。
我計畫了一個長程的旅行,一個暑假的六十天中,我到高雄碼頭去當了幾天搬運工人,到霧社去當了幾天採梨工人,到台中梧棲去幫人收割,賺來的錢我就到附近的漁村、礦坑和山胞部落亂逛,找人聊天、喝酒,住在毫不認識的村人家裡,和他們一起生活。
這樣亂逛竟讓我逛出了一點苗頭,我慢慢地知道,我過去的作品缺少一種切切實實的活生生的生命力。我是多麼的無知啊!多年來竟然不知道大部分的人是以如何忍苦耐艱的態度在生活著。雖然我自幼生長在農家,頗能體會困苦的生活,卻不如我後來再度的體認那樣深刻。
我開始不安份守己的做好學生,我常常翹課,背起行李就到處去遊歷,雖然也沒寫什麼文章,只是去看人去看事物,這時,我開始衝動地想記錄這個時代處在海島一隅的中國人到底在幹些什麼──這個衝動影響了我日後整個寫作的方向,使我日益覺得文學與生活,與社會結合的重要。
這個衝動也使我張開了心靈的眼睛。
一開始,要寫記錄或報導的東西自然是個模糊的概念,一直到我進入中國時報工作,才理出一點頭緒,也才找到一個較為明晰肯定的大方向,這個方向就是:結合新聞與文學的寫作形式,結合理性沉思和感情抒發的為文態度,結合敏銳觀察和有效析離的面對問題的經緯。我也覺得,報導事實的外象是不夠的,隱在外象背後還有許多一般人見不到想不到的一面,我的方向就是要將那一面找出來,期望能得到一個公平而合理的答案。
創作,對我有強大的吸引力。
新聞,對我也有強大的吸引力。
我常想著,我到底要幹個作家,或是幹個新聞記者呢?新聞記者是我的工作,作家是我保留在心靈最深處的源頭,兩者都不能放棄,於是,尋求一條平衡的道路似乎是必須的,也是可行的,後來我才知道,創作與新聞的平衡也冥合了報導文學的原則。
有一陣子,我因工作需要,在中國時報跑社會新聞,在工商時報跑經濟新聞,心裡真是痛苦莫名,並不是我不喜歡新聞,而是零零碎碎的新聞使我覺得整個人像陷在泥坑中鬆軟無力,固定的新聞寫作方式也使我感到綁手束足,無從發揮,最大的問題出在,我是個極端感性的人,新聞採訪追求的絕對客觀是我的致命傷,使我常有被絞扭的感覺。
也幸而有那一段時間,使我後來「脫離困境」後更肯定了感情在理性的報導中是不可缺的,也肯定了主觀在客觀中的意義。甚至於,我還認為目前的新聞形式並不是最好的形式,對記者束縛太大,不能寫出真正震撼人心的報導,適度的客觀當然是新聞記者優良的「師承」,但是,好的師承也有「破」的可能性,我要找的就是在「師承」中找到「可以破」的感性的立足之地。
「有所師承有所破。」就是我一直拿來警惕自己在下筆時留神的精神標竿。
我企圖將「記者」和「作家」揉合成一個相同的方向。
我明明知道,文學工作者很難成為社會改革者,對社會造成有效、直接的影響,公平合理的社會答案永遠是一個不可把捉的目標,但是文學工作者不能因此背棄他的社會責任──當我想起那些咬緊牙關面對生活的人群時,我感覺到寫出他們的生活叫大家來關心改進,比起空想的創作更能吸引我的心志。
這樣感覺時,我幾乎已經肯定自己日後的寫作方向了。
收集在這本集子裡的報導,大部分是我前兩年的作品,其中頗有嘗試的痕跡,像「雨後初荷」是我用較感性的小說方式來表現未婚媽媽之家,像「莊嚴的旗,憤怒的淚光」是我用純散文來寫中美斷交的一次示威,像「溫泉鄉的吉他」把觸鬚伸向北投侍應生戶,像「夜的陀螺」用三個角度的第一人稱批判大學生舞會問題,像一系列地方戲曲的報導透露了如今我將文化藝術做為報導重點的軌跡等等。這本書完成的時間是民國六十七年春天到六十八年夏天,當然是很匆促,不管好壞,出版一本書常會使我鬆一口氣,可以再做新的嘗試,也由於改變和嘗試更可以讓我審視報導文學的彈性與韌度。
現今報導文學的走向,使很多人誤以為報導文學就是寫一些鄉土民俗的事,其實,它還有很大的廣闊天地,像都市的人情世故一向就是被忽略的,像卅年來臺灣文化的轉型,政治、經濟的轉型也是被忽略的,像倫理、家族的變革也是被忽略的──除了這些,還有更廣大的天地有待開發。
此外,目前報導文學的走向也偏重了風土和環境的報導,人物的報導反而被忽略了,殊不知人物在風土與環境的改變中佔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我們以人物為中心,來發展報導、貫穿報導,是不是也是可行的方向呢?
最近,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文化的轉型,希望用報導的方式表現臺灣近年來文化的新生;另一個努力的方向則是將重點移轉到人物報導,以人物為點來做為赧導文學面的架構──當然,這些也還是一種嘗試。
我是主張不斷嘗試和突破的,報導文學如今已成為極熱門的文學形式,也幾乎成為最受歡迎的文學形式,我相信,它必然也會成為極有影響力的文學形式。但是,我並不寄望寫作的人都來做報導文學,文學和藝術有更大的彈性、更多的方式才會產生更優秀的作品。
我不敢教人來從事報導文學,但是我願意,一心一意地去從事它。
林清玄
一九八○年三月於木柵客寓
向陽、戴久永.......等人的:
***
現在博客來網站還有中國等地的出版的近150本書。
約1997年,我去過“柑園國中”演講戴明哲學、參觀該校下午全是團體活動課程。該校認真學習《第5項煉》等經典。
看林清玄的背影
鄭重聲明
本篇內容為世界日報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重製、複印使用。
作家林清玄過世消息傳來,才驚覺真是久違了。重看兩年前的視頻,熟悉的聲音和說故事方式再來眼前,知道他的身體「已在這個有形的世界裡消散」,悵然。
視頻裡他用台語開講,說大家對台語有誤解,覺得粗俗,但台語是數千年前河南洛陽說的話,因戰爭而一直南遷,到閩南、到台灣。他舉例「屁股」(台語念「腳穿」)都嫌難聽,但它其實指「用腳穿褲子的地方」,很典雅。他出生旗山(家中18個孩子,他排行12),家貧沒上幼稚園,小一連一句國語都不會。學校推行國語,老師做五支木牌,上寫「我要說國語」,講台語就罰一木牌,放學時五支牌總都在他身上。
誰知道這孩子長大竟成暢銷作家,從台灣紅到中國大陸的林清玄。
他要推薦文明又溫柔的台語;他說唐山過台灣,十人渡海只三人存活,祖先了不起;台灣很好,大家應歡喜活著。他聽說台灣每兩小時就有一人自殺,很憂心,有女孩因太美遭嫉而自殺,「這樣就要死?那我應死幾百次」「也有太醜而自殺。那,我應自殺幾千次」。他把大家哄得大笑。我懷念起愛調侃自己又幽默的禿頭林清玄。
66歲就死真太早,他還有這樣多事要做,但時候到了,寫三百本書,替出版社賺幾億元又如何?
林清玄是文化記者的前輩,同行最常惕勵就是他每天必寫三千字練筆力的執著。但如果沒有天分,每天寫一萬字也成不了林清玄。不論「紫色菩提」(在九歌熱銷50萬冊)領銜的佛教散文系列,或者他膾炙人口的有聲書「打開心內的門窗」,他能從小事看到你我看不到的角度。我聽他講巷口小攤買水果。「人家都說對事不對人,但我買水果是對人不對事。巷口小販說甜我才買、必買。」平常小事,可就記住它一輩子。
林清玄最走紅的1990年代,如日中天。那些年台灣人有錢了,搶著做慈濟,讀林清玄,追求性靈。林清玄應邀到泰國演講,他說:「好好的大一頓便,就是禪!」在場有個人告訴我,廿多年過去,她還記得這話。
沒多久,外遇讓林清玄從天上跌入塵埃。有同事在大家都罵林清玄的關鍵時刻訪問到他。他交心,說大家把他當上師尊敬,拿聖人的標準要求他,太超過,他承受不起。並說已為有精神疾病的前妻作妥安置。但台灣人無法原諒犯錯的心靈導師。他消沉後轉往大陸,才又紅起來了。
台灣年輕人遠不如大陸關心林清玄的過世。但他畢竟陪台灣人走過一段,讓大家過得有滋有味。
作家林清玄去世享壽65歲 菩提系列享譽文壇
最新更新:2019/01/24 09:51
作家林清玄22日清晨因心肌梗塞在家中去世,享壽65歲。(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汪宜儒台北23日電)作家林清玄22日清晨去世,享壽65歲。家屬透過林清玄的友人向中央社記者證實此事,且表示林清玄是在台灣的家中安詳去世。
1953年出生的林清玄,畢業於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記者和時報雜誌主編等職務。生於高雄旗山的他,20歲便開始散文創作,出版首本書「蓮花開落」,之後創作不斷,出版著作不下百本,尤以「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和「打開心靈的門窗」最膾炙人口。
由於文筆脫俗,林清玄在30歲前幾乎拿遍國內大小文藝或文學獎項,包含曾獲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金鼎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中華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協文學獎等十數次文學大獎,因而在1980年代被譽為「天生的作家」,頗負盛名。
作家林清玄(右)民國71年獲第5屆吳三連文藝獎。圖為林清玄與與其他獎項得獎人合影。(中央社檔案照片)
30歲之後的林清玄,筆名天心永樂,常在著作中論述佛家觀點,勸人守戒行善,尤以菩提系列十書為人樂道。在30多年前較保守的年代,他一度成為許多人的「心靈導師」。
1988年,林清玄曾被台灣的出版界推選為年度風雲人物,1992年金石堂文化廣場統計為全國作家排行榜第一名。1996年他與前妻離婚,娶了年輕貌美的現任妻子方淳珍,原本佛學生活作家位處高峰的聲望跌落谷底,近期已轉往中國發展持續書寫,並在中國有多本出版品問世。(編輯:張芷瑄/卞金峰)1080123
30歲之後的林清玄,筆名天心永樂,常在著作中論述佛家觀點,勸人守戒行善,尤以菩提系列十書為人樂道。(圖取自博客來網頁www.books.com.tw)林清玄讀書會微信公眾號23日貼出他的親筆題字。(圖取自mp.weixin.qq.com)
林清玄 小檔案
- 1953年生,畢業於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工商時報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
- 1973年開始散文創作,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獲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等。
- 著作:菩薩寶偈、禪心大地、身心安頓、在蒼茫中點燈、茶味禪心、打開心靈的門窗等。
- 2016年散文「紅心蕃薯」被列為2016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卷一的白話文閱讀篇章。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奈何,當年世人以比今日為嚴厲的角度看待他的家庭事件。
希望學佛路程來生再續。
2019.1.23.02
林清玄“過火”!
1979年林清玄以“過火”
獲第二屆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等獎”,二十六歲更上層樓。
*
寫作以快著稱,
出書逾270冊。
*
過火是“除魅”,
卻也是“隱喩”。
獲第二屆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等獎”,二十六歲更上層樓。
*
寫作以快著稱,
出書逾270冊。
*
過火是“除魅”,
卻也是“隱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