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普立茲獎 (報導),媒體記者報導:真實與神話:美化蘇聯五年計畫和集體農場的報導 1932。《讀者文摘 甘迺迪神話 (書摘)》的"英雄"報導1945~90。2022普利策獎聚焦 1 月 6 日國會大廈暴動和中東空戰報導

  普立茲獎 (報導),媒體記者報導:真實與神話:美化蘇聯五年計畫和集體農場的報導 1932。《讀者文摘  甘迺迪神話 (書摘)》的"英雄"報導1945~90。2022普利策獎聚焦 1 月 6 日國會大廈暴動和中東空戰報導



林友蘭先生的傳記資料少。 我讀過 《文學與報學》,認為很不錯。談編譯的文章,包括程滄波節譯G. Kennan的論外交人員的人文修養......
. George F. Kennan, “Training for Statesmanship,” The Atlantic Monthly, 191, no. 5 (May 1953): pp. 40-43
它幫我解答:
1941.1.6 《胡適日記》
Sir Wilmot Harsent Lewis是"博學多聞 談鋒最建的Sir Wilmot Lewis"
此奇人的簡介,請參考:
林友蘭《文學與報學‧記者大使路易士 》文星書店,1964,頁159-165。林友蘭1916- 《文學與報學》

----



----

佩服美國媒體

紐約時報

 1996年七月號《讀者文摘 書摘 甘迺迪神話》頁139

約瑟夫利用自己在新聞界的影響力,使包括《讀者文摘 》在內的各大報刊登載了他兒子的故事。 (這樣的英雄成千上萬......)

要說"公共事務"或"公共服務",不許說"政治"


2022年5月10日 (台灣時間) 的 紐約時報:

Pulitzer Prizes Spotlight Jan. 6 Capitol Riot and Mideast Air Wars Coverage

The New York Times won multiple awards,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won the public service category for its reporting on the attack on the Capitol.



普利策獎聚焦 1 月 6 日國會大廈暴動和中東空戰報導

《紐約時報》獲得了多個獎項,《華盛頓郵報》因其對國會大廈襲擊事件的報導而獲得了公共服務類獎項。



The New York Times won the prize for international reporting for a deeply reported look at the failures of America’s air war across the Middle East, including its toll on civilians.
Credit...Ivor Pricket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因其深入報導了美國在整個中東地區空戰的失敗,包括其對平民造成的損失而獲得了國際報導獎。Credit... Ivor Pricket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2022年5月10日 (台灣時間) 的《紐約時報》)。


**** ;要說"公共事務"或"公共服務",不許說"政治"。標題:

美國用字等用心,:兩則故事故事;


普立茲獎主辦單位哥倫比亞大學公布2022年獲獎者,委員會將「特別褒揚獎」頒給了烏克蘭記者,表彰他們勇敢、堅持不懈地報導俄羅斯殘忍侵略他們的國家,及在俄羅斯總統普丁發起宣傳戰的真相。還有,「紐約時報」榮獲三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嗯,九十年前,曾有一位紐約時報的記者,做了和今日烏克蘭記者相反的事,獲得普立茲獎。
1933年,史達林的集體農場, 餓死了數百萬烏克蘭人,是烏俄仇恨的歷史根源之一。但是當年在蘇聯的強勢新聞管控,和歐洲國家企圖牽制納粹的國際情勢之下,這場人類歷史上的大災難,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並沒有被世界即時知曉。
甚至,1932年,紐約時報的駐莫斯科記者沃爾特.杜蘭蒂(Walter Duranty),就靠著一系列美化蘇聯五年計畫和集體農場的報導,得到普立茲獎,據說,這些報導還被認為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33 年11月,決定正式承認蘇聯的關鍵因素。
當時的英國自由記者葛雷斯.瓊斯(Gareth Jones),他是在納粹掌權之後,第一位登上希特勒座機,進行專訪的記者。因為擔任過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的秘書,藉著蘇俄想拉攏這個關係,得到簽証,從莫斯科溜進烏克蘭,進入哈爾科夫,直擊了這場大飢荒。
最近翻譯成中文出版,「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這本書裡就記述,瓊斯在進入烏克蘭的火車上,飢餓的烏克蘭人搶食他丟進痰盂裡的麵包和橘子皮,下了火車,浴途發現很多人都餓到肚腹腫脹瀕臨死亡,到處都是空屋陳屍。有一次他跟一個小女孩分享食物後,這個快死去的女孩說,「我吃了好好吃的東西,這下可以快快樂樂死掉了」。
瓊斯離開烏克蘭之後,在柏林開了記者會,公開了烏克蘭的大飢荒,指控史達林推動集體農場正是悲劇的原因,瓊斯自己也在幾個報紙上發表了十幾篇文章,揭露真相。
然而,那位在莫斯科吃香喝辣的普立茲獎得主杜蘭蒂,立刻跳出來反駁瓊斯的報導,聲稱「只有飢餓,沒有飢荒」(Russians hungry but not starving)。
杜蘭蒂還說出了「你怎能在不打破雞蛋的情況下做煎蛋」這個金句(如果有普立茲幹話獎,杜蘭蒂應該也是當之無愧),來為史達林辯護,還是登在「紐約時報」上。
瓊斯火大的向紐約時報投書,反駁幫莫斯科圍侍的西方記者,挖苦這些「用語委婉且輕描淡寫的大師」,給「飢荒」取了個客氣的名字叫做「食物短缺」,而「餓死」則被軟化為「由於營養不良導致的一般疾病死亡…」。
其實,瓊斯並不是第一位報導烏克蘭大飢荒的記者。早些時候,另一位英國作家馬爾科姆·馬格利吉(Malcolm Muggeridge)就把他關於飢荒真相的報導,夾帶在英國的外交郵袋中,偷渡回英國。
但是他人還在莫斯科,只敢匿名發表,指控這是「歷史上最令人髮指的犯罪行為,可怕到將來幾乎不會有人相信真有那種事情發生過」,但沒有具名的文章,可信度被打了折扣,就連刊登的「曼徹斯特衛報」編輯,也覺得這些報導太誇張。
在普立茲獎得主杜蘭蒂的帶頭抵制下,瓊斯的控訴,不但沒有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他也遭到大部分西方媒體的排擠,還被蘇聯禁止入境,最後流落到地方性的「西方郵報」跑藝術新聞,一直到1935年一月,被稱為黃色新聞始祖的赫斯特的報紙,再次刊登了瓊斯批判史達林的文章,才又讓這議題稍微被看見。
而另一位記者馬格利吉,在臭罵普立茲獎得主杜蘭蒂是「我所見過的最無恥的謊言家」之後,也挫折的離開新聞界,改行寫小說。
不過,靜不下來的瓊斯,很快地就把注意力轉移到日本在亞洲的動向,隨後他去了日本、北京,和滿洲國,1935年在內蒙古遭到綁架,30歲生日的前一天,被發現中彈身亡。研究這段歷史的學者幾乎都認為,策劃這起謀殺案的,就是蘇聯的特務機構內務人民委員部。
雖然瓊斯先生沒有得到普立茲獎,不過有許多專著和記錄片研究他,2019年還拍成電影「Mr.Jones」(中文片名:普立茲記者),裡面還有更可怕的烏克蘭飢荒情節(對,看了會想吐的那種),並且描述了瓊斯如何遭到普立茲獎得主的圍剿。
還有,歐威爾的「動物農莊」,部分創作靈感和人名,也是來自瓊斯先生。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