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妙香國的稀世珍寶:大理國〈畫梵像〉研究 By 李玉珉

 

再3天就是《妙香國的稀世珍寶》新書座談會了!!
線上報名目前已額滿
超感謝大家捧場 (跟圖中熊首人身一樣開心笑
👬但當天仍有一些現場名額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作夥到 紀州庵文學森林 看看~
✨《妙香國的稀世珍寶》新書座談會✨
尋訪大理古國:從故宮〈畫梵像〉談起
時間:2023年3月5日 (週日) 下午2:30-4: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2樓多功能空間 (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主講:李玉珉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
與談:連瑞枝 (陽明交大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可能是插圖



妙香國的稀世珍寶:大理國〈畫梵像〉研究


內容簡介

  有「南天瑰寶」美譽的〈畫梵像〉,是「妙香國」大理國(937-1254)傳世唯一的畫卷。全畫設色貼金,繪製精謹,內容雖以佛教題材為主,卻包羅萬象,更像是一部圖繪大理國及其前身南詔歷史、宗教、文化、風俗民情等的百科全書,吸引數代學者關注的目光。他們的研究成果引領了我們認識此畫的內容及其重要性。

  只不過,目前除了對〈畫梵像〉繪製的具體年代諸家看法不一外,有關作者族屬、圖像內涵、原始面貌、製作旨趣及功能等問題,學者們仍各自表述,許多問題尚未圓滿解決。考其原因,實由於此畫內容豐富,宗教意涵複雜,再加上南詔、大理國位於唐宋、西藏和中南半島諸國之間,又去天竺不遠,佛教來源多元,此外,南詔、大理國佛教尚有獨特的地方信仰元素,也不是依據漢傳、印度、或藏傳的佛教系統就能全盤瞭解。

  有鑑於此,本書作者李玉珉以其數度赴中國西南進行田野調查所累積的古美術、出土文物等豐富視覺資料,從藝術史研究的角度切入,並結合文獻學、歷史學、佛教史、文化交流史等跨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鉤沉探賾,補闕正誤,對〈畫梵像〉進行全面的考察和探究,不僅為我們解開圍繞此畫的諸多謎團,也以此研究案例證明了畫作、圖像同樣是記錄歷史、表述思想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在南詔、大理國等史料文獻匱乏的朝代與地區,有效地運用古美術、出土文物等視覺資料,實是突破研究瓶頸的重要途徑。

本書特色

  一、由於本書作者長年任職台北故宮,有更多親炙〈畫梵像〉真跡的機會,拜文物鑑識科技進展之賜,又能見到更多畫作細節,因此能全面分析作品中不同畫幅的風格特色、榜書特徵、紙質差異,以及考訂製作流程及畫家和榜書題名者等,最終對畫作繪製年代提出更具說服力的看法。

  二、作者數度親赴雲南田野考察,本身又具文獻考據基礎,加之多年來不懈建立起佛教藝術資料庫,累積深厚的佛教藝術研究功底。書中即可見其運用「圖像志」研究方法,根據佛教經典、儀軌、圖像鈔等資料,鉅細靡遺考訂出〈畫梵像〉大小各尊像的尊格和身分等,並進而將畫作與傳世或考古出土文物相參照,還原畫作歷史情境,闡明畫中圖像在南詔、大理國流傳的狀況。

  三、〈畫梵像〉在流傳過程中,曾歷經數次的重新裝裱,最終由冊頁變成如今所見的長卷形式。李霖燦先生等諸多研究者都已注意到〈畫梵像〉在外觀裝幀上的數處特點,並進而與畫作流傳的歷程相連結。作者在此基礎上,又對〈畫梵像〉進行更細緻且不厭其煩的探討,再加上故宮相關專家的指點,最終在結合「圖像志」的分析後,還原〈畫梵像〉最初成畫時的本來面目、設計理念和製作目的,發前人所未言。

  四、書中雖主要運用藝術史研究方法,但亦採取文獻學、歷史學、佛教史、文化交流史等跨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法,針對〈畫梵像〉卷的作者、圖像內涵、復原、製作旨趣、功能等問題進行全面地考察和探究。因之可將此研究視為一個典範案例,證明畫作、圖像也是記錄歷史、表述思想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在史料文獻匱乏的朝代與地區,能夠有效運用美術、文物等視覺資料,無疑可謂突破研究瓶頸的重要途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玉珉


  •1975年 獲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學士
  •1977年 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研究所碩士
  •1983年 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

  •1984年 進入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服務,歷任編輯、副研究員、研究員、書畫處副處長、書畫處處長,於2015年退休

  •1986年~ 任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兼任教授,教授佛教藝術研究方法、南北朝佛教美術、北魏佛教藝術、北朝石窟藝術、敦煌佛教藝術、隋唐佛教藝術等課程

  •1994年~ 任敦煌研究院兼任研究員

  從事中國佛教藝術研究四十餘載,專業領域為南北朝、南詔及大理國佛教藝術。主辦過「金銅佛造像特展」、「雕塑別藏」、「羅漢畫特展」、「觀音特展」、「聖地西藏」等展覽,並著有《觀音特展》(2000)、《佛陀形影》(2011)、《中國佛教美術史》(2001初版;2022增訂二版)等專著及數十篇中國佛教美術專文。

 
 

目錄

Ⅰ.本文編
緒論
第一章 流傳與裝幀
第一節 題跋印記
第二節 流傳
第三節 裝幀變易
第二章 製作與年代
第一節 繪畫分析
第二節 榜題書法分析
第三節 作者
第四節 繪製年代
第三章 圖像研究
第1∼6頁:利貞皇帝禮佛圖
第7∼8頁:金剛力士
第9頁:降魔成道
第10頁:最勝太子
第11∼18頁:八大龍王
第19∼22頁:帝釋、梵王
第23∼38頁:十六羅漢
第39∼41頁:釋迦佛會
第42∼57頁:十六祖師
第58頁:梵僧觀世音
第59∼62頁:維摩詰經變
第63∼67頁:釋迦牟尼佛會
第68∼76頁:藥師琉璃光佛會
第77頁:釋迦牟尼佛
第78∼80頁:三會彌勒尊佛會
第81頁:舍利寶塔
第82頁:郎婆靈佛
第83頁:踰城佛
第84頁:大日遍照佛
第85頁:盧舍那佛
第86頁:建圀觀世音
第87頁:普門品觀世音
第88∼90頁:八難觀音
第91頁:尋聲救苦觀世音
第92頁:白水精觀音
第93頁:千手千眼觀世音
第94頁:大隨求佛母
第95頁:救諸疾病觀世音
第96頁:社嚩􁃢佛母
第97頁:菩陁落山觀世音
第98頁:孤絕海岸觀世音
第99頁:真身觀世音
第100頁:易長觀世音
第101頁:救苦觀世音
第102頁:大悲觀世音
第103頁:十一面觀世音
第104頁:毗盧遮那佛
第105頁:六臂觀世音
第106頁:地藏菩薩
第107頁:摩利支佛母
第108頁:秘密五普賢
第109頁:婆蘇陁羅佛母
第110頁:蓮花部母
第111頁:資益金剛藏
第112頁:暨愚梨觀音
第113頁:如意輪觀音
第114頁:訶梨帝母
第115頁:三界轉輪王
第116頁:降三世明王
第117頁:毗沙門天
第118頁:九面十八臂三足護法
第119頁:大黑天
第120頁:大威德明王
第121頁:金鉢迦羅
第122頁:大安藥叉
第123∼124頁:福德龍女與大黑天
第125頁:六面十二臂六足護法
第126頁:密教曼荼羅
第127頁:魯迦金剛
第128頁:摩醯首羅
第129∼130頁:經幢
第131∼134頁:十六國王
第四章 復原、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畫作復原
第二節 畫作結構與功能
附 表 諸家畫作復原與題名
第五章 南詔、大理國佛教信仰
第一節 顯密兼修
第二節 觀音信仰流行
第三節 大黑天信仰興盛
第六章 南詔、大理國文化與鄰近諸國的關係
第一節 與漢地的關係
第二節 與西藏的關係
第三節 與印度的關係
第四節 與中南半島諸國的關係
結論
Ⅱ.資料編
註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全圖賞
 
 

自序

  《妙香國的稀世珍寶:大理國〈畫梵像〉研究》一書終於出版了,對我而言,它的意義重大,是我對已故前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臺北故宮)副院長李霖燦和江兆申兩位先生繳交的成績單,也算不辜負這兩位我尊敬的長輩。

  1983年我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完成博士論文《中國早期彌勒信仰與圖像》後,即著手尋找返臺工作的機會。聽從當時服務於臺北故宮書畫處友人杜書華的建議,我大膽地寄了一封指導教授John C. Huntington的推薦信和一封自薦信給當時臺北故宮的副院長江兆申先生。在自薦信中,我提到我的專長是中國佛教美術,臺北故宮的收藏中,有不少佛教繪畫,我若有機會進入臺北故宮服務,則可進行這些佛教繪畫的整理和研究工作。1984年秋,我如願地進入了臺北故宮工作。〈畫梵像〉豐富的圖像內容,很快地即引起我的注意。1985年秋東吳大學舉辦了一場「中國藝術史研討會」,我於會上發表〈張勝溫梵像卷之觀音研究〉一文,為我研究〈畫梵像〉的肇端。

  1985年時,臺灣的學術界對佛教圖像的研究十分陌生,如我預期的,我的論文在會中並有沒有得到太多的迴響。可是會議結束不久,一位同事告訴我,素昧平生的臺北故宮前副院長李霖燦先生找我。那次見面中,李先生提到,〈畫梵像〉的內容豐富,是世界佛教繪畫的瓌寶,可惜自己不懂佛教,所以一直無法深入,他很高興〈畫梵像〉的研究終於後繼有人。在此次會談中,他頻頻鼓勵我這個後學晚輩,希望我在這研究課題上要鍥而不捨。事後他又將他擁有的一套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命院畫家黎明臨仿〈丁觀鵬摹張勝溫法界源流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的黑白照片交給我,並說:「今後我大概不會再從事〈梵像卷〉的研究了,這批資料對妳應該有用。」當時兩岸尚無交流,我手捧這疊當時極為珍貴的研究照片,心想這位與我只有數面之緣的長者,對我如此關愛,真是受寵若驚。

  隨著〈畫梵像〉研究的展開,我發現這個題目涉及的層面實在很廣,除了繪畫技法、圖像內容外,更需要對南詔、大理國的佛教、歷史、文化、考古文物有所認識。再加上,1980年代末,海峽兩岸的交流才剛起步,許多中國的研究資料取得不易,因此必須親赴雲南進行田野調查,收集研究資料、考察佛教遺跡,並向當地學者多方請教。1990年友人藍吉富組織了一個雲南佛教調查團,徵詢團員考察的具體地點時,我便提出雲南大理,很幸運地得到其他團員們的首肯,在考察經費上,又獲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的支持。這次考察在昆明和大理地區進行了十天的調研,雖說為期短暫,基本上僅是走馬看花,但卻讓我對白族民族的風情、大理地區博物館的收藏和佛教遺跡有了粗淺的認識。此行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許多長期從事南詔、大理國考古、佛教、文化研究的雲南重要學者,如汪寧生、李孝友、張旭、張錫祿、楊益清等,他們研究心得的分享使我受益良多。

  1990年以後,我又數度赴雲南進行田野調查,考察的時間短為半個月,長則一個月。考察中,得到許多前輩與朋友的襄助,他們或不辭勞苦地擔任我的嚮導,或熱情地為我安排考察行程,或無私地與我分享他們的一手研究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在中國西南民族、宗教、考古學專家汪寧生的安排下,我得以至雲南省圖書館調閱南詔、大理國寫經的微捲,在這個基礎上,我完成〈南詔大理大黑天圖像研究〉一文。1992年我有幸與時任雲南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的邱宣充先生在雲南一同考察了半個多月,他毫無官架子,對於雲南的佛教文物如數家珍,他不但陪著我參觀雲南各個博物館的佛教文物收藏,也引領我調查了許多南詔、大理國重要的佛教遺迹。因為邱先生是1979年大理崇聖寺千尋塔考古發掘的主要成員,猶記得與他一同登爬千尋塔時,他談到當時的發掘過程和發現文物時的興奮,那眉飛色舞的神情,現在想起來仍令我動容。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的侯冲先生是雲南佛教研究的專家,他無私地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的基礎資料,也使我銘感在心。尤其是他告訴我,大理州文聯編的《大理古佚書鈔》一書可能為偽書,此書的材料使用要十分小心。經他的提醒,我才發現我在〈《梵像卷》作者與年代考〉一文中對張勝溫生平的考訂,應有問題,所以在本書中則不再依《大理古佚書鈔》的內容,加以闡釋。總之,這些中國學者的誠摯情誼,讓我銘感五內。

  在臺北故宮工作期間,我對〈畫梵像〉的研究一直斷斷續續,雖然先後發表了十二篇與〈畫梵像〉相關的研究論文,但對〈畫梵像〉的研究不夠系統,也不全面,此畫作許多圖像的來源尚未釐清,也未探討繪畫技法、榜題書風、裝幀變異、原始面貌等問題。本來期許自己在退休以前能完成〈畫梵像〉研究一書的撰寫工作,但由於後來擔任行政工作,研究的時間零碎,寫書計畫一再延宕。2015年退休時,最遺憾的是,我沒有完成對李霖燦和江兆申兩位先生的承諾。雖然在臺北故宮書畫處工作時,我承辦了「羅漢畫特展」和「觀音特展」,整理了這兩個主題的藏品,但在臺北故宮最重要的一件佛畫〈畫梵像〉的研究上,我卻繳交了一份未答完的試卷。

  退休以後,我隨即著手整理二十餘年來所收集與〈畫梵像〉相關的研究資料,並開始撰寫《妙香國的稀世珍寶:大理國〈畫梵像〉研究》一書。撰寫期間,臺北故宮前副院長林柏亭先生和好友吳亦仙女士在該畫作的繪畫技法分類上,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前同事許郭璜先生在兩類榜題的結字和運筆習慣的差異上,作了諸多的提點。還有很多朋友和同事在我研究、撰寫這部著作的過程中,給予我不同程度的協助,沒有他們的幫助,這本書是無法完成的。

  本書的資料收集,有賴國科會(今科技部)人文處研究計畫的補助,在該單位的支助下,我多次赴昆明、大理、劍川、麗江等地進行田野調查和研究工作,謹表謝忱。此外,更要感謝石頭出版社編輯蘇玲怡女士多次提供專業的意見,不厭其煩地統一文字格式與用詞,仔細校對,編輯索引等,她的嚴謹、耐心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修正了書稿不少的錯誤,為本書增色不少。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