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Dentistr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圖說牙醫學史

Happy Halloween! Here’s a scary scenario—dentistry by candlelight, as depicted by Dutch master Gerrit Dou. A cringe-provoking thought in modern days. ‪#‎FrightNight‬




 Who Made That Dental Floss?

Dentistr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Malvin E. Ring (著)

Dentistr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 ハードカバー: 319ページ
  • 出版社: Mosby-Year Book (1985/09)
  • 言語 英語, 英語, 英語
  • ISBN-10: 0801641462
  • ISBN-13: 978-0801641466
  • 発売日: 1985/09
  • 商品の寸法: 33.8 x 26.2 x 3.6 cm


談一下此書翻譯的一些微缺失
本書採用一些漫畫  其實內容都要翻譯出來 這只須找些懂得法德文的人幫忙即可能
有些專業翻譯過度譬如說
 英國亨利八世湊合的 Royal Commonality of Barber-Surgeons 頁126
 只是將理髮師傅和外科師傅合成的"法人共同體" 談不上"學會"


The Sheng-chi t'u-chu hou-ch'o (Illustrated notes of symptoms and treatment in laryngology) by Chang, 1822, 第81頁待查漢文書名

牙齒的故事:圖說牙醫學史

図解 歯科医学の歴史 著 Malvin E.Ring  訳 谷津三雄・森山徳長・本間邦則

(
A PHILOSOPHY OF THE PRACTICE OF DENTISTRY L.D.Pankey
歯科医療改革のゆくえ 著 山田康彦
歯科衛生士史記  著 榊原悠紀田郎 医歯薬出版
歯の風俗誌 著 長谷川正康  時空出版)
你知道遠古時代的人如何拔牙?為什麼歐洲中世紀負責拔牙的人是理髮匠?為什麼人們相信牙蟲造成蛀牙?為什麼早期的牙醫師會在蛀牙內灌入燒熱的酸劑來治療牙疼?牙醫診所裡的病人如何由坐地板轉而坐在椅子上?
關於人類牙齒的故事,有一連串充滿疑問與驚嘆的情節:日本古代的已婚婦女會把牙齒塗黑象徵對婚姻忠貞不渝;亞馬遜河谷的印第安人會將前牙磨尖,模仿可怕 的食人魚;德國御醫治療牙齦腫痛的建議是將狗糞與蜂蜜調勻後塗抹在痛處;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無痛拔牙,是使用笑氣麻醉;第一個成功使用乙醚麻醉的就是牙 醫……
由無知迷信而至理性科學,牙齒在因緣際會下逐漸成為一門專業的科學,這是一段漫長而且有趣的過程。現代的齲齒研究終於打破了自巴 比倫以來的牙蟲迷思,由此衍生了牙科預防醫學和牙科公共衛生學;而外科麻醉技術則使牙科病人不再與疼痛、恐懼與血泊為伍,過去不可能的外科手術日漸成真。
從遠古時代到廿世紀牙醫學的演進,從牙體復形學到口腔外科學的建立,本書提供完整的歷史架構,以詳實生動的敘述,搭配三百幅精采插圖,帶領你深入了解牙科世界的人與事,見證牙醫學史不僅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求生存的歷史。
作者簡介
馬文.林格(Malvin E. Ring),美國布魯克林學院學士、聖路易大學牙科博士(D.D.S)、紐約州立大學Geneseo分校圖書館學碩士(M.L.S)。自二次大戰與韓戰期 間退役之後,在紐約州巴塔維亞(Batavia)執業擔任牙醫師超過卅年,同時於美國與海外教學演講。
一九六五年起,馬文.林格任教於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牙醫學院,現為該系牙科歷史與文獻的副教授。他的教學領域包括臨床牙醫學、古典文明、牙科歷史和文獻、醫學圖書館等,並在頂尖的專 業期刊上發表過超過六十篇的牙醫學史論文。同時,他擔任醫學文史協會(Medical Heritage Society)牙醫學史方面的顧問。馬文.林格曾獲美國牙科歷史學會所頒予的海頓-哈利斯獎(Hayden-Harris Award)。他是美國牙醫師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Dentists)的成員之一,並為美國牙科協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的永久會員。
譯者簡介
陳銘助,台灣省南投縣人,一九六一年五月廿九日生。一九七九年六月省立台中第一高級學中畢業,一九八五年六月私立台北醫學院牙醫學系畢業。一九八五年九 月至一九八七年五月以陸軍少尉牙醫官服役於台中成功嶺。一九八七年七月至一九八九年五月服務於淡水楊牙科診所,一九八九年八月於台北縣淡水鎮淡水陳牙醫診 所執業迄今。一九八九年起任台北縣立淡水國中特約牙科醫師,並於一九九二年至九六年獲聘為淡水社區衛生促進委員會委員。二○○三年七月獲聘為國立淡水商工 文教基金會董事迄今。二○○三年九月進入台北醫學大學口腔復建醫學研究所碩士班,專攻牙醫學史。

譯者序
我自幼喜好歷史,又當以牙科為一生的志業時,對於牙醫學的歷史更是情有獨鍾。回想二十一年前,當我在北醫附設醫院牙科門診部實習時,有位書商推薦了我購買 這一本牙醫學史的書,之後塵封在我的書櫃中長達二十年。直到前年,受到我的同班同學李勝揚所長的鼓勵,進入了北醫口研所攻讀牙醫學史後,卽決心要將此書翻 成中文譯本,歷經十一個月不眠不休的努力,終於了結了一個二十年來的心願。
臺灣牙醫學早先源自日本,繼受歐美,尤其是美國的影響最深,而美國的牙醫學又是來自於歐洲。因此我認為要了解台灣的牙醫史,必先瞭解世界牙醫史。
淵源流長的牙醫學是如何由無知迷信而理性科學,在何種因緣際會下被建立成為一門專業的科學,這是歷經漫長而且有趣的過程。中世紀以前,牙醫學的發展大多脫 離不了宗教與迷信;中世紀時期,教會醫學主導了一切,嚴禁僧侶執行外科,理性的科學遂陷入了無知與黑暗。在伊斯蘭的世界裏,可蘭經嚴禁解剖屍體,視血液為 穢物,因此回教的醫學相當依賴藥物並且非常重視口腔衛生,穆斯林將之納入於宗教的儀式中。中世紀法國牙科醫療的執行幾乎落入所謂的髮匠外科醫(barber-surgeon)之手,巴黎大學(Paris University)的外科醫生與聖康梅學院(St. Come College)的髮匠外科醫歷經一番折衝之後,各司其職,而成為了現代牙醫學的發源地;在英國亦復如此。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為解剖學而研究解剖學,進行了最勤勉的解剖學研究;維薩流斯(Andreas Vesalius1514-1564)在解剖學大放異彩之際,為外科學紮下深厚的科學根基,也直接促進了現代外科學的一日千里。牙醫學的發展也是奠基於牙科解剖學的誕生,第一位牙科解剖學家尤斯塔修斯(Eustachius,死於1574年)對於牙齒的解剖學與組織學貢獻極大。
至十八世紀時,約翰.亨特(John Hunter1728-1793)對屍體的口腔及顎部做了最深入的研究,以其《人類牙齒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Human Teeth)一書奠定了現代牙醫學的基礎。現代牙醫學之父法國的皮耶.費查(Pierre Fauchard1678-1761)捨外科而就牙科,其專書論著《外科牙科醫或有關牙齒之論著》(The Surgeon- Dentist, or, Treatise On The Teeth)方將牙科由外科中獨立而出成為專業的科學。荷蘭的天才布商雷文霍克(Anton van Leeuwenhoek1628-1723)發明了顯微鏡,開闊了牙醫學的研究領域,美國牙醫師維洛比.米勒(Willoughby D. Miller)的齲齒研究打破了自巴比倫(Babylonia)帝國以來深植於人心的「牙蟲」迷思,緊接著芝加哥大學的法蘭克.歐蘭德(Frank J. Orland)更找出了齲齒的元兇,由此衍生了牙科預防醫學和牙科公共衛生學。以往人類在面對齲齒的處理上雜亂無章,十九世紀科學牙醫學之父格林.布雷克(G. V. Black)發明了一套迄今仍適用的窩洞製備(cavity preparation)方法和器械,並精心改進銀汞臍(silver amalgam)的成分,使其穩定性大大提升,解決長久以來齲齒填補的問題。怕痛是人類有史以來長存心中的恐懼,然而是牙醫師豪雷斯威爾斯Horace Wells1815-1848發明了外科麻醉,「病人註定不再與疼痛、恐懼與血泊為伍。」,也使得許多不可能的外科手術日漸成真,當然包括拔牙在內的口腔顎面外科。牙科的醫療首重在診斷,然診斷的最重要依據是放射線的攝影。是愛德蒙凱爾斯(C. Edmund Kells)犧牲了性命,維爾赫姆康拉格倫琴(Wilhelm Conrag Roentgen所發明的X 射線引進於牙科診所中,恐是身為牙醫師的我們所不知的呢?
牙醫師看診時,病人的姿勢是如何由原先坐在地板上而後椅子上,以及當約書亞.佛烈格(Josiah Flagg)設計了牙科史上第一張牙科診療椅後,診療椅是如何地演變而成為今天集原始構想、科技與人性化於一身的現代牙科診療椅呢?牙醫師們應該了解。自腓尼基人(Phoenician)和埃及人(Egyptian)即知道要以黃金繩(gold wire)綁住鬆動的牙齒以維持牙齒的壽命與功能,至外科學之父安布羅斯.帕雷(Ambroise Pare1572-1590)和皮耶.費查集其大成,當威廉.塔加特(William H. Taggart)發明了鑄造機方使得精密鑄造牙冠與嵌體向前邁開了一步。所以說牙醫學史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求生存的歷史。而這歷史帶給我們的是什麼呢?我認為有兩個意義,第一是不要重蹈歷史,第二是要創造歷史。
在翻譯的過程中,臺灣牙醫學的歷史付諸闕如,是否正如馬利蘭大學牙醫學院院長李斯博士(Dr. Reese) 所言:「台灣的牙醫學落後歐美二百年」或是台灣的牙醫學的歷史太短,在整個世界的牙醫史中難有一席之地呢?實是足以令台灣的牙醫師們汗顏與感嘆,因此讓我 有更堅定的使命感和決心將此書譯成中文出版,期使我們能更加謙卑地面對牙醫學的歷史,更加珍惜尊重我們牙科醫療與牙醫學的專業。
本書得以付梓,我要衷心感謝台北醫學大學口腔復健醫學研究所所長李勝揚教授的支持,淡江大學中文系馬銘浩教授對文字內容的潤飾,感謝北醫醫學人文研究所劉世博士的校稿及彭雙俊老師的大力奔走,更感謝邊城出版社總編輯李亞南小姐及編輯張貝雯小姐的熱心協助,商購美國版權,使得夢想得以成真。
我有今天除了感恩父母的養育,也要感激恩師好友的提攜。感謝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胡俊弘所長、牙醫學系系口腔額面外科學科主任王敦正教授、公共衛生 暨營養學院院長謝明哲教授以及我的同窗好友牙學系系主任兼所長李勝揚教授為本書撰寫序文。期望此書的出版是肇始台灣牙醫學史的緒端,往後綿延不斷會有更多 的專書與史料陸續問世,豐富台灣牙醫學史的園地。願我牙醫師們共勉之!
陳銘助 謹誌於淡水
2005. 6. 24


牙齒的故事:圖說牙醫學史 (邊城)
邊城出版社是台灣出版界的慧星
出過幾本很叫好不叫座的書之後
就斷然絕版了.....

 牙齒的故事:圖說牙醫學史 (2005)之後
相關的故事很多
譬如說自己的牙齒的故事  這很多呢 (與洪醫師的友情.....)
看馬偕為先民拔牙的故事
2012年林 政客在看管所的書目.......
----
 Borderland Books
一開始,在意義密集的地圖裡,有許多城市是看不見的,因為他們都是邊陲小城。
因為邊陲,所以接近逾越的邊緣,再踏出一步就是不同的世界。
雖然偉大的城市多源於邊陲或微小,但我們不冀求偉大;比偉大疆域更美好的是無限與自由。
在邊城瞭望,是想像的開始。

邊城關注的是在書寫史與圖像史的更迭中,屢屢被人忽視或不敢直視的對象。或是寫作者的越界書寫風格,不執迷於某些既定的規範或自限的領域意識,敢於大膽的 想像與自由的書寫。或是選一個新的題材,或是換一種不同的角度,拋棄學院的拘謹,給讀者另一種選擇,做一個真正的「說故事的人」,讓讀者重享聽故事的樂 趣。

但是,誰說我們一定要讀懂一本書,誰又敢說我們真正讀懂了一本書,有許多書並不是讓我們藉以累積知識的,他們只是「啟蒙」(illumination),僅僅像蒙昧遠方中乍現的光。

邊城出版社成立於2003年,為城邦文化出版集團旗下一員,年出版量預估為18至20本。
出版方向與書系簡介如下:
■ 欲望的現象學 phenomenology of eros
欲望總是背叛理性。哲學家與詩人在身體的閱讀中結盟,展開了皮膚的深層閱讀。
⊙出版書目:
雙重火焰—愛情與欲望的幾何學》(2004)
《自慰:恐怖的歷史》(2005)
■ 圖像史 icongraphy
圖像是書寫的史前史。而文字思想與圖像的結合,更為讀者開啟了另一扇閱讀的想像之門。
⊙出版書目:
圖像醫藥文化史》(2005)

 如果撇開只佔幾百字的東方醫學不談,這可以說是一部涉及極廣的著作。它從科學醫學出現之前的巫醫說起,歷數古希臘到中世紀一直談到近現代的醫學發展和進步,最後還神來一筆,把童話裡的醫生形象做了一番解析。
此書的內容包括了內外科、生理解剖學、微生物學、精神病學、藥學、護理、麻醉,以及醫學中的醫生和醫學史,共計186則。在這些章節中,作者將醫學史中, 看似艱澀專業的許多關鍵材料,化為文化與生活的親切與趣味。除了觸診和聽診,血液循環的發現,這裏還有有神話史詩中的遠古醫術,蘇格拉底喝的毒酒,凱撒的 剖腹產,浮士德式的庸醫,還有黃道十二宮與放血,人體解剖與繪畫,有秘魯樹皮和瘧疾特效藥,有南美印第安人的“苦拉拉”與麻醉,以及曼陀羅的神秘採集儀 式,特別是從變賣屍體供解剖學家到謀殺,導致解剖學法的制定,從對血的崇拜到現代的輸血,從用天然磁鐵治病到催眠術,到現代麻醉的發明,甚至寫到法國劇作 家莫里哀筆下的醫生,漫畫家的醫學諷刺畫和童話中的醫生形象,不但有很強的故事性,更充溢著濃厚的文化氤氳。尤其有趣的是186篇章節,每一則都配有二三 幅插圖,使讀者對內容有形象化的理解;這些插圖都選自有關的歷史著作,不僅相當經典,十分珍貴,其中有許多還是名家

的作品。





圖像醫藥文化史

內容簡介

你知道遠古時代的人如何拔牙?為什麼歐洲中世紀負責拔牙的人是理髮匠?為什麼人們相信牙蟲造成蛀牙?為什麼早期的牙醫師會在蛀牙內灌入燒熱的酸劑來治療牙疼?牙醫診所裡的病人如何由坐地板轉而坐在椅子上?
   關於人類牙齒的故事,有一連串充滿疑問與驚嘆的情節:日本古代的已婚婦女會把牙齒塗黑象徵對婚姻忠貞不渝;亞馬遜河谷的印第安人會將前牙磨尖,模仿可怕 的食人魚;德國御醫治療牙齦腫痛的建議是將狗糞與蜂蜜調勻後塗抹在痛處;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無痛拔牙,是使用笑氣麻醉;第一個成功使用乙醚麻醉的就是牙 醫……
  由無知迷信而至理性科學,牙齒在因緣際會下逐漸成為一門專業的科學,這是一段漫長而且有趣的過程。現代的齲齒研究終於打破了自巴 比倫以來的牙蟲迷思,由此衍生了牙科預防醫學和牙科公共衛生學;而外科麻醉技術則使牙科病人不再與疼痛、恐懼與血泊為伍,過去不可能的外科手術日漸成真。
  從遠古時代到廿世紀牙醫學的演進,從牙體復形學到口腔外科學的建立,本書提供完整的歷史架構,以詳實生動的敘述,搭配三百幅精采插圖,帶領你深入了解牙科世界的人與事,見證牙醫學史不僅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求生存的歷史。
作者簡介
   馬文.林格(Malvin E. Ring),美國布魯克林學院學士、聖路易大學牙科博士(D.D.S)、紐約州立大學Geneseo分校圖書館學碩士(M.L.S)。自二次大戰與韓戰期 間退役之後,在紐約州巴塔維亞(Batavia)執業擔任牙醫師超過卅年,同時於美國與海外教學演講。
  一九六五年起,馬文.林格任教於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牙醫學院,現為該系牙科歷史與文獻的副教授。他的教學領域包括臨床牙醫學、古典文明、牙科歷史和文獻、醫學圖書館等,並在頂尖的專 業期刊上發表過超過六十篇的牙醫學史論文。同時,他擔任醫學文史協會(Medical Heritage Society)牙醫學史方面的顧問。馬文.林格曾獲美國牙科歷史學會所頒予的海頓-哈利斯獎(Hayden-Harris Award)。他是美國牙醫師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Dentists)的成員之一,並為美國牙科協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的永久會員。
譯者簡介
   陳銘助,台灣省南投縣人,一九六一年五月廿九日生。一九七九年六月省立台中第一高級學中畢業,一九八五年六月私立台北醫學院牙醫學系畢業。一九八五年九 月至一九八七年五月以陸軍少尉牙醫官服役於台中成功嶺。一九八七年七月至一九八九年五月服務於淡水楊牙科診所,一九八九年八月於台北縣淡水鎮淡水陳牙醫診 所執業迄今。一九八九年起任台北縣立淡水國中特約牙科醫師,並於一九九二年至九六年獲聘為淡水社區衛生促進委員會委員。二○○三年七月獲聘為國立淡水商工 文教基金會董事迄今。二○○三年九月進入台北醫學大學口腔復建醫學研究所碩士班,專攻牙醫學史。
牙齒的故事:圖說牙醫學史

牙齒的故事:圖說牙醫學史

作者: 伯恩特‧卡爾格—德克爾(Bernt Karger-Decker)
出版社: 邊城
書系: 圖像史
出版日期20041210

■ 閱讀的百科全書派 the encyclopedia of reading
我們閱讀,從文字到鉛字,從前言到註腳,從封面到封底,我們從事閱讀的解剖學,我們是閱讀的唯物主義者,我們是鉛字中毒的重症患者。我們閱讀「閱讀」,我們是閱讀的百科全書派,我們是書蟲。
⊙出版書目:
逛書架》(2004)
靈魂的城堡——殘雪讀卡夫卡》(2005)
溫柔的編織工——殘雪讀波赫士與卡爾維諾》(2005)
《嗜書癮君子》(2005)
■ 哲學的凝視 the gaze of philosophy
看那看不見的,說那不可說的,喜好事物的秘密,回到自我的真實,這是哲學家的嗜好。亞里斯多德曾說,人們是樂於求知的,他們樂於觀看就是最好的明證。
當我們凝視,便已接近哲學。
⊙出版書目:
現象學與人文科學2004》(2004)
享樂的藝術》(2005)

 這是本書作者Michel Onfray對與其同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拉美特里(Julien Onfray de la Mettrie1790-1751)及其同名著作《享樂的藝術》的雙重致意。
   在傳統的哲學史中,人們可是一點也不喜歡「身體」這玩意兒。同時,因為這種對身體自古已然的不信任,同時也對身體的某些器官產生了貶低與憎恨。比如說大 部分的哲學家一直以來也不喜歡「鼻子」與「生殖器」。於是西方哲學家發明了純粹與精神性的「實體」(substance),他們利用各種技術來達到禁欲或 貞潔的理想,例如中產階級的婚姻制度對人類慾望的「閹割」。於是各種社會的機器製造了許多「天使」:一群沒有感官慾望的「純潔的精靈」。
   本書採擷了一些思想家的告白,用他們的現身說法,講述肉體的哲理,打破一脈相承的禁欲的道德系譜,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享樂主義的「旁門左道」,無所顧忌地 為享樂主義思想翻案。作者描述了對生存與死亡的感悟,對禁欲的理想與享樂的實在的思辨,意欲以自己的體驗,形塑出一種「離經叛道無罪,快樂有理」的思想。
  唯物主義一直在西方哲學史上被唯心主義壓抑,就像學院壓抑非學院,中央壓抑邊緣一樣。甚至哲學的學院書寫也一直壓抑著哲學的文學性書寫。而唯物論者其實只是反對將肉體與靈魂二分。
作者簡介
  米歇‧翁福雷(1959-),一個遠離學院的法國哲學家。一身反骨。
   他相信傳統哲學的系統思考方式,但更致力於將哲學思考實踐在生活中。他的思想深受尼采影響,有「左派的尼采主義」的稱號,專研柏拉圖哲學之前的古希臘哲 學,尤其偏重享樂學派。他思想的重心在於探求身體對思想的影響,思考在西方整個由阿波羅統轄的文明中、酒神戴奧尼索斯精神還能追索回來什麼樣的位置,並嘗 試在美學的領域裡建立倫理學等。
  著有二十幾本書,作品多已翻譯成英、西、德、日等十幾種語言,每部著作均針對一特別主題研究,包括: 《哲學家的胃》、《美食的理性》《自我的雕塑》,《反叛的政治學》、《愛戀身體的理論─光明的性慾》等,探討一向在哲學傳統中被低貶的嗅覺、味覺;《廢墟 的形上學》、《流浪的眼睛》等書則以畫家作品出發研究視覺的主題;此外,無神論的現代倫理學、自由主義的愛情觀反省,當前的哲學教育等,都在他關注之列。
  除著書立說外,曾在公家教育體系教學二十年的翁福雷,基於對哲學教育有一套理想性的理念,於二00二年在法國諾曼第海邊的岡(Caen)創辦「人民大學」,讓有志學習的社會各階層人士自由參與,以親近哲學,進行思考。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EROS欲望的現象學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5.5*22.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 作者巴黎訪談實錄---邱瑞鑾
  • 序曲
  • 悼拉美特里
  • 疾痛
  • 我的道德系譜
  • 方法論
  • 甜瓜先於理性
  • 肉體
  • 鄙視鼻子的人們
  • 製造天使的機器
  • 道德
  • 享樂主義的快樂科學
  • 終曲
  • 肢解

  • ■ 文學的迷宮 labyrinth of literature
    文學家在思想的迷宮中尋找逃逸的路線。他發現,最好的佈局就是建立自己的迷宮,像鏡子照鑑另一面鏡子。
    ⊙出版書目:
    《書鏡中人——波赫士傳》(2005)
    ■ 想像的博物館 museum of imagination
    所有不存在的,所有被稱為虛妄的,都要在這裡復辟。在想像的疆域中,人們只是空想,不做其他任何事。一切只是因為有趣。
    ⊙出版書目:
    幻想的地誌學》(2005)
    幻想圖書館》(2005)
    《鏡子與皮膚》(2005)
    《人在廢墟》(2005)




    氣味

    作者:阿尼克.勒蓋萊/著

    優惠價:9
    315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