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物" (約2~3篇)和"書海" (約7篇)blogs都有漢寶德先生的介紹。第1次見他是1971年的"新生訓練"。郭東耀老師說工學院3系代表真(化工)、善(工工)、美(建築),他在一旁靦腆地笑.....再過幾個月,跟建築系的朋友到他家接受師母的招待.....他的"建築精神向度"是許多同學的入門聖經,"境與象"雜誌是台美學生的園地、翻譯"體驗建築"、"合理的設計原則"最能表現"合理"之美.....我認為他這輩子遺憾之一是未能將各系整合....陳文芬我要感謝漢寶德先生在我做「小異出版社」給我《建築與風水》這本書的版權,當做創業作。這本書他最早是自費出版,為了紀念他的亡妻而出版,後來我替他重新出版時,市場指向是給學界跟”江湖術士“看的。當時我在一家五星級飯店給他辦了新書發表會,他跟我說好後悔沒有好好打扮穿西裝來,我說,漢老師你無論什麼時候都好看的。
現在我相信他的靈魂安息也一如往昔的美麗!
汪用和 啊!漢寶德先生真是一位儒者!我哥哥是漢先生建築系的學生,當年漢先生很欣賞我哥哥,曾願自掏腰包送我哥哥出國留學,後來還讓我哥哥到他的建築師事務所去上班學習,他曾跟我哥哥說:「做建築,你就不要想著賺錢,想著賺錢,你就不要來做這一行」(類似的話語),就是一整個認為建築是傳世的文化,不是賺錢的工具,價值在於建築本身,不在於收進來的錢!真的是位極有風範,令人尊敬的長者啊!
(更新:出版社、建築師說法)
知名建築學者漢寶德昨晚逝世,享壽80歲。漢寶德1934年生,畢業於台灣省立工學院(現成功大學)建築系,並赴美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回台後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台南藝術學院(現台南藝術大學)校長,是國內知名建築教育學者。
曾出版漢寶德回憶錄的暖暖書屋今在臉書(fb.me/NuanNuanShuWu)貼文指,漢寶德老師昨晚逝世,「看著漢老師的照片,還是覺得這不太像是真的。願他老人家在天上一切平靜安好。」
暖暖出過漢寶德3本書,9月底出版漢寶德的《漢寶德:境象風雲‧寫藝人生》,是漢寶德一生完整的傳記,本書由建築師黃健敏、暖暖主編歐陽瑩編輯。黃健敏表示,他從漢寶德的秘書聽聞漢寶德昨晚往生,覺得很遺憾與突然。
歐陽瑩表示,漢寶德的生命歷程大概可以以10年為一周期,例如他曾在東海大學待了約10年,後來曾短暫去國外,返國後籌備自然科學博物館,還請來國外藝術家設計;之後他籌備台南藝術大學,並擔任南藝大創校校長,卸任後又籌備世界宗教博物館,也擔任首任館長。
暖暖書屋還曾於去年、前年分別出版漢寶德的《建築.歷史.文化》、《建築.生活容器》2本書;歐陽瑩說,前者主要談修復古蹟的理念,漢寶德認為修復古蹟不是復原就好了,還要更改一些東西,如改善防震,後者主要談台灣當代建築。(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知名建築學者漢寶德昨晚逝世,享壽80歲。漢寶德1934年生,畢業於台灣省立工學院(現成功大學)建築系,並赴美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回台後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台南藝術學院(現台南藝術大學)校長,是國內知名建築教育學者。
曾出版漢寶德回憶錄的暖暖書屋今在臉書(fb.me/NuanNuanShuWu)貼文指,漢寶德老師昨晚逝世,「看著漢老師的照片,還是覺得這不太像是真的。願他老人家在天上一切平靜安好。」
暖暖出過漢寶德3本書,9月底出版漢寶德的《漢寶德:境象風雲‧寫藝人生》,是漢寶德一生完整的傳記,本書由建築師黃健敏、暖暖主編歐陽瑩編輯。黃健敏表示,他從漢寶德的秘書聽聞漢寶德昨晚往生,覺得很遺憾與突然。
歐陽瑩表示,漢寶德的生命歷程大概可以以10年為一周期,例如他曾在東海大學待了約10年,後來曾短暫去國外,返國後籌備自然科學博物館,還請來國外藝術家設計;之後他籌備台南藝術大學,並擔任南藝大創校校長,卸任後又籌備世界宗教博物館,也擔任首任館長。
暖暖書屋還曾於去年、前年分別出版漢寶德的《建築.歷史.文化》、《建築.生活容器》2本書;歐陽瑩說,前者主要談修復古蹟的理念,漢寶德認為修復古蹟不是復原就好了,還要更改一些東西,如改善防震,後者主要談台灣當代建築。(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漢寶德「漢寶德談美」台北: 聯經
授權版《美,從茶杯開始》取自 篇名"美要從茶杯開始" 廣西師大出 版 社 2006
美,從茶杯開始
底下為大陸資料( 英文HC已改正分段隨意):
簡介
這是一部美學著作。建築大師漢寶德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最接近生活的美感出發,自日常隨處可見的杯子器皿談起,並將美感歸結為“文明的基石”, “人類尊嚴所系”,“一種文化力量”。文中更不時流露出對於民眾對美體認不足的擔憂,體現了一個文化大家的憂患意識和人文關懷。作品更以真摯、懇切的文字,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我們闡釋美,為我們辨析美,幫我們認識美,引領我們敲開美的大門。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年生。臺灣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國立”自然拉學博物館館長、台南藝術學院院長。現為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著作有《為建築看相》、《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建築的精神向度》、《建築、社會與文化》、《漢寶德談美》、《給青年建築師的信》等。
導 語
這是一部美學著作。建築大師漢寶德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最接近生活的美感出發,自日常隨處可見的杯子器皿談起,並將美感歸結為“文明的基石”,“人類尊嚴所系”,“一種文化力量”。文中更不時流露出對於民眾對美體認不足的擔憂,體現了一個文化大家的憂患意識和人文關懷。作品更以真摯、懇切的文字,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我們闡釋美,為我們辨析美,幫我們認識美,引領我們敲開美的大門。
前 言
藝術教育救國論俗話說,“賣瓜的說瓜甜”,從事哪一行的人總以為哪一行對國家社會最為重要,似乎是一個道理。這一方面說明從業者的態度很認真,由於認真才會自重,因為所有的從業者的嚴肅態度幾乎都落實到對人生、社會的使命感。其次,因為認真的從業者過於專注於自己的行業,不免坐井觀天,看不到國家、社會的全面。由於專注過深,有時不免以為少了自己是國家的損失。在外人看來,不無自我膨脹的感覺。我在文首說這段話,因為我相信讀者看了本文的題目,不免會有同樣的感覺。教育救國論已經顯得有些誇張了,藝術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所占比重極小,甚至藝術教師們都自以為是教育體系中配角的配角,藝術教育怎麼與救國扯上關係呢?這不是自我膨脹是什麼?
我寫本文,絕對不是故作驚人之語,而是經過近二十年的深思熟慮,深信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才落筆的。若沒有我們目前所面臨的經濟困境,我還是會放在心裏的。西方產品的內在品質:美感首先我要指出,我不是教育家,也不是藝術家,更不是藝術教育家。只是我的專業使我對文化與社會的課題發生濃厚的興趣。而直接產生心靈衝擊的就是藝術教育的成效。我自離開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的崗位,就對民眾美育的重要性有日漸深重的感覺,但是並沒有適當的表達機會。我的體會主要是,民眾普遍的美感水準過低,已經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可是關涉到社會發展的大題目,哪有我置喙的餘地? 記得我第一次公開表達我的想法,是在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任內。羅雲平校長招待工業界的領袖,要我作陪,記不得為什麼需要我說幾句話。我抓住機會表示,希望工業界的發展可以建立在創造與美感上。
臺灣的製造業要能具競爭力,脫離代工的卑微地位,非把基礎建立在全民美育上不可。我當時尚不到五十歲,滿頭亂髮,所以說這些話得不到任何迴響是很自然的。後來籌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我也曾向施啟揚先生表示,我的興趣在藝術教育。也沒有得到正面的回答。經過若干年的博物館的籌備工作,朋友們似乎都知道我對藝術教育的興趣。但他們誤以為我所說的藝術教育是指專業藝術教育,那就是我奉命籌備台南藝術學院的原因。因此我實在是一個嚮往全民藝教工作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人。藝術教育既不是我的專業,又一直擺在我的心裏,直到退休之後才花比較多的時間做具體的思考。作為一個建築師,我在中年時遍游歐洲先進國家,感受到他們在環境與日常器物上的美感是普遍的,其水準為我們所遙不可及。為什麼?
這是一直縈繞在我腦中的問題。我們曾經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家,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何以到今天淪落至此?這是我對文化感到興趣的原因。首先那是因為上百年的現代化運動把古老的價值推翻了。累積了千年以上的生活文化完全成了古董,已經為我們的現代生活所拋棄。我們要從頭開始,學習西方文明,古老的生活文化只能作為參考而已。開始時只有拼經濟,要想辦法戰勝貧窮與饑餓,逐漸與西方的生產方式接軌。自設計專業者的觀點,發現西方的產品有一種內在的品質是我們所做不到的,那就是美感。他們的美感從哪里來的?是自西方文明傳承下來的嗎?我開始是這樣相信的。
西方自文藝復興以降,五百多年的不斷續傳統似乎應該是西方民族氣質的根基。我當時認為,歐洲在18世紀發生的工業革命很圓滿地接續了他們的人文傳統,融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西方文明。 借藝術教育使民眾擁有審美能力那時候,我主張推動大眾藝術教育,也就是美育,是想以教育的手段接上西方文明的精神生活品質。可是要怎麼做,並沒有明確的看法。所以我很希望主管教育的部門交付我一個任務,研究美育推行的有效途徑。我的想法未被採納,只好去籌畫自然科學博物館,就利用這個機會去推動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我要求科博館除了普及大眾科學外,要成為一個美的殿堂,使來館的群眾感染到美的氣息,進而提高他們審美的動機。過了幾年,我發現這個 “潛移默化”的辦法需要漫長的時日,解決不了急切的問題。這時候,臺灣經濟快速成長,已經到了發展的瓶頸。大家都對經濟發展極度重視,我卻覺得如果我們的精神生活品質與財富不成比例,前途是堪虞的。臺灣不能只是一個代工的次工業地區。怎麼尋求突破呢? 我再到西方經驗中去找。我隱約地知道,西方列強在18、19世紀有教育救國的觀念。我查資料,才知道他們在藝術教育,也就是他們稱為公立學校的“圖畫”課上,曾下過很大的工夫。
西方國家人民有今天的素質,除了有深厚的傳統之外,是經過教育的努力得來的。工業革命本來是在英國產生的,照說歐洲的現代化應該以英國為領袖才是。可是當時的情形並非如此。在市場上法國很明顯地領先。今天我們所熟悉的世界博覽會,是從19世紀開始的,其目的就是使工業國家把產品集中在一起,互相比較、切磋,以求進步。1851年在倫敦舉辦了博覽會,海德公園的水晶宮就是當時的會場。這個博覽會使英國人大感困窘,因為英國的工業產品被視為低俗、粗鄙,無法與法國或德國的產品相比。會後英國政府與學術界進行了反省。這就是著名的、由莫里斯(William Morris)發起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Arts & Crafts Movement)。在教育上,加強公立學校的圖畫課教學,使國民普遍擁有審美的能力與從事工業生產的準備,成為一種國策。學術界的羅斯金(JohnRuskin)批評工業產品的粗陋,懷念中世紀手工藝的美質,對於工業產品的提升有促進作用。自此我才明白,西方現代工業產品的水準不是由西方傳統自然傳承而來,他們同樣面對產業轉型的問題。為了克服轉型期的困難,他們求助於藝術教育。這是因為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在風格上雖有所改變,但都是熟練的工人的手工藝,供奉貴族階級之用。而工業化之後,則為機器大量生產供大眾之用。
在1920年代,德國的包豪斯(Bauhaus)正式把手工藝的品質統合到機器工業之前,歐洲在大眾教育上已經努力了近一個世紀了。 圖畫教育有意想不到的妙用美國在19世紀末葉也已經工業化,但其產品完全沒有競爭力,無法進入歐洲市場。而英國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情況已大有改善。1867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上,美國人如大夢初醒,新英格蘭的紡織品擋不住歐洲產品進入美國市場。他們開始向英國學習,才發現英國人的秘密武器就是在公立學校中提供圖畫教育。先設立藝術師範學校,培養專職藝術教師。1870年,麻省通過了圖畫法案,超過五萬人口的市鎮,對成年男女及兒童實施強制性的圖畫教育。開自此始了美國往後幾十年的與歐洲競爭的藝術教育發展史。 當科技發達時感性的需求也大幅提高 “圖畫”這種在今天看來很幼稚的藝術,怎能擔得起那樣的重任呢?它確實曾經使德國產品領先歐洲各國,是各國在產品品質競爭上的國力基礎。 “圖畫”就是drawing,這個英文字有兩個意思,一是徒手畫(freehand drawing),就是用鉛筆寫生,畫自然界美麗的東西。因為要逼真,要美,所以可以訓練觀察力,同時提高審美的能力。在徒手畫中,西方美學重要的比例觀念就學到了。二是用器畫,就是使用尺子與圓規畫圖案。這種圖畫有些近似於工程圖,在這種課程裏,可以學到認識工程圖樣,學習圖案中的秩序、規律,變化中有統一的美感,近似於今天的平面設計。
在今天,我們已不承認這些是藝術教育的內容,我們想到的是貴族式的文化生活素養。在當時,他們把教育分為紳士的教育與國民的教育,我們所談到的內容是他們國民教育中的藝術教育,在他們看來,這就是以救國為目的的藝術教育。在我大體上瞭解了歐洲與美國19世紀藝術發展的情形後,才明白為什麼西方國民有普遍的審美素養,有較高的產品設計能力。他們花了至少一個世紀,通過國民教育來完成這一轉型的過程,實在值得我們參考。美國的藝術教育到20世紀20年代後開始進入另一個時代,也就是自由發展的時期。而在同時期的德國則有包豪斯的成立,結合了藝術與設計的教學,把工業產品的藝術化推上高潮,造就了德語國家幾十年工業藝術界領先的地位。
到了20世紀中葉以後,美國在這方面大幅落後於歐洲,只能在大眾化的文化產業上具有領導地位。美國雖然在80年代後現代藝術與設計風格出現後,才以新的面貌領先歐洲,但整體說來,在與生活相關的藝術上,仍然落後歐洲甚多。品位高雅的人士仍以使用歐貨為多。現代化以來,我們因為沒有經過這一段轉型的過程,在創造與美感兩方面都屬於第三等,遠不如美國。因此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廉價勞工的代工工業上。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成為具有創造力的,有自己風格,受世界先進國家尊敬的新興工業地區?
在過去有科學救國論,今天則力倡知識經濟,都是從科學發展來強化國力的觀點。在今天的科技時代裏,這是無可爭議的。然而只講科學是不夠的。當科技發達的時候,感性的需求也大幅提高,因此談到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實在是一種感性經濟。自此角度來說,這是一種藝術救國論,實不為過。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同樣重要為了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個別振興方案是成不了大事的。我們不但需要一些有創意的產業計畫,更需要一個全民藝術教育計畫,把民眾的視覺品質提高到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標準。希望人人都有創造與審美的能力,也有欣賞的眼光。有人說,臺灣太小,市場狹窄,不足以發展有創造性的產業。自歐洲的例子來看,這是不正確的。臺灣的面積狹小是不錯的,但以人口來說,則超過歐洲很多國家,是瑞典的三倍。為什麼瑞典可以支持創意性產業而臺灣不能?如果臺灣的兩千三百萬人都有高水準產品的需求,其實市場是很大的。以此為基礎向世界推展,一定可以如瑞典的工業一樣走上全球市場。問題是我們的民眾只有極少的一部分具有審美的水準,這少部分的人都是外國產品的顧客。要使大部分的民眾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必需普及藝術教育,而且要自師資的培養開始。
很多人認為臺灣等不及。可是如果認識了藝術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與科學教育有同樣的重要性,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執政者一定會想出有效率的辦法,在最短的期間內實現民眾藝術教育普及的政策。如果認為需要的時間太長,則應該想想過去我們已浪費太多時間了。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一旦下定決心,再遲也不過十年八年,快則三年五年即可見效。然而遲疑不肯下手,很可能會落於人後,到時候,再懊悔也來不及了。問題是,人們是否認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目錄
藝術教育救國論(代序)1
我為什麼要談美
我為什麼要談美2
藝術與美之間13
好看就是美24
美,需要距離嗎?34
生命的美感42
先學著張開眼睛
什麼是古典美?52
美是精神,不是物質62
美育的有效途徑72
先學著張開眼睛80
西方國民美育的經驗89
一脈相承的審美觀97
美感不是美學
美與感官108
品位與美感118
合目的性之美127
美感不是美學136
美的判斷才需要距離147
自然美與大自然的美155
恬適生活之美167
美要從茶杯開始
美要從茶杯開始178
時髦與美感184
裝飾是美嗎?193
素樸之美202
奇與美216
抽象美的世界
抽象美的世界226
再談抽象之美238
意境之美24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