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東海建築系的20名新生中,就有3位女士,而且據說有第一志願的,聯考高分。黃、張兩女士跟我比較有"講話",黃有哥哥也是學建築的:黃健敏,後來發表許多建築照片、文章。約30多年過去,我才在漢先生的書法展遇到他(微雨中的百貨公司的廊下),或許經時瑋介紹,與關華山和他打招呼,還"鼓勵"靦腆"的黃兄多寫......
2014年,妻參加漢先生八十壽慶餐會,帶回的資料中有本黃兄的新作。我大體都讀過,是至今編輯最好的漢先生作品集:
http://hcbooks.blogspot.tw/2008/07/blog-post_04.html
漢清:
傳上漢先生八十壽慶餐會資料,
請小燕轉知她班上同學,
近日內再聯絡確定人數!
謝謝!
時瑋
最近漢寶德先生80大壽, 東海建築系學生給他熱烈的慶祝會。
*今天讀了上篇,才知道 Google Ngram Viewer有5百多萬本的書,可以找人; 名單等的百來年引用趨勢圖:我找了心中的一些"英雄", 不過誠如上文說的,那些了不起的經濟學家都"俱往矣"!
目前中文才開始,所以用"汉宝德"找: 無 (11.25補,據說北京的三聯於2014年出版漢先生的文集。)
黃健敏
這篇文章或許曾經貼上公開過
再貼一次 讓大家更加了解漢先生
編後記 另類的回憶錄 黃健敏
一九六O年東海建築創系,系主任陳其寬引進了基本設計課程作為新鮮人的入門,這個師承「包浩斯-哈佛」的課程,相較於仍以圖學為基礎的老牌成大建築系,不啻是台灣建築教育的一大突破,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儼然與世界接軌了!漢寶德在台南工學院建築工程系,初階學習還是布雜傳統,從他當年的習作就是佐證。
一九六一學年漢寶德以講師身分在東海建築任教,開設西洋建築史的課程,一九六二學年增授建築設計與中國建築史。當年度的基本設計課程由胡宏述接手。就建築設計教學的體驗,他撰寫了「談建築系二年級設計教學」一文,發表於《百葉窗》第四卷第一期,該文後收錄於建築的精神向度(境與象出版社,一九七一年六月)。一九六七年漢寶德留學歸來,接替胡兆輝出任第三屆東海建築系主任,除了設計課之外,還講授進代建築史;同時與經濟系、社會系、政治系合作,規劃了都市計劃課程,將建築跨領域至環境設計。對於較建築尺度更大的都市,早在求學時期他已關切有興趣,大學畢業論文就翻譯了被譽為美國建築評論之父劉易士‧孟福(Lewis Mumford,1895-1990)的《都市文化》(The Culture of Cities, 1938)的末兩章 。
重回大度山,教學的同時創辦境與象雜誌,塑造了東海建築的黃金時代,也為台灣建築暨建築教育開啟漢寶德的風雲年代。七○年代初,由於負責板橋林家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漢先生以學術暨科學的態度從事,從此為台灣的古蹟維護創造典範。繼而負責彰化孔廟的調查與修復,研究古蹟的心得,為早年幾何型的建築設計開拓新境。循著歷史性的地域主義,將傳統建築的語彙納入設計,從一九八○年彰化縣立文化中心以降,至二○○五年慈航堂,有系列性的成果。戰後台灣的情勢,使得政府力圖以國族主義的大傳統鞏固政權,在建築層面莫不以大屋頂的形式呈現,至一九八○年中正紀念堂落成方歇。在此之前,關切建築現代化的知識人士或撰文批判,或透過作品宣揚。漢寶德未曾缺席,從建築雙月刊雜誌至境與象雜誌都有相關文章,對建築本土意識的建立有深遠之影響。而救國團系列建築作品,正反映了漢先生的心路歷程,感念救國團主任宋時選所給予的機會,使得理念能夠實踐,二○○六年獲國家文藝獎建築獎,漢先生特邀請宋時選為頒獎人,突顯建築家與業主之間的深厚情誼。
漢寶德的精彩人生,當然不侷限於建築界,《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一年八月)一書為歷史留下珍貴的記錄。然而閱畢全書,有淺嘗即止之嘆。二○一二年回憶錄增訂,添加了兩章。因為曾為漢先生編過多本書之經驗,當時我就構思匯編漢先生自撰的文章,他人的訪談等等,成為另類的回憶錄,進一步地詮釋《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的諸般事蹟,以表彰傳主的貢獻與影響。
第十屆國家文藝獎建築獎頒予漢寶德,獲獎的理由是:
漢寶德先生之建築創作貢獻卓著,他對城市及居住環境的社會、經濟、政治層面及其文化內涵均有獨到的見解。漢先生數十年來持續建築創作、建築教育、建築著作、文化評述,乃至藝術教育等,他的思想、著作、人品、藝術修養各方面均具標竿性,對廣大民眾及年輕學子有深遠的影響力。
漢先生在諸多領域的豐功偉業,委實難以周全的涵蓋。本書內容謹以東海建築為始,止於宗教博物館,旁涉作品與著作。初稿甚多,如今是刪除四分之一內容的結果。不過初稿就未將古蹟保存與美感教育兩項輯入,古蹟保存部份,我另編輯了兩本專書﹕《建築、歷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暖暖書局,二〇一三年八月)與《倚窗細吟建築》(藝術家出版社,二O一四年九月),可供參考輔閱。美感教育部份,自二○○八年擔任文建會生活美學推動委員會召集人,至二○一三年教育部主導「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踐計畫」,出任核心規劃小組召集人,前段的成效在增訂版的《築人間》第十五章「美感人生」已略有所記述,並且漢先生就此主題業已撰著《談美》(聯經出版社,二○○七年一月)等四本書,深信還會相關的著作問世,這尚是進行式,所以暫不將此主題納入。
這本另類的回憶錄,透過傳主的生平事蹟,寄望漢先生的理想能被更多人瞭解,他的理想能由更多人同心協力達成、深化!
漢寶德大學時期的習作
謝 誌
本書編輯過程中蒙下列人士協助:
東海大學建築系老師 關華山
東海大學建築系老師 羅時瑋
東海大學建築系老師 阮偉明
東海大學建築系前系主任 詹耀文
漢光建築師事務所前設計師 登琨艷
漢寶德先生辦公室秘書 彭俐萍
宗教博物館執行長室副執行長 范敏真
聯經出版社叢書主編 邱靖絨
建築情報社 胡弘才
特致謝忱!
內人朱光慧,負責整理所有文字稿暨初校工作,是幕後的大功臣,衷心表達感激!
*****
這篇漢寶德 (Han Pao-teh)寫藝人間差點忘記放在那一blog
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 《討論區》羅時瑋來我處 一齊參加1400老漢 世界宗教博物館退休「寫藝人間-漢寶德書法展」6/25開展!
我可能在1973年到過漢老師東海家中 三十多年來在南園和科學博物館都領勝受他的建築
更重要的是讀過他許多"也行"的專欄和報導文學
我和羅老師說 他是"末代文人" 不過作為組織領導人 他也是讀樹一幟的 頗有春風化雨之勢感謝漢老師在他新辦公室是與我們談天並送一冊寫藝人間會後送羅老師和關懷華山老師夫婦到車站 建築師漢寶德 書法展現結構美
吳垠慧/台北報導 (20080625)
一般人熟知的文化界大老漢寶德,是建築家、博物館館長、大學校長、美學教育家以及文化評論家。但外界鮮少知道,漢寶德還是位書法家,他寫書法的資歷已有 廿年。如今他的書法作品首度對外發表,在世界宗教博物館推出「寫藝人間:漢寶德書法展」,四十八幅「漢式書法」正式亮相。
漢寶德 的書法不以哪種字體流派的傳承自居,他以隸書為主要基礎,再加以變化出個人的風格。書法之於漢寶德,就像在玩一場筆、墨、水、紙之間的遊戲,展現的是他個 人的藝術涵養和美感品味的體會。也許出自漢寶德深厚的建築學養背景,他認為:「書法是生動的建築,建築是立體的書法。」
「書法是很有趣的紙上運動,很能滿足人內心潛在的塗鴉欲望。」漢寶德說,他從五十五歲才開始學寫字,一開始決定從隸書著手,因為橫平豎直,要能靜下心來,安頓好身體和精神,才能寫得像樣。「剛開始那幾年,老寫不好,我檢討原因,覺得是雜事纏身,不免心浮氣躁。」
Built in 1999, the Human Rights Memorial Park near the Oasis Village has also become part of the culture park. Designed by Taiwanese architect Han Pao-teh (漢寶德), the Memorial Park is known for its Human Rights Monument, the first one in Asia.
On the monument is a verse written by poet Bo Yang (柏楊): “In that era, mothers cried night after night over their children imprisoned on this island.”
深思
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
這篇文章或許曾經貼上公開過
再貼一次 讓大家更加了解漢先生
編後記 另類的回憶錄 黃健敏
一九六O年東海建築創系,系主任陳其寬引進了基本設計課程作為新鮮人的入門,這個師承「包浩斯-哈佛」的課程,相較於仍以圖學為基礎的老牌成大建築系,不啻是台灣建築教育的一大突破,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儼然與世界接軌了!漢寶德在台南工學院建築工程系,初階學習還是布雜傳統,從他當年的習作就是佐證。
一九六一學年漢寶德以講師身分在東海建築任教,開設西洋建築史的課程,一九六二學年增授建築設計與中國建築史。當年度的基本設計課程由胡宏述接手。就建築設計教學的體驗,他撰寫了「談建築系二年級設計教學」一文,發表於《百葉窗》第四卷第一期,該文後收錄於建築的精神向度(境與象出版社,一九七一年六月)。一九六七年漢寶德留學歸來,接替胡兆輝出任第三屆東海建築系主任,除了設計課之外,還講授進代建築史;同時與經濟系、社會系、政治系合作,規劃了都市計劃課程,將建築跨領域至環境設計。對於較建築尺度更大的都市,早在求學時期他已關切有興趣,大學畢業論文就翻譯了被譽為美國建築評論之父劉易士‧孟福(Lewis Mumford,1895-1990)的《都市文化》(The Culture of Cities, 1938)的末兩章 。
重回大度山,教學的同時創辦境與象雜誌,塑造了東海建築的黃金時代,也為台灣建築暨建築教育開啟漢寶德的風雲年代。七○年代初,由於負責板橋林家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漢先生以學術暨科學的態度從事,從此為台灣的古蹟維護創造典範。繼而負責彰化孔廟的調查與修復,研究古蹟的心得,為早年幾何型的建築設計開拓新境。循著歷史性的地域主義,將傳統建築的語彙納入設計,從一九八○年彰化縣立文化中心以降,至二○○五年慈航堂,有系列性的成果。戰後台灣的情勢,使得政府力圖以國族主義的大傳統鞏固政權,在建築層面莫不以大屋頂的形式呈現,至一九八○年中正紀念堂落成方歇。在此之前,關切建築現代化的知識人士或撰文批判,或透過作品宣揚。漢寶德未曾缺席,從建築雙月刊雜誌至境與象雜誌都有相關文章,對建築本土意識的建立有深遠之影響。而救國團系列建築作品,正反映了漢先生的心路歷程,感念救國團主任宋時選所給予的機會,使得理念能夠實踐,二○○六年獲國家文藝獎建築獎,漢先生特邀請宋時選為頒獎人,突顯建築家與業主之間的深厚情誼。
漢寶德的精彩人生,當然不侷限於建築界,《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一年八月)一書為歷史留下珍貴的記錄。然而閱畢全書,有淺嘗即止之嘆。二○一二年回憶錄增訂,添加了兩章。因為曾為漢先生編過多本書之經驗,當時我就構思匯編漢先生自撰的文章,他人的訪談等等,成為另類的回憶錄,進一步地詮釋《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的諸般事蹟,以表彰傳主的貢獻與影響。
第十屆國家文藝獎建築獎頒予漢寶德,獲獎的理由是:
漢寶德先生之建築創作貢獻卓著,他對城市及居住環境的社會、經濟、政治層面及其文化內涵均有獨到的見解。漢先生數十年來持續建築創作、建築教育、建築著作、文化評述,乃至藝術教育等,他的思想、著作、人品、藝術修養各方面均具標竿性,對廣大民眾及年輕學子有深遠的影響力。
漢先生在諸多領域的豐功偉業,委實難以周全的涵蓋。本書內容謹以東海建築為始,止於宗教博物館,旁涉作品與著作。初稿甚多,如今是刪除四分之一內容的結果。不過初稿就未將古蹟保存與美感教育兩項輯入,古蹟保存部份,我另編輯了兩本專書﹕《建築、歷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暖暖書局,二〇一三年八月)與《倚窗細吟建築》(藝術家出版社,二O一四年九月),可供參考輔閱。美感教育部份,自二○○八年擔任文建會生活美學推動委員會召集人,至二○一三年教育部主導「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踐計畫」,出任核心規劃小組召集人,前段的成效在增訂版的《築人間》第十五章「美感人生」已略有所記述,並且漢先生就此主題業已撰著《談美》(聯經出版社,二○○七年一月)等四本書,深信還會相關的著作問世,這尚是進行式,所以暫不將此主題納入。
這本另類的回憶錄,透過傳主的生平事蹟,寄望漢先生的理想能被更多人瞭解,他的理想能由更多人同心協力達成、深化!
漢寶德大學時期的習作
謝 誌
本書編輯過程中蒙下列人士協助:
東海大學建築系老師 關華山
東海大學建築系老師 羅時瑋
東海大學建築系老師 阮偉明
東海大學建築系前系主任 詹耀文
漢光建築師事務所前設計師 登琨艷
漢寶德先生辦公室秘書 彭俐萍
宗教博物館執行長室副執行長 范敏真
聯經出版社叢書主編 邱靖絨
建築情報社 胡弘才
特致謝忱!
內人朱光慧,負責整理所有文字稿暨初校工作,是幕後的大功臣,衷心表達感激!
*****
這篇漢寶德 (Han Pao-teh)寫藝人間差點忘記放在那一blog
漢寶德 (Han Pao-teh)寫藝人間
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 《討論區》羅時瑋來我處 一齊參加1400老漢 世界宗教博物館退休「寫藝人間-漢寶德書法展」6/25開展!
我可能在1973年到過漢老師東海家中 三十多年來在南園和科學博物館都領勝受他的建築
更重要的是讀過他許多"也行"的專欄和報導文學
我和羅老師說 他是"末代文人" 不過作為組織領導人 他也是讀樹一幟的 頗有春風化雨之勢感謝漢老師在他新辦公室是與我們談天並送一冊寫藝人間會後送羅老師和關懷華山老師夫婦到車站 建築師漢寶德 書法展現結構美
吳垠慧/台北報導 (20080625)
|
一般人熟知的文化界大老漢寶德,是建築家、博物館館長、大學校長、美學教育家以及文化評論家。但外界鮮少知道,漢寶德還是位書法家,他寫書法的資歷已有 廿年。如今他的書法作品首度對外發表,在世界宗教博物館推出「寫藝人間:漢寶德書法展」,四十八幅「漢式書法」正式亮相。
漢寶德 的書法不以哪種字體流派的傳承自居,他以隸書為主要基礎,再加以變化出個人的風格。書法之於漢寶德,就像在玩一場筆、墨、水、紙之間的遊戲,展現的是他個 人的藝術涵養和美感品味的體會。也許出自漢寶德深厚的建築學養背景,他認為:「書法是生動的建築,建築是立體的書法。」
「書法是很有趣的紙上運動,很能滿足人內心潛在的塗鴉欲望。」漢寶德說,他從五十五歲才開始學寫字,一開始決定從隸書著手,因為橫平豎直,要能靜下心來,安頓好身體和精神,才能寫得像樣。「剛開始那幾年,老寫不好,我檢討原因,覺得是雜事纏身,不免心浮氣躁。」
Built in 1999, the Human Rights Memorial Park near the Oasis Village has also become part of the culture park. Designed by Taiwanese architect Han Pao-teh (漢寶德), the Memorial Park is known for its Human Rights Monument, the first one in Asia.
On the monument is a verse written by poet Bo Yang (柏楊): “In that era, mothers cried night after night over their children imprisoned on this island.”
深思
君子觀居身無兩全 知處境兩無得
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