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Roland Barthes 一些作品

Five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Roland Barthes

Roland Barthes was a quintessentially French intellectual who became internationally famous with his sprightly, witty and uncompromising essays on photography and popular culture. Born in 1915 he was at the centre of French intellectual life for three decades.

1. A Taste for Steak


Roland Barthes’ essays, collected under the title “Mythologies” dissected the ideological meanings behind the ephemera of the popular culture of his day. His topics included plastic, strip tease, wrestling, steak and chips and “the new Citroen.”

2. Uncovering the ‘ideological abuse’ concealed in packets of soap flakes


Barthes was analysing a world of booming consumerism in which French housewives could choose from a greater range of detergents than ever before. He hoped that his essays would uncover the ‘ideological abuse’ concealed in packets of soap flakes. For Barthes the function of the mythologist is to counter myths by exposing them as lies.

2. Smoke and Mirrors?


Barthes was an enthusiastic smoker of Havana cigars. He enjoyed the fact he was brandishing ‘a bourgeois emblem’ and would enthusiastically gesture with it to make his point.

4.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The man who had done more to demythologise the power of advertising than anyone alive died on 26th March 1980, one month after being hit by a speeding laundry truck. On its side was, of course, an advertisement for the laundry.

5. Lunching On The Left Bank


The lunch that Barthes attended before his fateful encounter with the laundry truck was hosted by the future French President Francois Mitterrand.

21st Century Mythologies dissects the popular culture of our era in the spirit of Roland Barthes, starting with thescrew-top wine bottle.

 《巴爾特文集‧文藝批評文集‧何謂批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頁310
 將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翻譯成"文學時報增刊"很可能錯誤---所謂"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The_Times_Literary_Supplement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or TLS, on the front page from 1969) is a weekly literary review published in London by News UK, a subsidiary of News Corp.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Experimental Literature

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041557000X
Joe Bray, ‎Alison Gibbons, ‎Brian McHale - 2012 - ‎Literary Criticism
Two of Barthes's three essays, which initially fueled the polemic, appeared in English ... in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and Modern Language Notes in 1963.

Barthe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Google Books Result

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0191577545
Jonathan Culler - 2002 - ‎Philosophy
In 1963 Barthes published essays on contemporary criticism in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and the American journal Modern Language Notes informing his ...


 ******
Roland Barthes《巴爾特自述片斷真理與穩定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頁73
坡說過 (Eureka) 「真理存在於穩定性之中。」因此,不能承受穩定性的人﹑,便把真理之倫理學置之身外。一旦語詞、命題、觀念採取和過渡到固定狀態、俗套狀態 (俗套意味著固定),他就把它們放棄。


Poe原文是英文,中譯本從法文轉譯,所以穩定性可能指consistency…..


It is, perhaps, in no little degree, however, our propensity for the continuous -- for the analogical -- in the present case more particularly for the symmetrical which has been leading us astray. And, in fact, the sense of the symmetrical is an instinct which may be depended upon with an almost blindfold reliance. It is the poetical essence of the Universe -- OF0,0 which, in the supremeness of its symmetry, is but the most sublime of poems. Now symmetry and consistency are convertible terms: -- thus Poetry and Truth are one. A thing is consistent in the ratio of its truth -- true in the ratio of its consistency. A Perfect consistency, I repeat, can be nothing but a absolute truth. We may take it for granted, then, that Man cannot long or widely err, if he suffer himself to be guided by his poetical, which I have maintained to be his truthful, in being his symmetrical, instinct. He must have a care, however, lest, in pursuing too heedlessly the superficial symmetry of forms and motions, he leave out of sight the really essential symmetry of the principles which determine and control them.

Poe 的這篇散文詩的前言令人震撼…….

Eureka - A Prose Poem

By: Edgar Allan Poe
(1848)
WITH VERY PROFOUND RESPECT,
THIS WORK IS DEDICATED
TO
ALEXANDER VON HUMBOLDT

PREFACE

To the few who love me and whom I love -- to those who feel rather than to those who think -- to the dreamers and those who put faith in dreams as in the only realities -- I offer this Book of Truths, not in its character of Truth-Teller, but for the Beauty that abounds in its Truth; constituting it true. To these I present the composition as an Art-Product alone:- let us say as a Romance; or, if I be not urging too lofty a claim, as a Poem.
What I here propound is true:- * therefore it cannot die:- or if by any means it be now trodden down so that it die, it will "rise again to the Life Everlasting."
Nevertheless it is as a Poem only that I wish this work to be judged after I am dead.
E. A. P.

http://xroads.virginia.edu/~hyper/poe/eureka.html

偶遇瑣記INCIDENTS 作家索萊爾斯SOLLERS ECRIVAIN ....
我贊成 "出版作者無意出版之書 是侵犯逝者私領域之圖利行為'說法

書名:哀悼日記. 原書名: Journal de deuil. 作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譯者:劉俐. 叢書系列:Neo Reading. 出版社:商周出版 ...


2005

我認為,個人經營管理之經驗,對於像W. E. Deming 這樣思想深刻的人,並不怎麼重要。因為,其實,每家公司的老闆之思想、公司的歷史、成員、行業、和國別等等,相差都是非常大的。所以,所謂的「管理經驗」,基本上,反而容易誤導讀者。
這樣的觀點,或許類似於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的著名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為甚麼就不能為每一種物體(HC按:公司當然更複雜)都建立一門新科學呢?建立一種適用於個體的、不再適用於整體的學說呢?」(《明亮的房間──攝影筆記》[La Chambre Claire: Note sur la Photographie]--台灣翻譯成《明室──攝影劄記》」

 

  La Tour Eiffel  Sade, Fourier, Loyola  Introducing Marquis De Sade

Opinion »
Op-Ed: Voting for Yesterday in France
Op-Ed: Voting for Yesterday in France
 

 這三人的多重文本交錯寫, 很有意思 。妳會覺得應該苦讀法文和古修辭學。

中國的漢譯本只用三篇: Sade/Fourier/Loyola,

Sade, Fourier, Loyola

封面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1/1 - 184 頁
In Sade/Fourier/Loyola, eminent literary theorist Roland Barthes offers a fascinating treatise on the nature of philosophical creation. Barthes examines the parallel impulses of Loyola, the Jesuit saint, Sade, the renowned and sometimes pornographic liber

Google books: 內容

 

 




BARTHES, ROLAND AND ANDRE MARTIN La Tour Eiffel,


(日)金森修《巴什拉:科學與詩》武青豔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2006,頁65一張圖:「人工性的極限—艾菲爾塔」。它的內文探討的是「技術‧工程反實在論」,意思令人費解。






BARTHES, ROLAND AND ANDRE MARTIN La Tour Eiffel, Delpire Editeur 1964, 這本書是圖文書,前33頁是Barthes 撰的文,34-90頁為照片集。










「我們也知道,尤其是在Gaston Bachelard的分析之後,這種有關升空的想像是多麼令人快意,多麼有助於人類生活、夢想,並可使自己和眾多生理功能中最令人愉悅的形象關繫在一起。」---- [法]羅蘭‧巴爾特《埃菲爾鐵塔》 (La Tour Eiffel) 李幼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頁29-30


原來可能是Gaston Bachelard的論文「天空與幻想」吧? (《巴什拉:科學與詩》頁163-70)






2009年4月1日 :今天才注意到它取名為設計者: Eiffel Tower: was dedicated in Paris; designed by bridge engineer Alexandre Gustave Eiffel, the open-lattice wrought iron masterpiece was the tallest structure in the world at the time (1889) 約在1990年,台灣的公視播過它的百年慶影片,相當精彩。妙的是我1-2年之後第一次到巴黎,竟然不俗到沒想去造訪它。(它的參觀人數是巴黎第一景點: 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 Paris, France) 在法國首都巴黎,各國遊客最為集中的旅遊景點無疑是艾菲爾鐵塔。登上艾菲爾鐵塔、俯瞰萬城之冠的巴黎風光,這是每一位來到巴黎的訪問者和遊人最大的心願。)



在追悼美國911事件周年,以及2008年7月初,慶祝法國當選歐盟主席(6個月)等場合,都是在塔的兩側射出兩道光柱來紀念。2008年的是藍色與黃金色。



Barthes 寫過日本這《符號帝國》。然而日本得臣服於艾菲爾塔,因為她在東京也一再地要與它「修‧破‧離」。


我有空再摘述這篇「艾菲爾塔洋賦」。

 

 2009/4/1

今天才注意到,取名為設計者。


Eiffel Tower: was dedicated in Paris; designed by bridge engineer Alexandre Gustave Eiffel, the open-lattice wrought iron masterpiece was the tallest structure in the world at the time (1889)

20080701

Next Tuesday, the Eiffel Tower will be lit up in the blue and gold colours of Europe. The event will mark France taking over the presidency of the EU for the next six months.

之前grad trip旺季見到不少朋友歐遊,去巴黎鐵塔下留倩影,但唔講唔知,原來影鐵塔都可能觸犯法例!官方網站有講明,夜晚鐵塔的燈光效果有版權,如果你未經准許夜晚影相分享,就可能已經侵咗版權都唔知咩事!弊喇,都未天黑!咁快著燈嘅!!

エッフェル塔、青く変身
2カ月間続く

写真
 6月30日、欧州連合(EU)旗の色に合わせて青くライトアップされたパリのエッフェル塔(UPI=共同)
【パリ1日共同】パリの観光名所エッフェル塔が6月30日夜、青くライトアップされた。
紺地に12の黄色い星を配した欧州連合(EU)旗をモチーフにした照明。フランスが7月からEUの議長国になるのに合わせ、普段はオレンジ色に浮かび上がるエッフェル塔が“変身”した。
このライトアップは2カ月間続く。(共同通信)


艾菲尔铁塔(La Tour Eiffel, Paris, France) 在法国首都巴黎,各国游客最为集中的旅游景点无疑是艾菲尔铁塔。登上艾菲尔铁塔、俯瞰万城之冠的巴黎风光,这是每一位来到巴黎的访问者和游人最大的心愿。

約在1990年台灣的公視播過它的百年慶影片 相當精彩


BARTHES, ROLAND AND ANDRE MARTIN La Tour Eiffel
, Delpire Editeur 1964, Hardcover.

此中文書印刷品質極差




埃菲爾鐵塔 La Tour Eiffel


  • 作者:[法]羅蘭‧巴爾特
    譯者:李幼蒸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目錄


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大事記
埃菲爾鐵塔技術資料
附論


讀讀最前面的談一段友誼....


羅蘭‧巴特:寫作的職業


作  者: (法)埃里克‧馬爾蒂

出版單位: 上海人民

出版日期: 2011


本書是羅蘭·巴特的一部比較權威的學術傳記。全書按時間順序對羅蘭·巴特一生的學術成就作了總結,並交待了他各時期寫作的背景等。

作者簡介:埃 裏克·馬爾蒂(Eric Marty),巴黎七大法國當代文學教授、公共知識份子。巴黎索邦大學文學博士。羅蘭·巴特思想的權威闡釋者。21歲時與羅蘭·巴特相識,隨後與其交往甚 密,成為巴特終生的摯友。2002年,編輯出版五卷本的《羅蘭·巴特全集》。其主要著作有:《羅蘭·巴特:寫作的職業》《羅蘭·巴特:文學與死亡的權利》 《拉康與文學》《阿爾都塞:一個無過程的主體》《與哲學家阿蘭·巴迪烏的爭論》。

圖書目錄:前 言回憶一段友誼 作品 介紹 《羅蘭·巴特全集》第一卷(1942—1961) 《羅蘭·巴特全集》第二卷(1962—1967) 《羅蘭·巴特全集》第 三卷(1968—1971) 《羅蘭·巴特全集》第四卷(1972—1976) 《羅蘭·巴特全集》第五卷(1977—1980)  論《戀人絮語》。關於影像的思考 (巴黎第七大學研討班,2005年2—6月)一、《戀人絮語/情話片段》與現代性  一個有疑問的明證  背景  孤獨  反現代性問題  想像界  傷心  想像界和閹割  “理論”和主體性  消遣  元語言  中性和元語言二、愛情話語與方法問題  1.此前的進程  2.想像界中的一種嚴密的想像話語的可能性條件  懸擱  話語/故事  愛情主體的“我”  3.話語和片斷  巴特的片斷  愛情話語中的片斷三、影像  關於影像的第一種描述  形態的秩序  損害  關於影像的第二種描述  巴特和薩特  作為複本的影像,作為虛無的影像  作為反語言的影像  影像和天堂  什麼影像?四、影像,物戀。被愛者  倒錯主體  母親  物戀的獨特影像  意義的戀人五、他者  被愛者,他人  他者,影像和不欲  彼與此六、清心寡欲  欲望  NVS




 2010/9
羅蘭‧巴爾特自述 Roland Barthes par Roland Barthes 作者:[法]羅蘭‧巴爾特譯者:懷宇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年05月01日

這是羅蘭‧巴爾特為色伊出版社“永恆的作家”叢書寫的有關他自己的一部著述,是一部非傳統意義上的自傳體著作。雖然作者一開始就讓我們把這本書當作“出自一位小說人物之口”,但我們還是通過這些文字大體了解了他的身世、生活經歷、個人志趣、寫作生涯和學術主張。

該書是作者第四個寫作階段即“道德觀念”階段的代表作品之一,以片斷的書寫方式和按片斷題名的字母順序進行排列的形式,為讀者組織了一部時間錯位、事件凌 亂、內在邏輯無序的奇書,力圖以此來解釋言語活動,通過語言的隨意性排列來探尋語言符號的深層寓意。書中還有作者自幼及長的大量珍貴圖片和一些手繪圖。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其一生經歷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 (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 蒙田以來法國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了研究社會、歷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 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了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系”,從而深刻地改變 了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歷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向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 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于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產對于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 其作品適合于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別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詳細資料

top
  • 叢書系列:羅蘭‧巴爾特文集
  • 規格:平裝 / 315頁 / 15cmX21cm / 普級 / 單色 / 初版
  • 出版地:大陸

目錄

top
照片
片斷
主動性與反應性
形容詞
愜意
類比的魔怪
黑板上

阿耳戈大船
傲慢
腸卜僧的動作
認同,不是選擇
真實與論斷
無定所
回指性
掛車
當我玩捉人游戲的時候
姓氏
關于愚蠢,我只能說
喜愛一個念頭
年輕的資產階級姑娘
愛好者
布萊希特對于羅蘭‧巴爾特的指責
對于理論的要挾
夏洛特
電影的實在性
尾句
重合
對比就是理智
真理與穩定性
與什麼同時代?
對于契約的含混歌頌
不合時宜
我的軀體只在……存在
多元軀體
肋骨
不可思議的意象曲線
價值——詞語的偶聯
兩種夾生
分解與破壞
H仙女
朋友們
特權關系
超越之超越
第二等級與其他
外延作為言語活動的真實
他的嗓音
突出顯示
辯證法
多元,區別,沖突
分解的嗜好
彈鋼琴,指法
不佳的對象
多格扎與反多格扎
分散性
意義含混
側斜著
回音室
寫作從風格開始
空想有何用
作家作為幻覺
新的主體,新的科學
親愛的艾麗絲,是你嗎?
簡潔
標志,插科打諢之事
傳播者的社會
時間安排
私生活
實際上
情欲與戲劇
審美話語
人種學意圖
詞源
暴力、明顯、本性
排斥
塞里娜與弗洛拉
排除意義
幻覺,而非夢想
一種庸俗的幻覺
返回,就像是鬧劇
疲倦與清新
虛構
雙重外在形象
愛情,即瘋狂
模擬寫作
是傅立葉還是福樓拜?
片斷的圈子
片斷就像是幻覺
從片斷到日記
草莓酒
法蘭西人
打字錯誤
意義的波動
奔跑式的歸納推理
左撇子
觀念的動作
淵源
對于各種算法的愛好
如果我不曾讀過
變異論與暴力
孤獨中的想象物
虛偽?
念頭,就像是享樂
不被賞識的觀念
句子
意識形態與審美
想象物
花花公子
何謂影響?
靈巧的工具
暫歇︰回想
蠢貨?
寫作的機器
空腹
吉拉里的信
作為享樂的悖論
令人狂喜的話語
填補
對詞語下工夫
對于言語活動的懼怕
母語
不純正的詞匯
我愛,我不愛
結構與自由
可接受的
可讀的,可寫的及在此之外的
文學作為套數
關于自我的書
饒舌
清醒的表白
結婚
對童年的記憶
清晨
美杜莎
阿布‧諾瓦斯與隱喻
語言學的寓意
偏頭疼
過時
重要詞語的柔弱性
女舞蹈家的腿肚子
政治與道德
詞語與時髦
詞語與價值
詞語與顏色
神力詞語
過渡詞
中間性詞語
自然性
新的與新式的
中性
主動性與被動性
適應
神意
事物進入話語之中
氣味
從寫作到作品
“大家都知道”
模糊與透明
反襯
起源的破壞
價值的波動
反多格扎
偏執狂的輕微動力
說話與擁抱
過往的軀體
游戲,模仿
雜色方格布
顏色
是被分割的個人嗎?
部分冠詞
巴塔伊,恐怖
階段
一個句子的有益效果
政治文本
字母表
我想不起順序來了
作為多題材的作品
言語活動一牧師
可預見的話語
寫作計劃
與精神分析學的關系
精神分析學與心理學
“這意味著什麼?”
何種推理?
退步
結構的反應性
支配與勝利
廢除價值支配
是什麼在限制表現?
反響
成功與失敗
關于選擇一件衣服
節奏
不言而喻
在薩拉芒克與瓦拉多里德之間
學生練習
知識與寫作
價值與知識
吵鬧
戲劇化的科學
我看得見言語活動
轉而反對
烏賊與其黑墨
關于性欲的一本書的寫作計劃
性感
性欲的快樂結束?
作為空想的變指成分
在意指中,有三種東西
一種過于簡單的哲學
猴子中的猴子
社會劃分
我嘛,我
一個壞的政治主體
復因決定論
他听不到自己的言語活動
國家的象征體系
征兆性的文本
系統與系統性
策略與戰略
隨後
《原樣》
今天的天氣
希望之鄉
我的腦袋糊涂起來
戲劇
主題
價值向理論的轉化
格言
整體性的魔鬼
羅蘭‧巴爾特生平
羅蘭‧巴爾特著述年表(1942—1974)
羅蘭‧巴爾特著述年表(1975—1995)
引用文獻
插圖說明
索引
術語對照表
附論




如何共同生活 作者: [法]羅蘭‧巴爾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年07月01日 語言:簡體中文`

《如何共同生活》是羅蘭‧巴爾特為法蘭西學院所授課程和所開研究班準備的講義。

   從內容上看,本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介紹的,主要是從古代到較近時期宗教生活中的“小群體”修道者們是怎樣在保持“個人節奏性”的情況下 共同生活的,涉及獨居隱修、聚集修道、配對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特征”、飲食制度、領地概念、居住條件和體距要求等。第二部分是在這一授課期間開設的研究 班內容,說的是“何謂支配一種話語——關于有精神投入的言語的研究”,涉及言語活動的力量、強度和使用時間等。

  從謀篇布局上看,本書主要是由作者從幾部書籍中選取相關素材“拼合”而成的,這種“引經據典”的做法正是對符號學“互文性”概念的絕好實踐。


羅 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其一生經歷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 (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 蒙田以來法國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idios個人加節奏
Athos 千年史 1912 7000: 1977 1550

目錄


如何共同生活
1977年1月12日授課講義
介紹山
1977年1月19日授課講義
介紹(續)
疏忽(akedia)
1977年1月26日授課講義
退隱(anachoresis)
動物
阿索斯山
1977年2月2日授課講義
阿索斯山(續)
自給自足體制
魚群
不發願修女修道院
1977年2月9日授課講義
官僚制度
原因
房間
1977年2月16日授課講義
房間(續)
首領
1977年3月2日授課講義
禁區
獨居修道群居地
1977年3月9日授課講義
配對
距離
佣人
1977年3月16日授課講義
听覺
海綿
事件
花卉
田園詩
1977年3月23日授課講義
脫離社會
獨居
姓名
1977年3月30日授課講義
姓名(續)
食物
1977年4月20日授課講義
體距學
矩形
規則
1977年4月27日授課講義
污穢
域外居住(x6niteia)
1977年5月4日授課講義
烏托邦
方法?
何謂支配一種話語?
1977年1月12日授課講義
支配一種話語
沙呂斯的話語
1977年3月23日授課講義
沙呂斯的話語
以結構的方式
1977年3月30日授課講義
沙呂斯的話語(續)
為法蘭西學院《年鑒》所寫的摘要
文學符號學
對應表
古希臘詞語匯編
參考文獻
專有名詞索引
術語索引
巴爾特著述
譯後記
附論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