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The Rubaiyat of Omar Khayyam

The Rubaiyat of Omar Khayyam

http://www.gutenberg.org/dirs/etext95/rubai10.txt

1928 Hardy 臨終時要求他太太唸的詩

LVIII.
 
 Oh Thou, who Man of baser Earth didst make,
 And ev’n with Paradise devise the Snake;
   For all the Sin wherewith the Face of Man
 Is blacken'd, Man's Forgiveness give--and take!

LVIII.
 
 Oh Thou, who Man of baser Earth didst make,
 And who with Eden didst devise the Snake;
   For all the Sin wherewith the Face of Man
Is blacken'd, Man's Forgiveness give--and take!


魯拜」一詞取自於阿拉伯語,即四行詩之意。
《鲁拜集》是11世纪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莪默·伽亚默)所著的四行诗集。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诗人爱德华·菲茨杰拉德把这部诗集译成英文,于1859年出版。这些诗对于“英国世纪末”诗歌的情调有较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莪默·伽亚谟(1048?——1123),意思是“造天幕的人亚伯拉罕的儿子莪默”。波斯著名诗人、数学家、天文学家,曾参与与修订穆斯林历法,他企图“缝补科学的天幕”,然而,传世的却是薄薄的一册抒情诗集《鲁拜集》。其版本之多仅次于《圣经》


魯拜集
The rubaiyat 作者:歐瑪爾.海亞姆/著
原文作者:Omar Khayyam
譯者:張鴻年

 本書譯從1974年波斯文版、1921年波斯文版與1959年俄國出版的魯拜集選出378首魯拜集而成,並附上精美插圖。  魯拜集早在十七世紀便有拉丁文的譯本,後來也有德文與英文的譯本。而中文早先的譯本一直是根據費茲傑羅(E.Fitzgerald)選譯英文版,不過費氏所譯的版本重視是原作的神韻,而不考究字句,甚至還將其他詩人的詩句也選入。





从绝句到绝句,《鲁拜集》的最佳翻译   文 / 飘红





如上所述,汉语绝句的发展是从古绝到律绝发展的过程。古绝,不讲究严格的格律约束,但也讲究同句内的抑扬顿挫,平仄相谐和交替,二四字异声,音步停顿等;律绝是在格律诗的基础之 上产生的,有严格的韵律要求,比如同句内的平仄交替相谐和两句间的平仄相对、字词对仗以及粘对、拗救等。作为《鲁拜集》的翻译格式,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分别 采用古绝和律绝两种形式,鉴于《鲁拜集》原作在韵律上的特点,我们所采用的翻译形式多以古绝为主。古绝,相对于律绝,在格律要求上更加自由一些,但其形式 以及同句间的音乐美、句末的押韵形式则与《鲁拜集》原诗及英译诗非常的相似,即每首四行同长,五音步,一二四句押尾韵,第三句孤韵,少数四行皆韵,同句间 讲究抑扬韵律和节奏的谐调,而两句间不讲究工稳的对仗和抑扬相对。只是中国的绝句多以七言和五言为主,因此,《鲁拜集》被翻译成中国人喜闻乐见的绝句形 式,在字数或诗句长短上,有些屈就,也就是说,长句变成了短句,音节相应减少,五音步变成了三音步或四音步,这是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语音和结构形式所决定 的,无法达到完全的形式对等。当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柔巴依”更加符合原诗的格律,比如每句十二字,共有五顿,和原诗的十一音节,五音步有异曲同工 之妙,但那不符合汉语的绝句形式,想把世界瑰宝《鲁拜集》成功的入乡随俗,只有把它翻译成中国绝句的典型形式,才能被中国人更好的接受,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学易记,广为传诵。
  
拿《鲁拜集》部分诗歌为例,笔者试用白话体翻译如下:
  When You and I behind the Veil are past,
  Oh but the long long while the World shall last
  Which of our Coming and Departure heeds
  As much as Ocean of a pebble-cast。
  当来世的你我俱为消失,
  这世界还会漫长的维持。
  你我的来去,被人忽视,
  正如汪洋的波涛,
  抛弃在沙滩的石子。
  And that inverted Bowl we call The Sky,
  Whereunder crawling coop''''t we live and die,
  Lift not thy hands to it for help -- for It
  Rolls impotently on as Thou or I。
  我们把这倒置的碗叫做“天”,
  被囚的我们爬行着苟延残喘。
  不要举手向天祈求任何救援,
  它如你我疲弱乏力向前滚翻。
  With them the Seed of Wisdom did I sow,
  And with my own hand labour''''d it to grow:
  And this was all the Harvest that I reap''''d --
  "I came like Water and like Wind I go。"
  我播下智慧之种,
  又努力使它葱茏。
  却丰收不过如斯——
  “但若来如流水,
  必将去似轻风。”
  Oh, come with old Khayyam, and leave the Wise
  To talk; one thing is certain, that Life flies;
  One thing is certain, and the Rest is Lies;
  The Flower that once has blown forever dies。
  啊,来和古老的伽叶默一起,
  留下智者们空自唏嘘。
  天底下只有一个真理,
  其余全是欺人和自欺。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
  那曾经绚烂的花朵,终将永远的去死。
  Yesterday This Day's Madness did prepare;
  To-morrow's Silence, Triumph, or Despair:
  Drink! for you know not whence you came, nor why:
  Drink! for you know not why you go, nor where。
  昨日把今天的疯狂酝酿,
  还有明天的沉默、辉煌与绝望。
  来,喝酒!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来,
  和你来的理由。
  来,喝酒!你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走,
  和你走的尽头。
  
   综观以上翻译,从形式上来说,完全的自由,因着内容上的传情达意,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任意发挥和创造,只要符合原文主旨和意境,仍然不失为很好的翻 译作品。但从格式上来说,译作上已经看不出原文的形式美和韵律特点,比如原来的大约等长的四行,变成了不等长的五行,甚至是六行,原来的音步很有规律,译 作的音步却显得非常的随意和混乱,原来的押韵形式虽然基本保持,但由于行数变了,四行的一韵到底和一二四行同韵也失去了整齐划一的感觉,更加遗憾的是,虽 然译作很能符合原文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境,但其作品却不能让人朗朗上口,易读易诵,以Rub醝y醫 of Omar Khayy醡第七首为例(除说明外, 以下引用均采用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Gerald译本):
  Come/, fill /the Cup/, and in the Fire/ of Spring/
  The Winter/ Garment/of Repen/tance/ fling/:
  The Bird/ of Time/ has but/ a little/ way/
  To fly/---and Lo!/ the Bird/ is on/ the Wing/。
  
  笔者以古绝形式翻译如下:
  
  斟满/此杯/春意/浓/,冬装/扔去/万事/空/。
  时鸟/欲还/疑/无路/,良辰/美景/须/从容/。
  
  以五绝(五言律绝)形式意译如下:
  
  春归/紫燕/翔/,行乐/趁/韶光/。
  抛却/烦心/事/,开怀/共举/觞/。
  
英语诗歌的韵律形式,多是五步抑扬格(iambic pentermeter),菲氏所译“鲁拜”体也不例外,即同行内轻重读音节交替互换,并有实词重读 (stressed),虚词弱读(unstressed)之讲究,这样就出现了抑扬顿挫的韵律美,象打拍子,有高有低,起伏有致,形成了一定的节奏模式(rhythm), 一个弱读音节和一个重读音节共同组成一个音步(foot),几个音步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美妙的诗句,从而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律(meters),这样的节奏 美感是英语诗歌的典型特色。汉语古诗也是如此,特别是格律诗,同句内有一定的平仄交替,也有一定的停顿,它的讲究是按照汉字的四声决定的,汉字四声分别为 平上去入,也就是所谓的平仄讲究。一般诗歌同句内平声字与仄声字要交替使用,类似于英语诗歌的抑扬韵律,也就是轻重读,同时,一个完整的词汇组合要有停 顿,类似于英语里的轻重读音节组合而成的音步。这样,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就有了相似的韵律美,也叫节奏美,或是音乐美。如前文所划分的音节(用“/”符号 表示),英语“鲁拜体”格式一般是五音步,抑扬格,韵脚一二四押韵,汉语翻译的七言古绝则是四音步,二四字异声,平仄交替(多在音步落脚处,即第二四七字 上,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比如“斟满”的“满”为仄声,“此杯”的“杯”就为平声,“春意浓”分别为平仄平,“冬装”的“装”为平 声,“扔去”的“去”却为仄声,“万事空”为仄仄平;“时鸟”的“鸟”字为仄声,“欲还”的“还”字则为平声,“疑无路”为平平仄,“良辰”的“辰”字为 平声,“美景”的“景”字则为仄声,“须从容”则为平平平。除了最后三个字没有严格的按照格律诗的要求以外,其余均符合格律诗的平仄交替相谐和相对原则。 至于“五绝”的翻译就更是严格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了。这样翻译好处在于,把一首古老的波斯诗歌完全的入乡随俗,变成了中国地道的绝句,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 并便于传诵和记忆。
  
  笔者把《鲁拜集》其余部分作品用中国古绝或律绝的形式翻译如下(由于篇幅有限,原文略,除说明外,均采用菲氏译本):
  
  五绝·鲁拜集第十八首
  
  寂寂帝王坟,蔷薇溢馥芬。
  红花凝碧血,直似美人魂。
  
  七绝·鲁拜集第十六首
  
  富贵荣华俗人梦,追名逐利世喧嚣。
  百年撒手人寰去,恰似雪花荒漠消。
  
  古绝·鲁拜集第十二首
  
  粗茶淡酒又何妨,乐向林间觅新章。
  但得佳人常相伴,清歌一曲至天堂。
  
  古绝   
  清晨玫瑰次第开,难寻落红暗香来。
  初夏一抹胭脂色,彭祖大椿远尘埃。
  
  七绝 
  夜静更深谁啭鸣,天高月隐过黄莺。
  杯杯美酒声声劝,醉得蔷薇靥藏红。
  
  古绝(Talbot译本)
  
  再饮一杯须得意,伊人吻落天堂弃。
  暂将桃面比美酒,心如乱发终难理。
  
  古绝仿嘲菁?7首
  
  斟满此杯休多言,时光飞逝枉自怜。
  伤嗟明朝与去日,不如行乐趁当前。
  
  古绝仿嘲菁?2首
  
  有门无钥实难进,纱幔轻拂目逡巡。
  似闻窃窃私语声,刹那静寂无所云。
  
  古绝仿嘲菁?6首
  
  市集一处风沙漫,陶匠劲捶湿泥团。
  泥团嗫嚅发轻音,求求兄弟轻一点。
  
 
  
  此瓮闷闷递弦音,疑为美人乐操琴。
  瓮沿冰冷轻触沾,多少温情留旧痕。
   
  今朝有酒今朝醉,他日沦落尘与灰。
  尘灰埋尽你我骨,再欲歌酒实难为。
  


 
  未雨绸缪,庸人自扰。
  高塔真言,皆为徒劳。
  
  
  举杯暂且展愁颜,旧恨新忧抛一边。
  质本洁来还洁去,丹忱一片化云烟。
  

  恣意寻欢古居处,夏花绽蕊正当时。
  今天卿卧白骨上,他日吾成蝼蚁食。
  
总之,以汉语绝句翻译《鲁拜集》,应该是《鲁拜集》最好的翻译方式。译诗的美,必须体现汉语的美,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外语的美(green语)。优秀的译作是一种再创造的工作,是一种美的转化和传递。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