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出版電子書
張辛欣為紐約時報中文網撰稿 2012年11月19日
那天是周六,也是諾曼底登陸的D-Day,我的繪本小說《拍花子和俏女孩》登陸了iPad,在iBookstore上架售賣了。
如今在美國,像我這樣動手干數碼出版的人可是不少。你問十個人,八個人會說這輩子想自己出本書,這八個人里有一個也許已經動手。美國數碼出版飛速增 長,傳統出版業江河日下,“代理人——出版社——實體書店”的商業模式處於歷史轉型中,數碼書是明天。這讓傳統出版業越發心驚,車庫玩手們(電子出版玩家 的雅號)興奮有加。
不過,誰的車庫作坊像我那麼大?
我們的團隊包括:我本人,距離發表第一篇小說到現在已經有三十年了; 佛羅里達州的一位同夥,他在一家動畫公司做美術設計,是我大學校友;身邊的一位同夥Lu,是一家遠程技術公司電腦工程師。計劃出版的這本小說《拍花子和俏 女孩》是本自畫繪本小說(graphic novel), 有關我小時候逃學逛北京城尋找拐孩子的幽靈“拍花子”的故事。我畫這本書畫了好幾年,幾位美國著名代理人先後插手,這個叫我修英文,那個讓我改大綱,修來 改去,繪本小說的美國出版市場從超熱變冰冷,代理人全躲了。不過,數碼出版來了。
我曾經在中國想過自費出版不被官方審查的書,印了送朋友,但我從未想過自己做出版人。我也無法跟專業產品競爭讀者眼球,比如大漫畫公司Marvel 漫畫和DC漫畫都出現在平板電腦中,《蜘蛛俠》漫畫的翻片技術讓人瞠目結舌,看着酷斃,我從來沒想過我能達到人家的水準。但是我至少可以一試。
這本繪本小說先是傳給中國上海一家開發蘋果移動系統程序的公司。一個星期後,蘋果方面發來反饋,說我的書內容屬於iBook,讓我換個地方再送並且 換格式。我掏了99美元,得到一對古怪的英文:epub/ISBN。前一個不難猜是數碼出版格式的意思,後一個算“國際書號”吧,出版作家我實在被慣壞 了,從沒留意自己的書扉頁都有ISBN!買一個ISBN是125美金,250塊美金可以買十個,我買了十個。並非貪便宜,我想做各種語言文本呢,就像電影 全球同步上映,原諒我形容得有點誇張,數碼出版時代的地球是平的,不同語言同時呈現空前便利。
之後做技術的同夥Lu開車跑來,捧着他的iPad興奮地說,找到一個免費軟件,能把PDF文件立馬轉成電子書!我趕緊把佛州同夥拉到視屏對話上兩地一同觀看,真是電子書!雖然頁碼顛倒,畫面不夠大,雙頁縮在一頁里。我們立刻下載軟件。
我們的車庫製作開始了。
搶灘數碼新潮
“翻片術”是我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我們試驗了N百版,做出的書只能雙頁一起跳(左、右兩連接呈現同一個內容,就是“雙頁”,雜誌常使用這種編排; 美國傳統漫畫也用這種頁面設計來突出畫面的衝擊力),全張連頁縮成一頁豆腐塊。我求助於大學師兄揭湘沅——當年我念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揭湘沅念舞美系, 高我一屆,文革後第一屆考入大學,後在迪斯尼、福克斯做動畫多年。隔行如隔山,他對epub——數碼出版,也一無所知。
我可以花錢請公司做翻片術。做iPad繪本,專業公司要價550美金,做Kindle Fire要價1500美金。然而我們堅持自己動手,這也受了一個美國作家的啟發。
這位作家名叫R. Scot Johns,寫玄幻小說,自做數碼書,放在網上自個兒賣, 順便分享自個兒琢磨出來的翻片術。無數的步驟,我瞧着比探戈舞步還眼暈。他下面讀者欄里聚着一群自做數碼書的人,攝影師、園藝家、畫家……,看經歷,猜年 紀,全都中年往上,跟照片里的玄幻作家是同一代人。我看着有一種“鏡中感”,自己出版數碼書的美國人多是嬰兒潮一代,而這些熱烈討論的人有誰知道,默默圍 觀者揭師兄和我,則是中國上山下鄉再留學洋插隊的一代人。生命越往後,我們越珍惜新思維,以及新技術。
一個清早,我在喬治亞州寫作,師兄揭湘沅在佛州應當是遛狗,他發來短訊:“重大突破!”接着他傳來剛做的書,用他家的狗的照片做演示,哇哈!這書能 滑動翻片,還是全張連頁!師兄在書里還為狗配了畫外音,一按畫面上的喇叭圖標,雞犬相聞呢。 師兄電話跟來說,半夜在玄幻作家討論欄見一新帖提到這軟件,說做的書技術標準夠電子出版的。“不過,”師兄說:“這軟件要花錢買。”“我掏!多少錢?” “貴啊,899。”難道比花錢請做書的專業公司做還要貴?!“……899,我不買衣裳不吃飯!”“899美分。”
買下軟件,師兄把廉價軟件的功能發揮到極致還嫁接了其他軟件,我們做出來的跟美國大漫畫公司眼看一個水平了! 我們重新申請蘋果商店。雖說那款軟件說保證過技術關,但必須蘋果通過才算數,才敢繼續往下干。我提供個人財務信息,我們一起等蘋果的帳戶審核。全無反饋。 神秘蘋果死寂。我們沒有注意到當時CNN報道蘋果遭黑客襲擊。一星期過去了,我放棄了,準備投靠蘋果指定的五家入門站。
就在這時蘋果通知我過關!跟蘋果簽合同了,三十七頁;傳封面了,“尺寸不對”,又不讓過關;再來!之後再確定在全球哪些國家賣,哦,美元換算歐元、 加元、澳元,算錢算到手軟。師兄用蘋果電腦上傳繪本書,同時他拿iPad 當Skype視屏,於是我在這邊能看到他那邊的前線動靜。眼看着,我們的e書藍條慢慢充盈;眼看着,我們過關了!眼看着,蘋果告訴我們國際市場道路通暢 了。然後是所有電子書商販都經歷的,我的書出現iBooks Store !這輩子頭一回我當了出版者。
我給功臣師兄寫賀信:古登堡印刷術讓《聖經》成為暢銷書,才六百年,傳統印刷業在整體完結中,而你我搶灘數碼新潮!
師兄寫回:讀你的高論,感覺咱們就像恐龍討論如何用太空技術來拯救地球的全球變暖。
很快,這個繪本書的英譯者在倫敦看到書了。在中國上海的文學編輯也看到書了。然而,中國更多讀者說什麼都看不到!
中國是很特殊的
在中國的iPad上完全看不到我這本書!被“牆”封鎖了?——這是中國那邊朋友們的第一反應。
中國是很特殊的。
在中國出書除了要ISBN(國際書號),還要CIP(中國圖書號)——價格一萬到三萬元人民幣。這是沒有任何秘密的,出版社賣書號比出書更容易掙 錢。不過,中國出版界資深人士袁敏跟我說,十年前一本書百萬印數的輝煌再也沒可能了,現在書起印兩萬冊是高的,加印到五萬冊了不起,印數想像力極度萎縮, 庫存積壓,大社積壓資金高達幾個億,一道道辛苦勞作的書短命回收紙漿。網上售書互相低價競爭,實體書店在一家家倒閉,哀傷一次次在文人間徘徊。哀傷加鬱 悶,又能如何呢?
我不想在死路上呻吟。
但是,假如這書的故事來處——我的老北京和中國讀者,連書的封面都看不到,我折騰半天就為外國讀者?蘋果號稱全球市場,英語版發行十五個國家,再細看合同,所謂全球三十二個市場都在歐美國家,沒有中國!(也沒其他亞洲國家)。
之前我考慮到,iPad全球銷售約1億台,大多數用來看影視和玩遊戲;假使其中萬分之一讀書,那我的書就可以賣出不少。尤其在中國,根據《財經》的 報道說,中國是世界第二大iPad市場,自己捨不得消費的家長給孩子買,那正好用來看繪本書,家長捨得為孩子掏錢。但是,管錢包的家長們,我在中國那邊的 新浪微博好友,全都說根本看不到書!
新浪微博網友,深圳的“錄音老康”截屏給我,屏幕一片空白,他分析是他的iPad沒有綁定支付系統,並解碼多次(好個中國特色!)。 網友、四川的甘雲也看不到這書,她推理中國區與美國區不是一回事,iBooks沒有進中國,分析頭頭是道,猶如女諸葛亮。甘雲建議我像一些中文作家,書到 香港出版,通過淘寶銷往大陸。好個繞道思路。我的這本畫書自有叛逆,但是要點不在尖銳,並且我一出手不是實體貨,無法淘寶。
我們都深知,中國非美國,首先是不能自出版,虛擬大同世界有着生死明界。我看到中信出版公司,它的新媒體總編黃錇堅在《華爾街日報》中文版連發文 章,討論幾大平板電子書在中國遭遇的獨特問題,相當有前沿實戰感。這家出版社立體突圍,空降蘋果App Store開店“中信飛書”,它有中國支付方式,我也許可以與它合作繪本小說中文版?我傳樣品給黃錇堅,隔海討論可能性 。我們的交流充滿了數碼出版術語,新媒介時代藝術工作者需要審美力和技術工匠力兼備。
我的美式數碼製作故事並不是好萊塢大團圓的結局,我連續遭遇重挫。蘋果拒絕中信出版社單送這本書,說蘋果App Store不再歡迎單本圖書的app,等到iBooks 進中國時候再申請。我又試着把“中文多媒體版”直接送iPad IBooks 店,就讓“中文有聲版”先去其他國家周遊吧!但是,蘋果立馬給我發一張傳票,說蘋果雖支持三十二國語言,但是目前不支持中文。也不能說蘋果就特別歧視中 文,它目前不支持各種古典文字,從希伯來文到阿拉伯文到日文。我抗辯我的中文全部做成圖像了!我的聲音是MP3! 蘋果跟我玩“卡夫卡審判”,用同一套語詞拒絕我的申訴,夢想者我實在天真啊,世界自由出版之日在美國也遠沒有到來!
就在我決心投訴時, 蘋果宣布支持中文(還有日本和韓文),我的申訴立刻不存在了。我們趕緊又送。蘋果答:你得用中文寫簡介。OK。我們再送,蘋果答:你有豎版中文不成,要做 高級版本。我們抗辯這不是豎版中文,這是畫,完全是畫,和英文版做法一樣!我懇求蘋果,請動用創作者有的一點點熱心,請檢查一下這本書的技術內容,請不要 根本不看書就回答,這書是符合規格的,懇請合作,幫我,也是幫你們自己。我打電話給蘋果客服,客服竟然回答:不知道自家蘋果支持中文了,團隊互相保密,客 服經理還是看報紙才知道。
我們繼續送。蘋果再次拒絕。擺在我面前的,是蘋果發來的電腦自動生成的一套禁令。
然而,“車庫玩手”的經歷格外美妙。我的團隊人包括外援師兄揭湘沅都是遠程協作;幫我出謀劃策的新浪微博網友們我也從未謀面;就連幫我剪輯錄音的中 國南京音樂調頻台主持人楊侃,也是新浪微博認識的,跟其他好友一樣從未見過面。當中信遭遇蘋果拒絕,總經理黃錇堅立刻把我的書直接送給對手“多看”數碼公 司副總裁胡曉東,因為“多看”不僅做iPad,還做谷歌平板,亞馬遜平板,微軟平板和手機版軟件,也許我可以繞過蘋果。另一位數碼出版江湖名家,唐茶社總 裁李如一也私信問能具體幫我什麼,這些大俠都跟蘋果過手,深有戰練。正所謂:往來無白丁,儘是IT超人!
數碼時代給出這多手段,帶給我如此強大的“隊友”,笨蛋如我也能幹。新浪好友互相問,假使以後人手一台iPad,任人自己出版電子書,會怎樣? 那就是“1984”來了!
如今在美國,像我這樣動手干數碼出版的人可是不少。你問十個人,八個人會說這輩子想自己出本書,這八個人里有一個也許已經動手。美國數碼出版飛速增 長,傳統出版業江河日下,“代理人——出版社——實體書店”的商業模式處於歷史轉型中,數碼書是明天。這讓傳統出版業越發心驚,車庫玩手們(電子出版玩家 的雅號)興奮有加。
相關文章
我們的團隊包括:我本人,距離發表第一篇小說到現在已經有三十年了; 佛羅里達州的一位同夥,他在一家動畫公司做美術設計,是我大學校友;身邊的一位同夥Lu,是一家遠程技術公司電腦工程師。計劃出版的這本小說《拍花子和俏 女孩》是本自畫繪本小說(graphic novel), 有關我小時候逃學逛北京城尋找拐孩子的幽靈“拍花子”的故事。我畫這本書畫了好幾年,幾位美國著名代理人先後插手,這個叫我修英文,那個讓我改大綱,修來 改去,繪本小說的美國出版市場從超熱變冰冷,代理人全躲了。不過,數碼出版來了。
我曾經在中國想過自費出版不被官方審查的書,印了送朋友,但我從未想過自己做出版人。我也無法跟專業產品競爭讀者眼球,比如大漫畫公司Marvel 漫畫和DC漫畫都出現在平板電腦中,《蜘蛛俠》漫畫的翻片技術讓人瞠目結舌,看着酷斃,我從來沒想過我能達到人家的水準。但是我至少可以一試。
這本繪本小說先是傳給中國上海一家開發蘋果移動系統程序的公司。一個星期後,蘋果方面發來反饋,說我的書內容屬於iBook,讓我換個地方再送並且 換格式。我掏了99美元,得到一對古怪的英文:epub/ISBN。前一個不難猜是數碼出版格式的意思,後一個算“國際書號”吧,出版作家我實在被慣壞 了,從沒留意自己的書扉頁都有ISBN!買一個ISBN是125美金,250塊美金可以買十個,我買了十個。並非貪便宜,我想做各種語言文本呢,就像電影 全球同步上映,原諒我形容得有點誇張,數碼出版時代的地球是平的,不同語言同時呈現空前便利。
之後做技術的同夥Lu開車跑來,捧着他的iPad興奮地說,找到一個免費軟件,能把PDF文件立馬轉成電子書!我趕緊把佛州同夥拉到視屏對話上兩地一同觀看,真是電子書!雖然頁碼顛倒,畫面不夠大,雙頁縮在一頁里。我們立刻下載軟件。
我們的車庫製作開始了。
搶灘數碼新潮
“翻片術”是我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我們試驗了N百版,做出的書只能雙頁一起跳(左、右兩連接呈現同一個內容,就是“雙頁”,雜誌常使用這種編排; 美國傳統漫畫也用這種頁面設計來突出畫面的衝擊力),全張連頁縮成一頁豆腐塊。我求助於大學師兄揭湘沅——當年我念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揭湘沅念舞美系, 高我一屆,文革後第一屆考入大學,後在迪斯尼、福克斯做動畫多年。隔行如隔山,他對epub——數碼出版,也一無所知。
我可以花錢請公司做翻片術。做iPad繪本,專業公司要價550美金,做Kindle Fire要價1500美金。然而我們堅持自己動手,這也受了一個美國作家的啟發。
這位作家名叫R. Scot Johns,寫玄幻小說,自做數碼書,放在網上自個兒賣, 順便分享自個兒琢磨出來的翻片術。無數的步驟,我瞧着比探戈舞步還眼暈。他下面讀者欄里聚着一群自做數碼書的人,攝影師、園藝家、畫家……,看經歷,猜年 紀,全都中年往上,跟照片里的玄幻作家是同一代人。我看着有一種“鏡中感”,自己出版數碼書的美國人多是嬰兒潮一代,而這些熱烈討論的人有誰知道,默默圍 觀者揭師兄和我,則是中國上山下鄉再留學洋插隊的一代人。生命越往後,我們越珍惜新思維,以及新技術。
一個清早,我在喬治亞州寫作,師兄揭湘沅在佛州應當是遛狗,他發來短訊:“重大突破!”接着他傳來剛做的書,用他家的狗的照片做演示,哇哈!這書能 滑動翻片,還是全張連頁!師兄在書里還為狗配了畫外音,一按畫面上的喇叭圖標,雞犬相聞呢。 師兄電話跟來說,半夜在玄幻作家討論欄見一新帖提到這軟件,說做的書技術標準夠電子出版的。“不過,”師兄說:“這軟件要花錢買。”“我掏!多少錢?” “貴啊,899。”難道比花錢請做書的專業公司做還要貴?!“……899,我不買衣裳不吃飯!”“899美分。”
買下軟件,師兄把廉價軟件的功能發揮到極致還嫁接了其他軟件,我們做出來的跟美國大漫畫公司眼看一個水平了! 我們重新申請蘋果商店。雖說那款軟件說保證過技術關,但必須蘋果通過才算數,才敢繼續往下干。我提供個人財務信息,我們一起等蘋果的帳戶審核。全無反饋。 神秘蘋果死寂。我們沒有注意到當時CNN報道蘋果遭黑客襲擊。一星期過去了,我放棄了,準備投靠蘋果指定的五家入門站。
就在這時蘋果通知我過關!跟蘋果簽合同了,三十七頁;傳封面了,“尺寸不對”,又不讓過關;再來!之後再確定在全球哪些國家賣,哦,美元換算歐元、 加元、澳元,算錢算到手軟。師兄用蘋果電腦上傳繪本書,同時他拿iPad 當Skype視屏,於是我在這邊能看到他那邊的前線動靜。眼看着,我們的e書藍條慢慢充盈;眼看着,我們過關了!眼看着,蘋果告訴我們國際市場道路通暢 了。然後是所有電子書商販都經歷的,我的書出現iBooks Store !這輩子頭一回我當了出版者。
我給功臣師兄寫賀信:古登堡印刷術讓《聖經》成為暢銷書,才六百年,傳統印刷業在整體完結中,而你我搶灘數碼新潮!
師兄寫回:讀你的高論,感覺咱們就像恐龍討論如何用太空技術來拯救地球的全球變暖。
很快,這個繪本書的英譯者在倫敦看到書了。在中國上海的文學編輯也看到書了。然而,中國更多讀者說什麼都看不到!
中國是很特殊的
在中國的iPad上完全看不到我這本書!被“牆”封鎖了?——這是中國那邊朋友們的第一反應。
中國是很特殊的。
在中國出書除了要ISBN(國際書號),還要CIP(中國圖書號)——價格一萬到三萬元人民幣。這是沒有任何秘密的,出版社賣書號比出書更容易掙 錢。不過,中國出版界資深人士袁敏跟我說,十年前一本書百萬印數的輝煌再也沒可能了,現在書起印兩萬冊是高的,加印到五萬冊了不起,印數想像力極度萎縮, 庫存積壓,大社積壓資金高達幾個億,一道道辛苦勞作的書短命回收紙漿。網上售書互相低價競爭,實體書店在一家家倒閉,哀傷一次次在文人間徘徊。哀傷加鬱 悶,又能如何呢?
我不想在死路上呻吟。
但是,假如這書的故事來處——我的老北京和中國讀者,連書的封面都看不到,我折騰半天就為外國讀者?蘋果號稱全球市場,英語版發行十五個國家,再細看合同,所謂全球三十二個市場都在歐美國家,沒有中國!(也沒其他亞洲國家)。
之前我考慮到,iPad全球銷售約1億台,大多數用來看影視和玩遊戲;假使其中萬分之一讀書,那我的書就可以賣出不少。尤其在中國,根據《財經》的 報道說,中國是世界第二大iPad市場,自己捨不得消費的家長給孩子買,那正好用來看繪本書,家長捨得為孩子掏錢。但是,管錢包的家長們,我在中國那邊的 新浪微博好友,全都說根本看不到書!
新浪微博網友,深圳的“錄音老康”截屏給我,屏幕一片空白,他分析是他的iPad沒有綁定支付系統,並解碼多次(好個中國特色!)。 網友、四川的甘雲也看不到這書,她推理中國區與美國區不是一回事,iBooks沒有進中國,分析頭頭是道,猶如女諸葛亮。甘雲建議我像一些中文作家,書到 香港出版,通過淘寶銷往大陸。好個繞道思路。我的這本畫書自有叛逆,但是要點不在尖銳,並且我一出手不是實體貨,無法淘寶。
我們都深知,中國非美國,首先是不能自出版,虛擬大同世界有着生死明界。我看到中信出版公司,它的新媒體總編黃錇堅在《華爾街日報》中文版連發文 章,討論幾大平板電子書在中國遭遇的獨特問題,相當有前沿實戰感。這家出版社立體突圍,空降蘋果App Store開店“中信飛書”,它有中國支付方式,我也許可以與它合作繪本小說中文版?我傳樣品給黃錇堅,隔海討論可能性 。我們的交流充滿了數碼出版術語,新媒介時代藝術工作者需要審美力和技術工匠力兼備。
我的美式數碼製作故事並不是好萊塢大團圓的結局,我連續遭遇重挫。蘋果拒絕中信出版社單送這本書,說蘋果App Store不再歡迎單本圖書的app,等到iBooks 進中國時候再申請。我又試着把“中文多媒體版”直接送iPad IBooks 店,就讓“中文有聲版”先去其他國家周遊吧!但是,蘋果立馬給我發一張傳票,說蘋果雖支持三十二國語言,但是目前不支持中文。也不能說蘋果就特別歧視中 文,它目前不支持各種古典文字,從希伯來文到阿拉伯文到日文。我抗辯我的中文全部做成圖像了!我的聲音是MP3! 蘋果跟我玩“卡夫卡審判”,用同一套語詞拒絕我的申訴,夢想者我實在天真啊,世界自由出版之日在美國也遠沒有到來!
就在我決心投訴時, 蘋果宣布支持中文(還有日本和韓文),我的申訴立刻不存在了。我們趕緊又送。蘋果答:你得用中文寫簡介。OK。我們再送,蘋果答:你有豎版中文不成,要做 高級版本。我們抗辯這不是豎版中文,這是畫,完全是畫,和英文版做法一樣!我懇求蘋果,請動用創作者有的一點點熱心,請檢查一下這本書的技術內容,請不要 根本不看書就回答,這書是符合規格的,懇請合作,幫我,也是幫你們自己。我打電話給蘋果客服,客服竟然回答:不知道自家蘋果支持中文了,團隊互相保密,客 服經理還是看報紙才知道。
我們繼續送。蘋果再次拒絕。擺在我面前的,是蘋果發來的電腦自動生成的一套禁令。
然而,“車庫玩手”的經歷格外美妙。我的團隊人包括外援師兄揭湘沅都是遠程協作;幫我出謀劃策的新浪微博網友們我也從未謀面;就連幫我剪輯錄音的中 國南京音樂調頻台主持人楊侃,也是新浪微博認識的,跟其他好友一樣從未見過面。當中信遭遇蘋果拒絕,總經理黃錇堅立刻把我的書直接送給對手“多看”數碼公 司副總裁胡曉東,因為“多看”不僅做iPad,還做谷歌平板,亞馬遜平板,微軟平板和手機版軟件,也許我可以繞過蘋果。另一位數碼出版江湖名家,唐茶社總 裁李如一也私信問能具體幫我什麼,這些大俠都跟蘋果過手,深有戰練。正所謂:往來無白丁,儘是IT超人!
數碼時代給出這多手段,帶給我如此強大的“隊友”,笨蛋如我也能幹。新浪好友互相問,假使以後人手一台iPad,任人自己出版電子書,會怎樣? 那就是“1984”來了!
當心﹐電子書也在“讀”你
普
通
讀者用Kobo電子閱讀器看完蘇珊娜•柯林斯(Suzanne Collins)的《飢餓遊戲》(Hunger
Games)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只需七個小時﹐差不多每小時看57頁。該系列第二部中的一句話──“因為有時候人們總會遇到一些事﹐但又沒有做好處理的準
備。”──被近18,000名Kindle用戶高亮標示出來。至於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Nook電子閱讀器的用戶﹐他們讀完《飢餓遊戲》第一部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載下一部。在過去﹐出版商和作家都無從瞭解讀者 的閱讀情況。他們無從瞭解讀者是看了三頁就不看了呢還是一口氣把書讀完了?大多數讀者會跳過介紹還是會仔細閱讀它、會不會在一些段落下劃線、會不會在空白 處做筆記?而現如今﹐電子閱讀器能夠讓出版商和作家一窺銷售額背後的故事﹐它們不僅僅能夠顯示某些書吸引了多少購買者﹐還能揭示他們的閱讀強度。
數世紀以來﹐閱讀基本上是一種單獨的、私密的行為﹐它是讀者與書頁上的文字之間的親密交流。然而﹐隨著電子閱讀器的興起﹐我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閱讀轉變為某種可以測量的半公開的行為。
目 前﹐電子書出版領域的主要競爭者有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和谷歌(Google)﹐它們能夠輕鬆跟蹤讀者的閱讀進度、花在閱讀上的時 間、以及搜索圖書時使用的關鍵字。iPad、Kindle Fire和Nook等平板電腦的圖書軟件能夠記錄用戶打開軟件的次數並能記錄他們的閱讀時長。電子書零售商和一些出版社開始細緻研究這些數據﹐從而對人們 的閱讀行為獲得前所未有的瞭解。
說到揣度消費者的愛好和習慣﹐出版界要遠遠落後於文娛 業的其他領域。例如﹐電視製作人孜孜不倦地通過焦點小組來試播新節目﹐電影公司通過一系列試映來播放影片﹐然後根據觀眾的反應重新進行調整。然而﹐在出版 界﹐讀者滿意度主要是通過銷售數據和書評來衡量﹐這些指標往往只是在事後對一本書的成功做出衡量﹐並不能促成或是預測到一本書的熱銷。如今﹐由於出版社和 書商開始獲得大量數據﹐再加上更多科技公司將目光轉向了出版界﹐這種情況正開始發生轉變。
巴諾書店借助其電子閱讀器Nook在電子書市場 佔有25%至30%的份額﹐該公司最近開始研究消費者的電子閱讀行為。例如﹐從Nook收集而來的數據能夠顯示讀者看某些書的進度、他們的閱讀速度以及某 些特定類型的讀者的閱讀方式。巴諾書店負責電子書業務的副總裁吉姆•希爾特(Jim Hilt)稱﹐該公司正開始與出版商分享他們的調查結果﹐以幫助他們創作出更能抓住大家的吸引力的書籍。
這件事對該公司而言利益攸關﹐因 為其正努力尋求提高自己在電子書市場的份額。在過去這一財年﹐Nook平板電腦的銷售額上升了45%﹐Nook電子書的銷售額則大升119%。總的說來 ﹐Nook平板電腦和電子書的銷售額從上一財年的8.8億美元升至13億美元。最近﹐微軟(Microsoft)投資三億美元收購了該公司17.6%的股 份。
希爾特稱﹐該公司依然處於“深度分析的最初階段”﹐正在對“超出他們所能運用的數量的數據”進行細緻分析。但這些數據──聚焦於不同 的讀者群體而非個人──已經在揭示人們對特定類型書籍的閱讀方式方面帶來了一些很有助益的發現。例如﹐購買像《五十度灰》(Fifty Shades Of Grey)這樣的暢銷系列小說或是薇諾妮卡‧羅斯(Veronica Roth)所作的《分歧者》(Divergent)這樣的青少年系列小說第一部的Nook用戶往往會把該系列全部讀完﹐彷彿他們讀的就是一本小說。
對 來自Nook的數據進行分析之後﹐巴諾書店確定﹐人們在讀非小說類書籍時往往會有間歇﹐讀小說時一般會連續把書讀完﹐而且非小說類書籍、特別是篇幅長的﹐ 往往會更早被讀者扔在一旁。科幻小說、言情小說和犯罪小說的愛好者的閱讀速度常常比文學類小說讀者的速度快得多﹐而且他們會把看的書大多數都看完。文學類 小說的讀者讀書半途而廢的情況更常見﹐並且常常會同時交替閱讀不同的書籍。
這些發現已經對巴諾書店在Nook上出售的書籍的類型產生了影 響。希爾特稱﹐當數據顯示Nook的讀者經常棄讀長篇幅的非小說類書籍時﹐該公司就開始想辦法來吸引讀者閱讀短篇幅非小說類作品和長篇報刊文章。他們決定 推出“Nook Snaps”﹐其中均為短篇作品﹐內容涉及從減肥、宗教到“佔領華爾街”運動的五花八門的話題。
希爾特稱﹐確定讀者心生厭煩的時間也可幫助出版商通過增加視頻、網絡鏈接或其他多媒體功能來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數字版本。如果發現某系列科幻小說的讀者在購買並迅速讀完頭兩本後突然放慢了速度或者不再讀該系列的書時﹐出版商或許能夠確定該系列小說什麼時候開始喪失了吸引力。
他還說﹐“我們試圖發掘的大方向是讀者在閱讀某些類型的書籍時於何處停止閱讀﹐我們能夠與出版商合作採取哪些措施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如果我們能夠幫助作家未來創作出比現在更棒的作品﹐這對每個人都有好處。”
部 分作家對此前景持歡迎態度﹐其中美國作家協會(Authors Guild)主席、小說家斯科特•特羅(Scott Turow)便表示長期以來他對出版業未能研究消費群感到失望。特羅說﹐“我曾經和我的一名出版商發生爭論﹐我說‘我和你合作出書那麼長時間了﹐你仍然不 知道哪些人買我的書﹐’他說道‘好吧﹐出版界都沒有人知道’。如果你能發現書的篇幅太長了﹐那麼你就要狠狠地刪減﹐就我個人而言我樂意獲得這種信息。”
其 他作家則擔心﹐這種以數據推動的創作方式可能會阻礙那些有可能創作出偉大文學作品的風險性創新。Farrar, Straus & Giroux出版社總裁及發行人喬納森•加拉西(Jonathan Galassi)認為﹐“一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可以是超乎尋常的﹐它可以是它所需要的長度﹐這應該是與讀者沒有任何關係的事情。我們不會因為有人讀不完 《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就把它改短。”
目前﹐出版商僅僅是剛開始細緻考慮電子閱讀數據的潛在用途。許多人對分析學 是否能夠對出版業搶奪逐漸被遊戲和社交媒體所吸引的消費者的持續大戰提供幫助持懷疑態度。然而﹐在傳統出版商在與亞馬遜和蘋果等科技巨頭的大戰中節節失利 的情況下﹐更好的數據分析似乎帶來了一些讓人無法抗拒的希望。
William Duke
亞馬遜可以確認電子書的哪些 段落受到讀者的歡迎﹐並能通過“最受關注的段落”列表等此類功能將其中部分信息公佈在其網站上。讀者在用Kindle看書時可以用按鍵將節選出來的區域以 數字方式高亮標出﹐他們在讀書時還可以選擇查看其他讀者共同高亮標記出來的句子。亞馬遜將這些節選出來的句子匯總在一起﹐查看哪些句子被高亮標出的頻率最 高﹐其中次數最多的是《飢餓者遊戲》三部曲中的那句話﹐位居其次的是《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開篇第一句話。
亞馬遜發言人金莉•佩爾索爾(Kinley Pearsall)稱﹐“我們認為這是所有用Kindle看書的讀者的集體智慧。”
一 些隱私監管機構提出﹐應保護電子書讀者的電子閱讀習慣不被記錄下來。倡導消費者權利及隱私的非營利組織電子前沿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簡稱“EFF”)的法務總監辛迪•科恩(Cindy Cohn)稱﹐“有一種社會理想狀態是﹐你看什麼書與他人無關。但是現在你卻沒有辦法告訴亞馬遜說‘我想買你們的書﹐但是我不希望你們跟蹤我在讀什麼 書’。”亞馬遜拒絕就該公司如何分析和利用其收集的Kindle數據置評。
EFF已推動立法工作﹐防止電子書零售商在未獲得法院批准的情 況下將有關個人閱讀習慣的信息作為證據交給執法機構。今年早些時候﹐加州制定了《讀者隱私法案》﹐它加大了執法機構獲取消費者的電子閱讀記錄的難度。依據 這項新法案﹐執法機構在獲得法院命令之後才可要求電子書銷售商提供披露消費者瀏覽、購買並高亮標示了哪些書的信息。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和EFF曾聯手谷歌和其他組織推動這項立法﹐如今它們正努力推動美國其他州也制定同樣的法案。
網絡安全專家及作家布魯斯•施奈爾(Bruce Schneier)擔心﹐由於害怕自己的閱讀會被跟蹤﹐讀者可能會徹底遠離關於健康、性行為和安全等敏感題材的電子書﹐其中也包括他自己寫的書。他說﹐“我們讀的東西有許多是不想讓別人知道的。”
市 場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師稱﹐美國使用中的電子書和平板電腦分別約有4000萬部和6500萬部。美國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近期發現﹐2012年第一季度的電子書銷售額達2.82億美元﹐而紙質書的銷售額為2.3億美元。
與 此同時﹐電子書閱讀潮流引發各家尋求利用從電子閱讀設備和閱讀軟件收集而來的大量數據的電子書初創企業你爭我奪。如今讀者可通過新型電子閱讀服務購買電子 書並把書存儲在電子書庫中﹐然後可以在不同設備上閱讀這些書﹐這些服務安裝了一些最精密的讀者跟蹤軟件。例如﹐擁有50,000名訂閱用戶的電子閱讀平台 Copia會收集有關人口特徵和閱讀數據的詳細信息﹐其中包括購買了某些書的消費者的年齡、性別和就讀的學校以及這些書被下載、打開和閱讀的次數﹐並和出 版商分享其調查結果。Copia將這些數據匯總﹐這樣一來單個用戶的身份不會暴露﹐Copia會與提出索取要求的出版商分享這些信息。
Kobo 是一家電子閱讀設備製造商﹐同時還運營著一項存儲了250萬本電子書、擁有逾800萬用戶的電子閱讀服務。該公司最近開始研究讀者群對某些書和某些類型的 書籍的閱讀習慣。該公司會跟蹤讀者閱讀某些書的時間和他們的閱讀進度。例如﹐該公司通過跟蹤發現大多數看喬治•馬丁(George R.R. Martin)的奇幻小說《與龍共舞》(A Dance With Dragons)的讀者都會把這本書讀完﹐他們花在這本書上的時間平均為20小時﹐對於一本長達1,040頁的書來說速度算是比較快的了。
有 些出版商開始在出版紙質版本之前先銷售電子版試探市場反應。比如說﹐在今年早些時候﹐每年出版250本書的Sourcebooks出版社就通過一種新式的 成系列的在線出版模式進行嘗試。其推出了六本書的初期在線版﹐題材涉及愛情、青少年讀物與非小說類書籍等﹐最終在出版紙質版本時﹐讀者的反饋會被融合進 來。
此外﹐出版了《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和《飢餓遊戲》等暢銷青少年小說的Scholastic出版社也建立了在線留言板以及與其暢銷系列小說《39條線索》(39 Clues)關聯的互動遊戲。該在線遊戲和相關留言板有190萬名註冊用戶﹐它們能夠幫助Scholastic追蹤哪些故事線索和角色能夠引起年輕讀者的 共鳴。Scholastic的發行人及編務總監戴維•萊維森(David Levithan)稱﹐在線反饋為仍在繼續創作的《39條線索》系列小說的構思提供了幫助﹐並使其成為全球性暢銷書﹐印刷數量超過了1500萬本。
萊維森說﹐“你極少能一窺讀者的想法﹐紙質書不存在數據分析這樣的事情﹐你無法分辨哪些頁被讀者折上了角。”
很少有出版商的嘗試能達到與Coliloquy同樣的程度﹐後者是一家電子出版公司﹐由計算機科學家、曾在谷歌任工程師的韋恩•盧(Waynn Lue)和風險資本家、遊戲分析公司Twofish的前總裁麗莎•盧瑟福(Lisa Rutherford)創立。
Coliloquy 的電子書可以在Kindle、Nook和Android等電子閱讀器上讀到﹐這些電子書具備一種“選擇你自己的歷險經歷”的模式﹐允許讀者自己設計人物角 色和情節線索。該公司的工程師會把從讀者的選擇中收集而來的數據匯總起來﹐然後把它發給作家﹐最後作家再在他們接下來要寫的書中調整故事線索來體現受大眾 歡迎的選擇。盧說﹐“我們看到數據和分析方法是如何徹底改變了手機軟件和遊戲等某些行業。在閱讀方面﹐我們還沒有那種互動數據﹐我們所希望的就是提供一種 以往並不存在的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反饋機制。”
Coliloquy借助亞馬遜的Kindle數據開發者項目開發了其軟件﹐亞馬遜的這個項目允許外部企業為Kindle創建互動內容。Coliloquy的專有數據平台採用了類似於遊戲軟件的複雜算法﹐可讓讀者從不同的敘事路徑中進行選擇。
Coliloquy 聘請了六名編輯和五名技術和產品開發人員﹐並招募愛情、非小說類書籍、青少年奇幻小說和情色小說等一系列類型作品的作家。自今年1月份啟動以來﹐該公司已 發行了八本書﹐並正在新增犯罪小說、法理驚悚小說以及實驗性小說。盧和盧瑟福以與亞馬遜簽署了保密協議為由﹐拒絕提供Coliloquy所發行的書籍的銷 售額。他們說﹐購買Coliloquy所發行的書籍(售價從2.99至7.99美元不等)的讀者有90%以上把書讀完了﹐還有67%的讀者會重讀一遍。
基 拉•斯耐德(Kira Snyder)的青少年懸疑系列小說《Parish Mail》的故事背景設在新奧爾良﹐讀者可以決定書中的少年主角是利用魔法破案還是與一位警探十幾歲的兒子一同聯手破案。琳達•威斯德姆(Linda Wisdom)與琳達•司各特(Lynda K. Scott)合寫的情色愛情系列小說《大逃亡》(Great Escapes)的讀者可以決定主人公的外貌和愛情場景的熾熱程度。Coliloquy最近一份報告顯示﹐《大逃亡》讀者心目中理想的主人公應該是高個 子、黑頭發和綠眼睛﹐體格要強壯結實﹐還應該有適度數量但不應過多的胸毛。
托娜•芬斯基(Tawna Fenske)的浪漫驚險喜劇小說《拋棄》(Getting Dumped)的主人公是一個起初在當地公共關係部門擁有一份體面工作、在被解雇後在一個垃圾填埋場找了份工作的的年輕女孩﹐讀者可以選擇女主人公與三位 追求者中的哪一位產生故事。最近一批數據顯示﹐53.3%的讀者選擇了休•格蘭特(Hugh Grant)類型的科林(Collin)﹐16.8%的讀者選擇了英俊但是已有對象的皮特(Pete)﹐另外還有29.7%的讀者選擇了女主人公感情疏遠 的男友丹尼爾(Daniel)。
芬斯基原本計劃在書中把丹尼爾送進監獄並讓他從該系列中消失。後來她看到了這些數據﹐最終她決定29.7%的比例佔了讀者的一大部分﹐因此不能忽視他們。
芬斯基說﹐“長期以來都是編輯、經紀人或出版商告訴你‘這是讀者想讀的﹐’但是這些(數據)都是第一手的讀者數據。以前我總是在想﹐那個人有沒有買書、是不是只看了三頁就不看了?如今我可以瞭解到他們買了書並在買完書的頭一個星期就看了。”
Alexandra Alter
愛恨亞馬遜Don’t make Amazon a monopoly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約翰•加普
Whoever thought up Amazon's latest idea for squeezing other
不管是誰為亞馬遜(Amazon)想出了擠壓其它零售商的最新創意——顧客用亞馬遜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在美國實體商店裡掃描出商品價格後,在亞馬遜購買該商品可以享受折扣——此人都應獲頒一項“糟糕時機獎”。retailers – offering money off to people who scanned prices in US stores with
4年前,美國最高法院(US Supreme Court)修改了本國的反托拉斯法,以限制折扣商店“搭便車”式的投機取巧行為,亞馬遜的5美元折扣券為個中緣由提供了教科書式的範例。就在亞馬遜需要盡其所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政治支持時,這種折扣方式引起了零售商和政客們的憤慨。its smartphone app and then bought the goods on Amazon – deserves an award for
亞馬遜一方面毫無顧忌地將競爭對手的店面“為我所用”,一方面希望歐洲和美國的反壟斷監管機構幫助它控制電子書市場。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和美國司法部已經啟動了兩項調查,起因是在某些交易中,電子書的定價方不是亞馬遜、蘋果公司(Apple)和Barnes & Noble,而是出版商。bad timing.
歐盟(European Union)將此類“代理”交易視為一種非法限價行為而加以廢除的可能性很大,不過,它應該三思而行。正如美國所認為的——也是電子書閱讀器的例子所體現的那樣——如果供應商根據自身意願為產品定價,而不是將定價權完全賦予分銷商,這對消費者而言是件好事。Amazon's $5 offer is a textbook example of why the Supreme Court changed US
亞馬遜熱衷於在Kindle上折價銷售電子書,其方式與它折價銷售其它所有商品如出一轍,然而,擔心亞馬遜會消除電子閱讀器市場上所有競爭的出版商從中攪了局。正如出版業分析師邁克•沙茨金(Mike Shatzkin)所說:“反壟斷法正被用來保護最大的壟斷者,這真是絕妙的諷刺。”antitrust laws four years ago to discourage free-riding by discounters. It has
在星期六走進實體商店,掃描商品價格,然後空手而出的消費者,在亞馬遜可以獲得5美元優惠券,不過這一優惠措施並不適用於書籍。但此舉還是得罪了書店老闆和包括理查德•拉索(Richard Russo)在內的一批作家,拉索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上寫道:亞馬遜或許根本不在意更大範圍的圖書銷售領域,因為它實在是太大了,大得難以去在意它自身之外的東西。caused outrage among retailers and politicians at a time when Amazon needs all
這麼說亞馬遜,有失公允。從許多方面來看,亞馬遜不僅動搖了出版業,促使其向好的方向發展——讓作者得以繞開傳統的出版商,直接向讀者售書——還幫助出版商以一種相對平穩的方式向數字化世界過渡,這種平穩性是諸如音樂公司等企業所不能獲得的。the political support it can get.
它依托Kindle進行創新,為讀者購買電子書提供了一種無縫式途徑,從而幫助了出版商。書店不再控制著銷售環節,以及任何人都能以高於大型出版商開出的版稅率出版電子書,這兩點也是有益的——亞馬遜今年的暢銷書中, 有兩本是由作者自行出版的小說。While Amazon is blithely using its rivals' property as a storefront, it wants
亞馬遜讓所有在Kindle上自行出版電子書的作者確定一個標價,但它會保留折價促銷的權利。它想把這種模式移植到大型出版商身上——以批發價從它們手中進書,然後折價銷售暢銷書,以此吸引更多的人使用亞馬遜的服務。它承受損失的實力要強於B&N,而且,它也渴望這麼做。antitrust authorities in Europe and the US to help it control the ebook market.
在其它因素都相同的條件下,低價對消費者而言確實是件好事,但我害怕看到一個世界:在這裡,亞馬遜擠走了Nook;把B&N推向和Borders一樣的命運,後者7月份時被迫清盤;使所有獨立書店陷入邊緣化;控制著該行業從出版、印刷到分銷的所有環節。不管是對讀者還是作者來說,這都是一種噩夢般的境況。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nd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have launched twin probes,
我不是一個中立的觀察者。企鵝出版社(Penguin)是面臨這些反壟斷調查的出版商之一(企鵝出版社和《金融時報》均屬於培生集團(Pearson)),最近它在Kindle和其他電子閱讀器上出版了我的一本電子書。僅僅在幾年前,這還是無法想像之事,如今,在亞馬遜的幫助下,它成為了現實。provoked by deals under which publishers set prices for their ebooks rather than
可是,在這起反壟斷案件中,有充分的理由不和亞馬遜站在一邊。供應商與分銷商之間的最低限價交易在歐盟內部被視為不合法,其中,涉及書籍的大部分最低限價交易已不復存在——英國的《圖書固定價格協定》(Net Book Agreement)於1997年被廢除。但在美國,此類安排自2007年以來都要逐案接受審查。letting Amazon, Apple and Barnes &
美國最高法院曾裁定,阻止供應商要求設定最低價格的行為並不總是符合消費者利益,而亞馬遜提供5美元優惠券的行為恰恰是促使最高法院作出上述裁決的原因。否則,正如一群經濟學家所宣稱的,消費者也許可以利用某家零售商的便利地段,以及掌握內部消息的銷售人員,在價格更低的折扣商店買書。Noble do so.
經合組織(OECD)2008年的一份研究指出,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出版商希望設置的那種“轉售價格限定”不一定就對消費者不利。在某些情況下,它是“友好且有利於競爭的”。The chanc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abolishing such “agency” deals as an
電子書行業就是這樣一種情況。對全社會來說,最好的事莫過於鼓勵活躍和開放的競爭,到時候會有數百万讀者、數千名作家、數百家出版商,還有大量的折扣書店,不僅有實體店,還包括虛擬店。而協助亞馬遜成為電子書市場上連接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壟斷者,上面這一幕將不會出現。illegal form of price-fixing are significant but it should hold back. As the US
假如有出版商想把電子書的售價定在高於亞馬遜所希望的水平,沒關係,只要它們沒有合謀定價,並且有其它的選擇。在後面的問題上幾乎不存在什麼風險——任何人如今都可以充當出版商的角色,新的出版商一直不斷湧現。亞馬遜自己也成為了一家出版商,在Kindle商店裡由其出版的圖書也是琳瑯滿目。accepts – and the ereader case shows – it can be good for consumers if suppliers
由於鼓勵來自B&N和其他參與者的競爭,最低價格交易削弱了亞馬遜最初在電子閱讀器領域建立起來的主導地位。即便如此,Kindle仍然把持著60%的電子書銷量。將壟斷權交還亞馬遜,這不是反壟斷官員該做的事。price their products as they wish rather than giving a distributor free rein.
譯者/薛磊
Don’t make Amazon a monopoly
Whoever thought up Amazon’s latest idea for squeezing other
retailers – offering money off to people who scanned prices in US stores withits smartphone app and then bought the goods on Amazon – deserves an award for
bad timing.
Amazon’s $5 offer is a textbook example of why the Supreme Court changed US
antitrust laws four years ago to discourage free-riding by discounters. It has
caused outrage among retailers and politicians at a time when Amazon needs all
the political support it can get.
While Amazon is blithely using its rivals’ property as a storefront, it wants
antitrust authorities in Europe and the US to help it control the ebook market.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nd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have launched twin probes,
provoked by deals under which publishers set prices for their ebooks rather than
letting Amazon, Apple and Barnes &
Noble do so.
The chanc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abolishing such “agency” deals as an
illegal form of price-fixing are significant but it should hold back. As the US
accepts – and the ereader case shows – it can be good for consumers if suppliers
price their products as they wish rather than giving a distributor free rein.
Amazon is eager to discount ebooks on the Kindle in the same way that it
discounts everything else but has been stymied by publishers who fear it will
eliminate all ereader competition. As Mike Shatzkin, a publishing industry
analyst, says: “It is an incredible irony that antitrust law is being used to
protect the biggest monopolist.”
Amazon’s $5 bonus to customers who entered stores on Saturday, scanned the
prices and left empty-handed did not apply to books. It has still riled
bookstore owners and authors, including Richard Russo, who wrote
in the New York Times: “Maybe Amazon doesn’t care about the larger
bookselling universe because it’s simply too big to care.”
That’s unfair on Amazon. In many ways, it has not only shaken up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for the better – allowing authors to bypass traditional
publishers and sell directly to readers – but has helped publishers to make a
smoother transition to the digital world than, for example, music companies.
It has innovated with the Kindle, providing a seamless way for readers to buy
ebooks, which aids publishers. The fact that book stores no longer control
distribution, and that anyone can publish an ebook at a higher royalty rate than
the big publishers offer is also beneficial – two of this year’s Amazon
bestsellers were self-published novels.
Amazon lets anyone who self-publishes an ebook on the Kindle set a list
price, but reserves the right to discount. It wants to do the same with big
publishers – obtaining their books at a wholesale price and then discounting
popular ones in order to draw more people to its service. It can afford to take
bigger losses than B&N and is eager to do so.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lower prices are good for consumers, but I fear a
world in which Amazon squeezes out the Nook; pushes B&N into the same fate
as Borders, which was forced to liquidate in July; marginalises all independent
stores; and dominates the industry from publishing to printing to distribution.
That would be a dystopia for both readers and authors.
I am not a neutral observer. Penguin, which along with the Financial Times is
owned by Pearson, is one of the publishers facing theseantitrust probes and has just published an ebook by me on the Kindle and other
devices. This would have been unthinkable only a couple of years ago and Amazon
helped to make it possible.
Yet there is good reason not to take Amazon’s side in the antitrust case.
Minimum price deals between suppliers and distributors are presumed to be
illegal in the EU and those on books have mostly been eliminated – the UK’s Net
Book Agreement was struck down in 1997. But such arrangements have been examined
case by case in the US since 2007.
Amazon’s $5 discount offer is precisely the kind of behaviour cited by the
Supreme Court in deciding that it was not always in consumers’ interests to stop
suppliers insisting on minimum prices. Otherwise, as a group of economists
argued, “a customer may take advantage of one retailer’s informed sales staff
[and] convenient locations” and then buy from a low-cost discounter.
As a 2008 study by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noted, most economists do not think “resale price maintenance” of the kind that
the publishers want is necessarily bad for consumers. Under some circumstances,
it can be “benign and often pro-competitive”.
The ebook industry is such a case. The best thing for society as a whole is
to encourage vibrant and open competition, with millions of readers, thousands
of authors, hundreds of publishers, and plenty of outlets, not only physical but
virtual. Assisting Amazon to become the monopoly ebook interface between author
and reader would not be.
If some publishers want to set ebook prices above the level Amazon prefers,
that is fine providing they do not collude to fix prices and there are
alternatives. There is little danger on the latter front – anyone can now become
a publisher and new ones are springing up all the time. Amazon has itself become
a publisher and displays its titles generously in the Kindle store.
Minimum prices deals helped to erode Amazon’s initial dominance in ereaders
by encouraging competition from B&N and others. Even so, the Kindle still
accounts for 60 per cent of ebook sales. It is not the job of antitrust
officials to hand Amazon back its monopol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