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2日 星期三

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何丙郁《學思歷程的回憶:科學、人文、李約瑟》.《海納百川:科技發源與交流史》







精彩的學術自傳
除了全球的科技史 學圈之外
作者對於其學人和學制著墨.  對於大英國協的學制等特別強  譬如說School/College/ "副校長"/國協內借調/ Master 多義.......


李汝珍《鏡花緣》的引論(胡適):全篇為女子爭平等的/ 十九世紀初期科技在一般人士的普及

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二元對坐.李約瑟與香港】如果是關心中國科學發展,或在香港舊學制讀過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人,相信對李約瑟(Joseph Needham)以及他大名鼎鼎的「李約瑟難題」不會陌生。不過較少人知道的,是這位有名的英國科學家、漢學家,原來與香港也有一段緣分。今明兩日,讓我們來看看李氏與香港的聯繫。
//長篇的開場白後,希望帶出閱讀界較少提到的一點,就是李約瑟與香港的關係。「香港情緣」這標題,是為延伸林行止先生多年前收於《中國情緣》有關溫徹斯特著作書評而來,而非有意探討李約瑟在香港任何兒女情長的羈絆。李約瑟與香港的關係殊深,學界及社會大眾至今仍有印象的,應是李約瑟多次來港演講,其中聲望最隆的,包括他於1974年榮獲香港大學頒發名譽文學博士(演講辭可見香港大學網站)、1979年李氏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主講第二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演講辭已整理付梓出版),後於1983年榮獲中大榮譽理學博士。陳方正教授近年應他著作《繼承與叛逆》的講座「為何現代科學出現於西方—— 談李約瑟問題」中,展示了1979年李約瑟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的照片。這些豐富的學術活動在溫徹斯特著作中,很可惜地只壓縮成一句短語:Honorary degrees, academe's device for publicly declaring the gratitude of the intellectual community, began to be offered Cambridge got in early, and then Brussels, Norwich, Uppsala, Toronto, Salford, the two main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本文根據英文版,HarperCollins,2008,頁238)。Winchester花在李約瑟在香港學術活動的筆墨,反而是着眼於李約瑟研究募捐籌款的種種佚事趣聞(原文見HarperCollins,頁243及244),不用多言,他也是以極戲劇性的筆法展現。
李約瑟於1995年過世後,他與香港的學術活動的關係同樣千絲萬縷,而且可以說是開花結果。因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香港分支;成立於1979年,前稱東亞科學歷史信託)的推動,基金會在香港大學及劍橋大學成立冠名教授講席,以及於香港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成立留學獎學金;定期舉辦學術講座及會議。細味這些,見證了香港社會及學界繼承着李約瑟學術遺產最顯著的一面。至於筆者一代,因上世紀中學預科必考香港高級補充程度會考(The Hong Kong Advanced Supplementary Level Examination,HKASLE,實施年份1994-2012年)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應考範文,其中論到中國科學思想的篇章(無論是毛子水還是劉君燦),兩文均以深入骨髓的態度大量引用李約瑟文章及他的研究。李約瑟的大名,很早已如雷貫耳留在我輩的印象中。在應考的要求下,成長於當時的香港學生,即使不熟讀細嚼他的提倡及論述,都不至置若罔聞。李約瑟的政治取向及風流韻事,讀者是否同意或理解,在西方開放的言論環境,以資談助,只盡顯了百花齊放之美而已。//
可能是 1 人的插圖




----

何丙郁(英文名:Ho Peng-Yoke,1926年4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主持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國科學技術史》)項目的重要研究成員和作者。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所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丙郁:澳洲墨爾本大學教授。曾協助李約瑟編寫《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並任教英國劍橋大學,1989年曾受邀來台任清華大學特約講座教授。

 何丙郁(英文名:Ho Peng-Yoke,1926年4月4日-)有一次與何炳棣 (Ping-ti Ho 1917-2012)談他父親將炳輩改為" 丙",因為 丙原屬"火".... (何丙郁《學思歷程的回憶:科學、人文、李約瑟》頁5)丙,炳



書籍

  • 《海納百川 :科技發源與交流史》在台灣的作品
  • 《中國科技史概論》(Outline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與何冠彪(Ho Kuan-Piao)合著,1983年出版於香港。
  • 《我與李約瑟》——香港三聯,1985
  • 《敦煌殘卷占雲氣書研究》——與何冠彪合著
  • Li, Qi and Shu: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理、氣、數:中國科學和文明概要》)——香港,1985
  • 何丙郁:《學思歷程的回憶:科學、人文、李約瑟》(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06年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2  有索引).

論文

  • Ho Peng-Yoke 何丙郁. 1973. "Magic Squares in East and West".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Dept. of Eastern History, 8 (1973): 115-41.
  • Ho Peng-Yoke 何丙郁. 1991. "Chinese Scien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ew".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 of London, vol. LIV, Part 3: 506-19.

參考資料




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
出版日期:1994/09/23


 ※何丙郁,《海納百川:科技發源與交流史》,臺北:聯經,1994

 第一章「古埃及在科技上的貢獻」
 第二章「美索不達米亞古代科技成就」
 第三章「古希臘:歐洲古代科學的發源地」
 第四章「希臘:雅典與科學發展」
第五章「希臘化時代的科學發展」

 第六章「羅馬統治下的亞歷山大城」
第七章「中 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頁79-104
第八章「唐宋的科技發展」〉。
  第九章「古印度的科學發展」
 第十章「阿拉伯回教國家的科技發展」
 第十一章「阿拉伯科學知識的西傳與歐洲中世紀」
第十二 章「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
第十三章「文藝復興與近代科學 的開端」〉
第十四章「公原16至18世紀間中西科技交流」〉
參考書目

【名稱】:海納百川
【拼音】:hǎi nà bǎi chuān
【釋義】:納:容納,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條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東西非常廣泛,而且數量很大。
【出處】: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


 何丙郁(英文名:Ho Peng-Yoke,1926年4月4日-)有一次與何炳棣 (Ping-ti Ho 1917-2012)談他父親將炳輩改為" 丙",因為 丙原屬"火"....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