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李焯芬《求索之旅》(2015)

求索之旅

求索之旅

李焯芬《求索之旅》香港:中華,2015
內容豐富,除了韓國藝術史稍長,多是精簡的短篇介紹,內容資訊全,譬如說《魯拜集》從胡適1919的選譯2首,到70年代台北的晨鐘版;黃克孫的《魯拜集》第1版是台北啟明1956年,後來的書林版是重印。作者的中亞和露西亞等地的史、地、文學知識豐富,本行的水利和防災,更是專家,所以末幾篇"鹽都的回憶"、"回首唐山"、"泥石流·堰塞湖"等都很有內容。

"三民"書局"的資料庫比"博客來"的好,因為有"叢書/系列名",有很好的參考資料 -- 作者網羅中國、香港、美國、台灣、法國、新加潑--有代表性。網路上,兩家定價略同,約348元,不過我手上的是台灣大學圖書館,跟三民採購,花440元。
求索之旅

博客來:

求索之旅

  • 出版日期:2015/05/01
  • 語言:繁體中文
  • 定價:440
  • 優惠價:79348
  • 優惠期限:2015年08月31日止

內容簡介

  李焯芬教授在佛學院講授西域佛教史,又追隨饒宗頤教授多年。佛教文化與敦煌遺韻,中亞的文明興衰,絲路的歷史滄桑,就在他的旅遊文學作品中神奇地統一起來了。這本作品又有着鮮明的「水利人」特色。大江大河,在李教授筆下不僅僅是描寫的對象,亦是研究的客體。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焯芬


  香港大學原副校長,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作包括心靈小品《心無掛礙》、《活在當下》、《輕安自在》、《走出困境》、《悲智願行》、《活好當下》、《愛在當下》;與及散文集《應當如是》、《文明的足音》等。
 

目錄

總序
自序

敦煌遺韻
龜茲石窟寺搬家記/從「傷心史」到顯學

絲路鉤沉
粟特故里──文明的十字路口
善於營商的粟特人
烏茲別克族源考
古波斯與中亞
葡萄酒及汗血馬
帖木兒與撒馬爾罕
中亞遊牧人的伊斯蘭化
亦武亦文的中亞汗王
收之桑榆的啟示
吉爾吉斯素描
浩罕汗國與新疆
相煎何太急
絲路與古文明的興衰

文藝中亞
中亞伊斯蘭藝術
清真寺建築
伊斯蘭裝飾藝術
中古波斯─詩歌的國度
民族史詩《列王紀》
魯拜集
黃克孫譯《魯拜集》
「魯米熱」的異數
穆斯林的勸善詩
抒情詩人哈菲茲
帖木兒時代的詩人賈米
中亞詩人納沃依
穆斯林世界的「梁祝」
烏茲別克的傳統歌舞

小亞細亞風情
古印歐人
走進青銅時代
赫梯帝國的興亡
歐亞文明的十字路口
君士坦丁堡
基督教的興起
東西方之間的一道金橋
拜占庭的文化藝術
拜占庭與十字軍
鄂圖曼帝國與蘇萊曼
鄂圖曼建築
風雨中的海燕
帕穆克的官司

文明回望
 尼羅河的前世今生
佛朗明哥的憂鬱
吉美博物館的文化視野
露西亞續戀
草原的回憶
草原遊牧文明博物館
「失我焉支山」後一章
新羅、百濟佛教文化之旅

大江大湖
母親河的滄桑
後「五鼠」時代的開封府
長江的話
荊江的話
川江流韻
巴山楚水隨想
鹹海的故事

神州遊蹤
霧裏的揚州
仲夏憶武漢
漢陽陵
一個民族的消亡
鹽都的回憶
回首唐山
泥石流·堰塞湖
【外一篇】秋韻
 
 

總序

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我的旅遊文學精品庫」叢書總序
潘耀明◎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會長


  早年,我一直在努力推廣華文文學,往往事倍功半。後來我發現隨着經濟起飛,旅遊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現代人開始對深度旅遊表現出極大興趣,旅遊文學應運而生。
  
  以遊記為例,古時如中國的《大唐西域記》、西方的《馬可孛羅遊記》,以及後來的唐詩、宋詞、筆記文學等,包括中國北魏時代酈道元的《水經注》、哥倫布上書西班牙公教國國王王后的《航海日記》(Diario de Navegación)與《發現書簡》(Cartas Anunciando el Descubrimiento),兼具了文學性,「開闢了人類對世界對空間的認知」(余秋雨)。
  
  旅遊文學是廣義的,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甚至日記,凡以旅遊入題材的,均可泛稱旅遊文學。
  
  在商品社會,文學以商品價值來衡量,是微不足道的。文學與經濟是否也有共通之處?
  
  一九九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倫.斯科爾(Myron S. Scholes)教授認為,二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文學的起始,面對着的是渾沌和無秩序的人類社會,以及各種不確定性。文學通過文字對這種無秩序進行梳理和描述,這其實正是一種構建,在構建的過程中,渾沌消失、無序變為有序。經濟學的起始,面臨的也是大量的無秩序信息,經濟學通過建模,對這些信息進行描述和理解、提供解釋、為現實開下處方。從這一點上說,二者很相似。」
  
  目前,在西方,旅遊文學已很發達。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V. S. Naipaul)代表作品「印度三部曲」,更是箇中的佼佼者。
  
  一九八八年,奈波爾以逆時鐘方向遊歷印度各大城市,他從孟買經由邦加羅爾、馬德拉斯、加爾各答、德里、阿姆利則,前往斯利那加。他的主題是他從千里達(亦稱特立尼達)的童年家中器物和各類儀式習俗所感知的印度,驗證對照已是單一、統一實體的印度。近距離觀察之後,他所看見的是它如何分解成宗教、種姓和階級的拼圖。對奈波爾而言,與之前的直覺迥然不同,眼底下他深入實地踏勘印度,才知如許多樣性面貌才是印度的力量所在。
  
  這一結論是奈波爾遊歷後思考所得。所以劉再復認為,「遊思」比起「遊記」更有深廣的意義,蘊含着「旅遊文學的新的前景」。
  
  獲二○○八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足迹遍佈各大洲,這些旅行的經歷也成了他筆下的文學世界中的一部分。這位被前法國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ozy)譽為「世界公民」的作家表示,他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飛往世界各地,去觀察世界各地的人、事物和風景,否則他的生活和工作「都將變得太過疏離,最終導致失敗」。
  
  他寫了一部《蒙古的故事》,因為他發現傲慢的法國人總是過於關注自己的文化,而這類書則可以把他們的視野引領向另一個文化,並發現文化間的相似性。
  
  這也是「遊思」下的產品。
  
  在華文的中國,在華文的華人世界,旅遊已成為生活的組成部分,但在當代的中國,甚至廣大的華文世界,追求玩、追求玩得快樂,卻忽視了怎樣玩得文明、玩得有文化,且能在華文旅遊文化中,將我們自己的精神文明與天地宇宙融會起來。
這也是多年來,我推廣旅遊文學的緣由。
  
  旅遊促進民族之間、人民之間的了解,我們推廣旅遊文學,既與現代社會生活接軌,也符合綠色環保的旨趣。我們提倡文化之旅,就是懷着敬天惜物的心理去召喚自然、感受自然,用文學的情懷去傾聽自然,消解現代化帶來的噪音和各種污染,感受大自然之美態禽音,又能以寧謐的心態與大自然取得和諧融和,用心靈去感悟人與天的契合。
  
  「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自二○○六年成立以來,一直開展與世界各地文學團體、傳媒的互動,在香港等地舉行旅遊文化講座等重要活動。其中,以舉辦世界性的「全球華文旅遊文學大賽徵文獎」及「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為核心項目─前者已舉辦過一屆,後者已舉辦了四屆,並藉以帶動和推廣華人旅遊文化和提升華文文化。
  
  隨着「聯會」轄下的「字遊」網的上線,旅遊文學的傳播和覆蓋面將更廣泛。
  
  大自然的景物,並不只是灰冷的巖石,或者一泓死的水,相反,是鮮活淋漓、繽紛七彩的,所以人們的一雙眼睛宛如一面三稜鏡,可以析出各種光譜,這與細緻的觀察有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透視大自然最本質、最引人入勝的東西。
  
  《文心雕龍》曾提到,「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說明情與景交融的重要。
  
  謝靈運也說:「情用賞為美。」如果作者對一地的山水沒有深濃的感情,決計寫不出好的文字。大自然的山水吸引人,是因為寄以欣賞的情致,所以才顯得美。
  
  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就是西方所稱的「移情作用」,即無情事物的有情化。
  
  袁枚說得好:「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所以旅遊文學是要用真感情,把旅遊之中印記最深邃、最鮮明的感受寫出來,而這種感受不是地圖式的,既可以藉物言志,也可以藉物寄情,如李白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浮雲和落日這無情之物,在有情人眼中,都成了活生生的有機體了。
  
  我一直想策劃一套旅遊文學叢書,把海內外名家有關旅遊文學的作品匯集起來,以為旅遊文學的範本。這個念頭,在腦海盤旋了多年,直到年前遇到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東曉先生,他主動邀我主編一套旅遊文學叢書,我們一拍即合。旋後我向海內外名家邀稿,結果佳作紛至沓來,令人感到振奮。
  
  「我的旅遊文學精品庫」,是各位作家精選文章的彙編,故名。這套書的成功出版,與各位作家的大力支持,中華書局趙東曉先生、熊玉霜小姐、于克凌先生等以及旅居美國的設計師若華女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自序

求索之旅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其實都是一個獨特的旅程。人生旅途中,我們可能會到訪些不同的地方:或因工作,或因留學,或因探親訪友,或因度假散心,不一而足。人有六根,到了不同的地方,看到了不同的景觀或事物,難免會按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當下的心情而有所感觸(或感悟)。如果你是一位畫家,你可能會把景物及自己的感受描繪成畫。如果你是一位詩人或文學家,你也許會把感受譜成詩文,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旅遊文學了。
  
  余生也魯,不如時下一眾大學生那般聰明,不曉得選擇會生金蛋的國際金融或工商管理,竟然自討苦吃,一頭栽進水利和減災防災這個冷門行業裏去,自此經常在窮山溝裏兜轉。工作地點不是黃河長江的中上游,便是川藏公路上的冰川泥石流,卻也因此塗下了這本集子中的一些「另類」的旅遊篇章。因緣際會,我有幸追隨饒宗頤教授多年,因此對絲路文明史特別傾心。後來又因為在佛學院裏講授西域佛教史的課程,需要到中亞去尋找昔日玄奘的足迹,搜集些資料編寫教材。這大概亦算是一種文化之旅吧。集子中的前幾部分,正是這類文化之旅的一些記錄。它偏重於文化歷史,遠多於抒情文學,有點像饒宗頤教授早年寫的《文化之旅》。當然我的水平差遠了。
  
  說來說去,這本集子所收錄的皆屬另類的旅遊文學作品,尚祈讀者諸君見諒。非常感恩主編潘耀明兄的盛情邀請!更感恩中華書局同人的包容和指正!
二○一四年九月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