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How Independent Bookstores Have Thrived ;《季風帶》;廖志峰:喚起閱讀的初衷——我對於台北國際書展的一點看法


How Independent Bookstores Have Thrived in Spite of Amazon.com
 
Ryan Raffaelli set out to discover how independent bookstores managed to survive and even thrive in spite of competition from Amazon and other online retailers. His initial findings reveal how much consumers still value community and personal contact.




季風帶(創刊號)_期刊_有店

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261354

Translate this page
在馬華文壇「論述斷層」論戰之後,一本旨在打破僵局、「建構論述」的文學閱讀雜誌《季風帶》突起,意欲形塑「一起來聊書」的氛圍。 創刊號作者陣容鼎盛,包括大師 ...



看到686貼出他的大作--獨立書店為甚麼選書都一樣登在季風帶第五期--我才猛然想起--我好像年初也寫了一篇--貼出來和朋友分享--不算寫得好--只是參加台北國際書展多年的心情和實際感受--明年--允晨仍然會參展--依然只有一個展位--歡迎各位朋友來路過--不買書沒關係--但真的別來要書--攤位是要錢的


喚起閱讀的初衷——我對於台北國際書展的一點看法
印象中,自有台北國際書展以來,允晨文化幾乎年年參加,中間或許缺席一、二次。從早年的二年舉辦一次,到如今的一年舉辦一次,到底有沒有不同,同或不同之處在哪裡?是我這幾年常在思考的。
我所思考的是,到底參加的意義在哪裡?需不需要每年都參加?回到台北國際書展本身,書展的面貌到底是什麼?是版權貿易?是一整年度新書的展示?是出版經驗的交流和國際接軌?這些目的都是,而成果恐怕不那麼樂觀。如果如此,那麼我們還需要台北國際書展嗎?
從兩年一次的書展說起,那時的岀版家數與出書量都不像此後那麼多,兩年一次的書展讓人變得熱切地期待,慢慢地,出版數家數越來越多,出版品也越來越多,兩年一次無法滿足讀者或出版者的需求;也為了和國際書展的接軌,所以書展基金會也從善如流地改成了一年一會,就此成為年度盛事。
這個年度盛事的確讓人期待,也引起參觀熱潮,由於反應熱烈,人潮擁擠,為書展帶來大量人潮的漫畫或童書業者,開始覺得應該要有獨立的參展空間,也讓目地性的讀者更容易找到他們要的書或想參訪的展位,這樣成人書與兒童書在書展場中,就此分道揚鑣,成為常態。
問題是,國際書展應該要有的樣子是甚麼?除了一年一個主題國的推廣之外,和部份版權的貿易,所謂的「國際」是甚麼?大多數的時候,書展場中就像個賣場,十分喧囂,除了大型的岀版集團外,佔據書展最主要道路和位置的,不是直銷商就是宗教社團,他們有權利參展,畢竟他們也付費承租攤位,但這樣的面貌,至少是在國際書展場中是很少見到的。有一年,在書展場中遇到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先生,這位出版前輩說:為何書展場中充滿妖氣?那年多了一些宗教團體的攤位,只是讓人混淆的是,出版者強調的是心靈安頓,而宗教團體的攤位訴求則是致富。別誤會。人應該有宗教信仰和寄託,但在書展場中如果形成喧賓奪主的反高潮,那就未免本末倒置了。

所幸,這種情形在今年的書展場中沒見到。今年雖也缺乏主題國的主軸,卻讓書展回到閱讀,分享,與尋書本身。會場中,隨處都有各式沙龍在舉行座談或簽書會,讓讀者有更多機會直接面對作者,作者也直面讀者,是近年少見的景象。雖然,仍離所謂的「國際書展」仍有一段距離,對於版權貿易實際達成的效果,也讓人保留,但回歸到閱讀本身,回到一種尋找心靈安頓的本身,卻讓人覺得舒服。
台灣作家的作品,在華文市場中到底佔有甚麼位置和優勢,有其特定的作家群屬和特定的作品類型,這很容易從授權的簡體字版,或風行星馬的台灣書籍得到檢驗。這種情形可以看成一種趨勢,也可看出一種機會,闗鍵在於如何喚起對台灣其他作家作品或類型的興趣。參展多年,允晨文化曾售出韓文版權兩種,一是和中國議題有關;一是和環境問題有關,但真正闗於台灣問題,或所謂的本土作家作品,卻乏人問津。
若回歸到參展的目的,我如今重心放在與同業交流,與讀者第一線接觸分享,讓他們知道允晨文化的出版方向,和已有的出版成果,也認識允晨的作者群。銷售不是主要目的,介紹、分享才是第一要義。畢竟,書展中,展示的意義更重於銷售,展示一年來的出版成果,展現書籍的風貌,讓更多的讀者親近書籍,進入閱讀的世界,讓心靈找到安頓,提升視野,我以為才是最重要的事。而這樣的面貌和內涵,我以為在今年的台北國際書展中,感受到了。它或許仍缺乏所謂國際的樣貌,但至少回到喚起閱讀的初衷。
季風帶 第五期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