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很早就介紹
譬如說
(欧州文学発達史) 著者名:フリーチエ 著/外村史郎 訳
1917年的創舉 1979 1993年又有新作
歐洲文學史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作人被聘為北京大學文科教授,《歐洲文學史》即為當時授課講義。全書完成于該年六月七日︰“晚編理講義了,凡希臘羅馬中古至十八世紀三 卷,合作《歐洲文學史》。”這是周作人來到北京後出版的第一種著作。多年以後,作者對這本書的自我評價是︰“這是一種雜湊而成的書,材料全有英文本各國文 學史,文人傳記,作品批評,雜和做成,完全不成東西,不過在那時候也湊合著用了。”今天看來《歐洲文學史》,更主要的還是向我們展現了作者所具有的廣闊的 文化視野,這與他此前十余年間大量的譯述工作正相一致,而在同輩人當中顯得特別突出。作者後來以提倡“人的文學”和“思想革命”而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 表人物,應該說這是重要基礎之一。本書包括希臘文學,羅馬文學,中古與文藝復興、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各國文學等三卷內容。
目錄
top第一章 起源
第二章 史詩
第三章 歌
第四章 悲劇
第五章 喜劇
第六章 文
第七章 哲學
第八章 雜詩歌
第九章 雜文
第十章 結論
第二卷 羅馬
第一章 起源
第二章 希臘之影響
第三章 戲曲
第四章 文
第五章 詩
第六章 文二
第七章 詩二
第八章 文三
第九章 詩三
第十章 文四
第十一章 雜詩文
第三卷 第一篇 中古與文藝復興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異教詩歌
第三章 騎士文學
第四章 異教精神之再現
第五章 文藝復興之前驅
第六章 文藝復興期拉丁民族之文學
第七章 文藝復興期條頓民族之文學
第三卷 第二篇 十七十八世紀
第一章 十七世紀
第二章 十八世紀法國之文學
第三章 十八世紀南歐之文學
第四章 十八世紀英國之文學
第五章 十八世紀德國之文學
第六章 十八世紀北歐之文學
第七章 結論
1979年 由楊周翰、吳達元、趙蘿蕤主編《歐洲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3年版為第19刷
楊周翰等當然是一時之選
該年又有一本《欧洲文学史》 李赋宁/主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
編者說明
1961年北京大學西語系接受國務院文科教材會議任務,負責主持《歐洲文學史》編寫工作,1964年和1979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先後出版 上、下兩卷。《歐洲文學史》出版後得到國內大專院校師生和廣大讀者的歡迎,曾多次印刷。從這項工作開始到現在,近40年過去了,主編楊周翰、吳達元和趙蘿 蕤三位教授和參加編寫的馮至先生、朱光潛先生等前輩相繼作古;;校內外一些撰稿者,當年風華正茂,如今已經兩鬢染霜。撫今追昔,不勝感慨之至!以今日的眼 光看原《歐洲文學史》,不難發現其中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和問題,但大多數是歷史條件使然,不應也無需苛求於前輩。原《歐洲文學史》作為建國後第一部歐洲文 學史教科書,為我國外國文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作出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今天,在出版新《歐洲文學史》之際,我們對參加原《歐洲文學史》編寫的前輩和其他撰 稿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對已故者表示深切的緬懷之情。
近20年來,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兩大陣營的對立已經為多極化的時代所取代。改革開放的政策敞開了國門,國際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國 際學術合作不斷加強,人們的精神解放了,視野拓寬了,知識豐富了,思想認識隨之調整和深化。國內大專院校的外國文學教學和研究,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深度 上,均非40年前可以比擬。而廣大學生和讀者的知識結構、思想方法和求知心理也與40年前迥然相異。在這種形勢下,重新編寫新的《歐洲文學史》不但可能, 而且是勢在必行。
原《歐洲文學史》編寫之初,主持者曾力圖避免簡單化、片面化的通病,可是在那個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要想全面、客觀、科學地研究介紹外國 文學談何容易!新《歐洲文學史》希望能夠實現前輩的夙願,這不但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對前輩最大的告慰。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是寫出一部既能比較全面、 客觀、科學地反映歐洲文明誕生以來文學嬗變的全過程,又有強烈時代感的新的《歐洲文學史》。為此,我們在堅持以歷史唯物論為指導,以堅實豐富的材料為基礎 的同時,努力把握國內外關於歐洲文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成果,吸收新的材料和觀點,在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的原則下,融會貫通地運用當代的一些文學理論和文學 研究方法。但是,每個時代都有其侷限,何況編撰者的學術思想、學術水準,以及材料的收集和其他方面的學術操作,也都存在種種缺失。因此,新《歐洲文學史》 不但難免有錯誤和缺陷,而且很可能仍然存在片面化甚至簡單化等弊端。如蒙國內外專家學人俯允指點迷津,批點訛誤,我們將銘感於心。
為方便讀者閱讀和專家批評指正,對本書的編寫作如下說明:
1.本書是國家“八五”重點科研項目,參加編寫的工作單位和人員數量比原《歐洲文學史》大為增加。撰稿人除北京大學英語系、西語系、俄語系、 比較文學所的教師外,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文藝研究室、北京外國語大學、深圳大學、清華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人民文 學出版社、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外國語學院、武漢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福建師范大學(以撰寫字數多少為序),以及香港大學和台灣淡江大學的教授、學 者。撰稿人絕大多數是建國後成長起來的外國文學研究者,近十幾年裏穫得國內外文學博士學位的中青年學者佔了很大比重。此外,我國在美國和奧地利的數名學者 也參加了編寫。全體撰稿者嚴謹踏實的學風、精益求精的精神和通力協作的態度是本書順利完稿的保證。
2.本書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一方面繼承原《歐洲文學史》材料翔實,不空發論,寓褒貶於敘述之中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排除舊的思維定勢的幹 擾,實事求是地評價文學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按其本來的面貌給予恰當的歷史定位。例如,以往教科書大都認為教會壟斷了中世紀文學,並且基於對基督教的簡單否 定,進而貶低中世紀文學。本書在介紹中世紀文學時,注意糾正以往的誤解,克服從政治概念出發進行價值判斷的偏頗態度,對中世紀文學的複雜面貌作了比較詳細 的剖析,給予中世紀文學恰當的歷史地位。又如巴羅克文學以往常常被冠以“矯飾”或“腐朽”之名,教科書中或者隻字不提,或者語焉不詳。其實巴羅克是17世 紀歐洲的一個很重要的文學潮流。本書以較多的篇幅論證了這種文學潮流的各種形態,分析其歷史存在的緣由,既肯定其價值,也不諱言其思想藝術缺陷。再如以往 所謂“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的劃分,把作家在某一個時期的政治立場作為依據,往往以偏概全,忽視了作家和文學作品的複雜性。本書不再使用這兩 個術語,而是透過對浪漫主義作家和作品的個案研究來具體探討他們歷史功過。對一些以往主要因政治原因而被忽視的重要作家、作品,本書也本著尊重歷史的態 度,恢復他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3.本書共分三卷,內容上自古希臘、羅馬、下迄20世紀80年代。編委會負責擬定大綱、組織撰寫並最後審閱編定全書。編委會的日常工作由劉 意青、羅經國主持。經過反覆考慮並廣泛征求國內同行的意見,本書仍採用原《歐洲文學史》的體例和斷代方法,分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17世紀、18世 紀、19世紀和20世紀七個大的時期段。古代至18世紀每一時期為一章,19世紀分為三章,20世紀分為兩章。每章設概述,綜合介紹該時期的社會文化背 景,以及文學的總體風貌和主要文學潮流,然後逐節介紹各國文學。本書還採用了原《歐洲文學史》的個別章節或段落。
4.為本書執筆撰稿的專家學者達90人之多,編委會在審閱編定過程中,一方面力求行文符合教科書的語言習慣,另一方面也尊重執筆者個人的風 格,不強求一律。另外,由於撰稿人的年齡、學養、研究領域乃至文學觀點都不盡相同,所以不同章節之間,在研究的層次、視角、方法和論述結構上也存在一定差 異。對於這樣一個大型集體項目而言,完全彌合這種差異不但幾乎不可能,而且似乎也無此必要。在無傷宏旨的前提下儘量保留原稿的風貌,既能起到調節全書節奏 的作用,以免雷同文風形成的單一節奏使讀者厭倦,又能夠使讀者領略到執筆人不同的文學鑒賞和研究方法。較之文風一以貫之的著作,本書的“多聲部”也許是個 缺陷,但“塞翁失馬”、“東隅桑榆”之說,或稍可為之一辯?望海內方家察之。
5.本書在擬定大綱時,每章每節的字數均曾有大致的設想,然而後來在編寫過程中發現最初的設定不盡合理,更重要的是,撰稿人每每突破字數限 定。許多撰稿人是國內有影響的專家,他們的稿子包含多年研究的心得,按預定的字數硬性刪節,不免削足適履。為使專家們的特點不致湮沒,尤其為使那些啟人心 智的宏論能夠較完整地保留下來以饗給讀者,對字數的限制便在不知不覺之中放寬了。這樣做,固然有益,卻也造成某些章節之間長短失衡,深望讀者能夠體會編者 的苦心,予以寬宥。在各章節不完全平衡的情況下,一個作家所佔篇幅的大小與這個作家的歷史地位自然未必對應,這一點也預請讀者注意。
在《歐洲文學史》的編寫過程中,北京大學校領導、北京大學社會科學處,商務印書館,以及各有關單位從人員、時間、物質和精神各方面給予我們熱情的關懷,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與他們的支援是分不開的。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歐洲文學史》編委會
緒 言
第一章 古希臘文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希臘神話
第三節 荷馬史詩
第四節 古希臘詩歌和伊索寓言
第五節 古希臘戲劇
第六節 古希臘散文
第七節 新喜劇及田園詩等
第二章 古羅馬文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古羅馬戲劇
第三節 古羅馬散文
第四節 古羅馬史詩
第五節 古羅馬抒情詩
第六節 古羅馬寓言詩和諷刺詩
第七節 古羅馬神話
第八節 古羅馬小說
第九節 古羅馬傳記文學
第十節 古羅馬文藝理論
第三章 中世紀文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世紀宗教文學
第三節 中世紀英雄史詩
第四節 中世紀騎士文學
第五節 中世紀城市文學
第六節 但丁和意大利詩歌
第七節 中世紀俄羅斯文學
第八節 中世紀東歐文學
第九節 中世紀北歐文學
第四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意大利文學
第三節 法國文學
第四節 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學
第五節 英國文學
第六節 德國文學
第七節 俄羅斯和東歐文學
第五章 十七世紀文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法國文學
第三節 英國文學
第四節 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學
第五節 德國文學
第六節 俄羅斯文學
第七節 東歐文學
第八節 意大利文學
第六章 十八世紀文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法國文學
第三節 英國文學
第四節 德國、奧地利和瑞士文學
第五節 意大利文學
第六節 俄國文學
第七節 西班牙、葡萄牙文學
第八節 東歐文學
第九節 北歐文學
大事年表
索引
緒 言
這本新編《歐洲文學史》提供有關歐洲文學發展的基本知識,供高等學校文科使用,並為進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礎。
這本文學史試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解釋文學現象,重視文本分析和美學探討,強調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統一,希望透過寓教於樂使優秀、健康的文學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促進我國精神文明的建設。
當代英國女小說家艾麗斯‧梅鐸(Iris Murdoch)曾說:“文學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故事”,又說:“藝術以藝術為營養”。她說她自己經常閱讀18、19世紀英國小說名著,借以吸取營養。創作 離不開文學傳統,文學研究更不能脫離文學傳統。研究歐洲文學必須熟悉歐洲文學傳統。這個文學傳統自古代希臘、羅馬文學開始,經過中世紀、文藝復興、古典主 義、啟蒙運動、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時期的文學和不同思潮和流派的文學不斷給它注入新的內容,直到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現代主義文 學和1939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後現代主義文學。歐洲文學傳統的發展過程在這本新編《歐洲文學史》中有比較詳細的敘述,茲不贅言。現把歐 洲文學傳統中的幾個重點介紹如下:
首先是古代希臘文學。這是重點中的重點,是歐洲文學傳統河流的源頭。它包括希臘神話、荷馬史詩、希臘悲劇和喜劇、歷史、哲學、文藝理論、演 說、寓言、抒情詩等方面。可以說歐洲文學的各種文學類型(genre)和體裁,無不溯源於古代希臘文學。後世的歐洲文學繼承和發展了這些類型。其中應著重 學習荷馬史詩、希臘悲劇、柏拉圖的《對話錄》和亞裏士多德的《詩學》,因為這些作品不僅是歐洲文學的高峰,而且對後世的歐洲文學起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是歐 洲文學傳統中最根本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古代羅馬文學繼承了古代希臘文學傳統,在史詩、喜劇、抒情詩、諷刺詩、歷史、演說和詩論等方面有所發展,把由古希臘文學開創的這個歐洲文學 傳統傳遞給中世紀文學和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在羅馬帝國後期,基督教興起,使西方希臘、羅馬文化與東方希伯來文化結合在一起,推動了西方文化進一步的發展。 這兩種文化的結合開始於中世紀歐洲文學,成為歐洲文學傳統長河的主流。
中世紀歐洲文學當中法國文學是個重點,因為在查耳曼大帝(亦可稱查理大帝)統治下,法國最早在歐洲建立起中央集權的、統一的民族國家,促進 了經濟的繁榮和文學藝術的發展。法蘭西文學吸取了凱爾特民族文學和日耳曼民族文學的精華,利用民間口頭文學的素材,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羅馬文學的藝術形 式和基督教世界觀的思想內容,創作出優秀的中世紀法國文學。例如,法國民族史詩《羅蘭之歌》就來源於日耳曼民族(法蘭克民族Franks)的民間口頭文 學,經過無名詩人的提煉昇華,成為世界文學當中最光輝燦爛的愛國詩篇之一。又例如,亞瑟王的故事就來自凱爾特民族(威爾士民族Welsh)的民間傳說,經 過12世紀法國貴族女詩人馬麗‧德‧法蘭西(Marie de France)和宮廷詩人克裏蒂安‧德‧特魯瓦(Chretien de Troyes)的藝術加工,產生了優美的中世紀法國傳奇文學(romance),成為歐洲其他民族的傳奇文學的典範。另一部中世紀法國文學作品《玫瑰傳 奇》成為歐洲其他民族文學愛情寓言詩(love allegory)和諷刺寓言詩(satirical allegory)的典範。還有《列那狐傳奇》成為歐洲動物寓言(beast fable)的典範。中世紀法國市民文學(世俗化戲劇farce和描述日常生活中可笑事件的粗俗、幽默故事詩fabliau)也強烈地影響了歐洲其他民族 文學。
從中世紀過渡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最重要的作品是但丁的《神曲》。《神曲》最光輝、最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紀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包括神學思 想、人類的命運和關於世界前途的理想。《神曲》一方面描述個人的靈魂走向上帝的歷程,另一方面還預言了作為政治和社會集體的全人類走向世界和平的崇高目 標,因此《神曲》是一部宗教和政治史詩,它對後世歐洲文學起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另外,《神曲》達到了崇高思想性和完美藝術性的統一,成為一代又一代歐洲各 民族文學中詩歌創作的典範和創作靈感的源泉。以英國文學為例,但丁對喬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崇高、純潔的思想和準確、具體、明晰、優美的語言,而 且這兩方面又是和諧、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喬叟以後的英國詩人,凡是企圖全面、深刻地反映人類精神生活的詩人,如斯賓塞、彌爾頓、布萊克、濟慈、T.S.艾 略特等,無不有意或無意地以但丁的《神曲》為楷模。但丁對於詩歌技巧的卓越掌握,他的流暢的韻律和選詞、協調的音樂效果,更是後世英國詩人夢寐以求的奮鬥 目標。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的代表作品是莎士比亞的戲劇和詩歌。莎士比亞最偉大的作品抒寫了靈魂在極端痛苦中所迸發出的悲鳴。哈姆萊特對生死的考 慮,對女性的失望、厭惡,對整個人類的絕望。他的裝瘋,他的覆仇。奧瑟羅的妒忌、猜疑、殺妻、自刎。麥克白的野心、失眠、謀殺、篡位,以及後來的白晝見 鬼,剛愎自用,暴虐兇殘,終遭殺身之禍。李爾王的老邁昏憒,二女不孝,喪盡天良,暴風雨之作威,終於逼得老王發瘋,氣憤而亡。這四部悲劇裏充滿了莎氏的名 句。如《奧瑟羅》中喻弱女子的生命如短燭。又如《麥克白》中喻人生為一行動的影子,像一名拙劣的演員在台上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終於無聲無息。人生如癡人 說夢,充滿了聲音和咆哮,可是毫無意義。在這四部悲劇中,莎士比亞不僅顯示出他是傑出的詩人,而更使人相信他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所有的哲學家都看到人生 的短促、無常,世界上、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在變化。在這千變萬化當中哲學家企圖抓住一個永恆不變的東西。莎士比亞所抓住的就是“人性”。他抓住這個普遍的、 永恆的“人性”,而加以理想化、深刻化、典型化,這就使他的偉大悲劇和其他優秀作品流傳萬世,深深感動讀者和觀眾,並給後人以極大的啟迪、教育、鼓舞和歡 欣。這是因為莎士比亞始終不渝地相信善良一定能戰勝邪惡,相信生活當中美好的事物具有強大的建設性力量,能夠改造一切,而罪惡的東西,若不改邪歸正,必然 毀掉自己,走向滅亡。莎士比亞的人性觀點自有它的積極意義。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在法國作家拉伯雷的作品《巨人傳》裏得到充分的表現。德廉美修道院代表新型的學校。它的唯一的 校規就是“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在《巨人傳》的第二部分快要結束的地方,敘述探索者們終於抵達神示所。他們所得到的神示只有一個字“喝”,意為儘量“汲取 知識、智慧和美德”,力求滿足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學問的飢渴,並充分發揮人的聰明才幹和一切天賦,因為拉伯雷相信人性在根本上是向善的。
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文學的代表作品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這部作品一方面模擬、諷刺了從中世紀以來在歐洲流行的騎士傳奇小說 (chivalric romance),另一方面也開了歐洲現代小說的先河。現代小說是現實主義的,它的精神是反浪漫主義的。19世紀法國文學史家泰納(Taine)把現代小 說稱為“反浪漫主義的傳奇”(le roman anti-romanesque)。《堂吉訶德》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被看作最早的一部歐洲現代小說,因為它諷刺了傳奇文學的浪漫主義精神。《堂吉訶德》的主 題是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的衝突,是兩種世界觀之間的矛盾,同時也顯示了崇高理想和庸俗現實之間的鮮明對照。這個主題一直貫穿著歐洲現代小說,像戰爭和 愛情主題那樣普遍和持久。
啟蒙運動時期的法國文學很重要,因為這個時期的作品宣傳反封建、反教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並提倡民主和科學這些進步的啟蒙運動思想,為 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做了意識形態方面的準備。啟蒙運動思想家孟德斯鳩、狄德羅、伏爾泰、盧梭等人的作品對歐洲文學起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歐洲 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法國浪漫主義詩人、小說家、劇作家雨果,德國作家萊辛,早期的歌德、席勒,以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等,都受了啟蒙運 動思想的影響。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俄國偉大作家托爾斯泰身上。
關於歐洲近代史的積極意義,20世紀早期德國歷史學家斯本格勒(Oswald Spengler)在他寫的《西方的衰落》一書裏把西方歷史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古代。這個時期的時代精神,斯本格勒稱之為“阿波羅精神” (the Apollonian soul)。阿波羅是太陽神,給人類光明和智慧。他又是司醫療和音樂的神,主管科學和藝術。“阿波羅精神”代表古希臘文明。第二個時期是中世紀。這個時期 的時代精神,斯本格勒稱之為“東方賢人精神”(the Magian soul,來自the three Magi,他們是向初生基督朝聖的東方三大博士),代表中世紀基督教文明。第三個時期是近代。這個時期的時代精神,斯本格勒稱之為“浮士德精神”(The Faustian soul),以歌德的作品《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博士而命名。所謂“浮士德精神”,指的是近代歐洲人為了改造社會而追求自然科學和技術知識的進取精神。 關於浮士德博士的故事起源於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先進思想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先驅者之一馬婁曾寫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歷史》。歌德接受了啟蒙運動思 想,發展了浮士德故事,使浮士德為了造福人類,填海造田,企圖建立一個理想社會。由於歌德在他的傑作中首先倡導這種“浮士德精神”,斯本格勒就借用了這種 精神來說明歐洲近代歷史的特徵。歌德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文化,受了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在青年時代,他投身於浪漫主義運動 (狂飆運動 Sturm und Drang),後來又傾向於古典主義。在他的晚年,他把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融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說歌德是他以前歐洲文學傳統的集大成者。
19世紀的歐洲現實主義小說可以找到三位最傑出的小說家的作品為代表:英國的狄更斯、法國的巴爾扎克和俄國的托爾斯泰。他們的作品把現實主 義小說的地位提高到歐洲文學傳統中希臘悲劇和伊麗莎白時代英國戲劇(莎士比亞戲劇)的崇高地位,成為歐洲文學的三大高峰之一。現實主義小說最突出的特點是 它的批判態度和它對社會改革的強烈要求。就英國文學來說,19世紀後半葉是寫實小說盛行時期。經過了18世紀末的政治革命(法國大革命)和19世紀上半葉 的文學革命(浪漫主義文學運動),英國同時又經歷了經濟和技術上的產業革命,成為“世界的加工廠”,貧富愈來愈懸殊,社會不公正、不平等現象日趨嚴重。作 家們最關心的是“英國國情問題”,各人從不同的角度來批評英國社會,並且提出各種不同的社會改革方案。這些作家在現實主義小說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起了 積極的作用。他們當中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查爾斯‧狄更斯和女小說家喬治‧艾略特。
關於歐洲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重點在本文中從略。
歐洲文學傳統中,優秀作家的作品都具有高度的藝術性。他們塑造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能夠概括社會生活本質的典型性格,複雜、動人的情節,並能 熟練地運用展示性格真實、準確、生動、豐富、精練的語言和鮮明、具體、發人深思的意象。這一切藝術綜合都為作品的思想內容服務,達到了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高 度統一。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優秀的作家往往運用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采取人民群眾所熟悉並且熱愛的民間傳說或故事, 經過藝術加工,賦予它新的、具有深刻意義的內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和《李爾王》,甚至,在不同程度上,中世紀的《列那 狐傳奇》,都可以作為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歐洲文學傳統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有了這種統一,我們才能從作品裏既穫得智慧、認識真理,又得到快感和美的享 受,達到心靈的和諧,悟出做人的道理。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陶冶性情,起到對讀者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學習、研 究、借鑒歐洲優秀、健康、高尚的文學作品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十分有益的。
這本新編《歐洲文學史》旨在幫助讀者和學生既能穫得有關歐洲文學傳統的基本知識,又能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對社會做出貢獻。
李 賦 寧
| ||
www.booktide.com 2003-09-05 |
由李赋宁先生任主编的新编《欧洲文学史》的出版,是我国外国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尽管其出版时间并不一定是有意选择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但是 它在世纪之交的问世,仍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在总结杨周瀚先生等主编的原《欧洲文学史》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20世纪后三分之一阶段欧洲文学发展 的新情况,吸收了国内外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的新成果,由以北京大学各语种文学专家为主体的近百名作者通力合作完成的一部高质量的文学史著作,显示 20世纪中国欧洲文学史研究的总体水平。可以说,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这部文学史都将是我国欧洲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我国外国文学教学和 研究方面的一部权威性参考书。
与原《欧洲文学史》相比,新编《欧洲文学史》呈现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色。首先是体例的某些变化。如原《欧洲文学史》以“古代文学”一章讲述古希腊、罗马 文学,新编《欧洲文学史》则设两章“古希腊”和“古罗马”分别予以论述。两章均在“概述”一节后,以体裁样式分节论述各种文学,如“古希腊戏剧”、“古希 腊散文”、“古罗马史诗”、“古罗马小说”等。新编《欧洲文学史》的另一新特色是内容的大量充实。新增了一些专节介绍,如:中世纪至17世纪的俄罗斯文 学,中世纪至18世纪的东欧文学等。评介其他各国各时期文学时,还新增了一些内容,如: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斯宾塞、锡德尼、“大学才子”中的散文作家及伊 丽莎白时代的其他剧作家等。新编《欧洲文学史》在论述内容的安排上,也作了一些调整,如英国作家乔叟原先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一章,现转入“中世纪 文学”一章。
当然,新编《欧洲文学史》中更深层次的、显示出观念更新的变化,不限于以上几个方面,而是体现在对以下一系列重要问题的阐述上。
新编《欧洲文学史》在评述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变发展及其历史作用时,没有将它简单化,而是既指出了其负面影响,又肯定了它在西欧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关于中世纪思想文化和文学的总体评价。过去我们强调得较多的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文化作为“精神统治工具”、“从精神上麻痹人民”的作用,并认为基督教文化 对古希腊、罗马的“异教”文化基本上采取敌视、排斥的态度,而对宗教文学的评价,则把它的特点归结为“宣扬世俗生活的罪恶,劝人忏悔或用迷信恐吓人民”。 关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对中世纪思想文化的作用,中世纪文明对古典文明的接纳与吸收,新本的论述体现出辩证精神,较为清楚地揭示了中世纪思想的三大“古典源 泉”。对于宗教文学的成就与特色的评说,新本也较为客观。
新编《欧洲文学史》以文学史实为依据,对龙萨、杜贝莱、拉伯雷等人的文学成就贡献,他们各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予以务求客观公正的评价。
以往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文学时,往往强调这个时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有两种不同倾向”,认为七星诗社中的抒情诗人具有贵族倾向,拉伯雷等作家具有民 主倾向。这种划分其实并不是着眼于文学本身,而是力图在作家中发现“阶级倾向”的不同,带着庸俗社会学影响的痕迹。新编《欧洲文学史》则不再作这样的区 分。
使人们得以看到巴罗克文学艺术风格在17世纪欧洲文学中的广泛影响,从而对这一时期欧洲文学发展的面貌有了更为完整的认识。
关于“巴罗克文学”的介绍和评述,原《欧洲文学史》对17世纪欧洲的“巴罗克文学”,基本上没有作介绍,尽管书中也提到意大利的“马里诺诗派”,西班牙的 “冈果拉诗派”,法国的“贵族沙龙文学”,英国的“玄学派”和“骑士派”诗人,但都将它们作为“贵族形式主义文学”而加以否定,并且始终没有出现“巴罗 克”这一概念。新编《欧洲文学史》不仅在17世纪文学“概述”中论及“巴罗克风格”在这一世纪欧洲文学和艺术中的反映,“巴罗克式的文风”在各国文学中的 表现,而且在随后各章分论各国文学时,也具体论述了各国“巴罗克文学”的成就和特点。
关于德国浪漫主义的评论,由于种种原因,原《欧洲文学史》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评价不高。而新编《欧洲文学史》还在对各位浪漫主义作家的具体论述中,以他们的实际文学成就为例证展开评说。
原《欧洲文学史》认为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向前看的,它在艺术上有很大的成就”;而“与此相反,德国浪漫主 义文学大多数是消极的、向后看的,甚至是病态的”。原《欧洲文学史》认为:德国浪漫主义者虽然写出了大量作品,但“艺术上的成就却很有限,政治上则越来越 趋向反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颓废文学的‘先驱’了”。新编《欧洲文学史》对德国浪漫主义的评价则完全不同。书中指出:德国 浪漫派在人性的颂扬上和“古典”文学一样是启蒙运动的继承者,这一派诗人“将狂飙突进运动所崇尚的情感更推前一步,将文学的创作看成是个体心灵的表现,从 而使作品融合作家的个性,并打破了只把创作主体看成是模仿和反映客观世界的工具这一僵死的传统观念,最终使文学的立足点由客观转向了主观。”不仅如此,浪 漫派诗人在某些方面还有高于“古典”文学之处,如他们“不再是充满理性的教育者,他们具有更多的热情、敏感性、想象和创造力”。
关于一系列重要作家和诗人的重新评说,这是显示新编《欧洲文学史》观念更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于圣·奥古斯丁及其《忏悔录》,原《欧洲文学史》仅在“罗马文学一节中简单提及。新编《欧洲文学史》则对《忏悔录》以及《论上帝之城》的思想内容和文体 形式特点作了简明扼要的评说,从而肯定了它们在西方宗教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又如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欧洲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原《欧洲文 学史》的评价是:作者“为了夺取并维护权力,主张使用诈术,不受任何道德的约束。”新编《欧洲文学史》则不仅对《君主论》的内容与特色作了扼要的概括,而 且交代了这部著作一度被歪曲理解、后来又得到纠正的史实。再如17世纪英国诗人与评论家德莱顿,原《欧洲文学史》对他的评价显然持保留态度,强调以他为创 始者的英国古典主义流派“依附反动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具有保守倾向”,并指明他作为“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在文学创作上所显示的“保守立场”。新编《欧 洲文学史》并不回避德莱顿的政治倾向性,但又对他在诗歌、戏剧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的成就和贡献给以充分的评价,确认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凡此种种, 均表明撰写者在看待文学发展史时的一种尊重史实的学术眼光。
广泛吸收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新成果,积极借鉴西方学者文学史研究的成功经验,是新编《欧洲文学史》的又一新特色。
此书注意把文学史首先当作“文学”的历史来看待,注重于文学的内部研究、文学自身的演变发展,作家作品的评价则力求从文本出发,这一方面可以显示出英美新 批评的影响。又如,在论述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时,书中勾勒出拜伦、雪莱、济慈、“湖畔派”诗人、布莱克等人的诗名与地位在过去两个世纪中的变化轨 迹,从而揭示了时代氛围和文化背景的变化对于文学接受的重要影响,这一方面又显示出接受美学观点的引入。再如,在论及果戈理的小说《狂人日记》时,撰写者 提到了这部作品对我国现代作家鲁迅的同名作品产生过影响;在论述19世纪末德国剧作家豪普特曼的创作时,也谈到他的《沉钟》等剧作在中国的接受以及这些作 品对中国话剧艺术所产生的作用。这些地方,则表明撰写者在描述欧洲文学发展史时,具有一种比较文学的视野。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变化、充实、调整来看,新编《欧洲文学史》总起来说是显示了编撰者力求给国内广大读者提供一部较为完备的、有新意的文学史著的意识。于 是,撰写这部文学史的过程,就不仅是重新梳理欧洲文学发展历史的过程,而且也成了撰写者们清理、调整、更新自己的文学史观念和方法的过程;不仅是对撰写者 把握欧洲文学史的深度、研究欧洲文学的学术水平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撰写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的一种检视。应当说,新编《欧洲文学史》的编撰者是较为 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当然,从精益求精的角度来看,新编《欧洲文学史》还有一些可以进一步完善之处。譬如说追求文学史线索的进一步明晰,这涉及与体例相关的叙述方式的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参照一些原《欧洲文学史》的做法以更有利读者把握。
此外,可能出于篇幅限制,新编《欧洲文学史》对某些重要内容有所忽略。例如,古罗马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关系;“流浪汉小说”作为欧洲小说史上一种较早的、对 后世小说有着深远影响的小说类型,它的特点、它的结构方式(“线型结构”);卢梭“返回自然”的主张及其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拜伦“东方叙事诗”的成就 和意义,福楼拜在文学思潮演变中承前启后的地位等等。
新编《欧洲文学史》还提出了一些可以继续讨论的问题。一是关于浪漫主义运动是否是“对18世纪理性主义的一个反动”的问题。二是狄更斯的《双城记》是否 “失之概念化”的问题。另如“圣经”、“新约圣经”等,是否是书的名称,该不该加书名号?蒙田的散文集,究竟是叫《随笔》还是叫《随笔集》好?但无论如 何,新编《欧洲文学史》的成功是主要的、值得肯定的。它不仅展示出20世纪中国欧洲文学史研究的水平,而且,可以预言,它对我国的欧洲文学史、国别文学史 研究,对我国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对各语种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的培养,都将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